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9 09:54:4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1篇農村電商發展對農產品交易成本的影響,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摘要: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不僅改變了市場結構,其經濟作用也隨著向廣大農村市場的下沉而不斷滲透,但現有研究中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與交易成本的關系尚存爭議。本文在農產品交易成本測度模型和引力模型的基礎上,探討農村電子商務對農產品交易成本的影響,并從區域異質性層面對2009-2020年我國31個省級地區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和農產品交易成本的關系進行量化測度。研究顯示:從農產品異質性角度來看,觀測期內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能夠顯著降低糧油、果蔬及花卉、禽畜產品、水產品的交易成本,顯著提升其它農副產品的交易成本;電子商務對生鮮農產品的交易成本優化作用顯著優于非生鮮農產品,該作用在我國三大經濟區中表現一致,且作用系數呈現“東部>中部>西部”的階梯排列;從控制變量角度來看,流通距離越遠則農產品交易成本越高,基礎設施建設、是否交界和政策推動均能顯著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
關鍵詞:農產品;交易成本;電子商務;區域異質性;
引言
互聯網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我國電子商務產業逐漸向農村地區延伸滲透,使之成為挖掘潛在消費的主要市場。據商務部披露的數據,2022年全國農村網商(網店)達到1730.3萬家,同比增長6.2%,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17萬億元,同比增長3.6%。農村電子商務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拉動農民就業,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實現了傳統農業向數字經濟的業態優化,令特色農產品的附加值變現更加容易,與此同時地方性農產品借助網絡市場推向全國,供應鏈直達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優質的產品供應。農村電商業態之所以能夠實現上述作用,核心在于打通了信息流通渠道,使得農民能夠通過更低成本銷售,信息不對稱現象大幅降低,中間商(渠道)的作用下降。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快完善縣鄉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縣域集采集配中心,推動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共同配送、即時零售等新模式,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鄉村下沉。因此,深入考察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趨勢,考察農產品交易成本結構變化,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文獻綜述
“互聯網+農業”成為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下沉的重要機遇,在我國農業發展進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易法敏等(2021)指出,農村電商是“互聯網+”在農村推廣普及的主要內容,也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和數字鄉村戰略的重要抓手。研究發現,“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政策的實施有效促進了農村電商發展和貧困群體脫貧。李鎏等(2021)指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迅猛發展,不斷演化出貼近生鮮農產品品類特征和消費特點的新業態,為農產品上行搭建了新通路。但并非所有進入電子商務平臺的農業生產經營者都能因此受益,決策偏差、產品滯銷和經營虧損等問題時有發生。馬震(2022)認為,我國村鎮層面的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并逐漸形成集群發展趨勢,“淘寶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高,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并未有顯著變化。部分學者也開始考察農村電子商務和農民收入、消費者福利、農村市場的關系。蔣玉等(2021)研究發現農產品綠色信息對消費者的溢價支付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消費者對綠色農產品的溢價支付有賴于電子商務獨特的產品展示機制和聲譽激勵機制。汪陽潔等(2022)研究指出,農村電子商務的出現有助于增強農民議價能力、擴大農產品交易規模、提升農產品銷售利潤,但電商化規模進一步擴大能否帶來上述均衡結果的持續改進,取決于農產品本身的保鮮特性以及農民線上經營時面臨的額外成本,線上運營的高額外成本會顯著削弱電子商務發展所帶來的積極效應。上述文獻大多圍繞農村電子商務與農產品交易成本視角展開,但目前的研究中針對農村電商的成本效應仍有爭議。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一方面大幅縮短了銷售鏈條,減少了中間商造成的信息不對稱成本,提升了生產者利潤,因此對農產品交易成本有顯著削減作用;另一方面,中間商在減少機會主義傾向、降低搜尋成本、實現銷售穩定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社會意義。那么,農村電商發展對農產品交易成本有何影響?是否存在區域異質性現象?都有待深入考察和分析。
變量與模型設計
(一)農產品交易成本測度模型
本文參考Novy(2011)的模型設定,基于區域間雙邊交易和產品替代彈性構建農產品交易成本測度模型,其基準模型如下:公式(1)中,τij代表區域i和j之間的雙邊交易成本;Xii(Xjj)代表i(j)地區的交易總額;Xij(Xji)代表i(j)地區向j(i)地區的跨區域交易額;σ代表產品的替代彈性。考慮到農產品的品類眾多,不同產品的替代產品存在較大差別,參考殷晶晶等(2018)的研究設定,以如下模型求解產品替代彈性(其推演過程不再闡述):公式(2)和(3)中,σg為農產品g所對應的替代彈性;ρg為指示變量;ψ1g和ψ2g代表農產品支出份額在跨期平均測算中的對應系數值。
(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
結合李鎏等(2021)的研究設定,本文采用生產系數法構造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指數,具體公式如下:公式(4)中,RDBit為t年末i地區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LMPit(TLMPit)代表t年末i地區(全國)的農村電子商務企業從業人數;ΔlnLMPit(ΔlnTLMPt)分別代表(t-1)至t年i地區(全國)的農村電子商務企業從業人數的變動情況。
(三)實證模型構建
由于本文主要考察我國不同地區間農村電子商務水平對交易成本的影響,因此本文結合經典的引力模型構建相關模型,如下所示:公式(5)中,lnτgijt為t年末i地區對t地區g農產品的交易成本;lnRDBit代表t年末i地區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水平;∑nXijt代表n個控制變量的加總;t和φg分別代表時間固定效應和產品固定效應;εijt代表隨機擾動項。此外,本文考察了如下控制變量:流通距離(DIST),結合世界城市經緯度查詢系統,對我國31個省份(不含港澳臺地區)的省會城市流通距離進行構建表征;基礎設施(BASI)采用交易雙方間鐵路密度進行表征;互聯網發展(INT)采用雙方每百人中實用互聯網人數表征;是否交界(CONT)以雙方省域邊界是否接壤表征的指示變量;政策支持(POLI)以雙方當年度“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個數為基準表征。
(四)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樣本時間為2009-2020年,農產品產出及相關數據來源于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數據庫、《中國農業年鑒》和農業農村部官網;農村電子商務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第三產業年鑒》《中國電子商務年鑒》和CSMAR數據庫;其他控制變量數據來源于世界城市經緯度查詢系統、世界銀行數據庫和各省統計局官方網站。本文在計算農產品交易成本時,結合聯合國糧農組織商品編碼(FCL)轉換情況,主要考察了68種核心農產品交易成本,為明晰不同農產品類別的異質性情況,本文在基準檢驗中考察糧油、果蔬及花卉、林產品、畜禽產品、水產品和其他農副產品六類實證情況;在擴展分析中考察生鮮、非生鮮農產品2類實證情況。
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基于六類農產品的基準分析
本文在Stata15.0軟件環境下進行實證分析,首先基于31個省域的基準樣本,研究農村電子商務對六類農產品的影響作用,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的實證結果可見,在觀測期內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對不同類別的農產品交易成本產生了明顯的異質性影響,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第一,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對糧油、果蔬及花卉、禽畜產品、水產品的交易成本產生顯著負向影響,即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上述4類農產品的交易成本顯著下降,有效促進了相關產品的交易流動。糧油是農產品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產品,也是市場剛性需求產品,通過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發展實現了規模經濟下的交易成本降低;果蔬及花卉屬于典型的季節性生鮮類產品,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為果蔬及花卉的銷售提供了便利,扁平化的交易結構使得果蔬及花卉的交易成本有效降低;禽畜產品和水產品具備典型生鮮特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大幅縮短了相關產品交易結構,有效降低了農產品交易成本。第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對其他農副產品的交易成本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也就是說隨著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其他農副產品的交易成本顯著提升。其他農副產品的銷售具備較強的“中間商效應”,傳統銷售渠道相對穩定,農村電子商務渠道無法形成其他農副產品的穩定銷售,交易成本優化不顯著。第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對林產品的影響并不顯著。受區域市場壁壘影響,林產品的單品運輸成本較高,且往往在區域內進行交易,較少出現跨區交易現象。電子商務市場中林產品的整體銷售規模較小,經濟效益并不顯著,因此交易成本的影響不顯著。此外,從控制變量的角度來看,流通距離的提升顯著正向提高了各類農產品的交易成本,根據經典引力模型,流通距離越遠,產品損耗越高,對應產生的交易成本越高,在表1中流通距離對水產品、果蔬及花卉類的影響更加突出;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有效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隨著鐵路路網的完善,相關農產品的運輸速度提升,運輸過程中的損耗降低,相關成本大幅下降;互聯網發展與農產品交易成本的關聯并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互聯網發展需要通過農村電子商務等具體渠道發揮經濟作用,其直接作用并不凸顯;是否交界和政策推動兩類指示變量除林產品品類外,均能顯著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該結果說明流通距離越近、政策支持越大的地區,交易成本越低。
(二)基于兩類農產品的區域異質性分析
在基準檢驗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辨析了三大地區的實證表現,結合表1中的結果不難看到,農村電子商務對六類農產品的影響可以進一步被簡化為生鮮-非生鮮兩個類別,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的實證結果可見,我國三大經濟區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對交易成本的影響并不相同,具體表現為以下情況:第一,三大地區生鮮農產品和非生鮮農產品的系數排序基本一致,即農村電商發展對農產品交易成本的削減作用存在“東部>中部>西部”的排序。該結果說明,我國東部地區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對農產品交易成本的削減作用最為突出,其農村電子商務的覆蓋有效打通了線上線下渠道,有效降低了農產品的交易成本;中西部地區的交通結構復雜、流通損耗較高,電子商務的規模經濟作用無法完全體現。第二,三大地區農村電商發展對生鮮農產品交易成本的削減作用顯著優于非生鮮農產品,這與表1的研究情況基本一致,且同樣存在“東部>中部>西部”的系數排序。該結果說明,對生鮮農產品而言,農村電子商務在經濟發達地區更有利于降低相關交易成本,擴大銷售范圍,實現規模經濟;對非生鮮農產品,農村電子商務的成本優化作用相對較低,但依然在經濟發達地區產生較為顯著的作用。
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如何深化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降低農村市場交易成本已然成為鄉村振興過程中學術界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從區域異質性角度對2009-2020年我國31個省級地區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和農產品交易成本的關系進行量化測度。實證分析表明:第一,觀測期內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能夠顯著降低糧油、果蔬及花卉、禽畜產品、水產品的交易成本,顯著提升其他農副產品的交易成本;第二,電子商務對生鮮農產品的交易成本優化作用顯著優于非生鮮農產品,該作用在我國三大經濟區中表現一致,且作用系數呈現“東部>中部>西部”的階梯排列;第三,從控制變量角度來看,流通距離越遠,農產品交易成本越高,基礎設施建設、是否交界和政策推動均能顯著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
(二)政策建議
為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經濟作用,要結合農村電商與農產品異質性關系,針對性改善交易成本。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三點建議:第一,著力發揮農村電子商務的經濟優勢,促進更多農民提升電商經驗。要發揮農村電商在生鮮農產品上的獨特作用,進一步優化農村電商生鮮產品渠道,扁平化交易結構,優化交易模式,幫助更多特色農產品走出鄉村,走向更大市場,減少線下中間商(批發商)的環節制約,讓更多農民享受電子商務發展帶來的成本紅利。第二,多方發力改善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結構,進一步優化交易成本問題。交易成本是制約農村電商進入的核心要素,農民由于習得性成本、經營成本等問題,更傾向于選擇線下傳統渠道進行銷售。政府在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優先解決基礎設施和流通設施建設問題,加強公共服務建設,提高農民網絡銷售培訓力度,為農民參與農村電商創造有利條件。第三,要重視多渠道融合發展效應,避免完全“去中間商化”。從我國農產品流通的實際來看,中間商交易可以將林產品、其他農副產品的成本控制在更低的范圍內,且銷售渠道更加穩定,要保障部分中間商的銷售、經營利益,結合成熟低成本的交易渠道,全方位幫助農民增收,促進大額農產品快速交易,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為目標因地制宜實施電商方案。
參考文獻
[1]殷磊磊,朱晶,李天祥.我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成本研究——基于異質性視角分析[J].經濟研究參考,2018(2)
[2]易法敏,孫煜程,蔡軼.政府促進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效應評估——來自“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的經驗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21(3)
[3]李鎏,蔡鍵,李怡.電子商務平臺對農產品經營的影響機理:技術創新驅動與市場渠道拓寬[J].農村經濟,2021(6)
[4]蔣玉,于海龍,丁玉蓮,莫睿.電子商務對綠色農產品消費溢價的影響分析——基于產品展示機制和聲譽激勵機制[J].中國農村經濟,2021(10)
[5]汪陽潔,黃浩通,強宏杰,黃季焜.交易成本、銷售渠道選擇與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J].經濟研究,2022,57(8)
[6]馬震.農村電子商務對城鄉居民收入的影響分析——來自我國村鎮層面的證據[J].商業經濟研究,2022(22)
[7]NovyD.GRAVITYREDUX:MEASURINGINTERNATIONALTRADECOSTSWITHPANELDATA[J].EconomicInquiry,2012,51(1)
[8]楊輝,吳楷玲,朱潤楓.移動互聯網+下的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模式重構[J].時代經貿,2019(30)
作者:鄭峰 單位:滁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