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5:53:4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民國文學的特點,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中醫 文獻 嶺南醫學 特點 民國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素問·異法方宜論》就認識到“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所聚也”。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習慣、人群體質的差異,導致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臨床證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區的醫家風格和醫療特色。嶺南醫學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建成于1924年,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建校的基礎,該校所收藏的民國時期嶺南中醫文獻比較齊全,這部分藏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國時期嶺南中醫的學術思想和發展水平,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筆者近年來在整理這部分藏書的同時,總結了這一時期嶺南醫學文獻的特點。
承前啟后,理論水平不斷提高
民國時期,中醫著述沿自清代以來的特點,重視對古典醫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論上有所提高。對于《內經》、《難經》、《傷寒論》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經過系統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說而予以補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陳伯壇的《讀過傷寒論》林清珊序云:“仲景書必跳出旁門可讀,……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書還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編曰《讀過傷寒論》,不讀則拾人牙慧,……是書乃傷寒論之文讕,先生即張仲景之書記,兩本書若作一本讀,則此解如蔓藤,覺有傷寒論為之前,是書宜今亦宜古。” [1]在近代教育體系確立之后,以一部經典、一家注疏作為教材的傳統方法已不能適應,必須適應發展需求,將中醫典籍的研究與新式教育體系相結合。對中醫理論不僅作系統的整理,而且聯系實際,去粗取精,進行發揮和提高。如盧朋著的《藥物學講義》務在“博取眾說,去其重復,擷其英華,發揮藥性之本能,提挈藥用之綱要,……又益以各種醫書,補其未備,旁及西說,作借鏡焉”[2],盡量采用各家之長,以啟迪思路。
注重實踐,結合臨床總結經驗
嶺南醫家一直非常重視醫療實踐的有效性,不尚空談。重臨床、務實際這是一種優良的醫學學風,但這也使嶺南醫家不擅總結經驗,并將其上升為理論,故在全國范圍影響較小。民國時期廣東中醫學校的興起,促使老中醫總結自己多年臨床經驗,將其上升為理論,用于指導學生。如嶺南骨傷科素有優良傳統,其以精確的理傷手法、獨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傷科用藥著稱于世。但近代廣東骨傷科名醫大多尚武,對醫學理論探討較少,傷科學著作甚少,其豐富的各種理傷手法,或散記載于其他醫籍中,或在民間流傳,一直未能歸納總結、整理提高。近代嶺南著名骨傷科醫家管季耀認為:“我中國駁骨一科,其術之妙,其藥之效,其技之能,有不駕乎外國者哉?果能于各科之中,合中西醫學,舍其短而取其長,細心研究,使我國四千余年至精至微之醫藥學,發明而廣大之。”[3]“因將三世所歷試不爽妙要靈方,編成課本,綜其大綱,詳其節目,俾學者有所循序焉。”[4]于1929年編撰的《傷科學講義》,把骨傷經驗上升為理論,填補了嶺南,乃至全國在這一方面的空白。
文獻編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民國時期的嶺南中醫文獻,其編撰形式呈多樣化格局,既有專著,如黎庇留的《傷寒論崇正編》、黃公偉的《傷寒切解》、陳伯壇的《讀過傷寒論》、蕭步丹的《嶺南采藥錄》等;又有教材講義,如梁翰芬的《診斷學講義》、管澤球的《外科學講義》、盧朋著的《藥物學講義》、呂楚白的《兒科學講義》等等;更有學術期刊,如李仲守主編的《醫林一諤》、張階平主編的《杏林醫學》等。可以說,在編撰形式上,突破了原來經學式研究的獨尊地位,開始從多種角度、多種思路對古典醫籍進行注解和闡述,并借鑒了近代其他學科講義的一些形式,編寫通俗教材或給原文加注釋,幫助學生加深對經典著作的理解,作為入門閱讀之用。如謝澤霖與李近圣合編的《婦科學講義》,其中第一、二篇在所選錄的名家論述之后加上按語。如該書第二章第一節,《素問》曰:“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暑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涌而隴起。”[5]之后緊跟按語:“按,經水固有應乎天氣之因,而亦能因天氣以為病,凡屬六所傷者,是外因也。”[5]又如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的《西藥概要講義》,該書以賀氏治療學為底本擇要節錄,詳細論述了各種西藥的成分、用法、療效等等,還配有各類術語、藥物的英文名。學科門類,基礎臨床分類清晰
民國時期的嶺南中醫文獻在學科分類上大致可分為基礎、臨床、中藥、中西匯通等學科門類。基礎類又分為中醫基礎類及西醫基礎類,如盧朋著的《醫學史講義》、陳汝來的《生理學講義》、《病理學講義》、馬毅民的《衛生學講義》等。臨床類分內、外、婦、兒、五官、針灸等科,如內科有高軒、陳任枚、劉赤選、鐘少桃等人分別編寫的《溫病學講義》、楊志仁的《內科學講義》、陳汝來的《雜病學講義》、李光策、胡鏡文分別編寫的《金匱講義》等,外科有管澤球、巫達云分別編寫的《外科學講義》、管季耀的《傷科學講義》,婦科類有謝澤霖、李近圣、呂楚白、林國銘等分別編寫的《婦科學講義》,兒科有陳汝來的《兒科證治纂要》、呂楚白的《幼科要旨講義》、《兒科學講義》、古紹堯的《兒科學講義》,五官有古紹堯的《喉科學講義》、梁翰芬的《眼科講義》,針灸有周仲房、梁慕周分別編寫的《針灸學講義》。中藥方劑類有盧朋著為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編寫的《藥物學》、《方劑學講義》,鄧鶴芝為廣州光漢中醫學校編寫的《方劑學講義》、以及黃悌君的《藥物學》、羅紹祥的《藥物學講義》。中西匯通類有《中西醫學比觀》、《中西醫學全書》等等。
隨著對疾病認識日漸深化,臨證經驗的更加豐富,各科都有一些專門論述某些病種的著作問世,也使得教材分科更細。例如,兒科對麻疹、痘疹的診治有進一步的研究,如陳伯壇的《麻疹蠡言》、《痘疹學講義》、古紹堯的《痘疹證治》,外科對性病也有專論,如管澤球的《花柳學講義》,且各有自己的見解。
《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是必修三的第三課,展示了春秋、戰國、漢、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主要文學體裁或成就。指導意見的教學要求:①基本要求:知道《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文學成就;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體會古代中國文學的多姿多彩,感受古代中國不同歷史時期文學的美感。②說明:……關注屈原、李白、杜甫、蘇軾、關漢卿、曹雪芹等創造了中國古代輝煌文學成就的代表作家。中國古典文學是中國文明古國的重要內容,通過對本課適當的問題設置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主題,讓學生在對話中認識古代中國光輝燦爛的文學價值,感悟民族文化的優秀。
一、核心材料設置問題引領全課,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一個良好的設問,往往是學生進人學習狀態的良好開端,將會使學生產生急于求得解決疑難的欲望,從而保持較強的注意力和興趣。同時為最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生活與本課結合的設問呈現出來,助推其主動學習的欲望。在上《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一課時讓學生聽一首較熟悉的歌曲,你聽到的是什么歌?作的詞來自哪里?這首詞是什么朝代的?宋代文學成就最突出的是詞,其他的朝代呢?引出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一段話:“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后世莫能繼焉者。” 接著圍繞這段材料進行有效性的問題設置:結合本課內容,請回答“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有哪些文學,它們有哪些代表人物的哪些代表作品?“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指什么,它們的地位影響如何? 通過教師預先設計好的表格,讓學生帶著這些設問自主梳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脈絡,同時又引導學生掌握將材料與課本知識相結合的論由史出的辯證方法。
二、重視設問的課外拓展,提升史學研究方法的能力
歷史學研究的方法有基本方法:史料的搜集、考訂和編次;分析方法:①結構分析和階級分析;②其他方法:社會學方法、心理學方法、計量分析方法、基因分析方法、考古學方法、地理學方法、人類學方法、民族學方法、民俗學方法以及自然科學方法;論證方法: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又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后世莫能繼焉者”,設置問題:你能結合教材中的原句論證這句話嗎?王國維的這段話說明我國古典文學有何特點?引導學生透過感性的認識理解我國古典文學特點之一就是時代特色性。接著展示三則相關的典型材料,結合材料請你歸納出文學特點的原因是什么即為什么會“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通過解決以上這些材料設置的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文學作品因能反映作者生活時代特征而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同學生的視野被大大拓展,也理解了結構分析方法,提升了史論結合論證的能力。
三、強化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再引“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后世莫能繼焉者”,思考:宋元明清不同時期有類似的歷史背景卻出現不同文學特色的原因是什么(即出現不同文學體裁的原因)?通過這部分的問題設置,使學生在主動參與課堂探討的過程中懂得當一種文學體裁發展到高峰難以被逾越時,繼承的后人往往會突破原有的體裁而另創新的體裁去發展文學。這樣也推動了學生在感悟知識的廣博性和思辨性的同時理解文學格式是與時代相關的理性認識。接著展示一組歷代描述愛情的作品片斷,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歸納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有一個共性就是無論是哪代的文學都離不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文學風格。通過以上問題的強化,學生在感受不同時期文學美感的同時對歷史問題的敏感度也大大增強,得出我國古典文學特點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延續、繼承創新性。然后讓學生再一次閱讀這一組歷代描述愛情的作品片斷,設置問題:你發現這一組作品有什么變化?通過這一設問引導思考認識中國古典文學發展的主要趨勢是從高雅、貴族化到通俗、平民化的過程。同時強調發展的是主要趨勢、主要潮流,并不意味著高雅文學的存在就沒有通俗的文學存在,反之同理,兩者是并存的關系。最后教師提問中國古典文學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主要發展趨勢?教師再次展示“二、”中的三則相關的典型材料,調動學生進行深入地探討、反思,最終使學生全面理解了仍是時代中的商品經濟,社會市民階層的擴大、統治者的政治因素(尤其是后者)起作用的結果,即文學主流與人有關的理性認識。既然文學格式(體裁)與時代相關,文學主流與人有關,學生也就徹底地領悟了“后世莫能繼焉者”的真正內涵。
四、質疑學習成果,促進認識深化
關鍵詞:
英美文化;文化差異;文學評論
一.文學評論的內涵
文學評論,顧名思義,評論文學。用專業的術語來講,是應用文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對特定的文學內容,比如說文學作品,文學思想等進行探討、研究等一系列文學性質的活動,以解釋文學發展的內部規律,從而幫助相關的文學家進行文學創造,推動整個文學的健康穩定發展。
二.英美文學的相關內容
英美文學是對英、美兩國民間文化藝術的總稱。同樣的是兩個現實生活的生動反應。我認為文學具有很強的表現能力和表述功能,而且英美兩國的文化比較多元化,決定了其文學風格的多元化,戲劇、小說、詩歌等類型多樣,各具特點:(1)英國文學的特點英國是一個臨海國家,不僅氣候極具海洋性,其文學也是如此,包容性十足,充滿著浪漫主義的氣息,再加上英國的經濟、歷史發展傳統,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之后,英國的文學由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開始轉向寫實主義,這是英國文學發展的一般趨勢。(2)美國文學的特點美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建國的時間比較短,在19世紀之前,美國文學可以說是依附于英國文學,具有英國文學的一些特征,但是在19世紀末期之后,美國文學開始脫離英國文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多方面、平民化、自由化等。就像美國的社會一樣充滿著自由、民主的氣息。
三.英美文學評論的內容
各國的文學評論各具特點,但是仍然是有規律可循的,需要注意三個問題,首先是文學倫理問題,這是要放在首位進行考慮的問題;其次是道德評論,這是進行文學評論的關鍵所在;最后是審美評論問題。具體到英美兩國來說,文學評論與該國發展的實際情況有著極大的關系,在女權主義、殖民主義等思想觀念的影響下,文學評論研究文學和社會的關系,開創了文學研究的新方向。
四.英美文化差異對于英美文學的影響
(1)英美兩國的語言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
1.英國的語言英國文化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發展時間較長,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就拿英國的官方語言:英文來講,許多的文學評論家在對英國文學進行評論時,使用語言十分的謹慎,這既能說明文學評論家謹慎的態度,同時也更能說明英文的地位和重要性,可以說英文便是英國的象征,因此出于這樣的態度,英國文學評論是相對拘謹的、缺乏新時期的創新與個性;
2.美國的語言美國官方使用的語言也是英文,但是卻是美式英文,雖然說在本質上,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沒有發生什么變化,但是就是美式英語的稱謂便能很好的說明問題,美式英語是美國的創造,是美國爭取獨立的體現,眾所周知美國發展歷史比較短,而且是移民國家,文化發展多元化特征十分顯著,在獨立之后,美國在政治、歷史等方面都沒有歷史遺留問題,可以說美國的民主革命是十分成功的,相應的在文學評論方面美國的文學評論就彰顯個性和創新性。
(2)文化歷史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的影響人本主義是英美兩國共同宣揚與崇拜的,但是英美兩國的人本主義又存在著具體的差別:
1.人本主義是英國發展歷史上很早便出現的,但是在文學評論領域人本主義是十分保守的,神權和禁欲主義依然處于主導地位,我認為這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的生動體現,資產階級的妥協性在文學領域的再現,莎士比亞是英國最為偉大的文學家,我認為沒有之一,莎士比亞不僅影響了英國一代人,更影響了整個世界。他的作品可以說是英國文學創作的典型代表,對其作品進行研究之后發現,人文主義在其作品中有很多的體現。
2.相比英國的人本主義,美國就十分創新、獨特。當然這和美國發展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的,美國的獨立是十分果斷的,沒有歷史遺留問題,爭取獨立自由的觀念理論深入人心,美國的人本主義十分的激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對人本主義的創新理解。在這基礎上美國的文學評論就顯得更加激進、創新。
關鍵詞:民國;高中語文教材;“語文知識內容”;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G40-05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6-0071-02
一、兩版高中國文教材選文通覽
(一)民國高中國文教材選文特點
民國教材版本較多,本次選用的是教育總署編審會出版的版本,具有較強的權威性,使用度較廣。本書(教育總署編審會出版,以下沒有說明的都是指該教材)與初中國文相銜接,計分六冊,共高級中學三學年國文可精讀及講授文章法則之用。本書教材,務取思想積極,內容充實,以振發精神矯正虛浮者為主;至體制完整,文辭明達,亦堪為寫作之模范,而有助國語新文學之創造。
1.選文內容。本書選材,順文學史發展之次第,由古代以至現代,選取各時代中主要作家之代表作品,使學生對于文學源流及其發展有一個系統的概念。其各冊教材之支配如次:第一冊秦以前,第二冊漢至隋,第三冊唐、五代,第四冊宋、金,第五冊元、明,第六冊清及現代。
2.選文編排。總覽民國與現行大陸的高中語文教材,其差異還是比較多的,受當時特定的時代環境和教育背景的影響,教授內容和教授思路方法都存在迥然不同的現象,而其中的文言文經典篇目的選擇可以說有共同之處,之后將會以民國教材與大陸蘇教版中都選用的文言課文作為分析對象,更有針對性的分析兩者的差異。
(二)大陸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文特點
1.選文內容。鄧瑛博士在博士論文《臺灣翰林版與大陸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選文系統比較研究》中曾做出這樣的統計,大陸現行蘇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選文中文言文只有38篇,在五本必修教材中的113篇課文中只占了33%,這樣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大部分的比例是現代文,各類小說、散文詩歌,選文體裁多樣。粗略翻閱,已經選用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也是散文性質。這表現出教材選文對文言文方面不夠重視,與民國時期的大多數文言文選文有很大不同。
2.選文編排。蘇教版《高中語文》的每一個專題一般由導語和2―3個板塊組成。導語對專題內容作扼要介紹,每個板塊再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專題的人文內涵,同時提出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的具體要求。為了增加積累,整合知識,拓展學習領域,培養應用能力,每個專題都開設了“積累與應用”欄目。在每冊教科書中,還設置了選教或自讀的內容,以增強選擇性。
二、兩版國文教材課后材料的比較――以《項脊軒志》為例
觀察發現,除選文及其架構編排上兩者存在差異之外,在文章的課后材料的設置上存在更大的距離,在此以民國教材第五冊和大陸蘇教版必修五都選擇的選文《項脊軒志》為例,試圖通過比較不同教材在課后材料上的設計來表現民國與現行大陸版高中語文教材語文知識教育意圖上的差別。
首先看看民國版教材對課后材料的設置,很特別的是這里的課后材料與我們一般設想的提出一些問題完全不同,民國教材選文之后根本就不存在課后習題。民國版教材第一冊“編輯大意”中這樣提到:本書為教學雙方之便利,課文之后,列有以下三項內容:(1)題解――說明內容、解釋題語、敘述文體源流及介紹課文出處等。(2)作者略歷――略述作者生平、著作、文章特色及其派別與流派等。(3)注釋――解釋深奧詞語、典故、人名、地名、年號及事實須加說明者。民國版《項脊軒志》中的“注釋”標注了“洞然”、“冥然”等一些較少使用的詞語的意義,有助于理解文章內容,使學習者更好地體會選文作者的內心感受。
其次看看大陸現行必修五中選擇的《項脊軒志》,本片選文與《陳情表》、《長亭送別》、《羅密歐與朱麗葉(節選)》、《舊日的時光》、《箭與歌》、《別離》共同組成一個單元篇章,名為“此情可待成追憶”。通過閱讀卷首語可以看出本選文主題是“情感的篇章”。對于課后的文本研習,本冊編者將《陳情表》與《項脊軒志》放在一起講解,以下是文本研習的內容(部分):“表”和“志”是古代兩種文體,我們曾學過《出師表》、《核舟記》、《岳陽樓記》等,請結合《陳情表》和《項脊軒志》的內容,說說“表”和“志”的文體特點。可以從上面的內容中看出,這里的課后題設試將《陳情表》與《項脊軒志》結合起來考核,分析熱萆系鬧魈夂粲Γ也研究了語體上“表”和“志”的區別。
綜上所述,民國與大陸現行蘇教版高中國語教材在課后材料方面差異較大。民國教材沒有大量的提問內容,大致只包括對選文內容的簡要助讀材料,提供一點簡要的注釋;現行大陸蘇教版語文教材課后文本研習內容則比較豐富,一般是將連續的兩三篇課文結合著找出在文本內容和語體上的共同點和差異點,一起出4―5道問題以供思考。
三、兩版國文教材之“語法論”知識內容比較
王榮生教授在《閱讀教學設計的奧訣――王榮生給語文老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到“課文不僅是學習材料,而且是學習對象”這樣一個觀點。“語文知識內容”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以語文教材選文為載體,展現語文知識是一般的比較常見的表現形式。而在民國版和現行大陸蘇教版高中國文教材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除了通過選文形式展現出來,即以選文為載體展現語文知識,還有部分知識是直接以條條框框的形式展現的,也就是接下來要闡述的內容。以下將從語法論角度來探討兩版教材的設計差別。
在民國版的高中國文教材中,各冊之后,備有講授文章法則之教材;其分配如次:第一年講文法,注意于語體與文言之異同及古文法之特例,以為學者解讀古書之助。第二年讀文章之組件與體式,使學者對于體制獲得更明確之認識。第三年注意對修辭及辯論術,前者說明遣詞造句之方式、詞格之種類、風格之形成,以增進學者欣賞文學名著之知識;后者敘述辯論之方式與技術,使學者得由分析綜合以養成其推理之能力。
關于這樣純粹的理論性知識的內容,在現行大陸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還沒有直接出現,大多是出現在課文的鑒賞閱讀中。其實本質上來說,民國與大陸的教學內容完全是不同的,民國注重語法、語體的教學傳授,而在大陸,更多傳授的還是閱讀技巧、鑒賞技巧、寫作技巧等,基本上沒有提及語法方面的問題,只有一些教師會在講課過程中提及一點,學生也不會有系統的認識。
所以,翻遍蘇教版教材,也不會有與上述民國教材所出現的相似的內容。但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除了選文的編排,還特設置了寫作教學的部分于每個專題范文之后。專題的寫作部分由“寫作指導”和“寫作實踐”組成。每冊教科書對一些重要的寫作觀點還有專文闡述。比如,在蘇教版必修五當中每一章之后的寫作指導,講的是“寫作指導說明要說得清清楚楚”、“寫作指導寫出你的真情實感”、“寫作指導學會分析”、“寫作指導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又如第二章,即上述提到的《陳情表》和《項脊軒志》所在的“此情可待成追憶”的單元中,通過講述提出文章要寫的“真”,在寫作實踐中提出“我的心因 而高貴”、“幸福的n鐘感覺”、“友情”為話題和標題的寫作練習。
通過以上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民國與現行大陸蘇教版高中國文教材在教授的課程內容上有交叉處,但在選文編排上存在很大差異。不能評論何者更好,何者不佳,只能說不同的編排與構架適應不同的學情,依據學情適時調整教材也是值得提倡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民國;俄僑;文化史
民國時期是中國文化繁榮的重要階段。其中,西方文化尤其俄僑文化助推了中國文化的繁榮,是民國時期中國整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文化研究熱的背景下,國內學者對俄僑文化給予了極大關注,出現了一批重要成果。對這些成果進行學理梳理,將有利于俄僑文化史的深入研究。
一、代表成果
迄今為止,國內學者圍繞俄僑文化史共出版相關著作和80余部(篇)。現僅就代表性成果分類列舉如下:
(一)俄僑文化的綜合性成果:李興耕等的《風雨飄萍――俄國僑民在中國(1917―1945)》(1)、石方等的《哈爾濱俄僑史》(2)、汪之成的《上海俄僑史》(3)、于湘琳的《民國時期哈爾濱的俄僑文化》(4)、李逸津的《近代俄羅斯僑民在天津的文化活動》(5),等等。
(二)俄僑文學:李萌的《缺失的一環:在華俄國僑民文學》(6)、王亞民的《20世紀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研究》(7)、刁邵華的《重放異彩的哈爾濱俄僑文學》和《中國(哈爾濱―上海)俄僑作家文獻存目》(8)、李延齡的《論哈爾濱俄僑白銀時代文學》和《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叢書》(9),等等。
(三)俄僑教育:李樹笑的《哈爾濱俄僑音樂教育史初探》(10)、王琦的《20世紀初俄僑在哈爾濱的音樂教學》(11)、陳晶的《哈爾濱俄僑西洋音樂教育特點研究》和《哈爾濱俄僑專業西洋音樂教育研究――以兩所專業西洋音樂學校為例》(12)、何藝;宋立權的《哈爾濱20世紀早期(俄僑)手風琴教育探究》(13),等等。
(四)俄僑藝術:劉欣欣、劉學清的《哈爾濱西洋音樂史》(14)、汪之成的《俄僑音樂家在上海(1920s~1940s)》(15)、高延松的《19至20世紀中葉俄僑音樂家對中國音樂的貢獻和影響》(16)、王艷莉的《俄僑音樂家與工部局樂隊交往歷史新探》(17)、林琳;王艷莉的《哈爾濱早期俄僑音樂活動研究》(18)、孫兆潤的《俄僑聲樂教師霍爾瓦特夫人身世考據》(19)、王亞民的《創建于中國的世界最悠久爵士樂隊――兼憶俄僑音樂家倫德斯特列姆》(20)、牛蕊的《從漂泊的“無根者”到中國早期專業音樂的“拓荒者”――俄僑音樂家嘉祉、托諾夫在華音樂史料述評》(21),等等。
(五)俄僑學術:譚英杰的《解放前俄國人在黑龍江的學術團體及其考古活動簡述》(22)、林軍的《帝俄在哈爾濱的東方學家協會》(23)、徐雪吟的《俄國皇家東方學會與東省文物研究會》(24)、閻國棟的《俄國漢學史》(25)、彭傳勇的《哈爾濱俄僑學者的中國東北研究述論》和《黑龍江地域俄僑中國學研究初探》(26),等等。
(六)俄僑新聞出版:趙詠華的《在華俄文新聞傳播活動(1898―1956)》(27)、張慧君的《哈滬之旅:一段特殊的歷史―20世紀上半葉俄僑在華出版圖書概述》和《一段特殊歷史的見證―20世紀上半葉俄僑在華出版報刊概述》(28)、王迎勝的《1898―1949年哈爾濱俄羅斯僑民新聞報刊事業史研究》和《俄羅斯文化曾在這里繁榮――哈爾濱俄羅斯僑民圖書事業回溯》(29),等等。
二、主要特點
綜觀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呈現出如下幾個顯著特點:
第一,涉獵領域眾多。如上文所述,國內學者對民國時期俄僑文化史的研究領域覆蓋面很廣,涉及到文學、藝術、教育、學術和新聞出版等多個領域,反映了俄僑文化的多元性。
第二,俄僑文學藝術研究比較深入。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國內學者在俄僑文學藝術領域出版了5部著作(含叢書),占俄僑文化史全部著作的5/6,其中文學著作3部,占文學藝術領域出版著作的2/3;發表了大約50篇論文(含學位論文),占俄僑文化史全部論文的2/3,其中文學論文30多篇,占文學藝術領域的2/3。從以上數字可以證明,國內學者在這兩個領域尤其是文學上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相對比較深入。
第三,有些問題的研究走在了國際前沿。國內學者在俄僑文學、學術等領域取得的成果站在了國際學術前沿。《中國(哈爾濱―上海)俄僑作家文獻存目》[1]是中國出版的世界上唯一一部中國俄僑文學文獻的著作。該書是作者研究、整理了解放前俄僑留下來的大量報刊書籍,錄存文學作品和文藝論文的篇名和書目,同時又通過俄、美、法等國的學者友人,取得了各該國大圖書館中館藏資料輯成。《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叢書》[2](2005年該叢書出俄文版)收錄了俄僑文學作品約800萬字,填補了俄羅斯文學史上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的空白,為相關研究提供了便利。《世界文學園地里的一簇奇葩》[3]、《論哈爾濱俄羅斯僑民詩歌》[4]、《論哈爾濱俄僑白銀時代文學》[5]等文章對俄僑文學進行了理論構建,提出了中國俄僑文學是“中俄合璧文學”、“半中國文學”、“哈爾濱俄僑白銀時代文學”等學術觀點。《20世紀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研究》[6]一文提出了“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組成部分”的重要論點。《哈爾濱俄僑學者的中國東北研究述論》[7]一文認為中國東北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哈爾濱俄僑學者的重點研究對象,并就其代表性研究成果進行了分類列舉,從六個方面總結了其研究特點,肯定了哈爾濱俄僑學者的研究在中俄文化交流、俄羅斯中國學、文化遺產等方面所做出的歷史貢獻。《黑龍江地域俄僑中國學研究初探》[8]一文首次提出了黑龍江地域俄僑中國學的概念,并進行了概念界定,根據具體的歷史環境劃分了黑龍江地域俄僑中國學的歷史分期,列舉了各個階段的主要代表性成果,總結了其主要發展特點,對其進行了歷史評價,認為哈爾濱是俄羅斯域外中國學發展的重要基地之一,最后提出了加強黑龍江地域俄僑中國學研究力度的建議。
三、幾點思考
盡管國內學者在俄僑文化史研究上取得了諸多成果,但從俄僑文化史的研究內容上看,俄僑文化史的研究還有極大的研究空間。筆者試就該問題提點自己的幾點思考,期待能有裨益于學界。
第一,應撰寫出綜合性的俄僑文化史專著。
從目前面世的俄僑史著作來看,國內學者既在全國性的俄僑史著作里論及了全國性俄僑文化,也在地域性的俄僑史著作里研究了地域性俄僑文化。然而,遺憾的是,學界至今既沒有出版1部全國性的俄僑文化史著作,也沒有出版1部地域性的俄僑文化史著作。因此,學界應從地域性俄僑文化史研究著手,盡早出版綜合性的俄僑文化史專著。
第二,應撰寫出更多專題史著作。
從目前出版的俄僑文化專題史著作來看,只出版了俄僑文學、新聞傳播和音樂等領域的著作,這是遠遠不夠的。它不利于撰寫出綜合性的俄僑文化史著作。所以,學界應在諸如俄僑教育史、俄僑藝術史、俄僑出版史、俄僑學術史、俄僑圖書館史、俄僑博物館史等專題進行研究,爭取早日撰寫出更多專題史著作。
第三,在鞏固現有研究優勢上,其他領域的研究有待深入。
在上文中筆者指出了國內學者對俄僑文學藝術領域的研究相對比較深入,因而相比較其他領域的研究就顯得有些薄弱。筆者認為,在繼續深入研究俄僑文學藝術的基礎上,加強諸如俄僑教育、俄僑學術、俄僑出版、俄僑圖書館、俄僑博物館等領域的研究。在俄僑文學研究上,進一步挖掘史料,在哈爾濱俄僑文學與東北文學關系、上海俄僑文學與“孤島”文學關系上給予關注;在俄僑藝術研究領域,應多研究一些俄僑繪畫藝術問題;在俄僑教育、學術、圖書館、博物館研究領域,應系統梳理;在俄僑出版研究領域,應對包括《遠東報》、《亞細亞時報》、《東省雜志》等重要報刊進行重點個案研究。
參考文獻:
[1]刁邵華.中國(哈爾濱―上海)俄僑作家文獻存目[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1.
[2]李延齡.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叢書[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2.
[3]李延齡.世界文學園地里的一簇奇葩[J].俄羅斯文藝,2002(6):8―15.
[4]李延齡.論哈爾濱俄羅斯僑民詩歌[J].俄羅斯文藝,1998(2):28―33.
[5]李延齡.論哈爾濱俄僑白銀時代文學[J].俄羅斯文藝,2011(5):74-79.
[6]王亞民.20世紀中國俄羅斯僑民文學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07:141―156.
[7]彭傳勇.哈爾濱俄僑學者的中國東北研究述論[J].西伯利亞研究,2011(1):81―85.
[8]彭傳勇.黑龍江地域俄僑中國學研究初探[J].黑河學院學報,2013(5):14―16.
基金項目: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民國時期在華俄僑學術活動及價值研究”(13CZS041)階段性成果。
注釋:
(1)[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2)[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3)[M].上海:三聯書店,1993.
(4)[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5)[J].尋根,2008(2).
(6)[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7)[D].蘭州:蘭州大學,2007.
(8)[J].求是學刊,1992(5);[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1.
(9)[J].俄羅斯文藝,2011(5);[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2.
(10)[J].西伯利亞研究,2001(2).
(11)[J].黑河學院學報,2012(4).
(12)[J].戲文,2005(6);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2).
(13)人民音樂,2010(6).
(14)[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15)[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16)[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
(17)[J].人民音樂,2010(3).
(18)[J].北方音樂,2011(2).
(19)[J].歌唱藝術,2012(5);2013(4).
(20)[J].人民音樂,2012(6).
(21)[J].音樂研究,2013(1).
(22)[J].北方文物,1986(2).
(23)[J].北方文物,1987(1).
(24)[J].黑龍江史志,2010(12).
(2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J].西伯利亞研究,2011(1);黑河學院學報,2013(5).
(27)[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