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19 17:51:3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傳染病產生的原因,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畜牧業 傳染病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 S8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1-0266-01
畜牧業的發展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為了畜牧業的順利發展,必須要解決畜禽傳染病的問題,畜禽傳染病的產生原因有很多,我們應該了解畜禽傳染病產生的各個原因,然后逐一找到相應對策,解決問題。
一、畜禽傳染病介紹
傳染病的發生發展有潛伏期、前驅期、發病期和恢復期四個階段,潛伏期是病原體感染畜禽的過程,這時沒有癥狀,前驅期是指癥狀已經出現,在這個階段可以發現畜禽已經感染傳染病,發病期是疾病癥狀最明顯的階段,各種傳染病的癥狀相繼出現,此時可以通過對癥狀的分析大致了解傳染病的種類,恢復期是畜禽的傳染病癥狀逐漸消退直至恢復的階段。
畜禽傳染病依據流行過程可以分為散發性、地方流行性、流行性和大流行四種。沒有任何規律,在某個地區時有發生的是散發性。傳染病的流行規模很小,局限在某一個特定地區的是地方流行性。傳染病的流行規模比較廣泛并且發生的頻率比較高則稱為流行性。如果規模非常大,被感染的畜禽非常多,并且傳播速度很快,這時是大流行。
二、畜禽傳染病產生的原因
當病原體侵入畜禽的身體里面時傳染病便相應地產生了,傳染病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在分析原因時不能只是從畜禽本身進行分析,還應該清楚的了解到傳染病的產生還與人們的管理與意識有很大的關系。應該綜合各方面探討畜禽傳染病產生的原因。
1.人們的防疫意識淡薄
在我國,很多畜禽的養殖者并沒有受過有關畜禽傳染病的相關教育,他們不了解畜禽傳染病產生的根本原因,所以不能采取正確的措施進行預防和治療,所以造成很多的畜禽養殖戶遇到傳染病時措手不及,并且不能及時的控制疫情,使得傳染病越發嚴重。還有許多養殖戶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傳染病一般不會發生在自己養殖的畜禽身上,所以沒有采取預防措施,這種防疫意識的淡薄現象造成了畜禽傳染病的頻發。
2.防疫工作滯后
近幾年我國養殖業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人以養殖業為生,所以我國畜禽的數量也越來越多,隨著養殖場畜禽數量的增多,管理變得更加困難,衛生問題也成了管理時的大問題,使得防疫工作變得異常困難,并且成本很大,所以養殖場里的防疫工作一般做的不是很好,這就造成畜禽傳染病的頻發。同時,在我國,動物防疫體系發展比較落后,沒有足夠的防疫人員,對防疫品的研發等也做得不是很好,所以即使做了足夠的防疫工作,也很有可能發生畜禽傳染病。
3.畜禽自身問題
隨著養殖者的增多,畜禽也大量增多,為了節約成本,很多養殖者并不注意畜禽的生活環境,這使得畜禽的生活環境大不如從前,再加上外界環境的惡劣,夏天溫度過高,冬天溫度又極低,使得畜禽的免疫力大大下降,即使做了一些免疫工作,因為這些外界原因也會造成傳染病的發生。
飼料也是很重要的問題,很多飼料營養不足,或者飼料的量不合適,這都造成了畜禽的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傳染病。
4.疫苗問題
在我國,防疫技術不是很先進,部分疫苗的作用不是很大,使得很多畜禽在進行疫苗注射后仍然會被傳染病傳染。
同時,疫苗的質量問題也很嚴重,很多非法廠商為了贏得利潤,在生產疫苗時偷工減料,甚至生產假的疫苗,這就造成很多養殖者受騙。
免疫方法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大部分養殖者只是簡單的了解一點疫苗的知識,并不太了解疫苗的正確注射方法,而每種疫苗都有其特定的接種方式,接種劑量和接種部位,在使用時應該嚴格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接種,否則就會造成防疫作用減弱或者完全失效。
三、畜禽傳染病的防治對策
畜禽一旦被病原體侵入,很有可能就造成周圍的畜禽也跟著被傳染病感染,沒有做好防護措施會有更嚴重的后果,甚至各國之間進行傳播,所以了解畜禽傳染病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從傳染病產生的原因等方面綜合分析對策,防患于未然。
1.控制傳染源
養殖者一旦發現畜禽的生活狀態,飲食等出現異樣立馬對它們進行診斷,如果確實是傳染病,趁早找到發病的原因或傳染源,進行隔離等防護措施,防止傳染病的蔓延。當發現有異樣時,已經不能自己進行防治,需要立刻將疫情報告上級領導機關或業務部門,及時得到國家的援助,進行控制。并且當疫情得到控制后,要注意相關物品的消毒,防止同類傳染病的再度出現。
2.加強防疫隊伍建設
針對我國現狀,為了及時并且更好的控制疫情,應該加強防疫隊伍的建設,加大培養防疫工作方面的人才,國家加大對防疫研究的投入,建立防疫工作研究所等。還應該制定符合我國現狀的傳染病管理制度,保證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順利進行。同時在培育防疫工作人員的同時也應該給養殖者集體進行有關畜禽傳染病的知識講座,增強養殖者的防疫意識。
3.改善環境
因為畜禽生活環境和飲食的問題,造成畜禽的免疫力大大下降,所以改善養殖場的環境等尤為重要,國家加大對養殖者的補助,給畜禽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注意飼料的用量和種類,環境改善后可以有效地改善傳染病的頻繁出現和傳播快的問題。
4.疫苗管理
我國應制定相應的制度來管理疫苗的生產廠商,并且定期對疫苗進行質量檢查和效果監測,如果出現以獲取利益為目的對疫苗偷工減料的廠商一定要嚴格處理,加大對防疫站的投入,同時給養殖者普及有關疫苗的知識,讓養殖者正確使用疫苗。
5.完善監測制度
由于很多養殖者不能及時發現畜禽的異常,所以不能及時發現并且控制傳染病,造成了傳染病的大肆傳播,所以應該加強對傳染病的監測力度,在我國,畜禽傳染病一直處于被動的監測狀態中,不能達到良好的預防和控制的效果,這也是畜禽傳染病不好控制的原因之一,所以應該建立主動的監測制度,以主動監測為主要的監測手段,同時也采取被動監測的方法,使得主動監測和被動監測完美結合,達到有效監測疫病的目的。
四、總結
為了我國畜牧業順利的發展,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控制畜禽傳染病的大肆傳播,本文通過分析出各個畜禽傳染病產生的原因,并且從產生的原因出發相應的找出解決的對策,預防傳染病的產生和控制傳染病的發展。
參考文獻
傳染病仍是當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其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的特征,當其發生時,如未被及時確診和得到正確有效的治療,它所產生的后果不僅對病人本人造成傷害,有時對人群甚至對整個社會產生無法估計的損失,如貴州一名60歲外出打工農民,患腹瀉返家后2天死亡,在大辦喪事不久,即有十多人發生腹瀉,從而引發一起霍亂暴發流行。從歷史上看,霍亂已發生7次世界性的大流行,從90年代開始又有抬頭,1992年并有新的生物菌型(O139霍亂弧菌)出現,同年我國新疆有5個縣發生了該型霍亂暴發流行,此后迅速由沿海向內地傳播,現在我國每年皆有一定數量的病例發生,且呈逐年增多之勢。因此,傳染病的正確診治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1 傳染病誤漏診概況
統計本刊1996年1期~1999年3期所刊登的有關誤漏診和誤治的文獻共1 190篇,其中有關傳染病(包括結核病,1996年已被列為乙類傳染病)的文獻138篇,占3年報道誤診病例總數的11.59%,涉及39種傳染病。誤診前6位的傳染病依次為結核病(66篇,占47.1%,計804例)、梅毒(9篇,占6.50%,計107例)、流行性出血熱(7篇,占5.07%,計124例)、鉤蟲病(5篇,占3.62%,計101例)、弓形蟲病(5篇,占3.62,計49例)和恙蟲病(5篇,占3.62%,計32例)。新發現的傳染病報告較少,如艾滋病僅有2篇3例報告,從我國1998年底公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約30萬人和發病情況看,可能其誤漏診病例要比所報道的病例為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所發表的某病誤診文獻的多少,雖可反映該病的常見多發和易于誤漏診;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對該病的認知程度和重視性。
2 傳染病誤漏診原因分析
從138篇誤漏診文獻分析結果表明,發生傳染病誤漏診的原因可歸納如下。
2.1 醫生對某些傳染病確實不了解 隨著科學的進步,新傳染病不斷被發現,依WHO公布的資科,僅1975~1995年20年間,新發現的傳染病就有29種之多,除少數病種國內未被發現外,多數已有報道;某些原已控制的傳染病如布氏桿菌病、黑熱病以及傷寒又重新抬頭;有的傳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熱等的疫區迅速擴大,人們的認識常落后于迅速發生的疾病譜變化而產生誤診。
2.2 傳染病臨床表現的變化 由于多種因素如病原的變異,早期不規則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糖皮質激素和解熱鎮痛藥,以及同時存在的并發癥和夾雜病等,均可致傳染病臨床表現不典型。病原體變異可分為原發性變異和抗菌藥物所致的繼發性變異,目前較普遍存在的L型菌變異菌株,常規培養為陰性,而不能獲得病原學診斷依據。濫用激素不僅擾亂某些傳染病的特殊熱型,且可致機體免疫功能低下,而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降低后,使血清免疫診斷試驗和皮膚(細胞免疫)試驗較易產生假陰性結果,且增加發生并發癥的機會。同時在多種藥物治療下也極易誘致的各種醫源性損傷,使臨床表現更復雜多樣,而增加診斷的難度。
2.3 輔助檢查不能提供足夠的信息 常規檢查對傳染病診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普遍應用的機檢血常規遺失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如嗜酸性細胞之變化對寄生蟲病和傷寒病的初步提示作用,中性粒細胞中毒顆粒的有無以及白細胞的形態等,都是極有診斷參考價值的,如本期發表的數篇寄生蟲病的誤診皆未及早檢查血嗜酸性白細胞,其中一例肺吸蟲病當活檢標本內發現有嗜酸性膿腫形成時,再復檢血常規,始發現嗜酸性細胞增高,經流行病學史的詢問和痰濃集法檢查發現肺吸蟲卵而確診。另外,還有相當的傳染病其病原檢查、儀器檢查、免疫學檢查都有較高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率,如本刊發表最多的結核病也存在影象學表現不典型、結核菌檢查陽性率低和培養時間長等諸多問題,部分病例往往是通過活檢確診或死后尸檢始得確診。美國80年代中期報道,有20%粟粒性肺結核死后才獲確診,足見其診斷的難度之大和誤診率之高。
2.4 基本功不扎實和專業知識欠缺 如病史采集不詳細,遺漏傳染病診斷中具有特殊意義的流行病學史,體檢不全面遺漏陽性體征,對病后的用藥等治療情況未進行細致的了解,以及對所收集的資料未進行認真的綜合分析等。如本刊4篇恙蟲病誤診的報道皆忽視了野外作業史的詢問,而體檢又不全面,未及時發現恙蟲病的特異性皮疹。還有不少例子,如明明病人已有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表現,但在體檢時,即看不到已存在的多個唾液腺的腫大壓痛,也看不到腮腺導管口的紅腫。
2.5 診斷思維不正確 診斷過程是十分嚴謹的邏輯推理過程,在疾病的診斷過程中有時雖已收集到詳細、全面的資料,但還是發生了誤診和誤治,這與醫生的診斷思維和心理狀態不無關系。
3 減少或避免傳染病誤診的措施
傳染病特別是那些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對人類危害大的傳染病的誤漏診所產生的后果往往是非常嚴重的。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少傳染病的誤漏診。
3.1 推行傳染病的再教育制度 幾乎95%的傳染病人首診于綜合醫院的普通內科,加之老傳染病臨床表現的變異和數十種新傳染病的發現。因此, 對所有醫務人員進行傳染病的繼續教育,提高全體醫務人員對傳染病的警惕性和診治水平,是防止傳染病誤漏診的關鍵。本刊初步統計(因部分稿件不能區分所在單位的性質),傳染病誤診病例的90%是來自綜合性醫院。
3.2 拓寬傳染病專科醫生的知識面 諸多的傳染病涉及整個大內科的知識范疇,只有在堅實的內科基礎上才能發展專業,一般認為專業訓練不少于3年,才具有一定的避免誤漏診的能力。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抽選2014 年1 月~ 2015 年2 月在我院接受體檢的學生400例為研究對象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200 例)中男114 例,女86 例,年齡18 ~ 60 歲,平均(36.28.1)歲;對照組(200 例)中男118 例,女82 例,年齡18 ~ 62 歲,平均(36.68.2)歲。兩組學生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1.2 干預方法
學生體檢之前均給予體檢協助并給予常規干預管理,包括檢測指導、環境介紹等措施。觀察組學生則給予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護理人員為學生講解有關傳染病的具體健康知識,包括其具體類型、誘發原因、傳染途徑、病情發展、疾病危害、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多項內容,同時結合學生自身當前體檢傳染病的類型以及學生生活方式為其講解病情發展的病發原因、具體流程、最終危害、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多項內容,使學生對傳染病的病情、治療、護理、生活等均有較為清楚的認知,更好的遵從醫生、護理人員的指導而完成相應的學習、檢測工作。護理人員在疾病講解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年齡、文化程度進行分層次講解,結合醫院制作的健康宣傳手冊并采取1 對1 的方式進行口述指導以及集體講座指導等方式。
(2)護理人員針對學生對有關傳染病病情發展造成的危害、治療周期漫長等原因產生的憂慮、恐慌等不良心理進行進一步疏導,在常規心理疏導的基礎上結合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為其樹立理性看待的心理,使學生能夠始終以理性、樂觀的態度面對醫生以及護理人員的相關要求,積極配合、協助醫生以及護理人員觀察自身病情變化并時刻注重自身生理、心理、生活的調節,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以及作息時節,密切記錄自身在臨床癥狀上的相關變化。
(3)護理人員將健康教育應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結合學生的生活方式、內容等進行相應的健康干預。以學生生活中的飲食為例,護理人員應該結合學生當前生活方式、基礎疾病以及實際需要為其制定良好恰當的飲食方案,注意學生日常飲食中的禁忌內容并盡量減少對學生呼吸道的不良刺激。具體來講,護理人員應當叮囑學生盡量減少其日常生活中辛辣、刺激類食物的飲用,學生應該多飲水并多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食物類型。再以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為例,護理人員要求學生保持適當的腦力消耗并維持適量運動狀態,積極于室內、室外循序開展身體鍛煉工作,嚴禁學生抽煙喝酒。
1.3 觀察指標
使用我院自制的問卷調查表統計學生對傳染病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問卷內容包括學生一般資料、傳染病傳染途徑、傳染病預防知識、傳染病治療知識、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等諸多內容。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 18.0 進行統計處理,表達方式包括計量資料 (x-s )與計數資料(%)兩種類型,檢驗方式則分別為t 檢驗和 2 檢驗,若最終P 0.05 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學生健康知識問卷得分(92.54.8)分;對照組學生健康知識得分(66.710.6)分,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
3 討論
【摘要】在我國,社區傳染病的防控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針對一些易發性傳染病,目前我國社區防治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淺議社區傳染病的特點,防治難點以及控制策略分析。
【關鍵詞】社區 傳染病 控制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的發展,人類的健康越來越得到重視,通過醫學的不斷進步,部分的傳染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仍有一些傳染病依舊在肆虐人類的健康,并且由于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污染以及化工研究等眾多原因,新型的傳染病也在不斷的產生,處處危害這人類的健康。
一 目前我國社區傳染病的特點
1 傳染病依然是社區中常見疾病
雖然醫學的發展控制了很多的傳染性疾病,但以我國目前的傳染病防治來看,社區為最基礎的防治部門,社區中的防治的傳染病一般為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傷風、痢疾以及乙肝等疾病等疾病。
2 多數病人為病原攜帶者、隱性感染者以及潛伏期感染人群
此類病人對家庭和社區健康人群危害頗大,因為其病癥不明顯,在就醫檢查時不重視或者誤診、漏診而沒有得到隔離治療。與家庭和社區中健康人群接觸,通過一些途徑將疾病傳染給其他人,是傳染性疾病傳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家庭,常常會出現家庭聚集現象。
3 社區中傳染病在人群分布上有明顯特征
在年齡段上,傳染病的高發人群聚集在兒童和青少年階段,水痘、流行性乙型腦炎、肝炎以及最近發現并傳染率極高的手足口病等;在不同社區中,由于人們生活習慣、衛生習慣以及環境氣候等條件的不同,就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傳染病;不同季節也會造成不同的傳染病,例如春季容易感染呼吸道傳染病,夏季以消化道傳染病為主。
4 社區中以慢性病人及康復期病人可能成為傳染源
由于醫院治療方式、經濟原因、家庭原因以及工作等原因,很多慢性病人以及康復期的病人都會選擇在家療養。此類病人由于經常活動與社區之中,排除的病原體很容易成為傳染源,傳染給其他健康人群。
5群眾對社區防治傳染病的認識較少
目前在我國由于眾多的原因,疫苗的接種率不高,很多居民對傳染病的認識也不夠,認為很多疫苗接種并不會有實際的效果;并且目前很多農村居民涌入城市,對他們的接種免疫工作也十分的困難。
很多患病的病人由于對傳染病了解不夠,產生自卑與自暴自棄心理,有的會放棄治療甚至會產生孤獨癥等心理疾病,從人對并且造成不斷惡化。
二 社區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難點
1 疫苗接受性
目前我國大部分社區居民對于疫苗的接種局限于幾種,由于其他疫苗的價格以及居民自身對傳染病的認知程度問題,導致社區居民接種率較低,社會的疫苗推廣過程也難度較大。
2 專業人員素質不高
專業較低、素質不高、新知識更新慢都是目前我國社區防保人員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防保人員只能處理一些常見的傳染病問題,對于少見的、新型的傳染病無法處理。并且由于素質不高,部分防保人員只會等待病人,而不會主動進整個社區進行實施有效的防治措施。
3 檢測、統計系統部完善
對一些傳染病的檢測、等級、上報和統計系統部完善也是目前社會防疫工作的難點之一,無法掌握病原體的動態變化,就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4基層單位過于注重經濟效益
部分基層醫院由于過于重視經濟效益,對免疫接種以及傳染病的防治工作達到額定任務外,往往就更加的將重點放在經濟效益好的接種工作上。
5 健康教育形式缺陷
經費、技術以及人員的影響,社區的傳染病預防、接種以及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對居民的影響不大,甚至很多居民根本不參與社區的宣傳教育活動,由此大部分的社區居民對傳染病的認知不夠,無法進行有效的預防、接種。
6外來人口管理不善
目前我國城市中外來人口不斷增加,由于外來人員行蹤不定,導致眾多有關部門對人員的管理無法進行,而外來人口的公共衛生管理更顯薄弱。經濟,素質等原因對外來人口的疫苗工作實施難度更大。
三 社區傳染病控制措施
1 加強宣傳教育
對于眾多的傳染性疾病并沒有人們想象中可怕,這就需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加強對社區人員健康宣傳工作。增強“預防第一”的正確理念,通過廣播、宣傳欄、社區活動等形式積極倡導軍民選擇正確的健康理念以及講解傳染病的預防以及相關信息。
2 加強衛生人員的自身素質和技術
鑒于我國目前社區醫務人員專業學歷較低,自身素質不高的情況,社區應積極對醫務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接收新知識,并且對自身素質教育加以培訓,提高知識的同時也增強自身素質。
3 控制病源
社區身為基層單位,針對于傳染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控制源頭,做好源頭管理、要做到第一時間發現病源,并且迅速的對傳染源進行控制并且盡快上報疫情,并在社區內進行積極的防疫工作。對于疑似病例也不應抱著僥幸態度,應及時進行檢查,確診,以保傳染病不再擴大。
4加強監測
傳染性疾病最大的危害就是其傳染性,所以社區醫務服務機構應對社區內患有傳染性疾病的人群進行特殊的監測和管理。特別是一些由于經濟、家庭、工作原因在家進行治療的病人,要建立系統的檔案,對病人的病情做到及時掌握,并且及時上報的原則。
5 改善社區衛生環境
環境是影響傳染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改善社區衛生環境對一些已知傳染性疾病的控制可以達到一定的防疫效果。所以要倡導社區居民健康、正確的生活理念,養成良好的衛生的習慣,并且對社區內的衛生進行積極的整頓,讓良好的衛生環境成為阻擋傳染病的一道堅墻。
6 加強,流動人口管理
社區衛生機構要及時、準確的了解社區內的人口狀況,外來人口的人數以及有無傳染病或者是否需要醫療幫助。并且與公安等部分聯合對外來人口進行信息管理,實施流入與流出協同管理。并且一旦發現病源,要積極控制并且上報。
結語
傳染病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可怕的,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可以身體健康。所以身為民眾身邊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任務就更加艱巨,如何可以增強大眾的健康意識,改掉不良習慣,并且針對傳染病病人積極合理的管理和監測都是社區衛生部門必須去研究解決的現實問題。
參考文獻
[1] 梅碧琪,黃瓊玉,張英華. 社會傳染病特點分析及其防治對策的探討[J]. 熱帶醫學雜志,2003(2)
[2] 賈正凱. 淺談社區傳染病控制措施[J]. 醫學信息,2011(6)
[3] 姜曉鵬,吳廷鳳,郝模. 社區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難點和政策保障[J].中華醫院管理雜質,1999(8)
作者單位:223227 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朱橋鎮衛生院
(上接第388頁)
4 總結
醫務工作者的手是醫院感染病原體定植和傳播的最主要媒介。手衛生科學理應得到廣大醫護人員的重視和遵守,做好衛生洗手的監督工作是控制醫院感染的主要措施。雖然目前衛生洗手還存在著較嚴重的問題,但是只要廣泛宣傳,提高管理、控制和監測的力度,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將手衛生制度落實到實處,對于切實改善醫務工作者手衛生狀況,降低醫院感染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安建玲,梁金花.醫務人員手衛生現狀的調查[J].中國社區醫師(綜合版), 2009(19):250-250.
[2]鄧慧琴.加強手衛生干預預防醫院感染[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 30(7):835-836.
[3] 劉文濤,主編. 醫務人員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指導手冊.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21103.
[4] 譚琳玲,李亞潔,李瑛.將感染控制在“手”中――手部衛生與醫院感染.中國醫院管理,2005,25(5):2123.
本世紀以來,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口蹄疫等一類高致病性傳染病疫情在世界范圍內時有發生,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安全。科學的應對之策首先必須對這類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一經發現,即刻無條件嚴格隔離診治”過程給予統計描述,然后以此為理論依據,運用概率生成函數這個研究整值隨機變量(過程)的解析工具,研究描述該過程的統計規律,給出這類高致病性傳染病“消失”的概率。
【關鍵詞】 診治過程; 診治結構; 概率分布; 復合分布; 概率生成函數; 均值函數; 方差函數; 消失概率
1 引言
眾所周知,進入21世紀以來,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口蹄疫等一類高致病性傳染病疫情在世界范圍內時有發生,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安全。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人類生存安全危機,我們應如何應對?顯然地,我們對此應持的正確態度自然應該是:一是不怕,二是抗爭。依靠人類長時期積累起來的抗擊各類高致病性傳染病的經驗、技術、知識、智慧,進行科學決策,抗爭而獲勝。
為了科學地作出抗擊象非典型肺炎等一類高致病性傳染病的應對之策,有理、有利、有節地進行全民科學防治象非典型肺炎等一類高致病性傳染病,我們有必要去研究象非典型肺炎等一類高致病性傳染病診治過程的統計規律。
2 高致病性傳染病診治過程的統計描述
一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稱為第0代)在其發現診治過程中,可能經過空氣等傳染其周圍接觸者致其患上相應的高致病性傳染病而產生0,1,2,…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從而形成第1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而第1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中的每一個患者又將因同樣原因再產生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他們全部合在一起而形成第2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如此繼之,假設第n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的個數為Yn。
由于我國對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所采取的政策是:一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包括疑似者)一經發現,即刻無條件嚴格隔離診治。據此,我們可以給予這樣的一個高致病性傳染性診治過程一個符合實際的概率結構而得到一個高致病性傳染病診治結構,即:
① 一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所產生的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的個數為X ,其概率分布為:
P(X=k)=pk
k=0,1,2,… (1.1)
且在給定的一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中,每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的上述概率分布均相同;
② 各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的上述概率分布亦相同;
③ 不同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所造成的傳染后果相互獨立。
如此一來,我們需要處理解決的就是一獨立同分布的隨機變量序列{Yn} 的概率分布問題。
3 Yn的概率生成函數
定理1: 在高致病性傳染病診治過程中,設X的概率生成函數或母函數為:
g(s)=∞k=0skpk (1.2)
Yn的概率生成函數或母函數為gYn(s),則Yn+1的概率生成函數或母函數為:
gYn+1(s)=gYn[g(s)] (1.3)
證: 因Y0=1,故由①知 Y1的概率分布為:
q1,k=P(Y1=k)=P(X=k)=pk, k=0,1,2,… (1.4)
概率生成函數或母函數為:
gY1(s)=g(s)=∞k=0skpk (1.5)
又因第二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包含第一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中的Y1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所產生的直接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故Y2是Y1個相互獨立同分布的隨機變量之和,即Y2=Y1i=1X 。
從而Y2具有一個復合分布,且其概率生成函數或母函數為:gY2(s)=g[g(s)]
事實上,gY2(s)=E(sY2)=E{[E(sY2/ Y1)]} =
{[E(sY1i=1X1/Y1)]}=E{[g(s)]Y1}=gY1[g(s)]=g[g(s)]
如此類似地,因第n+1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包含第n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中的Yn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所產生的直接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故Yn+1是Yn個相互獨立的同分布的隨機變量之和,即Yn+1=Yni=1X 。
從而Yn+1具有一個復合分布,且其概率生成函數或母函數為:
gYn+1(s)=gYn[g(s)] (1.6)
事實上, gYn+1(s)=E(sYn+1)=E{[E(sYn+1/ Yn)]}=E{[E(sYni=1X)]}=E{[g(s)]Yn}=gYn(g(s))
另一方面,因第n+1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包含第一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中Y1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所產生的第nn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故Yn+1的概率生成函數或母函數為: gYn+1(s)=g[gYn(s)]。
于是,由(1.3)或(1.6)知: gYn+1(s)的顯式取決于Y1的概率分布{pk}。例如,若Y1的概率分布為:P(Y1=k)=pk=[m(t)]kk!e-m(t),k=0,1,2,…, m(t)=∫t0λ(τ)dτ,而λ(t)≥0稱為傳染強度函數。
則Y1的概率生成函數或母函數為:
g(s)=∞k=0 sk [m(t)]kk! e-m(t)=e-m(t)∞k=0[sm(t)]kk!
= e-m(t)[1-s]
Y2的概率生成函數或母函數為:
gY2(s)=g[g(s)]=e-m(t)[1-g(s)]
Yn+1的概率生成函數或母函數為:
gYn+1(s)=g[gYn(s)]=e-m(t)[1-gYn(s)]
4 Yn的概率分布
定理2: 在高致病性傳染病診治過程中,設Yn的概率分布為:
qn,k=P(Yn=k), n=1,2,…;k=0,1,2,… (1.7)
則 q1,k=P(Y1=k)=P(X=k)=pk, k=0,1,2,…
qn,0=gYn-1(p0)
qn,k=k-1t=0 k-iki! pk-i didsi [dgYn-1(g(s))dg(s)]|s=0 n=2,3,…; k=1,2,…
證: qn,0=gYn(s)|s=0=gYn-1[g(s)]|s=0=gYn-1[g(0)]=gYn-1(p0)
qn,k=1k! dkgYn(s)dsk|s=0=1k! dkgYn-1[g(s)]dsk|s=0
=1k! dk-1dsk-1 [dgYn-1[g(s)]dg(s) dg(s)ds]|s=0
=1k!k-1t=0 Cik-1didsi{ dgYn-1[g(s)]dg(s)} dk-idsk-ig(s)|s=0
=1k!k-1i=0 (k-1)!(k-i-1)!(k-i)!pk-1 didsi{ dgYn-1[g(s)]dg(s)} |s=0
=k-1t=0 k-iki!pk-1 didsi{ dgYn-1[g(s)]dg(s)} |s=0
容易注意到,當n,k較大時, qn,k雖然均可由gYn(s)通過計算得到,但其計算工作量卻較大。特別地,
pk=P(X=k)=P(Y1=k)=q1,k=[m(t)]kk!e-m(t) (k=0,1,2…)時,有
q2,0=gY1(s)|s=0=e-m(t)[1-g(s)]|s=0=e-m(t)[1-g(0)]=e-m(t)[1-p0]
q2,1= dg[g(s)]ds |s=0= dds[e-m(t)[1-g(s)]] |s=0
=m(t)g′(s)e-m(t)[1-g(s)]|s=0=m(t)p1e-m(t)(1-p0)
q2,k+1= 1(k+1)! dk=1dsk=1{e-m(t)[1-g(s)]]} |s=0
= 1(k+1)! dkdsk{m(t)g′(s)e-m(t)[1-g(s)]}|s=0
= m(t)(k+1)!ki=0 Cikg(i+1)(s){ e-m(t)[1-g(s)]}(k-i)|s=0
= m(t)(k+1)!ki=0 k!i!(k-i)!(i+1)!pi+1(k-i)!q2,k-i
=kt=0i+1k+1 m(t)pi+1q2,k-i
k=1,2,…
因gYn(s)=g[gYn-1(s)]={ e-m(t)[1-gYn-1(s)]
故qn,k+1= 1(k+1)! dk+1dsk+1{ g[gYn-1(s)]}|s=0
=ki=0 i+1k+1m(t)qn-1,i+1qn-1,k-i
5 Yn 的均值函數與方差函數
定理3: 在高致病性傳染病診治過程中,設E(X)=μ,D(X)=σ2,則
E(Yn+1)=μE(Yn) (1.8)
D(Yn)=μ2D(Yn)+σ2E(Yn) (1.9)
證: E(Yn+1)=dgYn+1(s)ds|s=1
=dgYn[g(s)]dg(s)·dg(s)ds|s=1
=g′Yn[g(1)]g′(1)=g′Yn(1)g′(1)=E(Yn)μ
D(Yn+1)=d2gYn+1(s)ds2|s=1+dgYn+1(s)ds|s=1-[dgYn+1(s)ds|s=1]2
=dds{ dgYn[g(s)]dg(s)·dg(s)ds}|s=1+μE(Yn)-[μE(Yn)]2
={d2gYn[g(s)]dg2(s) [dg(s)ds]2+ dgYn[g(s)]dg(s) d2g(s)ds2}|s=1+
μE(Yn)-[μE(Yn)]2
=g″Yn[g(1)][g′(1)]2+g′Yn[g(1)]g″(1)]+μE(Yn)-[μE(Yn)]2
=g″Yn[g′(1)]2+g′Yn(1)g″(1)+μE(Yn)-[μE(Yn)]2
=[E(Y2n)-E(Yn)]μ2+E(Yn)[E(X2)-μ]+μE(Yn)-
[μE(Yn)]2
=μ2{E(Y2n)-[E(Yn)]2}+E(Yn)[E(X2)-μ2]
=μ2D(Yn)+E(Yn)σ2
6 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消失”的概率
由于象非典型肺炎等一類高致病性傳染病疫情一旦發生,將嚴重危害人類生存安全。因此,盡快控制住突如其來的象非典型肺炎、禽流感一類高致病性傳染病疫情,進而消滅這類高致病性傳染病,這是世界各族人民都期盼著看到的現實,而實現這個現實的可能性大小,又自然是我們需要知道并加以控制轉化的。
由于一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在其一經發現即刻無條件嚴格隔離診治過程中,因多方面的原因可能產生、也可能不產生后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他們經隔離診治可能因痊愈出院而“消失”,也可能因死亡而消失,我們感興趣的是一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及其所產生的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群體將在第代或在第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之前“消失”的概率。根據前述討論易知,這個概率就是:
qn,0=P(Yn=0)=gYn(s)|s=0=gYn-1[g(s)]|s=0 (1.10)
若p0=0,則由(1.10),有
qn,0=gYn-1[g(s)]|s=0=gYn-1[g(0)]=gYn-1(p0)=gYn-1(0)=g(0)=p0=0
這表明,一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所產生的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群體將永不消失而長存下去。
若p0=1,則由(1.10),有
qn,0=gYn-1[g(s)]|s=0=gYn-1(p0)=gYn-1(1)=1=g(1)=q1,0
這表明,一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并不產生后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群體。
若0
g′(s)=∞k=1kpksk-1>0, g″(s)=∞k=2k(k-1)pksk-2>0 (1.11)
故g(s)是一個在區間[0,1]上的嚴增的向上凹函數,且
qn,0=gYn(0)
于是, {qn,0}是一個嚴增有界數列,從而{qn,0}收斂,設limn∞qn,0=q
又因qn+1,0=gYn+1(0)=g[gYn(0)]=g(qn,0) (1.13)
故對上式兩邊取n+∞時的極限,得
q=g(q)
且由 (1.11)及(1.12)知: q=limn∞qn,0是方程x=g(x)的最小正根。
下面,我們進一步轉向考慮第n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消失的概率qn,0(n=1,2,…)的極限分布q=g(q)的性質。
性質1: 若p0+p1≤1 則g(q)=q=1
事實上,若p0+p1=1,即第0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僅產生不超過一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則這時Y1的概率生成函數或母函數為:g(s)=p0+(1-p0)s
于是,當0
g(q)=q=1
這說明第1代的不超過一個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將趨向于消失。
若p0+p1
f(s)=g(x)-x,x∈[0,1],則f(1)=g(1)-1=1-1=0
這表明曲線y=g(s)與直線y=s亦有其一那樣的一個交點(1,1),從而有g(q)=q=1,這表示這時第n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最終亦將趨向于消失。
性質2: 當g′(1)=E(X)≤1時,亦有g(q)=q=1
而當g′(1)=E(X)>1時,存在唯一根q=q0∈(0,1),使g(q0)=q0
事實上,因對x∈(0,1),有
f′(x)=g′(x)-1, f″(x)=g″(x)>0
故對x∈(0,1),當g′(1)=E(X)≤1時,有
f′(1)=g′(1)-1≤0, f″(x)>0
于是, f(x)在點x=1的左鄰城(ε,1)(0
f(x)=g(x)-x≥f(1)=g(1)-1=1-1=0
又f(0)=g(0)=p0>0,故g(q)=q=1
這表明: g′(1)=E(X)≤1時,第n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最終將趨向于消失。
又當g′(1)=E(X)>1時,有
f′(1)=g′(1)-1>0, f″(x)=g″(x)>0,x∈(0,1)
于是,f(x)在點x=1的左鄰域(ε,1)(0
f(x)=g(x)-x
又
f(0)=g(0)=p0>0
故由嚴格單調性定理及零點定理即知:存在唯一實根q=q0∈(0,x),使
g(q0)=q0
這表明:當g′(1)=E(X)>1時,第n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消失的概率將趨向于數q0∈(0,1)。
7 結語——基于高致病性傳染病疫情應持的科學應對之策
從客觀現實上看,進入本世紀以來,象非典型肺炎等一類高致病性傳染病疫情在世界范圍內時有發生,嚴重威脅著人類生存安全;從主觀愿望上講,面對這一人類生存安全危機,人們無不希望盡快控制住這一高致病性傳染病疫情,進而消滅這一高致病性傳染病,而從現行“一經發現這一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即刻無條件嚴格隔離診治”過程的統計性質看,人們的這一主觀愿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并且基于高致病性傳染病疫情應持的科學應對之策是:
首先,切實加強對高致病性傳染病的全民科學防治工作,努力使p0值增大,以致盡力實現p0=1。如此,第0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并不產生新的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而且其自身必然趨于“消失”;
其次,一旦0
同理,一旦p0+p1
此外,還可考慮把E(X)作為控制指標,這時,我們的總的努力方向和目標則是嚴控E(X)值,努力促使其盡可能減小,以致最終完全實現E(X)≤1而避免出現E(X)>1。如此,第n代高致病性傳染病患者最終將趨向于“消失”。
參考文獻
1 蔣慶瑯,著.方積乾,譯.隨機過程原理與生命科學模型.上海翻譯出版公司, 1987.
2 Feller.W. 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Theory cond its Applications. Wiley,New York.
3 Riordan.J. An Introduction to combinatcorial Analysis. Wiley,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