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0 15:34:5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婦產科護理病例,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自2007年以來,我們在學校中職護理專業、助產專業和高級護理專業的婦產科護理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多種教學方法的探索,選擇并貫穿使用了病例教學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婦產科護理學的教學質量。
1、病例教學法的應用
1.1 課前運用病例導入法
在講授教學內容之前,首先介紹一病例。每個人都有尋根問底、解決問題的欲望。運用病例導入法可以造成一種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使學生易于理解和記憶所授知識。例如在講授“前置胎盤”時,我們舉例,一天早晨,剛剛步入病房,就見120救護車抬下一位孕婦,在他們的身后留下一路血跡。檢查病人時發現孕婦面色蒼白,掀開被子一看,只見孕婦躺在血泊之中,同時她的丈夫在一旁反復說:“離預產期還有一個多月呢,怎么會這樣?怎么出了這么多的血?她怎么也不告訴我一聲?”再問她丈夫是如何發現的,他說:“昨晚還好好的,今天早晨我一覺醒來,感覺床上濕漉漉的,掀開被子一看,才發現床上有一大攤血,她躺在血泊之中。問她怎么回事,她說她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出血的。”當講到這里時,我們突然設問:“這究竟是什么疾病呢?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講授的‘前置胎盤’的臨床表現:妊娠晚期無痛性、無誘因的陰道出血。”一下子就導入到要講授的正題,這樣使學生容易記住“前置胎盤”的臨床表現特征——妊娠晚期反復無痛性、無誘因的陰道出血,同時激發起學生尋根探底的欲望——為什么前置胎盤會在妊娠晚期才出血?為什么出血又是無痛性的、無誘因的?為什么出了這么多的血,都快休克了,孕婦一無所知?經過這樣一導入,學生就會跟隨老師的思維一起去探討“前置胎盤”的臨床表現,從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1.2 課中運用病例討論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自己在臨床親身經歷的病例,或者到醫院收集到的病例,或者某些書籍中編寫的病例,具體而生動地介紹給學生,以強化學生記憶,使他們將所學的知識深深地烙印在腦海里。例如:講到“胎盤早剝”這一章節時,列舉了某孕婦踏空樓梯摔跤,當即引起小腹劇烈疼痛而致胎盤早剝、死胎、子宮胎盤卒中、重度休克,最終導致子宮全切的例子。該病例使學生加深了對胎盤早剝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及防治措施的理解和記憶。另外,教師還可以將2個有鑒別診斷意義的典型病例一起介紹。例如:當講授完晚期妊娠陰道出血性疾病時,即舉“前置胎盤”和“胎盤早剝”2個典型病例,先由學生在課堂上各自準備,比較它們二者之間從病因到治療措施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再由一名學生作中心發言,然后由教師加以歸納、總結、糾正錯誤、肯定正確。這樣既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可使學生對容易混淆的疾病有更明確的認識,從中學會對疾病的鑒別診斷與治療等方法。教師在授課時既要重視系統性,又要重視實踐性,將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融會于教學中,使學生身臨其境,并能隨著教師的思路理解和接受所學內容。在一個章節結束后,選擇幾個典型的、綜合性的病例介紹給學生并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前各自準備,課中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并選派代表發言。在課堂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控制學生討論的范圍及時間,有分歧意見時可展開辯論,最后經教師的總結、歸納,糾正錯誤,指明重點。這種以學生為主的病例討論教學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對不同疾病的病因、病理變化、臨床表現、鑒別診斷、治療等方面的內在聯系有明確的認識,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1.3 課后運用病例練習法
在講授完某個單元后,教師選擇某些典型病例,讓學生課后單獨思考完成作業,然后教師批改打分,當作平時成績,或教師可在課堂上集體分析參考答案,讓學生各自進行修正。例如:女性的陰道炎癥問題,讓學生根據病例的病史、主要癥狀和體征,寫出完整的診斷、鑒別診斷、輔助檢查、治療原則及防治措施。這樣可促使學生全面溫習書本中的相關內容,進一步鞏固和掌握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使學生加強對臨床醫學知識的整體認識,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對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分析、推理、鑒別,并提出防治措施,從而提高處理疾病的綜合能力,為將來畢業實習和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婦產科護理學;多媒體教學;病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R7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7-0240-01
婦產科護理學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臨床學科,教學內容抽象、內容繁雜和凌亂,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很大困難,特別是對于基礎和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學生往往感到枯燥,缺乏興趣,掌握知識單靠死記硬背,起不到很好的承前啟后的作用。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本人在教學工作中采用病例分析結合多媒體教學,學生普遍反映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明顯加深。現將本人的教學心得體會報告如下。
一、病例的選擇
平時注意收集病例,可取材于臨床出院病歷,或到圖書館以及上網查詢資料,并對所收集的病例進行篩選和加工,將具有典型性、適用性、現實性的病例作為基本素材,以備課堂教學使用。選擇病例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2)病例簡潔,但包含豐富的信息:考慮到學生尚未接觸到臨床,沒有實際工作經驗,應收集有代表性、扣緊教學大綱的案例;(3)圍繞病例提出的問題恰當而且有教學意義。
二、病例分析結合多媒體教學的應用
(一)課前展示病例。每次課開始,展示一份完整的典型病例,并提出相應的問題,以問題為基礎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如講前置胎盤時,先給學生展示一個病例:孕婦,30歲,孕2產0,孕28+5周,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血泊中急送醫院。面色蒼白,無痛苦表情,Bp 80/50mmHg,P 120次/分,呼吸22次/分,胎心118次/分。提出問題:她為什么大出血?為什么無疼痛呢?從而造成一種深刻的印象或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易于學生理解記憶理論知識。
(二)課中插入病例婦產科護理學是一門較特殊的臨床專業課,產科部分幾個主要妊娠并發癥的癥狀都是以陰道出血為主,婦科疾病主要有四大癥狀:陰道流血、異常白帶、下腹痛、下腹包塊。不同疾病的臨床表現容易混淆,不易理解,講課中應用病例分析有利于解決這個問題,特別是當病例分析通過多媒體進行時,可以隨時展示,使這一過程更方便。例如葡萄胎的臨床表現和流產很相似,講課前先展示出典型的葡萄胎病例,讓學生分析病人是不是流產,和流產相比有哪些明顯的不同點,以加深印象。講到臨床表現時,再展示出病人的資料,讓學生總結病人主要的癥狀體征有哪些,從而避免了學習中的死記硬背,使學生在理解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記憶。疾病概要部分講完后,再通過典型的病例,模擬真實的場景,讓學生討論,按照護理程序,用自己學習到的有關疾病的知識對病人進行評估,作出護理診斷,針對病人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學生自己解答完畢后,再對問題進行總結,讓學生懂得具體病例具體分析的道理,講述從特殊病例到該類病例的一般原則,并查漏補缺,使之成為最佳的知識結構層次,以減輕學生記憶負擔。這整個過程提高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分析、推理、判斷能力,也激活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思考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使教學和臨床應用緊密聯系起來。
(三)多媒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婦產科護理學特別是產科部分內容較抽象、繁雜和凌亂,尤其對于初學者更不易理解,且操作性較強,傳統的“講稿+黑板 粉筆”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帶來一定難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則可使靜態(文字、圖表、圖形等)與動態(錄像、動畫)相結合,使許多復雜抽象的內容轉化為生動形象、易學易記的信息,從而解釋深奧的理論,補充課堂單純講授的不足,促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消化與吸收。例如對分娩機制的理解需要學生有立體的空間想象能力,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以往用骨盆模型講解演示,一個個動作是割裂的。通過多媒體課件動畫演示,可以把胎兒通過產道的整個過程清楚、連續地展示出來,配以文字和解說,學生印象非常深刻,過目不忘,容易理解接受。
三、病例分析結合多媒體教學需注意的問題
在授課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選擇與教學內容相符的病例,并且有效地將各種有特色的教學手段整合起來使用,找到最佳的比例,共同發揮作用,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更能使教學內容變得易感知、易體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但選擇病例時要有針對性、代表性,要能突出所要講授內容的特點,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要避免內容的相關性不大,使學生不清楚要說明什么問題。同時病例分析也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理論講授教學,教師應針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對于理論性較強的內容,仍需要進行系統講授,給學生一個系統的知識框架。
應用多媒體教學,教師需注意講課的速度和節奏,因為多媒體呈現信息速度快,信息在課堂上的停留時間較短,而人腦在單位時間內接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速度過快將使學生跟不上節奏而喪失興趣。同時要注意講課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避免學生的注意力大部分時間集中在投影屏幕上而使其感到授課方式單調,因為教育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更是情感交流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周靜.《婦產科護理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的體會[J].當代護士:綜合版,2007,5:26~27.
關鍵詞:婦產科;護理學;標準化病人;實踐教學;應用;效果
引言
護理學是以基礎理論為基石、臨床病人為實習對象的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科學,其特殊性要求臨床護理教學既要尊重病人的權利,不加重其身心負擔,又要保證護理學生掌握臨床實踐技能。近年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高校的不斷擴招,以及患者維權意識的不斷加強,醫學教育與教育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加重,我國的醫學教育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護理學教育也是如此。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教育工作者開始參照美國的醫學教育模式,把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投入到醫學教學工作中。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中職護理專業學生120名為本次研究的樣本,男女比例為25:95,平均年齡(17.2±0.2)歲。以隨機的方式將研究樣本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2:48,平均年齡(17.2±0.2)歲,巾職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3:47,平均年齡(17.2±0.2)歲,中職護理專業二年級學生。兩組學習的課程及課時相同,相關資料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教學方法
1.2.1編寫病例
臨床教師根據《婦產科學》第八版的教學大綱和授課要求,結合豐富的臨床及教學經驗,編寫標準化的病人培訓案例腳本。以描述病例的主要癥狀為出發點,提出問題并結合大量鑒別診斷信息,編寫了臨床常見婦產科的典型病例。如異位妊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盤、子宮破裂、子宮肌瘤、卵巢腫瘤、異常子宮出血。所有病例腳本主要描述疾病的癥狀,包括詳細的個人資料、一些模擬體征或主要陽性體征和檢測結果。所選病例都可用于問診和體檢。通過教學研究室的集體討論,使得案例更具真實性、可信性和邏輯性。所有病例的研究過程均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
1.2.2SSP培訓
為確保SSP的穩定性和評價準確性,依據劇本要求對SSP進行嚴格培訓,培訓工作由課題組成員承擔,包括SSP的作用、職責、工作要求,案例相關知識,角色扮演要求,護患溝通基本方法和技巧,操作技能與護患溝通評價標準等。為了更好地進行角色扮演,要求SSP利用周末時間定期去臨床見習,對與劇本描述相似的臨床病人進行詳細問診、查體,通過有效的溝通,深人體會該疾病,從而更好地充當SSP。
1.2.3教學過程
實驗組教學方法:每名學生利用TSP進行強化訓練。TSP模擬不同的病例,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對TSP進行相關問診和體格檢查、制定輔助檢查項目、同可能得疾病之問進行鑒別診斷,并制定出治療方案。TSP根據預先設計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和監督。根據每個學生問診中遺漏的內容,TSP結合個人體驗,依據教學大綱,總結歸納出該疾病問診和體格檢查的重點內容。還應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強化不足之處,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習慣。同時,TSP應教受學生問診和體格檢查時的醫患溝通知識和技巧,指導學生如何觀察病人,如何消除病人的顧慮,從而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對照組教學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實踐帶教方法,實習同學進入婦產科進行實踐學習,分配到各個臨床治療小組,教師以講授為主,包括問診、體格檢查、診斷治療原則和溝通技巧。
1.2.4SSP案例教學及技能操作過程
①課前準備案例:在授深前一周,教師將上課需要的教學案例及表演劇本發給SSP,要求SSP思考針對該案例學生在問診時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并想出適合病人回答的通俗易懂的答案,并且能針對該案例扮演標準化病人。②課前集體備課:授課前,授課教師與SSP進行集體備課,SSP將思考結果反饋給教師,與教師共同討論案例可能涉及的問題,并對角色扮演進行討論及演練。③教學過程:教師先將實驗組分為6個小組,每個小組沒1位SSP,學生進行問診及體格檢查,詢問SSP,然后小組成員討論分析,小組代表陳述小組結論,最后教師總結點評。
2結果
2.1兩組護生的學習情況評價表比較通過不同教學模式后,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生學習情況評價明顯提高,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護生成績合格率對比課程結束后,觀察組護生成績合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關鍵字:腹部切口 婦科 護理 效果
現在婦產科疾病患者越來越多,因此進行手術的數量、類型也越來越多,但是臨床上應用最多的就是開腹手術,但是其手術過程的創傷比較大,很有可能會留下并發癥、后遺癥,從而增加患者及其家屬的經濟、心理負擔,那么為了降低發生不良事故,同時提高手術效果,我們就一定要積極對患者進行腹部切口護理。本次研究將選取我院婦產科在2010年3月到2012年所收治的86例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對其進行積極護理以后,取得了不錯效果,具體內容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86例患者,年齡在20到61歲之間。36例患者進行剖宮產手術,16例進行子宮全切手術,13例進行子宮次全切手術,12例異位妊娠,2例宮頸癌根治手術,1例卵巢癌根治手術。
1.2方法
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飲食護理,要多餐少量,為患者提高低膳食纖維、低脂食物,對于營養不良、免疫力差、體弱患者要多給予維生素、蛋白質食物,從而提高患者血漿蛋白的水平,保證患者能獲得充足營養。對于糖尿病患者,要給予藥物、飲食來調整患者血糖,在患者血糖基本恢復正常以后進行手術。對于貧血患者要多為其補充鐵,從而糾正貧血問題。在手術結束以后,為患者提供高維生素、高蛋白、易消化、高熱量的食物。
心理護理:在患者醫院以后,護理人員要熱情、親切接待患者,主動和患者交流,建立起良好護患關系。很多患者對手術都會有恐懼感,對術后情況、術中疼痛、麻醉意外、醫生技術、手術安全等問題都很擔心,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心理,對此,護理人員要詳細為患者講解這些問題,讓患者對手術情況能有一定了解,告知患者手術的目的、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1],從而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讓患者能樹立起康復的信心,從而讓患者相信手術技術,以看、更好的心態去面對治療。
術前護理:保證室內整潔、干凈、舒適,要控制好室內的濕度、溫度,濕度要控制到50到60%左右,溫度要控制在22到24℃左右。在手術開始前為患者進行各項檢查,對于免疫力差、體弱患者要提高其機體免疫力,將糖尿病患者的控制在8ml/l以下,將貧血患者的血色素控制在110g/l以上,常規進行備皮、背血,在術前的4小時要禁水,術前8小時要禁食。
術中護理:手術過程中要嚴格的進行無菌操作,可以進行橫切口,這樣能夠降低縫合的張力,然后在滿意麻醉情況下為患者選擇適合縫合材料關腹,在關腹時要一層層的縫合,要徹底止血,動作要輕柔,保護切口,給予敏感抗生素,從而防止感染。
術后護理:在手術結束以后,常規的給予患者電解質及水,在需要的時候可以給予患者蛋白、血容量。要密切的觀察患者切口情況,尤其是體弱、肥胖及并發癥患者,觀察患者切口張力、滲液滲血情況。肥胖患者在手術以后,切口很容易裂開,出現感染、脂肪液化問題[2],因此一定要仔細觀察患者切口情況。對于術中出血量較多、手術時間、并發癥、免疫力差的患者,可以給予紅外照射,從而保證皮膚干燥,提高局部額溫度,促進血液循環,讓水腫能夠盡快消退、傷口能盡快愈合。定期的更換新床單,床頭要略微提高,讓患者取平臥的,將軟枕點在患者的膝下,從而幫助切口愈合、減少切口的張力。在患者使用腹帶的時候,要調整好奇松緊度,協助患者固定腹帶。很多患者在手術以后都會有疼痛感,對于一些疼痛感輕的患者可以轉移注意力,比如說放音樂、聊天等,對于嚴重患者可以適當給予鎮痛藥物[3]。
2 結果
86例患者經過積極護理以后都已痊愈出院,手術的平均時間是2.8小時,患者住院的時間在3到18天不等,平均住院時間是8.9天。在8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切口感染,1例切口脂肪液化,在對患者進行相應治療以后,都已康復出院,患者對護理比較滿意。
3 討論
進行開腹手術以后,切口脂肪液化、裂開,術后感染者都是常見的并發癥,會對預后產生嚴重影響,所以對患者進行圍術期護理是很重要的,可以提高患者生活治療及手術成功率 。我院對患者進行了有效心理護理,為患者提供了良好、和諧的就醫環境,同時也減輕了患者不安、恐懼、焦慮等情緒,護理人員主動的體貼、精心護理患者,給予了患者更多的尊重、關心,因此患者的不良情緒有明顯的改善,患者也能夠積極的配合治療、護理工作,從而達到了預期目的。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調節了患者的機體情況,提高了患者的機體免疫力,讓切口能夠盡快愈合,從而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為患者減輕了經濟負擔。在患者手術結束以后,進行康復教育也是很重要的,護理人員要正確的指導患者可是、床上大小便,告知患者在手術后早期不要進行劇烈運動,同時也可以對患者進行適當按摩,從而縮短排氣時間,增強患者體力,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避免出現腸粘連問題,或是進行熱敷穴位也可以[4],其可以保證患者大小便順暢,讓患者能盡早的排便、排氣。在本次研究中,86例患者對護理都很滿意,也都已痊愈出院,筆者由此深刻體會到,對婦產科手術患者進行腹部切口護理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一定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 劉科玲;手術室護士對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A];中華護理學會第14屆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中冊)[C];2010,17(5):191-195.
[2] 楊振萍;王榮梅;李樹波;;婦產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41例防治體會[J];中國婦幼保健;2007,9(16):124-126.
【關鍵詞】婦產科腹部手術;優質護理;常規護理;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196-02
婦產科腹部手術在臨床上是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但因腹部手術具有較大的創傷性,患者術后易出現腹痛、腹脹、切口脂肪液化、感染等并發癥,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與經濟負擔[1]。優質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在完成基礎護理同時,盡量滿足患者的心理、生理需求,使之身心達到較愉悅的狀態[2]。本文選取婦產科腹部手術患者57例,采用優質護理方法進行臨床護理,取得了比較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們選取婦產科腹部手術患者114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7例,其中:年齡在21-68歲,平均年齡為41.2±11.6歲。患者手術類型分為:剖宮產52例;子宮肌瘤剔除手術32例;卵巢囊腫切除手術17例;異位妊娠手術9例;宮頸癌根治手術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手術類型等方面相比較,均無明顯的差異(P>0.05),相關數據與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臨床護理:(1)患者入院后,護士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及心理護理,并教會患者有效咳嗽及床上大、小便的方法。(2)常規給予患者行術前準備。(3)術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遵醫囑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優質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由于對醫療環境及醫護人員均較陌生,再加之對預后擔憂,常常會出現焦慮、抑郁不良心理,此時護士應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根據患者文化程度、職業、性格特點等,給予個性化的心理疏導[3],以緩解其恐懼、緊張情緒,增加戰勝疾病的信心。(2)環境護理:盡量為患者營造一個較舒適、溫馨、安靜的治療環境,在病房中為其播放舒緩輕柔的音樂,將病房內的溫度與濕度調整舒適的狀態,減少噪音,避免外來不良刺激,利于減輕患者心理負擔及提高睡眠質量。(3)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負責向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手術注意事項以及預后效果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的認知度。對于腹部切口手術患者,飲食調節非常必要,護士要根據患者身體狀況,按照適度能量、低膳食纖維與脂肪、少量多餐原則給予個性化的飲食指導[4]。(4)護理:患者術后采用半臥位或半坐臥位方式,將床頭抬高至20°,在雙膝下墊一軟枕,以放松腹部的肌肉,患者在咳嗽、翻身、大小便時,指導其用雙手壓于腹部,以減輕切口張力。保持患者衣物、床單清潔與干燥,避免切口感染。(5)疼痛的護理:術后護士要通過患者語言表達、表情、姿勢等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并積極給予鎮痛治療,鼓勵患者以看書、聽歌、深呼吸、想些美好事物等方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減輕疼痛感。(6)切口護理:護士需認真觀察切口恢復情況,對于貧血、水腫、營養不良、糖尿病、肥胖患者更要密切注意切口是否有滲血、滲液情況及切口張力是否增加等,對切口恢復不良患者,要給予紅外線或微波熱療,以促進其局部血液循環,預防脂肪液化發生。(7)康復護理:鼓勵患者術后早期在床上活動,逐漸增加活動量與活動范圍,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術后第二天即可攙扶患者離床活動,逐漸增加活動時間,利于患者術后胃腸道與膀胱功能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機率。(8)術后并發癥護理:對于腹脹患者,護士要加強基礎護理,多給予患者翻身,并注意其的舒適度,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患者腹脹癥狀較嚴重時,遵醫囑給予藥物治療。對發熱患者,可給予物理降溫,并積極尋找發熱引發因素,便于醫生給予針對性治療。對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可給予切口敷用慶大霉素,拆除縫線、清創,加用引流條等方法進行處理。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處理,把均數±標準差確定為參數數據的表示方法,參數比較行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住院天數均低于對照組,而切口甲級愈合率卻高于對照組(P
3 討論
女性患者由于其心理特點,在治療過程中更需要臨床給予提供周到、細致的護理服務,以滿足其心理、生理需求。優質護理是從細節出發,克服了常規護理機械性完成護理任務的缺點,變被動護理為主動服務,注重患者生理變化與心理需求,在每一個環節均給予適宜護理支持,利于促進患者機體快速康復[5]。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住院天數均低于對照組,而切口甲級愈合率卻高于對照組,這與胥巧仙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說明了優質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為提高患者滿意度及醫院的護理質量均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宋靜.105例老年婦女婦產科手術圍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05):98-102.
[2]崔雅云.淺談婦產科手術護理[J].當代醫學,2011,22(01):122-123.
[3]胥巧仙.優質護理服務在婦產科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5):642-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