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5:54:2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文學形象的基本特征,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高考語文要求考查考生識記、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表達應用和探究六種能力,這六種能力表現為六個層級。
A.識記:指識別和記憶,是最基本的能力層級。
B.理解:指領會并能作簡單的解釋,是在識記基礎上高一級的能力層級。
C.分析綜合:指分解剖析和歸納整理,是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層級。
D.鑒賞評價:指對閱讀材料的鑒別、賞析和評說,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閱讀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
E.表達應用:指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運用,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表達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
F.探究: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見解、有發現、有創新,是在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發展了的能力層級。
對A、B、C、D、E、F六個能力層級均可有難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試范圍與要求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結合湖北省中學教學實際,確定語文科考試內容。
考試內容包括必修課程中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和選修課程中的“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外國小說欣賞”兩個模塊。
具體考試內容及相應的能力層級如下:
(一)語言文字運用
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
1.識記 A
(1)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常用字的字音
(2)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
2.表達應用 E
(1)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2)正確使用詞語(包括俗語)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
(4)擴展語句,壓縮語段
(5)選用、仿用、變換句式
(6)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
常見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
(7)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
(二)文學常識
1.識記必修課程“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和選修課程“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外國小說欣賞”兩個模塊所涉及的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等基本常識。 A
2.識記“附錄三”中文學名著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 A
3.理解“附錄三”中文學名著的主要內容、藝術特色等。 B
(三)古代詩文閱讀
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
1.識記 A
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指定篇目見附錄)
2.理解 B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3.分析綜合 C
(1)篩選文中的信息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4.鑒賞評價 D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四)現代文閱讀
甲、 論述類文本閱讀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 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乙、 文學類文本閱讀
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綜合 C
(1)分析作品結構,概括作品主題
(2)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2.鑒賞評價 D
(1)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
(2)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對作品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作出評價
3.探究 F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討作者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
(3)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丙、 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傳記、新聞、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1.分析綜合 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2.鑒賞評價 D
(1)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
(2)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3)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
3.探究 F
(1)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2)探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五)寫作
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
表達應用 E
作文考試的要求分為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
1.基礎等級
(1)符合題意
(2)符合文體要求
(3)感情真摯,思想健康
(4)內容充實,中心明確
(5)語言通順,結構完整
(6)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錯3字扣1分,重復的不計)
2.發展等級
(1)深刻
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2)豐富
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
(3)有文采
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力。
第一、刪除
1.考試性質
2017年語文科《大綱》刪去2016年《大綱》中考試性質的相關內容。2016年大綱中的相關內容是“I.考試性質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因此,高考應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p>
此部分文字闡釋了高考的性質,在語文科考試大綱中刪去此部分文字,將此部分內容調到總則中,內容更加簡潔,更突顯了語文大綱的學科性。
2.寫作部分
①每一個錯別字扣1分,重復的不計。(加下劃線的文字為變化部分,下同)
刪去此條,不是淡化正確書寫現代漢語規范字的要求,可能是將此條放在具體的評分細則中更恰當。如此,更加符合大綱本身的綱領性的特征。
第二、增加
1.考核目標與要求
2017年大綱在此部分新增了對“識記、理解、分析綜合”的具體要求。
A.識記:指識別和記憶,是最基本的能力層級。要求能識別和記憶語文基礎知識、文化常識和名句名篇等。
B.理解:指領會并能作簡單的解釋,是在識記基礎上高一級的能力層級。要求能夠領會并解釋詞語、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C.分析綜合:指分解剖析和歸納整合,是在識記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層級。要求能夠篩選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相關現象和問題,并予以歸納整合。
增加此部分內容,將“要求”明確化具體化,表述更加科學具體,考綱的指向性更加明確,有利于語文教學的健康發展。
2.現代文閱讀部分
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中外論述類文本。了解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論述類文體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達方式。閱讀論述類文本,應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分析文本的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增加此部分內容,明確了考試選材的范圍和平時學習的具體目標、內容。對照往年的高考試題,選材范圍擴大了。此條新增加內容應該引起廣大師生尤其是高三師生的重視,應在平時拓展訓練范圍,熟悉各類論述文本的相關內容。
分析綜合C
(3)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
增加此條,將更加體現對論述類文本考查的科學性、學科性。
文學類文本閱讀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增加此條,符合閱讀實際,引導師生從字詞句段篇入手,根據語境揣摩語句含義,體會語言表達效果,有利于語文閱讀教學的正常進行,有利于培養學生認真讀書的良好習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分析綜合 C
(2)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
如注意散文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手法的靈活性;注意小說中人物、情節、環境構成的形象世界;注意戲劇中矛盾沖突的設置等。
實用類文本閱讀
閱讀和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新聞、傳記、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閱讀實用類文本,應注重真實性和實用性,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增加此內容,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從材料的來源與真實性、事實與觀點的關系、基本事件與典型細節、作者的感情傾向和理性評價等方面進行理解”。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古詩文閱讀部分
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
此項內容的增加,將近年來高考中已經出現的古文化知識考試題在《大綱》中進行明確的規定,強化了此考點的地位,凸顯了《大綱》的科學性、全面性。
第三、改動
1.“考核目標與要求”部分
2017年《大綱》將2016年中的“F.探究: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見解、有發現、有創新,是在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的基礎上發展了的能力層級。”改為“F. 探究: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發現、有創見,是以識記、理解和分析綜合為基礎,在創新性思維方面發展了的能力層級?!?/p>
如此改動,更加符合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水平,有利于推動語文教學的扎實進行。
2.“考試范圍與要求”部分
2017年《大綱》將2016年中的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確定語文科考試內容。按照高中課程標準規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對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均可有難易不同的考查?!?改為“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對新生文化素質的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確定高考語文科考試范圍與要求。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必修課程中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目標的“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選修課程中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五個系列,組成考試內容。考試內容分為閱讀和表達兩個部分?!?/p>
此項內容變化較大,明確了“現行考試大綱規定的2個選考模塊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要求學生從兩道選考題中選擇1道作答,修訂后的考試大綱取消選考模式,將‘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內容”的變化。這對考生的閱讀速度有更高的要求,考生需要進一步提高理解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3.現代文閱讀
文學類文本閱讀
綜述部分
2017年
閱讀和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閱讀鑒賞文學作品,應注重價值判斷和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016年
閱讀鑒賞中外文學作品。了解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注重審美體驗。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此處修改,要求更加明確,與語文試題考查內容一致。體現了《大綱》的科學性。
分析綜合 C
2017年
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
2016年
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將“基本”“主要”刪去,表述更加準確,對命題者來說,更具靈活性操作性。
鑒賞評價 D
2017年
(2)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評價作品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
2016年
(2)欣賞作品的形象,賞析作品的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3)對作品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做出評價
此處的改動,表述內容更加簡潔具體準確,將此前表述較為虛實的考試內容落實了。
實用類文本閱讀
綜述部分
2017年
閱讀和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新聞、傳記、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閱讀實用類文本,應注重真實性和實用性,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2016年
閱讀評價中外實用類文本。了解傳記、新聞、報告、科普文章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和語言特色,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分析綜合 C
2017年 分析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2016年 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
此處改動,凸顯了實用類文本的特性,即“真實性”“實用性”,體現了考綱的科學性準確性,如將“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改為“評價文本的社會功用”,引導考生立足文本,分析評價文本內容的含義、價值和意義。
4.古詩文閱讀
分析綜合 C
2017年 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
2016年 篩選文中的信息
此處改動,更加科學準確,符合高考實際。
5.寫作
發展等級――深刻
2017年 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內在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2016年 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作用。
此處改動,凸顯了考綱的科學性,符合事物客觀實際。
第四、調整
1.現代文閱讀
論述類文本閱讀
分析綜合 C
2017年 (2)分析文章結構,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2016年 (2)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此處調整,層次更加清晰,表述更加簡潔。
2.語言文字應用
表達應用 E
2017年
(1)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
(2)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
(3)選用、仿用、變換句式,擴展語句,壓縮語段
(4)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
常見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
(5)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
(6)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2016年
(1)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2)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
(4)擴展語句,壓縮語段
(5)選用、仿用、變換句式
(6)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手法
常見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
(7)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準確、鮮明、生動
此處的調整,層次更加清晰,更加凸顯了語言文字應用的語言文字這一特性。
1、《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致的文學理論專著,成書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 劉勰《文心雕龍》的命名來自于環淵的著作《琴》。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環淵)《琴心》,王孫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p>
2、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認為道是文學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學習的楷模,“經書”是文章的典范。把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歸結為“才”、“氣”、“學”、“習”四個方面。
3、《文心雕龍》還系統論述了文學的形式和內容、繼承和革新的關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學創作構思的過程中,強調指出了藝術思維活動的具體形象性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問題;對文學的藝術本質及其特征有較自覺的認識,開研究文學形象思維的先河。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致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鑒賞的美學規律。
(來源:文章屋網 )
外國文學之所以受到歡迎并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還在于其語言的生動,這是外國文學的語言藝術重要的表現之一。語言生動實際上就是通過語言的表達,使所描寫或者象征的人或者事物更加形象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能夠使外國文學顯得真實而傳神,甚至讓讀者深陷其中的世界,猶如身臨其境。在外國文學中的許多作品都是完全由文學語言來進行對自我內心情感和思想的表達,看似簡單的語言中卻包羅著深刻的哲理,充滿深意和意境。甚至在作品中沒有一句多余的廢話,似乎每一句語言的設置、每一個情節的設定都有其存在的獨特意義。在作品中,讀者可以清晰的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
二、語言形象
在文學領域范圍內,文學語言是主宰文學的命脈的,因此文學語言對于文學而言有著不容小覷、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外國文學也是一樣。在文學語言中,形象性是最基本的一個語言特征也是語言藝術應用中的基本特征。所謂語言的形象,與生動是有差別的,語言的生動可以使讀者了解作品中作者表達的內容,而語言的形象能使文學在更高的層次上。這就涉及到一個詞匯——感知。
對比語言生動而言,形象有兩個方面的性質。首先是其抽象性,換句話說,形象并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感知能力在思維中幻想出來的形象;第二就是表象性,無論是在讀者還是作者的頭腦中,都形成了固定的形象,從這一點上來講,形象具有表象性。這兩個性質是形象矛盾的兩個極端,但是又符合外國文學中的語言藝術。
這實際上作者通過這里用這種語言藝術方法對自己想要表達的事物進行描繪,展現給讀者,成功的讓讀者在其中體會深意。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19世紀英國著名的小說家簡•奧斯丁創作的《傲慢與偏見》,在這本書中,作者對人物的性格沒有直接的描寫,而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內容和行為等表現出來,詳細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把作品中每一個人物的形象都具象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三、結論
[關鍵詞]當代廣西文學的審美文化研究;文學研究;人生思考
[作者簡介]黃璐,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史所研究實習員,廣西南寧530022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11―0139―02
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審美文化的研究持續升溫。大眾文化、“日常生活審美化”成為研究熱點,對本土文化的審美研究亦備受關注,彰顯了該領域研究的朝氣蓬勃。王紹輝先生的新著《當代廣西文學的審美文化研究》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2008年3月版)。該論著從審美文化的視角考察當代廣西文學,從文學角度展示了廣西的民族風貌、精神生態和審美境界,較為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當代廣西文學的審美特征和審美價值,充分體現了作者大膽求真的學術勇氣和敏銳獨到的學術眼光。論著占有材料充分翔實,邏輯嚴謹周密,宏觀的理論闡述與具體入微的文本分析有機結合,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價值。
從內容框架上看,該書深具系統性和豐富性。全書共分為三編:當代廣西文學的審美文化歷程、當代廣西文學的審美文化形態、當代廣西文學的審美理論特征。作者首先對當代廣西文學的審美文化發展歷程作了全面細致的梳理,認為當代廣西審美文化經歷了審美民族性、審美大眾性和審美現代性三個發展階段。之所以這么劃分,是因為廣西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是從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開始的,以韋其麟、李英敏、藍懷昌、潘琦為代表的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就表現出獨特鮮明的民族性,反映出廣西審美文化的民族原生態。后經大批漢族作家作品的加入和繁榮發展,再到以“廣西三劍客”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的創作走到全國前列,廣西當代文學在審美文化上表現出從民族性、大眾性到現代性的發展趨勢。這樣的梳理,充分尊重并符合廣西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從整體上清晰準確地把握了當代廣西審美文化的發展脈絡,表現出廣闊的文學史視野和對作家作品的宏觀把握能力。其次是對廣西當代文學的審美文化形態的分析。在對廣西當代作家作品進行深入研究和細致分析的基礎上,作者指出,當代廣西文學,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異軍崛起于中國文壇的文學桂軍,其作品以獨特的民族形象、樸素的地域風格、審美批判的力量、超越而和諧的境界、進取而包容的品格,顯示出當代廣特的審美文化魅力。最后,是概括廣西當代文學的審美理論特征。關于廣西當代文學審美文化的基本特征,《當代廣西文學的審美文化研究》有著不同于前人的理論創見。作者審慎而準確地提出了當代廣西文學審美文化具有“樸素美”、“和諧美”、“生態美”三大基本特征。這三大特征不僅反映了當代廣西審美文化理想的發展歷程,而且全面精辟地解釋了當代廣西文學審美文化的特質,觀點明確,論證充分,讓人信服。 作為一本研究本土文學的審美文化的理論著作,該書始終將宏觀的理論視野落實在精深的個案研究上,既有理論深度又增強了可讀性。作者對少數民族作家作品進行了生動細致而又富有詩意的深度解讀,力求對民族審美文化內涵有新的理解。對“廣西三劍客”――東西、鬼子、李馮的作品作了深入辟里的分析,準確到位,深中肯綮。比如,認為東西小說的藝術特色是“將社會中司空見慣的形象加以夸張性放大和反諷性批判,類似于‘哈哈鏡’和‘魔幻鏡’里的世界,產生發人深思和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這樣的評述生動貼切,頗有見地;在認真細讀文本的基礎上,敏銳地把握了鬼子小說的藝術個性及魅力,指出鬼子的小說在精神內核上是現實主義的,但其表現形式是“后現代主義”的。即鬼子小說是現實主義精髓與后現代主義方法的融合,“它是聚焦苦難而充滿感情要解決苦難的新銳之作”。從而點明了鬼子之所以被稱為“廣西文壇三劍客”之一的原因所在。作者對李馮的兩類小說“新歷史小說”和“當代愛情故事”小說進行深入剖析,揭示了其作品的精神內核和價值意蘊。同樣,對于廣西女性作家林白、映川小說的“審美個案研究”,也是頗有獨到見解的。作者突破了以往單純從女性主義視角研究女性作家的偏執,從審美文化的視角,將林白、映川置于更廣闊的文化背景,準確而中肯地論述了其小說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中的獨特貢獻和美學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