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3-10-10 17:13:4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yōu)槟鷾蕚淞瞬煌L格的5篇美學教育的重要性,期待它們能激發(fā)您的靈感。
論文摘要 教育技術的根本目的是實現(xiàn)教育的最優(yōu)化,培養(yǎng)自由全面發(fā)展的人。而美學是一門關注人的哲學,提倡人性自由和人的自由發(fā)展,能夠為實現(xiàn)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提供哲學依據。教育技術本身包含豐富的美學內涵,但其研究和實踐領域往往偏重技術和開發(fā),而忽略其中美學研究的重要性,所以有必要加大對教育技術中美學研究的力度。
1 引言
教育技術產生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是一種實踐的技術,從視覺教育到計算機輔助教學,無一不是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引入到教育中來。教育領域對科學技術的運用,的確解決了教育中的一些問題,為實現(xiàn)教育的最優(yōu)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教育是一個復雜的整體,技術并不能解決教育的所有問題。我國教育技術受西方實證主義和科學主義的影響頗深,對教育技術的研究側重于技術層面,而較少從美學和教育哲學的角度進行探索,對教育技術人文方面的研究略顯單薄,這就導致教育技術學科領域內普遍存在的人文因素萎縮,哲學意識淡化,出現(xiàn)偏重科技教育而輕人文教育,甚至技術至上主義等傾向,這與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是不相符合的[1]。要解決教育技術中技術和人文之間的這種矛盾,就得樹立一種科學的人文思想,并進而以這種人文思想來指導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實現(xiàn)其科學技術和人文精神的協(xié)調發(fā)展,而美學正好可以提供這樣一種人文思想。因此,將美學引入教育技術,構建正確的教育技術美學觀,在技術越來越成為教育技術研究領域的統(tǒng)治力量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2 教育技術中的美學形態(tài)
2.1 科學美科學美是建立在自然美的基礎之上的,它“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質美及其內在規(guī)律的真實反映”[2]。真善美的統(tǒng)一,是科學美的完美寫照。科學美表現(xiàn)在教育技術中,首先在于它的“真”,即要體現(xiàn)出科學理論中的客觀規(guī)律和理性概念,它們反映了科學理論內在的結構美和邏輯美。教育技術如果能真正體現(xiàn)科學美,就能夠用美的教育去影響人的內心世界,激發(fā)學習者對美的理解和感受,使其能夠在美的意境中學習,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以提高學習效率。而善是指事物相對于人的功利需要的價值,教育技術是為了滿足人的學習需要而發(fā)展起來的,這就是一種善。同時,一個好的教學設計,一個優(yōu)秀的多媒體課件在傳遞知識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滿足人審美方面的需要。真善美在根本上是統(tǒng)一的,它們都是以人作為價值主體,要求教育技術在追求技術開發(fā)的同時更多地重視人的本質。
2.2 教育美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體現(xiàn)了美的發(fā)展歷程,而教育過程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縮影,因此其中包含了豐富的美感。教育美是指教育本身作為審美對象所具有的審美價值,它能對教育中的審美主體(教師和學生)的教育活動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在美的教育中得到美的體驗和發(fā)展。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教育技術應該充分體現(xiàn)教育中美的意境。首先,教育技術本身應該具有審美價值,要重視發(fā)展學生的審美品質和倫理道德品質,這是人的本體需要,也是人性化教育的需要;其次,教學設計應該強調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強調運用藝術手法來體現(xiàn)教學法。例如,多媒體教材中使用富有藝術性的圖像、色彩、音樂等藝術手法,可以使教育過程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有趣,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
2.3 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中的各種形式因素有規(guī)律地組合在一起而產生的美感。教育技術的形式美集中體現(xiàn)在多媒體課件上。多媒體課件的構成元素包括靜態(tài)元素和動態(tài)元素,靜態(tài)元素包括文字、圖形、圖像等,而動態(tài)元素則包括視頻、動畫、聲音等。多媒體課件是在教學理論、藝術理論等指導下,將知識的表現(xiàn)形式從原來書本的單一表現(xiàn)形式轉變?yōu)槎嗝襟w的復合表現(xiàn)形式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材料。作為一種知識的表現(xiàn)形式,多媒體課件主要強調的是形式美,即整齊美、均衡美、調和對比美、節(jié)奏美。
2.4 藝術美藝術美是指藝術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美,它源于現(xiàn)實生活,但又高于現(xiàn)實生活,因為它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產物。教育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往往善于將藝術美運用到教學中,把抽象、無形的知識用藝術手法表現(xiàn)出來。教育技術的很多方面本身就是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如視聽教材、多媒體課件、教學網站等,本身就是一件件美的藝術作品。
3 美學對教育技術的重要意義
教育技術從一開始就和美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20世紀80年代初,蕭樹滋先生在其《電化教育》《電化教育概論》等著作中就曾明確提出美學是電化教育的理論基礎;20世紀90年代,劉雍潛和李龍編著的《教育技術基礎》中把美學作為技術基礎中的一個內容。近年來,教育技術專著將美學或藝術理論明確列為教育技術理論基礎的基本上沒有。由此可見,教育技術研究領域內對美學的重視程度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但實際上,美學對教育技術的重要性卻不容忽視,它在實現(xiàn)教育技術的人本化、藝術化及其美育功能等方面都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1 美學是實現(xiàn)教育技術人本化的關鍵教育技術歷來關注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改善,為提高教學效率,優(yōu)化教學效果,實現(xiàn)教學的最優(yōu)化作出巨大的貢獻。但是,教育技術在推動教育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機器的過多使用弱化了人的潛能,并且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變得疏遠;媒體在很多場合下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媒體本身,而忽視其中的教學內容。這些問題的根源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有沒有對技術的本質意義和深層價值進行探討,其解決之道在于用正確的人文思想去指導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實現(xiàn)科技和人文之間的平衡。從本質上講,美學是審美領域的人的哲學,它以形象、生動的感性形式窺視人內心世界的美,并提倡人的精神解放和思想自由。因此,把美學引入到教育技術的實踐和研究中來,將會“使教育技術更加人本化,更有利于教和學,更有利于人才的培養(yǎng)”[3]。
3.2 美學是實現(xiàn)教育技術藝術化的理論基礎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技術和藝術具有相同的本質,藝術乃是現(xiàn)代技術救渡的道路[4]。技術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藝術,藝術是技術發(fā)展的美好愿望。同樣,實現(xiàn)藝術化也是教育技術發(fā)展的美好愿望,因為只有實現(xiàn)了藝術化,教育技術才能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其功能才能發(fā)揮到極致。美學是所有藝術問題研究的理論基礎,它從哲學的高度去探討藝術的一般規(guī)律和藝術美的問題,包括對藝術的本質、創(chuàng)作、欣賞和批評的研究。教育技術的藝術化包括教學設計、教學資源開發(fā)、教學過程等諸多方面的藝術化,而美學就能給它們提供理論上的指導。例如,教學設計要強調科學美和教學美;教學資源開發(fā)要注意界面的友好,色彩搭配的協(xié)調;教學過程則要講究語言的流暢、優(yōu)美,聲音要清晰有致,富有感染力,這些都屬于美學的研究范疇。
3.3 美學是實現(xiàn)教育技術美育功能的重要手段美育是教育,也是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美學理論應用到教育中,其主要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情感,它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品質,豐富其人文知識的修養(yǎng)。教育技術中的美主要體現(xiàn)在媒體美和教學設計美2個方面,它們都具有美育的功能。媒體美可以美化教學環(huán)境,并滿足學生物質、生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使學生的審美能力更加敏銳;教學設計美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學習。美育是美學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其中包含豐富的美育思想、美育方法,這些都是實現(xiàn)教育技術美育功能所必須考慮的問題,因此美學也是實現(xiàn)教育技術美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4 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技術中體現(xiàn)了多種美學形態(tài),同時美學對實現(xiàn)教育技術的人本化、藝術化等方面也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對教育技術的研究和實踐卻往往忽略美學對其深層次的影響。這樣帶來的結果是:雖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卻無法使各種先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巨大潛能被充分地挖掘出來。研究者必須深刻反思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將美學引入教育技術,樹立正確的教育技術美學觀,使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這必將有利于實現(xiàn)教育技術的人本化和藝術化。
參考文獻
[1]廖宏建,馮奕兢.儒家教育思想對教育技術的人文啟示與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05(6)
[2]李亞青.關于科學美學的若干思考[J].科學管理研究,2005,23(3)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有人說,在現(xiàn)代社會教育中“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而藝術教育是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馬克思說:“社會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先生在《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中說道:“所謂健全的人格,內分四育,即體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養(yǎng),具有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美育工作對學生全面發(fā)展起著主導作用,美育寓于學生生活的衣食住行。美育以直觀形象感染人,寓理于情,以情動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當前,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意識到美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多的家長給讓孩子參加了不同的課外特長班:有的學畫畫,有的學書法,有的學唱歌,有的學跳舞......由此看出,對孩子進行美的教育是越來越被重視。事實上,美育不單單是一項活動,也不單單是一門學科。美學主要是情感的教育。讓孩子能看到這個世界的美,感受到生活的美,這就是一種情感。是把美滲透到孩子的內心世界里,讓孩子熱愛生活,感受生活,體會到成長的快樂,對自我充滿信心,這才算是真正成功的美學教育。 對于學校教育來說,一是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接受知識和技能,二是傳授一定的思想意識、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對于學生個人來說,教育同時也是滿足人類身心發(fā)展和審美情趣的需要。德育、智育、體育、美育都是作為社會主義全面發(fā)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擔負著不同的任務。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可以塑造美好的心靈;通過美育活動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每天晨會利用“紅領巾”廣播播放感人的事跡吸引學生去探索真理的奧秘;美是體育所追求的目標,體育運動本身就包含著美的因素。而最根本的是,美育可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于文書曾說:從構建和諧社會系統(tǒng)來考量,美育具有三大功能:個體塑造、文化建構和社會整合。他說,美育的個體塑造功能,就是培養(yǎng)和諧社會中的和諧個體。通過審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情商,使人懂得美,懂得愛,理解人,善待人,能夠營造寬松和諧的人際關系。一個人具有高雅的審美能力可以撫慰和激勵人的精神,會使人在學習、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種困惑、壓力得以淡化、超越乃至解脫,從而促使學生的個性、內在潛能、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的挖掘與發(fā)展。文化建構積聚著和諧社會的內凝力,在審美過程中,常常蘊含著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域的審美理想、文化理念和審美趣味,審美教育則可以通過這種審美理念的感染作用,使受教育者體驗、感悟到一個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內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的吸收和建構,產生不同的教育目的。至于社會整合功能,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和諧結構,主要體現(xiàn)在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整體聯(lián)系。美育可以在活動中引起感情的共鳴,還有效地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在審美體驗瞬間的自由交往。 作為教育工作者,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中的重要課程,有著其他學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美術課對學生進行美育的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那就是直觀性,包括對自然美的直觀,社會美的直觀,藝術美的直觀。而美術教學中的欣賞、繪畫、工藝三大類課業(yè)非常直接地體現(xiàn)著這種直觀性。
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中,常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奮發(fā),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例如達.芬奇筆下的《蒙娜麗莎》,畫中人物坐姿優(yōu)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而美術繪畫課的教學除了學習線條、形體、空間、明暗、色彩和構圖等藝術、語言”之外,還要學習臨摹,寫生和創(chuàng)作等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例如靜物寫生課,不管是擺在窗前的鮮花,還是剛從菜園摘回來的新鮮蔬菜;無論是隨意堆在桌上的閃著誘人光澤的水果,還是一組閃耀著光澤的玻璃器皿,那豐富的色彩、有意卻似無心的形態(tài),都能給學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比如畫頭像,既要讓學生懂得人像的美,又要創(chuàng)造生活中有個性特征的感人形象。既是對人物的外貌及服飾及背景等作真實生動的描繪,又要表現(xiàn)其身份地位、民族屬性、精神特征、時代風尚和反映出畫家本人的思想感情。 教師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對形象的感受、想象與思考,認識肖像畫的藝術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學生們對工藝課情有獨鐘,在工藝課中充分展示學過的色彩知識和造型規(guī)律,美術課中工藝課是一種帶有設計意識的藝術實踐活動。學生對形和色的審美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健康的審美觀點,對于學生盲目追求時尚的服飾、怪異的打扮現(xiàn)象,有正確引導的作用,同時也有助于他們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據有關資料顯示,美術在開發(fā)學生智力發(fā)展中起著突出作用。根據科學研究,人腦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維,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維,許多復雜的精神活動是由大腦兩半球協(xié)同完成的。學生的文化課學習一般多用左腦思維,而美術課則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美術課的任務正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記憶、想象、創(chuàng)造等形象思維能力,特別是觀察能力。這種觀察由表及里,滲透著美育教育??梢哉f,美術課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學生培養(yǎng)成藝術創(chuàng)作家,但是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陶治其情操,起著積極的作用?!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泵佬g教育正是用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美育教育的??傊?,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教師是引領者和施行者。作為一名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在教書育人這一過程中,教師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影響他的學生,教師規(guī)范的言談舉止等常常能啟迪與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可見,教師在學生的美育教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教師要自覺地學習美學知識,成為學生的美育的引導者;其次,教師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以美示人;再其次,教師應把審美觀念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以美感人。此外,教師還應多參與并指導學生的審美實踐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的導師。優(yōu)雅的儀表、正直的品行等常常能啟迪與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多參與并指導學生的審美實踐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美育的導師。
關鍵詞:審美教育 小學語文 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8-0167-01
審美的起點很重要,審美教育應從基礎抓起,從娃娃抓起。那么通過小學語文開展審美教育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正如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所言:“人與生俱來就有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需求,但并不意味著審美能力會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是需要目標明確地工作來培養(yǎng)。”也就是說,審美要靠后天培養(yǎng),那么對于小學生來說審美教育意味著什么呢?
一、小學生的心理特點
(一)小學生心理發(fā)展具有快速性
小學階段是智力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尤其是思維。由于學校教育使小學生開始在學習和生活中接觸各種各樣新問題,逐漸使他的智力和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轉變。這種轉變可以說是一種飛躍。
(二)小學生心理發(fā)展具有開放性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小學階段的孩子與成人,無論是家長、老師都更容易溝通和交流。因為小學生人生經驗有限,他們的內心世界相對比較單純,做任何事情目的性很強,雜念較少。與青春期的孩子不同,小學階段的孩子一般不會封閉自己,喜歡對外溝通,開放性較強。例如,小學生的情緒大多直接表現(xiàn)在自己的臉上,并且情緒的持續(xù)時間短,波動性較大。因此,小學生的情緒我們比較容易把握和了解,這對于有針對性地開展審美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三)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具有可塑性
小學階段孩子的心理還沒有完全成熟,穩(wěn)定性不強,一般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小學階段的孩子無論是意識還是個性都在快速發(fā)展,沒有進入平穩(wěn)而持續(xù)的階段,其人生觀、價值觀更是在建立的過程中,再加上這一階段的孩子剛要開始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和品行,對于培養(yǎng)良好心理品質是非常好的時期。
二、小學語文中滲透審美教育的優(yōu)越性
通過分析如今使用的小學教材發(fā)現(xiàn),從內容到展現(xiàn)形式都有許多美的元素,例如古詩、古畫等?,F(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中優(yōu)美而充滿意境的語言、美輪美奐的圖像、生動的仿佛就在眼前的形象等都是M行審美教育良好的條件。分析小學語文科目進行審美教育的優(yōu)越性,具體如下:首先,從選材上來說主要是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中包括倫理親情、熱愛自然、熱愛祖國等,對宏觀審美意識的養(yǎng)成有很大的幫助。其次,現(xiàn)行語文教材非常注重文化底蘊和時代氣息,從形式上求多變,順應如今小學生發(fā)展的需求。表現(xiàn)形式上不拘一格,有詩歌、散文、童謠、兒歌等多種形式,并為文章、詩歌等配上小學生喜愛的主題插畫。插畫的內容遵從小學生審美的需求,將文章主旨隱含于畫中,使插畫從思想、情感、藝術三個層次上均達到審美的標準。最后,現(xiàn)行的小學語文教材非常重視整體視覺的美感,無論是從紙質的選擇,還是從色彩的搭配上,全套書都考慮了小學生審美的需求。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靈揚同志曾說過,“語文教學進行審美教育的廣泛性和深刻意義可能勝過中小學其他課程,甚至超過了音樂課、美術課”。然而在傳統(tǒng)的觀念里審美教育應該主要通過藝術學科,例如美術、音樂,導致長期忽視了其他學科審美教育的功能。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必要性
審美教育不應該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它是為了促進小學生德、智、美全面發(fā)展,應該真正用到實處。小學語文科目可以說是兼具工具性、審美性、思想性的多層次學科。這其中工具性應該是其最表象,而審美性處于工具性和思想性中間,它是從工具性向思想性轉變的一個中介。因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不僅是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感悟美能力的需要,更是完成小學語文教學目標、踐行課程標準的需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工具性與思想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痹谛W語文教學中,通過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元素,調動師生審美情感來開展有效的審美教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感悟美的能力,塑造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個體、健全的人格是至關重要的。
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感受美的權利,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享受美的能力,因此從小學教育抓起,從語文教育抓起,從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感悟美,讓小學生從起點開始養(yǎng)成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曹明海.語文教育美學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美術 主題教研 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210-01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美蘊藏著強大的教育力量。美術欣賞是美育得以實施的載體,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欣賞,是憑借藝術作品展開的積極主動地再創(chuàng)造活動。學生通過美術欣賞,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美的陶冶,從而在精神方面獲得深刻的影響,能夠作用于人的感情,在精神上產生影響,這是美術欣賞的特點。而美術欣賞又是中學美術教學中不可或缺、不可代替的一部分。在中學美術欣賞課中,任何一件美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心靈、情感、生命力及個性、獨創(chuàng)性的集中反映。
一、身居情境 情感的品位
綾羅飄起遮住日落西,,奏一回斷腸的古曲,抬起畫面如此的美麗,孰不知是誰的筆墨,淡淡胭脂遮住了思緒,小酌幾杯卻有醉意,少能人將象書畫三千里,上河圖雕琢的意義。這是李玉剛在他的歌詞中長吟的我國古代名畫“清明上河圖”的意境,這種處理方式真的很美。往往比我們怎樣去深刻的解析清明上河圖的構圖,用筆,用色,一些形式上的東西來的深刻,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其內容的異常豐富性、高度的歷史真實感、藝術表現(xiàn)上的無比生動,成為我國古代繪畫史上具有不朽意義的杰作。作者對城市生活知識之豐富,觀察之深入具體,特別是對不為一般“高人雅士”重視的“市井細民”的生活,懷有相當深厚的感情和極為精通的了解。作者飽滿的創(chuàng)作熱情、持久不懈的努力。嚴肅認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藝術想象力的豐富,即藝術表現(xiàn)的周密不茍,都在繪畫史上有著典范意義。
藝術家作為一個自然人也置身在現(xiàn)實世界里,身邊客觀世界的影響和其自身的內在情感被其以美術所有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學生在欣賞過程中也會受到情感上的影響,產生情感上的“局部”共鳴。如此看來,藝術欣賞本身就是一種情感的體驗過程。
二、個性創(chuàng)造的張揚
個性的張揚,也就是自己作品獨一無二的精神氣質,是一個藝術家最寶貴的東西。美術作品貴在個性和獨創(chuàng)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越具個性就越具生命力。
個性是每個藝術家獨具的氣質,在其作品中會體現(xiàn)出藝術家個體創(chuàng)造的形式,勢必打上藝術家的個性烙印。印象主義后派的主要代表是塞尚、凡高、高更三人。這三個畫家各有自己的藝術追求,他們的作品對西方 本世紀現(xiàn)代派美術的誕生具有重大影響。尤其是高更 情況更為特殊。他的作品具有一種難以理解的神秘性, 因而有人把他劃入象征主義畫家之列?!端sw婦女》也許是剖析高更藝術的奧秘的鑰匙。這幅作品具有單純的“原始之美”的特點。這是一幅真正的杰作。他喜愛塔希提婦女的那種粗野但卻健康而強烈的美,他喜歡她們的天真、直率的性格,他欣賞她們肌膚上的炙熱而又豐富的色調。他太為他的模特兒所陶醉了,以致他無法為了他的綜合法而犧牲模特兒。因此,他以綜合的手法描繪對象,但決不搞綜合。
三、留心觀察
羅丹說:“對于我們的眼睛而言,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
觀察是學生獲得知識,認識世界的基本途徑,也是提高學生欣賞能力的必備條件。美術欣賞教學最重要的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審美,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使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是著名詞人李清照一首絕妙的大自然的贊歌。此首小令,為作者年輕時詞作。寫她經久不忘的一次溪亭暢游,表現(xiàn)其卓爾不群的情趣,豪放瀟灑的風姿,活潑開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藝術手法,創(chuàng)造一個具有平淡之美的藝術境界,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給人以強列的美的享受。只要留心,便能感受到自然之神的靈光時時向我的心靈吹拂,使我一次次地愉悅、激動。”所以,在美術教學中,要開放課堂,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走進生活,觀察體驗,感受事物、環(huán)境的豐富和微妙,產生獨特的情緒和認識,從而喚醒學生的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讓他們發(fā)現(xiàn)和感知生活的美,進而能理解和創(chuàng)造藝術的美。
四、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風格
西方人對繪畫的要求,偏重在物質性方面。難怪法國18世紀美學家狄德羅批評“在我們所有的畫作中都有著構思上的弱點,思想性的缺乏。你不可能從他們那得到強烈的震撼,深刻的刺激,我們看一看畫面,掉過頭去了,便什么也得不到,更沒有什么東西會縈繞在你的心頭,追隨著你的思想。”這句話表明了西畫不重精神性的傾向。只有像波堤切利的《誹謗》等之類的象征予以的作品、或者大衛(wèi)畫馬拉犧牲在浴缸里、或者像列維坦充滿詩意的俄羅斯風景畫和荷蘭17世紀的象征性景物畫,才有較多的構思,包含或深或淺或多或少的精神內容,因而顯得具有精神性。
中國畫偏于精神性,中國山水畫包含著中國古人人格道德修養(yǎng)的自我完善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功能,整體的、綜合的、內省的、景觀的、象征的,就是受儒家學說影響而產生的,這樣的繪畫,必然偏重于精神性。
如宋朝畫家馬麟的《靜聽松風圖》就是表現(xiàn)一位隱士或得暇的人士,游山玩水至一株古松下,十分陶醉的傾聽松風吹奏的美妙天籟,這種享受,是只有心靈接受老莊思想熏陶者才懂得去尋覓的。倘若只從表面上看這幅畫,不過只是一個人在坐聽松風罷了,但是, 為什么他會坐聽松風?在這種陶醉于自然懷抱的表象里頭,還有什么深刻的精神寄托?那就是返璞歸真的老莊精神在召喚,是體悟天人合一的忘機忘我時刻。
未來的教育一定是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相結合并駕齊驅的教育。希望通過美的熏陶、培養(yǎng)和實踐,我們的美術教育能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多的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創(chuàng)造美,從而逐步成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和健康審美意識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育;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23.7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738(2012)04-0244-01
美術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中學美術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全面的美術基本知識,初步的認識能力和欣賞能力,中學美術教育教學中,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是實施美育,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形式,這樣既有利于開拓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智能,又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和正確的觀察力,從而促其健康成長。
一、初中生的年齡特征
現(xiàn)在的初中生基本上都是90后,年齡在13—16歲,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性格叛逆,但渴望接受新鮮事物,且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比較強,同時又是思想波動最明顯的時期。針對學生的現(xiàn)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任何教育手段都無法取代美育的功能。初中生正處在思想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這時期是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這個時期的審美教育起著關鍵的作用,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文化素質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的最佳時機。
二、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美術教育是人的和諧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落實素質教育,實質就是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培養(yǎng)21世紀高素質人才,美術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從教育的綜合功能來看,要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科學地使德、智、體、美、勞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和諧發(fā)展。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教育中,美育具有其它學科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美育是運用藝術美、自然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不僅是自身,而且也滲透到德育之中,“以美輔德,以美輔智,以美促勞,以美健體”,美育對德智體各方面教育均能發(fā)揮主要作用。18世紀德國杰出的思想家席勒也曾極力主張通過美育來培養(yǎng)出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他指出:“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透露著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這種和諧的人格結構、智能結構將是一種均衡互補的優(yōu)化結構,是現(xiàn)代化高素質人才所應具有的典型特征。
三、美術教育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
現(xiàn)代教育觀的中心問題是人的發(fā)展問題,是以塑造完美人格為最終目的,它對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增進其身心健康,形式個性等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1.美術教育能夠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類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術課程不僅作為美育的一個重要門類促進這一理想的實現(xiàn),而且,美術課程本身就包含情感與理性的因素、腦力與體力的因素,所以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方面,其作用是獨特的?!蔽覀冎?,中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而美術能影響人的試論美術教育在向素質教育轉軌中的重要性文化、修養(yǎng)、品位、情緒,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學生一直感到校園生活枯燥乏味,嚴肅緊張有余,寬松和諧不足;這樣沉悶的環(huán)境,對教師與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無疑是一種傷害。
從事美術教學工作以來,我發(fā)現(xiàn)平時古板的教學活動已經讓這些孩子們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厭倦,如果我還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的話,效果勢必不理想。為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創(chuàng)建較好的學習氣氛,我利用學生們常見的物品,如黃豆、綠豆、紅豆等作為作畫的材料,先在紙板上用筆畫了簡單的圖案,然后借助膠水,運用美術造型知識,拼貼起自己喜愛的圖案來。這樣一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大大地提高,而且想象力也充分地調動起來了。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huán)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發(fā)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2.美術教育能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學習能力。
創(chuàng)造,是人類自由的產物和表現(xiàn),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使客觀規(guī)律性與自己的目的性相統(tǒng)一,從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的活動,因此,創(chuàng)造力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之一,到了近代,許多教育科目都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納入自己的目標體系中,這在美術教育中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一些美術家,如羅恩菲德等人,甚至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推至獨一無二的高度,我國現(xiàn)行的中小學美術教育大綱中,也都將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造力列為美術教學的目標之一。
美術不僅僅是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也就是俗稱的畫畫),它是一門綜合的基礎學科,包括創(chuàng)造美和發(fā)現(xiàn)美(俗稱審美)兩個基本方面,同時,美術不是我們腦中虛構一個世界,而是我們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反映,有一個很好的觀察力不僅對美術有幫助,對其他各科如英語、語文、生物等的學習都有極大的幫助作用,而美術學習是最好的鍛煉觀察力的方法,美術學科在形成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技能技法意識,促進學生個性形成和全面發(fā)展等方面有著其他學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3.美術教育可以轉移學生的不良興趣愛好。
隨著電子科技的發(fā)展,很多的初中生沉迷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很漠視現(xiàn)實生活,對親人、朋友漸漸的疏遠。培養(yǎng)其美術興趣,可以轉移他們這種不良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可以再次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這樣不僅可以減輕老師在學生管理中的負擔,也可以讓學校提高了對美術課及美術教師的重視;家長盡可能的為孩子創(chuàng)造接觸和學習繪畫的條件;社會也為愛好美術及有美術特長的孩子提供了能讓他們充分施展才藝的空間。
綜觀上述,中學美術在教育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作為美術教師要努力做好美術教育教學工作,為社會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