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2 10:59:4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1篇中醫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探索,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及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當今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發生了巨大變化。以翻轉課堂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傳統課堂與網絡資源相結合,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凸顯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實現了“課前-課堂-課后”有效銜接,符合現代高等教育教學的改革要求,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此文以西醫院校的中醫學課程為例,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做初步探索,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優化西醫院校中醫課程教學、培育新型復合型醫學人才,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翻轉課堂;西醫院校;中醫學;混合式教學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在悠悠5000年歷史長河里,經過長期的生活、生產和醫療實踐逐漸積累的經驗總結,通過不斷發展、完善而形成的以中醫藥理論為主體,研究人類健康與疾病轉化的規律以及診斷、治療、康復和預防保健的綜合性科學,既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作為必修課科目,納入西醫院校醫學教育,其目的既是讓西醫學生在短時間內了解中醫理論體系的特點和基本思想,初步建立中醫辨證思維模式;也是讓醫學生讓醫學生傳承和發揚中醫學的精華,為今后臨床工作中科學、合理、規范地運用中醫藥,吸收并發揮中西醫2種醫學體系療效優勢,更好地服務于患者而奠定基礎。然而,由于受到教學內容多、學時少、周期短、中西醫思維模式差異、理論脫離臨床實踐等實際因素的影響,西醫院校的中醫學課程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如何提高西醫院校學生對中醫的學習興趣,優化課程教學,是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通過總結多年教學經驗,以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為例,分析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從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角度做初步探索,以供同行參考。
1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現狀與問題
1.1教學模式單一方法落后
現階段西醫院校的中醫學課程教學始終沒有脫離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為主體,課堂為中心。然而,這種“填鴨式”“滿灌式”的教學方式過分地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注重“教師講了什么”“教師講得好壞與否”,卻忽視了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弱化了“學生如何學”“學生是否學會”這些問題,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1.2學生對中醫缺乏學習興趣
在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大多安排在大學三、四年級,此時西醫的基礎課程基本上已學完,學生逐漸形成了比較固定的西醫思維模式和認知方法[1]。不同于中醫院校,西醫院校的中醫學課程既無前導課作知識鋪墊,又無后續課加以鞏固聯系,學生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基礎薄弱。加之中醫理論的抽象空泛、語言文字的深奧晦澀以及中西醫思維模式的差異,絕大多數學生覺得中醫難學、難懂、難記,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此外,一些不良意識形態的影響,如網絡上常常充斥著質疑、詆毀、批判中醫的文章,極其容易導致西醫學生對中醫產生消極負面的看法。有的學生甚至抵制、排斥中醫學,產生厭學、逃學心理。
1.3學時不足內容繁多
西醫院校采用的中醫學教材內容涵蓋面廣,是中醫專業的多門主干課程教材的濃縮版,囊括了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以及少量中醫內科學專業課程的內容。這些在中醫院校需學習約4年時間,近600學時才能完成[2]。如此繁雜的課程內容,在西醫院校卻要求1個學期(約40學時)完成。嚴重的學時投入不足、學時數與授課內容不相匹配的現象,造成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如同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對知識點難以掌握和理解,感覺中醫課程枯燥無味,繼而影響教學質量。
1.4課堂教學與臨床實踐脫節
中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把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通過臨證訓練,才能激發思辨能力,建立中醫辨證思維模式。然而,由于學時嚴重不足,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多集中在理論講授,往往忽略了臨證的重要性,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即使有些院校有臨床見習課,其學時也少得可憐,常常流于形式。缺乏臨床實踐訓練,這樣學到的中醫知識是死的、是無用的,未做到知識的內化,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2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概述
作為新時代教育技術的產物,翻轉課堂打破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創造了一個高效靈活的課堂,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將學習的決定權由教師轉移給學生,凸顯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在這種新模式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變得更主動,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獲取信息不再全部依賴于教師傳授,而是通過各種教育技術手段完成知識的內化,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自主學習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習興趣[3-5]。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教育資源逐漸呈現出開放性、共享性、多元化、微型化、碎片化、移動化和主題化等特點[6],因其形式靈活,深受學生青睞,故信息化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受重視。混合式教學是指將信息化教學方式融入傳統課堂,把線下的傳統課堂講授與線上的網絡課程學習二者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既能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起到傳授、引導、啟發、監控的管理功能,又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研究[7]表明,混合式教學與翻轉課堂相融合將是未來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3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設計
鑒于上述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如何提高學生對中醫的學習興趣,優化課程教學,本文將創新性地探索以翻轉課堂為基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主要包含課前導學、課堂研討及課后鞏固[8],其中課前導學和課后鞏固是“翻轉到課外”的線上教學,課堂研討是面對面的線下教學。
3.1課前導學線上自學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教研室教師團隊秉承“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進行學情分析,明確教學目的,精煉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經歷1年余時間創建了“走近中醫”慕課,依托智慧樹在線學習平臺播放使用,并獲得2020年湖南省一流本科課程(非線下)。課前,借助智慧樹學習平臺建立班課,同時利用QQ、微信等社交軟件組建班級群。在班課中發布線上自主學習課時和任務(如學習進度與習慣考核、章節測試、期末測驗、互動問答、在線考勤等),以“任務單”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由于篇幅問題,僅以中醫學教材中“藏象學說”章節為例進行介紹。自主學習任務單包括學習指引、學習任務、常見問題與建議、學習資源4個部分。任務單提前發給學生,確保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由支配與學習。此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疑問,可通過在線互動問答模塊進行師生或生生討論交流,有助于自我知識探索能力的培養。教師則通過后臺及時查看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監控學習進度,并獲悉一些存在的共性問題和難點,以便在線下課堂重點講授。見表1。
3.2課堂研討線下面授
首先,梳理本章節的主要知識內容,教師著重講授重點、難點。其次,針對課前線上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或提出的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進行師生或生生面對面溝通與討論。生生之間的探討采取翻轉課堂模式。按照“三明治”教學流程,首先將問題歸納總結;再將學生分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問題的探索并得出初步結果;再按照三明治模式重新交叉分組,每組學生交叉后討論,獲取所有問題的討論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僅作為主持人,巧妙引導,鼓勵學生輪流發言,適時進行引導性的講解或歸納。最后教師作整體總結反饋。通過這種模式,有助于學生們在分組討論中培養獨立思考與中醫辨證思維的能力,鍛煉個人表達能力,樹立自信心,在學術研討的氛圍下有效地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習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堂上增加中醫臨床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加深對中醫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領悟。參照教材內容,教師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典型案例,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親身體會進行講解,帶動課堂氣氛,增加學習興趣。例如,讓學生親身體驗穴位針刺,感受酸、麻、脹、沉、重的得氣感;參觀中藥房,親自觀察、嗅聞、觸摸、品嘗各種中藥,身臨其境地感受藥物的外觀、顏色、形狀、質地、氣味、口感等,讓學生體會到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一皮一果、一蟲一獸、一礦一石均有治療疾病的神奇力量,了解中醫簡、便、驗、廉的優勢,產生學好這門課程的動力。
3.3課后鞏固總結提升
課后教師進行教學總結與反饋,收集學生們在課堂研討中的優秀案例和成果,反思教學問題,制定改進措施,為下一次教學提供指導。同時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平臺完成課后章節習題,及時鞏固知識。對線下課堂研討的觀點、新知識、案例等進行總結,提升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利用線上互動問答模塊或社交軟件,進行師生互動交流,對個別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解答,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
4建立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的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質量所做的測量、分析和評定,包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課程評價[9]。因此,應從學生、教師、課程等多個維度制定評價指標并進行考核,構建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實行全面、客觀、有效的評價機制[10]。針對基于翻轉課堂的中醫學課程混合式教學,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教研室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了改革,打破了傳統的一考定終身模式。根據線上課程設置的出勤率、學習進度與習慣、章節測試、課后討論、互動問答、期末測評等整體得分情況及線下課堂研討表現、課后總結、期末筆試成績、實踐技能等多個環節對學生進行考核與督導,將形成性評價貫徹于整個教學過程。另外,對教師的評價也是教學評價的重要導向[11]。課程結束時,學生對每一位任教教師進行在線評價,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優化教學質量,建立持續改進機制。
5結語
“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12]是當今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意義和形勢要求。在西醫院校開設中醫課程,其目的是培養一批具備中西醫結合思維方式,并更好地在現代醫學領域發揮創新思維、引領發展的復合型卓越醫學人才。然而,西醫院校的中醫課程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如何優化課程教學,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混合式教學體系是信息化時代催生的產物,既可以利用在線教學的優點(學習的靈活性和主動性)來彌補面對面課堂教學的缺點(學習的被動性),又可以利用面對面課堂教學的優點(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來彌補在線教學的缺點(知識的碎片化)[13]。將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西醫院校的中醫學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既有效地發揮了教師、學生的主體作用,特別是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培養科學探究意識與精神、提升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具有很強的引導性;同時又推動了課堂革命,促進教學創新,深化教學改革,適應時代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西醫院校中醫課程的混合式教學體系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可借鑒的經驗不多,探索之路任重道遠。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教研室教師團隊將繼續探索,不斷深化中醫學課程教學研究與改革,推動混合式教學在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的運用取得更顯著的成效,以期提高西醫院校中醫學教學質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人類的健康做出新貢獻。
作者:王煜 唐濤 戴幸平 王文波 尹曉萌 單位: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