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2 17:40:0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淺談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音樂教育可以促進美育的發展
美育,是人們通過審美的活動和審美實踐有意識地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是整個民族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人對自然界、社會生活、文藝作品的正確的審美觀點及培養人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一種教育活動。美感是音樂審美教育的核心。學生的情感(美感)產生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生的,學生通過感知、聯想、想象、理解等活動把自己的情感移到音樂藝術中,使學生的情感設身處地,達到情感的共鳴,使音樂藝術的美陶冶學生的心靈。例如:欣賞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可使學生產生愉快、哀傷、痛苦、憤怒等不同的情緒,激發他們對黑暗舊社會的憎恨,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二、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德育的發展
音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思想教育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教材。它充分利用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美妙的音色來表達情意,因而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和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學校教育能以樂輔德。如通過欣賞《翻身的日子》和《我的祖國》后,能使學生愛憎分明,能喚起他們對舊社會和敵人的仇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通過學唱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等能激發學生愛勞動、愛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凈化學生的心靈。
三、音樂教育要以促進智育的發展
音樂活動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可促進聽覺、記憶、語言、想象及形象思維、創造、情感、個性的發展。如多聽音樂,聽辨能力會提高。學生進行音樂活動時不僅要聽,而且要記,他們通過要記住所學歌曲的歌詞、曲調,記住律動的動作;舞蹈動作的順序;欣賞過的音樂作品和打擊樂中的節奏型等等一系列活動得到音樂記憶的發展。在具有音樂記憶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行音樂想象。經常唱歌能使學生對語言的重音、節奏、句子的結構等,加強掌握與理解。音樂離不開想象、形象思維與創造。首先,作曲者在創作過程中必須有充分的想象才能將自己的思想感情,深切的體驗,通過運用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段、音樂的語言向人們傾訴、表達。其次,演唱、演奏者也必須充分運用自己的想象,深入體會作品中的感情,經過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采用自己獨特的處理方法,力求完美地表現,傳達給聽眾。而聽眾,欣賞者,要真正與創作者其鳴,領會作品的意境,還要運用想象。誰都承認,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之所以巨大是因為音樂能觸動人們的感情,一切美好的音樂作品都具有這種強大的感染力。列寧在欣賞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時,感情激動,認為這是人間奇跡。經常進行音樂活動,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發展音樂及其它方面能力,陶冶情操,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等,為日后良好個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音樂教育可以促進身體健康
一、音樂教育可以促進美育的發展
美育,是人們通過審美的活動和審美實踐有意識地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是整個民族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人對自然界、社會生活、文藝作品的正確的審美觀點及培養人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一種教育活動。美感是音樂審美教育的核心。學生的情感(美感)產生是伴隨著認識過程而產生的,學生通過感知、聯想、想象、理解等活動把自己的情感移到音樂藝術中,使學生的情感設身處地,達到情感的共鳴,使音樂藝術的美陶冶學生的心靈。例如:欣賞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可使學生產生愉快、哀傷、痛苦、憤怒等不同的情緒,激發他們對黑暗舊社會的憎恨,從而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二、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德育的發展
音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思想教育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教材。它充分利用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美妙的音色來表達情意,因而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和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學校教育能以樂輔德。如通過欣賞《翻身的日子》和《我的祖國》后,能使學生愛憎分明,能喚起他們對舊社會和敵人的仇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通過學唱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們要做雷鋒式的好少年》等能激發學生愛勞動、愛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凈化學生的心靈。
三、音樂教育要以促進智育的發展
音樂活動可以開發學生的智力,可促進聽覺、記憶、語言、想象及形象思維、創造、情感、個性的發展。如多聽音樂,聽辨能力會提高。學生進行音樂活動時不僅要聽,而且要記,他們通過要記住所學歌曲的歌詞、曲調,記住律動的動作;舞蹈動作的順序;欣賞過的音樂作品和打擊樂中的節奏型等等一系列活動得到音樂記憶的發展。在具有音樂記憶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進行音樂想象。經常唱歌能使學生對語言的重音、節奏、句子的結構等,加強掌握與理解。音樂離不開想象、形象思維與創造。首先,作曲者在創作過程中必須有充分的想象才能將自己的思想感情,深切的體驗,通過運用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段、音樂的語言向人們傾訴、表達。其次,演唱、演奏者也必須充分運用自己的想象,深入體會作品中的感情,經過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采用自己獨特的處理方法,力求完美地表現,傳達給聽眾。而聽眾,欣賞者,要真正與創作者其鳴,領會作品的意境,還要運用想象。誰都承認,音樂的力量是巨大的,之所以巨大是因為音樂能觸動人們的感情,一切美好的音樂作品都具有這種強大的感染力。列寧在欣賞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時,感情激動,認為這是人間奇跡。經常進行音樂活動,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發展音樂及其它方面能力,陶冶情操,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等,為日后良好個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音樂教育可以促進身體健康
關鍵詞:幼兒園;音樂教育;現狀;重要性
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開展對促進幼兒整體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認識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應該是每一個幼兒教師應該認真研究的問題。
一、現階段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現狀
1.現階段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夠明確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些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教育目的不夠明確的問題比較突出,我們要知道,幼兒教育的對象與其他的受教對象不同,幼兒音樂教育有其特殊性,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教育其培養學生的音樂技能的目的性更強,應該認識到幼兒園的音樂教育目的更多強調的是通過各種有趣的音樂教育活動激發幼兒的音樂學習興趣,讓幼兒分享音樂活動帶來的樂趣,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幼兒園音樂教育的目的是為幼兒音樂素質的發展起到一個奠基的作用,而這種幼兒園音樂教育目的的模糊給幼兒音樂教育的有效開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2.現階段幼兒園音樂教學的方法較為陳舊
在現階段的幼兒園音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相對陳舊,依然沿襲著小學的音樂教學方法,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音樂理論灌輸與音樂知識強化依然大行其道,這顯然與幼兒的年齡是不相適應的。幼兒正是心智發展的啟蒙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對于音樂的理解還處在懵懂的階段,在這一階段音樂教學的實施中,采用音樂知識灌式的教學顯然是不恰當的,拔苗助長式的音樂知識化教學不僅不能讓幼兒的音樂素質得到明顯的提高,相反還會造成幼兒對音樂的厭倦,不利于幼兒音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嚴重點說,將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運用到幼兒的音樂教學中是對幼兒的一種折磨,這對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有效實施是極其不利的。
二、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1.幼兒音樂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應該認識到幼兒音樂教育的開展是幼兒學前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學前教育是一種較為全面的素質教育,是一種以幼兒為本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如果輕視幼兒音樂教育,那么幼兒的素質教育實施也就無從談起,并且音樂教育本身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其他的教育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他方面的素質教育與音樂教育彼此關聯、互相影響、相互促進,過分突出任何一種教育而忽視另一種教育是不可取的,因此,幼兒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幼兒音樂教育在學前教育實施中的重要性。
2.對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
相關研究表明,在幼兒階段開展音樂教育對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幼兒音樂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優美的音樂可以使幼兒的動作與情緒都得到很好的鍛煉,這是幼兒參與生活實踐的極好機會,幼兒通過音樂活動的開展,身體的動作變得更加協調了,音樂的感知力也隨著音樂教育活動的開展而逐漸地增強,在音樂活動的開展過程中,幼兒的心智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在豐富了幼兒生活的同時,也促進了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因此,在幼兒園開展音樂教育是極其必要的。
3.對促進幼兒音樂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藝術教育體系 音樂教育 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98
藝術教育屬于美育的范疇,是意識形態的教育,是一種自由的,感性的人格教育,藝術教育主要涵蓋了音樂,舞蹈,戲劇和視覺藝術四大類別。而在這四大類別之中音樂藝術又以其獨有的特性和特點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 從音樂藝術與藝術教育體系中其他三類藝術的關系來看其重要性
藝術教育體系主要包含了音樂、舞蹈、戲劇、視覺藝術等四大藝術類別。音樂藝術與其他三個藝術類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以其獨有的特點對其他三個類別的藝術起著引導、促進和補充的作用。
1.1 音樂與舞蹈藝術的關系
音樂和舞蹈都屬于意識形態范疇,它們的起源都非常早,非常廣泛,而且是很富于群眾性的藝術。人類從原始形態起就把歌、舞、樂融為一體,在舞蹈藝術的發展過程中,音樂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和引導的作用。音樂在舞蹈中不僅有完成舞蹈作品藝術形象的作用,而且對揭示其主題思想其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舞蹈表演者的情緒變化,要通過音樂來體現。舞蹈的形體動作必須與音樂的速度、旋律、節奏等等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塑造出鮮明的藝術形象,才能展現出舞蹈的魅力,表達舞蹈自身深刻的思想內容。要想塑造舞蹈藝術形象,都必通過音樂才能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也只有融入音樂才能淋漓盡致展現舞蹈藝術所要表現的思想內容。在我們平時的舞蹈教學當中,也是離不開音樂的,音樂可以規范、協調、統一舞蹈者的動作以及調動舞蹈學習者的情感,能夠開發學習者的思維,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和表現力,使他們能深層次地去感受舞蹈藝術,使舞蹈者的動作更富于感染力,從而增加她們的藝術魅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舞蹈和音樂的關系理解為一種“魚水關系”。
1.2 音樂與戲劇藝術的關系
戲劇藝術是由兩個基本方面構成的,一是戲劇文學即劇本;另一個是舞臺表演藝術。戲劇藝術與音樂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戲劇藝術也在不斷地發展,并且與其他的藝術門類不斷地相互交織和融合。戲劇藝術在當今社會的涵蓋范圍比較廣泛,幾經發展成為一種綜合了語言藝術(戲劇文學劇本)、造型藝術以及音樂、舞蹈、燈光照明等各種藝術樣式的綜合體。音樂又以其獨有的特點,從人的聽覺作用于人體,使人的內分泌發生變化,從而引起人的心理、情感的變化,使人在敏銳程度和感知能力上也會提高。音樂的這種特性能夠幫助戲劇藝術完成對戲劇人物的塑造,對戲劇氛圍的烘托,增強戲劇藝術的感染效果和感染力度。
1.3 音樂與視覺藝術的關系
視覺藝術是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直觀形象的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筑藝術,實用裝飾藝術和工藝品等。這是一種狹義上的定義。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藝術不斷的交織融合,現在的很多綜合性的藝術種類從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也可以是視覺藝術的一類,例如影視藝術。我們可以從最能體現視覺藝術特性的繪畫藝術與音樂關系上來看:音樂是時間藝術,訴諸于聽覺,繪畫是空間藝術,訴諸于視覺。音樂是一串串的音符堆砌而成,繪畫是以各色顏料涂抹而成。一個是以運動形式來表現世間萬象,用意境來填充時間;一個是把生動的情景和狀態凝聚在一瞬間,把形象展開在空間里。音樂以擅長于“描情”,表達人的心靈;繪畫以取勝于“狀物”,表現事(人)物的造型。但它們共同一致的特長,就是能把藝術家心靈深處最微妙復雜的情緒變化和對客觀事物的感受表達出來。
由于受心理學通感及聯覺的作用,音樂與繪畫早已互相滲透,交融在一起,并互相影響對方。音樂的曲式結構,可以和繪畫的構圖相對應。旋律與節奏原本是屬于音樂的概念,在繪畫及空間造型藝術中卻被廣泛應用。比如,我們會用富于“韻律”來形容建筑物的布局節奏,用“流暢”來形容人物的線條等等。可能是繪畫太過“寂寞”了吧,所以畫家們都喜歡讓色彩“動”起來,像音樂那樣“響”起來或者“奏”起來。攝影術發明至今才不過百余年的歷史,我們熟悉的作曲家都沒有拍過照片。我們今天在保留的書籍和圖畫上看到的歷代音樂大師的尊容,是要感謝古典派畫家安格爾和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阿等人了。由于他們愛好音樂,又是同時代音樂大師的知音。和這些音樂大師長期的朝夕相處,大師的音容笑貌早已印入他們心中,所以經他們的妙手畫下的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李斯特的肖像才會那樣的傳神,栩栩如生,讓樂迷們愛不釋手。這個例子更加說明了視覺藝術“活”起來,視覺藝術可以從流動的音樂中獲取靈感,使其視覺效果更生動更飽滿,更具有“動感的”生命力。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也是一把啟發視覺藝術靈感的“鑰匙”。
2 對進一步完善我國音樂教育的一些建議
簡要論述了音樂藝術的特性和其重要性之后,還是要回到 音樂教育這一本體中來。要發展一門藝術要從教育入手。而音樂教育的發展如何也直接影響到全社會藝術教育體系的發展情況。
2.1 以法律確立音樂的重要地位,加強執法力度和監督力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條指出,教育法的制定是“為了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音樂教育在開發全民智力和創造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音樂教育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因此音樂藝術的教育實施細則應納入教育方針之中,同時我們還要加大音樂藝術教育的執法力度和監督力度,確保有關音樂藝術教育法則的貫徹執行。
2.2 重視高校音樂教育的作用、完善高校的音樂教育
高等院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礎地,因此重視發展高校的音樂教育,對于完善全社會藝術教育體系的發展起著關鍵作用。在高校各類專業的學生中普及音樂教育,不僅能豐富他們的學習生活,開發他們的創造力。還能有利于提升他們的審美品味與審美層次。這就為提高全社會的藝術修養和審美品味做了必要的準備。完善高校的音樂教育首先是領導能夠對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普通高校音樂系的課程,改進教學形式與方法,進行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使第二課堂活躍起來;最后還要加強音樂教育的科學研究和國內外交流。
2.3 重視音樂教育的全民普及與專業性的提高
音樂藝術的教育是一個社會系統的工程,因此要重視音樂教育的整個社會環境。音樂藝術教育的普及要注意全民性,從幼兒園、中小學就開始注意音樂藝術的熏陶,用優秀健康的音樂對學生進行美譽的教育。同時也要利用好各種宣傳和媒體工具營造全社會良好的音樂藝術氛圍,對全民的審美趣味進行正確的引導。在提高專業音樂教育的方面還要進一步完善我國高校對藝術特長生的專業性教育,加強他們的藝術實踐教育,令其在實踐中更好的掌握業務。還要重視社會上的專業音樂團體的運作與發展,充分發揮專業團體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3 結語
音樂藝術是聽覺的藝術。它從人的聽覺角度入手,作用于人的感性、感知層面,并能以此層面切入啟發人的智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音樂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用優秀的音樂來創造美,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審美趣味。從聲音的藝術來保持個體的人本身精神的平衡、和諧和健康,通過維護每個人的精神的和諧來維持人際關系的和諧。音樂藝術也和社會上眾多的其他科學有著緊密的聯系,并且在全民藝術教育體系中音樂教育也與其他三門藝術有著內在的本質聯系,起著關鍵的作用。了解音樂藝術的特對建立和完善全社會藝術教育體系以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更好的構建“和諧社會主義”是有重要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國音協音樂教育委員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音樂教育參考資料[M].1986:103-104.
[4]沈時松.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函授教育叢書――聲樂教材(二)[M].吉林音像出版社,1999.
關鍵詞:音樂教育 大學生素質 重要作用
音樂是一門多學科互相滲透的綜合性科目,對發展學生的智力、記憶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等都有著較大作用。音樂又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一門藝術。所以音樂教育成為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提高高校學生的素質時,音樂教育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擴大視野,促進學生的智力發育;有助于培養健康豐富的情感世界,陶冶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音樂教育以它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成為高校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高校育人的特殊途徑。
一、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
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可以看出他提出樂教的主要目的是培養人們心胸寬廣,心地善良的品德。同時他也指出“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這進一步提到通過音樂教育來提高人的道德修養、感化人的內心。
著名鋼琴家帕萊夫斯基說:“音樂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藝術,它的震顫、律動,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必然也有音樂。”音樂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人心與心的溝通,是思想火花的碰撞。作曲家通過音樂表達他們的思想和內心情感,音樂又可以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影響了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修養。
例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反映了我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抗日斗爭精神,在今天重新歌唱,依然令人熱血沸騰。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這部作品能提示人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同命運做斗爭,這種精神現在乃至將來,都會同那鏗鏘有力的音響一樣,在人們的心頭久久回旋。
音樂教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健康的音樂作品蘊涵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能使心靈得到凈化,人格得以完善,進而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促進個性向著完善和優化的方向發展。
二、音樂教育的智育功能
音樂教育能使大學生擴大文化視野,提高文化品位,并掌握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與音樂技能。
雨果曾說過:“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即文字、數字和音符”。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的源泉。”
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藝術,音樂藝術是一種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藝術活動。在音樂藝術活動中,學生演奏或演唱作品時,會努力表現作品意境,從而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應變力和創造力等都會得到全面鍛煉和發展。
所以,通過音樂教育,能激發人的靈感、開發潛能,促進智能的發展。
三、音樂教育培養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音樂作品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它能表達人類復雜的情感和內心活動,具有其它任何表達方式所不能替代的獨特作用。
列寧非常喜歡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每次聽到這首樂曲,他都會熱情沸騰,他常說:是音樂堅定了他的革命意志,是音樂激發了他的革命熱情。所以在音樂實踐中,有助于自信心、自制力、毅力、耐心、細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從而促進人的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
大學生通過聆聽或表演,達到情感的體會和抒發,不僅具有消除疲勞、調節精神的功效。還有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也可進行自我調節,這也就是盛行的音樂療法。
四、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
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通過音樂作品向學生講述結構的形式美、旋律和聲的和諧美、樂器的聲音美、內容的思想美、環境的意境美等,以審美教育為中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他們感受美、認識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
例如民歌欣賞,就有著很大的作用。目前,當代大學生就嚴重存在著忽視民族文化的現象,對我們的民族音樂知之甚少,往往在他們耳邊環繞的都是流行音樂。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勞動人民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它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先輩們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所以通過高校音樂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民族音樂修養,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也更好地弘揚了民族音樂文化。
總之,音樂對于大學生的素質培養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高校加強大學生的音樂教育,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娜.高校公共音樂藝術教育初探.社會科學論壇,2008.
[2]鄧輝.素質教育視域內的音樂育價值的實現問題.大學時代,2006,(6).
[3]章佩君.試論學校音樂教育對德育的滲透作用.育人,2006,(4).
[3]常云昆.淺談高校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民族音樂.2006,(1).
[4]金璽澤.黃澈.論普通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及其功能.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