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9 15:04:5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核心,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文化的概念是指一切與政治、經濟、科技、藝術、風俗、宗教、建筑、歷史、國家、民族等有關的精神和知識的總和。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價值觀念、精神和知識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以儒家的政治倫理道德哲學為核心,以“諸子百家”思想為輔的一個傳統哲學體系。它基本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在此后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其思想內容并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這一哲學體系產生的背景是政治的需要和對倫理修養的思考,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是一種求善趨治的政治倫理型文化。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學說的核心內容,其要點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所謂的“中”,不是折衷與調和,而是指在認識和處理客觀事物時要做到“適度”“恰如其分”,而“適度”和“恰如其分”的基礎就是從實際出發。在此基礎上,孔子還提出了“和為貴”的觀點。“禮”本來是用來調節社會上不同等級、身份有別的人們之間的關系的,強調“和為貴”,就是強調社會不同等級之間的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和諧。對于這種“中”與“和”的思想,孔子主張不僅要作為一種認識和處理事物的方法來看待,而且還應該通過修養和鍛煉,把它融入自己的日常品行當中,成為人的一種美德。
“中庸”一詞最早見于《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包括“中”和“庸”兩方面的含義。朱熹解釋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之不及之名。”(《中庸章句》)用現代哲學概念來解釋,“中”就是事物矛盾雙方處于相對的平衡與和諧狀態。鄭玄《禮記?中庸》注“君子中庸”句說:“庸,常也,用中為常道也。”朱熹說:“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論語集注?雍也》)可見,“庸”為“常”,“中庸”之道就是“中常”之道,也就是說“中”道乃是事物的常道。“中庸”為“中常”之道,指的是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的對立統一狀態,而不是折衷主義。折衷主義只是把不同本質的現象或理論無原則地、機械地結合在一起。儒家講“允執厥中”,指的是根據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使事物正常和諧地發展。《中庸》中又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朱熹《集注》中又有:“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謹不睹,恐懼不聞,而無時不中。”可見“中”是隨事物變化而變化,“中庸”最終是要實現和諧發展的狀態。
三對“中庸之道”的闡釋
“中庸之道”的主張是要求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之道,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大都從《孟子》中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中的“天人合一”理論,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這是《中庸》中給出的“天人合一”的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這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表達的是人們通過自覺修養所達到的順應天道、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四五達道、三達德、九經
1五達道。“五達道”主要是指運用“中庸之道”來調節五種倫理關系。這五種基本的人倫關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今天如果將君臣關系轉換為上下級的關系,這五種人倫關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際關系。儒家認為通過正確處理這五種人際關系,就能達到社會和諧的理想境界。如《禮運》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
2三達德。調節這些人際關系靠什么?靠的是人們內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達德”之謂。三達德就是指智、仁、勇。儒家認為它們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來調節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間的關系的。智、仁、勇靠什么來培育呢?要靠誠實、善良的品德和人格意識。所以在《中庸》第二十章中講:“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3九經。“九經”就是指利用“中庸之道”來治理天下國家時需要做的九項具體工作。這九項工作是: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夠達到美好的人格;尊重賢人,就不至于迷惑;愛護親族,叔伯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體恤群臣,臣子就會盡力予以報答;愛護老百姓,老百姓就會受到勉勵;勸勉各種工匠,財貨就能充足;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四方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就會敬服。要做好這九項工作,就必須用至誠、至仁、至善的愛心去充分體現智慧、美好的人格。做好這九項工作,事實上也就處理調節好了社會上主要的人際關系,這是使“天下”國家達到理想狀態的重要保證。“九經”的提出,是對《尚書?堯典》中的“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的社會理想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的社會理想的繼承和發展。
“中庸之道”的真諦在于:堅守中正,尋求適度,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中庸之德”,使中國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維與行為方式、處事作風和人格境界。面對現實人生中很多具體的兩極選擇情境,人們總是試圖有效地在對立的兩極之間找到一個均衡的支點,并使對立雙方歸于統一。在生活實踐中,世故圓通、不走極端成為古代中國人所固守的人生信條。在今日的語境下,“中庸”一般指要協調好各種社會關系,以益于社會整體的和諧穩定與持續進步。筆者認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倡導“中庸之道”對于維護現代社會的家庭和睦、鄰里友善、社會和諧還是有相當的實踐意義的。
參 考 文 獻
[1]李俊奎.中庸之道及其現代價值[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0(05).
[2]邵愛國,朱永新.中庸之道的現代解讀[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5(01).
[3]蔣步榮.中庸與和諧:淺議朱熹推極中和之說(上)[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
1、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 ,到夏朝建立。之后綿延發展至今。
2、中華傳統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為主流組成。傳統文化不僅思想深邃圓融,內容廣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以及最終的精神歸宿。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為歷代儒客尊崇;道學以順應自然為核心;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來源:文章屋網 )
1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的作用
一是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工作的深入開展,使廣大師生更加深切地認識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進一步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發展和弘揚。廣大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國、了解了家鄉,激發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情。國學教育能使廣大學生真正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增強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二是提升了學生的文明素養和文化底蘊。通過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強學生思想教育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文明素養和文化底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些學校組織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扎實推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教育,都使學生能夠有機會反復品味優秀傳統藝術的內涵,學生的藝術修養得到進一步提升。還有的一些學校舉辦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營造儒雅、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提高文學藝術鑒賞水平的同時積淀、充實文化底蘊,對于提升校園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學生形象乃至提升學校形象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保護、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用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校園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僅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也使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保護、傳承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國學教育、道德行為養成教育使民間藝術、民族文化、傳統體育、傳統文化理念等在校園生根發芽,使大量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可以代代相傳、蔭澤后人,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使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了發揚和光大。
2讓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相互溝通,形成共識
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頭腦,就是要用中華民族積淀幾千年的優秀文化熏陶、感染、影響學生,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切實提升校園文化體系的整體建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第一,開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課堂教學是學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要途徑。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之中,真正做到走進教材、走進課堂、走進學生頭腦。第二,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徑。一是積極倡導國學教育,培養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底蘊。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加強國學教育對于傳承中華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準,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學校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國學教育活動,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蘊。二是組織開展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活動,著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行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開展社會實踐,培養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社會實踐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學校組織引導學生參與挖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實踐活動,著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的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三,創建學生傳統文化社團,豐富學生自我教育載體。學生社團組織是改進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學校應組織指導學生依托傳統文化活動項目創建學生社團,不斷豐富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組織載體。第四,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基地,搭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承民族文化血脈,構建尊重包容、和諧發展的人類文化生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校應該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工作,傳承、保護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對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守護好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校園文化,就是守護好我們的精神文化家園。
作者:毛硯單位: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關鍵詞: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途徑
大學文化作為大學自身特色與實力的基礎體現,有助于大學精神的傳播與發展,同時在思想教育相關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二者互相協調發展、相輔相成。大學文化囊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目標,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大學文化的理論基礎。
1大學文化的含義
自古代教育史起,“文化”一詞一直延續至今,是指對懵懂的人進行教養的培養。文化與教育的本質關系為:文化是教育的基礎與方法,教育是文化的有效載體。大學作為傳播知識、培養社會接班人的關鍵機構,是先進文化的重要構成之一。所謂的大學文化,是大學教育的精華之一,也是其對人才培養、為社會服務的重要推動力。它包含了大學內部行為經過日積月累的實踐與傳承、歷史經驗以及自身發展的精神總體,可以體現大學本身的特色,具有一定的繼承性、創新性及全面性。是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物質文化為基礎、制度文化為保障、行為文化為方法、環境文化為載體的綜合性文化整體。
2大學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信念。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處于一個較為復雜的社會環境,其心理仍處于不完全成熟時期。大學文化在相關的教育活動中的首要作用就是通過社會文化知識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信念,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堅定的發展理想。它囊括了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等,對大學生的順利成長有關鍵性作用。這樣看來,就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建設良好的大學文化。大學生通過參加此類教育,也是對個人文化素養及品質的提高。
(2)幫助大學生培養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穩定沈村與發展離不開民族精神,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對民族文化及精神的建設與傳播需要重視起來。大學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素,加強其工作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大學生通過提升自身思想道德與領悟,進一步建立民族精神。將大學生作為民族精神培養的主體,對民族的未來建設起推動作用。在大學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是其中一個關鍵環節,團結友愛、和平共處、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傳統民族精神的內涵。
(3)養成大學生良好公民道德。當今時代背景下我國公民意識較弱,在個人觀念中對權利與義務不是很明確,導致公民道德水平有限。在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中,各類利益化、多元化的復雜觀念共存發展,對大學生公民道德的正確引導十分重要。大學文化可以說是社會先進文化的主體,是對傳統文化的吸納與傳承,在增強大學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可以起到培養大學生良好公民道德的作用。大學除了文化知識的傳播,更要注重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大學作為學生思想各方面逐漸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道德品質的養成對其未來發展有極大的影響作用。
3大學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實現途徑
(1)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四項基本內容作為國家黨政領導通過長期實踐所提出的思想文化精髓,是具有科學內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個新型建設,是為國家未來培養品質優秀的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包含了科學的價值觀,是大學生文化發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指導。大學生處于心理及思想變化較為活躍的時期,也是對新文化思想快速接收的時期,堅持指導思想是對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積極向上的引導與培養。
(2)弘揚傳播優良傳統文化,培育學生民族精神。民族團結是國家社會穩定進步的關鍵因素,也是大學生必備的精神素養,對大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對提高其素質、民族自尊心及愛國主義精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具有推動作用。培養大學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意識,使其能夠從精神上適應時代的發展,更好的了解中國傳文化,是對民族精神的一種解讀。同時傳統文化有助于滋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形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對大學生使命感與責任感的培養。(3)科學借鑒外來文化,構建開放性大學文化環境。在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沖突時,應培養學生建立正確認識與處理二者關系的意識。不可全盤否認外來文化或中國傳統文化,要在繼承傳統文化優秀部分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對外開放,與外來文化進行適當交流,吸收其長處為己所用,有助于我國文化的進步與發展。在大學校園文化的建設中,這一點也需要提起注意,可以建立中外文化的交流平臺,使學生能夠豐富與發展已有文化。
(4)豐富校園生活,整頓周邊環境,創建良好文化環境。豐富校園生活可以從增強大學生社團建設、創新觀念、提升社團活動層次、構建各類文娛或體育活動、開展藝術節、構建教室及寢室新文化環境等多個方面來進行建設,使大學生擁有更多貼近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機會。另外對大學周邊環境的整頓是勢在必行的,學校附近一些經營的市場對學生思想品德有著重要影響作用,應維護正常的教育秩序、加強周邊環境管理、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來建設良好的周邊環境。從學校內外雙重管理,使大學文化更好的實現思想政治教育。
(5)創新文化,培育良好精神,建設和諧校園。大學文化的創新可以從教育理念、學術研究等多個方面來實現,使大學文化的層次得以提高。另外培育良好的大學精神,對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具有關鍵作用,包括了學校的傳統、校風、觀念、特色,如健康網絡教育,教師團隊建設等等。在大學文化與精神的創新與培養過程中,構建和諧的大學校園,使學校內各部分互相促進,共同進步,是實現豐富大學文化的良好途徑。
4結束語
文章通過對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功能的簡單分析,深入討論了其實現的途徑。希望可以為閱讀者帶去一定的參考與幫助,使閱讀者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可以對相關問題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參考文獻
[1]郭秀麗.大學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淺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5.
[2]董瑞論.大學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
[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結晶,其中包含的思想、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值得借鑒的精髓,我們應該把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找到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和結合點。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
從總體上講,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以人為本位,以道德取向(儒家)為主導,以功利(墨家)和權力(法家)取向為兩翼,以自然無為(道家)為補充,以群己和諧、天人合一為真善美統一的理想境界的多元價值取向體系。其中包含義利、德力、義生、德智、理欲、公私表示具體價值取向的范疇,真、善、美,表示人際和諧、天人合一美好境界的范疇,各范疇和諸要素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系,彼此之間的關系具有鮮明的系統性和嚴謹性。即人貴于物、義重于利、德高于力、人際和諧、天人合一、義重于生、德高于智等。這些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一直主導著世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并以反映人的自身發展為中心的社會需求和價值取向,具有超階級和時空局限的生命力,對于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基本內涵
1 “天人合一,人際和諧”的文化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思想,它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對片面地利用自然與征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在生態問題上最經典的智慧,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古老而科學的原則,是我國哲學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易經》說,“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平,民無能名焉。”,其主張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謂“推已及人”、“成物成已”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莊子強調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茍子對順應自然、利用自然更是有一段名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傳統文化提倡寬和處世,協調人際關系,創造“人和”的人際環境,追求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題的“大同”社會。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守天則,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達至天人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概括起來,他們的理論的共同點即在于“溶小己入大我”,或“化小己為大我”。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主張有機地、整體地去看待天地問的萬事萬物。
2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文化思想
自強不息精神包括艱苦奮斗,勤學苦讀,勵志自強等。《易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對自強不息精神的真實寫照,君子以此為榜樣,要自強不息,努力向上,以便能夠與天的這種氣質協調一致。孔子積極倡導并實踐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提倡人應當高遠其志,發奮向道,不耽于衣食而無所用心。他在《論語》中曾經指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禮記?大學》倡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是反映了儒家曰新不已、奮斗不止的人格觀念的重要文字。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昔西伯拘蓋里,演《周易》;孔子厄陣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殯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這段記載恰恰說明了中華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自強不息、日新奮斗的文化精神,可以被看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觀及辯證法思想在中國人的生存態度上積極的價值滲透與塑造最集中的反映與結晶,也是對中華民族整體人格狀態的歷史概括與準確寫照,它標明了傳統文化中人的主體性的高度自覺。
3 “修齊治平,國家為先”的文化思想
現代教育倡導要提高人的基本素質,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教育講求“德學并重”,就要從“修身”做起。中國傳統文化別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養。《大學》講:“一切皆以修身為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德行為先,求知學文為后。古人把修身提高到國家興亡的高度,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如《中庸》說:“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焉”、“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它強調了一種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自律原則,也高揚了人的主體性。
4 “講情重義,誠實守信”的文化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仁義忠恕、道德誠信、重情守義。《周易。系詞上》說“一人同心,其利斷金”,講的就是朋友問心靈相通的巨大力量。《論語?坦仁》也說“夫了之道,忠恕而己矣”,就是要求人們要講究忠貞和寬以待人。自從這一觀點提出以后,經過漢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的發展,到宋明理學得到進一步強化。誠信是儒家倫理文化的基本規范之一。《管子》就提出過“誠實”的要求,強調“非誠實不得食于賈”;茍子也推崇“良賈”,以為“商賈敦懿無詐,則商旅安,貨財通,而國求給矣”。在儒家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職業領域長期信奉“誠實守信”、“買賣公平”的行為準則,同時寺也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尺度。因此,“仁、義、禮、信”作為君了交友的重要原則無疑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和人生意義。
二、思想政治教育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沖突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急需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價值體系。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內部結構完整,彼此之問的關系明確,既互補又協調,能為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提供準繩或依據。但是,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興衰變遷的積淀,在形成過程中難免具有時代烙印和局限性。面對世界經濟、文化多元化的沖擊,教育對象在價值趨向,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必然產生新的嬗變,因而不免與傳統文化思想產生矛盾和沖突。而這種矛盾和沖突又集中表現在受教育者對自主意識的提升和主動選擇性的發揮上。如何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價值體系進步性的同時,克服其消極性,實現其自身的優化和現代化,從而構建起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體系,必須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刻反思,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回避的深層次問題。
1 道德化與功利性的沖突
傳統文化思想具有一種明顯的泛道德傾向,從人倫意義而不是從功利角度,傳統文化對道德的過份傾斜造成了一種奇特的現象在傳統社會中,道德建設一直處于社會生活的中心位置,道
德完善也一直是個體和社會發展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而經濟發展則讓位于道德建設。因此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今天,強調對物質利益關注,必然形成中國傳統文化泛道德化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功利性的沖突與對立,這是當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一個焦點問題。
2 整體性與個體性的沖突
個體性是指在群體與個體、公與私的關系上,主張突出個體的主體性。現時代是人的個性充分張揚的時代,人的個體價值日益受到關注和重視,因而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主義或整體至上的觀念形成了強烈的沖突。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思想中,整體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而是社會中的一個角色強調個體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整體是目標,是最高的存在;個人只有在被整體所包攝、消融中才有價值可言。而當前,個體的生存需求、發展需求成為人生理想的重要內容,尊重自我、關注自我、發展自我成為眾多社會個體的人生理想,對此,在整合傳統文化的教育資源,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對傳統文化思想必須要有一個辯證的認識。
3 絕對性與相對性的沖突
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在思維方式上追求“善”。求善的思維則重在制定規范、形成約定、講究求同。要求眾多的人有一個相同的思維指向,這就造成了人們的從眾,趨同的思維心理,它通常以是否合乎規范,是否與別人一致,別人能否接受為思維前提,處處遵守外部規則,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種思維方式就容易造成個體人格的不鮮明和個體行為的僵化保守。當前,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日漸豐富,多元的生活也帶來了多元的思維,人們已不再追隨他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更追求一種個性化、有色彩、有特色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形成傳統與現實的對立和沖突。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對這種在思想上和理論上表現為推崇絕對主義的思維方式有明確的認識和辨析。
以上沖突和表現是當前社會現實的反映,也是人們訴諸新理念的體現。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所為,對這種現實是不能回避和不容忽視的。應當看到,隨著社會發展的進一步深化,隨著人們自我選擇、自我設計和自主意識的提高,這種沖突必然在現實生活中凸現出來。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傳統文化思想精神批判繼承的基礎之上,適應時代潮流,因時而變,因勢而變,積極更新觀念,善于因勢利導。只有認識到這一點,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體系才能在對傳統文化思想的把握中有破有立,卓有成效。用中國傳統文化重建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世界和精神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李玲菘:中國文化的幾個基本精神的歷史作用及其現代價值[J],廣州師院學報,1998(8)
[2]黃釗:中國道德文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4
[3]陳少嵐:大學生思想教育[M],武漢:武漢出版社,1995
[4]孟萬金:中國傳統德育觀與當代西方德育觀的比較[J],教育研究,19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