發布時間:2023-09-20 09:30:4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1篇臨床醫學課程思政教學的應用探析,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文章針對高等醫學院校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臨床醫學課程思政的認識、臨床醫學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和課程思政載體建設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討,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從馬克思主義之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法治思想等方面挖掘了臨床醫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同時認為課程思政載體的建設途徑主要在于培養一大批以“立德樹人”為己任的具備開闊視野和深厚理論功底的臨床教師。教師在準確把握課程思政概念和模式的基礎上,在教學過程中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學,可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多元目標。
關鍵詞:高等院校;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課程思政教學;教學資源;思政元素;師資培訓;
中國的高等院校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陣地。醫學院校則是培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健康中國戰略服務之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要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就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就要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開展包括主流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職業素養、人文關懷在內的全方位的教育。雖然這些教育多年來在各類高校包括醫學院校一直進行著,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仍有諸多不盡如人意之處,甚至諸多缺陷。例如,許多學生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而面對政治理論課程和各種思想教育活動反應冷淡,甚至有些思政課教師和思政工作者也對本職工作缺乏信心。為此,要完成培養人才之使命,與專業知識傳授相銜接的政治思想工作——課程思政教學就成為必由之路。醫學院校的課程思政教學尤其如此。臨床醫學教學資源極為豐富,但相對于傳統的專業教學而言,目前課程思政資源的開發應用、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課程思政教學的載體的建設等方面尚有諸多薄弱環節。如何加強這些環節,有效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如何使教師所講讓學生入耳、入腦、入心,進而高度認同?回答這些課題,學校要從廣開課程思政資源入手,教師要從提高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合能力入手。
1對臨床醫學課程思政概念和教學模式的認識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一樣,都是為落實高?!傲⒌聵淙恕备救蝿斩鴮嵤┑慕虒W活動范疇。但兩者又有明顯的區別。思政課程是政治理論課教師所執行的“任務”,而課程思政則是專業課教師執行的“任務”。在臨床醫學教學活動中,課程思政是由教師在臨床專業課(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課堂上融入思政元素,以循循善誘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再塑造過程,也是培養德藝(醫)雙馨人才的過程。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在課程本身的框架下,融合貫穿理想信念教育,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和文化素養,系統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法治意識、道德修養、人文醫學等方面的教育[1,3]。明確了這一概念,臨床教師才能真正明晰自己的崗位職責,真正懂得了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事,不只是年級輔導員和各級黨務工作者的事,而且還是專業課教師乃至臨床醫生的分內之事。臨床教師要實現上述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善于捕捉時機,善于尋找切入點。教師可根據臨床醫學服務大眾健康的特點,在為學生講解某一專業知識的同時,從臨床醫學知識的生物和社會雙重屬性出發,將學生的關注點從單純的專業知識延伸至自身的職業素養以及服務國家、民族、社會和群體的能力與義務方面。而這一延伸,正是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路徑。
2臨床醫學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臨床醫學課程思政的理論知識資源(思政元素)非常豐富,現就幾個方面的重要知識資源及其在臨床課堂中的融入進行探討。
2.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其核心要義體現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在新修訂的黨章中亦有正式的闡述[1,2]。在臨床課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種切入點、多種途徑闡述這一理論成果的重大指導意義[4,5]。
2.1.1生態文明思想的貫徹
在小兒腫瘤類疾病如小兒白血病等課程中,學生們最關心的就是腫瘤的病因問題。雖然目前許多腫瘤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但公認的一點是環境污染,以及由此導致的水和食物污染。討論這一焦點問題時,教師可以簡要介紹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7]。要讓學生們知曉,任何疾病的治療包括腫瘤的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是從源頭上采取措施,而生態文明建設、環境污染的治理就是這樣的措施。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在兒科學“腹瀉病”課程中,學生們最關心的一定是腹瀉的病因與防治。教師在講述飲食不潔和水源污染所導致的腹瀉時,可以結合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環境優化,以及腹瀉發病率、死亡率的下降。同樣,在流行病學教學過程中,要啟發學生們對環境污染治理前后很多疾?。ò[瘤)發病率的改變進行深入調查,通過客觀數據使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和記憶,彰顯黨和國家重視生態保護為國民健康帶來的巨大利好。這些案例,既可以提高專業教學自身的效果,又可以春風化雨般地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2.1.2基于健康中國戰略的醫學生就業指導
針對當前醫學生的就業形勢,教師要結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學生謀劃未來,指明前景。例如在康復治療學相關課程的教學中,要重點突出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醫養結合”“健康中國”等方略,幫助學生分析伴隨人口老齡化而來的“醫養結合”的巨大需求;在“老年醫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60歲及以上年齡的人口已達2.6億人)[8],讓學生了解老年醫學在各專業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使學生對自己專業(全科醫生、社區醫生、康復治療等)的就業前景充滿樂觀,充滿期待。同時要讓學生知曉,這種人口老齡化并非負面因素;要通過回顧分析幫助大家認清人口老齡化的本質是人均壽命的延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給全體國民帶來的福利。通過因勢利導,啟發學生們以樂觀的心態投入未來的事業中。
2.1.3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醫學教育理念闡述
臨床醫學的授課內容常常涉及各學科領域的新進展,如外科微創技術、腫瘤的基因治療、分子診斷技術等。各學科教師要為大家講清楚,這些成果代表著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應利用這些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學習這些先進技術,更好地造福人類。從這個意義上講,醫學是沒有國界的。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接受以世界著名科學家名字命名的或和外來語命名的名詞,與“崇洋媚外”完全是兩個概念。
2.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是“高大上”的存在,是完全可以“接地氣”的行為規范[9,10]。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還是公民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都能所見所聞找到鮮活的事例。例如,在講授外科學的“創傷”章節的“創傷檢查”時,可給學生們講述外科學泰斗裘法祖院士94歲高齡還拄拐看望地震傷員[11];在教授“肝膽外科”內容時,要給學生們介紹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90歲高齡仍站在手術臺邊[12];在教授婦產科學“分娩”章節時,要給學生們講述婦產科專家林巧稚教授終身未婚卻將大愛獻給一萬多名新生兒[13];在講物理診斷學時,要給學生們講述裘法祖教授、張孝騫教授等前輩對每一例患者都要做一絲不茍的查體[14];在講授“小兒先天性疾病”內容時,要給學生們講述兒科學專家張金哲教授從醫70年,堅持參加科室病例討論[15];在講授“放射腫瘤學”內容時,要讓學生們了解濰坊醫學院優秀校友于金明院士在放療立體定位方面的貢獻,還有他為取得這些成果付出的艱辛努力,以及他取得成功后謝絕國外導師的挽留毅然回歸報效祖國的拳拳之心。這些“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典型案例,可以使核心價值觀深植學生腦海中,達到價值塑造的育人目標。
2.3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我國每一所高校的必修課。但應該讓學生知曉:開設這門課程絕非僅僅是中央和上級的“硬性要求”;開設課程的真正意義在于幫助學生掌握認識世界、了解自然乃至解決醫學領域難題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哲學為基石)160年來之所以立于不敗之地,正是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高度的科學性和強大的思想力量。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內容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在臨床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百|量互變規律”:疾病的診斷往往依靠某些臨床檢驗指標,當關于某種疾病的臨床檢測值達到或超過某一規定值,就可以做出相應的診斷(或判斷),這就是“質量互變規律”的生動體現。例如要判斷某一患者是否患貧血,首先需要做血紅蛋白(hemoglobin,Hb)檢測,如果Hb值超過110g/L,可以說該患者不存在貧血;但若低于110g/L,則診斷為“貧血”。這里的110就是一個臨界點。事物的發展變化越過某一臨界點時,就由原來的量變轉化為質變。其他案例也不勝枚舉,休克患者或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測定值的意義、兒童發育是否正常的判斷、無數臨床檢驗“正常值”的設定、腫瘤患者的分期等等,無不體現出質量互變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在涉及醫患溝通的話題時,很多現象都可以用對立統一規律來解釋。但這里的對立并不等同于“敵對”。唯物辯證法對立統一規律(也可稱“矛盾律”)之“對立”,是指一個事物或某一個共體中,都存在著可以區分的兩個方面,但這兩方面又是互相聯系互相依存的。醫生和患者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共體:假如這個世界上沒有患者,哪里還有醫生?前者角色角度的區分其實就是對立,而后者雙方的存在條件的相互依存就是統一。但由于醫患雙方所處地位、觀察視角和關切點的差異,兩方的矛盾又是難以回避的。要做的不是期盼醫患雙方不產生矛盾,而是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疾病發展規律、機體接受治療后的轉化規律、患者及家屬的心理變化規律等等),因勢利導,主動作為,促使矛盾的良性轉化,最終由對立走向統一。這個統一就是雙方目標的統一即戰勝疾病。案例如下:1例接受了闌尾切除術的患者,術后出現了切口感染,患者及家屬可能非常不滿意,不僅患者要多經歷痛苦,還要承擔額外的醫療費用;而手術醫生則認為出現術后并發癥實屬正常。如果醫患雙方都一直堅持各自的思維,則矛盾勢必激化。實際工作中,大多數醫生非常理解患者,一方面任勞任怨為患者處理創口,一方面給患者及家屬講清楚本次切口感染的多種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病變性質——化膿性闌尾炎所導致,化膿性闌尾炎的手術切口本來就屬于Ⅲ類切口,極易出現術后切口感染),另一方面以認真同情的口吻講清楚該種感染是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治愈的;并告知其醫患雙方目標的一致性和雙方配合對創口愈合的重要性。幾天之后,在雙方相互配合下,切口二期愈合,患者康復出院,達到了雙方的統一目標,醫患關系沿著“對立統一”的軌跡實現了良性轉化。
“否定之否定規律”:先天性心臟病的房間隔缺損和室間隔缺損,在100年前的治療手段只能是內科治療,也就是當患兒出現肺部感染、缺氧或心功能不全等并發癥時,給予藥物保守治療或對癥治療;新中國建立以后,先天性心臟病有了手術治療方法,隨后手術方法逐步完善,先天性心臟病被列入了外科范疇;隨著醫學科技和基礎研究的進步,又涌現出創傷更小“保守”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方法如腔內房間隔、室間隔封堵技術;如此一來,先天性心臟病又有回歸內科范疇的趨勢。但這種回歸絕對不是簡單的重復,更不是無序的回歸,而是展現了疾病治療方法更加安全同時治療效果更加可靠的一個上升曲線,也就是唯物辯證法的“螺旋上升曲線”??梢灶A見,未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學、藥物化學等領域出現新的研究成果,該類疾病的治療會進一步趨向于“微創”甚至“無創化”。從而展現了“內科-外科-內科”這樣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從腫瘤、結核、腦血管疾病治療手段的更新過程中,都可看到“否定之否定規律”的軌跡。教師還可以將這種“否定之否定規律”所展示的“螺旋式上升”延伸至思維和社會領域,即:一個人的成長有成功,有挫折,也可以有失敗;然而只要努力,必然會奔向前方。如此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于一體的課堂,勢必會讓學生對未來的事業更加充滿信心,對前進道路上的曲折更加無所畏懼。
2.4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教師在講授每一個新概念新知識時,要讓學生們感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樹立起醫學生的“文化自信”。無論是講《黃帝內經》、神農嘗百草、神醫華佗、大醫孫思邈,還是藥王李時珍,不但要講述他們在祖國醫藥學方面的巨大成就,更要講述這些成就背后他們的艱辛努力、探索精神和奉獻精神。這些精神和他們的成就一樣,都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寶,都是后輩炎黃子孫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終身不悔的精神食糧。例如,關于外科學及小兒外科學發展史的講授,可以引用如下案例:在我國周代(公元前1066—公元前249年),外科已獨立成為一門專科;漢朝末年的華佗(141年—203年)擅長外科技術,使用麻沸湯為患者進行死骨剔除術和剖腹術,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介紹了用手法整復下頜關節脫位[16]。這些成就遠遠領先于當時的世界其他國家。
2.5法治教育
隨著公眾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法治思維對于醫務工作者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醫學院校,法律知識已經成為一門必修課。然而傳統意義上的法律課程對于醫學生即“準醫生”來講,仍是陌生。如果加上臨床專業課程中的知識鏈接,則可使學生的法律知識即法治思維得到“事半功倍”的強化。例如,在講授外科學創傷總論及各論時,教師首先要強調認真詢問病史和全面體格檢查;其次要指出這種全面的病史采集和體檢不僅是正確診斷的需要,還是提供法律依據的需要。受傷的原因多種多樣,一部分交通事故受傷者,事后要向肇事者索賠;礦山等生產事故受傷者,受傷后乃至痊愈后要向法人單位索賠。這種索賠常常需要訴諸法律程序。判定賠償的依據恰恰來自病歷。甚至有些案例還可能是故意傷害所致,會涉及刑事案件調查。最后告知學生,醫生書寫的病歷是否完整準確,不僅關系到案情原始資料的提供,還關系到醫生對醫療風險的防范與規避。
2.6其他教育內容
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課程和課堂內容融入職業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教育和時政新聞教育等[17,18,19,20]。職業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可以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融合,同時強調學生的崗位勝任力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心因性疾病案例,在闡述生物—心理—社會三位一體醫學模式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心理適應和自我調節能力;時政新聞教育則是通過當前新聞熱點與專業的關聯之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使命擔當和社會責任感。
3課程思政的載體
課程思政教學的載體包括教師及其所使用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案、講稿、課件等文檔資料。而最重要最關鍵的載體則是授課教師[21,22,23,24]。教師要承擔起這一角色,應該具備“一個理念和兩個能力”:一個理念就是牢固的“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兩個能力包括知識儲備能力和課程思政元素融合能力?!傲⒌聵淙恕笔菍W校尤其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當下,仍需要持續不斷地在臨床教師中強化“立德樹人”的理念,使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到他們的教學實踐中。這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先決條件。知識儲備能力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專業知識素養外,還應具備一定的政治理論素養或深厚的理論功底,涵蓋本文前述六個方面的理論知識。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專業教師在談到這些理論時可能會羞羞答答,理不直氣不壯[13],必須徹底糾正這些現象。要從“四個自信”出發,緊密聯系當前社會實際和專業實際,強化對臨床教師的政治理論培訓,使其成為課程思政教學的合格教師,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而傳道、授業、解惑[25]。課程思政元素融合能力則是在讀懂弄通上述理論知識、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后,進一步摸索課堂教學與其他教學環節的規律、做好學情分析進而準確把握思政元素切入點的能力[26]。
綜上所述,有效地開展臨床醫學課程思政教學,要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內涵,開發建設課程思政資源,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于臨床教學。而臨床醫學教師首先要具備更為開闊的視野、良好的專業素養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唯如此,才能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多元目標。
參考文獻
[1] 洪曉楠,戢虹雨,方玉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的內涵解析、現實困境和突破理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3):11-16.
[2] 楊增崠,修政.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1):1-7.
[3] 崔莉,遲海濤,劉春娥,等.課程思政結合PDCA循環模式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1):73-77.
[4] 汪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同教育的路徑探析[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61-65
[5] 張建.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思政課教學“三結合”研究[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22,48(1):49-53.
[6] 方世南.論生態文明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貢獻[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2):13-19.
[7] 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2023年版.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222-225.
[8] 童玉芬.中國人口的最新動態與趨勢[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21,35(4):15-25.
[9] 魏亞敏,茹澤園,田佳,等.課程思政在醫學生培養體系中的構建與探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16):77-80.
[10] 劉濟生.思政教育融入臨床醫學教育的探討[J].現代職業教育,2022(12):112-114.
[11]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裘法祖院士生平[J].中華外科雜志,2008,46(16):1201-1202.
[12] 吳孟超.九十六歲,我的崗位還在手術臺[J].黨建,2018(10):26-28.
[13] 吳崇其.中國婦產科奠基人林巧稚傳[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22:384
[14] 彭麗華.“湘雅軒轅”張孝騫[J].新華文摘,2022(16):105-107
[15] 張金哲.張金哲自傳[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1:274
[16] 陳孝平.外科學發展簡史[M]//陳孝平,汪建平,趙繼宗.外科學.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3-4.
[17] 魏勃.課程思政在醫學教育中的實踐探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1(3):13-14.
[18] 裘瑩.醫學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88-92.
[19] 劉玉博,王亞麗.高職院校臨床醫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的構建[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2,20(2):188-190.
[20] 劉梅潔.課程思政理念下臨床醫學生人文教育課程建設研究[J].新課程研究,2022(15):8-10.
[21] 楊哲,陳一,張陽.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問題與解決方法[J].高教學刊,2022,8(31):177-180.
[22] 李靜.臨床本科兒科學“課程思政”初探[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1,13(3):70-73.
[23] 陳元媛.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江蘇高教,2022,261(11):86-90.
[24] 宋杰.課程思政背景下專業課教師勝任能力思考[J].黑龍江教育,2021(8):14-16.
[25] 呂立夏,高芙蓉,史秀娟,等.課程思政在臨床醫學專業代謝相關課程鏈中的實踐:以同濟大學醫學院為例[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21,20(7):760-764.
[26] 張寅初,王嵐,孫雨霞.臨床醫學專業課程思政案例庫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1(3):3-4.
作者:高逸文 孫奇 高佃軍 單位:坊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