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0 15:34:5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古代文化文學常識,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文化”的解釋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中國古代文化就是指古代中國人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如古人在科技、思想、文學、藝術、體育、教育等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語文新課標對7~9年級學生提出了“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的要求。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教材中的古詩文無不蘊含著燦爛的古代文化,只是顯得有些散亂,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有必要對古代文化常識進行分類梳理,以利于學生的積累。
一、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積累
對重要作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的了解和積累,可以分兩個階段進行:一是日常教學,二是中考復習。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在日常教學中,我們除了要重視對課文注釋的了解積累外,還要適當補充介紹該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如學習《〈論語〉十則》,就要補充介紹孔子的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愛”、“禮義”思想;學習《〈孟子〉兩章》,要補充介紹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性善論等儒家思想;學習《公輸》,要補充介紹墨子的“兼愛”、“非攻”、“尚賢”等墨家思想;學習《〈莊子〉故事兩則》,要補充介紹莊子的“天道無為”的道家思想、樸素的辯證思維和唯心哲學;學習《智子疑鄰》,要補充介紹韓非的以法為本,“法”、“術”、“勢”三者結合,“好利惡害”的人性論等法家思想。同時要學生注意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比如與當前建立和諧社會的聯系等。在課外拓展閱讀時可以選擇與這些代表人物有關的文言片段進行閱讀,使學生加深對這些思想家的學說的了解。中考復習時,教師可按作家的思想文化傾向進行歸類,如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并了解這些人物的共同思想及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了解積累儒家的經典著作如《四書》《五經》等。也可按朝代分類,了解各個時期的文化思潮,如“唐宋家”,不但要知曉“唐宋家”對散文的共同主張,尤其要了解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散文的不同風格。“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是古詩文中經常出現的,從上古到近代,如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杜甫的《石壕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諸葛亮的《出師表》、墨翟的《公輸》等,無不閃耀著愛國主義思想的光芒。但由于所處歷史時期不同,他們的愛國情感也深深地留下了時代的烙印,教師在讓學生積累其核心的愛國主義思想時,也需要讓學生注意其時代的局限性,如諸葛亮的狹隘的忠君思想。
二、成語典故的了解和積累
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辟的定型詞組或短句”;“典故”是“詩文里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成語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積淀,成語典故的了解和積累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中學生的文化素養?,F行中學教材古詩文中有許多成語和典故。據初步統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成語有: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怡然稱快、夏蚊成雷(《童趣》);不亦樂乎、溫故知新、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任重道遠、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十則》);歷歷在目(《山市》);磨刀霍霍、撲朔迷離(《木蘭詩》);刮目相看、吳下阿蒙(《孫權勸學》);世外桃源、豁然開朗、怡然自樂、雞犬相聞、落英繽紛、與世隔絕、無人問津(《桃花源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 說》);水落石出、歷歷可數(《核舟記》);天下為公、選賢與(舉)能、老有所終(《大道之行》);如履平地(《觀潮》);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游山西村》);不求甚解、環堵蕭然(《五柳先生傳》);犬牙差互(《小石潭記》);政通人和、百廢具興、浩浩湯湯、氣象萬千、一碧萬頃、心曠神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峰回路轉、水落石出、山肴野蔌、醉翁之意不在酒、觥籌交錯(《醉翁亭記》);汗流浹背(《滿井游記》);鴻鵠之志、披堅執銳(《陳涉世家》);如魚得水(《隆中對》);三顧茅廬、妄自菲薄(《出師表》);舍生取義(《魚我所欲也》);一鼓作氣、轍亂旗靡(《曹劌論戰》);門庭若市(《鄒忌諷齊王納諫》)。
有些古代寓言、神話故事或議論短文的題目就是一個成語,如《智子疑鄰》《塞翁失馬》《夸父逐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愚公移山》等。對于這些成語,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使學生理解其意思,學會運用;中考復習時,再加以系統整理。
在初中古詩文中還有許多典故可以讓學生了解和積累。如: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溫廷筠《商山早行》;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崔灝《黃鶴樓》;親射虎,看孫郎。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 ·密州出獵》;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范仲淹《漁家傲》;驪山四顧,阿房一炬——張養浩《山坡羊·驪山懷古》,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別云間》;隔江猶唱《花》——杜牧《泊秦淮》等等。對于典故,不但要讓學生了解其出處,還要理解其含義,領會運用典故的好處,以使學生在日常的寫作中學會運用典故,體現自己的文化素養。
三、民俗文化、禮儀文化等的了解和積累
1.古人紀日的方法和紀時的方法。
古人紀日最常用的是“月相紀日法”,通常用“朔”(初一)、“望”(月中,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既望”(望之后的一天)、“晦”(每月最后一天)。在《觀潮》中就出現過“既望”一詞。如“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古代的紀時法有“五更”紀時法:一更(19-21點)、二更(21-23點)、三更(23-1點)、四更(1-3點)、五更(3-5點)。如張岱《湖心亭看雪》中出現過“更定”一詞:“是日更定矣” 。另外用“平明(清晨)”、“日中“(正午)、“日暮(黃昏)、“夜闌(深夜)”紀時,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陳太丘與友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鶴樓》);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傳統的節日文化。
如“除夕、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寫除夕、春節的,如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寫元宵的,如歐陽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寫清明的,如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寫七夕的,如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寫中秋的,如蘇軾《水調歌頭》 :“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重陽的,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古代的禮儀文化。
古代禮儀文化,有吉禮,主要指祭祀神和祖先的禮儀,如“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劌論戰》中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有成人禮,有關個人成長的禮節,主要是“冠禮”和“笄禮”。所謂冠禮,是指男子的成年儀禮,男子20歲行冠禮。笄禮則指女子的成年儀禮,女子15歲行笄禮?!端蜄|陽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
一.古代文化常識教學的作用
1.幫助學生積累文化常識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在日常的生活中學生不可能全部接觸或了解。古代文化常識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文化常識。例如,古人一般都有名、字、號,如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字號五柳先生。對學生進行名字文化常識教學,可以讓明白古人的名、字、號都有具體的規范,與現代人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
2.幫助學生解決閱讀障礙
古代文言文中很多知識點有時憑借邏輯、語法等知識是不能解決的,有時得從古代文化常識方面來解讀。例如,《孔雀東南飛》中“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中的“青廬”,就是一處關于禮俗的文化常識。“青廬”是指用青布搭成的蓬帳,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俗。所以,古代文化常識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閱讀障礙,準確理解文意。
二.古代文化常識教學的實施
1.隨文突破
古代文化常識涉及面極其廣泛,天文地理、倫理綱常、經濟社會等等無不有所體現。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代文化常識教學時,可以運用穿插授課的方式,讓學生在無意識中對古代文化常識進行學習和掌握。例如,在講授《孔雀東南飛》一文中,涉及到“雞鳴”“黃昏”“人定”等時間信息,就此可以對學生講解古人的紀時情況。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個時段,分別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那么相對應的,文中的“雞鳴”則相當于后半夜的1-3點,“黃昏”相當于現在的19-21點,“人定”相當于21-23點。對時間的正確理解,能夠有效地梳理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以及背景。
2.專題解讀
為了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學習和積累,有必要對相關的常見的文化常識進行梳理,編制表格,以便學生學習掌握。例如在對古代稱謂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分成國諱、家諱兩大塊。國諱指的是臣民必須遵循的避諱,其中包括皇帝名,字,謚號、皇帝父祖的名、前代年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例如,在《荊軻刺秦王》一文中,秦王指的就是秦始皇,在古代歷史記載上,由于秦始皇名政,和“正”同音,所以把“正月”改名為“征月”。家諱是家族內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是和國諱相對應的。例如,《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祖父的名字叫做僖,所以在史記的創作中,所有有關“僖”的詞皆用“厘”代替。
3.方法突破
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是為了更好的去應用于實際,解決問題。所以教師應該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應該交給學生運用知識的技巧,也就是答題技巧。高考以及平??荚?,都不時出現關于文化常識的試題。例如,對聯,作為我國的文化瑰寶,對聯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上下兩聯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等),還需要節奏相應,平仄和諧。在解答對聯題時,可以借助相關、相似、相反的聯想方法把句子進行拆分,給每個詞分別作對,再把這些對出的詞連綴成一句話。例如,上聯為“掃千年舊習”,便可以拆分為“掃、千年、舊習”三個詞,結合所學知識,與“掃”有關的詞有“除、改、樹、立”等,與“千年”有關的詞有“萬載、百歲、一代”等,與“舊習”有關的詞有“陋習、新風”等,從中選詞連綴成句可為“掃千年舊習,樹一代新風”。教會學生對對聯進行有效的拆合分析,既有助于學生答題,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
4.課外擴充
在課改實驗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還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外對例如官職、科舉、地理、歷法等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做“課題”研究,即是對相關文化常識進行收集整理,并將“研究成果”展示、交流。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光是感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傳統和文化,更是積累了知識、積淀了文化,激發了愛國情懷。
5.開展競賽
關鍵詞:文化常識;語文教學;理解;知識體系
一、在高中階段進行傳統文化常識教學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蘊含了這個民族優秀的精神,讓中華民族能夠一直傲立在地球的東方。但在中國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經消失,外來文化不斷滲透,學生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理解日漸模糊。而在本應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教育階段,由于應試的壓力,教學只為高分的現象極為普遍。經典古文未能涵詠,詩詞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學生與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失之交臂。
為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和中國夢宣傳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試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在“古詩文閱讀”版塊中明確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核目標。
由此可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常識教學已經不再是一個做不做或者什么時候做的問題,而是一個當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關于高中階段傳統文化常識教學的內容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漢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從時間跨度看,從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從內容上看,其主體應該是儒家文化,輔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態。
研究近年來,北大、人大、南大等國內知名高校國學院的培養計劃,可以看到教學內容從古代哲學、古代政治、古代經濟到古代文學、古代史學、古代民俗……包羅萬象,無一不有。然而,高中階段,尤其是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中,現實的因素制約了我們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樣,將所有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教學內容。
以課程標準和2016年的新考綱的實際要求,筆者梳理了現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常識,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古代歷法常識。如古文中經常涉及到的紀年方式、計時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關常識。如《滕王閣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識。
3.古代姓名稱謂常識。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關知識。
4.古代職官常識。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職變動的詞語。
5.古代年齡的稱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齡的詞語。
6.古代的禮儀制度。如婚戀詩中涉及到的出嫁禮儀。
7.古代的節慶常識。如古代重要的節日的時間和主要的民俗。
三、關于教學途徑的一些簡單嘗試和構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學環境,一線教師們往往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往往是羅列出所謂“常見的文化常識”,然后讓學生們強行記憶。筆者所加入的各種教學交流群中,散見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識100題》。然而,我們知道沒有理解的記憶是根本無法長久的,這種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顯然是不科學的。筆者在閱讀了大量的理論文章和相關經驗介紹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嘗試。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學資料拓展整合教學內容。文化常識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絕不是唯一內容。在有限的教學時間中,要進行文化常識教學,首先就需要我們充分整合教學內容,將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識內容進行足夠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學習《寡人之于國也》時,遇到“申之以孝悌之義”,這時就可以針對“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僅如此,還可以從“四維”(禮、義、廉、恥)到“五常”(仁、義、禮、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演變,延伸到“孝”的地位在傳統文化中的日趨提升。并且講到古代越來越重視“孝”,是因為伴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社會的祥和與穩定功能日益突出。這樣,不僅讓學生積累了相關的文化常識,也加深了學生對宗法制社會和自給自足的家庭經濟社會的認識。
2.注重理解,調動既有閱讀經驗和生活經歷加深記憶。沒有理解的記憶是無法長久的,靠死記硬背明顯不是積累文化常識的好方法。文化常識雖然是古代的,但是許多優秀之處依然被傳承了下來,鐫刻入了我們的基因之中。學生無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識,是因為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調動閱讀經驗和生活經歷。這就要求老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彌補這些問題。
3.構建知識體系,讓思維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識不論講多少遍學生總是記不住,有些文化常識學生明明記住了但是一做題就出錯。歸根究底,筆者認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生沒有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知識雜亂無章。因此,我們有必要指導學生構建科學、有效的知識體系。
4.通過實踐活動,鞏固所學內容。如果教學文化常識,僅僅是為了應付高考,或者坐而論道,就顯得有些狹隘了。進行文化常識教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進行文化常識教學,最后還是要學以致用。由此,進行實踐活動,也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式。
四、小結
在當下文化大繁榮的背景下,在語文學科之中進行文化常識教學,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學文化常識,不應是急功近利的,而應真正站在樹立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立足點上,讓學生了解、感知、傳承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本文所探討的一些教學途徑,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希望學生能夠對傳統文化通過理解記憶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并且能夠影響自身的價值觀和處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程達.語文學科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但是,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梳理探究”卻處于一個很尷尬的狀態:一方面是課程理念、教材編者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卻是高考沒有直接涉及或涉及甚少。所以很多教師認為既然高考都不考了,那也就可以不教了。于是“梳理探究”便形同虛設,儼然成為應試教育和高考指揮棒下的一個犧牲品。
那么,該怎樣對待“梳理探究”這一部分,該用何種方式來教學“梳理探究”?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這里,筆者結合自己平時教學中積累的點滴體會,對“梳理探究”的教學方法作一淺探。
一、態度要重視
既然新教材中設置了“梳理探究”這個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且不說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個模塊中安排的15個專題,其內容精彩紛呈,意趣盎然,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本身也值得學生去了解去探究,這也是對學生課外知識的一種拓展,對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培養。且探究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終身學習和個性化發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筆者認為,切不可對“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應該從態度上高度重視它,把它提到與“閱讀鑒賞”“表達交流”同等的地位。在這個思想認識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閣,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結構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個專題,每個必修模塊各安排3個專題,分別是:必修1:優美的漢字、奇妙的對聯、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必修2:成語――中華文化的微縮景觀、修辭無處不在、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必修3:交際中的語言運用、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必修4:邏輯與語文學習、走近文學大師、影視文化;必修5:文言詞語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有趣的語言翻譯。
這15個專題中,前7個專題側重于梳理,側重于對語言現象和語文知識進行梳理;后8個專題側重于探究,側重于對文學現象和文化現象進行探究。從縱向的模塊來看,各模塊間的3個專題內容有一定的關聯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漸進的形式,編排的意圖十分明顯;從橫向的內容來看,有的側重于對以前所學的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進行梳理,以便在平時積累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和整合;有的則通過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討,培養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內容結構形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才能統籌安排,循序漸進,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
三、教法要靈活
“梳理探究”畢竟不同于“閱讀鑒賞”等,態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視,但時間上卻又無法與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處理、教學設計、時間安排和活動形式等方面都要作靈活處理。
1.教材處理要有彈性
每個必修均設有3個“梳理探究”專題,按照教學計劃,每學期要完成兩個必修模塊,也就是每學期有6個“梳理探究”專題,如果要求學生全部完成,顯然是不現實的,其結果很可能是有量無質。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某一個專題,在一個專題內部也可以再進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專題本身的各個活動環節而言,也要作靈活處理,剪裁取舍,把握彈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識”的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先安排課外時間自行閱讀這一專題內容,然后交給他們梳理探究的具體任務:在 5個必修模塊中,我們已經接觸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識,如《滕王閣序》中“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的“弱冠”,《過秦論》中“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東”,《赤壁賦》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張衡傳》中“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的“公車”“郎中”等等,分別涉及年齡、地理、紀時、官職等古代文化常識,請4個小組的同學分別從“天文地理”“紀年紀時”“姓名字號”“禮儀制度”中選取一個角度,以小組為單位,對5個必修模塊中涉及的相關古代文化常識進行梳理。最后安排一節課進行成果展示。結果表明,學生梳理得很具體,這等于是對文言文的一次復習??紤]到學生的梳理只展示現象,而缺乏理論,我結合本人開發的校本課程《語文趣味知識集錦》中的一個單元――古代文化常識說略,分別梳理了“古人稱謂簡說”“古代年齡稱謂小集”“古代地理常識知多少”“文言文中職官的辨識” “‘左’‘右’孰尊”等方面內容,提供給學生參考。這些內容,既有理論說明,又有例子佐證,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關系,對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學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強烈一些。
2.教學設計要有科學性
“梳理探究”教學設計要遵循語文學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學策略和教學思路的安排,要突顯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在一次觀摩課中,我開設了必修2中“成語――中華文化的微縮景觀”這一專題。教材中這一專題的內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語的來源和結構,成語的運用,成語與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側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識性比較強;第二部分側重于運用,趣味性比較濃。要想在這短短的一節課內完成這樣豐厚的教學內容,顯然是有很大難度的,我的教學思路是:本著知識性與趣味性兼顧的原則,采取刪繁就簡的方式,整個專題分兩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側重于運用方面,先在課堂上引進游戲活動和分組競答的做法,以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第二部分再側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課下的梳理探究任務。這樣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識性,符合學生接受知識的規律和過程。
具體的教學環節設計是:(1)激情誘趣,導入本課;(2)追本溯源,成語常識;(3)集思廣益,成語游戲:①用十二屬相填寫成語;②成語猜謎;③成語對聯;④成語接龍;(4)咬文嚼字,辨析誤區;(5)牛刀小試,課堂訓練;(6)學以致用,課外延伸:①梳理:誤用頻率較高的“不”字成語10條;②探究:成語中的謙敬現象及其文化內涵。
3.時間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動主要靠課外進行,而不是靠課堂上教師的講授,課堂只是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和交流學習心得的舞臺。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應該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寬度。為此,每個必修模塊教學開始之初,我就根據實際教學進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學習時間表,讓學生選定自己感興趣的專題,認真準備,并明確限定完成任務和展示成果的具體時間。
4.活動形式要有多樣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貫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一些文學文化常識,對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很有必要;同時,掌握一些文學文化常識,對于解答幾類語文題型也很有幫助。
第一,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題很多時候離不開文學文化常識。試看下面的例題。
【例1】 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溪橋晚興
鄭協①
寂寞亭基野渡邊,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閑立,滿袖楊花聽杜鵑。
【注】①鄭協:南宋遺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問題:如何理解這首詩中的“閑”字所傳達的心境?
古代詩歌是古人生活經歷和思想情感的結晶,解讀詩歌的內容與情感,離不開背景。詩歌鑒賞也有一個重要原則――知人論世,即鑒賞詩歌要深入探究詩人的生平和為人,了解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和時代。如果僅據詩面來解讀“閑”的意蘊,“閑”表面上表現了詩人悠閑、恬淡、無所事事,閑立觀賞一川晚照的情景。這樣解讀違背了知人論世的原則,不符合注解中“南宋遺民”的身份。其實詩人內心是無比凄涼、孤獨和惆悵的,從詩中描繪出的落日晚照、杜鵑啼血等意境也可得到印證。故國之思與亡國之痛是這個南宋遺民群體的情感共性,這就是常識對解讀詩歌的重要性。
古代詩歌中的很多意象和意境,經過歷代詩人反復繼承、運用和發展,已經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和心理積淀的一部分,許多意象和意境對應蘊含著相對固定的情感內涵。比如落花這一意象極易讓人聯想到春天的逝去、美好時光的流逝、青春的凋零等;又如象征著高雅,楊柳代表惜別,月光暗含思念,古琴聯想到知音,紅豆意味著相思,浮云給人飄零之感,落日叫人惆悵,故園使人內心陡生鄉愁等。
如2010年江西卷詩歌鑒賞(陳與義《送人歸京師》)要求指出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子規即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杜宇、子鵑,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了解這些文化常識,解題就容易得多,而且積累的意象越多,解答此類題目越是游刃有余。
長期的文化積累形成了許多固定詞匯或典故傳說,如“秋水”“鴻雁”“長亭”“灞橋”“司馬青衫”“黍離之悲”等,它們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詩文,有固定的內涵。2011年江西卷詩歌鑒賞(黃庭堅《清明》)要求分析“人乞祭余驕妾婦”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如果了解此句典故出自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寫了毫無人格尊嚴的齊人以食用人家祭祀食品而洋洋自得的丑態,了解介子推寧愿被燒死也不做官的氣節,自然就容易答題。
中國文化中的節令文化(如春節、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對應的習俗和文化意義)、飲食習俗等也有助于我們理解古人的生活或文化活動。如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相傳起源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為避官而抱樹焚死,晉文公便定于此日禁火寒食。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節當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說過:“人間佳節唯寒食?!薄饵S州寒食帖》是蘇軾一生中最為杰出的書法作品,書帖的內容是蘇軾在寒食節當天即興創作的五言詩。如果涉獵這些文化常識,解讀相關詩歌多有裨益。
第二,文言實詞題、翻譯題和理解題很多時候和文化常識有關。
熟知文學文化常識對于解答此類題目多有幫助。如古代稱謂有名、字、號、齋、籍貫、郡望、官爵等之別,還有許多特定稱謂,如年齡有垂髫、豆蔻、弱冠、耄耋等;歷法中有干支紀時、“朔”“望”“晦”特定日期之類的常識,熟知這些常識有助于理解原文或準確翻譯句子。如《登泰山記》中“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一句,只有明確知道“戊申”是干支紀日,“晦”指每月月底,“五鼓”是以更鼓紀時,才能準確理解和翻譯。
【例2】2011年全國卷Ⅱ文言文翻譯(材料節選自《宋書?郭原平傳》)第2題:
若依其貧老邪,耄齒甚多,屢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
句中“耄齒”的翻譯是一個得分點,如果知道“耄耋”指八九十歲的老人這一常識,自然不會丟掉這一分。這個句子的完整翻譯為:如果因為我又窮又老的話,老人很多,家家戶戶經常貧困,不止是我一個人而已。
科舉制度和古代官職常識也是閱讀理解文言文的基礎,有些表官職稱謂或官職變動的詞語有時直接作為考點設題。如2010年江西卷文言實詞題將“除福州觀察使 ”中“除(授予官職)”的解釋設為選項,2010年上海秋季卷文言實詞題直接要求考生解釋“乃徙公治之”中“徙”的含義,2011年全國大綱卷文言翻譯題將“鼎至,奏罷不職有司數十輩,列部肅清”中的“有司”作為得分點,2011年福建卷文言文閱讀(《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記》)文言實詞題將“起佐郡 ”中“起(起任)”的解釋設為選項。
另外,古人為了避粗俗、避忌諱、圖吉利或出于外交需要,有時故意不直陳其事,把話說得很含蓄,這就是婉言;因忌諱而用婉言則一般稱為諱飾。所以含有婉言、諱飾、借代、互文等修辭手法的句子,翻譯時要有所變通,還原用語的本來面目。如《觸龍說趙太后》中“雖少,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中“填溝壑”是“死”的委婉說法,屬諱飾;《五人墓碑記》“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一句中“縉紳”一詞,本指古代大臣上朝時將笏板插在腰帶里,這里借代指“做官的人”;《木蘭詩》“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屬互文,應譯為“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第三,語言運用題中“得體”的要求與文化常識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不少謙敬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仍然具有生命力,如中國古代常用敬詞拜(拜讀)、奉(奉告)、高(高見)、貴(貴恙)、惠(惠顧)、令(令尊)、寶(寶號)、呈(呈報)、垂(垂詢)、光(光臨),常用謙詞家(家父)、舍(舍弟)、鄙(鄙人)、愚(愚見)、敝(敝人)、拙(拙作)、?。ㄐ∪耍?、敢(敢問)、見(見教)等,還有許許多多的生活雅語,如借光、璧還、斧正、芳齡、教祺等,至今仍然活躍于交際用語中,成為交際用語得體的標志,這些也需要多加積累,并在生活實際中適時運用。試看下面的例子:
【例3】 下列句子中的禮貌用語使用完全正確的一句是( )
A.咱們分別時你送我的禮物,我一直惠存著。/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對其中不妥當的幾處,我斗膽加以斧正。
B. 大作已拜讀,唯幾處有疑,特致函垂詢。/盡管只是綿薄之力,但他費了很大的勁,我們應該感謝。
C. 多年不見的老鄉捎來了家鄉的土產,我推辭不了,最后只好笑納了。/我因臨時有急事要辦,不能光臨貴校座談會,深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