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1 17:27:5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線上一流課程建設,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近兩年來,MOOCs(慕課)作為一種互聯網與教育相融合的新型在線學習課程受到國內外教育界的普遍關注,且日漸成為席卷世界的一股浪潮。《紐約時報》稱2012年為“MOOCs 之年”,這一年美國慕課三巨頭――Udacity、Coursera和Edx崛起。2013年,英國12所世界知名大學共同組建在線社交慕課平臺Future Learn,另有德國iVersity、西班牙Spanishmooc、澳大利亞Open2Study、法國FUN、葡萄牙Veduca和日本Schoo等慕課平臺相繼建成開放。2013 年也被稱為“中國MOOCs元年”,國內一流高校一方面紛紛加入國際MOOCs陣營,另一方面積極致力于建設自己的MOOCs平臺。
MOOCs的興起,對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模式將產生巨大的沖擊和深遠的影響。許多著名學者認為MOOCs是“印刷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并呈現“未來教育的曙光”。被譽為“顛覆大師”的哈佛大學商學院著名教授克萊頓?M?克里斯坦森認為,MOOCs是一個潛在的“顛覆性技術”,它將消滅許多平庸的大學。
中國約有90%的高校為地方高校,面對滾滾襲來的MOOCs浪潮,本來就身處教學改革困境的地方高校又將作出怎樣的回應?地方高校教學模式該如何改革與創新,才能應對挑戰、擺脫平庸并保持持續發展的動力?
一、MOOCs及其特征
(一)MOOCs的產生與發展
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的縮寫。Massive指大規模,大量的學習者參與課程學習,或大量的課程范圍;Open指開放,學習者可能來自全球各地,學習環境、信息資源都是開放的;Online指在線,課程學習基于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網絡平臺。MOOCs最早由加拿大學者大衛?科米爾和布萊恩?亞歷山大于2008年提出。同年9月,另兩位加拿大學者喬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斯應用這一概念開設了第一門真正的MOOCs――“聯通主義和聯通知識在線課程”。2012年始,美國掀起MOOCs風暴,斯坦福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和他的同事將他們教授的“人工智能導論”課程放在了互聯網上,向全世界學生開放,此舉吸引了來自190多個國家約16萬名學習者,Udacity在線課程應運而生。不久,同樣來自斯坦福大學的另兩位教授創立了Coursera在線免費課程,注冊人數不到一年就增長到230多萬,截至2014年2月4日,Coursera已有608門課程,108所世界知名大學和640萬名學生參與其中。2012年5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哈佛大學合作創建非盈利性的Edx平臺,到2013年12月已經擁有超過90萬的注冊者,30所世界知名大學加盟。2013年MOOCs正式進入中國,2013年5月2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正式加盟Edx網絡在線課程,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與全球最大在線課程聯盟Coursera簽約。與此同時,中國高校也開始打造自己的MOOCs平臺,如上海交通大學的“好大學在線”、清華大學的“學堂在線”、中國C9常青藤大學及部分“985工程”高校共建的“中國高水平大學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24所“985工程”高校參與建設的“東西部高校聯盟共享課程”、教育部支持建設的高等教育共享平臺“愛課程網”、30所滬籍高校聯合成立的“上海高校課程共享中心”提供的線上課程等。
(二)MOOCs的特征
相對于實體課堂教學和網絡視頻公開課(包括我國各級政府推動建設的各類精品視頻課程),MOOCs因其所具有的全新教育理念而呈現如下一些特征:
開放性。MOOCs平臺憑借寬帶網絡、智能手機和移動技術的快速普及,實現了全球范圍最大限度的開放。全球各地的學習者,不分膚色、種族、國家、區域,也不分性別、年齡、職業、專業,只要想學習,只要具備上網條件,均可以注冊參與MOOCs學習。課程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受學習者數量的限制,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注冊學習任意感興趣的課程。MOOCs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開放教育,使每個學習者都有機會接受優質的教育資源、都可以上一流的大學、傾聽名師的授課。
互動性。MOOCs不同于網絡視頻公開課,MOOCs教學不僅僅是視頻授課,而是同時橫跨網站、博客、社交網絡等平臺。通過MOOCs平臺針對相應課程開設的論壇,學習者可以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學習心得與教師、其他學習者分享和討論。MOOCs也擁有獨特的討論社區,同一城市的學習者可以自發地組織和參加線下見面會,交流、溝通、共享,從而實現了線上線下多渠道、多層面、多形式的學習互動,形成相比較傳統課堂更大的學習共同體。
自主性。在MOOCs學習中,首先是觀看一段10分鐘左右關于該課程基礎知識的教學視頻,即“微課程”,另針對知識點和現實問題的小組討論和穿行的提問、練習、作業等,使整個學習過程完全由學習者自己掌握,遇到問題也可以隨時提問,并通過MOOCs平臺獲得反饋,解答者既可能是教授,也可能是選學同樣課程的學習者。MOOCs實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將傳統實體課堂的單向灌輸轉變為教師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符合學習科學的規律,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熱情。
開放性、互動性、自主性特征顯示了MOOCs較之于傳統實體課堂教學的顯著優勢,形成對傳統高校教學的壓力和沖擊。
二、MOOCs對地方高校教學帶來的沖擊
(一)地方高校的教學現狀
地方高校相對于中央直屬高校而言,除少部分骨干大學躋身國家“211工程”建設序列,成為行業系統或區域范圍內高水平院校外,多數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尚停留于中低水平,地方高校的教學現狀不容樂觀。
優質教育資源嚴重短缺。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優質的教育資源主要集中于“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院校和教育部直屬高校。地方高校與其相比在教學軟硬件資源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單就師資而言,地方高校缺少大師級優秀人才,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多數專業課師資還未完成從“教書匠”到專業教師的轉變,課堂教學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廣度,課程建設滯后,優秀教師講授的精品課程資源嚴重不足。
傳統單向灌輸式教學仍是教學的主導形式。多年來,地方高校雖也一直積極倡導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力推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但由于缺少合適的抓手和強有力的舉措,成效并不顯著。多數教師仍采用傳統的單向灌輸式教學,教師仍占據著教學活動的中心地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黑板、粉筆加上變味兒的PPT,構成課堂教學的全部。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只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師生間缺少應有的互動,學生感到所學課程枯燥而乏味,學習沒有激情,出勤率低,學習效果差。
教學質量普遍低下。在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中,學生數量增幅最大的院校幾乎都是地方高校。由在校學生規模快速增長帶來的不合理師生比加重了教師的課業負擔,許多教師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疲于應付,超負荷運轉,沒有時間備課,更沒有精力從事教育教學研究,其結果自然造成低水平課程的泛濫和教學質量的大面積下滑。加之地方高校辦學定位模糊和考核激勵機制上重科研輕教學的偏差,教師精力又大多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更使得本來就非常脆弱的課堂教學雪上加霜,教學質量無從保證,人才培養大打折扣。
(二)MOOCs的沖擊與挑戰
地方高校教學上的困境,特別是優秀師資短缺和現有教師精力投入不足、教學方式落后所造成的教學質量低下問題進一步加劇了學校與學生在優質教學資源供求上的矛盾。地方高校的學生多來自縣城和農村,也有部分學生因高考失利未能實現考上名牌大學的夢想而心存遺憾和不甘。學生有著比名牌大學學生更為強烈的渴望得到優質教育資源和優質課程的意愿。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和外部多方面原因卻并不能很好滿足學生的這一渴望和需求。
MOOCs所具有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學生通過MOOCs平臺不僅可以自由選學自己認為有價值、感興趣的課程,而且能夠與國內外知名大學的頂尖大師、優秀師資結成網上的師生關系,領略大師的授課風采并展開對話和交流。這一全新的授課方式一旦為地方高校的學生所熟知,網上所能提供的MOOCs資源足夠豐富,學生必然會為此吸引而更加遠離現有的傳統課堂,形成對地方高校封閉式課堂教學的沖擊。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曾提出警告:“大學要加快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否則,我們的大學容易淪為一流大學的教學實驗室和輔導教室?!眹鴥让拼髮W所感受的危機更應是地方高校的危機。面對滾滾襲來的MOOCs浪潮,地方高校如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如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解決對策去改革創新自己的教學模式,學生最終會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選擇離開課堂。而缺失了課堂教學或名存實亡的課堂教學都將使大學教育流于平庸甚至無以為繼。在MOOCs沖擊下,地方高校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與發展危機。
三、借力MOOCs推進地方高校教學模式變革
(一)充分認識MOOCs的價值
MOOCs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深層教育理念相融合的產物。MOOCs學習平臺的價值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它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習者提供靈活多樣的優質課程資源,使學習者的學習變得更容易、更便捷、更豐富;二是它提供了一套關于學生如何更有創造性地開展個性化學習的深層理念。在MOOCs學習平臺上,教學設計遵循了“人本化學習原則”“掌握主義原則”“構建主義原則”“程序教學原則”“有意義學習原則”。其中,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本化”學習原則是首要原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退居后臺,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學生變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呈現“自助式學習服務”形態。這種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架構恰恰是地方高校教學改革一直致力于解決的核心問題。MOOCs提供了改革的契機和理念,地方高校應充分認識MOOCs的價值,借助MOOCs積極推進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
(二)以開放的心態推進變革
直接式引入,探索建立全新的學分認定機制?;诘胤礁咝炠|課程資源短缺的現實,由國內外一流大學建設并通過互聯網平臺對外開放的優質MOOCs,可以用來作為地方高校課程資源的有益補充,甚至完全替代現有的低質課程。具體做法是:成立專門的課程認定委員會,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按照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認定一批世界乃至國內頂尖高校出品的優秀MOOCs供學生選擇(初期可考慮重點在一些公共課、通識課、選修課范圍內認定和選擇)。學生如果通過了被認定的某門MOOCs,即給予承認并折抵相應學分。
筆者首先接觸的在線教育資源還是10多年前放在大學校園網上的一些歐美商業教育視頻課程,而最終引起筆者關注的則是近些年來美國一些著名大學所開發的完整大學課堂公開課視頻。當時筆者在校園網FTP下載并仔細觀摩了幾門美國哈佛大學以及麻省理工等一流大學的一些心理學、經濟學等公開課程。作為一名大學教師,觀看這些課程不僅可以學習已經熟知或忘記的理論,更重要的是這些公開課程為筆者打開了一扇窗戶,從中可以看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師是如何在教室里進行傳道、授課和解惑的。后來網上的公開課程越來越多,涵蓋范圍也越來越廣,但課程質量卻明顯下降,等到中國國內的公開課開始大量上線時,可以說已經泛濫成災了。現在除了部分口碑極佳的相對短小的TED演講外,筆者幾乎很少再去觀看公開課了。筆者曾經在教室里詢問商學院MBA的學生們是否觀看過在線教育課程,好消息是幾乎大部分學生都曾看過,而壞消息是幾乎沒有人從頭到尾也看完過一門課程。不能看完的原因也很一致:沒有完整的時間。
在線教育的價值
在線教育的價值就是借助網絡實現知識高效低成本的傳遞。各大學的網路學院可以說是較早的在線教育實踐者了,在他們身上最容易發現在線教育的價值。網絡學院的初衷就是利用在線教育的低邊際成本、不受地理空間限制等條件而實現較大規模的學位教育。這里存在兩個客戶價值要點:(1)邊際成本低。因為除了早期投入授課錄制費用外,一旦招生就可以反復播放,不用再支付教育產業中最昂貴的變動成本:教師基本工資與課時課酬。所以當某個系受邀參與網絡學院課程建設時,其大部分成本就在教師的錄制費用上,其后的邊際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比起在校生的教育成本不知要低多少。(2)網絡學院是學位教育,也就是說,學生完成網絡課程學習后,可以獲得相應的國家承認的文憑,如果英語考試過關,還可以獲得學士學位證書。其實這一點對學生客戶而言極為重要,如果國家不承認網絡學院頒發的文憑,即使價格再低也不會招到多少學生。
有趣的是上述兩個客戶價值點剛好一個在線上一個在線下,即在線上完成教與學的任務,而在線下完成文憑的授予,從而使得網絡學院輕而易舉地就完成了線上與線下的完整閉合。也正是由于存在這種線上與線下的閉合,所以各大學的網絡學院就可以持續經營下去而并沒有遇到太大的挑戰。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考察網絡學院的學生是否在線上較好地學習到了什么知識,或者說網絡教育的教學效果到底如何呢,因為這才是本質意義上線上與線下的閉合。但筆者對此持懷疑態度,理由主要有兩個:首先,網絡學院的教學錄像并不是針對網上學習的特點而定制的。其實就是將教師置于攝像頭之前,在沒有學生以及沒有互動的情況下,直接將課堂的東西搬到錄像上。筆者就曾經面對頭錄制長達20個小時的教學錄像。這簡直就是一種惡夢般地折磨,自己在課堂教學中與學生互動問答以及幽默的故事全都不能進行,只能僵硬地坐在那兒看著ppt講課。其實還不如美國公開課程在教室的現場錄像來的自然和生動。其次,網絡學院的學生會不會仔細看完如此枯燥乏味的錄像課程呢?沒有答疑環節、沒有課堂下互動、沒有教學監督、沒有家庭作業,誰知道他們對課程內容掌握了多少。所以除了文憑這一實實在在的線下成果外,通過網絡教育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這一本質的線下轉換恐怕是很少的。
在線教育的困境
在線教育的難點恰恰就在于很難打通專業化知識在網絡上的有效傳遞。與傳統教育相比,在線教育(1)缺乏隱性知識的協助。雖然都是傳遞已經編碼的顯性知識,但是在傳統教學中這種知識的傳遞還是要依賴教師的教學經驗這種隱性的知識,有時候老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與一個小小的點撥,往往就會收到傳遞過程中的頓悟奇效。(2)缺乏教學過程的監督和互動。傳統教學顯然存在一個監督過程,課堂中有誰不專心聽課,都會被教師觀察到,一般都會采取恰當的提醒;而且傳統教學的師生之間互動問答甚至辯論,都會產生良好的效果。有時教師并不知道學生到底怎么理解他所教授的知識,通過問答,這些環節可以得到解決。(3)缺乏同學之間互動。傳統學習環境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同學之間互動。在一個擁有良好學風的環境中,同學們之間不僅可以相互探討問題,而且還可以相互激勵學習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