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公文范文 低碳經濟研究進展分析范文

低碳經濟研究進展分析

發布時間:2023-09-21 10:20:0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1篇低碳經濟研究進展分析,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低碳經濟研究進展分析

摘要:文章運用Citespace軟件,對中國知網和WOS數據庫中關于“低碳經濟”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定量統計和可視化分析,對比國內外該領域研究的熱點問題,梳理低碳經濟研究的演進過程和未來趨勢。研究表明:第一,梳理低碳經濟研究文獻的關鍵詞和時間線發現,國內對于低碳經濟研究晚于國外,未經歷概念引入階段,直接進入研究階段;第二,梳理和辨析低碳經濟相關概念發現,低碳經濟的內涵在演進中更具包容性,被普遍認為是通過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合作共贏形成的一種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第三,梳理低碳經濟研究熱點的演進過程發現,低碳經濟研究演化更趨復雜化和系統化,研究目標逐漸清晰。

關鍵詞:低碳經濟;可視化;演進

引言

隨著工業化進程不斷深入,溫室效應引發的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探索治理溫室效應的方法和路徑,20世紀60年代以來,學術界開始進行碳排放相關領域研究。隨著各國采用經濟手段降低碳排放實踐的不斷深入,在碳減排相關技術研究的基礎上,學術界開始關注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領域的研究成果相繼問世。中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提出“碳達峰碳中和”倡議,推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要求。

追蹤低碳經濟研究軌跡,總結歸納相關研究進展,對于我們清楚認識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建立和發展科學的低碳經濟理論和方法論體系,在實踐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本文采用文獻計量方法,借助Citespace軟件對國內外低碳經濟領域研究成果進行可視化分析,利用其關鍵詞和時間線圖譜的分析功能,綜述相關研究進展,為該領域進一步研究和政策實踐探索提供有價值的思路和啟發。

一、文獻來源與特征分析

(一)文獻來源

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和WOS外文數據庫為數據來源。在剔除重復文獻后,本文從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收集低碳經濟領域相關文獻5494篇,從WOS數據庫中收集文獻5648篇。為了提高文獻篩選的權威性,本文對文獻刊源進行了限定。外文文獻刊源包括科學引文索引(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及工程索引(EI);中文文獻刊源包括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人文社會期刊(AMI)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本文對文獻檢索的時間范圍進行了科學設計。鑒于在2003年英國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經濟概念之前,學術界就已經針對碳排放相關經濟領域問題展開了有益的探索。因此,為了使文獻的時間線更加完整,本文沒有將檢索的時間范圍限定在低碳經濟研究文獻高頻出現的2005—2022年,而是擴大時間跨度,將檢索的起始年份前移至1990年。另外,由于國內外研究階段不統一,本文還對文獻檢索的時間范圍進行了差異化設置,外文文獻檢索時間跨度設為1990—2022年,中文文獻設為2002—2022年。

本文運用Citespace對國內外低碳經濟領域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Citespace軟件是目前文獻綜述領域應用最廣泛的工具之一,以知識圖譜形式呈現某一領域的文獻、關鍵詞和時間線等研究熱點。本文首先對相關文獻進行篩選,選擇作者、題目、關鍵詞等有效信息,并在高級檢索主題中輸入“低碳經濟”進行文獻篩選;其次,將收集到的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導出轉為數據信息;第三,把文獻數據信息轉化為可視化知識圖譜形式;第四,對關鍵詞和時間線知識圖譜進行定量比較分析,歸納總結低碳經濟領域研究進展。

(二)特征分析

從低碳經濟研究相關文獻數量上看,中文文獻5494篇與外文文獻5648篇并沒有明顯差別,但是中文和外文文獻在時間線分布上存在較大差異。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繪制了文獻研究的時間線圖譜,可以顯示相關文獻發表的時間變化趨勢。如圖1與圖2所示,外文文獻時間線跨度相對于中文文獻更大,且二者增長的時間節點也存在差異。

1963年美國經濟學家皮爾斯首次提出了排污權交易概念,1989年在《綠色經濟的藍圖》一書中,他進一步提出了綠色經濟概念。①皮爾斯的這些研究成果為低碳經濟領域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礎。自此以后,學術界開始將溫室效應問題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普遍認為改善溫室氣體效應雖然對近期經濟增長具有負面影響,但是對長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②③1990—2002年,關于碳減排技術、能源經濟革命以及相近領域的外文研究成果陸續問世,到2003年低碳經濟概念被正式提出時,已累計發表30余篇文獻,為2003年以后的低碳經濟研究打下堅實基礎,呈現出較好的延續性,未出現明顯的研究空白期。

國內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明顯晚于國外。2002年,中文文獻出現了首篇關于低碳技術的學術論文(伊紅亮等,2002),④研究重點是催化劑CEP-1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此后出現了2年的研究空白期。直到2005年,有關低碳技術及低碳經濟領域的研究文獻才重新出現,且數量逐漸呈遞增趨勢。2009年中國政府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首次提出節能減排目標,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能源強度”目標,①此后國內低碳經濟研究文獻出現井噴式增長,文獻數量從2008年的30篇增加到2009年的166篇,并進一步暴增至2010年的1302篇。雖然2012年后熱度持續回落,但在2016年之前仍維持在每年200篇以上。2018—2020年,國內低碳經濟領域文獻低于每年100篇。隨著2020年“雙碳”倡議被提出,2021年至今,低碳經濟研究中文文獻數量反彈至每年近200篇。

二、概念界定與研究熱點演進

(一)概念界定

低碳經濟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至《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1997)。②如表1所示,此概念正式被提出始于2003年英國政府頒布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①該書并沒有明確界定低碳經濟的內涵,只是從節能減排社會經濟效益視角闡述了低碳經濟的主要社會經濟功能,即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提供機會,能夠創造更多的新商機和就業崗位,是實現更高生活標準和更好生活質量的有效途徑。被學術界廣泛引用的低碳經濟的內涵,是由英國環境學家魯賓斯德(2008)界定的。他認為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具體而言,就是在市場調節和政府政策激勵下,大力推動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與運用,促進整個社會經濟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模式轉型。張坤民(2008)也持相似觀點,認為低碳經濟是降低碳排放強度的一種經濟模式。②隨著相關領域研究的日益深入,相關機構和學術界對低碳經濟研究的方法論逐漸從早期單一研究向當前系統研究轉變。他們基于系統觀,從社會、經濟、資源、技術、文化等經濟社會生態全景視角來界定低碳經濟的內涵,認為:低碳經濟是全新的經濟、技術和社會體系,與傳統體系相比,能夠在生產消費中節能減排的同時,還能夠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勢頭;③是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經濟形態(何建坤,2016);④是以能源結構、經濟結構低碳化為核心的人類社會的發展模式(周宏春,2022)。⑤

低碳經濟相關領域文獻主要分為三個研究方向。一是聚焦能源領域節能減排的相關研究。Azar(2009)研究了美國電力部門消費能源多樣化的問題,為能源領域的低碳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建議;⑥Vatalis(2012)嘗試將化石燃燒與可持續能源生產聯系起來,提出了改善能源生產方式的有效方法;⑦MurshedMuntasir(2021)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主體長期依賴化石能源開展經濟生產,應承擔低碳減排的主要責任;⑧HenriquesCarla(2022)認為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配電等方面進行投資研發能夠促進低碳經濟發展。⑨二是針對經濟增長與節能減排雙贏發展模式的相關研究。溫懷德等(2012)認為應該在保障經濟增長的前提下,尋找符合國情的低碳減排共贏道路,但是同時也承認找到一條兼顧可持續、低排放、高效率的經濟增長道路并不容易;⑩何建坤(2018)在后來的研究中,給出了解決之道,提出只有強化政府作用與市場配置協同推動,節能減排目標才能引領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三是針對節能減排政策的相關研究。學者們認為,隨著二氧化碳溫室效應引致的環境風險不斷累積,經濟的綠色低碳轉型迫在眉睫,如何提高轉型效率、促進企業綠色創新等問題成為政策制定者關注的焦點(吳妍妍,2022;周雪峰等,2022)。①②

(二)概念辨析

本文利用關鍵詞共視圖譜分析文獻主題,揭示各主題間的內在關聯。具體而言,就是通過文獻關鍵詞存在某種關聯的次數,對文獻進行核心概括。這種關聯可以用共視頻數來表示,一般認為,詞匯出現的次數越多就代表這兩個主題的關系越密切。國內外低碳經濟研究的高頻關鍵詞共視分布情況如圖3和圖4所示:低碳經濟相關熱點研究中,“低碳轉型”“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碳金融”等關鍵詞出現的頻率較高。如表2所示,為了明晰上述相近關鍵詞與低碳經濟的理論邏輯關系,有必要對這些概念加以辨析。

1.低碳經濟與低碳轉型

低碳經濟概念被提出后,傳統經濟的低碳轉型也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相比之下,低碳經濟更關注經濟原則,李俊峰等(2008)指出,發展低污染、低能耗的生態經濟,能夠使碳減排的經濟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③而低碳轉型則聚焦能源經濟革命,吳宗杰等(2010)認為低碳轉型是經濟社會系統變革的重大戰略工程;④OECD(2009)報告指出歐洲面臨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挑戰,應通過能源政策和戰略調整來促進轉型;⑤薛亦曦等(2016)、王圣(2022)則基于市場主體視角,認為能源企業應該搶占先機,抓住機遇,增加轉型技術投資,建立低碳甚至是零碳的行業樣板;⑥⑦陳卓淳等(2012)、林伯強等(2022)、邱小燕等(2022)基于行業視角,認為電力系統的低碳轉型是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所在。⑧⑨⑩?

2.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思想萌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環境保護思潮的興起。1962年,美國生態學家雷切爾·卡遜在其著作《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揭露了殺蟲劑等化學農藥破壞食物鏈和生物鏈的危害,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喚起了公眾的環境意識。①1966年,美國經濟學家Kenneth(1966)提出了循環經濟思想,②他基于物質不滅定律,以比喻的手法,指出經濟與環境之間不是線性關系,而是循環關系。1990年,Pearce和Turner(1990)以Boulding的循環經濟思想為基礎,構建循環經濟理論模型,第一次明確了循環經濟的概念,認為經濟系統應與自然系統合二為一,共同組成生態經濟大系統。③循環經濟被作為一種創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出,是人類社會對不可持續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反思。

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之間在理論邏輯關系上,既在研究脈絡相互支撐,又在研究重心上各有側重。二者的終極發展目標是一致的,它們都致力于環境保護,都追求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循環經濟能夠通過加大可再生資源利用的比重,來減少經濟社會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源約束問題,從這個角度上看,循環經濟是推動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從減少碳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的角度來看,低碳經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具體途徑。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在概念提出的背景與關注重點上又存在著差異(蒲清泉,2015)。④發展低碳經濟的初衷是減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全球氣候;而發展循環經濟則是為了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低碳經濟的研究重心主要聚焦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實現生產、消費和能源利用的低碳化,減少經濟發展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循環經濟的研究重心則是堅持3R原則,提高資源的可再生性。

3.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

綠色經濟思想萌芽與循環經濟一樣,均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環境保護思潮的興起,其理論內核與可持續發展理論一脈相承,都是致力于推動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1989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皮爾斯在《綠色經濟的藍圖》一書中提出了“綠色經濟”概念,認為不能盲目追求經濟增長,應基于市場導向,以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為核心,建立一種“可承受經濟”。⑤2012年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綠色經濟概念受到了廣泛關注,并逐漸成為世界主流發展理念。綠色經濟內涵更加豐富,涵蓋了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資源節約型經濟、環境友好型經濟等眾多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新型經濟形式(王玲玲等,2014)。⑥也就是說,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均屬于綠色經濟的范疇。

4.低碳經濟與碳金融

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碳金融”定義為“基于低碳經濟的投融資活動”,具體地講,就是以限制氣體排放為目的的投融資、碳排放權交易和銀行貸款等金融活動。碳金融概念具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碳金融是指與碳排放權交易相關的金融活動,包括碳排放權、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以及碳資管業務;廣義碳金融也叫綠色金融,是指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金融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①

從本質上看,碳金融就是服務低碳經濟而形成的金融活動。從實踐效果上看,碳金融對低碳經濟產生了積極影響。一是碳金融通過碳配額的市場化交易,提高碳收入,降低碳成本,有利于推動低碳技術研發。二是碳金融有助于企業獲得低碳資本,有利于低碳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研究熱點演進

如圖5所示,時間軸以上的部分所描述的是國內研究領域的高頻詞,時間軸以下的部分所描述的是國內研究領域的高頻詞。根據高頻關鍵詞特征,國外針對低碳經濟研究可以分為概念引入和研究階段,國內研究未經歷概念引入階段,直接進入研究階段。

1.概念引入階段(1990—2003年)

低碳經濟概念出現前,國外學者主要圍繞碳元素、碳技術等相關領域開展研究。①②Kawaguchi(1999)在經歷一系列研究后,構建了可以提升電子轉移效率的新型響應系統。③Hara(2002)在太陽能電池的能源效率方面開展了有益的探索。④在2003年低碳經濟概念被提出后,通過碳減排等環境保護政策的實踐探索,國外學術界和政府發現采用經濟模式降低碳排放,在保護環境的可持續、循環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針對碳元素、碳技術、碳減排環境保護政策等的相關研究,為低碳經濟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礎。

國內對低碳經濟研究起步較晚,共視圖譜數據顯示,在低碳經濟概念未被提出前的研究階段,國內研究領域的關鍵詞僅為“工業規模”和“催化劑”等,僅有伊紅亮團隊(2002)在石油化工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⑤因此,在概念引入階段,國內研究相較于國外略顯滯后。

2.研究階段(2003年至今)

在這一階段,學術界在對低碳經濟的內涵進一步豐富的基礎上,重點針對低碳經濟理論與實踐結合、低碳政策制定與實施評價,以及低碳技術產業化等相關領域開展研究,普遍認為控制污染氣體排放與提高減排技術水平成為實現低碳經濟的主要手段。呂江等(2021)認為碳減排行動是應對氣候變化與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實踐。⑥劉彩虹等(2022)和呂越等(2021)通過對碳排放的影響因素進行建模預測,分析了碳稅稅率和碳限額對供應鏈績效的影響,驗證了全球價值鏈嵌入對中國碳排放水平的影響機制。⑦⑧

2018年以來,氣候中和、碳中和與碳達峰等概念相繼出現,低碳經濟研究范圍不斷擴大。氣候中和是指通過減排、綠色技術投資與保護自然環境等手段,實現凈零排放。⑨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經過各種形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碳達峰是指在某一時點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峰值后不再增長,逐步回落。據統計數據可知,歐美發達國家早已經過了碳達峰節點,其中歐盟國家普遍于20世紀90年代實現碳達峰,美國和日本分別于2007年和2013年實現碳達峰。中國立足于國情,提出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由此為我國的低碳經濟明確了發展目標。

在氣候中和研究領域,Bazilian等(2010)針對氣候變化等復雜問題,認為必須通過國家能源專項政策實現氣候變化緩解目標。①在能源消耗與二氧化排放方面,Kais(2015)認為能源消耗對經濟增長有積極影響,二氧化碳排放對經濟增長有負面影響。②由于能源是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需要強有力的能源政策來實現經濟增長。Ngoma(2021)將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相結合,對氣候變化的宏觀經濟影響進行分析,認為氣候變化會產生經濟后果。③④

在碳中和研究領域,張瑩(2022)、楊雷等(2021)通過借鑒歐美國家碳中和政策實踐的先進經驗,為中國把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碳中和發展路徑。⑤⑥劉宇等(2022)、陳明星等(2022)、張夢璇等(2022)、汪明月等(2022)、歐陽志遠等(2021)集中研究了基于碳中和目標實現下的中國轉型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從科學技術、市場主體、特定行業視角提出了有益的政策建議。⑦⑧⑨⑩?

在碳達峰研究領域,李忠等(2022)基于居民生活領域碳排放視角,探索了建立“四位一體”的全民參與的雙碳運行機制。?吳晗等(2022)、趙守國等(2022)、蔡浩等(2022)重點研究了發達國家和地區碳達峰實踐對中國的經驗借鑒和啟示。???熊萍等(2022)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實證分析了在碳達峰目標下公眾參與綠色消費行為的影響因素。①林澤偉等(2022)通過構建CGE模型,評估了碳達峰目標的倒逼機制對宏觀經濟及產業部門的影響。②

三、結論與未來展望

(一)結論

第一,梳理低碳經濟研究文獻的關鍵詞和時間線發現,國內對于低碳經濟研究晚于國外,未經歷概念引入階段,直接進入研究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國外學術界就針對碳元素、碳技術、碳排放開展研究,擁有從概念引入到理論框架構建再到政策研究的完整研究演進路線,對現實問題研究也更加具體。國內研究始于21世紀初,學術研究時間短,研究熱點演進不充分,原創理論分析薄弱,實證分析文獻較少。

第二,梳理和辨析低碳經濟相關概念發現,低碳經濟的內涵在演進中更具包容性。國內外學術界在基于系統觀念界定低碳經濟內涵上逐漸達成共識。在社會、經濟、資源、技術等構成的全景視角下,低碳經濟被普遍認為是一種通過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合作共贏形成的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第三,梳理低碳經濟研究熱點的演進過程發現,低碳經濟研究演化更趨復雜化和系統化,研究目標逐漸清晰。學術界對低碳經濟的研究從早期僅針對碳元素、碳技術的自身研究,發展到當前圍繞能源結構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碳減排碳交易等環境政策等方面的系統性研究;從初期聚焦采用技術和經濟手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簡單研究,發展到當前探索節能減排和經濟發展合作雙贏的復雜研究;從單純聚焦碳減排的研究發展到當前以碳達峰碳中和為明確的研究目標。

(二)未來展望

第一,關注低碳經濟與我國國情協調發展的機制研究。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環境保護的理論研究與政策實踐起步較晚。如何開展基于國情下的低碳經濟研究,是國內學者后續研究的重要課題。未來應對具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進行深入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辨析低碳經濟的主要驅動因素,建設完整的低碳經濟研究體系,促進我國節能減排效率,打造國際競爭優勢,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二,提高低碳經濟理論與技術創新的適配性研究。低碳經濟理論研究可以不斷推進環境規制和技術創新力度,對市場增強環境規制手段具有指導作用。未來低碳發展任務依舊具有多樣性,體現在碳捕捉,碳排放,碳匯等方面,而低碳技術創新研發等方面同樣具有廣泛的多樣性。因此加強技術創新并提高雙碳理論與技術創新的適配度成為我們必須攻克的關鍵難題。

第三,強化低碳經濟政策措施的實施效果研究。低碳經濟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實直接決定著經濟社會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否達成。當前,相關政策實施和落實階段仍然存在偏差,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低碳經濟社會的發展壯大,未來應進一步落實低碳政策的執行力度,充分考慮我國政策制定和實施所面臨的困難,對低碳政策進行有效評估和綜合問題分析,減少政策實施難度,為具體實踐提供更加全新的思路。

第四,注重多元化研究視角,積極拓展新的研究領域。在拓展低碳經濟問題的研究上,學者們普遍聚焦能源等影響力大的行業進行研究,對于多元化問題仍需進一步關注。特別是在未來城市的綠色低碳投資、數智賦能低碳經濟等前沿領域上,存在廣闊研究空間。

作者:王蓉 林芳竹 單位:沈陽化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车车好快的车车流水网站入口|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一个人看的免费高清视频www| 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黄|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香港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女性成人毛片a级| 五月天婷婷在线播放| 番肉动漫无修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丰满岳乱妇在线观看| 97视频免费在线| 婷婷开心深爱五月天播播| 亚洲a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性色|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精品久久| 国产福利午夜波多野结衣|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嫩b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视频| 欧美女人毛茸茸|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在线| 精品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极品美女视频| jizz国产精品|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欧美精品一区视频|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喷水女王在线播放| 女人与公拘交酡过程高清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闷骚内射| 极品丝袜乱系列全集|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精品精品国产高清a级毛片| 国产一级淫片a视频免费观看| 竹菊影视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