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2 17:40:1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食品安全措施建議,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監管對策;完善
[中圖分類號]TS20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2 ― 0086 ― 02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類,人類的生存離不開食品。食品質量安全是指食品質量狀況對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證程度。用于消費者食用或飲用的食品,不得出現因食品原料、包裝等問題或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過程中存在的質量問題而對人體健康、人身安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任何不利影響〔1〕。保證食品質量安全,必須在遵守國家的法律、行政法規等強制性手段加以實施的標準的基礎上,確保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不受到威脅。也就是說在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的實施過程中,除了需要涉及到的各個環節負責人的遵紀守法、道德觀念、責任感等方面素質的提高以及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和食品安全知識的加強之外,還需要國家有關部門行使法律手段實施食品安全監管,加大監管力度,才能夠達到加強和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目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食品安全監管是指:“由國家或地方政府機構實施的強制性管理活動,旨在為消費者提供保護,確保從生產、處理、儲存、加工直到銷售的過程中食品安全、完整并適于人類食用,同時按照法律規定誠實而準確地貼上標簽”〔2〕。
由此可見,食品安全監管在保證食品質量安全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的過程中,食品安全監管應當如何具體實施呢?下面就齊齊哈爾市監管部門采取的多種行之有效的幾項食品安全措施,談談齊齊哈爾市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及對策建議。
一、齊齊哈爾市食品安全監管措施
近些年來,“三鹿牌嬰幼兒配方奶粉”含三聚氰胺、染色饅頭、地溝油、瘦肉精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層出不窮,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了世人關注的焦點,引起了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地方政府部門也在加強監管有關的策略。以下為享有綠色食品之都美譽的齊齊哈爾市在政府監管、企業自律和部門監管的“三管齊下”的監管模式下,監管部門針對近年來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及國家對食品監管的重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一)加大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力度,做到從嚴規范、落實,確保食品安全
“三聯單”制度、“一票通”制度和“誠信通”建設的推進和落實,食品流通過程中每次買賣行為中對食品安全進行追溯的制度的健全,為工商部門對食品銷售信息的及時掌握、消費者購買食品的質量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和技能加強了培訓,建立健全了農產品安全使用制度;對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和企業備案標嚴格落實,市場準入方面嚴格把關;重視餐飲類服務和經營模式,加強衛生安全,對食品安全隱患極為重視,推行餐飲服務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對餐飲單位無證經營行為進行嚴厲查處。
(二)加大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監管力度確保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劑作為現代食品工業的靈魂,正確安全使用添加劑可以大大促進食品工業的發展,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不法分子對利益的過度追求導致濫用食品添加劑和添加非食品用物質的現象接連不斷的發生,嚴重影響到食品質量的安全,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威脅。針對此現象,齊齊哈爾市衛生局、管理局、食品監督委員會聯合工商、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對餐飲行業如火鍋店、糕點店等經營場所重點檢查了是否嚴格落實了進貨查驗管理制度,食品添加劑與索證、索票是否吻合,食品添加劑有無按其人體食用范圍與攝入量使用,有無超標現象存在。另外食品添加劑的標簽、說明書是否合乎法律規定等等食品調味料中添加劑是否具備正規標簽和說明書以及包裝是否合法,并對檢查中發現的違規產品當場依法予以沒收,并下達限期整改通知。還針對經營許可證、生產和經營按規行事情況、進貨查驗管理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了嚴格檢查,并對檢查出的問題進行了依法嚴肅處理。
(三)啟動食品安全監管網絡信息平臺試點
2011年初,在齊齊哈爾市北三區,即龍沙、鐵鋒、建華區工商分局正式啟動了食品安全監管網絡信息平臺試點,對全市當時的16545戶食品經營戶進行引導和宣傳教育,還結合入戶宣講的形式發動全員參與,讓食品安全監管網覆蓋到市區的每一個角落。重點建立了食品準入、食品銷售、食品經營主體、食品安全執法監管、和食品安全執法主體5個數據庫,共錄入食品經營主體登記信息十余萬條,其中食品零售業戶信息十余萬條,食品批發業戶信息兩千余條,為食品經營主體的動態監管提供了依據,并將食品供貨商的銷售憑證、經營資質、質量證明文件等信息錄入系統,作為進貨查驗制度的重要數據,為實現網絡監管提供了依據,使監管過程中遇到的信息的掌握、假冒商品和偽劣商品的監管、貨品進購渠道的監管、批發零售、散裝食品及銷售商直接送貨的食品的監管、降低執法成本等環節遇到的困難得到了有效地解決。
(四)強力推行“兩網六制”,建立健全“四零一員”長效監管機制
在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方面有了創新和突破,在認真貫徹落實《食品安全法》的基礎上,制定并實行了“兩網六制”機制和“四零一員”機制,全面加強了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網路體系建設,大大促進了監管工作的開展。所謂“兩網”,是指建立并完善工商系統內部和外部監督網;“六制”,是指宣傳教育、追根溯源、目標考評、示范引導、分類監管、部門聯動六項機制;“四零”,是指監管零盲區、查處零容忍、無照零存在、追責零袒護;“一員”是指食品安全專管員。
二、對策建議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充分發揮各部門監管職能
從國際經驗來看,建立集中統一的監管體制和加強食品安全管理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是食品安全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從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監管經驗來看,都建立了高度協調的監管機制,成立了權威的食品安全協調機構(美國成立總統食品安全委員會,日本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 〔3〕。我國《食品安全法》確立了以食品安全委員會協調監管,以衛生行政部門綜合監督,以農業行政、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商務、出入境檢驗檢疫等多個監管部門分段監管的模式〔4〕。應該進一步明確各部門監管職責,加強配合,提高執法效率。
(二)確定監管部門權責,避免監管盲區和空白
盡管我國“食品安全法”經過三次調整最終確立實行多部門分段監管模式,但這種監管模式確實存在一定的弊端,利益權衡,責任推諉,監管部門之間協調差,導致監管效率低等現象日益凸顯,主要緣于有關部門權責劃分不清,仍處于“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監管模式,應明確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食品安全委員會的具體職責,各盡其能,做到各個環節的問題逐一突破,避免職責推卸及出現問題無人處理的情況發生。另外基層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面對食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不同具體環節和接觸大量市場主體,應當對如何減少基層部門的沖突才予以重視,以保證食品的即時安全。
(三)完善食品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及各項監管制度,加大民眾參與
制定完整統一的食品監管法, 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認真清理、補充和完善,保持法制的統一性和完整性。立法工作應由地位相對超脫的人大常委會有關專門委員會或委托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起草, 公開征集各方面意見, 最大限度地吸納民意和遏制恣意。凡立法中直接涉及的行政部門, 原則上應當回避, 防止立法中滲入部門利益而影響法律的普遍適用性和公正性〔5〕。設立專門的可以供民眾參與監督和提出建議的部門,以多種方式鼓勵民眾對食品安全監管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對不良風氣和管理制度的揭發和投訴,從人民群眾出發,關心民眾的需求,集思廣益。
(四)對小型作坊、街頭食品銷售的正確引導及管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條件及自身素質也有所不同,經濟條件也隨之有所差異,在食品選擇與消費上,人民群眾難免受到一些價格因素的影響,而選擇一些相對便宜,安全保障卻有待考究的食品,而一些小作坊和街頭食品在這種形勢下迎刃而生,而安全意識相對較弱,消費水平又相對較低的民眾便更加偏好于購買此類食品,這就增加了食品安全監管的難度,對于小型作坊及街頭食品的生產作坊的管理,監管部門往往采取打壓、處罰、驅逐等一味排斥的態度予以對待,但往往小商販對這種強制制度產生了抵觸心理,違規生產和販賣的狀況竟然不減返增,筆者建議食品安全監管相關部門應該研討一套針對這些食品屆的小商販沒有大資本投入的情況下,如何能夠保證滿足小商販的求生欲望,又能保證人民群眾安全不受到影響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例如,針對街頭食品可以推行帶有統一安全標示的“安全食品銷售車”制度,即由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統一發行食品銷售車,讓小商販通過小投入租賃食品車,嚴格規定使用安全食品銷售車的條件,只有通過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各個環節的審核合格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該車進行銷售,而且街頭食品必須使用“安全食品銷售車”才可以進行銷售,這樣既強制了小攤販銷售過程中的原料采購、食品生產、銷售、消費者購買等多個環節的安全性,又能夠提醒消費者只有使用“安全食品銷售車”的街頭食品才是安全的,加強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總之建議在加強對小商販的管理和處罰的情況下,也要加強對小商販的正確引導和鼓勵措施,要賞罰并重。
〔參考文獻〕
〔1〕 宗玉英.食品生產企業如何應對食品安全生產準入的要求〔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0,(03).
〔2〕 張曉濤,孫長學.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現狀、問題與對策 〔J〕.經濟體制改革,2008,(01).
〔3〕 鄭小霞.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及對策〔J〕.法律與經濟,2010,(04).
[關鍵詞] 學校食品; 安全措施
[中圖分類號] R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8-001-02
常言道: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食品安全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生活,關系著子孫后代的幸福和民族的興旺昌盛。不講食品安全,哪怕是一塊豆腐,一根豆芽,都能讓你生機勃勃的生命處于危險之中。
1 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形勢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我們不斷從報紙、電視中,看到有關食品安全的新聞:南京“冠生園”事件,讓人們望月餅而生畏;三亞的“毒咸魚”,使我們談“咸魚”而色變;廣東的“瘦肉精”事件,令我們望肉而怯步;號稱生命殺手的“蘇丹紅”竟出現在我們最喜歡吃的辣味食品里;能夠使人患上腎結石的“三聚氰胺”居然出現在三鹿嬰幼兒配方奶粉中。面對這一件件讓人觸目驚心,不寒而栗的事件,如濫用農藥中毒,“瘦肉精”中毒,潲水油事件,劣質奶粉事件,蘇丹紅事件,甲醇中毒、毒蕈中毒、亞硝酸鹽食物中毒等重大事件在全國各省市均有報道,對人民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危害。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規定,食品應該無毒無害,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既是從營養與衛生二方面來保證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事件容易造成群體性發病,引起較大的社會和心理影響。如何保證食品安全已越來越受到政府和人們的重視。
2 學校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學校食品安全關系到學生的健康與學校的穩定發展。近年來,學校食物中毒事件頻頻發生,為學校食品安全敲響了警鐘。學生正處于身體素質發育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健康牽動著千萬個家庭的心,學校一旦發生食品衛生問題,他的影響程度是不可估量的,輕者影響學生身體健康和學習,重者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使學校辦學聲譽下降,進而影響學校的招生及經濟利益。
3 學校食品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 (1)領導不夠重視,沒有把確保學校食品衛生工作納入學校的重要議事日程,不能有效地履行食品衛生校長負責制。(2)制度措施落實不到位,甚至很薄弱;如學校所采購的食品質量不高,所經銷食品常忽略了供餐食品經營者的衛生許可證等資質條件的審查,對其加工場所的衛生狀況、加工能力不能做到認真考察,只考慮到其價格因素,由于加工能力所限,導致超負荷運轉,極易使所加工的食品腐敗變質而引起食物中毒;有的標識不清,有的無索證等,存在著各種食品不安全隱患。(3)食堂硬件設施、功能區劃分等衛生設施條件不符合衛生要求,餐具消毒、保潔設施和措施不落實,無專用售菜配餐間,無防蠅、防塵設施,配餐間中無紫外線消毒燈等。(4)從業人員衛生意識淡漠,崗位責任制不明確;法律、法規衛生意識差,不注重個人衛生,長指甲、留胡須、操作時抽煙等時有發生。(5)有些學校將小賣部全部承包給個人,個體承包商受經濟利益的驅動,重經營、輕衛生安全,不顧食品安全因素,置法律法規不顧,從事違法經營活動,有的未按衛生許可核定項目經營,制售盒飯、煮粉等。(6)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水平偏低和防范意識不強。
4 學校常見食源性疾病發生的種類及原因 (1)細菌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見,在夏秋季節多發。①沙門氏菌病:中毒原因是肉類食品存放不當,食用前未燒熟煮透所致。②志賀菌感染(痢疾):中毒原因是進食被志賀菌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引起,常常由于不衛生的加工人員接觸食品所致。③霍亂:中毒原因是進食被霍亂弧菌污染的食物和飲水而引起,常見的是由于海產品或海產品未煮熟、生食蔬菜、吃水果不去皮,以及制作食品過程或存放時被污染所致。(2)病毒性食源性疾病:①甲型肝炎。②中毒原因是進食被污染的冷菜、水果和果汁、乳制品、蔬菜、貝類和冷飲等。(3)寄生蟲性食源性疾病: ①囊蟲病:中毒原因是人吃了含囊尾蚴的“米豬肉”后引起。②旋毛蟲病:中毒原因是與吃生食或半生食肉類有關。(4)食品含有天然毒素中毒包括:①海洋毒素:河豚毒素等;②真菌毒素:黃曲霉毒素等;③植物毒素:毒蕈中毒等。中毒原因多為誤食。(5)有毒化學物質中毒:農藥殘留、有毒金屬和化合物(鉛、鎘、汞、砷、氟、多環芳烴、多氯聯苯、二惡英)、工廠化學藥品(劑、清潔洗消劑、油漆)、獸藥殘留等。中毒原因
包括有毒化學物質污染食品和誤食等。
5 學校食品安全措施 為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學校必須認真貫徹落實衛生部頒發的《食品安全法》《食品衛生法》《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監督辦法》《餐飲業食品衛生管理辦法》《食物中毒事故處理辦法》以及教育部和衛生部聯合下發的《學生食堂和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使學校食品衛生監督管理等工作有了法律依據和具體的指導措施。
一、歐盟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的基本做法
歐盟沒有無公害農產品的概念,只有食品安全的概念,而這個食品安全包括農產品、食品和飲料在內的三大部分。歐盟關注食品安全問題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其一制定食品安全運作的管理機制,其二是完善農產品生產與銷售安全管理體系。
1.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環節的管理
產地環境管理:首先從法律上規定了各種有毒重金屬在食品中的最高含量,2004年歐盟制訂法律規定了140多種禁止使用的各種農藥和添加劑,這些農藥和添加劑的殘留量不允許在產品中檢測出來;其次,對按照標準和原則進行生產的農戶給予補貼,進行激勵。
農業投入品管理:為了確保歐盟制定的食品中各類農藥的最高殘留的規定得以順利實施,歐盟加強了農業投入品的管理。管理分兩部分,一是歐盟的監測機構對農產品(食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并制定了嚴格的處罰機制,對違規的農場處以重罰,直至禁止其從事農業生產。二是行業協會等自律組織進行自查,各種專業委員會對下屬的協會開展技術培訓、規定自查措施等。
產中的農產品質量監管:在農產品的生產環節,歐盟推出了良好生產實踐指南(相當于我們的標準化生產規程),農戶只要按照指南進行生產即可。
產后加工環節的質量監管:在對待產后加工環節,歐盟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所有的加工企業在加工環節必須按照工業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方式;第二,所有的加工企業必須采取HACCP系統進行自我安全控制,并有非常良好的記錄,以供隨時檢查;第三,所有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必須注冊取得執業資格,只有當局認可的企業才能開工對農產品進行生產加工,否則被視為非法生產;第四,對特殊的農產品,要求通過有機認證。
2.市場管理環節
農產品的包裝管理:包裝管理的目標是確保各種各樣的食品包裝符合規定,在與食品接觸的過程中不會把自身的成分轉移到食品中,從而確保食品的安全。第一,歐盟采取包裝材料與物體的管理,規定了十種可以使用的包裝材料,并同時規定凡是用于包裝食品的物體或材料,應在標簽上注明“用于食物”或附上“杯與餐叉”的符號。第二,除了要求包裝安全外,歐盟要求包裝者要根據農產品的性質與特點,選擇不同的包裝材料,以保證農產品在包裝后能夠保持原有風味,便于貯存、運輸和較長的保質期,同時不會引入污染或對環境造成污染。
農產品標識管理:農產品標識管理的主要目標是為消費者提供詳細的信息,以此促進消費者的選擇,并保護消費者不被誤導與欺騙。當前歐盟的農產品標識管理分兩部分,一是通用標識,在農產品的標識中必須規定有產品名稱、組成成分、凈重、有效日期、特殊存儲條件或使用條件等內容;二是專項指令要求,就是對食品的價格標識、食品成分標識、營養標識、轉基因食品與飼料標識、有機農產品標識、牛肉標識等進行專項管理。
農產品追溯制度:采取農產品追溯制度有利于確定農產品的身份、歷史和來源,增強通過生產和銷售鏈追蹤產品的能力,是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成功的要素之一。該制度有以下主要要求,第一,要求所有的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必須注冊,以便采取嚴格的登記制度。第二,所有的生產和加工企業必須嚴格按照HACCP體系進行生產和加工,并有非常完整的記錄;第三,所有上市的食品必須有嚴格的標識管理,所有生產信息記錄在標識中;第四,嚴格的檢測手段和快速檢測方法;第五,嚴厲的處罰制度,或生產者如何從市場上撤回對消費者衛生存在著嚴重危害的產品的程序。
3.市場準入制度
第一,嚴格執行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標準,提高進入門檻;第二,農產品的質量、技術標準、標簽和包裝的檢驗檢疫必須合格;第三,實施新型的“綠色壁壘”,即進口的農產品必須符合生態環境和動物福利標準;第四,實施所謂的新技術標準,對諸如轉基因產品實施更加嚴格的準入。此外,歐盟還通過制訂農藥殘留指標、農產品生產的標準等措施保證其食品安全。
二、歐盟食品質量控制體系基本原則及特點
歐盟的食品質量控制體系集中體現了以下原則,同時反映了其工作的嚴密性和科學性。
1.統一監管原則
歐盟食品安全的監管集中到一個或幾個部門,并加大部門間的協調力度,以提高食品安全監管的效率。歐盟委員會于2002年初正式成立了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FSA),對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進行監控。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不具備制定規章制度的權限,只負責監督整個食物鏈,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做出風險評估,為制定法規、標準以及其他的管理政策提供信息依據。
健全的法律體系是食品安全監管順利推行的基礎。歐盟所建立的法律體系幾乎涵蓋所有食品類別和食品鏈各環節,為制定監管政策、檢測標準以及質量認證等工作提供了依據。 歐盟為統一并協調內部食品安全監管規則,三十年來陸續制訂了《通用食品法》、《食品衛生法》等20多部食品安全方面的法規,形成強大的法律體系。歐盟還制訂了一系列食品安全規范要求。
2.實施風險管理原則
風險管理的首要目標是通過選擇和實施適當的措施,盡可能控制食品風險,保障公眾健康。風險管理的程序包括“風險評估”、“風險管理措施的評估”、“管理決策的實施”、“監控和評價”等內容。
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成立后,進一步加強了食品安全風險管理工作。管理局一項重要職能就是根據理事會、成員國的要求,對食品安全問題分析研究,提供獨立的科學建議,作為管理當局風險管理決策的依據。
3.信息公開透明原則
在食品安全風險管理過程中,風險信息的交流與傳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歐盟為了增強食品安全工作的透明度,將食品安全管理局實施的環境風險評估、人類與動物健康安全風險評估結果以及其他的一些科學建議向公眾公布,管理委員會舉行的會議也允許公眾參加,并邀請消費者代表或其他感興趣的組織來觀察管理局的一些活動,使公眾可以廣泛獲取該局掌握的文件和信息。
4.從“農田到餐桌”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原則
歐盟的食品安全監管強調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過程的有效控制,監管環節包括生產、收獲、加工、包裝、運輸、貯藏和銷售等;監管對象包括化肥、農藥、飼料、包裝材料、運輸工具、食品標簽等。通過全程監管,對可能會給食品安全構成潛在危害的風險預先加以防范,避免重要環節的缺失,并以此為基礎實行問題食品的追溯制度。 《食品安全白皮書》明確提出要加強和鞏固從農田到餐桌的控制能力,全面完善全程監管體制。歐盟還建立了食品追蹤機制,要求飼料和商品經銷商對原料來源和配料保存進行記錄,要求農民或養殖企業對飼養牲畜的詳細過程進行記錄。
5.責任主體限定原則
在歐盟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中,食品安全首先是食品生產者、加工者的責任,政府在食品安全監管中的主要職責,就是通過對食品生產者、加工者的監督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食品安全風險。
《食品安全白皮書》規定:食品生產加工者、飼料生產者和農民對食品安全承擔基本責任;政府當局通過國家監督和控制系統的運作來確保食品安全;委員會對政府當局的能力進行評估,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發展食品安全措施,通過審查和檢驗促使國家監督和控制系統達到更高的水平;消費者對食品的保管、處理與烹煮負有責任。
6.預防為主原則
歐盟建立了食品危害快速預警系統,該系統由歐盟委員會、歐盟食品安全管理局和各成員國組成。一旦發現來自成員國或者第三方國家的食品與飼料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而該國無能力完全控制風險時,歐盟委員會將啟動快速預警系統,并采取終止或限定有問題食品的銷售、使用等緊急控制措施。成員國獲取預警信息后,會采取相應的舉措,并將危害情況通知公眾。預警系統的啟動取決于委員會對具體情況的評估結果,成員國也可建議委員會就某種危害啟動預警系統。
三、歐盟食品質量安全控制對我國的啟示
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從“蘇丹紅一號”到“劣質奶粉大頭娃娃”事件, 從“瘦肉精”中毒到“地溝油勾兌食用油”等等。這反映了我國在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上的漏洞,歐盟在食品質量安全控制方面的有益經驗將對我們將來的改進工作起到很好的借鑒作用。
1.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
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建設要以法律為基礎。建立、健全以《食品安全法》為主體的食品質量安全法律體系,以法律形式確定主管機關的地位、職能、職責和主要任務。食品安全控制體系能及時針對問題修改相關的食品衛生法律和一些管理措施。
2.建立科學的風險管理體系
風險管理在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個系統工程,不但要考慮與風險有關的因素,還需考慮政治、社會、經濟等因素,管理者需要理解與風險評估相關的不確定因素,并在風險管理決策中予以考慮,以確保決策的科學性、有效性。
3.重視監管隊伍的專業素質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促進了新工藝、新材料的不斷涌現。在食品安全方面就意味著可能出現新的食品或者新的污染、有害物質,提升了風險。正是這樣,高素質的監管隊伍才能保證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吸引相關行業的專家來協助監管工作已經是大勢所趨。
4.建立了食品危害快速預警系統
食品安全問題現狀
食品安全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是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和質量的問題;二是食品在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過程中人為因素導致的安全問題。目前產生問題較多,引起人們廣泛注意的主要是后者。具體說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環境污染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大氣、水、土壤的污染造成食品的污染,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
農業種植、養殖的源頭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威脅越來越嚴重。農藥、獸藥的濫用,造成食物農獸藥殘留問題突出。
食品在生產環節上,安全隱患較為突出。一些食品生產企業的條件不符合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標準的要求,在生產過程中,非法、超范圍、超劑量使用防腐劑、色素、過氧化苯甲酰等食品添加劑;污染物、重金屬超標現象經常發生。
食品儲存、運輸、營銷等環節上,衛生安全措施未得到有效保障。從查處的案件來看,許多生產經營企業不重視這些環節的污染控制而造成了食品污染。
人為犯罪因素對食品安全構成威脅。一些不法經營著為牟取暴利,不顧消費者的安危,在食品生產經營中摻雜使假,使用不合格原料生產加工食品。
當前我縣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我縣有關部門在食品安全監管中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毋庸諱言,我縣食品安全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形勢依然嚴峻,不容樂觀。
種植、養殖環節。一是近年來,我縣的水產品養殖有了一定的發展,消費需求越來越大,水產品的農藥殘留,對養殖過程中添加藥物,飼料添加劑等情況不明,水產品安全不能得到保證。
二是與我縣消費需求比,蔬菜基地建設在數量、面積以及規范化管理方面都應進一步加大力度。規模小、科技含量不高,菜農的利潤很薄,阻礙了蔬菜基地建設和發展,以致有大量沒經過規范程序的蔬菜上市,存在安全隱患。
加工環節。一是生豬屠宰依然存在定點外屠宰的現象,屠宰點內檢疫方式依然只憑肉眼,憑經驗,力量薄弱,責任心有待加強。
二是豆制品、鹵制品加工點多為小商販,規模小,工藝不規范,添加劑使用情況不明晰,衛生狀況很差。點多面廣,監管困難,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三是我縣食品生產企業普遍規模較小,質量意識,品牌意識,責任意識不強,多數生產企業衛生狀況較差,整治工作需要一個過程。
流通環節。大多數小食品經營店還沒有完全做到索證索票、進貨檢驗,沒有食品質量管理人員,食品質量無可追溯性,問題食品不能得到有效處置。
餐飲環節。餐飲環節是我縣食品安全的最大隱患。主要表現在:一是小餐飲店還有無證經營的,工作人員不能做到全部及時進行健康體檢。規模小、衛生差。二是農村學校食堂不衛生,原料采購不規范,存在食堂承包和變相承包現象。
工作建議
加大監管力度。(1)對食品生產環節的監管。加強對農藥、獸藥、肥料、飼料及添加劑等的監管,指導科學飼養,合理施藥。(2)對食品加工環節的監管。在源頭堵住不合格食品進入市場,在城鄉結合部的薄弱環節,采取規范發展和嚴厲打擊相結合;加大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對達不到衛生、人員條件的小餐飲、大排擋要堅決取締,杜絕無證經營現象,明確責任,不留盲點。(3)對食品營銷環節的監管。嚴把食品批發和零售市場的入口關,規范市場秩序。完善食品經銷責任制。
完善信息服務。食品安全問題最易出現信息不暢的問題,政府部門要引導生產和消費,建立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定期收集和問題食品及產地的信息,以起到警示和防范作用。
創建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以創建省食品安全示范縣為契機,對全縣的餐飲服務單位進行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并進行飲服務食品安全單位的創建工作。以有效的控制食品安全風險,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工作。
強化經濟手段。理論上,對每一種食品從源頭到成品進行全面監控,是最完全的監控,但其相關成本是政府很難承擔起的。所以,充分利用市場法則,強化經濟手段,讓企業把好食品安全的第一關,才可能從源頭上解決問題。
關鍵詞 畜牧業;危害;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影響因素;措施
中圖分類號 TS20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287-02
Analysis of Animal Derived Food Safety Issues
WU Hong
(Langxi County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Bureau in Anhui Province,Langxi Anhui 2421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gxi County were expounded,drug residues in the process of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affecting on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were analyzed,factors affected animal derived food safety were discussed,and the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Key words animal husbandry;hazard;animal derived food safety;influencing factors;measures
動物源性食品作為人類食物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安全日益成為公眾以及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一個國家、地區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是動物源性食品的人均占有量。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迅速,主要農產品供求關系進入食物相對過剩階段[1-8],食物結構轉變為糧食、肉、蛋、奶、果等復合型食物結構,并正在由主要解決食物數量安全問題步入傾向于注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發展時期[9-14]。現階段,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強烈。這其中就包含對動物源性食品的消費需求,并最終導致這類食品的需求呈逐年增加態勢,但是,與此同時,也伴隨著瘦肉精、氯霉素等具有較強毒副作用和高殘留獸藥的大量使用[9-24],加之禽流感等各種動物疫病的發生、流行,藥物不可避免地被大量應用,這些都最終導致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存在很大的隱患,嚴重影響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
1 郎溪縣畜牧業現狀
郎溪縣地處安徽省東南邊陲,長江三角洲西緣,皖、蘇、浙三省交界處,全縣農業總人口28.4萬人,占總人口的82.9%。2014年,全縣生豬飼養量約13萬頭,年出欄家禽500萬只,肉類總產1.2萬t,禽蛋總產0.75萬t。并且隨著養殖業的發展,逐步呈現規模化養殖趨勢,以家庭農場、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養殖情況為例(表1、表2)。畜禽類家庭農場認定規模為家畜養殖年出欄500頭以上,肉禽年出欄50 000只以上,蛋禽年存欄10 000只以上;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規模化養殖指生豬年出欄500頭以上,羊年出欄100頭以上,肉禽年出欄10 000只以上,蛋禽年存欄2 000只以上。從表中可見,郎溪縣規模化養殖穩步提高,郎溪縣畜牧業在養殖量及養殖規模上都在不斷發展,在發展的同時,食品安全的潛在危險也在不斷增加。
2 畜牧業發展過程中藥物殘留的危害
2.1 對環境的影響
隨著人類對動物源性食品的消費需求的增加,在畜牧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添加一些藥物來提高畜牧業生產力,這其中包括動物飼料。動物飼料指各種魚蝦、昆蟲等活的飼料,以及蠅蛆粉、蠶蛹粉、肉類和魚粉、雞蛋、奶粉等。飼料原料生產存在化學性或微生物污染,或發生霉變,或添加過量微量元素,使用違禁藥物等問題,動物在食用這些飼料后,會從飼料中獲得銅、砷等化學物,這些物質以原形或代謝物的形式隨排泄物(如糞、尿等)排除,留于環境中,并在環境中蓄積、轉移、轉化,最終影響人類健康[1-5]。此外,對動物用藥后,也會產生藥物殘留,其中有一部分會隨動物的排泄物等途徑在環境中集聚,進而產生累積,危害環境。
2.2 對人類健康的威脅
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最終危害消費者人體健康。攝入含有殘留藥物或有毒有害物質的動物源性食品,可能會出現急性中毒反應。動物源性食品若含有激素殘留,被人食用后,會影響人體的激素水平。殘留藥物會引起人體的過敏反應和變態反應,尤其是牛奶中青霉素類和磺胺類的藥物殘留,輕者造成皮膚過敏,重者水腫和休克,甚至引起死亡[1-5]。殘留鹽酸克倫特羅等興奮劑的食品則可引起人心血管系統疾病,殘留氯霉素或磺胺類藥物的食品會破壞人體造血系統。喹諾酮類殘留越來越嚴重,人類直接食用這樣的肉類產品,通過生物鏈的形式間接在人類的體內殘留。當人們長期食用含“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的藥物殘留的動物源性食品時,這些殘留物便會危害人體,或在人體中蓄積,最終致癌、致畸、致突變。
3 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影響因素
3.1 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體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雖已在動物產品、畜禽產品、動物疫病中有毒有害物質殘留、飼料添加劑等方面逐步建立了一套質量標準體系,一些標準甚至等同或等效采用了國際標準,但這些標準中只有較少部分涉及質量安全問題,而且標準本身質量不高,無法與國際接軌[1-10]。目前,在有些地方,動物產品常規檢疫主要靠普通光學顯微鏡和感官檢查,這就給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工作帶來隱患。一些縣級機構更是缺少先進設備和專業檢測人員,這些都嚴重影響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3.2 動物源性食品的污染
3.2.1 獸藥殘留。如果過量使用獸藥,就會導致藥物殘留在動物體內,而獸藥殘留超標的動物食品被人類食用后,易使人產生急性或慢性中毒、過敏、畸形、癌癥等,造成人類病原菌耐藥性的增加,給臨床診斷疾病帶來難度,甚者危害生命。除此之外,不當或非法使用藥物(國家禁用藥物)也會產生不良后果。雖然郎溪縣養殖業已呈現規模養殖趨勢,養殖環境符合要求,生產管理更加規范化,但大多養殖戶屬于小規模、分散性,由于存在僥幸心理和長期的使用陋習,存在過多過濫使用獸藥、不按規定劑量、范圍、配伍和停藥期使用獸藥的問題,為食品安全留下了隱患。
3.2.2 生產加工及運輸過程的污染。由于動物防疫條件和衛生條件不達標、操作不規范而導致的二次污染。由于部分地區的屠宰場規模小,受限于場地設施設備,屠宰、貯藏等條件欠佳,不能及時處理加工后的污水、糞便、廢棄物等,便會產生二次污染;在運輸過程中未采用專門的冷藏運輸工具,如敞開式運輸,不僅污染環境,同時可能受到外界不潔環境的污染,也可能因氣溫條件影響發生肉品腐敗變質[1-10]。
3.2.3 動物疫病。據統計,全球已知300余種動物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其中有100余種為人畜共患病。由于動物防疫基礎較薄弱、動物疫病復雜多樣、防疫制度不甚科學以及利益驅動等原因造成了部分動物疫病依然存在[1-6]。
3.2.4 飼料受到污染。飼料霉變或受到污染直接影響動物健康,間接影響人類安全,很多病原微生物可以通過排泄物、水、空氣等污染飼料,這些被污染的飼料進入動物體內后通過其產品將病原微生物轉移給人類[1-5]。飼料飼草中的農藥(主要包括有機氯農藥、有機磷農藥等)殘留嚴重。食品、飼料中的農藥殘留物可隨食品、飼料進入人、畜機體,危害人體健康和降低家畜的生產性能[1-7]。
4 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措施
4.1 嚴格管理,完善機制,加強動物疫病的防治工作
加強疫病防制是確保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關鍵,2014年,郎溪縣共免疫家禽禽流感457萬只(規模養禽場按免疫程序進行免疫),家禽禽流感總體免疫密度達到99.8%;全縣家畜口蹄疫免疫10.6萬頭,免疫密度達99%;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免疫8.7萬頭,免疫密度99.6%;雞新城疫免疫407萬只。并積極開展疫病監測工作和消毒滅源專項行動,下發消毒藥品190 kg,消毒行政村92個,消毒規模場170個,消毒交易市場66個次,消毒屠宰場9個次,消毒檢查站82批次。
4.2 充實隊伍,嚴格執法,加強對養殖場的監管和執法力度
開展一系列專項整治檢查活動和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監管工作,強化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定點屠宰場由派駐檢疫員實施同步檢疫,做到了隨宰隨檢、有宰必檢;加強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標準化建設,使其在堵截疫病傳播方面起到關鍵作用。
4.3 加大宣傳力度,從畜牧生產環節控制獸藥殘留量
通過各種媒體以及結合科技下鄉活動,向廣大群眾廣泛宣傳動物性食品安全知識,讓廣大飼養者認識到獸藥殘留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同時,結合郎溪縣養殖現狀,開展幫扶活動,推廣“標準化養殖技術、生態養殖技術、信息管理技術”三大技術。
5 結語
動物源性食品的安全,對保障人類食物安全具有重大意義。隨著郎溪縣畜牧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為提高畜禽產品動物衛生質量,增強畜禽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11-14],應適時研究制定新形勢下完善的動物衛生制度和標準。
6 參考文獻
[1] 程先術,唐開.農村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2(9):20.
[2] 韓均利,韓建業.淺談動物源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2(4):123-124.
[3] 肖安東.影響動物源食品安全的因素、危害與對策[J].中國動物保健,2009(2):80-82.
[4] 歐廣志.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及整治措施研究[J].中國動物檢疫,2011(12):26-28.
[5] 王喜琴,劉治軍,朱紅芳.確保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意義及措施[J].養殖與飼料,2007(10):81-82.
[6] 鮑淑紅.保障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意義及措施[J].養殖與飼料,2009(9):87-88.
[7] 關超.我國動物性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9):305-306.
[8] 李懷旺.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豬業經濟,2010(3):24-25.
[9] 梅文華,葉萬榮.影響動物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分析與控制建議[J].貴州畜牧獸醫,2005,29(2):39-40.
[10] 王俊菊,劉金財.對我國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的思考[J].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2004,21(1):24-25.
[11] 代玉林.淺談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源頭控制措施[J].四川畜牧獸醫,2005(4):7.
[12] 趙桂林,張健民.動物產品的獸藥殘留及其危害性[J].中國動物檢疫,2003,20(3):17.
[13] 文利,李舒強.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與對策[J].畜牧獸醫雜志,2013(1):69-71.
[14] 劉真,吳軍,劉庫,等.農村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監管的對策與思考[J].吉林畜牧獸醫,2008(12):1-3.
[15] 普自良,楊明銀,文忠,等.獸藥GSP認證后的思考[J].云南畜牧獸醫,2014(4):33-34.
[16] 阿曼古麗?牙森.畜產品安全性及無公害畜產品認證推廣[J].新疆畜牧業,2010(6):28-29.
[17] 董耀勇.我國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當代畜牧,2012(8):1-3.
[18] 滕岳臻.淺談動物源性食品安全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畜牧獸醫,2007(7):22-23.
[19] 尹莉亞,唐愛明,周瑩,等.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湖南畜牧獸醫,2005(5):6-8.
[20] 周宏琛,閆秋成,田曉林,等.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及酶聯免疫吸附方法的應用[J].肉類研究,2006(3):29-32.
[21] 嵇大圣,熊漢國.分子印跡技術在動物源性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J].肉類研究,2008(3):66-68.
[22] 李杏媛.提高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幾點建議[J].中國畜禽種業,2015(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