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8 17:36:45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營銷道德與營銷文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翻譯家們采用了各種各樣的單詞,試圖使讀者了解“道”的含義。近年來,Arthur Wadley的英譯本(《道德經》)引起了很多學者的興趣,紛紛撰文評論他的得失。其中,“道”被譯成了“the Way”。在Google中鍵入“the Way”,解釋是:方法,道路;通往上帝天國之門的 “道路與方法”,神之道;指人的精神修養之道,人之道。而“問道”則可以相應的理解為“the Way of asking”。
我國古代教育文獻《學記》中就講到了“問答之道”: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悅以解。(張正東,1999)也就是說,提問如鋸解硬木頭,要先易后難,積累久了,師生都能高興地解決疑難。這說明,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
蘇聯教育界倡導了一種教學方法,就叫“問題教學法”,這已成為有世界影響的教學方法之一。蘇霍姆林斯基說:“有經驗的教師總是牢記著亞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英語教師課堂之“問道”,是英語教師在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時產生的“提問之道”。它不僅是教師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和媒介,還是學生接受語言輸入的主要來源。把握好課堂提問技巧對提高教學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靈活、機動的提問方式,既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又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亮點和困難,觀察到學生對有關問題的觀點和態度,進而反思教學過程,促進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的提升。
“門”道:千聲各為秋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的有效性=教學內容總量×學生接受內容的百分數。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學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二是教學對象。然而,實踐證明,有效性教學的決定因素并非教學內容,而是取決于教學對象——學生,即學生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專注性。
一、“姓名”之問道,激發學生的情感權
筆者最近閱讀了《美國教師行為準則》,其中第一條是:記住學生的姓名。這給了我很深的感觸,同時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是呀,老師能記住學生的名字,對學生來說是多么重要!因為,記住學生的名字,就會讓學生覺得老師在乎他、重視他、關心他,這不僅是師生溝通的便捷之道,也是溝通師生情感的紐帶。
【教學片段一】
“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有幸參加了市首屆“在海一方”名師課堂小學教學展示活動,聆聽了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顧潔老師執教的5B Unit9 “The English Club”,感觸頗深。
在Free talk階段,抓住跨校、借班上課的契機和學生親密無間地進行情感交流。
T: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right? Where am I from?(手指課件右下方學校處)
Ss:(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有遲疑,不敢說。)
T:I’m from...(指向南京)
Ss:Nanjing.
T:This is my school: the Primary School attached to NJ Normal University. Which city?
Ss:Nanjing.
T:(發現學生不敢大聲說,于是鼓勵學生)Don’t be nervous. Speak louder. What is my Chinese name?
S1:Your name is Gu Jie.
T:I also have a nice English name. My English name is Apple. You can call me Miss Apple or Apple. Nice to meet you, boys and girls.
Ss:Nice to meet you, Miss Apple.
T:You know my name, my school and my city. I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you. You may introduce yourself like this.(課件出示圖表)
S2:My name is Ma Xinru. I’m...
T:You’re a good student. You don’t feel tired. You feel happy. By the way, what is your English name?
S2:My English name is Alice.
T:I think you’re a beautiful girl. And your English name is nice, too.Nice to meet you, Alice.
在之后課堂交流中,T: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Alice:我們學的牛津小學英語是British English,而American English有兒化音,如surf the Internet的兩種讀法。T:神了,絕了!Alice。
見證了顧潔老師豐富多彩的語言魅力,學生的話輪意識得到了培養。這可以讓學生掌握話輪轉換的規則,使他們懂得如何開始和結束談話;如何開始一個新的話題;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或使自己不被打斷而實現交際的維持。除此之外,筆者更加欣賞的是顧潔老師的人格力量。師生親密無間的交流,細微之處見真情,細節之處見真愛。用沈峰老師的話說,她沒有把自己太當老師,一個眼神,一言一行,讓學生對她不設防,打造了一個有安全感的課堂。“記住人家的名字,而且很輕易地叫出來,等于給別人一個巧妙而有效的贊美。”(吉姆法里)是呀,為師者,要記住學生的名字。
二、“開放”之問道,利用學生表達權
輸入假釋說(the input hypothesis)認為,“可理解輸入的習得語言的注意力應集中在信息上,而不是集中在語言形式上。習得者在聽話時能理解信息,輸入超過一點他們的語言能力時,習得就實現了……假如教師在課堂中經常使用簡化了的語言,并用第二語言建立超出語言上下文的交際情景,伴以手勢、實物、圖片等視覺直觀教具,重復出現關鍵詞,用意思去幫助學生聽懂話語。習得語言,不是催促學生說話,而是讓學生練習聽力和閱讀有趣的讀物,那么習得就自然而然產生。”
過去我們學會了如何在有效的時間和空間里盡其所能地把詞、句、段、篇等知識逐一傳授給學生,卻忽略了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我們抱著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的態度來完成這一過程的教學,最終導致“偏重語言知識結構的學習而輕視語用能力的培養”這種現象的產生。改變這種現象,提高學生語用能力的實施途徑可以是在使用目的語的社會大環境中,但更應該是在開展課堂教學的小環境中。如果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心智水平,考慮設計與生活相關的問題,特別是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如wh-questions),那將對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
【教學片段二】
T:Hello, S1.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S1:I like monkeys.
T:Oh, you like monkeys. Why do you like monkeys?
S1:They are very lovely and clever.
T:Yes, I think so. And you are clever, too. Do you like monkeys, S2?
S2:No, I don’t. I like rabbits. They have long ears, short tail and red eyes. They are so lovely.
T:Great! I think you are lovely like rabbits, too.
S2:Thank you!(此學生喜形于色)
這是四年級英語熱身環節中的一個教學片段,師生圍繞“Animal”展開話題討論,課堂氣氛較為熱烈,師生交流真實自然,話語比例適當,課堂語言豐富且信息量大。試想,如果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只是簡單機械地評價,那么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會明顯下降,教學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
三、“感悟”之問道,鞏固學生體驗權
明知反復領讀生詞枯燥乏味,卻又不得不反復領讀;明知要求學生反復抄寫生詞對記憶單詞事倍功半,卻又苦于沒有良策不得已而為之。“學習是一種能動的活動,一種對話性實踐,絕不是教師片面的灌輸、被動的活動。”(鐘啟泉,2007)
【教學片段三】
(多媒體呈現單詞for和under)
T:Look at this word. Please read it.(指著for)
Ss:[f?蘅:].
T:Right. And this part?(指著for中的or)
S1:[?蘅:].
T:Yes.[?蘅:]You are right. And look at this word, please.(指著under)Who can read it?
S2:[′?蘧nd?藜]
T:Good. This part?(指著under中的-der)You, please.
S2:[d?藜]
T:Correct. Well, this is “for”, and this is“under”. Look, this is a new word.(屏幕上for中的字母f以及 under中的字母u和n漸漸隱去,剩下的-or和-der組成一個新單詞order) Can you try to read this new word?
Ss:[′?蘅:d?藜]
T:Correct![′?蘅:d?藜]You are so clever.
這是5B Unit6 “A PE lesson”一課中order一詞的教學,教學策略就是讓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來認讀生詞。這個細節的處理的意義不僅在于通過教師引領的“感悟”系列問題,以及學生自主發現和掌握“order”的發音和字母構成中,而且在于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比較等思維活動,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學習的意識,這種成功體驗將會從根本上鞏固和增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四、“延伸”之問道,發揮學生想象權
《牛津小學英語》是按“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相結合的原則編寫的,以一個單元為小板塊,各單元之間、各個小板塊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情境自然延伸到下節課,使課與課之間相互聯系,各知識板塊之間相互聯系,建構完善的知識板塊,并整體構建語言知識體系。
【教學片段四】
在教學6B Unit7“A letter to a penfriend”時,筆者是這樣說的:Liu Tao wants to make a penfriend. He is talking about the penfriend with his mum. What do they want to say?Please prepare the dialogue in Part A.
下一節課時,筆者借助課文情境說:Liu Tao wants to be Peter’s penfriend. I think he should write a letter to Peter. And Peter sends a letter to back to Liu Tao. 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they write?Please prepare the letter in Part E.
學生認識給筆友的信后,筆者又拓展該活動,給學生布置如下學習任務:“Do you want a penfriend?Please go to the penfriend club(Listen to the tape of Unit8 Part A), and write to your penfriend about your family.”這樣就實現了課堂的自然延伸。
“悟”道:為有暗香來
教育是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關鍵詞]體育院校 英語教學 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1-0218-01
一、體育院校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的重要性
(一)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理解詞匯的深層含義
在語音、語法和詞匯這些語言要素中,詞匯與文化的關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有的學者將詞匯分為一般詞匯與文化詞匯,指出“文化詞匯是指特定文化范疇的詞匯,它是民族文化在語言詞匯中直接或間接的反映。文化詞匯本身載有明確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隱含著深層的民族文化含義。如顏色詞“紅”,在中國,人們用紅色象征幸福、喜慶、吉祥、歡樂、興旺發達。結婚被稱為紅喜事,新娘穿紅衣裙。而英語中的red不具有漢語的“紅”包含的那些文化內涵。在歐美,新娘的結婚禮服為白色,象征純潔。在教學中加強這些詞匯的文化滲透勢必會提高學生對這些詞匯的深層次理解,從而使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文化背景知識能彌補在跨文化交流中因思維模式不同而造成的理解障礙
由于文化的差異,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往往以不同的思維模式看待、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他們對同樣的問題往往有不同的解釋和看法。因此對一個國家的文化習俗、價值觀、思維方式、交際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了解是語言理解的基礎。有了這一基礎,我們就可以設身處地的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使我們充分理解各種語言表達中所蘊含的社會和文化背景,從而理解語言表達的深層含義。
(三)文化背景知識能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必須注意文化習俗的差異。很多表達在語法和詞匯上都是正確的,卻會引起誤解。因對對方文化不了解而造成的錯誤常常比語言錯誤更讓外國人不能理解和原諒。比如,外國人夸我們外語講得好時我們常常回答“No, my English is quite poor.(不,我的英語不好。)”像這樣我們中國文化所推崇的委婉的表達方式在很多西方文化中可能會被他們認為是自己缺乏鑒賞力。所以,在教學中導入相應對象國家的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減少由于文化差異而造成的交流障礙,使口語交流順利進行。
(四)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體育院校學生英語水平相對較低,多數學生缺少英語學習興趣。外語教學有計劃地導入文化知識,一方面能幫助學生克服由于文化背景知識缺乏而引起的語用失誤和理解偏差,另一方面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因為相對而言,文化的東西因其獨特之處,比較容易吸引人的興趣。
二、文化導入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一)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是指文化導入要注重與日常交際用語緊密相關,對于那些干擾性文化因素,應詳細講解,反復操練,做到學以致用。文化知識對外語教學很重要,但所涉及到的對象語文化知識范疇很多。這就需要教師所導入的文化內容必須與學生當次課程所學內容密切相關,而且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選取適當的文化資料,避免抽象、空洞和較難理解的文化資料。實用性較強的文化資料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
(二)動態性原則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整個生活方式,“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雖然文化是歷史的沉淀,但它仍隨時代的變遷而變化。因此,在教學中要始終把握文化的動態性原則,以動態的眼光看文化發展,這樣學生的文化知識才能得到不斷的更新。
(三)適當性原則
適當是要求所導入的文化應與教材相關。外語教學中導入文化知識要注意適當。文化知識的導入對外語教學重要,并不是說外語教學要以文化教學為中心。文化教學只是傳統外語教學的補充和發展,過度的文化導入對外語教學不但起不到促進作用反而會給學生增加過多的學習負擔,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對外語學習產生厭煩。
(四)循序漸進原則
循序漸進是要求導入的文化內容應適合學生自身水平,由淺入深,逐步擴展。這樣學生會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學習全面的語言相關知識。外語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因授課對象不同采取“點滴積累、滲透或灌輸”的適當方式進行文化導入。文化在教學中可以作為一個背景,一個補充,一點一滴,日積月累地培養和熏陶。
三、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習文化的過程。想要學好一門外語,就必需深入透徹地理解它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教授體育院校學生的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體育院校學生專業特點以及國際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不僅要講授英語基礎知識,同時在外語教學中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介紹外國國情的書籍,從而提高他們跨文化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社,2003,7.
[2]潘亞玲.外語學習策略與方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社,2004,11.
關鍵詞:高校詞匯教學 文化導入 內容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067-01
在當今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勢推動下,文化知識教學已成為高校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高校英語教學的目標之一。詞匯教學作為英語教學的基礎,也必須融入文化知識的教學。
1 高校英語詞匯教學中文化導入內容
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層面上的差異主要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對應語義場的詞語空缺和對應詞語的內涵不同。這兩個方面也是高校英語詞匯教學中文化導入的主要內容。
1.1 對應語義場的詞語空缺
所謂對應語義場的詞語空缺是指由生活環境差異、差異、文化觀念差異以及風俗習慣差異引起的英漢詞匯的不對等。
地理生活環境差異是影響詞語構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眾所周知,英國是大西洋上的一個島國,四面環水。所以英國人民必須熟悉海浪,并同復雜多變的海洋環境不斷抗爭才能求得生存。因此,英語中有很多表示海浪的詞語,如wave、billow、breaker、roller、surge等,這些詞分別表示不同類型的海浪。英語中類似于上述這種受地理環境影響形成的詞語在漢語中很難找到完全對應的詞語表達。
英漢民族有著不同的,因而英漢兩種語言中與宗教有關的詞語也存在語義空缺。比如,西方人信奉基督教,英語中也因此產生了很多與基督教相關的詞語、習語或諺語,其中還有不少源自《圣經》,這些詞語或習語在漢語中是沒有對應詞語的,也就是存在空缺。
引起英漢兩種語言間的詞匯空缺的又一因素是英漢文化觀念、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例如,英語中的Yuppies(雅皮士)、Lazy Susan(一種自助餐的轉盤,顧客可以隨意取食)等詞語是美國特有的文化,漢語中是沒有相對應的詞匯的。而漢語中的干部、黨員、黨委、勞模、狀元等詞語是漢民族所特有的,英語詞匯中也同樣存在空缺。
風俗習慣是經過歷史的傳承與積淀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不同民族在禮節、服飾、飲食、節慶等各方面的差異都是風俗習慣差異的具體體現。這就必然導致英漢兩種語言出現彼有此無的詞匯空缺現象。比如漢民族飲食中的饅頭、餛飩在英語中就不存在與之對應的食品名稱。
1.2 對應詞語的內涵不同
英漢兩種語言中表示同一概念的詞往往會具有不同的內涵和聯想意義。
尤金?奈達(Eugene Nida)認為“各種語言往往在表示具體事物的語義層上區別不太明顯,而越往上,區別就越大。這是因為,語言在語義結構下層的區別,主要取決人們的感性知識,取決于他們對物體形狀、大小的感知;而在上層歸類方面的區別,則取決于人們的思想觀念,取決于他們對事物及其性質的認識。”[1]因此,英漢語中一些概念性的詞語如“個人主義、家庭”等在語義層面上存在很大差異。英語中individualism一詞在英語文化中極具褒義色彩,尤其是在美國,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被認為是一種崇尚的品質,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積極表現。而漢語中的“個人主義”是一個貶義詞,是指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將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錯誤思想。類似于此類的概念詞語還有很多,如liberalism(自由主義),empiricism(經驗主義),sophisticated(深諳世故)等,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課上和課下進行不斷積累,才能正確地使用它們。
不同民族的人對各種顏色符號的感知不同,這就使得顏色詞語所具有的聯想意義也會存在差異。比如,在西方文化中,white(白色)多使人聯想起“純潔、美好、公正”。如新娘的白色禮服則預示著純潔與美好;white light則代表公正無私的裁判。而白色對中國人來說,往往具有消極的聯想意義。中國文化中白色通常象征著死亡和恐怖。
此外,英漢民族在生產、生活方式,勞動方式方面的差異導致英漢民族的人對動物以及植物的聯想意義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比如英語國家人對狗的認識和中國人對狗的認識存在很大不同,在他們看來,“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是十分忠誠的伙伴,因此英語中存在大量與“狗”相關的、并具有褒義色彩的習語。如lucky dog用來形容幸運的人,an old dog是指經驗豐富的人,work like a dog用以形容辛勤工作的人。而在漢語中,與狗有關的詞語大多帶有貶義色彩,如:狗仗人勢、狐群狗黨、雞鳴狗盜等。
2 高校英語詞匯教學中文化導入方法
2.1 直接導入與對比導入相結合
對于詞匯教學中的文化知識教師可以采用直接導入與對比導入相結合的方法。直接導入是指教師可以對詞匯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識直接講解,明確地告訴學生詞匯所具有的文化意義及其運用的文化規約,從而將詞匯所蘊含的文化知識與其指稱的意義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與此同時,教師還需在詞匯教學中加強對英漢兩種語言下的文化差異進行比較,將英漢文化差異滲透到英語詞匯教學中去,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輸入英美文化,通過不斷對中西文化差異進行對照,進而排除母語文化的干擾,實現兩種文化的融合。
2.2 多渠道導入
多媒體和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促進了英語教學手段與方式的豐富與發展。因而,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媒介和渠道讓學生充分體驗和吸收異國的文化,從而加強中西文化的相互滲透。比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英語電影、視頻,利用幻燈片展示等方法導入英漢語言間的文化差異,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相關的介紹西方文化的網站,讓學生課下上網瀏覽,拓展視野。
3 結語
綜上所述,詞匯教學作為英語教學的基礎,不能局限于教會學生掌握單詞的發音、拼寫、意義和語法規則方面,教師還要注意詞匯層面下的文化知識的導入教學,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減少實際語言運用中的文化盲點,提高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力,增強對英語文化的適應性,從而促進自身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蔡基剛.英漢詞匯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 沈銀珍.多元文化與當代英語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一、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好文化基礎。
1.教師自身必須充分認識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美國社會學家曾說過,在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符號系統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內心的想了解其它民族的興趣和動機……,從而提高了學習該民族的語言的基礎。在日常教學中 ,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去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知識和文化理解能力。
2.農村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
21世紀對英語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是很高的,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首要任務是自我提高和完善。教師應及早確立自己的專業發展計劃,抓住一切機會學習、進修、考察,采取多種辦法廣泛獵所英語國家的本土文化知識,并在實際教學在注重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精心備課,把文化教育滲透于教學各個環節中,融進學生聽說讀寫的各個方面;教師要以下“研究者”的身份走進學生,走進課堂,走進網絡,研究教學中各個環節中,盡可能地挖掘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語言現象,真正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基礎知識的同時,感悟到異域文化的特殊魅力。
二、研究教材編寫體系,挖掘現行課程的文化因素。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資源,多渠道導入文化教育。
初中的英語教材,無論哪個版本,都隨外可見文化知識的滲透。單詞、短語、習語、俚語及句子;聽力教學、語法教學、閱讀教學、及寫作教學;每一處、每一種情況都滲透著跨文化知識。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不放過教材中每一外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向學生介紹不同國家的文化知識。從日常交際方面、體態語方面、餐桌禮儀方面、禁忌語方面、道德觀方面、傳統節日方面、文學方面、藝術方面、價值觀方面等進行文化意識滲透,使學生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從而避免出現交際上的失誤。
2、合理整合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滲入點。對于教材中文化內容豐富,富有時代氣息,可用價值高的部分,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整合,采用存檔法,收集“原汁原味”的英語資料,按主題進行分類、整理、歸檔。以恰當的時機展示給學生,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英語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而且提升了師生的跨文化意識。
三、重視課堂教學的主陣地,讓課堂教學異彩紛呈。
1、重視單詞教學,擴展詞匯的文化內涵。
英語中一些核心詞匯因人們的生活環境,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心理特征的不同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含義。對于這些單詞要在學生明白其基本含義外,適時進行文化背景知識介紹,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2、豐富學生閱讀材料的內容,在閱讀中感受文化魅力。
初中教材中的閱讀文都包含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對文中文化滲透內容,要適時點撥,以免經學生造成閱讀障礙。如新目標英語九年Unit12 SeltooinB 3a是關于餐桌禮儀的介紹,讓學生課后以表格的形式進行中西方對比,布置學生課后開展研究性學習,搜集對比中西方餐食禮儀上的差異,課后讓學生繼續閱讀相關的文章,加深印象。學九年級Unit13 Reading部分時,要滲透給學生不同國家關于送禮禮的不同習俗,可以讓學生課后自己查找西方的社交禮節知識。
3、處理語法項目時,從文化差異角度去導入會更容易些。對于一些不易理解的句法、語法、結構,要讓學生明白產生這些文化差別的原因。如中國學生對虛擬語氣總是把握不好,教師可以從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方面指導學生理解這一語法現象,中國人是螺旋式思維,西方人習慣于直線思維;中國人說話注重習慣,西方人說話注重禮貌。教師要把握好尺度,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指導學生把握了這些原則,避免交際上的失誤。
四、豐富學生的課內外活動,給學學生創造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
1.重視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多讀原版的英文報刊,如21世紀英語報,英語書蟲系列叢書,英語沙龍等,多給學生選擇接近學生理解水平、啟迪思想的原版美文,諺語、神話傳說等方面的作品,圖書館配備有關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地理、宗教政治等方面的書刊雜志,教師指導學生借閱并做好讀書筆記,拓寬學生對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了解渠道。
3.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進行輔助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播放西方一些重大傳統節日的起源和風俗,并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方傳統的異同。每逢西方節日,都要引導學生了解習俗,條件允許還可以開展課外慶祝活動。提供這些能使學生在接受基本知識的同時,逐漸了解英語國家的人們在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培養世界意識。
4、積極開發英語校本教材,拓展文化培養渠道。
【關鍵詞】跨文化導入西南師范大學版小學英語教材本土文化外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1-0092-02
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中,那位韓麥爾老師說的一句話道出了民族語言的巨大力量:“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由此可見語言與文化的密切聯系。英語與漢語都包含著自身的文化和價值。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合理的跨文化導入,是實現兩種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有效途徑。
一 概念界定
1.文化與語言
美國杰出的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對于文化的理解,現在社會存在把文化作為知識、價值、思維方式、修養、行為、態度、信仰、制度與意識形態的區別。“一定的語言總是歷史地和一定文化相關聯。語言是相關文化的關鍵。各種語言本身只能在交織蘊藏語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認識;語言和文化總是被一起研究的。”著名語言文化教育研究專家Kramsch在《語言教學的環境與文化》中認為,應該把語言和文化看做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使語言和文化教學融合為一體。
2.跨文化對比
外語教學的目的并非要讓學習者變得越來越“外國化”,而是要通過外國語言文化學習的“跨文化對話”讓學習者具備跨文化的交流意識和理解意識(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語文化與第二文化的互動(interaction)。語言交流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
跨文化對比應注意兩個方面。首先,注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培養正確的文化精神。使學生認識到外國文化是一種客觀存在,文化無好壞之分,對待外國文化應采取客觀、寬容的態度,避免用我們自己的文化、道德、價值觀作為標準去衡量、評判外國文化或拒絕外國文化。
二 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內容
本文選取了西南師范大學編寫的小學英語教材(下面簡稱西師版),對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內容進行分析,并根據教學實踐分析文化導入中出現的問題,論證跨文化導入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看得見的文化與看不見的文化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西師版的小學英語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可以讓學生直觀了解文化的模塊和單元,比如小學六年級,每個單元都會設有Culture Garden,介紹不同國家的文化。(1)關于全球化下的共同文化。以六年級上冊為例,第一單元介紹Air School,Internet的普遍運用。(2)生活方式的文化。如不同國家的交通規則(Different Traffic Rules)。(3)風土人情。米飯在不同的國家的不同吃法。看不見的文化包括:(1)價值觀念。這些文化行為內容包括禮儀觀、面子觀、關系觀,如顏色、數字、手勢、動植物、物品的文化聯想等。(2)思維方式。不論是思考問題的模式、方向還是情感態度、觀點意見、個人隱私、時間還是空間等的概念,中西方間的差異很大。(3)交際文化。外語交際屬于文化型交際,其中有不少交際文化問題,所以,外語課程中要注意介紹中西方交際文化差異和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知識和能力,如稱呼、招呼問候、寒暄、介紹、邀請、拒絕、拜訪、約會、幫忙、送禮、告別等中西方禮儀禮節知識。
2.跨文化的碰撞
外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用于交流。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不同的文化范疇,交流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碰撞。漢語文化氛圍的影響也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正遷移或負遷移。西師版教材中沒有單獨將這兩種文化拿出來作比較,只是在不同的知識點中一筆帶過。但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跨文化的碰撞無處不在,任何一個簡單的知識點都容易使學生產生困惑,比如中西方對顏色(例如紅色)的不同意見等。因此,應在課程內容中增加目標語文化、中國文化和中外語言文化比較。教師應該在教學方法上多下工夫,通過講故事、英漢翻譯、對比討論、案例分析、觀察、調查、采訪等盡可能多的形式,讓學生掌握相關或必要的文化知識、語言功能和交際策略。
和大多數教材一樣,西師版的教材仍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文化的內容多偏重于事實的介紹,缺少深層次的感同身受。其次,本土文化介紹的比重小。為了營造英語語言學習的氛圍,英語教材中更多的是展示外國文化,對本土文化的介紹則一筆帶過。再次,文化內容不系統,大多是根據知識點的需要引入,點點分布,相關內容并不面面俱到,并且缺少歸納性的描述。
三 小學英語文化內容的導入策略
1.夯實傳統文化,不失本我價值觀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對小學生而言,對傳統文化體系、文化蘊涵、文化精髓的認識并不全面和系統,因此在語言教學的文化導入時,要先夯實傳統文化,形成中國人的文化意識。這一過程不僅能夠保障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而且還可以在導入外國文化時避免產生混亂,避免學生將外國文化作為自身態度、情感價值觀取向的嚴重錯位。
教師的教學信念和文化素養在教學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給學生普及常識性的知識,依據教材提供的知識點有層次地導入文化,能夠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英語語言。
2.多種方式導入,構建文化體系,注重開放、包容與實踐
不論教師還是學生,在以教材為藍本的基礎之上,要注重建立開放、包容、實踐的文化意識。文化始終處于多元化和變化發展之中,需要構建開放的文化體系。文化本身沒有對錯,跨文化的對比與交流要保持包容的態度,不以本民族的標準衡量其他文化的差異。語言的最終目的是交流,文化的核心是價值,交流不同文化的價值也是英語教學者的教學目的之一。
小學生正處在生長發育的特殊時期,跨文化導入中首先要夯實傳統文化,再將外國文化導入,進而進行跨文化對比,不僅可使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語言的文化含義,避免出現“有知識,沒文化”的現象。
參考文獻
[1]阿爾封斯·都德.最后一課(郝運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2]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連樹聲譯)[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3]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71~75
[4]Claire Kramsch.語言教學的環境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