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紡織行業發展范文

紡織行業發展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12 17:40:3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紡織行業發展,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紡織行業發展

篇1

關鍵詞:金融服務 紡織行業 產業發展

紡織行業是東部某省的傳統產業,也是該省目前七大支柱產業之一。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建設,紡織行業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行業體系,一直在該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金融支持東部某省紡織行業發展現狀

1.1紡織服裝行業貸款總量平穩增長,但在全部企業貸款中的占比呈下降趨勢

截至2014年6月末,該省金融機構紡織服裝業企業本外幣貸款余額966.47億元,較年初增加41.11億元,較年初增長4.44%;占全部金融機構企業貸款余額的3.06%,占比較2013年末下降0.24個百分點。

1.2大中型企業貸款保持穩定增長,且占比穩步增加,小微型企業貸款增長乏力,占比下降

截至2014年6月末,該省大中型紡織服裝業企業銀行貸款余額分別為675.74億元,較年初增加25.71億元;小微型企業銀行貸款余額為290.73億元,僅較年初增長15.4億元,特別是微型企業貸款年初凈下降0.62元。

1.3從機構分布看,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市場份額有所下降,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合機構市場份額有所提高

截至2014年6月末,該省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紡織服裝行業貸款余額合計為607.99億元,較年初增加3.48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紡織服裝貸款余額的46.29%,占比較年初下降1.68個百分點。截至6月末,該省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合機構紡織服裝行業貸款余額507.44億元,較年初增加34.23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紡織服裝貸款的52.5%,占比較年初提高1.37個百分點。

1.4金融機構加大金融產品創新力度,促進紡織行業發展

近年來,金融機構依托核心企業,為中小紡織服裝企業提供供應鏈融資產品服務,并通過創新抵押擔保模式,探索原材料、產成品作為抵押物,以倉單、商標權、技術產權、排污權等無形資產作為質押物,為紡織服裝企業發放新型的抵(質)押貸款,加大對企業轉型升級支持力度。

2.當前金融支持紡織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金融機構對紡織行業實行差異化的信貸政策

近年來,紡織行業利潤率較低,信貸風險逐漸暴露,金融機構普遍實施了審慎的信貸政策。國有商業銀行一般采取“總量控制,有保有壓”的差別化信貸政策。如工商銀行將紡織行業列入“適度支持類”,農業銀行將紡織行業列入“控制壓縮類”。股份制等中小金融機構普遍將紡織業列入“謹慎進入類”。金融機構對紡織行業的信貸政策偏緊,導致紡織業貸款增長緩慢。截至今年6月末,該省紡織企業貸款較年初增長4.44%,低于全部企業貸款增速5.32個百分點;占全部企業貸款余額的3.06%,與紡織服裝業增加值占該省約8%的比重相比有明顯差距。

2.2紡織行業信貸質量堪憂,特別是小微型紡織企業不良貸款率逐步攀高

截至6月末,該省大、中、小、微型紡織服裝企業不良貸款率分別為2.72%、3.68%、3%和5.04%,分別高于同類型全部企業不良貸款率1.9、2.06、1.02和1.74個百分點。從走勢看,大、中型紡織企業不良貸款率逐步降低,而小、微型紡織企業不良貸款率較快上升。截至6月末,大、中型紡織企業不良貸款率分別比2013年末降低0.19和1.98個百分點;而小型、微型紡織服裝企業不良貸款率分別比2013年末提高0.82、0.52個百分點。

2.3企業貸款利率總體上升,且銀行貸款附加條件較多

200戶企業調查顯示,貸款利率上浮的占89.86%,其中,上浮幅度超過30%的企業占52.1%。從小微企業貸款利率看,108家小微型紡織企業中59.26%的企業貸款利率上浮幅度超過30%,分別高出大型、中型企業52.9和22.53個百分點。企業反映,銀行貸款利率上升的同時,附加條件較多,增加了企業融資成本。調查顯示,200戶樣本企業利息支出在融資綜合成本中的平均占比為82.32%,其中,小微型企業僅為64.74%,反映出銀行貸款的附加成本較多。

2.4貸款審批時間延長,不利于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近年來,商業銀行信貸審批權限呈現向上集中趨勢明顯,基層金融機構信貸審批權限較小,導致貸款審批程序繁瑣,時間拉長,也加大了企業續貸的不確定性。200戶企業調查顯示,銀行續貸審批時間3天以內的有17家,3-7天的有53家,7-10天的有47家,10-15天的有34家,15-20天的有19家,20-30天的有24家,還有6家企業審批時間超過30天。由于續貸周期長,部分企業不得不通過民間高息借貸進行資金周轉,加大了融資成本和經營風險。

2.5紡織行業項目貸款審批較為困難,制約紡織企業轉型升級步伐

200戶企業調查顯示,45%的企業認為目前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是“產品創新及研發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與知識產權”,企業轉型升級的意愿較為強烈。但目前金融機構對紡織服裝行業的貸款以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為主,項目貸款審批非常嚴格。據對該省48家金融機構調查顯示,紡織服裝企業貸款中流動資金貸款占70.97%,技改及更新設備投資貸款占11.29%,新產品研發貸款僅占3.23%。

3.政策建議

3.1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加大銀企合作力度

加強政策指導,督促金融機構摘掉對紡織行業的“有色眼鏡”,不搞“一刀切”式的行業限制政策,對產品有市場、有競爭力、內部管理水平高但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積極給予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紡織服裝企業產品創新、設備改造、品牌建設、并購重組等轉型升級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

3.2繼續加強對紡織企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金融機構要不斷探索擴大抵押品范圍,積極開展動產、收益權、知識產權、存貨質押等業務。在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適當簡化貸款手續,采取續貸提前審批、設立循環貸款等方式,提高貸款審批發放效率。建立科學有效的差別化利率定價機制,按照收益覆蓋風險和成本原則進行差別化定價,既讓銀行資金獲得合理收益,又不能超過企業盈利能力。

3.3政府部門應加大對紡織服裝行業的財稅扶持力度

各級政府應加大對紡織企業技術改造的財政扶持力度,按技術改造投資總額的一定比例進行補貼;鼓勵紡織優勢骨干企業對經營困難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制定出臺土地、稅收、基礎建設等優惠政策,大力引進或發展與紡織企業配套的上下游企業等措施,為承接產業轉移創造條件。

篇2

【關鍵詞】紡織印染業;產業調整;發展對策

一、概述

浙江是近代服裝業發祥地,該地區的紡織服裝生產加工企業近4000家,年服裝生產能力近15億件(套),占全國服裝生產總數14%左右。尤其是2005年1月1日之后,歐美等發達國家取消對我國紡織品配額限制,從而直接導致我國紡織品出口量呈井噴式發展。然而中國大量進口紡織品使歐美國內紡織印染和服裝企業遭受到重大沖擊,各國企業協會和勞動工會強烈抗議大量進口中國紡織品。從而導致歐美國家決定對我國類紡織品加征懲罰性關稅,單方面自動啟動特保程序,直接導致相當一部份浙江紡織企業產量和效益銳減,使其又一次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

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對該地區紡織印染行業在新環境下如何充分利用環境優勢,審時度勢,規避風險,適應國際市場形勢發展要求,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抗風險能力等問題的研究,都有比較切實的意義。

二、浙江紡織印染業的發展策略

(一)產業結構調整,凸現區域優勢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浙江紡織印染業已在形成了一批以服裝企業為依托的紡織印染工業基地,區域經濟優勢明顯。但是,整個服裝企業產業結構趨同化嚴重,地點特征比較模糊,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來提高產業水平,急需重新調整產業結構來滿足生產需求。布局結構調整以資源共享、結構優化為主,重點發展紡織印染工業基地,充分發揮重點實力雄厚、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較高企業的優勢。

浙江紡織印染業的產業結構調整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全面提高印染業技術水平,二是合理安排紡織業內的各種比例關系,從而改變技術和設備的落后面貌,提高企業生產能力。

(二)規模結構調整,增強自身實力

企業規模結構調整的方向應是:大中小型企業并存,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從而加強行業組織的引導作用,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三)產品結構調整,提升產品檔次

通過加強技術改造,改善企業組織結構,從而提供技術和組織保證,增強自身設計能力;盡量增強和名優產品的聯合,增加名優產品的供給能力,從而形成綜合經濟優勢和規模經濟優勢,打開國際市場,推動企業向前快速發展。同時盡量延深產品的加工深度,提高最終產品生產的比重;提高加工的精度,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努力發展中高檔產品的比重;合理和節約使用原材料;提高產品的知識、技術集約度,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紡織品。

(四)提高產品質量和環保標準,提升品牌形象

獲得綠色認證來給浙江印染企業帶來新的優勢。首先是價格,帶有綠色標簽的紡織印染產品雖然價格比非綠色同類產品高出20%-30%,但銷售暢通,因此,獲得認證的印染企業可以適當提高價格,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從而獲取更大利潤。走生態、綠色印染之路的企業,率先采用歐盟標準或國際標準,將成為紡織印染業最終的贏家。

發展環保纖維原料,采用生產過程無污染的纖維——彩色棉纖維和甲殼素纖維生產紡織品和服裝;開發可回收再利用的纖維;開發降解的纖維;開發無毒功能性保健紡織品;開發過濾空氣及污水的過濾性紡織品。同時在工廠“三廢”排放中把好環保關。積極使用治理污染用的新技術設備,有效做好空氣凈化和排出企業前的印染廢水凈化工作,使產品具有綠色性質。

(五)善內部管理體系,注重人才培養

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環境。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關鍵在人才。樹立科技興企、人才強企的戰略思想,充分認識人才,特別是高水平、高素質人才在管理、科技創新中的重大作用。人才是經濟發展中具有高增值性和唯一具能動性的資源。企業“以人為本”,不僅科技創新靠人才,引進技術與設備要充分發揮效益也要靠人才。

(六)積極走出去,加強貿易合作

1、進一步開發美國紡織品市場。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進口國,我國是世界上紡織品生產出口大國。我國在紡織品生產出口方面有很強的比較優勢。擴大紡織品生產出口對帶動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和提高就業水平十分重要。就我國目前紡織品產能和競爭優勢而言,對美紡織品出口還有很大潛力,在美紡織品市場中的份額還可進一步提高。

2、加強與加勒比地區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國家的合作,充分利用其輸美紡織品無設限要求的優勢,為我紡織品對美出口開辟新的途徑。

3、尋求與美紡織印染業的合作,利用低生產成本、規模生產和紡織業產業齊全等優勢,吸引美紡織業內人士到投資設廠或與合資合作經營。這一方面可利用美方較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我國紡織印染產業水平,另一方面又可為我國在輸美紡織品配額取消后擴大對美出口。

4、根據中美紡織品協議和多種纖維協議規定做好出口疏導工作,同時也要對美國在進口我有關紡織品設限問題上積極進行交涉,盡量減少紡織品出口的障礙。充分運用WTO規則應對各種限制措施。運用“國民待遇”與“最惠國待遇”原則,對抗不合理的綠色壁壘、技術壁壘;運用反傾銷規則對抗美國反傾銷的不適之處;運用關于實施保障措施的條件限制規定對抗美國的保障措施。

5、面對當前貿易摩擦不斷的國際市場環境,紡織印染企業采取’走出去’的形式,在境外開設工廠,實行原產地多元化,已成為一種有效的模式。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改變原產地,就成為能夠規避貿易風險,擴大生產和出口的有效形式。進一步可以分散出口經營風險,優化資源配置,拓展國際市場,加快結構調整,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實現出口目標多樣化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措施,在中國印染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過程中,到海外設點、設廠,把印染產品的銷售和生產直接轉移到海外,發揮優勢,占領更多的海外市場。

參考文獻:

[1] 干春暉.合作策略的產業組織分析 [J].上海管理科學, 2009(2)

[2]吳曉玲.紡織服裝企業綠色競爭力 [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3]中國紡織網Http://.cn

篇3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and hygiene textiles industry briefly, brings forth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of this industry, including deficiency of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weak public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lack of policies guiding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his industry is quite considerable, especially for differential and functional medical materials, biomedical fiber and textiles. In the en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1我國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行業發展簡況

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主要指醫療、防護、保健及衛生用途的紡織品,有 200 多類產品,其中高性能醫用紡織品占10%。近年來,我國醫療和衛生領域對紡織材料的需求潛力巨大,行業規模持續增長,但也逐步暴露了諸多限制行業健康快速發展的現實問題。

2000年之后,我國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行業進入快速增長期,2009年產量達到 59.5 萬t,2010年產量預計超過 70 萬t。目前已在國內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是醫療防護用和衛生用紡織品,而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外科用植入性和非植入性紡織品及體外過濾用紡織品則大部分依賴進口,每年進口額已經超過 60 億美元。

2我國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行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據調研反饋,目前國內使用的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大多質量參差不齊,品種和型號單一,價高質低,功能性和舒適性俱差。在醫療用紡織品方面,醫療系統僅對產品供應商有一定的認證,缺乏統一的材料和產品采購標準、認證辦法和配送管理體系,并缺乏質量監管機構。我國醫院以采購非一次性用品為主,一次性用品也僅限于口罩、帽子之類的常規產品,一次性隔離衣和手術衣、一次性防護服的使用率低。大部分科室、區域還是使用普通棉布防護衣,只有在傳染病區和重癥監護病房(ICU)才會使用一次性防護服、防護鏡及醫療橡膠手套,且使用率不高。由于缺乏品牌戰略意識,我國衛生用紡織品的大部分高端市場已經被歐美等發達地區的品牌占領,裝備水平先進的國內企業為這些品牌供應原料,較差的企業則在狹窄的中低端市場內打惡性價格戰。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問題。

2.1標準和規范制訂工作嚴重滯后

標準工作滯后直接導致了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據統計,目前和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相關的現行標準共計 32 個,其中僅有 3 個是在2003年非典時緊急制定的國標,其他均為醫療系統制定的行業標準,且多為產品標準或術語,直接有關紡織品的標準不超過 12 個。另外,還有正在制定的兩項醫療用紡織品國家標準。國際上采用的醫療衛生用紡織品標準超過 60 項,且主要為材料測試方法,以及對產品通用要求的標準規范。因此,如何根據當前行業發展的需求來制定詳細的標準工作規劃,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到目前為止,我國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的相關標準基本上以衛生系統為主導制定。由于醫療系統制定的標準術語和紡織系統的習慣多有不同,在標準的使用和術語的統一上存在較多的不銜接之處。因此,紡織系統應加強材料和測試方法的行業標準制訂,并推動醫療系統制定終端產品的通用要求和應用測試標準,做好材料和產品的標準對接。對一些普及性較廣的大類產品和關鍵的重點產品,應主動配合醫療系統推出成套國家級推薦性標準,甚至是強制性國標。

缺少材料采購指南和使用規范,產品質量無法保證。醫療系統對于不同危險環境沒有對防護級別要求進行成套的標準評估,醫院采購和使用防護用紡織品多憑經驗執行。目前我國醫院的采購工作通常由醫政科或設備科來執行,由于產品標準和材料認證要求的缺失,采購時只能通過查驗“三證”(生產執業許可證、衛生許可證、醫療器械注冊證),產品質量難以保證。

2.2認證工作阻礙行業健康前行

由于缺少標準和使用規范的技術支撐,我國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行業的認證相對空白,特別是醫療用防護產品審批認證機制混亂。普通棉布防護衣和普通非織造布防護衣為一類醫療器械,可由市級醫療器械管理部門審批;一次性和多次性醫療防護服屬二類醫療器械,由省級醫療器械管理部門審批,但是對于材料和產品的相應技術標準和生產規范并未認證和規定。目前國內醫療用紡織品的流通渠道復雜,優異產品使用成本昂貴,更多的產品存在優質不優價現象。另外,醫療用紡織品的產品信息跟蹤管理和售后服務水平低,也給交叉感染醫療事故埋下了隱患。

我國生產的大量高檔醫用手術衣、口罩等產品出口經國外權威檢測機構認定和包裝之后,高價返銷回國內,流通環節的延長大大增加了最終用戶的成本,給行業健康發展帶來了嚴重阻滯和隱患,更抑制了高性能產品在國內醫院的推廣。例如,我國作為世界一次性手術衣的生產大國,很多從國外進口的手術衣其實是由我國制造而成,而醫院采購價格遠高于出廠價格。

2.3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和體系建設薄弱

和發達國家企業相比,我國大多數產業用紡織品企業受規模實力和發展背景所限,科研投入比例相對較小,大部分企業存在產品單一、創新能力不足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等現象。受標準、使用規范和市場采購體系等現實問題的影響,多數創新實力強的大企業被迫遠離國內市場,這也是國內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行業綜合競爭力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托科研院所、檢測中心、認證機構、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調整醫療用紡織品或衛生用紡織品的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及其綜合經濟效益,擺脫高檔產品依賴進口和中低端產品惡性競爭嚴重的局面,已成為當務之急。

醫療防護用紡織品儲備和配送機制不健全。國內醫療防護用紡織品基本是企業自產自銷,缺少能與多家企業具有穩定聯系的物資檢測和配送機構,產品調度不暢,出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生產供應易出現混亂局面。此外,國內各部門間缺少有效的溝通機制,對重大疫情的監測預警與信息交流不暢,使得儲備品種與數量難以滿足應急需要。

2.4政策法規引導和保障機制缺失

有關醫療職業防護法律法規制定的不明確和個人防護保障機制的缺失對我國醫療防護用紡織品的需求影響很大。衛生部了《職業病防治法》、《傳染病防治法》、《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試行)、《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對醫護人員在診療和相關工作中的個人防護作了規定,但是除《禽流感職業暴露人員防護指導原則》規定了防護用品的質量性能要求、穿脫順序和戴用有效時間外,其它法規沒有對醫護人員個人防護設備的性能和使用要求提出具體規定,更沒有對醫療防護用紡織品的標準化要求。

3我國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的發展空間和趨勢

3.1市場發展空間

據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統計,2002 ― 2010年我國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行業的發展速度超過了 20%,出口增速超過 29%。但我國醫療用紡織品的綜合技術性能尚不能充分滿足需求,尤其在外科用植入性紡織品和體外過濾用紡織品方面,目前主要依靠進口。另外,國內醫院、衛生機構的應用尚未真正打開,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的應用都有待大力拓展。

生物醫用紡織材料近年來發展迅速,已經廣泛應用在組織再生、骨骼填補再生、創傷治療、生物粘合劑、放射治療、透析和過濾、美容外科等具發展潛力的領域。全球矯形外科修復材料和制品市場的增長率達 26%,用于心血管系統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材料、血液凈化材料、藥物緩釋材料也呈高速增長的趨勢。由于起步較晚,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的市場份額約占全球市場的 2%,據預測,今后 15 ~ 20 年間,該產業將以 15% 以上的速度增長。

一次性醫療防護用紡織品將是重要的應用趨勢。重復使用型手術服經消毒處理后,其阻隔過濾病菌的能力會下降,同時,在洗滌過程中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在美國,90% 以上的醫院選擇一次性醫療用品,主要是為了防止交叉感染。醫療防護用紡織品將更多地采用非織造材料,手術室用非織造布產品等高檔次、開發領域巨大的醫療非織造布產品因其科技含量高、利潤可觀而成為其中的發展重點。目前,世界各國對醫用非織造布產品的開發正在提速,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不惜花費巨資加大在該領域的研發。據悉,僅德國目前就有 17 家紡織研究機構在進行醫用產品的研發。未來醫療防護用紡織品的研發將更多地關注材料的防滲漏技術、吸附臭味技術,抗菌、防血液滲透、抗靜電、舒適性等功能。

我國一次性衛生用品的市場基本上屬于自給型,凈出口量呈迅速上升趨勢,少量的進出口產品以前主要是跨國公司/港臺企業為調劑境內外銷售品種而產生的。主要出口產品是紙尿褲、護理墊等,大多是為國外公司做貼牌加工(OEM)。

3.2產品及技術發展趨勢

我國醫用紡織品中,醫用防護、保健、衛生用紡織品類和外科用非植入性紡織品類,量大面廣,已基本實現國產化并可大量出口,產品開發的重點在于專門用途的功能性產品,提高產品的差別化和性能指標水平。外科植入性紡織品和體外過濾用紡織品大部分依賴進口,產品開發的重點在于特殊的生物醫用纖維及其產品開發,目標是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替代進口。

3.2.1高檔醫用防護材料

全面提升材料的均勻性和產品穩定性,不斷降低成本,將是該類材料的發展趨勢。如可對SMS非織造復合材料進行“三抗”(抗酒精、抗血、抗油)和抗靜電、抗菌、抗老化等處理,提高耐靜水壓、抗酒精等級和縱橫向斷裂強力。

3.2.2新型醫用敷料

材料高效性、產品高效能、護理高效率代表了新型醫用敷料總的發展方向,同時將更注重產品的生物活性和智能性。新型醫用敷料的可開發種類包括含銀抗菌敷料、生物活性敷料等。產品要求可塑性強、粘附性好、透氣透濕性好、抑菌促愈,并有止血、鎮痛的功能。此外,還具有能促進上皮細胞、成纖細胞,以及內皮細胞等多種細胞分裂和胞外基質生長的功效,有效吸收傷口滲出液,干燥后可形成阻擋外來細菌侵襲的物理屏障,為上皮生長創造良好環境。下游應用產品包括創面用敷料、止血海綿、醫用脫脂棉、醫用脫脂紗布、紗布繃帶、彈力繃帶、石膏繃帶、創口貼等。

新型衛生材料:將更多地采用生物可降解型、抗菌型、超吸水型等功能性纖維原料,從而提升一次性嬰兒和老年尿布、衛生巾、功能濕巾等產品的技術性能指標。在一次性衛生材料中,重點開發面層材料和導流層材料,研究開發材料的可降解性能,提高面層材料的柔軟性和功能性,以及導流層的蓬松性和復合化,增強可持續的差動導流性能。

生物醫用紡織材料:支架材料的降解速率可智能化控制和標準化制備是組織工程產品實現產業化的關鍵因素之一。支架材料的結構成型工藝與降解特性、與細胞的吸附性能是研究熱點之一。研究解決特殊紡絲、織物成型工藝以及組織器官成型和熱定形、生物相容性、功能涂覆技術,開發人造皮膚、心臟瓣膜、人造血管、疝修補片、人工腎、可吸收縫合線、衛生用線等高技術生物醫用紡織材料,重點突破產品的臨床應用技術和生物實驗。

4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對策建議

4.1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

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行業跨紡織和醫療衛生領域,醫療用紡織品的生產與市場許可需得到國家藥品食品監督局(SFDA)許可,生產企業還需要滿足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如GMP、ISO等。在產品標準、使用規范、研發與生產應用等方面的銜接上,需要建立多部門協調機制,加強溝通,解決依賴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行業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在科研課題立項、投資引導上,重點向醫用防護用品相關單位傾斜,給予資金支持,致力于對已有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技術改造及新產品的自主研發。

4.2建立質量保障體系

結合我國國情,建立產品標準體系,對于主要產品的性能,制定不同的分級指標,并對使用范圍提出建議,指導臨床醫護人員正確使用符合標準要求的防護產品。引導企業按照相應標準要求進行科技開發、組織生產及采購,促進研、產、銷、用的良性循環。

搭建公共服務平臺,促進醫療防護用紡織品企業、原材料供應企業、科研單位與醫療使用單位的緊密結合,嚴格規范醫療防護用紡織品的市場準入條件。加強流通經銷環節的資格認證和質量監督,凡二類以上醫療防護用紡織品,只有經過嚴格認證的專門流通機構才具有采購和經銷資格。醫院應從有資質的流通機構中購買醫療防護用紡織品,流通機構要具有對產品進行必要的檢測和生產監督的能力。

篇4

紡織行業生產業是為紡織制造工業提供服務,本身不直接生產紡織工業產品,但通過生產業的專業化服務,紡織制造企業的生產效率可實現大幅度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生產服務的價值通過紡織企業的產品得以體現。紡織行業生產業貫穿于紡織工業的產業鏈,涵蓋化纖、棉紡、麻紡、毛紡、絲綢、印染、服裝等行業。

2013年3月5日,時任總理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堅持生產業和生活業并重,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并舉,進一步發展壯大服務業。”紡織工業是我國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發展紡織行業生產業是進一步提升我國紡織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推進紡織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也是未來紡織工業的發展趨勢,更是實現紡織強國的重要途徑。

一、發展生產業是紡織產業鏈整合的根本手段之一

行業生產業涉及范圍廣,涵蓋行業上下游產業鏈,包括科研設計、管理服務、品牌服務、市場服務等行業的核心業務。促進行業技術進步,提升行業品牌影響力,開拓行業國內外市場,提高行業產品附加值,實質上都需要發展生產業。

現階段,我國紡織行業的生產業存在的自主創新能力薄弱、自主品牌和自主營銷網絡建設缺乏、節能減排任務依然艱巨、產業轉移進程緩慢等系列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于生產業發展程度低、發展不平衡。發展行業科研設計服務,可以提高行業自主創新的能力;發展行業會展等市場服務,有利于拓展行業市場范圍和市場份額;發展行業品牌服務,可以推進行業品牌建設……。總之,促進行業調整振興,發展生產業是根本手段之一。

二、發展生產業是建設紡織強國的需要

實現我國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要求我們必須轉變行業經濟增長方式,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不斷加強產品的科技水平,不斷優化企業的管理營銷模式。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生產業提供了路徑。加快發展研發設計、信息服務、技術服務、商務服務、金融服務等生產業,有利于企業通過外購專業化和有效率的中間服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利于企業集中有限資源投向關鍵領域,推動企業技術進步與創新,增強產品和企業的競爭力。

三、生產業將是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

生產業作為中間投入要素融入制造業,可以實現產品價值的增長。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隨著專業化分工的深入和專業服務外置化的發展,其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越來越依賴于營銷策劃、技術開發、現代物流等的支撐。生產業有效延長了行業產業鏈,在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融入了更多的生產服務,是紡織行業有形產品創造差異化優勢和增值的主要源泉,也是企業之間非價格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生產業可以為紡織企業提供高級生產要素,是行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實現產業升級的重要保障。生產服務部門擁有日益增多的專業化廠商和各類專家,他們大部分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的投入品,可以為紡織企業提供急需的勞動力和智力服務。紡織企業投資項目的可行性分析、資本運作和融資服務、保險服務、產品研發、產品設計、工程設計服務、產品設計推廣、品牌推廣、法律咨詢、信息技術服務、管理咨詢、會計金融等智力服務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相對較小,能夠有效提高行業的生產效率和科技含量。

以位于廣東的產業集群西樵為例。早期西樵鎮制造業的發展主要為產能擴張,制造就是簡單的生產,缺乏產品創新能力。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制造業的發展方式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西樵的紡織企業意識到沒有獨特的產品開發能力不行,沒有與制造業發展相關的產品檢測體系也不行。因此,在鎮政府的積極扶持下,該地的紡織產業率先建立了與制造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研發、檢測體系,隨后,又相繼發展起了中介服務、物流服務體系等。生產服務業日益成為促進西樵紡織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的推動和主導力量。為了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西樵從轉變發展觀念、提高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入手,在放寬進入門檻的基礎上,不斷吸引、扶持生產企業進駐西樵,為西樵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發展生產業是提升行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法

發展生產業可以為紡織行業提供較強的產品和產業配套能力、高素質的勞動力、良好的生產服務體系和生產環境,可以為行業持續發展持續提供推動力。紡織企業的專業化生產和經營離不開風險投資、物流、研發設計、策劃等專業化支持和服務,這些專業化的支持和服務給企業帶來了生產、銷售、服務等方面的成本節約,也使生產服務企業自身向縱深化發展。完善的技術服務環境、產品生產環境和產品推廣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加快企業品牌的建立和推廣。發展紡織行業生產業有助于加快我國紡織行業擺脫簡單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提高我國紡織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五、發展生產業是深化行業專業化分工的需要

專業化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分工可以大幅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提升社會勞動的生產效率。亞當·斯密認為,分工是提高勞動生產力、提高國民財富的主要途徑,是推動一個國家或民族富裕和文明的主要動力。實踐也證明,曾經的“企業辦社會”、“小而全”企業模式效率是低下的,不經濟的。隨著企業辦社會的逐步改制,一些“小而專”企業的生產效率迅速提高,行業細分越加明顯。而隨著行業的進一步發展,行業的產品更加豐富,管理愈加復雜,技術水平也大幅提高。

在這樣的環境下,行業生產不再停留在簡單的重復加工生產上,行業的專業化分工需要繼續細化。生產業為行業進一步專業化分工提供了途徑。它既是行業專業化分工深入的產物,也是提高行業生產力的重要方法。

實踐表明,以往由企業內部自行提供的服務,缺乏規模性和專業性。而如果由生產企業提供專業的服務,一方面,可以使制造企業集中精力專注于制造技術與生產環節的研究和改進;另一方面,通過服務外購,制造企業能夠獲得更多、更專業和更高質量的服務。現代工業化必須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為核心,以科技進步為動力。

六、發展生產業是發展趨勢

從世界范圍來看,20世紀中葉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服務業開始向高附加值、知識密集型方向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研發、教育培訓等生產業發展迅猛。在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業快速增長的帶動下,許多發達國家進入了后工業化時代,經濟呈現出“服務化”的特征,經濟重心已經從原來的制造業轉換到服務業。加快發展生產業,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進入新世紀以來,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進一步加速了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融合,促進了一些新興服務業態的發展,服務外包、互聯網信息服務、通信增值服務、研發服務、電子商務等生產業已經成為各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七、結語

發展紡織行業生產業,行業應首先著力完善生產業發展的宏觀環境,按照產業鏈、產業群和產業網思路發展生產業,重視和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發揮紡織行業的產業集群地效應,加快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加強人才的培養建設力度,充分吸收和借鑒國外生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政府、行業協會、企業三位一體,共同努力,不斷推進生產業的產業升級和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報告2011/2012[M].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2.

[2] 劉繼國. 制造業服務化發展趨勢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篇5

【關鍵詞】紡織行業;市場發展;管理對策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趨勢的逐步完善,社會經濟結構體系也逐步實現創新探究,新型社會經濟發展結構逐步打破傳統單一的經濟發展格局,現代經濟發展結構多元化發展,紡織行業在新的發展時期,實現產業市場結構的深入探索,優化紡織行業的產業結構,實現現代經濟發展結構全面創新發展。

二、紡織行業的市場發展現狀探究

1.經營理念滯后

現代經濟發展領域中,產業結構逐步實現單一結構向多元經營模式轉變。紡織行業是現代經濟發展結構中的重要分支,是傳統產業結構中的代表,但從紡織行業的實際經營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紡織行業的經營理念之滯后,一方面,紡織行業的經營理念,受到傳統經營理念的限制,導致我國紡織行業的經營發展處于萎靡的發展狀態,紡織行業的經營發展收益性低,紡織行業的銷售市場開拓性低,對傳統產業的新時期轉型發展帶來較大的發展阻力;另一方面,我國紡織業的經營思想中缺乏完善的行業發展規劃指導,紡織行業中商家經營為了達到各自的利益需求,無法達成共識的銷售市場,導致紡織行業的市場經營發展局面四分五裂,紡織行業發展整體水平低。

2.市場信息技術性差

紡織行業中經營的市場需求分析不全面,單一的紡織行業信息結構嚴重阻礙了紡織企業的新產品研發和大眾需求的把握,紡織行業的產品經營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和時尚性,如果紡織行業的市場信息資源的獲取健全程度低,會導致紡織行業的企業經營管理結構不完善,企業的產業是否適應大眾需求,是否良好的應用了當前的流行元素,要取決于現代紡織行業企業的經營結構,對我國經濟結構的完整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我國社會產業結構的完整性、靈活性復雜造成不利影響。

3.紡織行業的經營模式不健全

現代紡織行業經營發展處于轉型發展階段,紡織行業的市場探索發展的經營模式不健全,企業經營管理的整體經營模式處于不穩定的經營狀。例如:紡織行業現中存在經營銷售市場的開拓廣闊性較大,但紡織行業的產品質量管理結構松弛,無法達到現代經營產品適應市場需求的情況;或者存在經營市場開拓完善水平低,產品質量上乘,但取得的經濟利益較低的情況發生,對紡織行業的市場開拓與經營發展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出現紡織行業市場發展與產品經營的脫節情況發生。

4.經營結構不完善規模局限性

我國紡織行業市場發展中存在市場經營不完善的經營局限性,一方面,紡織行業市場發展缺乏有力的營銷發展模式,傳統的經營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市場經營發展的需求,使企業的市場經營優勢喪失,具有特色的紡織行業在營銷模式處于劣勢地位,從而縮小了現代紡織行業的經營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產業經營中,產業發展的經營中,傳統的紡織行業經營模式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由競爭模式之間存在較大的反差,造成現代紡織行業的經營發展格局處于相對劣勢的市場經營趨勢中,長期紡織行業的惡性循環,對企業的經營與發展造成嚴重的制約,甚至成為阻礙紡織行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構成因素。

三、實現紡織行業市場發展及管理對策的探尋

1.轉變經營理念

紡織行業是我國傳統經營產業的表現形式,為了達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發展環境中,紡織行業的市場拓展與市場需求相吻合,必須轉變現代紡織行業的產業經營理念,經營者要突破產業結構單一的經營理念,逐步開展現代紡織行業的經營發展適應企業時展的需求,例如:可以將紡織行業與產業經營實現產業相關產業的合作經營,包括紡織行業與旅游產業、裝飾品產業等多方面的聯合經營,進一步拓展紡織行業經營者市場銷售渠道,轉變紡織行業傳統經營理念;另一方面,我國紡織行業結構的經營市場的開拓,實現經營理念的轉變要善于建立紡織行業經營者的整體經營市場規劃,善于從理念上分析當前經營的需求,同時又能夠實現對未來潛在經營市場的探索分析。

2.暢通市場信息

實現我國紡織行業在新時期市場經營探索的空間結構得到發展,必須保障紡織行業的經營市場信息暢通性,我國紡織行業的經營與發展必須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例如: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我國紡織行業的信息開拓提供發展空間,例如:紡織行業可以形成國內紡織行業經營市場發展的信息公布空間,或者建立網絡信息紡織行業的發展需求,實現我國信息技術資源在紡織行業發展轉型中的綜合應用。例如:為了實現我國紡織的信息應用的暢通性提高,可以結合現市場經營開拓的新模式,O2O的行業市場經營管理,或者進行紡織產業經營市場需求調查,建立企業經營談論虛擬空間,成分發揮現代新技術在紡織行業信息資源綜合化應用的作用。例如:應用微信、微博、QQ等現代溝通軟件,逐步形成紡織行業市場信息暢通經營的信息獲取渠道,從而保障了紡織行業市場經營管理模式的信息暢通性提高,為紡織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充裕的信息渠道。

3.完善經營模式

實現紡織行業市場經營發展模式的進一步探究,完善行業經營模式,我國行業經營模式是否適應市場需求,產品質量的把握水平是否符合產業經營的需求,是紡織行業占領經營市場的重要因素,為了避免產業經營中出現紡織行業經營質與經營模式不相符合的情況,一方面,保障企業經營中產品質量的檢驗模式完善。例如:從紡織行產品生產的原料,加工過程,產品運輸等方面的控制,保障紡織行業的市場經營質量;另一方面,注重開拓紡織行業的經營市場,市場信息的暢通為紡織行業的產品經營提供源源不斷的經營市場發展信息,善于應用產品挖掘潛在的經營市場,促進我國紡織行業在新時期的市場創新的經營發展。

4.市場銷售方式的創新

紡織行業的市場經營策略,需要市場營銷方式的創新發展,現代產品營銷模式中,產品經發展中,體驗式營銷是現代產品經營中主要的營銷手段,紡織行業在新時期善于完善與發展,必須善于把握企業經營產品的優勢,在新的營銷模式中凸顯紡織產品的最佳亮點,從而緊緊抓住大眾購買的核心經營理念,進而挖掘經營市場;另一方面,從產品經營市場需求入手,紡織行業的產品種類多樣,要善于、分析產品在大眾生活中存在的價值,將“替代品”轉化為“必須品”,從而擴大產品的市場需求,最大限度發揮產品經營的價值,擴展經營的紡織行業產品需求。

5.紡織行業的生產技術進步

商品價值取決于市場需求量的多少,而影響商品市場需求的供應因素中,產品經營的個人產品生產速率大小,對企業產品經營的價值起到決定作用。為了提高個人產品經營與發展的經營速率,必須進一步開發紡織行業的產品生產技術的進步,優化紡織行業中產品經營發扎的生產技術水平創新。例如:紡織行業進行技術培訓中,將現代自動化產品生產技術應用與紡織產品的生產領域,達到現代紡織行業的技術應用發展水平的創新探索。

此外,實現現代紡織行業的市場經營的創新發展,需要對我國國家輕工業發展領域相關政策的把握,善于分析我國政府在新的經濟發展時期提出的產業經營創新發展的新策略,并結合國內外紡織行業技術設備、經濟發展等相應的經營資源,達到紡織行業的市場經營與發展的開發。

四、結論

紡織行業的創新探究,為我國現代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提供發展新空間,結合紡織行業的發展實際,提出產業結構探索發展的整體創新發展對策,包括發展理念、發展結構,發展市場、經營模式等多方面的探索,實現了我國經濟發展結構的綜合創新,促進我國現代經濟結構的科學性探索。

參考文獻:

[1]趙媛媛.探尋新形勢下資本市場與紡織行業的融合全國紡織行業上市公司發展研討會召開[J].紡織服裝周刊,2010,30:11.

[2]張群祥.質量管理實踐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作用機制研究:創新心智模式的中介效應[D].浙江大學,2012.

[3]楊曉東.紡織工業結構調整與四川紡織工業發展探討[D].西南財經大學,2000.

[4]周雪霖.四川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的反思及對策建議[D].西南財經大學,2000.

[5]黃洪燕.我國紡織服裝類外貿上市公司競爭力研究[D].江蘇大學,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欧美16sex性高清播放|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区视频在线|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男人团vip每日更新番号库| 国产粉嫩白浆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产韩国一二三四区| 男女激情边摸边做边吃奶在线观看| 国产yw855.c免费视频| 麻豆91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另类久久精品蜜芽| 888亚洲欧美国产VA在线播放|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在线精品免费视频无码的| 一级毛片免费一级直接观看| 日本xxxxx高清视频|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欧美人与牲动交xxxxbbbb|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男人天堂综合网| 免费观看性生活大片| 美女黄网站人色视频免费国产| 国产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综合热88| 国产精品αv在线观看| 2019天堂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软件| 99热国产精品| 夜恋全部国产精品视频| www.tube8.com日本| 小sao货求辱骂|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下| 香港经典aa毛片免费观看变态|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