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8 17:36:5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非遺文化資源,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目前,淮南市擁有花鼓燈、火老虎和豆腐傳統制作技藝等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該市的剪紙、壽州窯、紫金硯等技藝也已入選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做好傳承工作,淮南市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最好的保護不是把‘非遺’送進博物館,而是要讓其‘活化’,找到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尋找新的發展可能性,在實踐活動中傳承下去。 ”淮南市文廣新局負責人說。
該市積極發掘非遺資源,在注重原生態的基礎上,不斷開發非遺傳承發展的新路徑。該市以繁榮花鼓燈藝術為重點,帶動火老虎、推劇、馬戲燈、彩蓮燈等特色民間藝術演藝產品開發,創作推出大型花鼓燈歌舞劇 《鳳凰臺》《瞧這幫鼓架子》以及《千里長淮一條線》等一批藝術精品,曾獲得國家群星獎及荷花獎。據了解,該市目前已發展各類民間文藝演出隊伍130多個。
此外,淮南市還注重保護非遺傳承人,積極培育接班人。圍繞保護壽州窯、紫金硯手工技藝,該市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州窯和紫金硯傳統制作技藝傳習基地,建立了完善的后繼人才培訓培養制度,并與淮南師范學院等院校合作,為大中專學生提供實習基地。
將非遺資源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喚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價值,這是淮南市保護傳承非遺資源、發展文化產業的特色方式。淮南市剪紙協會會長、東錦旅游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傳錦將宣紙和剪紙兩大非遺項目巧妙融合,別出心裁地創造出安徽宣紙染色剪品,年出口創匯2000多萬元。2013年,壽州窯技藝傳承人朱兆龍創作的壽州窯金樽,獲第七屆中國國際文化博覽會金獎。近年來,淮南市天寶雙遺文化園開發出了鳳鳴壺、八公丹心養生壺等壽州窯陶瓷工藝品,龍硯、龍印等紫金硯新品也相繼推出。
一、重慶主城區調查概況
重慶是巴蜀文化的發源地,具有獨特豐富的自然環境和民間民俗文化。在各族人民的勞動創造中孕育出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的長河里不斷在自身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的精髓。經過發展和傳承,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形成了包涵內容廣泛,藝術價值高,知名度高等特征。
(一)調查目的
重慶主城區擁有眾多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多樣、資源豐富。該調查通過專家調查問卷、實地訪問等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系統地收集、整理、分析和總結重慶市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及其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其目的是確定重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存量狀況以及類型、分布、規模和開發程度,并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等相關研究提供基礎的數據資料。
(二)調查對象
根據學術界對于旅游資源普遍認同的范疇,對重慶市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甄選,確定了重慶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調查的對象為木洞山歌、接龍吹打、小河鑼鼓、車燈、四川評書、四川揚琴、四川清音、川劇、川江號子、蜀繡。
(三)調查方法
首先,通過實地考察法了解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種類、特色以及分布情況,之后,采用專家問卷調查法,向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和對調查對象有深刻認識和研究的專家進行調查,獲得詳細的資料,統計相關的數據,為之后的賦分評價提供參考。
(四)調查流程
本次的旅游資源單體調查表采用統一的評價量表,然后進行評分,得出旅游資源單體的得分并評價其所處的等級。本次調查在充分收集和參考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后進行實地考察,專家問卷調查主要集中在2016年6月8日至2016年6月20日,對相關專家進行訪問,并對記錄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為評分打下基礎。
二、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基本類型
(一)旅游資源分類
我國學術界根據各級政府和單位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劃分了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重慶主城區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有兩個大類和四個亞類,如下表1。
(二)旅游資源類型構成
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類型、構成以及占重慶整個區域的比例,如表2所示:
由2表得出,重慶主城區國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重慶直轄市范圍內所占的比例較高。
(三)旅游資源類型特征分析
1、旅游資源數量種類較多
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有10項,其中都較為著名且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強(表1)。重慶主城區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有2大主類,4個亞類,占全市標準數目的比例較大。由此得出,重慶主城區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數量較多,種類繁多。
2、旅游資源歷史悠久
重慶主城區的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眾多項目都是發源于古代,傳承至今。如木洞山歌,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經過歷史的演變,至明清時期演化形成木洞山歌。接龍吹打最遲在明代末年形成,經過四百多年的發展演變,至今形成自身獨特的曲調和內容。四川評書、四川清音、四川揚琴經過明朝時期的發展和傳承,在清代的時候盛極一時,擁有大量的聽眾。蜀繡在三國時期就已馳名天下、世人皆知,被視若珍寶,更有寸蜀寸金的說法。川劇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名聲,清代年間吸收各家戲劇的精髓,揉百家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至今受到人們的喜愛。
3、旅游資源根植于實踐生活
重慶主城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多為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和曲藝類的項目,這些項目大多是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積累產生的,在表現形式和精神內涵上與人民群眾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能與人民群眾在情感和精神上產生共鳴。與人民群眾的勞作有直接聯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川江號子、木洞山歌、小河鑼鼓等,它們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重慶多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都是來自民間的生產和生活,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4、旅游資源雅俗共賞
重慶主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內容豐富,知名度較高。部分項目長期活躍在舞臺上供人們欣賞,根植于人民群眾的非遺文化不僅傳頌于百姓的口中,更在舞臺上發揮其獨特的魅力。川江號子扎根與底層人民的辛勤工作之中,是船工們的吶喊聲。在“印象武隆”中川江號子氣勢雄厚、震撼人心,讓觀眾陶醉其中。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的藝術形式在巴蜀大地上得到和諧的相處。四川清音、四川揚琴較之顯得嫻靜溫柔,揚琴的音色清麗婉轉、悠揚動聽,適合演奏活潑的樂曲。從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客、普通百姓在一杯清茶的陪伴下,愜意的聆聽著,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放松和舒適。
三、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評價
(一)主要旅游資源評分
采用國家旅游局頒布的旅游資源評價標準,旅游資源的評價共100分,主要分為 “資源要素價值”(總共85分。其中含觀賞游憩使用價值30分;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25分;珍稀奇特程度15分;規模、豐度與幾率10分;完整性5分)、“資源影響力”(總共15分。含知名度和影響力10分;適用期或使用范圍5分)和“附加值”(分正分和負分,主要是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三個部分。
按照旅游資源評價賦分標準表,對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其評分結果見表3。
由表3得出,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的得分較高,其中觀賞價值普遍得分高,但是知名度得分差異較大,完整性得分不高。
(二)旅游資源等級劃分
采用國家旅游局頒布的旅游資源評價標準,對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評價,評價等級如下表4所示。
由4表得出,重慶主城區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旅游等級較高,旅游資源的品質優良,可開發程度高。
(三)旅游資源總體分析評價
重慶主城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等級較高,2個五級旅游資源、4個四級旅游資源、3個三級旅游資源。重慶主城區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還未達到應有效果,形象不突出,不完整,沒有合理和可持續的的旅游開發體系。整體上還嚴重缺乏重視和保護,需要各方面的保護。
四、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建議
(一)加強文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隨著新世紀現代化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人受到現代化的影響,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守護。巨大的社會變化使得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岌岌可危,許多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因此加強對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顯得尤為重要。重慶主城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較之其他自然資源顯得較低。所以需要重慶市相關部門積極開展與非遺文化相關的文化活動,創造一個非遺文化與百姓生活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可以通過互聯網和媒體宣傳,舉辦走近非遺文化的體驗和觀摩,向人民群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演變和精神內涵。此外,還可以充分結合非遺文化與民族傳統節日的關聯,加深人民大眾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度,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從而在重慶市內形成良好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氛圍。
(二)突出巴渝特色,創建嶄新形象
巴渝文化歷史悠久,特色鮮明,但是在游客心中的印象卻不突出,在打造重慶旅游形象和口號時,加入文化元素。例如重慶的朝天門和瓷器口的碼頭文化,與川江號子是密不可分的。在重慶碼頭文化的宣傳時,可加入川江號子的發展歷史。讓游客在潛移默化中了解非遺文化。重慶的麻辣火鍋聞名全國,在火鍋店中加入文化宣傳欄,讓人民了解火鍋的由來和背后所產生的文化。因此可以在各方面打造重慶文化名牌。因此在未來的重慶旅游形象建設工作中,可融入具有巴渝韻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接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用心體驗到巴渝雅俗共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整合市場優勢,創新旅游形式
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要重視和認清市場需求,滿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 可打造新的旅游形式,讓游客不僅游覽和觀賞景點,還可以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和表演中去,切身體驗和感受非遺文化,如游客在游覽瓷器口古鎮時,可以去茶樓聆聽評書,在抑揚頓挫的語調中,感受評書的嬉笑怒罵;另外游客可前往重慶市曲藝團里不僅可以欣賞四川揚琴、四川清音的表演,還可聆聽國家級傳承人對非遺文化的學習歷程,感受文化的傳承。此外,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時,應積極結合重慶周邊的旅游資源,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線路。
(四)合理開發利用,發展文化產業
10月2日我們一起去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玩。
到了那里我才發現要收門票。而且買門票的人一列一列的。真沒想到竟然一張門票十元還有這么多人來買。但是,老人和小孩可以免費哦!我、外婆和兩個妹妹先進去了。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人,第二眼還是人……我們找到了一塊空曠的地方,便和妹妹們玩了起來。二妹?第二個妹妹?到處亂跑,害得我們也跟著到處跑。……我看見有人在地上打滾。我也學著打滾。我剛一躺下,就被草刺得滿地打滾……我們來到一片石地上玩。突然,我發現了三條龍舟。我第一個跳進龍舟。不小心把膝蓋撞傷了,不過有一點點疼。可我不怕,最終我練出了“輕功水上漂”著功夫。……
我們吃了美食、嘗了小吃、拍了合影照、……但我最喜歡的是買手工制品的那條街。那里有琳瑯滿目的商品。我的眼睛已經不夠用了。我希望有無數只眼睛往每個商品上仔仔細細地看一下,為了挑選我最喜歡的商品。最后舅媽送了我一把價值三十五元的弩。我特別開心。似乎比得了無數金銀財寶更加開心和高興。我對它愛不釋手,生怕把它弄臟了或掉了。一直抱得緊緊,誰也不能摸。……
啊,去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收獲可不少呀!你想去么????
成都磨子橋小學分校四年級:高原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建設與管理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管理屬于文化部門的工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出來之后,必須要加強對相關的資源信息的整理,形成規范的檔案,從而便于分享,也便于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講,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遺產項目具有地方特色,而且內容十分豐富,載體也是多樣化的,可以對人們的精神生活進行豐富,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則是對這些非物質遺產資源進行記錄的重要載體,通過檔案的開發與建設,可以幫助人們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也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珍貴的材料,同時,這些檔案還可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工作的重要依據,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有重要價值,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必須要積極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建立。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建設管理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管理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但是對于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管理還存在一些問題,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一般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各地宣傳文化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企業及社團等單位分散保管,由于組成單位比較復雜,而且一些單位的檔案工作人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管理工作認識不到位,因此導致檔案建設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和漏洞較多。
觀念比較陳舊。當前很多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建設有關的單位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開發的是還,其管理觀念還比較陳舊,檔案管理人員大都還停留在傳統的人工管理理念基礎上,只是簡單地對各種信息資源進行搜集和整理,并沒有真正發揮出檔案的作用和意義。比如一些文化中心將非物|文化遺產項目的相關內容用紙質文檔進行記錄,不利于保存。
檔案管理制度不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建設管理單位的檔案管理應該要做到規范化,對于各種檔案要進行科學的分類和存儲,便于檔案建設管理單位工作人員的調用。在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管理的時候。檔案的內容、保存方式等都要進行統一規定,從而便于檔案管理工作的規范化發展。但有的單位對檔案標準、規范等都沒有進行規定,管理制度不健全,最終導致檔案管理效率不高。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策略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開發的重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和保存過程中,為了讓更多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內容可以得到長久流傳,必須要同時加強檔案開發和管理,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開發工作的重視,并且要不斷更新傳統思想和理念,對檔案形式有更廣的認知,比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的文字記載、聲像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的道具、實物等,都可以作為檔案,管理部門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以及認定的過程中及時搜集各種材料。
引言
文化遺產中有實物性質的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在文化傳承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各類文化遺產如果加以保護,是促進文化遺產傳承與弘揚的重要途徑,尤其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載體不全、傳承者逐漸減少等現象,從而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失的危險,這對于我國的文化延續、歷史發展具有十分嚴重的影響。在新時期,必須要注重加強各種遺產檔案資源的收集整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和利用,從而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隨著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各種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很大機遇,從最直觀的角度來看,信息時代各種信息的傳遞越來越便捷、快速,通過互聯網的傳播,人們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更多的關注,而且通過媒體平臺的引導,使得人們能夠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也能為人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相應的平臺和渠道,促使人們相互交流與溝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出貢獻。此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得到拓展,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現狀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是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集合,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越來越豐富,但由于傳統的管理體制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過程中依舊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檔案管理理念不明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過程中,應該要對檔案管理理念進行明確,檔案管理人員應該要知曉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在新時期,對檔案管理工作理念要進行創新。當前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工作人員對檔案理念、管理目標不夠明確,因此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的開發工作受到影響。
2.信息化水平不高。傳統的檔案管理采用人工管理模式,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工作人員對各種非物質文化?z產檔案數據進行處理,檔案不規范、檔案丟失等問題時有發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事業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不再適用。
3.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體系和制度不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開發利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重要任務,在檔案資源的收集、整理、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要按照統一的規范和要求開展工作,但是當前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在檔案工作中還缺乏統一、規范的管理標準,使得各種檔案資源不夠統一,在檔案管理過程中也出現較多質量問題。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管理開發策略
1.廣泛收集,摸清底細,形成名錄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工作而言,對各種檔案進行收集整理是基礎性工作環節,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提。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進行收集整理的時候,必須要廣泛收集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通過普查的方式,對具有檔案價值的實物、文獻、音像資料等進行收集和整理,從而摸清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情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形成相關名錄,對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挖掘。同時,在普查的過程中還能發掘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例如一些語言類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要通過傳承者進行文化傳承,在民間普查過程中可以找到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講述者、傳承人、表演者,從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開發,挖掘出更多有文化價值的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普查、收集工作十分復雜,而且是一項長期性工作,必須要長期堅持,在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更不能漫無目的地盲目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要根據當地的歷史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收集任務進行設計,開展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收集整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收集工作逐漸深入,再調整方案,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收集水平。例如可以針對某一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進行綜合調查與收集,也可以針對某一類文化藝術形式進行檔案收集,針對某種習俗、某類傳人的檔案資源進行收集,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收集過程中的常見方式。
2.加強信息化技術的應用
2.1建立數據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進行保存。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不斷發展,數字化文化遺產的發展也越來越深入,而且數字化文化遺產已經成為評價一個國家信息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為了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防止文化遺產丟失,則必須要加強對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據、資料的保存,借助信息技術,擴充數據庫容量,并且在各個地區加強數據庫技術的應用,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尤其是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要加強對民族文化數據庫的完善,對民族文化的相關內容進行補充,及時更新,確保各個民族的特色文化能夠得以保存,并且能夠通過數據網絡的傳輸,在全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進行傳播,避免其因傳承人死亡等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失傳,提高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
2.2搭建虛擬博物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開發是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過程,更是對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和弘揚的過程,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真正發揮出文化教育、歷史文化傳承功能。應該要加強對非物質遺產文化的展示,借助信息化加護可以構建數字化、虛擬博物館,融合虛擬現實技術、動漫技術、音視頻技術等技術,相對于傳統的數據、文字信息,虛擬博物館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顯示更為生動、形象,而且通過信息化技術實現了對外宣傳、展演,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加良好的體驗。例如當前有的地區已經加強對虛擬博物館的應用,配備相應的計算機信息技術設備,人們只需要通過操作電腦就可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詳盡內容,并且可以配合音頻、視頻解說,各種影像資料的融合可以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展示更加詳細,有助于人們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
3.完善檔案管理制度
科學合理的檔案管理體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工作的基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過程中,應該要不斷健全、完善檔案管理制度,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的工作人員能夠對各類文化檔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有更加全面的認知,用現代化管理意識對檔案管理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模式進行規范,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產生的檔案資源越來越多,為了促進檔案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必須要對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形式進行規范,統一檔案的格式,從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工作人員能夠對各類檔案進行分類利用。第二,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要與其他的與文化產業相關的部門進行溝通聯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文學教育價值等進行開發和利用,從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能真正發揮作用,在經濟社會建設過程中積極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深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