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新農村規劃建設范文

新農村規劃建設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12 17:40:3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新農村規劃建設,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關鍵詞] 新農村 規劃建設 研究

1.前言

加快新農村的建設是我國各級政府近年來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點以及各種媒體、雜志的宣傳基本上是集中在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如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等)和村莊的環境整治、建筑風格上,治標不治本。“加快新農村建設,千萬不能把‘新農村’建設成‘新農居’新農村在好也是農村,絕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舊房蓋新房實現新農村”。本文從新農村規劃建設方向研究,新農村發展策略分析,新農村規劃建設解析等方面就新農村規劃建設進行了探討。

2.新農村規劃建設方向研究

2.1規劃建設的基本要求。

在村莊建設規劃中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設標準,合理使用當地傳統的建設模式。可采取新社區建設,空心村整治,城中村改造,歷史文化名村保護性整治等有效形式使整治后的村莊,村容村貌整潔優美,硬化道路面符合規劃,飲用水達到標準,廁所衛生條例要求,排水溝渠和新舊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轉運場所無害化處理,農村住宅安全經濟美觀、富有地方特色.

2.2結合國情,因地制宜,堅持政府引導和農民自力更生相結合。

我國現代化的初期和經濟起飛階段,發展重心放在城市和工業化方面,對農村重視不夠,而工業化和現代化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則開始有意識的采取以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由政府統籌配置資源,實行一定程度的向農村傾斜政策,大力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扶助農村現代化發展。以人為本是規劃工作中需要遵守的一個重要原則。重視民眾參與規劃,既能貼切人民的現實生活,提高規劃建設實施的可行性,又能克服規劃設計師的高傲情緒和幫會式的關門主義。

3.新農村發展策略分析:

第一,規劃師要把握城市與鄉村協調發展的關系。在商品經濟下,中心城市的增長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無限度的惡性擴張,將會導致空間結構的失衡。應當通過地區發展規劃的干預,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優勢的同時,帶動鄉村的進步,使城鄉協調發展。

第二,村鎮的規劃應當在區域規劃的指導下進行。現代市鎮的空間概念,已經不局限于一個孤立的點,只有在區域范圍內進行布局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規劃師要把握農村人口和村莊數量逐步減少的趨勢,編制縣域村莊整治布點規劃,科學預測和確定需要保留的村莊,明確整治對象,編著村莊整治規劃和行動計劃,合理確定整治項目和規模,提出具體實施方案和要求,規范運行程序,明確監督檢查的內容和形式。

第三,規劃師要根據實際分析村莊的發展空間。既要考慮擴張可供選擇的地理方向,確保其選擇可以保護高質量的農田;還要考慮村莊本身是否有適合發展工業的土地,及充足的水源等問題;再次,在規劃中應當十分重視交通條件的作用。現代交通運輸條件的發展,徹底改變了舊的時空觀。

第四,村莊的規劃建設不宜過繁以簡明為好。對于未來的發展應避免過分具體化,允許地方根據當地的情況加以調整,把余地留在實施的過程中,以求規劃更符合實際。同時要注意突出鄉村個性:房屋建筑的造型與風格,應吸收當地民居的傳統特色,使之具有“鄉味”;建筑用材盡可能使用當地建材,以使居民有身臨其境,倍感素雅之味。

最后,規劃師在給村莊做規劃時,要尊重并滿足農民的實際需要,堅決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鎮建設格局。堅持以改善農民最迫切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中心,完善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突出地方特色,體現時代特征與農村風貌。

4.新農村規劃建設解析

4.1 農村道路,

農村道路整治首先,要進一步硬化路面寬度,構架主次分明的道路系統,在道路兩側設置排水溝渠并且要根據當地降雨量計算確定其寬度和深度;其次,村莊內部道路標高應低于兩側住宅基地場院標高,道路通過學校,商店等人流密集的路段時,應設置交通限速標志及減速坎,保證行人安全;再次,村內主次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不得有障礙駕駛人員視線的建筑物和其他障礙物,并且主要道路交叉時應盡量正交,必須斜交時,銳角應大于45度;最后,應避免過境路穿越村莊,當必須穿越時,兩側建筑物必須根據相關規范滿足安全要求,并設置相應的交通安全設施標志。

4.2村莊給水

進一步加強村莊給水工程整治力度,逐步實現村莊集中給水,以滿足農村地區人畜安全、方便飲水;暫無條件建設集中式供水設施的村莊,應加強對分散式水源的衛生防護,水井周圍20—30米范圍內,清除污染源,并綜合整治環境衛生;臨近城鎮的村莊,可通過連接城鎮供水網供水到戶;對于淡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可利用屋頂有組織排水或建造人工集雨場及水窖收集雨水,經儲存處理后,作為村莊生活用水的補充水源。

4.3村內排水

我國大部分村莊沒有下水道和村級生活污水處理系統,

通過村莊排水工程整治,逐步實現“雨污分流”的排水體制,污水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溝渠或農業灌溉。有條件的村莊可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雨水和污度輕度的一般污水可根據地方實際,采用明溝或暗渠方式排放;其次,排水溝渠要充分結合地形,使雨水及時就近排入池塘、河流或湖泊等水體;最后,村莊內的豎向工程要經過規劃師統一考慮和設計,嚴格限制村民宅基地標高任意設置。

4.4垃圾收集

農村不科學的垃圾處理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留下了嚴重的后患,同時也威脅到城市和農村飲水安全。

在農村垃圾收集可采用“每戶分類收集—村集中—縣處理”的模式。同時垃圾收集點,垃圾轉運站的建設應做到防雨、防滲、防漏,保持整潔,不得污染周圍環境,并于村容村貌相協調。

4.5生態建設及環境整治

農村的生態建設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路旁、庭院及宅間空地,種植具有地方特色的經濟作物等綠色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多種新型能源并舉,利用太陽能、沼氣能、生物制氣等天然能源取代燃燒柴草和煤炭,減少對空氣和環境的污染;農作物秸稈還田、制氣或作為禽畜飼料,有機生活垃圾還田或作為禽畜飼料,重視資源再利用等方面。

農村的環境建設方面:要注重村莊環境的整體性、文化性和公眾性,不宜刻意設置大型集中公共綠地,可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進行綠化,盡量利用村邊的水渠、山林等進行綠化布置,以形成與自然環境緊密相融的田園風光。

4.6農村安全

農村安全主要指在消防和防洪排澇方面存在的安全隱患。

在農村規劃建設中,要高度重視公共安全,拆除危房,整治火災隱患;根據村莊周圍的地形地勢,采取“避”、“抗”等有效措施,減少洪水、颶風等自然災害給村民生命財產構成的威脅;新房的建設要符合當地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幼托、中小學等公共建筑要避開存在地質隱患的地段。

5.結論

總之,我國的新農村規劃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走城市化的老路。應當循序漸進,不斷的摸索,尋找適合我國農村建設的規劃之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的繁榮,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達到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 楊崢屏,但秋君,珠海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對策[J],規劃師,2006(05).

[2] 韓延星,黎軍,關于中山市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的思考[J],規劃師,2006(01).

篇2

關鍵詞:公寓化;新農村住區;規劃建設;研究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115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的進步,在新的發展時期,國家不斷出臺一些關于發展農村的政策法令,旨在改善村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促進農村的經濟建設。其中關于公寓化新農村是我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種新類型,深受各地政府部門的推崇和喜愛,并且在許多農村得到推廣和實施。

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關于公寓化新農村住區規劃的建設,也存在和面臨一些問題,規劃設計過于簡單,沒有考慮人們的發展意愿,在建設過程中急于求成,造成一些面子工程等,這些都需要我們不斷的深入研究和積極落實處理。在公寓化新農村住區規劃建設中我們該注意些什么呢?

1 立足農村發展狀況

由于農村的地方發展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并非所有的公寓化新農村建設都可以套用相同的模式,我們應該從農村的經濟,環境和人口等出發,制定和規劃實施與當地發展相適宜的開發建設模式。首先,根據農村的經濟發展狀況來決定公寓化新農村開發模式,是由政府主導,還是村民有能力自發建設,或者混合進行等,這是規劃建設中首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其次,在建設選址的問題上,也要立足農村的基本情況,考慮農村的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等條件因素,選擇地形寬廣,地質穩定的地方,避免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最后從規劃設計上,要考察和保留居民生活生產特征,與當地的鄉村特色和地域文化相結合,建設有當地特色的公寓化新農村。從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有利于建設符合人們意愿的公寓化新農村住區,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能夠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生產水平。

2 貫徹落實集約理念

對農村進行公寓化的住區規劃建設,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集約化發展。首先,公寓化的住區,在很大程度上集約利用了農村土地,提高了農村土地的集約利用水平,節省農村大量的土地,這也是公寓化住區得以推廣和建設的重要原因;其次,在規劃中要盡量做到節能設計,采用新型能源,節約利用水資源,在建設中節約材料等,減少對各種資源的浪費;最后,公寓化的新農村住區建設,這種集中規劃的規劃方式,有利于實現道路硬化,水源凈化,加快了村村通公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的發展進程,改變了以往零散住戶的居住模式,這種集約型的發展規劃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對各種物資和社會資源的浪費,優化了農村建設的設施配置,促進我們新農村走上集約,節能,環保的發展道路。

3 優化人們生活質量

首先,在規劃中實現集中的供暖,供水,供電,聯網等,給與人們必要的生活條件保障,方便和改善人們的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這是最首要和基本的規劃要求,要盡可能方便和滿足人們的各種生活需求;其次,就是要因地制宜,改善村莊的生活環境,利用農村地區的優勢條件,為人們打造一個優美的生活環境,建設一個宜居的村莊,在規劃設計中要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各種健身器材和娛樂活動場所,豐富人們的生活,增添各種樂趣;最后,公寓化新農村住區的規劃建設要促進當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周邊城區發展增加聯系,加強公路交通的修建和聯系,方便人們溝通交流,增添各種就業機會,增加人們的收入,從根本上解決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改善人們生活。

4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在公寓化新農村住區的規劃和建設中,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避免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共處。首先,要做到合理規劃建設垃圾處理,污水處理設施等,逐步改變人們以前的生活的方式,進行集中的管理,避免人們對于垃圾隨便扔放,污水隨便傾倒,破壞農村的生存環境,對河流和土地等造成污染;其次,要對資源進行合理的保護,不隨意開發和破壞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避免過度追求經濟效益而對環境和生態產生破壞,保護農村地區的物種,實現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最后,要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加強環境的綠化,建設環村林,環宅林,進行村莊的整體綠化和美化,構建一個宜居綠色的生存環境。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村民對住宅建設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在進行公寓化新農村住區規劃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立足農村的發展實踐,采取與當地經濟和環境相應的建設模式和規劃設計;堅持集約的設計規劃理念,實現新農村的集約和節約建設;旨在加強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不斷優化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加強對于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全面構建宜居新農村。

參考文獻

[1]馬曉茗,周豫.完善農民公寓政策推進新農村建設[J].南方農村,2009,25,(3).

篇3

關鍵詞:新農村 ;規劃建設 ;思考

Abstract: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ers' own homes, should is with the farmer this, arouse a farmer to build their own homes enthusiasm, farmers rely on their own efforts and hard work, to have a better life. Bu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practice farmers often become passive recipients, the farmer of a few places not only life not bounteous, but saddled with debt. Based o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s of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Key words: new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inking

中圖分類號:TU982.2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3-0020-02

黨的十七大的政治報告指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 近幾年新農村建設受到廣泛的關注,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8年1月1日,頒布實施了《城鄉規劃法》,更進一步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規劃依據。

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必要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鄉之間的聯系日益交融,互為影響。但原有的規劃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鄉二元結構基礎上,就鄉村論鄉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規劃引導,出現盲目建設、無序建設的現象,造成了土地資源、社會資源的浪費。這種規劃制定與實施模式已經不適應城鄉統籌的需要,影響了城鄉協調的發展。為了落實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必須做到規劃先行、全盤考慮、統籌協調,避免盲目建設。從城鄉一體化的角度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上重新研究制定規劃,根本上改變農村建設中存在的沒有規劃、無序建設和土地資源浪費的現象。

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制定

要堅持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原則,目前我國多數的村莊還沒有制定規劃,要求所有的村莊,按照規劃進行建設,按照因地制宜、切實可行的原則,制定鄉規劃、村莊規劃的區域。 

制定村莊規劃,要充分考慮農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對規劃的要求。制定和實施村莊規劃,應當以服務農業、農村和農民為基本目標,堅持循序漸進、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基本原則。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建設以及公益事業建設與管理,從農村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科學引導,體現地方和農村特色。合理確定鄉和農村的發展目標,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  轉貼于 中國

三、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困難   

黨和國家作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策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對今后農村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但在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踐中,卻面臨著許多現實障礙和困難。   

一是體制依然存在。雖然近幾年來 黨和政府為解決"三農"問題,已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困擾和制約農村發展的體制性問題仍然存在,一些關系農業農村長遠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比較突出,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沒有得到改變。 長期以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的投入,都由公共財政給予保障,而農村卻依靠基層政府和農民集資來進行。由于大多數地區鄉鎮經濟發展不理想,地方財政入不敷出,使得許多鄉鎮政府無力向農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產品。農村的土地、資金、補貼、農產品增值等要素和現實利益繼續呈流向城市的趨勢,導致農村發展落后,農民增收緩慢。   

二是農村基礎設施老化和毀壞嚴重。由于 長期以來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在投資制度上表現為"重工輕農",導致農村投資嚴重不足, 農村道路等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存在無人管理和養護現象, 嚴重影響農民的生產生活。   

三是農民增收壓力大。 目前保持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所面臨的困難很多,例如:單純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收入的空間越來越小,農業生產結構調整滯后于食品消費結構的變化,鄉鎮企業和城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下降,資金短缺嚴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等。 雖然當前國家免除了農業稅,兌現了種糧直補,但農資價格不斷上揚,農業增收空間變窄。同時,農業生產的不確定因素增加,自然災害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的局面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 產業化經營水平低,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對農民增收帶動力也不強。    

四是農民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是農民。但由于長期受經濟社會條件影響, 我國農村教育資源供給不足,農村文化、教育基礎尤其薄弱,不同地區、不同群體之間的受教育機會很不平衡,尤其是城鄉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差距, 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導致當前農民整體 文化素質偏低, 缺乏專業技能, 接受新事物能力差;觀念落后,重農輕商的意識相當濃厚;小富即安,小成則滿,缺乏開拓精神和市場風險意識 ;農村中封建迷信等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現象還比較普遍。    

五是村莊建設亟需規劃。鄉鎮面對廣大農村的土地管理,特別是農民建房的管理難以到位,很多農村規劃嚴重滯后,村莊房屋雜亂無章,目前農村違法建筑和違章搶建仍然十分普遍。如不及時規劃,將來按新農村標準要求進行規劃建設,代價將更大,同時也留下很多安全隱患。另外,由于雜亂,農民住房獨家獨戶,缺乏有序管理,沒有科學規劃建設公廁、統一垃圾投放點,環境衛生臟、亂、差,雞飛狗跳、毛廁遍地、污水橫流的現象隨處可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正確面對和妥善解決這些現實障礙問題。

四、規劃后的實施總結 

篇4

關鍵詞:鄉村聚落;新農村規劃;思考;建議

隨著經濟建設速度的加快,我國正步入快速城市化時期。在城市中社會、經濟和空間結構發生急劇變化的同時鄉村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無論是政府、生產者、居住者還是規劃人員都受到經濟水平、思想觀念和實踐經驗等的制約,新農村建設發展缺乏合理有效的規劃管理機制,出現了以下一些問題: ①盲目貪大求洋,犧牲自身傳統特色與環境,偏重于眼前的短期利益,甚至不惜以毀林、毀草、開荒為代價,而對所具有的生態功能、文化及美學內涵考慮很少或忽略。②有些政府雖有品牌意識,但由于對鄉村景觀意象概念不清,構成要素把握不夠,深層次的鄉村意象景觀的實地研究欠缺,造成對本地特色定位不足,雷同現象普遍,從而降低了鄉村的自身價值和綜合競爭力。③規劃人員素質差異,對鄉村理解不透,同時又缺少這方面的專業理論指導,生搬硬套地沿用城市規劃理論的靜態處理模式,忽視村民及公眾的鄉村景觀認知、環境和心理接納意識,導致鄉村整體景觀形象特色退化。

這些低層次建設迅速蔓延,侵占了良田耕地,還對鄉村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留下一大堆與鄉村自然秀麗的風格失調的建設,對傳統鄉村景觀的整體性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使鄉村景觀功能退化乃至完全消失,對整體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產生負面影響。

在全面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保護傳統鄉村景觀意象的完整和特色,挖掘其無形價值,完善鄉村風貌,形成完整、高效和多功能的新時期鄉村地域景觀,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為此,規劃師不應只是扮演裁縫師的角色,還應充當修補匠的角色。也就是說,新農村規劃決不是簡單的推倒重來,而是如何更好地完善聚落的布局。

1、聚落的定義及組成和發展

聚落是一定地域范圍中人的生活和生存環境。《漢書. 溝洫志》中記載:“或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史記. 五帝本紀》:“一年所居成聚,兩年成邑,三年成都”。《中國大百科全書》解釋:“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聚居地的總稱。古代指村落,近代泛指一切居民點,它由各種建筑物、道路、綠地、水源地等物質要素組成,其結構和形態受經濟、社會、歷史、地理諸條件的制約。”隨著人類社會的第一次大分工,即農業與畜牧業相分離,人類開始定居,出現了鄉村聚落。

2、鄉村聚落的地緣性及內部體系和功能混合空間

2. 1鄉村聚落的地緣性和人緣性

早期人類的聚居是人們為了在自然條件下保護自己,根據自然的特點而逐步建造形成的。人們總是選擇那些對生活和生產來說最方便最有利的地方,如河流、墁坡、有大片的水域或能夠提供狩獵采集的森林等;人們總是要選擇易于防守的地方,甚至修筑人工地形(溝渠、城墻等) ,有效地輔助聚落的防御能力。人類對自然的依附在鄉村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無論是生產生活還是情感上都與大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以血緣氏族為紐帶的族類聚居,千百年來總是相對穩定生活在某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點上。由于地緣、人緣等因素,外來人口在沿海發達地區的城市和工廠大量聚集,雖然職業五花八門,在居住地上形成村落化聚集,形成河南村、安徽村、湖南村等;他們這種自然而然的聚集,也充分說明了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千絲萬屢的聯系,給了我們“聚”的緣由。

2.2鄉村聚落的空間特征和內在體系

聚落歷經數百年乃至數千年的歷史變化延續至今,在它的身后是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沉淀。各種宗教、宇宙觀、空間概念、社會制度和家庭制度等會反映在傳統的聚落和住居當中。如我國大部分村莊都有自己的傳說、故事和英雄人物等,這些事物反映在空間上就形成了該村的標志:一口老井、一棵古樹、一座廟宇、一對石獅、一個牌坊等等,它們都包涵著特定的意義。他們在聚落中位置以及分布方式不同,所具有的意義就不同,這些事物的配置、排列使空間形式化,使場所秩序化,如此聚落的紋理宛若天成。

傳統鄉村聚落空間的秩序是經過歲月的長久積累醞釀而成的,相對于城市聚落,其受工業化沖擊還不是那么嚴重。它們日常活動的空間還是人性化的小尺度空間:平房、狹窄的街道、村頭小廣場、十字路口大樹下的空地等等。小空間更適合人門的日常交往,這些場所是村民門忙碌一天后放松休閑的好去處。

傳統鄉村聚落的空間秩序是有生命力的,是村民日常生產生活的見證和再現,他們的背后是一整套完善的內在體系(價值觀、信仰等)控制著村莊的格局,這種體系本身就是村民所共有的空間概念,將這個空間概念很好地轉化為形式的聚落就是現存的一切。

2.3鄉村聚落的功能混合空間

工業化、城市化、現代技術和現代化交通的發展打破了農村的靜態平衡,村莊的邊界很快被突破了,寬馬路、小洋樓、大廣場等一并進入農村。為加快城鎮化進程,統一完善廣大農村的基礎設施,減少重復投資,當前許多新農村規劃采取拆鄉建鎮、拆村建鄉、遷村并點等強行規劃措施。這些措施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農村不同于城市,它自有一整套“聚”的內在體系,并且有相應的空間形態與其協調,這樣的聚落能保證村民正常的休息。

如農村的大院落,農民不僅要安放各種農具(包括機動三輪、四輪等) ,還要喂養家禽家畜,有些還要和池塘結合起來,鄉村生活與生產在土地和空間使用上的混合性是一種有效率的存在。又如鄉村街道長期以來形成了平時人車混行、集市日又成了商業空間和諧場景,嚴格的車道劃分并不適應鄉村的人性化街道。

3、村莊規劃設計實踐探索

3.1項目概況

新會天馬村位于會城街道南部,南臨銀洲湖,與新會經濟技術開發區緊鄰,屬于新會城區南部拓展的銜接區域。天馬村共有村民小組33個,居住戶數2713戶,戶籍總人口為10273人,戶均人口3.8人,合計房屋4022間,現狀村莊建設用地85.50公頃,人均建設用地78.8平方米。作為新會形象標志的生命之樹“小鳥天堂”,就位于天馬村內,這個聞名中外的生態旅游景點,是天然的賞鳥勝地。

3.2規劃思路和方法的調整

由于村莊的物質空間的形成有其內在的支撐體系,所以規劃師要深入了解村民在該村內的生產生活,預測未來他們在空間中的各種活動,并且可以將這樣的“情景”連續起來形成模擬空間。農村規劃不同于城市規劃,規劃師要更注重自下而上和村民參與,從調研到方案階段,規劃師都要以農民為主體,他們對村莊的發展、村莊的布局和建設需求對規劃師有很重要的啟發作用。對功能分區的規劃方法要慎用,農村是有機形成的,同樣規劃應順其肌理,如生產和生活混合,商業和居住混合,商業和生產混合,祭祀和商業混合,生產、旅游和娛樂休閑(農家樂)混合等。

3.3保留生態空間

農村是生態生命線,在做規劃時不僅要保留天馬村的農業用地、森林用地、水面等保護區,還要把昔日生命線系統(水系、山脈、舊村遺址、溝渠等)進行統一調查,劃為不可建設區,雖然有的已失去以往的物質功能,現在可以把它們作為記憶與綠化相結合。老井、古樹、廟宇、宗祠……不僅是村民的精神寄托,它們更是空間定位的基點,不能輕易拆除。

3.4積極組織人性化的“聚”空間

如果對待城市要大手筆的話,那么對農村需要小細琢。天馬村的街道、老井、古樹、宗祠等是規劃做文章的依據和基點,把每家每戶的入口同街道自然銜接,使他們的交往空間由家門口、巷道、街道邊到村頭大樹下等,形成一系列過度空間,再由交往空間的點(巷道,大樹下等)、線(各級街道和巷道等)、面(廟宇前廣場、大型集市等)形成整個村落的交往的空間體系,既自然又安全。把戲臺、老年人活動中心、新增加的康樂設施結合起來布置;把宗祠、廟宇和文化大院結合布置;把街道邊大樹下的廣場與少兒游戲場地結合布置;將集市點與商業服務設施相融合;傳統場地與現代化設施結合布置,不斷給村落增加新鮮血液,使其生命有機體得到可持續延伸。

天馬村聚落布局的演變史就是村莊從山麓高地向平原放射擴張的過程,是新會傳統村莊演化的典型代表。根據該村在不同時期的板塊聚落特點,村莊規劃還靈活采取了各具針對性的“聚”合措施。

3.4.1 老村理順發掘

主要指圍繞馬山的內圈層居住用地,也包括二聯組長熊(音“泥”)山北麓一些民宅,是天馬村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是早期先民擇依山麓高爽之地集聚而居的最早居民點,不少地段仍保留著過百年前的村莊風貌,但隨著設施的陳舊破損,不可避免的出現了部分住宅無人居住的“空心化”現象,但近期內對該區域進行大規模清拆的條件仍不成熟。

規劃重點:進行適當強度的理順,改善交通、疏散、消防,并發掘其蘊涵歷史文化的一面,豐富“宜游”的歷史文化層面。將歷史悠久的凝聚力重新活化,把人們吸引過來。這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優化村莊環境有著深刻意義。

3.4.2 舊村整治

指老村向外拓展的第二圈層,主要形成于上世紀中期到改革開放初期,當時屬于人口高速增長期,物質水平有限,出現“聚”而欠序的問題,建設追求經濟性,式樣比較單調,基本設施也開始進入“更年期”,需要進行整治。

環繞天馬舊村的月灣河長1326米,在水運為重的年代曾經是本村的交通要道,但兩岸的建筑大量占用岸線,嚴重影響陸路交通,對于道路標準較低、存在明顯防災隱患的老舊村來說,改造月灣河岸線,對于改善天馬舊村整體環境,有著深遠意義。月灣河需要整治的主要河段就位于該區域內。

規劃重點:進行較大力度的整治,將村莊聚落方式進行重新調整,實現“聚”而有序,適當降低建筑密度,改善交通、疏散、消防、排水、景觀,進行路堤結合的月灣河改造,并需要對閑置的空地進行環境美化改造。

3.4.3 新村完善

指老村向外拓展的第三圈層,形成于改革開放之后,由于經濟條件好轉,該區域建設標準比以前明顯提高,村容村貌趨向現代化,但部分地段仍有設施欠缺,計劃近期逐步完善。該時期的物質資產從集有化向個人化分散,村莊集聚力下降,具體表現為該區村民集體活動場所缺乏。

規劃重點:進行補遺性的完善工作。增加群眾公共活動場所,如文體康樂設施、并結合綠地休閑空間建設,利用群眾互動交流平臺,增強村莊的凝聚力,提升“宜居”環境;完成主要巷道的硬面化改造,增加消防供水設施。

篇5

【關鍵詞】新農村;城郊生態網絡;建設

1 搞好新農村建設必須統籌城鄉規劃建設

新農村建設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應跳出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就農民論農民的傳統思維方式,拓寬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的視野和思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城市和農村有機結合,以城帶鄉、以鄉促城,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為服務,達到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而進行城郊生態網絡建設可培養人們對城鄉地區經濟、社會、政治和生態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的清晰意識和關注,有助于突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應該切實加強規劃工作,堅持城鎮建設與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完善城鄉規劃體系,改革城鄉規劃編制辦法,切實加強鄉村規劃,使鄉村的建設和管理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以農民為本,從各地農村的實際出發,選擇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模式。農村有農村的特點,要體現農村的特色,保留農村的歷史文脈,保持生態環境和自然風貌,做到人與自然和諧,既展現農村的田園風光,又彰顯農村的歷史文化底蘊,適應農民生產生活要求。同時新農村建設還要同城市建設相協調, 達到以鄉促城、和諧發展的目的。

2 搞好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強城郊生態網絡建設

城市市區與郊區(含近郊及遠郊鄉村)不僅是構成一個城市市域的實體,而且兩者存在的特殊區位關系,決定了兩者在社會發展中有著十分緊密而廣泛的聯系。城市市區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郊區鄉村的經濟及社會發展依附于市區,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并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但郊區的生物生產能力和環境容量顯著大于市區,是促進市區存在的基礎,這一點卻并未引起人們的普遍認定與重視。郊區除了向市區提供勞動力、食品、水源、建設用地以及游憩休閑空間之外,還發揮著調節市區環境質量的作用,正是郊區的生物生產能力彌補了市區生態環境的缺陷,對改善市區人群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提供了重要保證。而生態環境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并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內容。在城市化進程中,認真研究城郊生態網絡建設的科學規律,對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與發展的統一以及城市可持續發展可打下良好的基礎。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壓力也日益增大,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和問題日漸突出,不利于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影響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使城市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除了對城市進行綠化和美化外,還必須進行城郊生態網絡建設。城郊一體的生態網絡是城市市域綠地系統與城郊森林植被的有機統一體; 是各類具有不同功能特點的森林群落類型構成的復合多功能系統; 是由不同景觀形狀特點的森林景觀要素構成,由點、線、面合理組合形成的空間格局優化的景觀生態系統,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工程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城郊生態網絡建設事關城鎮建設與發展的百年大計,應當結合城市擴容和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把生態網絡工程建設成一道合理規劃、科學布局、精心設計的工程。即把城郊生態網絡工程建設貫穿于城鎮改造和新農村建設的整個過程,充分考慮市區綠化與郊區綠化的關系,使二者具有合理的數量比例,實現空間上的內在聯系和功能上的相關互補特性。通過城郊生態網絡建設來改善城市環境,維持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是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和迫切需要,這樣既能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整體效益和質量,又能省時省錢省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城郊生態網絡建設中,主要任務與主體工程都在郊區,所以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承擔城郊生態網絡建設的主要任務,把城郊生態網絡建設結合到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進行。

3 構建城郊生態網絡的途徑與方法

3.1 加強對城郊結合部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

規劃是建設的龍頭,生態網絡建設工作要有一個新的突破,關鍵在于要有一個前瞻而科學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很長一段時期以來,城市規劃及管理部門只重視城市市區的規劃及建設管理工作,忽略了對城郊結合部農村的規劃及建設管理,或對城郊結合部的農村的規劃和建設管理工作重視不夠,導致城郊結合部的農村規劃及建設管理工作嚴重滯后,使得這些“都市里的村莊”在總體布局、建筑風格、基礎設施、公建設施、環境保護及園林綠化諸多方面,不能適應現代化城市的發展要求,不能滿足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有些甚至嚴重影響城市形象。又由于受城郊分管、條塊分割體制的制約,城區對郊區的規劃和建設無權管理,而郊區建設管理部門又習慣于用管理農村村莊的傳統方法來進行建設管理,起點低,缺乏科學性和超前性,加之城郊結合部農村片大面廣,村莊相對分散,給規劃和建設管理工作帶來一定程度的難度。由于規劃及管理工作的嚴重滯后,城郊結合部農村的建設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科學性、超前性不夠,不少地方只重視建房屋,忽視基礎設施建設,不重視居住環境、生態環境的改善,不考慮可持續性的發展戰略。

3.2 加強農村村莊的綠化與美化,并建立相應的目標責任制

城郊生態網絡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除了要做好“面”、“線”上的工作外,還必須要抓好“點”的建設。對于多數農村來說,村莊綠化美化的差距還很大,主要問題: 一是綠化覆蓋率低、質量差、水平低; 二是有相當數量的村莊還沒有綠化。為此要明確城鄉綠化目標,即城鎮綠化要向高標準的生態園林方向發展,鄉村綠化要向城鎮園林化邁進。城鎮綠化應力求建設城郊一體、功能完善、結構合理、景觀優美的城郊生態網絡系統,鄉村綠化要形成村莊林圍化、庭院花果化、道路林蔭化的格局。同時要建立相應的領導目標責任制和一套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和考核辦法,將城郊生態網絡建設的目標層層分解、層層落實,只有這樣才能推動各級領導部門和干部把該項工作抓好、抓實、抓到位,并達到預期效果。

3.3 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綠色產業

新農村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提高農民的整體生活水平,簡單地讓農民改種糧為種樹種草以獲取生態效益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行之法就是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綠色產業,使之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在發展綠色產業活動中,建設既有生態效益又有觀賞游覽活動功能的風景旅游點和發展經濟林業都是非常可取的做法,也是人民群眾的一項迫切需求。目前許多農村都把發展經濟林業和生態旅游結合在一起,并已取得很好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這種經濟方式能夠帶動郊區經濟的繁榮,可促使農民致富,縮小城鄉差別。

3.4 加強對農村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

城郊生態網絡建設是一項具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雙重效益的行業建設,因此它同時也是蘊涵和弘揚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不僅在城區而且在郊區都有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其中又有相當數量本身就是古典園林或與傳統園林共存。進行城郊一體的生態網絡建設,有利于對這些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及對其所處環境的進一步優化,是體現歷史文脈特點和獨有風貌特色的一項重要建設。因此,就城郊一體生態網絡建設的內涵而言,它不僅僅是建設范圍的擴大,即在空間上橫貫整個城市(市域),而且它涵蓋了傳統與現代園林的內容,又在時空上縱穿城市的發展歷史,體現城市發展的歷史文脈并展示新時代園林文化的風采。

3.5 加強對城郊生態網絡的投入與保護力度

環境保護投入的實質是對環境的一種補償,是實現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保證。地方人民政府要將環境保護投入列入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的資金投入。城郊一體生態網絡從城市延伸到鄉村,是一個健全的網絡系統。由于這個系統是在大自然中的,對環境作貢獻的系統,這個系統嬌嫩脆弱,破壞容易建設難。從目前情況來看,由于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一些房地產商千方百計到生態區域內搶灘建房,沒有統一的規劃,對城郊生態網絡建設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此外,一些村民對生態網絡認識不夠,有意無意破壞生態網絡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必須加大保護力度,穩定執法隊伍,嚴格執法,切實做到建設好一片,保護好一片。

參考文獻

[1]彭鎮華,江澤慧.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

[2]李艷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諸問題的思考[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5).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视频免费| 么公的又大又深又硬想要| 美女尿口18以下禁止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美国产亚洲av| 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噜男男| 国产污片在线观看| 91欧美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小东西几天没做怎么这么多水|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日韩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精品一区二区| 男女免费爽爽爽在线视频 | 欧美激情第1页| 俄罗斯精品bbw| 69xx免费观看视频|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一女被两男吃奶玩乳尖| 新梅金瓶之爱奴1国语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站街| 欧美怡红院免费的全部视频| 可爱男生被触手入侵下面| 高清免费a级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800av在线播放| 在线看www免费看| igao激情在线视频免费|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中文字幕第二页| 日本不卡高字幕在线2019|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欧美大片在线观看完整版| 亚洲熟妇AV乱码在线观看|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超碰97香蕉|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女女| 美女扒开粉嫩尿口的漫画|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韩国太太的告白韩国电影| 国产影片中文字幕| 99re6这里只有精品| 天天色天天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