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8 17:54:4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國家綜合素質教育,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 ;互評互互評法;自評自改法
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評價是貫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是教學的一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無時不有,考試的分數是評價,作業的批語是評價,集體活動的小結是評價,學期的評語是評價,個別談話是評價,家訪也有評價。評價在一個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踐中,由于受傳統評價觀的影響,教師認為進行評價是備課、上課、輔導、批改作業、考試之外另加的環節。如何利用好評價這個教育工具,真正起到為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導航的特殊作用,這不僅僅是教師,也應該是教育行政領導關注的問題。
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構建的直接依據是中學語文教學論及中學各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此確定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評價項目為:閱讀、寫作、聽話、說話、及綜合能力。
一、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查學生實現課程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二、評價的內容:口語能力方面的評價;閱讀能力方面的評價;寫作能力方面的評價;以及綜合能力的評價。
三、評價的原則:發展性原則、全面性原則、過程性原則、合作性原則、多樣性原則
四、評價的過程及方法
(一)、口語能力的評價
我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是:利用課前5分鐘演講培養學生口語能力。口語活動要求每位同學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參與的能力。因此,首先,要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的態度和參與的過程;其次,要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特點等,因為,在活動中能夠反映學生不同的思維特點,有的認識問題追求深刻,有的認識問題傾向全面,有的認識問題熱衷新穎獨特,有的認識問題講究辯證,這些不同的個性特點都應予以保護,尤其要對那些新穎獨特的思維方式要給予理解和尊重,但要防止學生認識問題過于偏激,思考問題走入極端;再次,要注意評價學生在口語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文明修養,這是交際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
評價方法有二:1、可以讓學生之間互評,評價要點包括:說話的語速和聲音,說話的態度,說話的流暢程度,等等。活動一:要求學生認識自我,正確對待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煩惱,采取積極的生活態度。2、可以提前給每位學生一個評價表,要求填寫:口齒是否清楚,問題是否明確,內容是否有中心,禮貌用語等等。評價表可以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商定。
(二)、閱讀能力的評價
在閱讀教學方面:1、要注重考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從中感受人情美、人性美,從而塑造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是評價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對張潔的《撿麥穗》中“小女孩”和“賣灶糖老漢”的感情的認識和理解。文中刻骨銘心的“常常想念他”,正表明對真情的懷念與渴望,而越是懷念這種感情,越說明今天的社會十分缺乏這種感情,字里行間包含著對真情的熱情呼喚。2、要注重對學生閱讀的興趣、方法與習慣以及閱讀材料的選擇和閱讀量的考查。在閱讀中,除了看學生是否掌握必要的字詞知識、作家作品知識外,重點要考查學生是否形成了自己閱讀文章的方法:將整體閱讀與重點語句賞析結合起來,將文章的語言美與理解文本內容結合起來,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體會作者對自然、對人生的一些獨到的感悟與獨到的見解,逐步形成獨立與文本對話習慣,提高自己的評價與審美能力。如朱自清的《春》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句,朗讀時節奏如何把握?感情如何處理?重音應該放在哪些詞上?等等,細節都要讓學生仔細體會,從而培養他們的朗讀能力。
(三)、寫作能力的評價
作文,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考查學生的寫作,不單要看最后完成的那篇作文,還要看寫作之前的準備情況。所以寫作之前的討論不僅僅為了互相啟發,也為了考查學生寫前的心理狀態。要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式搜集生活中的材料,關注周圍環境與自然狀況,用心觀察。通過這個過程,引導學生重新認識生活,引發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從而學會愛生活、愛社會的良好風格。
我采取了同學之間互評互互評法、自評自改法、習作上墻大家共同評價等方式,以利寫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操作方法:1、兩節課連上,中間不下課。前20分鐘講方法或講評,中間40分鐘作文,最后30-40分鐘互評自評自改。2、在互評的30-40分鐘時間里,最后的5-10分鐘是“自評自改”,也就是接著互評的傳遞,在剩下的5-10分鐘的時間里,很自然的將作文傳回本人進行“自評自改”。這種方法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訓練了師生對寫作能力的評價,也加強了語文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 李慧蓮. 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初探[J]. 課程.教材.教法, 2002, (12)
[2] 劉全利. 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途徑[J]. 安徽教育, 2000, (11)
考試招生制度是學校教育的“指揮棒”,而招生“錄取依據”則是指揮棒的核心。高考指揮棒指向哪里,學校教育就走向哪里;高考,考什么,學校就重點教什么。這就是人們長期詬病的應試教育現象。
破解應試教育頑疾,推進素質教育,從“指揮棒”的核心要素“錄取依據”變革發力,是觸及教育內涵改革的有效精準舉措。“錄取依據”的改革,貴在堅定服務于素質教育的方向,使教育步入育人軌道,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使學校教育達成服務于國家、服務于人民的統一,服務于素質教育、服務于選拔人才的統一。
落實國務院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見,必須抓住高校錄取依據改革的實質內容,堅定錄取依據改革服務于促進素質教育的方向,引導教育回歸育人本位。
首先,國家統考科目應發揮正確的引領作用,把住服務于促進素質教育的方向。國務院“意見”指出:試點地區高考,不實行文理分科,普通高校錄取以國家統一考試(語、數、外)成績和學業水平考試中三科成績為依據,參考綜合素質評價情況。這就意味著國家統考科目的成績,在錄取中起著重要的區分作用。因此,國家統考科目命題的引領擔當至為重要。
以往高考由于突出強調了選拔功能,認為高考首先是為國家選拔人才,而對基礎教育引領功能有所忽視,從而將教育導入了應試教育的誤區,出現了“學生在中小學拼命學,考上大學拼命玩”的現象,違反了學生身心成長的規律。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高等專科教育已經呈現了寬進嚴出的辦學模式。因此,我國的高考的區分功能,不應是區分人才的工具,而應是篩選愿意接受、適合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統考命題應“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中學的學業水平考試,堅持水平考試標準,防止考試功能異化,向選拔考試靠攏。將中學水平成績確定為高校錄取依據,目的在于加強教育的基礎性,防止學生學習過早分科,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回歸基礎教育屬性;另一方面,學業水平考試是標準參照考試,相對常模參照考試難度小,因此,學生學習負擔輕。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作為升學錄取依據,有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警惕學業水平考試異化為選拔性考試。
關鍵詞:教育 技工院校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5(a)-0174-01
實施素質教育既是時展的要求,也是技校自身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法》第四條規定:“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技工學校應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將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業務素質和心理身體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中,為國家、企業培養出具有良好人生價值觀、良好的思想品德、心智成熟的復合型技術工人。
1 全面引導,樹立素質教育理念
傳統的技工教育觀念一直是以培養學生“一技之長”為目標,擠壓了其他教育的空間和時間。這種教育思想也直接影響了學生自身對綜合素質的認知,誤以為學好技能就萬事無憂了,放松或完全放棄了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事實上,職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也必須是以良好的綜合素質為基礎的,這一點是職業教育中我們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不應該忽略的一個問題。技工院校把自己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實用性”“技能性”上,應該說體現了自身辦學的特色,其總體方向是不錯的,但是要將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的辦學主體要根本上認識綜合素質對學生的重要性。所以要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辦學者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更新,有意識才能引領行動。
綜合素質教育方面的師資,有些院校的配置也十分薄弱。這種狀況并非此方面的人才短缺,而是由課程設置、辦學思想決定的,學校在人才引入上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綜合學科的教師只是個點綴,有些綜合學科教師甚至會產生一種得不到重視,位低一等的感覺。所以,吸引和培養綜合素質教育人才,是技工院校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各專業的課程設置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為其他學科的課程留有余地。當然為保證專業教學的時間我們也可以采用開設選修課的形式補充綜合知識教學不足的缺陷。同時,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對班主任、綜合課教師的工作要求,應在技工院校全體教職員工中樹立素質教育的理念,構建素質教育體系,各任課教師也應學習素質教育概論,了解世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對我們的啟示,找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方法,在完成專業課程教學任務的同時,對學生實施道德及心理素質的培養。
2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素質教育氛圍
校園文化對學生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培養,往往比課程教學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所以技工院校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營造優良的校風和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在校園內設立宣傳欄、廣播臺、團報、校報等及時向全校師生宣傳國際、國內新聞,教育新思想、新動向及校內的新人新事。還要開展多種有益于身心發展的文化、體育、文藝、美術等活動,使學生受到優良的校園文化的熏陶。如舉辦一個文藝晚會,對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協調能力、文化品位、藝術修養等多方面素質都是很好的培養鍛煉。每學期可以通過定期開展技能匯報、歌詠比賽、書法展覽、法制講座等活動來煅煉學生、教育學生。通過校園文化熏陶所形成的素質,往往更深刻、更牢固。
3 強化日常管理和改善教學方法,建設素質教育落地工程
3.1 管理是一種無形的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渠道。
科學、規范的管理,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習慣。每年新生入校先集中軍訓半個月,確立內務、紀律、隊列等行為標準,培養學生的良好生活習慣。軍訓后認真抓成果鞏固,長期堅持。平時各項工作都要定期進行檢閱與比賽,檢查評比結果與班級獎勵掛鉤,形成一種無形的推動力。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守時守紀、關心集體的良好品質,為學生就業打下基礎。同時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讓學生參與管理,有意識、有目的地使學生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增長多方面的才干。
3.2 疏導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是改善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方法。
細膩有條理的疏導,有利于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走進學生的心里,與學生實現以心換心的交流,從而調節教育者的教育步伐和教育手段,有的放矢的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當前技校生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如由于社會及他人評價產生的自卑心理,長期受到來自學校、社會、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冷遇,使許多學生的人格意識薄弱;對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不適應引起的心理焦慮等。尤其是當前的用人制度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技工學校學生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所以學校要注重學生感情的疏導,注意培養學生的寬容心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使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覺培養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提高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3.3 教學方式的不斷進步,是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素質的重要手段。
當前社會需要的是通用型和復合型的人才,這要求學生具有社會需要的全方位能力,不僅是有一個工作崗位,更重要的是要有謀求發展的能力。因而,學生的一專多技、創新能力成為職業能力素質的關鍵。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靠包辦式的教會學生,這種方法不利于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方式,通過講課、討論的方式引導、幫助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培養學生自己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當學生有了這樣的能力之后,在今后的工作當中才能更快適應自己的崗位,并利用這樣的能力做出新的創新,從而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
4 結語
推行素質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過全面轉變教育思想和觀念,全體教育工作者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并不斷深化職業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學的職業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才能提高技工院校學生的素質,才能適應經濟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胡煉.高職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
關鍵詞:素質教育;理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
0. 引言
隨著我國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應試教育已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隨著我國學術界以及公眾對素質教育的認識逐漸加深,我國實行素質教育以及進行教育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競爭的核心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社會對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今的社會發展不僅需要專業型的人才,更需要復合型的人才,復合型的人才不僅具備專業的技術知識,同時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1. 在素質教育要求下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對理工科大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素質教育的推行和要求下,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是智商與情商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智商主要指的就是一個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能力、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等。情商主要是指一個學生對自我的認知能力、情緒的控制能力、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以及團隊的合作能力等方面。智商和情商的高低體現了一個人的綜合素質的高低,也說明綜合素質的培養對于一個人的能力的高低影響大。在社會對人才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理工科大學生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習好專業知識,更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創新能力、交流溝通的能力等,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助于其適應素質教育的培養要求,也對理工科大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理工科大學生自身要重視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訓練與培養,盡快讓自己成為一個復合型的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才。
2. 探究理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要求
2.1心理素質是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求中的核心內容。所謂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發展的內部根據和內部動力,心理素質對一個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對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心理素質也直接或者間接影響著一個人的專業技術知識學習以及實踐的創新能力,尤其是對實踐中的突發事件的應激性反應較影響較為明顯。心理素質的高低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求的核心內容,為一個人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奠定一定的基礎,是發展其他能力的基礎和前提[2]。
2.2交流溝通能力是理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基本要求。交流溝通能力是一個人在成長和發展中的基本能力,一個人能否將自己的思想與觀點明確、有效地傳遞給他人主要是看這個人是否有良好的交流溝通能力。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高速發展以及信息化的不斷加速,國家與國家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良好交流與合作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所以說有效的交流溝通能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國的傳統教育過程中比較重視的是學生的應試能力和書寫能力,對于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比較忽視。有很多的理工科的學生不能進行高效的溝通與交流,不能有效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思維,所以在素質教育的實行過程中要更加重視理工科大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
2.3創新能力是理工科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中綜合素質能力的靈魂。創新能力不僅是理工科大學生素質教育培養中綜合素質能力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和發展的靈魂。創新能力的培養與發展要適應現代知識型經濟發展的需要,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與進步也對人才的創新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理工科大學生要發掘其巨大的創新潛能,為實現自我價值、服務社會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也要求在素質教育過程中老師要時刻注重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潛能的挖掘。
2.4實踐動手能力是理工科學生創造財富的根本途徑。理工科學生不僅要全面掌握專業技術知識,更要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大學課程中,理工科學生的學習內容中不僅包含專業的技術理論知識,也有大量的實驗與實踐課程,意在培養理工科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將來理工科學生畢業參加工作就需要把自身學習的知識通過動手操作轉化為一種能力,并且通過動手實踐完成來工作中的各項任務,創造財富來實現自身的價值,所以說實踐動手能力是理工科學生創造財富的根本途徑[3]。
3. 理工科大學生在現階段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方向
3.1心理素質能力。當今社會很多在城鎮生活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養尊處優的生活環境促使很多學生獨立意識與獨立能力較弱,對父母的依賴性較大。進入大學以后,很多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依然較弱,自我的控制能力較差,面對困難容易采取逃避的方式或者逃避的態度。由于心理素質能力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素質教育的實行過程中,老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能力,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心理素質訓練項目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能力。
3.2交流與溝通能力。有效的交流與溝通有助于對方明白你的思想或想法。良好的溝通能力不僅會給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現在很多的大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與相處過程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來處理人際關系和人際問題,這是不利于人際交往與溝通的。在傳統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很多理工科大學生只注重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不善于交流與溝通,導致其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不能有效的與他人進行溝通與合作。由于交流溝通能力的重要性,理工科的相關教育工作者應開設相關的交流溝通課程,加強學生對交流溝通的認識。理工科的老師要建立交流溝通課題,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題的研究當中,通過一系列交流項目讓理工科大學生認識到交流溝通的重要性,讓他們主動來提高自己的的交流溝通能力。
3.3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可以衡量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有效發掘創新能力也有利于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在傳統的教育過程中過分重視應試技能,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扼殺了很多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素質教育的培養過程中可以改革學校的教學方法或者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可以開展多樣的設計大賽,或者關于創新能力的比賽來挖掘和拓展理工科學生的創新能力。
3.4動手實踐能力。在傳統的應試教育過程中比較重視學生的應試能力和書寫能力,對動手實踐能力比較忽視,導致很多理工科大學生對純理論的知識掌握的不錯,但是對需要動手實踐的課程或者項目掌握的較差,這突出反映了傳統教育留下的弊端。在素質教育過程中,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培養以及提高理工科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通過實踐活動,讓理工科大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檢驗和驗證真理,這樣有利于理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4. 結束語
本文筆者主要是基于素質教育來探究理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問題,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對理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的探究也需要不斷地深入。本文主要是對理工科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進行探討,對理工科大學生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任務也任重道遠。(作者單位:沈陽化工大學)
備注:“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L13DZZ057。
參考文獻
[1]曾開富,王孫禺.“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大膽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22.
一、日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當代大學生在學校里多重視理論課的學習,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卻不太重視。很多日語專業的學生書本知識背的滾瓜爛熟,但實際運用起來,卻會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如口語基礎不扎實等等。
(二)很多高校僅重視大學生專業素質的提高,卻忽視了人文教育的培養。日語專業的很多學生對于自然知識嚴重匱乏,在文明禮儀方面,社交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欠缺。這種種現象限制了他們個性的發展,束縛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三)當代大學生往往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卻存在著一些問題。對于國家規定的大學生的體能標準,大部分日語專業的學生都能達到。然而當面臨激烈的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甚至是考研等壓力時,他們卻沒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很多學生面對這種情況有事會手足無措,甚至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這些都是綜合素質欠缺的表現。
二、加強日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措施和途徑
(一)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強德育建設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是當前加強日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在教育上,要突出德育的地位。學校要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發展和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學校應該轉變教育的功利化的觀念,使學科知識和人文知識結合起來,專業知識和動手能力結合起來,使學生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具有敏捷的思維以及自主創新的能力。其中德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選拔和錄取學生時,要結合學生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成績,擇優錄取。對于一些在某方面特別優秀的學生,可以擇優錄取。不要求每個學生都出類拔萃,但求每個學生都成人成才,都是一個德智體美各方面都全面發展的個體。
(二)建立健全的教育體系
加強日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必須建立健全的學科體系。要根據當代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以及日語專業學生本身的特色,科學合理地設置學科教育體系。各門課程的設置應該是理論知識、實踐能力以及人文素養的結合。把提高素質教育落實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同時也適時地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實踐教育以及素質培養教育等等課程的訓練,使日語專業的學生在專業知識,理論知識和動手能力都得到較大提高。建立健全的教育體系是加強日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中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通過各種知識的融會貫通,實現日語專業學生整體素質的大幅度提高。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也是提高日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是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教育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貫徹落綜合素質教育的根本。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授課的同時,要自覺地把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統一起來,充分發揮教師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身心也得到發展。同時也要增強教師隊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多開展一些加強師德師風的教育活動,通過考核和評優評先等政策,選拔優秀的教師擔任輔導員。這樣有利于把全面提高日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落實到實處。
(四)建立綜合素質教育的考評機制
建立綜合素質考評機制也是提高日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舉措。考評內容可以包括專業知識考評、思想道德考評、身體素質考評、創新能力考評以及人文素養考評等等。各個高校可根據社會對大學生素質的要求和自己的實際情況酌情調整考評內容。在進行考評時,要制定科學合理地考評標準。
(五)改變人才培養模式
在具體的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探索各種各樣的人才培養方案,鼓勵學生創造性的培養,使他們學會學思結合,多參與,多討論,多探究,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學習。如可多開展一些實踐課程,教師在實踐課程中既傳達了專業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實戰能力。鼓勵學生敢于提出新穎的與眾不同的觀點。同時教師要善于營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圍,正確引導輿論導向,利用發達的信息網絡技術,增加教育效果。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