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7:27:1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醫療健康管理服務,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社區健康服務中心;醫療器材;消毒;管理
[中圖分類號] R18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11(b)-161-02
Discuss on management patterns of sterilization for medical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centres
ZHONG Biqin, LI Guoqiang, JIANG Qunying
The Center of Sterilization Supply, Shenzhen Xixiang People's Hospital in Bao'an District of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nhance management of sterilization for medical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centres an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medical infections. Methods: Integrated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patterns on allocating, collecting, cleaning, packaging and sterilizing of the medical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to the 39 community health care centres subordinated to the hospital were adopted. Results: Re-investment on the sterilizing equipment to the health care centres had been decreased, labour was saved and the situation of labour lack had been remitted, sanitation level and utilization of the medical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had been improved and a good status was maintained with the sterilization qualification rate of 100%. Conclusion: It is absolutely feasible to adopt integrated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patterns of sterilization for the medical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centres, which saves labour and decreases re-investment, and it also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medical infections.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care centre; Medical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Sterilization; Management
我院是一家二級甲等醫院,通過院辦院管模式[1],建立了39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簡稱社康中心),達到社區全覆蓋,醫療資源大幅增長,居民就醫看病問題得到基本解決,但重復使用的醫療器械、用品消毒管理仍存在不少問題,如器械清潔不達標、器械陳舊使用性能差、社康中心自行滅菌的設備陳舊、滅菌效果監測系統不完善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院對下設的39個社康中心循環使用的醫療器材,采用統一下收下送、集中清洗、包裝、滅菌的規范化集中式管理模式,效果滿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09年3月開始利用我院消毒供應中心現有資源,對下設的39個社康中心循環使用的醫療器材,采用統一下收下送、集中清洗、包裝、滅菌的規范化集中式管理模式。
1.2 方法
1.2.1 設備準備
配送車1輛,消毒物品存放箱2個,置車廂內用于存放無菌包及社康中心代消毒的無菌物品;污物密閉箱2個,置后車廂用于存放回收的污染器械和社康中心需代消毒物品。
1.2.2 規范常用器械包包內配制及標簽
對各社康中心原有器械包名稱及包內器械各異的,需統一規范。對不合格、不規范的器械給予報廢。
1.2.3 人員分配
專職司機1名,護士1名(由供應室排班)。
1.2.4 下收下送路線設計
社康中心地理位置分散,路程遠,大部分器械包使用頻率較低,代消毒物品較多。筆者根據各社康中心的具體情況設計出行時間及路線。
1.2.5 工作質量流程
1.2.5.1 準備當班需發放的社康中心的無菌包及代消毒好的物品,并裝車。
1.2.5.2 在社康中心回收發放工作流程:戴手套(一次性使用)清點代消毒物品,置后車廂密封儲物箱清點回收的器械,置后車廂密封污物箱脫手套消毒液消毒手發放無菌物品。清點回收的器械:要求器械進行初步清洗,去除器械表面的血污、體液等有機物,注意檢查器械的完好性,按照社康中心填好的換物單上的品名、數量、規格進行清點;發放無菌物品:注意核對代消毒物品及器械包的名稱、數量、滅菌時間、滅菌方法、化學指示帶顏色等,對于使用頻率較低的器械包,如靜脈切開包、氣管切開包、胸穿包等采用滅菌有效期6個月的紙塑包裝,并提前1 d電話通知消毒供應中心。
1.2.5.3 收回的器械進入消毒供應中心后按器械清洗質量流程進行分類、清洗,代消毒物品在各社康中心下收下送后的前1天消毒,以延長消毒的無菌物品在社康中心的有效期。
2 結果
經過2年多的運作,社康中心對器械清潔度和使用性能滿意度大幅提高,減少了器械的丟失與損壞,精密器械也得到了良好的維護,消毒滅菌合格率為100%,節省人力,緩解了社康中心護理人員不足情況,減少了醫院對社康中心消毒設備的重復投資。
3 討論
3.1 醫療用品要達到的滅菌要求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發展和深入,其服務規模逐漸擴大,介入性治療已經逐步進入社區健康服務項目中,醫療衛生機構使用的進入人體組織或無菌器官的醫療用品必須達到滅菌要求[2]。這樣對社康的消毒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康服務中心大多沒有滅菌設備,無菌物品在送取過程中無密閉轉送,容易導致滅菌后物品被再次污染[3]。自行消毒的社康服務中心也因建筑面積小,會直接影響到消毒室的設置和清潔區與污染區的劃分,從而難以保證消毒質量,社康服務中心人員配置方面,醫生多于護士,消毒工作基本由護士完成,護士缺乏不利于消毒質量和消毒管理工作的開展[4]。采用統一下收下送、集中清洗、包裝、滅菌的規范化集中式管理,由于消毒供應中心配備有完善的清洗、包裝、消毒滅菌及運送設施,護理人員及技術工人經過專業培訓,形成了有效且規范的清洗、保養、包裝、消毒滅菌及收送循環系統,使物品的清洗、保養、包裝、滅菌及運送質量得到保證[5],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了醫源性感染,精密器械也得到了良好的維護。由于消毒供應中心使用全自動清洗機清洗器械,最后水溫93℃,可達到消毒水平[6-8],減少了化學消毒劑的使用,有利于社康中心的環境保護。
3.2 節省人力物力
采用統一下收下送、集中清洗、包裝、滅菌的規范化集中式管理,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只增加1名司機和1名護士,而39個社康中心同時可以將護士從繁瑣的清洗、打包、消毒或到醫院換送工作中解脫出來,有效地緩解了社康中心護理人員不足情況,提高了消毒資源共享率,減少了醫院對社康中心消毒設備的重復投入。
[參考文獻]
[1] 張明新,江捍平,羅樂宣,等.深圳市院辦院管模式下雙向轉診問題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醫院管理,2009,29(5):40-41.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消毒管理辦法[S].27號.2002:28.
[3] 鄭秀梅.社區衛生服務站醫源性感染存在問題的調查及對策[J].天津護理,2008,16(5):287.
[4] 錢葉侃,申同洋,王效鳳,等.西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站消毒隔離現狀調查[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8,25(1):98.
[5] 陳承偉,趙克輝.香港醫院中心供應室的管理[J].中國護理管理,2006,6(2):53-55.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消毒技術規范[S].2002:156-168.
[7] 韋煥釗,溫漢蘭.《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對醫院消毒供應室質量管理的要求[J].廣西醫學,2006,28(10):1669-1671.
2 滄州市中心醫院消化科 河北 滄州061001)摘要: 目的:觀察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方案對IBS-D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對60例血清食物特異性IgG抗體陽性程度在2+以上的IBS-D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30例:予以口服雙岐三聯活菌膠囊+個體化飲食管理;對照組30例:予以口服雙岐三聯活菌膠囊。觀察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8周癥狀嚴重指數、癥狀頻率及總體癥狀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癥狀嚴重指數由治療前的3.89±1.24,8周時降至2.19±0.88。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關鍵詞:腸易激綜合征; 免疫球蛋白G; 食物不耐受; 健康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9-0276-01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腸道疾病,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達6%~11%[1-2],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腹痛、腹部不適、排便習慣改變與大便性狀異常。根據大便性狀的不同,細分為不同的臨床類型,我國以腹瀉為主者多見[3],目前IBS的病理生理學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且缺乏有效的診斷方法和治療靶點。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IBS腹瀉主導型(diarrhea-predominant IBS-D)患者中存在較高比例的食物不耐受,如果患者限制飲食,不使用使自身體內IgG抗體升高的食物,消化系統癥狀會明顯減輕[4-5],但有人持懷疑態度,為進一步探討患者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方案在緩解IBS-D癥狀中的作用,進行了本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本院消化科門診就診的IBS-D患者,診斷均符合羅馬Ⅲ標準,且經食物不耐受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檢測陽性程度達2+以上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齡18~68歲,平均(35.14±12.11),評估患者病情,建立健康檔案,采集患者血清標本。將6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和對照組(非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總的癥狀嚴重度均有可比性。
1.1.1 納入標準:(1)患者自愿參加食物不耐受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檢測;(2)年齡18~70歲;(3)性別不限;(4)入組前3月內行血尿常規、便常規+隱血、血生化、腫瘤標記物、結腸鏡、腹部超聲等常規檢查排除了腸道器質性病變、代謝性疾病和結締組織病等;(5)無腹腔手術史;(6)入選前1月內未服用任何止瀉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及皮質類固醇激素。(7)知情同意,可完成隨訪者。
1.1.2 排除標準:(1)過敏體質者;(2)孕產婦及哺乳期女性;(3)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而長期服用藥物患者;(4)溝通困難,依從性較差者。
1.1.3 剔除及脫落標準:病例入選后未按規定治療或隨機分組后數據不完整者被剔除。經知情同意并篩選合格進入隨機化試驗的受試者,因故未完成本試驗所規定的療程及觀察周期者作為脫落病例。
1.2 方法
1.2.1 食物抗原的特異性IgG的檢測:采用美國Biomerica公司生產的食物不耐受檢測試劑盒,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半定量檢測人血清中的14種食物(牛奶、豬肉、大米、蝦、大豆、西紅柿、小麥、牛肉、雞肉、鱈魚、玉米、蟹、雞蛋、蘑菇)過敏原特異性IgG抗體。按美國Biomerica公司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根據所測得每種食物SIgG抗體濃度,檢測結果判定為“-”“+”“2+”“3+”。
1.2.2 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方案:針對不同IBS-D患者食物不耐受檢測結果,將其不耐受的食物分為“忌食”、“輪替食用”及“安全食用”三個等級,其中經食物不耐受檢測陽性食物種類較少者,可列入“忌食”范疇;若陽性食物種類較多,則將中度及重度陽性食物列為“忌食”,而將輕度陽性食物列為“輪替食用”。食物不耐受檢測陰性食物則“安全食用”。指導患者查看食品外包裝成分列表,對成分不明食物列為“忌食”。因為不同患者食物不耐受檢測結果不同,所以我們必須基于食物不耐受檢測結果制定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方案。
1.2.3 療效判定指標及時間:以癥狀嚴重指數和頻率作為主要觀察指標[6]。其中癥狀嚴重指數分為1級(無癥狀)、2級(可感覺到,但可耐受)、3級(中度,干擾正常的活動)、4級(影響正常工作)和5級(嚴重影響正常工作),取患者全部癥狀之和的均值作為癥狀嚴重指數。癥狀頻率指數分為1級(無)、2級(每周少于1次)、3級(每周少于4次)、4級(幾乎每天有,但每天發作間隔時間長)和5級(每天均有癥狀,并且癥狀發作間隔時間短),取患者全部癥狀頻率積分之和的均值作為癥狀的頻率指數。總的癥狀嚴重度=癥狀嚴重指數×癥狀頻率指數,>9時視為嚴重病例。分別于治療前和8周時記錄上述指標。總的癥狀改善:3=完全緩解,偶爾發作也很輕微,患者不再把癥狀作為“疾病”信號看待;2=癥狀緩解,但發作頻率和嚴重指數均較治療前降低50%以上;1=癥狀改善,發作頻率指數和嚴重指數均比治療前降低50%~25%;0=癥狀無改善或加重。于治療8周時記錄。
1.2.4 治療方法:非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不忌食,予雙岐三聯活菌膠囊(培菲康)630mg/次,2次/日。共8周。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藥物治療同非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同時根據食物不耐受檢測結果忌食相關食物。
1.2.5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分析,兩組間量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兩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試驗完成情況: 非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有3例失訪脫落,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有2例失訪脫落,1例于試驗開始6周后診斷胰腺癌而剔除。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與非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均有27例患者完成隨訪。兩組均無因藥物副反應而停藥的患者。
2.2 剔除陽性食物后患者癥狀頻率及嚴重指數變化情況:兩組患者癥狀頻率變化情況見表1。兩組患者癥狀嚴重指數變化情況見表2。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8周時癥狀頻率指數及癥狀嚴重指數改善情況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癥狀頻率指數變化情況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8周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273.51±1.332.16±0.46*#非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273.35±1.422.59±0.76注:與對照組比較,*p
表2 兩組患者癥狀嚴重指數變化情況
組別例數治療前治療后8周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273.89±1.242.19±0.88*#非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273.56±1.182.81±1.03注:與對照組比較,*p
表3 兩組患者總體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組別例數完全緩解
例(%)癥狀緩解
例(%)癥狀改善
例(%)癥狀無
改善例(%)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2711(40.7)9(33.3)5(18.5)2(7.4)非個體化飲食健康管理組274(14.8)6(22.2)10(37.0)7(25.9)注: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IBS是一種慢性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可表現為一系列臨床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IBS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相關的因素包括內臟感覺異常、胃腸動力改變、感染后的腸道粘膜改變、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精神因素及食物因素。食物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對消化道產生影響,包括食物過敏及食物不耐受,食物不耐受,又稱為非變應性食物過敏癥。是一種復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人的免疫系統把進入人體的某種或多種食物當成有害物質,從而針對這些物質產生過度的保護性免疫反應,產生食物特異性IgG抗體。特異性IgG抗體與食物顆粒形成免疫復合物,可引起所有組織發生炎癥反應。在IBS中主要表現為進食后出現腹脹、腹痛、腹瀉等不適。有研究顯示IBS-D患者中食物不耐受檢測陽性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且抗體濃度較高,陽性食物種類也較多[7][8],此類患者往往均存在引發癥狀的食物因素,患者為緩解癥狀也采取避開相關食物,從而選擇了不均衡的飲食,長期的不均衡飲食勢必對患者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產生影響。因此,我們根據不同患者的食物不耐受檢測結果,制定的個體化飲食管理方案,不盲目忌食任何食物。結果顯示予以基于食物不耐受檢測的個體化健康管理后忌食組患者在癥狀嚴重指數和癥狀頻率指數均明顯改善,且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Khan S, Chang 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BS. Ne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7:565-581.
[2] Drossmn DA. Tha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 Gastroenterology,2006,130: 1377-1390.
[3] 朱疇文,王吉耀. 功能性胃腸病//陳灝珠,林果為. 實用內科學. 13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2045-2047.
[4] Drisko J, Bischoff B, Hall M, et al. Treating irri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a food elimination diet followed by food challenge and probiotics [J]. Jam Coll Nutr, 2006,25(6): 514-522.
[5] 王維達,方秀才,朱麗明,等. 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癥狀發作與飲食關系的調查[J]. 胃腸病學,2012,17(2):110-114.
[6] 王偉岸,錢家鳴,潘國宗. 小劑量抗抑郁藥治療難治性腸易激綜合征[J].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2003,25(1):74-78.
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所副所長楊金生就落實總理“發揮商業保險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這一問題,和如何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實行基本醫療保障第三方管理服務等問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存在很多突出問題
楊金生委員首先介紹說,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尚在建設和完善的過程中,其存在很多突出問題,比如說保障水平不高、發展不平衡、公平性體現不夠充分,基本醫療保險保障水平總體不高,基本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和醫療社會救助三個層次保障制度發展不平衡,醫療保障制度的社會公平性體現不夠充分等。另外,醫療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分散,經辦能力不足、運行成本較高、運行效率偏低。而且,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形態多樣,在制度設計與保障提供上缺乏統籌規劃,有關政府部門各自為政,比如城鎮職工、城鎮居民醫保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管理,新農合由衛生部管理,城鄉醫療救助由民政部門管理,商業健康保險由保監會管理,另外還有公費醫療等,這種做法造成管理制度不統一,行政資源浪費,公共服務效率偏低。還有不少地區基本醫療保障管理手段落后,甚至存在使用手工操作方式管理的現象,無法適應城鄉一體化建設、人口流動性增強和建設全國通行的醫保制度的發展趨勢。
再者,目前我國醫療成本控制機制尚不健全,基本醫療保障經辦管理部門缺乏控制不合理醫療費用的動力,過度醫療、過度耗材等醫療資源浪費現象比較嚴重。據楊金生委員透露,2005年至2009年,我國醫療費用平均增速高出GDP平均增速近7個百分點;據估算,我國醫療費用增長部分的20%~30%,是由于以藥養醫以及舉證倒置、過度醫療等原因導致的不合理支出。這既加重了政府和老百姓的經濟負擔,又降低了醫療服務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建設
楊金生委員認為,商業健康保險除具有經濟補償和資金融通功能外,更能體現保險業進行社會風險管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功能,能夠在推進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是可以提高保障水平,豐富保障內容,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健康保障需求;二是可以發揮專業優勢,提高醫療保障體系的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三是可以強化對醫療服務行為的監督約束,控制不合理醫療費用支出。
因此,楊金生委員針對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完善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提出了自己的幾個觀點――
首先,要想完善由三大層次保障制度構成的醫療保障體系,就要從制度和機制上進一步明確三個層次保障制度中政府部門、商業健康保險機構和其他社會力量的地位與職責,按照新醫改“堅持公平與效率統一,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的原則,充分發揮商業健康保險等市場機制作用,體現中央要求的“四個分開”,實現各醫療保障制度的協調發展。特別要在基本醫療保障領域大力引入商業健康保險等第三方管理機制,不斷提高商業健康保險參與基本醫療保障管理的范圍和深度,統籌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改善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其次是要積極發展各類補充醫療保險,支持商業健康保險機構提供基本醫療保障與補充醫療保險的一體化管理服務。楊金生委員認為,目前與基本醫療保障配套的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尚不健全,只有部分地區的部分人群可以享受。所以,他建議盡快完善補充醫療保險制度,豐富醫療保障體系,提高醫保制度的多樣性,滿足不同人群的健康保障需要;同時,明確政府部門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將補充醫療保險交由商業健康保險公司承辦,實現基本醫療保險與補充醫療保險管理服務上的有效銜接和一體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務水平。
三是要盡快建立數據信息共享機制,充分發揮基礎數據在設計保險產品和保障方案方面的支持作用。楊金生委員說,商業健康保險,尤其是補充醫療保險是與基本醫療保險緊密銜接的,實現診療信息、基本醫療保障數據的共享,有利于商業健康保險機構更好地發揮精算技術、風險管控、理賠服務等方面的優勢,協助政府完善基本醫療保障方案設計,提高風險控制和服務管理的針對性;同時,有助于商業健康保險機構積累基礎數據,夯實精算基礎,提高產品服務定價的科學性。他建議盡快建立和完善社保部門、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之間的數據共享機制,為進一步發展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現提供基礎保證。
最后,政府還要大力支持商業健康保險機構參與醫療服務監督,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新醫改提出“積極探索建立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藥品供應商的談判機制,發揮醫療保障對醫療服務和藥品費用的制約作用”。楊金生委員說,商業健康保險積極地與社保機構和醫療機構合作,在強化醫療行為監督,實現參保群眾合理治療、合理付費等方面已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應鼓勵商業健康保險機構參與醫療服務監督,發揮商業健康保險機制對醫療服務的制約作用,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推進商業健康保險,實行第三方管理服務
楊金生委員接著說,目前,各級地方政府在貫徹落實新醫改方案,加快推進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方面,逐步引入商業健康保險經辦基本醫療保障管理服務,形成了一些具有推廣價值的典型經驗。但是,在新醫改實施過程中,也有一些部門認為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應完全由政府獨立完成,忽視市場機制的作用,對引入商業健康保險經辦基本醫療保障管理服務還存在顧慮,甚至予以排斥。為更好地貫徹落實新醫改方案精神,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進程,楊金生委員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
第一、按照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發揮商業保險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的部署以及新醫改方案精神,遵循“堅持公平與效率統一,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的原則,從政策層面進一步清晰界定政府醫保部門和商業健康保險機構在經辦社會醫療保險方面的不同職責范圍,加快推進政事分開,明確政府職責,積極鼓勵和大力引進商業健康保險機構通過多種形式從事基本醫療保障的經辦和管理服務,不斷提高參與的范圍和深度,統籌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改善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提高服務水平,增進社會民眾的福祉。同時,明確各類補充醫療保險交由商業健康保險機構承辦,支持基本醫療保險與補充醫療保險一體化管理等創新實踐。
第二、盡快制定《商業健康保險經辦醫療保障管理服務辦法》,明確界定商業健康保險機構從事基本醫療保障經辦和管理服務的專業資質、準入條件、操作規范和監督辦法等,如對商業健康保險機構經辦基本醫療保障服務業務,制定不同于一般人身保險業務的償付能力要求,以及免交保險監管費和保險保障基金等。同時,優先鼓勵實力強、服務優、成本低、效率高的專業健康保險公司從事基本醫療保障的經辦和管理服務。
第三、完善現行醫保基金管理政策,明確允許可以從醫保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為參保人員投保補充醫療保險或向商業健康保險機構支付委托管理服務費。同時,調整相關財政稅費政策,對商業健康保險機構從事基本醫療保障經辦和管理服務給予免稅的優惠政策或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
最后,楊金生委員表示,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實行基本醫療保障第三方管理服務的理念,一是有利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通過引入商業健康保險經辦基本醫療保障管理服務,建立“征、管、辦”相分離的運行機制,將相關政府部門從大量的具體經辦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搞好政策研究和監管指導工作,強化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監管等方面的職責,加快推進醫療保障制度建設。這既是加快推進政事分開、加強行政部門建設,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也是積極貫徹落實“十七大”關于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具體舉措。
二是有利于減少政府在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方面的投入。政府通過支付較少的成本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基本醫療保障交由商業健康保險機構經辦管理,能夠直接利用商業健康保險機構的管理平臺、服務網點、服務隊伍、運行機制和專業技術,為參保群眾提供醫療風險控制、費用審核報銷、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服務,大大減輕政府在設置經辦機構、搭建管理平臺等方面的投入成本。
三是有利于提高基本醫療保障管理服務水平。通過積極引入商業健康保險,充分發揮其在產品精算、醫療風險管控、理賠服務等方面的專業優勢,既可以加大對醫療機構的監督,降低不合理醫療行為的發生,減輕參保群眾的醫療費用負擔,緩解醫療費用迅速上升的壓力;也可以通過建立保險公司、醫療機構和醫保中心三者之間統一的支付平臺和直接結算機制,大大簡化參保群眾的報銷流程和理賠手續,大幅提高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更好地將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實處,真正形成并實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制定醫保制度,衛生部所屬醫療機構進行健康服務,保險機構的健康管理平臺實現資金托管的制約監督體系。
【關鍵詞】防癌保險 全過程 健康管理
一、癌癥的定義及對家庭和社會的影響
癌癥,又稱作惡性腫瘤,英文Cancer。癌癥不僅僅是中國,也是全球病發率高、療程長的一種疾病代表。
遠在90年代末,據國家衛生部統計,中國每年約有130萬人,即每分鐘就有2.5人死于癌癥,占總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每年新發癌癥病人約160至200萬人,等于每分鐘就有3個以上的家庭受到癌癥的威脅。2010年根據衛生部腫瘤防治辦公室的數據顯示,中國每4至5個死亡者中就有1個死于癌癥,癌癥意見成為威脅國民健康的頭號殺手。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前,全球癌癥發病率獎增加50%,即每年將新增1500萬癌癥患者。
由于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癌癥的病發群體正日益年輕化。做為家庭頂梁柱,收入主要來源的上班族來說,癌癥除了給病人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外,對癌癥病人的家庭來說,也是嚴重的負性生活事件。越來越多的癌癥病人需要家庭和社會的照料和支持,家庭和社會負擔問題也變得日益突出。
當人們面臨癌癥的威脅時,需要強有力的手段去修復,因此更大程度上依賴于現代化的醫療技術。然而,醫療成本卻是較為昂貴的,尤其在現代醫療技術水平進步的推動下,其醫療成本增加的速度遠遠高于居民收入增長的速度,從而并非人人都能有條件享受充分的醫療手段進行救治。癌癥,其治療更是給病患家庭帶來巨大經濟負擔。根據某保險公司理賠數據顯示,癌癥患者平均年治療費用在10萬左右,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年治療費用平均更是超過30萬。而其中像一些進口特效專利藥品尚未在醫保藥品范圍內,基本醫保廣覆蓋、低保障的特點很難滿足癌癥治療的保障需求,往往使整個家庭迅速陷入經濟危機,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
二、防癌疾病保險存在的必然性
癌癥的治療是一場時間的“持久戰”,只有不間斷保持及時、有效的治療才能贏得最后勝利。面對癌癥治療費用的高漲,需要強有力的經濟作保障。故提早做好癌癥治療財務準備越來越必要。
商業防癌保險作為社會醫療的補充,在分攤癌癥治療資金上有著很大的市場需求空間。通過購買防癌保險產品,能夠有效地防范和避免因癌癥造成的傷害而帶來的財務困難,因此防癌保險必將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而針對現在社會自然環境較差,霧霾、汽車尾氣等不利健康的因素多,對健康人來說,加強健康管理,尤其是對癌癥預防的檢查,亦有可能達到降低罹患癌癥的可能性或避免罹患癌癥的目的。
三、防癌保險發展過程
(一)國外防癌保險產品現狀
防癌保險20世紀70年代誕生于日本,經過40年的發展,現已較為成熟。保障長期持續。保險責任持續性覆蓋癌癥的整個治療和康復階段,每項重大治療都有資金支持。保障責任全面。可以提供診斷保險金、住院保險金、手術治療保險金、護理保險金、非住院治療保險金、死亡保險金等。價格便宜交費靈活。有月交、年交等多種方式,運營體系完善,產品核保簡單,理賠迅速。
(二)國內防癌保險產品現狀
國內防癌保險責任少,大部分屬于確診給付型產品,一旦被保險人確診獲得賠付后,保險合同即終止。對于癌癥這樣一種需要長期治療的病種來說,確診給付型保險產品遠不能為客戶提供持續有效的保障。價格貴,產品含較高身故責任或與兩全險捆綁銷售,價格較高,限制了客戶支付能力,抑制了投保需求,使客戶得到的保障力度極為不足。核保相對復雜,嚴重的糖尿病、高血壓等與癌癥風險關系不大的疾病卻與壽險身故責任明顯相關,使核保相對復雜,限制了一部分客戶的投保。
早在2006年5月17日,華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就以附加險的形式推出了國內第一款防癌保險--附加防癌疾病保險。但作為主險形式出現的真正意義上的防癌保險卻是在2009年8月25日,由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康健無憂個人防癌疾病保險”。
對于以這兩款險種為代表的早期防癌保險,其保險責任還僅僅停留在“確診金”,即在觀察期后,被保險人初次發生保險合同約定的癌癥,保險公司給付癌癥保險金,合同效力終止。但值得一提的是,“康健無憂個人防癌疾病保險”在這基礎上還提供了“癌癥第二診療意見服務”。癌癥第二診療意見服務是指被保險人初次發生合同約定的癌癥時,保險公司為被保險人提供1次癌癥第二診療意見服務。該項服務由相關領域的醫學專家針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案給出相應的建議,供被保險人參考。由此可見防癌保險的發展趨勢由傳統保險分攤風險損失的財務安排逐漸擴展成為保障生命財產安全的一種服務和工具。
在2009年9月22日,由新光海航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推出了“新光海航附加呵護一生防癌疾病保險”附加險,在防癌保險中第一次出現了“確診金”以外的保險責任。具體保險責任包括:癌癥保險金、癌癥住院日額保險金、癌癥手術醫療保險金、癌癥門診放療、化療保險金及豁免保險費。此款保險最多獲得的理賠金額為該保險基本保險金額的二倍。所以,此款險種的起到保障作用比較有限,但其體現了防癌保險對醫療流程全覆蓋的一個發展趨勢,發展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和正確的。
直到2010年8月30日,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了“康健吉順定期防癌疾病保險”,出現了國內首款持續性覆蓋癌癥整個治療和康復階段的防癌保險,每項重大治療都有資金支持的主險形式的防癌保險。其具體保險責任包括:癌癥確診保險金、癌癥住院津貼保險金、癌癥手術保險金、癌癥放、化療保險金、肝臟移植術或造血干細胞移植術保險金、身故保險金及豁免續期保險費。
四、防癌保險逐漸向健康管理型發展
防癌保險的作用將由轉移風險轉變為降低或避免風險。即防癌保險將由確診給付型和醫療流程覆蓋型轉變為健康管理型。保險作為分攤風險損失的財務安排及保障生命財產安全的一種服務和工具。其作用為事故發生時,降低事故帶來的損失。
防癌保險無論是確診給付型還是醫療流程覆蓋型,都僅僅起到了在被保險人(患者)出險(患病)時,根據保險責任為其理賠保險金,從而起到降低因罹患癌癥為被保險人帶來的經濟損失。但這種損失的降低僅為名義上的降低,即僅降低被保險人(患者)的經濟損失,其實際上是將這部分損失轉移給了保險公司。事故帶來的損失還是實際存在的。
人們更希望事故未發生時,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或避免事故的發生。健康管理型防癌保險將彌補傳統防癌保險這方面的缺失,即真正意義上降低被保險人(患者)及保險公司因被保險人罹患癌癥帶來的損失。同時,健康管理型防癌保險將能發掘防癌保險的另一方面的作用,即降低被保險人罹患癌癥的可能性或避免被保險人罹患癌癥。
健康管理型防癌保險是指商業保險公司通過為投保健康管理型防癌保險的被保險人提供一系列的保險責任及服務,對被保險人罹患癌癥的風險進行控制的一種保險。其核心內容是保險公司通過投保健康管理型防癌保險的被保險人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管理,達到有效控制癌癥的發生或發展,顯著降低出險概率和實際醫療支出,從而減少防癌保險賠付損失的目的。其保險責任不僅應包含醫療流程覆蓋型防癌保險的保險責任,還應包括健康管理服務,即癌癥罹患風險評估、個人健康計劃制定、定期癌癥篩查體檢、治療資源優先獲取等服務。
五、健康管理服務的實施步驟
在防癌保險產品中加入健康管理服務,可以采取以下實施步驟:
(一)保險責任設計支持“全過程”健康管理服務
如果將保險責任設計為確診一次性給付保險金,然后合同終止,則只能是為客戶提供癌癥預防健康管理服務,對于患病后的健康管理服務難以實施(因為患病后保險合同終止)。將保險責任設計為“全過程”保障,除了增加產品保障特色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是與后續的“全過程”健康管理服務相結合,使健康管理服務可以貫穿整個保險合同周期,體現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服務的全面有機結合。
(二)產品定價中加入健康管理費用,保證資金支持
健康管理服務實施的重要條件之一是有持續的資金支持,很多保險公司雖
制定了健康保險與健康管理協同發展的策略,但是由于缺乏持續的資金支持,使得健康管理服務難以持續實施。為了使健康管理服務能夠獲得持續的資金支持,應改變傳統的每年預算的做法,而是在產品定價時將健康管理費用考慮進去,鑒于目前我國的精算規定和保險產品定價方法,在產品預定費用率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健康管理費是比較可行的方式,相應的利潤測試過程中可以考慮每年健康服務費用的支出。包含健康管理服務的產品每銷售一張保單,由財務部門提取預定額度的費用作為專用健康管理費,由具體使用部門(一般是健康管理部或客戶服務部)為客戶提供預定的健康管理服務。
(三)對健康管理服務進行產品化管理,提高運營支持能力
將健康管理服務作為一項產品責任,在保險公司核心業務系統中加入并行的健康管理模塊,健康管理模塊中包括新契約、核保、保全、理賠、財務、客服、統計功能。這樣可以減少健康管理服務與現有的核心業務系統各模塊之間的交叉,避免對現有業務流程與核心系統進行大的調整。例如,可以在新契約模塊中將健康管理服務定義為一項服務責任,具體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在承保時定義在系統中;將健康管理費從錄入的保費中按比例提取,健康管理費支出通過與賠款并行的模塊處理。
[關鍵詞] 老年人;健康管理;體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 R47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7(c)-0183-02
2011版《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項目較2009版增加了實驗室檢查和心電圖檢測2個新項目,由于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服務范圍有限,因此,在具備條件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集中提供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由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協助開展,對順利、有序、規范實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項目是必需的,現將體會報道如下:
1 實施對象
本轄區內65歲及以上城鄉常住居民(含居住滿半年以上的流動人口)。
2 實施指標
2.1 實施頻次
每年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務。
2.2 實施內容
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評估、體格檢查、輔助檢查(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空腹血糖、血脂和心電圖檢測)和健康指導[1]。
3 實施流程
3.1 制定方案、技術培訓
制定并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老年居民健康管理服務實施方案》,舉辦從事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人員的技術培訓班,嚴格按照衛生部統一制定的健康檔案標準和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項目內容開展65歲及以上老年居民健康體檢工作。
3.2 宣傳發動、登記造冊
通過電視、廣播、宣傳單(欄)、張貼標語口號及宣傳車入村等形式宣傳發動的同時,由承擔健康管理的單位會同村(居)委會全面掌握本轄區內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情況,并以村(居)為單位登記造冊。
3.3 下發通知、履行告知
(1)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各村(居)老年人分布情況,合理安排查體時間,制定詳細的健康體檢計劃,具體到每天的體檢人數,以防老年人扎堆而引起不良后果;(2)由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人員負責填寫《老年人健康體檢通知單》及《健康體檢表》中的基本信息欄目及相關內容,完成體檢前期準備工作;(3)發放《老年人健康體檢通知單》和《健康體檢表》,通知單內容主要包括健康體檢的意義、內容、時間、注意事項等,并囑其在通知單存根簽字,留案備查。通過面對面的告知宣傳,進一步使轄區的老年人群認識到參加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使其積極主動參加免費健康體檢;(4)建議老年人在家人陪同下,憑通知單、合作醫療證或戶口簿和填好基本信息欄目的健康檢查表,按規定的時間到指定地點進行健康體檢。攜帶合作醫療證或戶口簿主要是為了在體檢現場一并建立老年人其他家庭成員的基本信息。
3.4 分工協作、高質體檢
(1)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優化健康體檢流程、營造人性化的體檢環境,組織相關人員按時到崗就位,科室間、工作人員間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證高效、高質地開展健康檢查工作;(2)核對老年人身份后,收取通知單和《健康體檢表》,按要求實施健康體檢,并對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進行評估及填寫相關表格;(3)對需要進一步檢查及治療的老年人,需征得本人同意。對于進一步檢查及治療所產生的費用,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其它醫療保險的人員,按相關規定付費,其他人員按自費項目辦理[2];(4)積極應用中醫藥方法為老年人提供養生保健、疾病防治等面對面健康指導。對于已納入相應慢性病健康管理的老年人,本次健康管理服務可作為一次隨訪[2]。
3.5 信息反饋、整理歸檔
(1)鄉鎮衛生院和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織相關人員對健康體檢結果進行審核,出具《健康體檢評估報告》,及時反饋給被檢查者。對存在危險因素的被檢查者,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告知下次復查或隨訪的時間[2];(2)建立完善的老年人健康管理檔案,并錄入信息化管理系統;(3)對檢出或既往已確診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建立慢性病管理檔案,納入相應病種的規范化管理;(4)對檢出的可疑慢性病、傳染病、腫瘤等疾病患者,要轉入上級醫院或專科醫院進行確診,并及時隨訪以掌握診斷結果;(5)整理老年人其他家庭成員基本信息,為健全完善一般人群健康檔案奠定基礎。
4 實施體會
(1)要根據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其責任分工,加強機構間協作,切實落實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項目[3];(2)實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規范》,做好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技術培訓是基礎,掌握規范是前提,宣傳告知是保障,健康體檢是手段,信息反饋是關鍵,匯總歸檔是結果,服務居民是目標。
5 實施成效
(1)通過實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項目,老年人的健康意識水平逐步提高,由以往對無病進行每年體檢的不理解,到如今積極主動進行健康咨詢;(2)密切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老年人的關系,提高了老年人的依從性,進而增強了健康干預效果;(3)通過對老年人每年1次的健康管理,減少了健康危險因素,有效地預防和控制了老年人慢性病及傷害的發生,同時有利于降低醫療費用;(4)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老年人的血壓、血糖控制滿意率進一步提高,提升了慢性病管理效力,降低了管理成本。這說明《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規范》能從生活方式的改善、疾病的治療以及并發癥的預防等多層次上發揮對老年高血壓、糖尿病控制的積極作用[4]。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關于印發《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1年版)》的通知[S]. 2011.
[2] 泰安市衛生局. 《關于進一步規范2011年泰安市老年居民健康管理服務工作的通知》[S]. 201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關于做好農村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的通知》[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