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2 15:36:3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病理學學習心得,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腦血管病是臨床常見的疾病,包括腦血栓、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大多數病人由于臨床發病急,突然喪失生理功能,生活質量、工作質量、與人交往方面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心里應激狀態出現反常的心理活動。因此,臨床護士在做好一般常規護理的同時,應重視對其進行特殊的心理護理,這也是現代新的醫學護理模式的要求,以利于腦血管病人心身全面康復,最大限度地恢復其心理、生理、生活及工作能力。
1 心理狀態的分析
1.1 煩躁易怒 這種心理狀態多見于缺血性腦血管病人,因軀體功能障礙、失語、吞咽困難等某些生理功能障礙,預感將失去工作或生活能力,擔心給家庭和社會增加負擔,成為廢人而心煩意亂,對他人要求過高,稍不隨心便會怒氣沖天,大吵大鬧。
1.2 傷感焦慮 一部分病人因正在工作崗位或肩負家庭生活重擔,突然發病毫無準備,因失去工作能力,減少經濟收入及未成年子女的學業、生活、婚姻等問題纏繞,使他們顧慮重重,心神不安,食欲不振,主觀常感頭痛,周身不適。
1.3 恐懼緊張 此種心理在出血性腦血管病人尤為突出,他們預感到病情危重,生命將受到威脅,從而驚恐不安,心中害怕而過度緊張。
1.4 憂郁悲觀 恢復期腦血管病人因病變部位及程度不同,是病程過長,治愈效果不理想,病情好轉緩慢或反復發作而產生悲觀情緒,郁悶不樂,抑郁,不愿與人交談,失去康復的信心,很少主動做各種功能訓練。
因腦血管病導致病人上述心理反應,而這些生理因素又可使血管痙攣,血壓升高,心律加快,頭暈目眩,胸悶氣短,常常會加重腦血管病的病情,影響治療的預期效果。因此,對腦血管病人實施耐心細致全方位的心理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2 心理護理要點
2.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病人的信任 在實施心理護理過程中,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建立一個良好的護患關系。病人剛住院時,首先接觸的是護士,護士對病人的態度、語氣、神態、動作都會給病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產生好與惡的心理。文稚的舉止,美好的語言,溫和的語氣,精湛的技術,會消除病人因住院產生的恐懼心理,感到親切溫暖,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療。尤其是老年病人因閱歷深,貢獻大,特別需要別人尊重他們,有時也要求醫護人員把他們當成長輩對待。所以在接觸病人的每個環節中,都要注意到這一點,與病人誠摯交談,耐心傾聽他們的表述,詳細解答他們的問題,輕巧細心完成每一項護理操作,從中取得病人的信任,愿把埋在心里的各種想法告訴護士。
2.2 仔細觀察獲取心理信息 在對病人進行各項護理工作中,要仔細觀察病人的心理情緒,在交談中觀察病人的心理狀態及影響病人的社會因素,從中分析病人的心理活動以便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例如:1例腦血栓的老年病人,經過10 d的住院治療后,病情已經好轉,但在春節期間病情突然加重,情緒不穩,時而哭泣。經多次與病人交談并通過家屬了解到病人雖然已年過七旬,但在家時仍操持家務,老伴又長年疾病纏身,住院后擔心獨生兒子不立世,因此整天憂愁,而至病情反復加重。
2.3 努力疏導,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在獲取病人的心理信息后,要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態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對恐懼緊張型的病人要科學地向他們介紹所患病癥的特點,告知他們保持心緒平穩的重要性,過度的恐懼、緊張會造成失眠、頭痛、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等,不利于疾病恢復,可安排他們聽些音樂、戲曲,放松精神,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力。
關鍵詞:護理;高血壓腦出血;冠心病
研究過程中對運用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對合并高血壓腦出血的冠心病患者進行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和具體措施進行研究分析,幫助臨床拓寬對合并患有高血壓腦出血的冠心病患者進行護理的方法,以便臨床為其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使該類患者的臨床療效和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采用科學試驗研究過程中普遍應用的隨機抽樣分組方法,抽取2008年4月~2011年4月來我院就診的120例合并患有高血壓腦出血的冠心病患者,將其分為A組與B組。A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28~76歲,平均48.3歲;高血壓患病時間3~26年,平均8.3年。B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29~78歲,平均47.2歲;高血壓患病時間2~24年,平均7.9年。所抽取的研究對象的自然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在接受治療前,所有患者都經過了相關的臨床檢查之后予以確診。
1.2 方法:將120例抽樣研究對象的資料,經過進一步整理后分為A組、B組,平均每組60例,采用臨床保守治療方法對其進行治療。A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進行常規護理;B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針對性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治療后所取得的效果、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并發癥情況、住院治療時間、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進行比較分析。
1.3 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神經功能仍然存在輕微的障礙,但已基本可以正常生活;有效:中度病殘,但是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無效:重度病殘,生活無法自理,或植物人或死亡。
1.4 統計學處理:在研究的整個過程中得到相關數據,均采用常用的SPSS 14.0數據處理系統予以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網絡課程教學的特點及網絡教學設計的依據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學設計大部分都以教師為中心。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學過程較單一,以講授為主。而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應該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建構的方式獲得的[1]。在當下網絡技術高速發展,網絡設備逐漸普及的條件下,基于網絡課程的學習,可以提供一個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地點,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同時又能夠隨時完成教師、同學互動交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2]。通過網絡課程的教學,可以強調學習過程的主動意義的建構,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習環境的設計[3]。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為網絡課程的實施提供了理論基礎,網絡課程的實施也正是實現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一種理想手段[2]。
2《病案信息管理學》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
作者通過對《病案信息管理學》網絡課程的實施以及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實踐,對網絡課程的教學設置進行探討,希望通過完善網絡課程教學,實現推進病案信息網絡教育的發展。對本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了系統分析,確定教學策略。結合課程不同章節特點,選擇多種教學效果評價方法。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更加靈活多樣。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包括了多方面,如學習的目標,學習內容的交互性,師生間的交流與協作,媒體形式的選擇,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課后的練習與反饋,綜合評價等方面[4]。現就幾個主要方面進行討論。
2.1明確網絡課程的教學目標
《病案信息管理學》的學習對象為醫學院校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的學生,是衛生信息管理類課程中較有特色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探索更適合交叉專業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是本專業教學改革中的重點內容[5]。《病案信息管理學》的學習對象是已經具備了基礎醫學基礎、臨床醫學、管理學基礎、衛生統計學、計算機基礎等專業知識的學生。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結構來確定學習目標,充分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網絡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能夠正確掌握病案信息管理的技術與方法,國際疾病分類和手術操作分類標準,病案統計方法,病案信息的質量控制;熟悉病案信息管理組織部門結構,病案與隨診、病案與醫療保險,病案與相關法律法規等內容;了解病案信息管理過程中的現代化技術的應用和未來發展趨勢。《病案信息管理學》是衛生信息管理學科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學目標是依據人民衛生出版社十二五規劃教材《病案信息學》為藍本,參照病案信息技術專業技術考試大綱,采用整體性教學目標設計方法完成。圍繞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網絡課程,貫徹于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2.2分析教學內容和選擇教學媒體
網絡課程的教學,離不開多媒體教學設計,通過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有機結合而成[6]。在選擇教學媒體、教學互動設計、教學進度安排等方面都需考慮到傳統教學不同之處[7]。為了加深學生理解,在《病案信息管理學》網絡課程中,采用了大量病案科實際工作的照片、錄像等多媒體素材。以加深印象,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病案管理過程。教學內容開展網絡課程的主體部分,是學生學習信息的主要來源。在網絡課程的設計與應用過程中,教學內容組織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在網絡課程中每個單元教學內容都配有教學目標、章節學習提示、相關難點重點、課后推薦閱讀內容。在教學環節設計中,要充分利用網絡課程的視覺優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6]。學習環節難易適度,與病案管理實際工作保持一致。
2.3創建自主交互的學習環境
與傳統課堂相比,網絡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8]。而建構性的學習過程強調的正是自主學習和情景創建。利用網絡技術,網絡課程能夠給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習提供一個快捷、方便、高效的平臺。在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配置了教學大綱、電子教案,電子課件、病案科見習照片及相關資源,列出了每一章節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及課后作業及相關教學資源。學生根據不同需求來選擇學習的方式和學習內容,進行自主安排學習計劃。交互性是網絡課程最大的特點之一。體現在教學平臺、教師、學生三方多向的交流。通過互相之間的交流,努力使學生的學習效率達到最大化,學習效果達到最優。在網絡課程中,提供了提問、作業、課后討論等模塊,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2.4學習效果評價的設計
學習效果的評價是網絡教學活動中,十分重要的環節,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8]。學習評價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必要反饋,具有導向調節激勵和鑒定作用[7],對教師、學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根據課程的特點,評價方式采用了作業評價、測試評價、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這種考核方式便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分析;便于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參與情況。在網絡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對各種測試結果的統計分類比傳統教學有明顯優勢[9],同時根據測試分數可直接展示知識點掌握情況,可以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學反饋,不斷完善教學。
2.5網絡課程的應用效果和情況
1 臨床資料
59例腦血管病例中,男48例,女11例;男女比例為48:11;年齡最小的40歲,最大的73歲,平均53.5歲;住院時間最長為169例,最短的32天,平均住院天數為46天。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病41例,超常體重29例,睡眠休息時發病47例;工作、情緒激動時發病12例,血壓在22~19/16~11Kpa范圍內31例,18~14/13~10kPa范圍內18例,正常范圍內10例;心電圖正常30例,大致正常22例,供血不足7例;主要表現頭痛頭暈、視物不清、口眼歪斜13例;伴耳鳴、眩暈7例;伴糖尿病4例;語言不清或失語28例;單側肢體麻木、乏力、欠靈活39例;肢體癱瘓7例;治療好轉55例,好轉率為93.2%,效果不理想3例,占5.1%,自動出院1例,占1.7%。
2 心理分析及護理
2.1 憂慮苦惱型心里及護理 由于腦血管病起病急 驟,發展迅速,病勢兇猛,病程長,致殘率高,預后差,甚至多次住院。因此多數患者表現焦慮、苦惱、煩躁、孤獨、郁悶、悲觀厭世等心理。當病員表現憂慮、煩躁時,必須從實際入手,有針對性的做好心理疏導,減輕思想壓力,穩定情緒,為康復創造條件。比如病員楊某某,住院號;24827,女,45歲,教師。患腦血栓入院后,一直情緒低落,常常獨立發怔,愁眉不展,整天唉聲嘆氣,對治療護理漠不關心。通過細致觀察、分析、了解,該患者夜間發病,入院血壓高達24/13kpa,嘴歪眼斜,閉眼不能,并伴有右側肢體活動受限,行走不穩,患者一是憂慮容貌,二是擔心工作,對該病的預后情況憂心忡忡。經過交談,患者吐露了心聲,我們耐心安慰,因勢利導,囑其安心休息治療,只有積極配合,治療護理穩妥有效,精神上給與鼓勵支持,患者逐漸消除了思想顧慮,在情緒穩定的最佳心理狀態下,接受中西醫配合治療,住院35天,痊愈出院。
2.2 煩躁、恐懼型心理及護理 患者由于突然肢體癱瘓,言語不清或失語、視物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從行動自如到生活不能自理、失去正常運動功能的癱瘓病人這一角色的轉變,缺乏認識,因而產生煩躁、恐懼心理。
要幫助患者穩定情緒,客服煩躁、恐懼心理,醫護人員必須耐心、細致的做好各項工作,注意觀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動態及需求,以耐心周到、細心的護理及精益求精的技術,安慰患者那顆煩躁恐懼的心靈,給患者以有力的心理支持,減輕心理壓力,面對現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比如病員雷某某,住院號:41444,男,50歲,大隊教導員。患病后心情煩躁,言語不清,右側肢體行動受限,步態蹣跚,生活不能自理,稍不順心,就對家屬發脾氣。針對這一現實,我們同患者細心交談,從生活上體貼關心。各項技術操作準確嫻熟緊張有序,獲得了患者的高度信賴。雷某某曾對人說:“在這種環境中有一種安全感”,于是巨大的思想壓力變成真誠的期待,煩躁擔憂變成熱切的希望,由恐懼癱瘓、矛盾重重變為心胸開闊、情緒穩定,于是主動配合各種處置操作,如針灸、體外反搏,各種穿刺、注射、中草藥結合治療,在護理人員協助下,積極進行適應性和代償鍛煉,住院89天,達到預期的臨床效果治愈出院。
2.3 依賴附屬型心理及護理 依賴附屬型心理的病人,主要是心理壓力太重。他們了解腦血管病,當腦血管病危及自己的軀體時,如五雷轟頂,精神首先垮了,臨床表現懶散、被動、順從、感情淡漠、脆弱,希望被人重視,渴求醫護人員扶持,家屬晝夜陪護,內心充滿恐懼感。
對這種類型心理的患者,我們一方面從精神上給予鼓勵,生活上給予關心 ,另一方面加強巡視,深入了解病員心理活動,幫助患者從沉重的心理壓力下解脫出來放下思想包袱,振作精神,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如劉某某,住院號;31654,男,63歲,于晨起時突然感覺左側肢體活動欠靈活,語言不清,站立不穩,跌倒在地,急送醫院住院治療。該患者平時性情沉默,患病后沉默不語,事事依賴,總希望家屬陪護,衣服要人幫著穿,飯菜要別人喂,生活需要陪護全面負責,在他的頭腦中只有疾病,沒有力所能及。經了解得知,他的戰友有幾個人患了腦血管病,其中有一位已癱瘓臥床多年,因此才對此病非常熟悉且懼怕。總認為沒有什么辦法使他恢復如常,只有靠醫生和護士,才能減輕疾病的折磨,因而生活及治療護理對他恢復有益而產生依賴性。了解他的心理后,我們及時找他交談,談家庭、兒女、戰友、日常生活見聞、電影、電視等,漸漸打破了往日沉默的局面,重視了他幽默的本色,并努力做好細致的思想工作,主動喂水、喂飯、喂藥,及時做好生活護理,取得了患者信任,使其減輕了思想壓力,振作精神,在護理人員陪護下面對現實,正確對待自我,適時進行力所能及的功能鍛煉,盡管他吐字不清,但幽默的話語還是不斷飛出:“這病好比烈馬,我要征服烈馬,做個勇敢的騎兵”。一邊說笑,一邊挪動著不靈活的下肢,情緒穩定,心情舒暢,確實為康復創造了有利條件,僅住院37天,痊愈出院。
2.4 自責負罪型心理及護理 有些患者對疾病認識不足,對患病后肢體癱瘓、大小便不能自理、語言不清很煩惱和痛苦。他們總認為給家庭添了麻煩,拖累他人,對此內疚甚至負罪自殺的心理,為了減少大小便而悄悄少吃少喝。如劉某某,住院號:40350,男,55歲,右側肢體癱瘓,本想自理,卻常幫倒忙,想端水喝,卻把水灑在床上,被服濕了,想趕緊挪動被服,杯子又被碰掉摔碎,他為此苦惱自責。我們觀察到這些心理活動后,一方面鼓勵病員正確對待失誤,避免操之過急。另一方面引導病員證實現實,別人協助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促進疾病的恢復,安慰患者要有耐心,適時適度,力所能及,克服急躁,循序漸進,只要堅持鍛煉不灰心,再配合中和西醫治療,肢體功能一定能恢復。此后患者面對現實,與疾病抗爭,在醫護人員協助下,主動進行適度的肢體功能鍛煉,最終達到了預期的臨床效果,好轉出院。
2.5 沮喪厭世性心理及護理 此類心理表現在患腦血管病病程超過3個月以上,并且臨床癥狀比較穩定。患者由此會聯想到久治不愈,要長期抱著藥罐子與疾病相伴,因而沮喪厭世、缺乏信心和勇氣,總認為自己成了廢物而自卑,精神萎靡,同時認為自己受人歧視,而灰心喪氣、孤獨、失望。
【摘要】目的:探討血液透析患者加強心理護理的意義和作用。方法: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況,有針對地進行疏通、開導,做好感情溝通,與患者親屬一起消除患者心理障礙,輔以必要藥物治療,增強患者透析充分性、促進透析療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結論:加強透析患者的心理護理,不僅有利于提高患者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而且在增強透析充分和消除患者抑郁狀態上有明顯治療作用。
【關鍵詞】血液透析;心理護理
隨著血液透析技術的成熟和提高,越來越多的尿毒癥患者選擇了血液透析。由于長期受病痛折磨,加上透析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給病人帶來身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大多數患者負性心理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現對我院2007-2至2009-7就診的30例病人進行心理分析,以尋找最佳的護理方法,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所幫助。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人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齡在24~65歲;慢性腎小球腎炎引起尿毒癥10例,糖尿病腎病1例,高血壓腎病12例,先天性多囊腎7例,均為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平均維持性血透時間為10個月。
2 心理特征
尿毒癥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有:①恐懼心理。尿毒癥疾病的特點是患者需要長期透析,透析中不適,經濟費用高,動、靜脈穿刺疼痛等使患者產生恐懼、焦慮等心理[1]。②渴望、期待的心理。期待血透后能有奇跡出現,逐步擺脫血液治療,故對每次的復查結果都特別關心,在飲食控制、限制水、鹽攝入等方面能積極配合。③焦慮、失望的心理。隨著血透次數的增加,長期的飲食控制,反復抽血復查腎功能、血常規等,均使患者遭受很大的痛苦,加之病情不斷加重,造成患者心理承受能力隨之降低,焦慮、失望的心理交織在一起,難以解脫,從而產生不配合治療或放棄治療的心理。④悲觀、厭世的心理。隨著病情的進展,透析次數增加,寡言少語、傷心流淚、失眠,對周圍的事物、他人的言行及環境的變化等都很敏感,有些患者因此而變得脾氣暴躁,認為家庭對他照顧不周,甚至嫌棄他,進而產生悲觀厭世的心理。
3 護理對策
3.1 創造良好的護理環境:舒適的環境能消除陌生感,給患者創造一個安靜的治療及休息環境,床位整潔、室內安裝空調、電視、微波爐、電話盡可能為病人提供方便。
3.2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順利實施的前提,護理人員對待病人的態度應該是和藹可親、熱情耐心、細致周到。給病人適當的鼓勵和安慰,讓他們體會到護士的熱情真誠;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朋友;在工作中應該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精湛的技術,使病人對醫護人員產生親切感,感到可以信賴,可以信任。
3.3 喚起病人對治療的信心:病人對治療的態度是影響其生存質量最大的心理因素,喚起病人對治療的信心是心理護理的關鍵。我們應與病人多交談,耐心地傾聽,找到病人喪失信心的根源;向病人介紹透析治療病情好轉的病人,告知病人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頑癥被我們認識或治愈,再加上國家對國民健康的重視,醫藥費報銷的比例逐年增加,可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增強病人對治療的信心,使其以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取得良好的效果。
3.4 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取得密切配合:醫務人員首先應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家庭結構及家庭角色、婚姻狀況、學歷、所在單位及單位的角色、患者的生活習慣等),轉變患者對治療的態度。病人家庭的理解與配合是影響病人生存質量的因素之一。我們應積極爭取家屬配合,當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應進行疏導,可邀請家庭其他成員或患者的親密朋友一同進行疏導。并告戒病人家屬,其言行及情緒的好壞會直接影響病人的心理及治療,勸其家屬在病人面前要保持良好的心境,經常安慰鼓勵病人[2]。對病情穩定、自我感覺良好的病人,鼓勵他們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同崗位,如教書,做生意。對年紀偏大的老年患者,鼓勵他們生活自理,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練,如散步、打太極拳,但要循序漸進。對于家庭困難,報銷比例小的病人,我們應盡量減少其支出,并鼓勵他們向社會、國家尋求幫助,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大家庭的幫助。
3.5 提高病人對疾病的認識水平:由于文化素質、社會經驗的不同,病人對疾病的認識也不同,我們采取一對一的口頭宣教或用黑板報、小冊子的宣教,或介紹一些透齡長、效果好的病人進行現身說法等方式向病人介紹疾病的變化規律、注意事項。指導病人合理的膳食及血管通路的自我護理,并教會病人及家屬一些簡單的自救方法,如失衡綜合癥、低血壓、低血糖等。加強自我保健意識,對治療和護理有促進作用。
3.6 提高透析質量:醫療技術是患者透析質量提高的基礎,透析過程中要傾聽患者的主訴,尊重患者的意愿,合理使用各種藥物和輔助治療,避免透析過程中各類并發癥的發生;血液透析的用水質量監控、 透析機的超濾性能、動靜脈內瘺護理和穿刺水平、腹膜透析感染率等均體現透析技術水平,直接影響患者的康復;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除充分的血液透析外,可開展血液濾過或血液灌流聯合血液透析治療,防止和減少遠期并發癥的發生;積極治療貧血是提高患者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的關鍵。 4結果 通過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護理,患者基本上接受了需長期透析的生活方式。30例患者中有20例重新走上自己崗位,6例能生活自理并干一些輕的家務活,3例生活基本能自理,1例因患有癌癥后死亡。心理護理不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而且在增強透析和消除患者抑郁狀態上有明顯治療作用。
參考文獻
[1] 茅彤華.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變化與護理[J].中原醫刊,2005,32(2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