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0-12 17:41:0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醫療保健市場分析,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醫療保健;旅游;市場形成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01-0186-02
1 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生活素質的不斷提高,醫療保健旅游成為具有強大市場潛力的新興行業。目前,每年有超過25萬的病人前往新加坡接受治療,而印度2002年接待病人數就已達到15萬人次,2006年超過50萬人次,并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長,據估計,2012年印度醫療保健旅游可直接給印度帶來22億美金的外匯收入。
醫療保健旅游是指人們因定居地醫療服務太昂貴或不太完善,所以到國外尋求相宜的醫療保健服務,并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發展而成的一種新的產業。該旅游形式不同于一般的消費性旅游,其過程不僅包含了旅游者對吃、住、行、游、購等服務的消費,還包含了對醫療保健產品的購買消費,整個過程以醫療保健為目的,并以此為導向進行日程、活動等的安排,因此是一種生產性旅游,即對健康的生產。因此,它不但能促進旅游業的發展,而且對推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在供給-需求理論的分析框架下探討了醫療旅游市場的形成原因,從而可以為更加清楚地認識和開發這一新興市場提供充足的理論依據。
2 醫療保健旅游市場形成的供給分析
任何一個醫療體系在決定其有限資源的使用時都必須將其所希望提供的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數量結合起來,如圖一所示,該圖顯示了這種數量與質量之間的相互替代關系,其中質量是指衛生專業人員的培訓水平――是對質量的過程衡量,而非結果衡量,數量指接受醫療服務人口的百分率。
該質量與數量的交替軌跡即代表著一條生產可能性曲線,曲線上任何一點都是假設以最低成本生產出來的,如圖示中A、B兩點。其中,A點代表質量較高但只能滿足較少人口比例需求的組合,B點則代表服務質量較低但能夠滿足大多數人需要的組合。
C點則代表了所有人都得到最高質量的服務,因此是所能供給的最優狀態,也是任何政府或醫療機構所竭力追求的目標。
目前,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出現醫療保健服務供給不足的情況,其中最為典型的兩個案例就是英國、加拿大等提供全民免費醫療保障體系的國家,以及中東等醫療設施不夠先進但國民具有消費能力的發展中國家。
我們知道,即使是醫療保障體系最不健全的國家,在提供醫療保健服務時都會確定一個最低的質量標準,以英國為例,我們將圖一中生產可能性曲線修正如下:
因此,只有ab之間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才是可行的,即英國的醫療保健服務最多只能滿足于e水平人口比例的需求。另外,英國的醫療保障體系是免費的,因此其醫療需求接近于無窮(即100%國民的需求都是有效的),那么必然存在數量缺口ef,即存在一定量的人口無法正常接受醫療服務,而只能通過排隊等候等方式加以解決。據英國政府衛生部門最近的一項分析報告得知:目前英國1/8在國民健康保險系統內的醫院接受治療的病人需要等待一年以上才能夠接受治療。英國衛生部門在2007年3月對20多萬病人進行調查后發現,48%的病人在18周內能接受醫院的治療,但30%的病人要等30周之后才有機會接受治療,而12.4%的病人則需要等上一年多。根據這一數據,英國大概有50萬病人要等待很長的時間才能接受治療。
因此,當等待的時間成本超過本國私人醫院的就醫成本時(公費醫療的貨幣成本為零,總成本即為時間成本),患者就會選擇私人醫院就醫,而當時間成本小于本國私人醫院就醫成本,而大于國外醫院的就醫成本時(在質量相同的前提下),則選擇出國就醫,從而產生了醫療保健旅游行為。
又如中東等發展中國家,由于其所擁有的科學技術水平、醫療服務設施等許多方面均不及發達國家,因此,在同一人口水平下,其所能夠提供的質量水平必然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如圖3所示:
因此,相對于發達國家,其存在一定程度的質量缺口ag,即滿足不了部分患者對于特定醫療服務的需求。那么,對于這部分患者群體,假如能夠承擔國外治療成本,則必然會選擇出國就醫,從而產生對醫療保健旅游的需求。
3 醫療保健旅游市場形成的需求分析
影響患者醫療需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的普及,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增加了患者的醫療需求。
另外,醫療保健需求增加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醫療保健產品自身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即產品需求的變化由患者和醫生共同決定,在這里醫生同時扮演了患者顧問以及服務提供者的雙重角色。
患者、醫生、以及由此產生的醫療需求三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用下圖加以描述:
理論上,患者向醫生咨詢,而醫生為患者提供可靠的醫療建議,然后由患者自身決定對醫療保健等的需求量,因此,患者具有充分的決策權。
但實際中,醫生對于患者的需求決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如圖四所示,醫生的個人收入將依據其雙重角色來源于兩個方面,一為咨詢費用,二即作為服務提供者而產生的收入,而后者是醫生的重要收入來源。因此,醫生具有充分的激勵誘導患者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消費決策,從而導致醫療保健需求的增加。
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當醫生數量增加,即供給增加(S0移動至S1),導致單個醫生面臨的需求水平下降(即單個醫生服務價格由P0下降至P,),則單個醫生為維持自身原有收入水平將誘導患者增加消費支出(D0移動至D1),從而導致醫療服務需求的上升(P1,Q1)。此即醫療服務市場的需求創造理論(Robert G. Evans),如圖5所示:
以美國的醫療保健服務市場為例,由于保險費率過高等問題,目前美國擁有超過4.6億的人口沒有參加任何形式的保險,面臨著獨立承擔全額醫療費用的問題。另外,美國還存在大量自保企業(self-insured company)由于醫療成本的不斷提高而面臨破產。據有關調查顯示,美國平均每年由于無法負擔醫療費用而導致的破產達到75萬次。
由以上數據可知,目前美國醫療保健市場價格普遍偏高,并到了無法接受的程度,而這必將導致個人患者醫療需求的下降,甚至有部分患者(需求者)由于無力支付昂貴的醫療費用而被擠出市場,從而導致整個市場需求縮小,在供給(醫生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單個醫生所面臨的需求下降,即收入下降,由以上的需求創造理論可知,單個醫生為維持個人原有收入水平將誘導患者增加個人需求,從而進一步加大個人患者的醫療負擔,進而又將擠出部分患者。如下所示:
從以上分析可知,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美國患者因為無法負擔昂貴的醫療費用而退出國內醫療保健市場,而尋求外部市場的幫助,從而發生醫療保健旅游。
4 結論
從以上分析我們了解到,盡管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在盡最大努力來滿足本國國民醫療保健服務需求,但是,由于最低質量標準,以及市場操作中存在的各種不規范因素等總是導致很大一部分國民無法得到正常有效的醫療保健服務,而這部分患者則成為我們開發醫療保健旅游的先驅市場,并且隨著該行業的不斷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在選擇決策過程中進行國內外醫療保健服務的成本-收益比較,最終作出最優決策,這和目前很多公司所采用的全球采購行為相類似。另外,單就某個國家的醫療保健資源來說是有限的,因此,每個國家都不可能兼顧其所有國民的需求,那么,引入國際醫療資源來滿足其自身無法滿足的需求,以達到本國總體福利水平的提高,必然是未來各個國家的最終選擇。同時,作為醫療保健服務的輸出國,其以本國的優勢資源進行服務輸出,既增加了外匯收入,同時也提升了該國的總體福利水平。
按照福利經濟學的原理,醫療保健旅游的存在與發展將有利于提升各個國家的福利水平,而不使任何一個國家的福利受到損害,因此,該行業必然會得到充分的發展。另外,國際經濟學理論中的資源稟賦理論,即各個國家均生產其資源稟賦占優勢的產品,然后進行交換時,必然增進全球總體福利水平的提高,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實了醫療保健旅游的良好發展前景。因此,如何通過服務貿易的途徑,發展醫療保健旅游行業,應是我們拓展旅游業的一個新思路和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孟卓.醫療旅游:醫院新金礦[J].當代醫學,2004,(11).
[2]保羅•J•費爾德斯坦.衛生保健經濟學(第四版)[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據北京商業信息咨詢中心對127家重點監測樣本企業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月3日下午,今年元旦期間北京市全部樣本企業銷售額達到21.0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8%。另據上海市商務委員會1月2日公布數據顯示,去年12月31日與今年元旦兩天,上海百家大中型商業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15.07億元,同比增長37.6%。
這一趨勢預示著2010年大陸內地樂觀的消費態勢。加上大陸地區幅員廣闊,每個城市的消費者都有不同的特色與面貌,且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呈現跳躍性的成長,消費行為可能在三個月或半年后發生變化。目前,臺灣業者更加注重隨時關注內地消費者的特別需求和期待,進行銷售通路的布局,臺灣有關管理當局也積極參與調研分析,希望臺灣業者能抓住大陸民眾多元消費的商機。
內陸五城市的消費特色
近期,臺灣當局幫工商界作出了市場分析,臺灣商務管理部門也推出大陸消費市場指導手冊。他們認為,大陸內銷市場供過于求的局面,加速了買方市場的形成,因而使大陸內銷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另外,大陸內銷市場已成為國際化競爭的市場,差不多全球知名的大廠商已逐漸進人內銷市場。而且內銷通路與市場秩序在近年來變化快且大、也亂,價格競爭日益激烈。
從大陸內銷市場結構來看,農村市場潛力大增,城市消費層次區隔日益分明,形成異質化的市場;從消費群體來看,收入層次與消費層次漸次拉開,年輕族群逐漸形成消費主力,注重品牌、追求高質量、多樣化。
此前,臺灣“經濟部商業研究院”以觀察法加上非正式的訪問,通過各城市的商業街、百貨公司、購物中心、批發商場、超市、便利商店和美妝店等,對內地上海、成都、沈陽、西安和青島五個城市的消費特色進行分析,形成調查報告,提供臺商參考,希望能精準地抓住內地不同區域消費的關鍵,成功打進大陸內地消費市場。
研究報告認為,大陸城市消費者的時尚偏好強烈,階層意識鮮明,品牌和銷路都有檔次之分,建議臺商赴大陸開拓消費市場時,有必要先確認自己產品的品牌、檔次和鎖定的消費群體,并進駐投資地的商圈通路,接觸到目標消費族群。此外,產品運用、廣告創造知名度、塑造特點制造口碑,為營銷上的主策略之一,如不能創出特色與知名度,業務拓展將會事倍功半;如果能正確地掌握各地的消費特性,則每個城市都可能有商機。
內陸消費市場有待積極拓展
部分臺商觀察目前大陸消費市場變化后認為,從奢侈品市場分析,目前奢侈品在大陸地區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但擴展到二、三線城市是必然趨勢。受到此前的國際金融海嘯的沖擊,如果高級品牌在全球其他地區的銷售持續下滑,他們將會加快開拓大陸內地市場的步伐。
另外,也可以籌劃拓展臺灣獨特的產品。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2010年是開拓大陸內銷市場利好的一年,但隨著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更趨理性,對價格有一定的敏感度,也更追求性價比高的品牌產品,這有利于具創意巧思的臺灣網絡創業族開拓性價比高的獨特產品來占領市場。
其次,可抓住娛樂消費的契機。經驗顯示,在經濟蕭條時期,大眾娛樂消費的需求膨脹,讓休閑娛樂產業迎來發展的機會。臺灣的電影、電視劇、動漫、網絡游戲等以及創意產業,都可能成為娛樂消費的重要出口,臺灣業者一定要抓住機遇,逆流而上。
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明星產業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Databeans預測,至2011年醫療電子用半導體產值將超過40億美元,以家用市場成長速度最快,平均年成長率高達12%。另一研究機構BCC Research的最新調查報告也指出,全球家用醫療設備市場規模將從2007年的146億美元,至2012年時成長到204億美元,年成長率(CAGR)將達到6.8%。輔助復健、治療裝置、監視/傳感器與遙測裝置等,成為家用電子醫療市場的大頭,光以血糖測量儀來看在2007年就有70億美元商機,而到了2012年將成長到89億美元;而有益健康的家用醫療裝置,預估更將大舉成長25%。
全球醫療電子市場的熱鬧,受到以下趨勢所影響:(1)人口老齡化。(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對于增進健康照顧的期望持續增加。(3)保險公司和雇主在醫療開銷的支付和保險范圍逐漸消減,但受保人或病患需繳納的費用卻日益增加。(4)日新月異的科技可針對許多癥狀較輕微的疾病,給予早期分析、預防與治療。
其中,人口老齡化是推動家用醫療電子發展的主力之一,也是全世界各國都面臨的問題。根據聯合國報告指出,公元2000年全球老年人口達6億人,預估至2050年將增至20億,老年人口比例將高達21%。人口數最多的中國,同樣也將擁有最多的老年人口。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7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達到8.1%,估計到2025年,老年人口將從現在的1億4千6百萬,增加到2億9千萬人。
BCC分析報告也指出,若以區域性來看家用醫療電子市場的銷售額百分比,美國與加拿大目前是最大、也是成長最快的市場,占有全球市場的34.2%;而藥品和醫療器械產品在其醫藥總產值中各占一半的歐盟占28.9%;包含中國在內的其它二十個發展中國家,則占市場比例的22.8%。
從生病了才看醫生的治療,到預防疾病的預防,在電子科技的推波助瀾之下,保健醫學將是未來的顯學。不但大型的醫院用治療儀也逐漸朝便攜式、經濟型家用康復治療器的方向發展,例如,全自動體外電擊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生育監測儀(Ferfility Monitoring Device)等;每個家庭也會將家庭醫療與保健視為必要的投資,選購家用醫療電子設備就像選購電視與冰箱等家電般平常。
以上種種因素,讓家用醫療電子設備被美國《財富》雜志預測為21世紀前十年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的第一名,也成為半導體廠商搶進的重點市場。
全球半導體廠商積極投入
目前家用醫療電子市場的主要供貨商包括強生(Johnson&Johnson)、羅氏診斷(Roche Diagnostics)與拜耳醫療保健事業(Bayer Healthcare)三大龍頭,并且都擁有超過10%的市場占有率,其中強生更以37%的市占率穩居首位。近年來,全球半導體、硬件與軟件等代表性的大公司動作頻頻,進行垂直整合的計劃性投入,包括微軟、英特爾、飛利浦等廠商,已開始將焦點移到家用醫療電子市場,希望以高新技術與成本優勢切入原本封閉的醫療產業,局勢漸漸有所不同。
先是英特爾成立數字醫療事業部(DigitalHealth Group),并與美國微芯科技(Microchip)宣布成立醫療產品部門,再與醫療器材制造商合作,陸續發表醫療用相關感測芯片與技術;德州儀器也于2007年初,在其高效能模擬事業群下成立醫療/高可靠性產品線,集中所有可用于醫療電子的相關產品;飛利浦在新加坡成立亞太第一座醫療診斷設備學習中心,強化在亞太地區對先進醫療保健的投入;而韓國三星集團旗下的三星首爾醫院,則廣泛應用了三星電子自行開發的醫療系統。
半導體廠商目前著墨的醫療應用領域包括移植設備(心律調整、神經刺激、藥物供給和肥胖治療)、便攜式設備(診斷影像、氧氣治療和病人監護)、家用設備(生理監視器、疾病管理、康復、遵守監督和醫療信息終端)及安全設備(耗材鑒定和數據保密),以及無線技術(如Bluetooth和IrDA)與RFID等。
為了能盡快進入醫療市場,英特爾、三星電子、德州儀器、松下、摩托羅拉與飛利浦等大廠,也共組開放性業界聯盟Continua Health Alliance,希望通過合力建構統一標準來解決互通性問題,并降低研發成本、提升醫療技術與質量。該聯盟勾勒了包括健身、疾病管理和老年人保健系統的市場遠景,認為這些系統都將相互連接并通過PC、手機和數字電視連接到網絡,預計在今年年底推出第一批具備互通性的相關商品。
根據專業研究機構Databeans最新的報告內容,2007年醫療半導體市場由Toshiba、意法半導體與德州儀器等大廠所獨占。然而隨著更多新興的需求增加,越來越多其它供貨商正逐漸分食這塊市場大餅(如表1所示)。由于產品設計對于更小尺寸、更低功耗與更高速度的要求提高,因此傳感器、電源芯片、數據轉換器等為是醫療電子需求最大的半導體器件;而信號調節和處理、接口以及無線技術,為最看好的新興產品領域。預估2008年電子醫療的銷售總額將達到30億美元。
然而,產業鏈若要完備當然還需要軟件廠商的支持,其中以甲骨文(Oracle)及德國思愛普(SAP)最為積極,持續研發多項相關軟件平臺,希望符合各硬件大廠所推出的醫療產品及規格,解決互通性的問題,促進市場成熟。
診斷與治療為醫療電子現階段最主要的應用范疇,不過快速成長的家用醫療電子市場,才是半導體供貨商最看好的商機焦點。尤其在開發中國家市場,家用醫療設備是逞可能成長更為快速。開發中國加經濟起飛、所得翻升數十倍,但人們花費在在醫療的開支也相對的節節高升。然而,傳統的醫療基礎設施不一定能滿足現有需求,而且建設與醫療成本皆高昂,人力資源也不一定足夠,因此有市場分析師認為,家用醫療電子設備可能如手機般,以跳躍式的成長,在短期間內獲得實現。
家用醫療設備將走消費性電子路線
醫療裝置與電子技術的革新及整合,讓人們可以居家照顧并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況,不需完全仰賴醫護人員或住進醫院。家用醫療電子裝置與系統主要為預防導向,并由消費者的需求所主導,這些智能型裝置的使用接口親和,甚至可穿在身上、記錄病患信息,并且能透過無線網絡傳送,不僅有益人們及早發現健康問題,也能協助醫生有效率的掌握病患狀況。
隨著全球醫藥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航空運輸業新老經營商都紛紛在全球醫藥運輸領域展開競爭。無論是航空公司,還是貨運商和集裝箱生產商,都在高調推出一系列新產品和服務項目。
藥品運輸量大要求高
關于醫藥產品貿易量的預測數據令人驚訝,到2013年,全球醫藥產品市場價值預計將超過9750億美元。據美國康州諾瓦克艾美仕市場研究公司(IMS Health)預測,2010年,全球醫藥產品市場的增幅為4-6%,總值將超過8250億美元。在去年10月份公布的最新預測報告中,艾美仕將其對今后5年的醫藥市場預測增幅調高了1個百分點,其中,部分原因是2009年的市場需求增速超過預期增速。對于因全球金融危機和貿易減少而深受打擊的航空貨運業來說,這些市場的動力顯然并未消失。
艾美仕公司的預測分析報告考慮到了諸如全球經濟衰退和醫療保健等方面的因素。另外,在2010年可能發生的事件還包括美國的醫療改革、其他國家的立法和監管措施、H1N1流感的傳播規模以及全球經濟恢復增長的幅度等,這些事件也可能會對全球醫藥市場產生長遠的影響。
醫藥品和保健品生產企業需要可靠的溫度控制措施,并且能夠在其整個供應鏈中對溫控措施進行嚴格監測,因為其托運的每批產品的價值都可能會高達數千萬美元。遠程投遞過程中的每個失誤都可能會導致收入損失,或者,更糟糕的是,產品抵達目的地后可能被認定為無效產品。
大陸航空公司“一物多用”
在最近幾個月里,加拿大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英航全球貨運航空公司、日本航空貨運公司和聯合航空公司相繼宣布,采取冷鏈措施,開展與醫療保健行業有關的運空運業務。最近在菲律賓召開的冷鏈配送業務會議也反映出了冷鏈行業的最新發展情況。在這次會議上,幾家航空公司紛紛推介其最新推出的冷鏈業務。另外,還有兩家美國企業公布了溫控集裝設備(ULD)生產計劃,他們打算以低于競爭對手20%的價格對外出租這類設備。
曾在五年前宣布自己是實施系統冷鏈項目的首家美國航空公司的大陸航空公司稱,該公司在冷鏈業務方面處于領先地位,而且計劃將繼續朝著這一方向努力。大陸航空公司的產品開發與專業銷售經理Mark Mohr說:“其他承運人總算弄明白了大陸航空公司和其他一小部分承運人早就熟悉的東西,即這個領域存在許多高收益機會。我們很高興看到,這些新來者正在擺脫過去那種‘只要把貨裝到飛機上就萬事大吉’的思維。”
大陸航空公司已與冷鏈市場的主要集裝箱供應商――瑞典的Environtainer公司和美國的CSafe Acu Temp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由前者為其提供被動集裝設備,后者提供主動集裝設備。Mohr說:“大陸航空公司的ClimateSecure溫控業務沒有采用‘一物多用’的概念。我們主要把精力放在對產品處理要求的理解上,然后再通過我們的處理程序協助生產商和貨運商制定一個針對某個具體產品的標準操作程序(SOP),這個標準操作程序必須既具有可行性,而且還要有可持續性。”
大陸航空公司是第一家擁有經Envirotainer公司授權的冷鏈集裝設備配送站的航空公司。Mohr稱,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大陸航空公司的醫藥產品冷鏈運輸業務仍然在2009年取得了較高的收益。
盡管2009的醫藥產品運輸量低于2008年,但這類貨運業務的收入降幅遠遠低于其他業務。Mohr稱,隨著CSafe AcuTemp公司的主動冷藏集裝箱(RKN)的到位,大陸航空公司在2010年的醫藥冷鏈運輸業務將會實現增長。CSafe AcuTemp公司的主動冷藏集裝箱也是美國聯邦航空局(FAA)唯一批準的主動集裝設備。
另據Mohr稱,大陸航空公司將于2010年新開通的休斯頓-法蘭克福航線和新接收的2架新型B777-200飛機也將給該公司帶來新的增長機遇。而且,它在休斯頓新建的易腐貨運中心也將是促進未來增長的一個因素。
瑞士全球貨運聯手商
從事冷鏈運輸業務的歐洲承運人主要有法-荷航空公司、瑞士全球貨運公司和漢莎貨運航空公司。這些承運人也于此前在醫藥運輸業務中為自己贏得了一席之地。其他承運人還包括阿聯酋航空公司和北歐航空公司。
瑞士全球貨運公司的產品經理Gerard Gobat說:“作為一家專業化較強的承運人,我們在不斷增長的醫療產品運輸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瑞士全球貨運公司的主要醫藥運輸市場包括瑞典(那里有雄厚的醫藥生產基礎)、德國、奧地利、美國和日本。此外,該公司還把目標放在了與貴重物品運輸和增值服務有關的需要特別處理的業務市場。
當然,瑞士全球貨運公司也不是唯一一家把目光放在中國、印度和南美等新興溫控醫藥運輸市場的航空公司。但是,與其他航空公司和一體化承運人不同的是,該公司并不直接與醫藥產品生產企業打交道。Gabot說:“我們的客戶是貨運經營商。”因此,它的目標是與主要貨運經營商建立關系,其中包括航空公司、貨運商、供應商和集裝箱生產商,通過與這些經營商的合作來滿足醫藥企業的需求。Gabot稱:“與他們建立密切的關系很重要,只有這樣,你才能對任何差錯做出快速反應,實施新的業務理念,與客戶開展對話。作為一家航空公司,一定不要建立太多的接觸點。我們公司從總體上說是一個實施精益管理的企業。”
Gabot說,瑞士全球貨運公司受理溫控業務的主要是其Swiss Celsius業務部門,這項業務的主要服務對象是醫藥行業,但也可適用于其他任何一種需要嚴格控制溫度范圍的產品的運輸。
DHL看好中國醫藥市場
貨運商也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開發醫藥產品運輸業務,其中包括德國郵政所屬的DHL全球貨運公司、全球物流巨頭德訊公司和泛亞班拿公司。2009年6月,DHL全球貨運公司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新建的一個面積為2000平方英尺的溫控倉儲設施中設立了其首個生命科學與醫療保健物流中心。中國是全球第九大醫藥市場,預計在今后幾年仍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DHL公司引用Datamonitor市場調研公司的預測報告稱,到2011年,中國的醫藥市場規模將上升到全球第六位。
DHL公司稱,加強冷鏈物流能力是與行業增長和亞太地區客戶需求的不斷增長相一致的。DHL全球貨運公司中國區總經理Steve Huang說:“這是DHL公司為提高冷鏈物流質量和效率,滿足醫藥企業、化學實驗室和生產商不斷增長的需要而采取的又一措施。我們相信,這項業務將會繼續不斷增長。”
最近幾年,生命科學和醫療保健行業迅速發展,其中,中國市場的潛力最大。2004年,亞太醫藥市場的總收入為916億美元,到2008年,這一數字上升為1183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6.6%。中國醫藥市場的增速最快,從2004年到2008年,其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21.1%。由于政府計劃改善其醫療保障體系,這種增長趨勢仍將持續下去。
CSafe集裝箱走俏
美國的集裝箱供應商CSafe公司在2009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9年5月,CSafe公司宣布,其主打產品――AcuTemp RNK航空貨運集裝箱是經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和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批準的唯一一種由壓縮機驅動的航空貨運集裝箱。11月份,該公司成為首個可以在其集裝箱標貼國際空運協會時間和溫度敏感型醫療產品標簽的集裝箱生產商。新推出的時間與溫度敏感標簽是《國際空運協會易腐貨運規則手冊》(第十版)的一部分,將于2010年7月正式生效。
CSafe公司的業務開發副總裁Oliver Bootz說:“隨著醫藥和生物技術領域的溫度敏感型產品運輸業務的繼續增長,我們認為,及早采用國際空運協會指定的標簽具有積極的意義,它可以標明集裝箱的內容物,以便于提前處理。”CSafe公司的集裝箱具有冷卻和加熱功能,即使在零下30度和零上49度的極端氣溫條件下,也可以將箱內溫度保持在4-25攝氏度之間。而且,這種集裝箱使用成本較低,還具有環保特點。
在談到未來航空貨運市場的增長潛力時,CSafe公司的總經理Brian Kohr指出,醫藥冷鏈運輸是目前增長最快的一個市場,也是除活體動物運輸以外贏利最高的一項業務。他說,在臨床試驗中,有70%的醫藥產品屬于溫度敏感型產品。而且,這個市場正在以年均6-12%的速度增長。
美國航空公司于2009年9月正式推出其首個綜合性溫控運輸服務產品以來,對該產品的市場認可度表示非常滿意。該公司負責貨運銷售業務的副總裁Joe Reedy說:“我們的計劃是利用我們的網絡優勢和服務優勢開展溫控運輸業務。”他指出,醫藥和保健品運輸業務有其特殊的要求,而這也正是美國航空公司的優勢所在。
愛美仕公司在其最新公布的市場分析報告中稱,一些額外因素也可能會對醫藥行業的發展產生影響,其中包括行業管理標準方面的變化。航空公司和航空貨運業必須及時了解這些發展動態以及在今后將要生效的一些更加嚴格的安全規定。
關鍵詞:山西省;小雜糧;市場分析
1.小雜糧的市場前景
(1)概況
雜糧其實是相對于精密白面等細糧而言,品種繁多,主要包括:谷物類中的小米、黑米、紫米、燕麥、蕎麥、高粱、大麥和塊莖類中的馬鈴薯、紅薯、山藥以及各種豆類,如黃豆、綠豆、紅豆、黑豆、蠶豆、豌豆等等。小宗糧豆的俗稱就是小雜糧。這泛指生長周期不長、種植面積不大、種植地區和種植方法不一般,有多種用途的特種糧豆,其特點是小、少、特、雜。可以說除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五大作物外的糧豆作物均屬小雜糧。比如包括的作物有:高粱、谷子、蕎麥(、燕麥、大麥、黍子、薏仁、籽粒莧以及蕓豆、綠豆、小豆、蠶豆、豌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
我國小雜糧種植面積廣,主要分布在我國高原區,即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和青藏高原。其中我國蕎麥、糜子面積和產量居于世界第二位,蠶豆占世界產量的二分之一,綠豆、小豆占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一,我國還是燕麥、豇豆、小扁豆的主產國,因此我國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而黃土高原地處溫帶,氣候溫涼,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雨水集中,光照充足,海拔高,地廣土瘠,適合于小雜糧的生產種植。
世界小雜糧在中國,中國小雜糧在山西。山西省是北方小雜糧主產區,其主要分布在晉北、晉西北和晉東南的山區和丘陵地區。山西省小雜糧種植品種多達幾十種,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經驗以及特有的豐富地理氣候,傳統的農耕文化形成了獨特的種植優勢。小米、燕麥、苦蕎麥、綠豆、馬鈴薯等品種多年來一直受到國內外市場的青睞;紅蕓豆、紅小豆等品種則是出口創匯的主要糧食品種;汾州香小米、沁州黃小米、黑小米等傳統小雜糧優質品種多次在國內各項博覽會上獲得較高聲譽。
(2)市場需求
小雜糧是我國的傳統口糧,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食用價值,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小雜糧目前在全國的總需求量大,但是由于目前小雜糧的生產還比較落后,單產低,且主要是自給自足,因此,目前國內市場還存在很大的缺口。
小雜糧也是我國傳統的出口產品,在我國農產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單位。蕓豆、綠豆、蕎麥、高粱、小豆、扁豆、蠶豆、谷子是我國出口的主要小雜糧,2000年以來出口量不斷呈上升趨勢。同時,小雜糧的國際市場價格高于國內市場價格,競價優勢明顯,有利于擴大小雜糧的出口。
小雜糧種植面積小,單產低,產量有限,因此短時間內小雜糧無論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會處于供不應求的態勢,發展小雜糧生產不僅會擴大了我國農產品貿易,出口創匯,同時給我國中西部貧困地區農民增加了收入,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
(3)自身價值
小雜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較高的膳食纖維、微量元素及多種維生素,具有高鈣、低糖、高纖維、低脂肪等特點。且由于加工簡單,口感雖粗糙,但卻保留了許多含量較少的精品成分。小雜糧中的植物纖維有改善膚色暗沉與粗糙并活化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之功效;“骯酶”抑制劑則可以增強細胞活性,抵抗肌膚氧化,預防癌癥。
以裸燕麥為例,首先,裸燕麥的營養價值很高,裸燕麥還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熱能、粗纖維、礦物質、以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但是裸燕麥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卻相比于其他的糧食作物低很多。根據第一冊《中國燕麥品種資源目錄》記載,722份裸燕麥籽實蛋白質平均含量為16.09±1.27(11.9―19.62)%,脂肪含量6.3――±1.01(3.44―9.82)%。裸燕麥富含人體必須的8種氨基酸,尤其是對人體骨骼和智力發育有增進功能的賴氨酸含量高,每100克含量達到0.68g。裸燕麥的脂肪中富含亞油酸,亞油酸具有降脂通脈的作用。裸燕麥籽粒中還富含E、B1、B2等多種維生素和鐵、鈣、磷等礦物質。其次,裸燕麥具有醫療保健作用,是醫食同源作物,能降低血脂、控制血糖、減肥和美容,并且有潤腸、通便、預防結腸癌等作用。裸燕麥是谷物中唯一含有皂甙的作物,且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微量的皂甙可與纖維結合,可以吸收大量肝臟分泌的含有大量膽固醇的膽汁酸,阻止其消化作用,迫使肝臟分泌更多的含膽固醇的膽汁酸,從而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使得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風險大大降低。裸燕麥中還有的可溶性纖維還可以減緩胃部排空食物的速度,從而延后葡萄糖吸收,最終使得飯后血糖上升放慢,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再者,裸燕麥的飼用價值也很高。裸燕麥中含有的蛋白質、熱量以及賴氨基酸等營養成分,是很好的飼料及飼草作物。
因此,小雜糧不僅是傳統口糧,更是現代保健珍品,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營養價值,及很好的醫療保健作用。另外,由于小雜糧大多種植在生產落后地區,在生產過程中,很少施肥使用農藥,因此其產品是綠色保健食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小雜糧具有如此高的自身價值,恰恰迎合了其市場需求。因此,小雜糧的開發具有很高的潛在價值。
2.建立綜合企業拓展市場
小雜糧市場前景看好,而山西省又是小雜糧王國,具有發展小雜糧的先天優勢,由于裸燕麥等小雜糧大多種植在生產落后地區,在生產過程中,很少施肥使用農藥,質量較為保證,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因此其產品是綠色保健食品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善,小雜糧藥食兼具的價值迎合了現代市場的發展需求,因此市場對小雜糧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了更好地開拓山西小雜糧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因此,由政府大力支持建立綜合企業,帶動農民和企業大力發展作為山西一大特色的小雜糧產業
為了促進山西省小雜糧裸燕麥的發展,亟需建立集收購-研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綜合企業。應由政府積極招商引資,大力引導農民生產高質高量的裸燕麥,并大力扶持建立集收購―科研―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綜合企業。(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常晉生.增強山西省小雜糧產業競爭力對策分析[J].山西農經,2006年第6期
[2]張曉琦,郭志遠.對忻州市小雜糧購銷情況的調查[J].經濟師,2009年第1期
[3]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意見.晉政發[2009]32號
[4]山西省農業廳廳長孫連珠解讀農業產業化“3313”工程.黃河新聞網,2009-09-21
[5]科技助力山西小雜糧生產.食品商務網,http://,2008-06-07
[6]小雜糧出口貿易現狀與展望.食品商務網,http://,200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