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09 15:05:1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海綿城市建設的精髓,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海綿城市;海綿哲學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災害頻繁發生,一到夏季各個城市紛紛“看海”。依賴大規模基礎設施和管網建設的傳統雨水外排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城市雨洪管理的要求。當前城市建設破壞了水的自然循環與流動,“水”、“綠”分離,雨水沒有滋潤城市綠地,直接排瀉進河湖水系,既污染了水系又帶來洪澇。要解決當前問題,應該充分利用城市上下游低洼地,使城市水系發揮巨大的海綿作用。
傳統城市建設模式,以硬化路面為主。遇到強降水,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排水系統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整座城市如同在地表上覆蓋了一層“硬殼”。 而“海綿城市”,就是將城市的蓄水、排水系統比喻成海綿,遇到降水時,城市能夠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而在干旱缺水時,可以將儲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損有余而補不足”,讓城市將本就珍貴的水資源運用得更加平衡。
二、“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
為了貫徹落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其間“海綿城市”得到了大力倡導),2014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澇水平,大力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加快研究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并于同年11月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4年底至2015年初,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全面展開,并遴選出第一批共16個試點城市。一時間,“海綿城市”這一概念進入了廣大城市決策者的視野。顧名思義,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扭轉觀念。”專家稱:“如果將大部分雨水留下而不是排走,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也就是說,‘海綿城市’有望將原來大量排至管渠末端的水提前通過吸收、存蓄、滲透等環節消化掉,成為破解‘逢雨必澇’的有效途徑,而不是靠修大的排水管。”“海綿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確提出,代表著生態雨洪管理的思想和技術將從學界走向管理層面,并在實踐中得到更有力的推行。
三、海綿城市之我見
在我看來,“海綿城市”的理念不應拘囿于此。它為在不同尺度上綜合解決中國城市中突出的水問題及相關環境問題開啟了新的旅程,包括雨洪管理、生態防洪、水質凈化、地下水補給、棕地修復、生物棲息地的營造、公園綠地營造及城市微氣候調節等。因此,我們需要對“海綿城市”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則“海綿城市”建設將很快淪為中央職能部門的權力尋租機會、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長點、各類工程公司謀取暴利的借口,甚或將會開啟新一輪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類的“破壞性建設”。“海綿城市”的哲學恰恰是對簡單、粗暴的工程思維的反叛。這種反叛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完全的生態系統價值觀,而非功利主義的、片面的價值觀
稍加觀察就不難發現,人們對待雨水的態度實際上是非常功利、非常自私的。磚瓦場的窯工,天天祈禱明天是個大晴天;而久旱之后的農人,則天天到龍王廟里燒香,祈求天降甘霖,城里人卻又把農夫的甘霖當禍害。同類之間尚且如此,對諸如青蛙之類的其他物種,就更無關懷和體諒可言了。“海綿”的哲學是包容,對這種以人類個體利益為中心的雨水價值觀提出了挑戰,它宣告:天賜雨水都是有其價值的,不僅對某個人或某個物種有價值,對整個生態系統而言都具有天然的價值。
2.就地解決水問題,而非將其轉嫁給異地
把災害轉嫁給異地,是幾乎一切現代水利工程的起點和終點,諸如防洪大堤和異地調水,都是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對岸,或把干旱和水短缺的禍害轉嫁給無辜的弱勢地區和群體。“海綿”的哲學是就地調節旱澇,而非轉嫁異地。中國古代的生存智慧是將水作為財富,就地蓄留―無論是來自屋頂的雨水,還是來自山坡的徑流―因此有了農家天井中的蓄水缸和遍布中國廣大土地的陂塘系統。這種“海綿”景觀既是古代先民適應旱澇的智慧,更是地緣社會及鄰里關系和諧共生的體現,是幾千年來以生命為代價換來的經驗和智慧在大地上的烙印。
3.分散式的民間工程,而非集中式的集權工程
中國常規的水利工程往往是集國家或集體意志辦大事的體現。從大禹治水到長江大壩,無不體現著這種國家意志之上的工程觀。這也是中國數千年集權社會制度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某些情況下這是有必要的,如都江堰水利工程,其對自然水過程的因勢利導中所體現出的哲學和工程智慧,使這一工程得以延用至今,福澤整個川西平原。但集中式大工程,如大壩蓄水、跨流域調水、大江大河的防洪大堤、城市的集中排澇管道等,失敗的案例多而又多。從當代的生態價值觀來看,與自然過程相對抗的集中式工程并不明智,也往往不可持續。而民間的分散式或民主式的水利工程往往具有更好的可持續性。中國廣袤大地上古老的民間微型水利工程,如陂塘和水堰,至今仍充滿活力,受到鄉民的悉心呵護。非常遺憾的是,這些千百年來滋養中國農業文明的民間水利遺產,在當代卻遭到強勢的國家水利工程的摧毀。“海綿”的哲學是分散,由千萬個細小的單元細胞構成一個完整的功能體,將外部力量分解吸納,消化為無。因此,我們呼吁珍惜和呵護民間水利遺產,提倡民主的、分散的微型水利工程。這些分散的民間水工設施不僅不會對自然水過程和水格局造成破壞,還構筑了能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需的偉大的國土生態海綿系統。
4.慢下來而非快起來,滯蓄而非排泄
將洪水、雨水快速排掉,是當代排洪排澇工程的基本信條。所以三面光的河道截面被認為是最高效的,所以裁彎取直被認為是最科學的,所以河床上的樹木和灌草必須清除以減少水流阻力也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這種以“快”為標準的水利工程罔顧水文過程的系統性和水文系統主導因子的完全價值,以至于將洪水的破壞力加強、加速,將上游的災害轉嫁給下游;將水與其他生物分離,將水與土地分離,將地表水與地下水分離,將水與人和城市分離;使地下水得不到補充,土地得不到滋養,生物棲息地消失。“海綿”的哲學是將水流慢下來,讓它變得心平氣和,而不再狂野可怖;讓它有機會下滲,滋養生命萬物;讓它有時間凈化自身,更讓它有機會服務人類。
5.彈性應對,而非剛性對抗
著力提升規劃現代化水平,科學謀劃城市發展藍圖。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龍頭,規劃編制得好不好,科學不科學,對城市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江蘇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方針,從區域到城市、從建設用地到城鄉整體空間,都建立了比較系統的規劃體系,但也存在規劃預見性不夠、水準不高和執行不嚴等問題,不同類型規劃相互“打架”,一任領導一張規劃的現象時有發生。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必須著力解決制約規劃工作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全面提升城市規劃水平。當前要著重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進一步完善城鎮空間布局。城鎮空間布局決定了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對提高城市發展現代化水平至關重要。要全面對接長三角城市群規劃,突出城市群主體作用,加快推進寧鎮揚同城化和蘇錫常協同發展,促進要素自由流動,推動跨地區合作交流,增強城市群資源整合和輻射帶動能力。統籌區域中心城市、縣城和中心鎮的規劃建設,推動大中小城市加快發展,進一步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實施小城鎮特色培育與環境改善行動,加快建設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小城鎮。二是進一步推進產城融合步伐。產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城市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要充分發揮各地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結合主體功能區和城市定位,統籌城市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明確不同層級城市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集聚集約的產業發展格局。著力構建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節點的網絡化創新體系,促進產業跨界融合整合,做大做強創新型企業。積極發展新經濟,推動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步伐。三是進一步提高城市設計品位。目前,城市建設中“千城一面”、“萬樓一貌”等問題非常普遍,這與城市設計管理水平不高有很大關系。要將城市設計融入規劃制定的全過程,充分挖掘城市內涵和精髓,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讓人們看得見歷史、看得見文化、記得住鄉愁,感受到具有獨特氣質的城市精神。要按照“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方針,從整體平面和立體空間上統籌城市建筑布局,協調城市景觀風貌,提高建筑設計水平。四是進一步加強規劃編制管理。針對長期以來城市規劃指導思想上重外延、輕內涵,以及規劃的前瞻性、嚴肅性、強制性、公開性不夠等問題,要強化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將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作為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的基本依據,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促進“精明增長”、建設“緊湊城市”,引導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加快城市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各類規劃的協調銜接,大力推進“多規合一”。增強規劃的嚴肅性,經依法批準的規劃必須嚴格執行,修改規劃必須嚴格執行法定程序,違反規劃的行為必須嚴肅追究責任。
著力提升建設現代化水平,加快完善城市硬件設施。城市硬件設施是城市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對于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城市建設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市民居住環境得到很大改善,但也出現地下管線老化、城市內澇、馬路拉鏈、井蓋傷人、垃圾圍城等不少讓老百姓詬病的問題。要緊緊圍繞提升城市功能,突出補齊短板,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現代化,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當前要統籌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關系市民的切身利益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現實需要,更是長遠之計。要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搭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統籌公共汽車、輕軌、地鐵等多種類型公共交通協調發展,加強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系統建設,倡導綠色出行,提高道路通達性和出行便利性。充分挖掘城市地上地下空間潛力,多建停車樓、地下停車場等立體停車設施,努力緩解城市“停車難”。大力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著力解決城市“馬路拉鏈”、“空中蜘蛛網”等問題。二是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緊緊抓住與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關鍵環節,推進城市組團緊湊開發,縮短居民居住地與工作、生活、就學的距離,減少城市內部不必要的人口移動。完善中小學、幼兒園、菜市場、便民超市以及公共管理、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區養老等設施,形成以社區為基礎、與其他設施相銜接的公共服務設施網絡。持續實施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有序推進老舊小區有機更新。三是提高建筑標準和工程質量。江蘇不少城市建筑外在形象達到了歐美發達國家城市的水平,但現代化、國際化功能還比較欠缺。要堅持精致有序,追求高標準,運用新技術,提升工程質量。落實好建設、勘察、設計、施工和監理五方主體質量安全責任,實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建立綠色建材、設備、產品的評價推廣制度。大力推動建造方式創新,積極推行以“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成品化裝修、信息化管理”為特征的建筑產業現代化。四是加強生態宜居環境建設。要抓好城市霧霾、水體黑臭、土壤污染防治和垃圾綜合治理,消除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大力開展生態修復,合理利用生物技術和工程措施,有計劃、有步驟地修復被破壞的山體、河流、濕地。加大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力度,努力解決“逢雨必澇”、“城中看海”的問題。加快海綿城市建設,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著力提升管理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城市整體實力。城市建設提供硬設施,城市管理展現軟實力。在人口大量集聚、流動人口大量涌入的情況下,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顯得尤為緊迫。近年來,江蘇很多城市建設得很好,“硬設施”已達到發達國家標準,但“軟環境”差距還比較大,城市公共服務水平、城市管理能力等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必須緊扣“管什么”、“怎么管”兩大問題,突出市容管理、交通管理、安全管理,進一步創新城市治理方式,為人民群眾提供精細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務。當前要重點做好四個方面工作:一是理順城市管理體制。按照“權隨事走、人隨事調、費隨事轉”的原則,科學劃分城市管理部門與相關部門的職責邊界,推進城市管理綜合執法,著力解決好城市“多龍治水”的問題。推行執法重心下移和屬地化管理,在設區的市推行市或區一級執法。推動行政處罰權相對集中行使,減少多頭執法和重復檢查,消除監管盲點。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城市管理、執法和服務水平。二是強化城市公共安全。城市具有人口集中、經濟集中、社會財富集中、現代化設施集中等特點,一旦發生安全事故,往往會造成很大損失。要高度重視城市秩序和安全維護,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橋梁、建筑幕墻、隧道、城市軌道交通、電梯等工程建設和運行使用的安全監管,保持供水、供電、供熱、供氣、交通、救援線路等城市生命線的暢通,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澇、消防等綜合防災體系和應急設施建設,形成全天候、系統性的城市運行安全保障體系。三是優化城市管理方式。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社會結構更趨多元復雜,大量流動人口涌入城市,給城市發展帶來了活力,也給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帶來較大壓力。要推動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強化社區便民服務網絡建設,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形成政府、社會、公民等多方主體參與、良性互動的現代城市管理格局。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積極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深入推進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引導市民遵守秩序、文明出行、愛護環境、禮貌待人,以個體文明素質的提高促進城市整體文明程度的提升。四是提高依法治理水平。目前江蘇城市管理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與缺少法律規范有關。要加強城市管理、城市設計、地下管網、建筑垃圾處置、綠色建筑以及住房公積金管理等重點領域法規規章立改廢釋工作,形成覆蓋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嚴格執行行政決策法定程序,全面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落實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