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高校教育數字化范文

高校教育數字化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13 15:36:0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高校教育數字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高校教育數字化

篇1

關鍵詞 高校美術教育;教學資源;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0-0047-02

1 前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字化資源被廣泛引入到教學過程當中來,這種現象已經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尤其是當今,在網絡的普及、多媒體資源的推動下,傳統的建立在印刷基礎上的紙質教材完全不能滿足教學上的要求。信息化社會推動著紙質教材的多種形態發展,紙質書本逐步發展成為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等形式。高校也迎合了這種趨勢,紛紛進行硬件設施的更新和完善,這些做法與舉措都有利于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

2 數字化時代給高校美術教學帶來的新變化

數字化是時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全新成果,尤其是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以圖形和圖畫為主要形式的媒體信息使人們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1]。教學資源的數字化對高校美術教育具有十分鮮明的影響,

首先,數字化美術教育的出現對傳統的美術教育產生巨大沖擊,美術教育不再僅僅是用書本和畫筆組成的教育形式,而是在教育過程中增添了計算機等現代化高科技。

其次,美術作品的表現形式也有了革新,通過先進的多媒體技術,通過平臺能看到更多的美術作品。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把握好美術教育。學會把美術教育教學資源數字化更好地運用到生活當中,充分展現出藝術之美。通過多媒體這種先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輕易制作出完美的作品。由于多媒體教育脫離了傳統的畫筆與畫板,現代軟件的全新功能完全可以在計算機上完成整幅作品的創作。除了完成作品以外,還可以制造出獨特的藝術效果。

計算機軟件的剪輯功能,對于高校的美術教育來說,具有革命性的發展。在計算機上繪制圖畫,幾乎沒有成本計算,還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有益無害,還能夠增強學習的效果。與此同時,教師配合好多媒體技術,把需要講授的內容進行一步步的動畫講解,這個過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一方面能充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數字化技術帶來更為廣闊的教學資源,并且隨著多媒體教學資源的發展,高校教師也逐漸學會運用畫板和教案來創造更多的現代媒體產品。透過互聯網,可以看到全球各個地方的大師們的作品,這種做法不斷擴大著教學資源,使美術課堂更加豐富和完善。如在講解到歐美印象派的作品的時候,通過互聯網,先搜索出來與這個畫派有關的所有的畫家,然后搜索到與這個畫派有關的所有的作品,在最大程度上拓展教學資源。

這種嶄新的數字化的變化,加強現實中的課堂與外部世界的緊密聯系。現實課堂的人們與網絡另一端的人員展開激烈的討論,共同學習美術的創作。學生的學習也不僅是枯燥無味的,還會加深學習印象。并且通過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啟迪思想,達到師生共同學習的目的。

數字化信息技術在社會上也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許多著名的藝術博物館都擁有屬于自己的網絡平臺。通過這些網絡平臺,教師可以搜索學習與研究,方便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藝術作品動向。這一舉措有利于學生學習的高效,以便于學生正確把握當代藝術的普遍走向,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改變了過去那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動高校美術教育發展。

3 在高校美術教學中更好地運用數字化教學資源

提高高校美術教師的素質 任何一種教學資源都需要通過教師語言的傳遞來真正發揮出作用,尤其是使用計算機完成繪畫這一出現在數字化時代的重大成果,這個成果需要結合教師十分豐富的教學經驗,才能成為提高教師繪畫水平的主要推動力。因此,為了跟上數字化時代的腳步,首先就要改變教師的觀念,使教師能夠主動運用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去全面思考計算機教學的最主要的方式;其次,要提高教師使用計算機進行教學的能力,通過計算機這種設備引領學生進入一個奇妙的數字化的藝術世界,使學生在這個平臺上不斷地發光發熱。

教學資源數字化的優點 學生要想完成一幅紙質的繪畫作品,需要用到筆與顏料,并且還要把顏料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技巧進行調色,這樣才是一幅完美的繪畫作品。這種作品是非常不容易保存的,不僅會受到光線問題的限制,并且會隨著環境與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一點需要特別引起注意。一幅好的繪畫作品,經過十天半個月的繪制過程,最終可能因為在作品上染上顏料而導致作品的銷毀,還會造成教學過程的嚴重中斷。另外,重新準備繪畫工具的代價太大,嚴重浪費時間,不能保證作品高效地完成好[2]。美術教學的教學進度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與傳統的繪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計算機繪畫藝術。計算機繪畫藝術中的數表、鍵盤、屏幕取代了傳統的繪畫工具[3]。通過計算機中的繪畫軟件,可以充分展現出學生的創意和設計理念。通過計算機這種手段繪制出來的作品,完全不必擔心因為染上了過多的顏料而遭到損壞,而且可以在各個不同的場合展示。并且一幅作品還可以復制,進行遠距離的傳輸,特別是利用互聯網的強大功能,繪畫作品完全可以輕易地流通到各大網友的手中,被多數人所熟知的過程也能大大增強作品的藝術宣傳效果。

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能夠使人們借助于網絡平臺進行反復有效的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也反過來提高了課堂中美術教學的效率。在傳統的繪畫中,各種會運用到生活中的繪畫技巧都是在前人的大量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種繪畫經驗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繪畫經驗不僅包括了繪畫過程所需要的各種技巧,也包括了熟悉的繪畫工具和具體的實踐。

通過學習這些繪畫技巧,學生才能真正掌握好如何去欣賞一幅畫的能力,緊著才能學習如如何才能繪制出一幅高質量的美術作品。這個過程要進行起來難度非常大,而且會耗費教師和學生非常多的時間。而在高校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在短短幾年的實踐內教會學生眾多的繪畫技巧,更要注重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時間緊任務重。在大學將近四年的時間內,教會學生最多的知識是很有難度的一件事。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收到的成效并不十分顯著,結果也很難令人的滿意,導致學生在繪畫上掌握的知識并不多,在畢業的時候很多學生收獲的可能僅僅只是一張文憑。

這些情況顯然不利于美術教育的長足發展,不能讓學生把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然而,美術教學資源數字化這一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徹底擺脫傳統的美術練習過程,把類似于顏料調色的問題交給電腦來完成,學生需要把更多的經歷放在作品的構建與設計上面。學生把自己想使用的顏料輸入到電腦中,無論是多么復雜的顏色,都可以通過電腦的渲染效果達到預期的效果。不僅能夠保證作品的零誤差,還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使用計算機完成美術作品的創作這個過程的發展,不僅完善了繪畫技巧,同時強大的繪畫軟件還可以幫助完成以前那種只有大師才可以完成好的作品。這種繪畫體驗能夠使學生與大師對話,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與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美術功底。

4 結語

我國信息化的步伐越來越快,高校也要緊跟著時展的步伐,發揚其優點,提高教師的美術素質。教師要借助于計算機強大的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龍曉苑.數字化藝術[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4):

46-47.

[2]馮靜.美術院校特色圖片數據庫的建設[J].科技學報,

篇2

關鍵詞:MIDI 音樂教育 多媒體教學系統

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傳統的音樂創作、表演、教育方式在悄然發生變化,鋼琴集體課、視唱練耳、配器乃至聲樂等等,正越來越多地被數字化音樂教學手段所替代。數字化MIDI和多媒體音樂教育手段的科學性和優越性已逐步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并取得可喜的成績。

一、MIDI技術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MIDI技術的興起,給音樂領域帶來一場革命。1982年,為了解決電子樂器的通訊問題,國際樂器制造協會的十幾家廠商會聚一堂,各抒己見,會議通過了美國Sequential Circuits公司大衛·史密斯提出的“通用合成器接口”的方案,并改名為“音樂設備數字接口”,即“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縮寫為“MIDI”,公布于世。1983年,MIDI協議1.0版正式制定出來。1985年11月,國際樂器制造協會重新定義了一些控制器號碼。MIDI標準的成熟使各電子樂器生產廠商更加信心百倍,以空前的熱情生產出各種電子樂器,有鍵盤式的(合成器、主控鍵盤)、弦控式的(MIDI吉他)、敲擊式的(鼓機)甚至還有吹奏式的(呼吸控制器),除此之外,還有五花八門的各種音源模塊(沒有鍵盤的電子合成器)供人選購和使用。所以,狹義的“MIDI”就是音樂設備數字接口。這種接口技術的作用就是使電子樂器與電子樂器,電子樂器與電腦之間通過一種通用的通訊協議(MIDI協議)進行通訊。廣義的MIDI則是隨著電子樂器的廣泛應用和電子合成音樂的發展,俗稱“電腦音樂”,MIDI逐漸成了電子合成樂的代名詞。一些專業音樂院校引進了MIDI設備,建成了電子音樂實驗室,開始利用MIDI技術進行音樂研究和創作。如果在計算機上裝備高級的MIDI軟件庫,還可將音樂的創作、樂譜的打印、節目編排、音樂的調整、音響的幅度、節奏的速度、各聲部之間的協調、混響等都可由它來控制完成。利用MIDI技術將電子合成器、電子節奏機和其他電子音源與序列器連接在一起即可演奏模擬出氣勢雄偉、音色變化萬千的音響效果,又可將演奏中的多種按鍵數據存儲起來,極大地改善了音樂演奏的能力和條件。

二、多媒體音樂教育

多媒體技術,即是計算機交互式綜合處理多媒體信息——文本、圖形、圖像和聲音,使多種信息建立邏輯連接,集成為一個系統并具有交互性技術。

多媒體音樂教育,就是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育方面的應用。

多媒體音樂教育設備由硬件設備和軟件所組成:硬件設備有多媒體計算機設備(投影儀、含聲卡、電視卡、網卡接口的計算機)、音響設備(錄音卡座、功率放大器、音箱)、音樂設備(電子合成器)、掃描打印設備(掃描儀、打印機)等設備。至于音樂軟件更是種類繁多、應有盡有,而且功能越來越完善和強大。筆者對傳統和多媒體音樂教育的幾種教育方式進行分析和比較后,認為現在音樂教育的某些領域,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更加突出,高校音樂教育應揚長避短,利用多媒體音樂教育,以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專業素養。

1.多媒體《鋼琴集體課》教學

傳統的高校音樂專業鋼琴教學是采取針對學生的個性特征的“一對一”個別授課的教學方式,在低年級中,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逐步在鋼琴基礎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學生鋼琴彈奏的手形、力度、指法,以及斷奏、連奏等技巧性練習,通過多媒體音視頻教學系統,基本上可以達到鋼琴小課的效果,可減少重復糾錯,節約時間,增加效率,促進了鋼琴基礎技能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數碼鋼琴教室還具有音準穩定、不必調律、易搬動、節約琴房、易搞合奏等優點。當教師指導某一個或某一組學生的時候,根據教師的安排其他學生可以旁聽或獨立練習。教師通過控制臺可以安排學生進行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甚至集體合奏,教師用按鍵自由地安排聲部并可以按任意組合進行監聽、指導。可以記錄、播放教師及學生的演奏,為鋼琴教學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提供可能,對于改變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將會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2.多媒體《練耳》教學

視唱練耳課程中的聽覺訓練對于專業音樂學生來說,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近年來擴招致使生源專業基礎較差,課時偏少且學習年限又短,故練耳教學質量較差。為提高教學質量,在多媒體教學中把EarMaster Professional(練耳大師)Version4.0練耳教學軟件引入進行練耳教學。它包括旋律音程與和聲音程的性質及音高聽辨;原位與轉位和弦的音高聽辨;長短不一、風格各異的四聲部和聲進行聽辨;數十種調式音階的類型及音高聽辨;10多種拍子類型,1至6小節長度的節奏視奏、節奏模仿、節奏對比練習;4至12小節不等的旋律聽記等多項訓練內容。通過循序漸進的學習,可使學生聽覺能力有一個質的飛躍。

3.多媒體《聲樂》教學

傳統的聲樂教學中,聲樂的參照物大都是教師的演唱和大師的錄音磁帶,學生無法聽到自己真實的聲音,使其既無法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和瞬間產生的歌唱靈感,又容易造成對磁帶模仿的依賴心理,削弱了對作品的理解。練習時,老師幾乎全憑經驗和感覺,一個字或某段聲音往往要反復練習多次才能達到效果,使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要耗費巨大的時間和體力。采用數字化聲樂教學,用多媒體電腦、數字音頻卡、麥克風、監聽音箱以及相應的數字音頻軟件,如Cool Edie Pro(錄音軟件)、Mw3(譜曲軟件)、Cake Walk(音序器軟件)軟件就可以使聲樂教學變得直觀化,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聲音的波形高低起伏進行分析,使聲音能夠看得見,這種直觀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以自己的聲音為參照,切實感受到聲音的位置、咬字、音準等,從而提高學生聲樂水平。

結語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采用MIDI和多媒體系統進行交互式教學,不僅更新了傳統教學模式,使教學呈現多樣化,而且使抽象的音樂理論教學變得真實、生動、直觀,極大地活躍了學生的音樂思維、激發了積極性、開闊了視野,大幅度地提高了音樂教學和學習效率,電腦音樂在廣播電視、音樂錄制、音樂表演等領域已經得到普遍應用。但是,在目前高校音樂教育中,由于教學設備和教師的電腦知識水平所限,電腦音樂教學在短期內還很難普及和應用。只有很少部分教師在運用電腦音樂系統進行教學、創作和研究。作為高校音樂教育,應解放思想,積極地把計算機音序軟件、MIDI及多媒體技術應用到教學中,使其在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

篇3

關鍵詞:云計算;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Research on digital resources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WANG Fengli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ezhou University, Hezhou Guangxi 542800,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at realizing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management,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maintenance costs,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uses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to put forward feasibility analysis and the cloud computing resource management education scheme of the digital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could promote the unified management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mplements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therefore enhance the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digit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source management

0引言

隨著現代科技的快捷更新與長足進步,許多在高校數字化教育管 理領域都無一例外地面臨著信息用戶需求和社會信 息量日益增加的巨大壓 力,傳統的教 育管理已難以適應目前高校的規模升級與開拓發展。而時下的各類研究實踐均已表明,可以借助云計算來創新實現高校數 字化教育管理,從而全面滿足當下及未來高校中不斷增長的用戶信息與大量數 據存儲的強大需求。為此,展開此類研究,即有著不可低估的重大現實意義。

1 云計算概述

1.1 云計算的定義

云計算 (Cloud Computing)是一種通過互 聯網以服務的方式提 供動 態可伸縮的虛擬化資 源的計算模式。這是一種能夠利用、且通過網絡 以 便利、且按需的方式獲 取計算資源的技術模式。云計算融合發 展了分 布式計算、網絡存儲、并行計算 、虛擬化、效用計算、負載均衡等傳統計 算方式與網絡技術。

1.2 云計算的特點

1.2.1 虛擬化技術

云計算使用虛 擬化技術來最佳配 置存儲、應用軟件、服務器、網絡、服務等各 種資源,使用戶能夠獲得比以往更趨豐 富的服務與資源,在使用過程中對各類資 源實現最大限度利用,資源能力對用 戶來說是相對透明的。

1.2.2 網絡安全的可靠性

云計算將數 據存儲在云端服務器,本地PC機無需存 放數據,云端上服務 器都是由專業團隊進行管理 維護,對于用戶來說,免除了對計算及存 儲方面安全的分配與投入。

1.2.3穩定性

由于云 計算將海 量的數據 資源通過虛擬化技術統一優化整合存儲在虛 擬資源池中,用戶盡可將各類數字資 源存 儲在云平臺中,數據的安全 性也隨即得到了提升完善。云計算還提供良 好的容 錯功能,一旦某個節 點 發生故障,云管理系 統會迅 速查證與高速恢復,保障了云計 算環 境的穩定性。

1.2.4 具有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

在云計算架 構不變的情況下,對于新增的用戶需求,可以根據需 求資 源類型,針對性地優化各類 資 源能力,提升服務處理級別,云計算的存儲能力和計算能 力具有無限的可擴充性。

1.2. 5 運行成本低

云計算的自動化管 理使數 據中心管理成本大幅度 降低,云計算的特殊容 錯措 施使得可以用優質廉價的節 點來構建云體系。

1.2.6 網絡成本的可控性

只需提供有接入終端,用戶將只需專 注自身業務,而無需再分散兼顧網絡的復雜 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調用架 構網絡所需要的資源[1]。

1.2.7個性定制

根據不同用 戶的使用需求來部署相應的資源,以最大限 度地貼近用戶研究模態,云計算平臺具有良 好的伸縮性。

1.2.8 可擴展性

云計 算的規 模可以動態擴展和 伸縮,滿足用戶規 模的 增長和需要。

2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管理現存的問題

目前,高校 數字化教育資 源管 理存在著諸如組織 架構混亂、信息化 建設整 體性不高、IT建設成本有 限等多 重因素影響。具體闡釋分析如下。

2.1 硬件設備的更新成本高

隨著硬 件任務對教育資源的新增需求,同時由于高校數字化教 育資源管理的整體性不高 ,各類軟、硬件設備在內容、數量上的補充更新,使得網絡在構造設計上也需要 陸續拓展增加,且價 值不菲。

2.2 網絡維護成本高

由于網絡維護在水平層次上高低不齊,使得整體網絡的安全防 護提升了保障難度。同時,每個獨立的IT網絡都需要特別專門維護,這對維護人員和資 源投入均呈現更高要求。

2.3 教育資源分布不均

由于高校中各部門之間工 作職 責相對離散,各部門開發的信息管 理系 統大多是圍繞解決本部門的某 一具體業 務或具體問題而設計建立的。高校數字 化教育資源,包括軟、硬件資 源以及人才優勢等在分布上并不均衡,這就給數字化教育管理工 作形成諸多掣肘。結果就是高校各項資源在低水平重 復建設中日漸消耗殆盡。

2.4 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度低

不同院校、職能部門間資 源共 享手段單一,效率 不高,跨學院、跨部門的教學、科研合作將更多受制 于時下的資源管理水平[2]。

2.5 信息化管理系統安全與便利難以兼顧

為了強化教育資 源管理的安全管理,大多高校都采用C/S(客 戶機/服務器)結構 系統設計模式。C/S設計模式要求用 戶只能在安裝客戶端的特定主 機上使 用管理系統,一旦使用環 境發生變化,則將無法使 用系統。這種設計模式雖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統風險,但在用戶操作上卻受到諸多限制。

2.6 基礎設施的閑置

在許多基礎設 施購入以后,由于多方 面的原因,大多數時間均會處于一種閑 置狀態,這樣不僅增加了設備的運 行成本,而且對設備本身也形成一種浪費,從而給電 力資源和基礎資金帶來重大的虛耗損失。

3 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數字化教育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借助云計算技術來實 現高校數字化教育管理,能夠滿足用戶信 息 需求與大量數據存儲的要求。本次即從理論可行性、經濟成本可行性和技術可行性這3個方面對基于云 計算的高校數字化教 育管 理給出可行性分析。研究可得,分析論述內容如下。

3.1 理論可行性

近些年來,云計算吸引了國內外相關領域專 家的高度密切關注,云計算的理 論已較為成熟,并已涌現可觀的文獻對云計 算理論進行介紹,這就為云計算 理論的推廣提供了重要的先期積淀。首先,云計算能夠讓 計 算機的計算能力成為一 種商品在網絡上實現流通。其次,云計算在整體上具備了 管理 集中化、功能開放化 、處理規模化、客戶 端輕量化和存儲 海量化等特點。因此,利用云計算可將高 校數字化教育管理進一步整 合

為儲容量大、地域寬 廣的分布式網絡。

3.2 經濟成本可行性

由于不需要花費高昂的建 設費用,就能夠構建基于云 計算的高校數字化教育管 理平臺,而在其成功運行后還能夠減少管 理成本,并且相關技術和軟 件更新均是由平臺專業技 術人員擔負完成,各高校不必再額外支付費用,節約了大 量的時 間成本,使數字化教育的服 務和管理更加優化科學。

3.3 技術可行性

隨著云 計算技術體系的逐步形成,基于云計算的高 校數字化教育管理,使得各家高校均可利 用現有的服務平臺將數字化信息部分或全部上傳至云空間,并由云數據中心來統一組 織、規范調度,不僅能夠實現海量數據存儲,而且還能夠使海 量資源在統一標 準模式 下構建完善互補鏈接,使各類資 源實現按序存儲和使用,服務更 趨

便捷和理想個性化[3]。

4 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管理研究

4.1云計算應用于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管理的優勢

1)實現隨時隨地滿足高校各項教育資源的需求。云計算模 式能滿足用戶對資源隨時隨地的接入需求,對終端要 求低,網絡的健壯性和靈活性得到了極大增強,對實 現教育資源信 息化,并降低成本,具有重 要意義。

2)通過數字化教育資源整合,建立統一的高校存儲、計算、業務服務平臺。只需一個與網絡架構無 關的終端設備,通過云計算模 式整合后的高校教學、教務、科研、管理資源,優勢設計并展示在 統一平臺,就可以依據各校資源需求,實現高校 資源的統一調度、集中展現、全面整合。

3)可以保障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數據的安全性。高校資源數據覆蓋面廣,甚至包括一些學術、教學、科研、財務等保護性敏感信息,這就對安全性提出了非同一般的較高要求。云計算模式中,這些資源都保存在安 全級別 較高的集群服務器中,不會因為個體疏 忽而導致重 要數據的丟 失和損壞。

4)降低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綜合管理成本。基于云計算的高校 數字化教育資 源管理的整合方案可將日 常的軟硬件設施購置、網絡維護等需求集中交付 給云端服務器管轄與實現,從而減少本地服務 器的需求與交互,充分有效利用各種資源,降低網絡建設 缺因 乏 整體性而帶來的附加資金投入,綜合提升整 體的資源利用水平[4]。

4.2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管理方案

高校數字 化教育資 源服務于教學、科研、行政管理等多個方向,數據 種類眾多,數據量龐大。數據管理時既要具有足 夠的存儲設備,又要建立安全科學的存 儲和管理機制,如此才能滿足對數 據檢索、備份等操作功能的設計需要。

通常,大型高端 服務 器可選作為云中心的核心裝備,海量存儲設備擇用于給云存 儲 提供存儲支持,而高密度的刀片服 務 器用于承接眾多的普通應用。

基于云計算的高校 數 字化教育資源管理要綜合考慮云存儲、云安全、核心基礎設備、虛擬化技術等多個方面,全面整 合,協同部署,最終實現高校資源綜合管理[5]。

云安全除了立足于慮 云存儲安全外,還要深入探討基于虛擬化的云 中心的內 部安全,涉及到的技術包括訪問控制、私有云、身份驗證等。

利用虛擬化技術,將物理機 的資源 根據二級部門的IT業務需 求進行切割,實現計算資源 ,存儲資源的隨 機分配。隨著高校信息化工 作的開展,應用和業務不斷增加,IT系統規模日漸龐大 ,也隨即帶來了數據中心 空間緊張、高能耗、IT系統總體 擁有成 本過高等問題[6]。

綜合以上內容分析,再結合高 校教育 資源管理現狀,本文提出基于 云計算的高校數字化教育 資源管理方案,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云計算的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管理方案

迄今為止,對于云計算的研 究日趨熱烈,在某些領域收獲了一定的智能成果。目前,各種高性能的服務器及網絡 架構即已在高校中得到了普及應用,數據處理能力提升較快,性能呈現穩定優良。同時,高校自身人才 優勢明顯,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對基于云計算的高校 資源整合應用提供了實際優越條件。因此,為云計算在高校資源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奠定了堅實基礎。

5 結束語

云計算概念的提出和運 用能夠有效的整合高校數字化 教育資源的管理,高校通過各類資源整合實 現資源統一規劃、應用和維護,降低數字化教 育資源成本消耗,提高數字化教育資 源利用效率。與此同時,云計算對高校數字化教育資源整合還存在著諸多困難。比如,現有資源的理性整合優化問題、高校政策層面問題、不同種類資源數據的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建設問題及深度挖掘 問題,這些都是今后進一步研究的重點內容。本文研究內容則為促進高校數字化教育 管理的深入發展提出 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朱惠娟.云計算及其在網絡學習環境構建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9(4):105-107.

[2] 王麗穎.淺析云計算對高校教學資源的影響[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1(8):151-153.

[3]程娟娟.基于云計算的高校資源管理方案探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9(27):6214-6216.

[4] 吳永紅. 學校教育資源管理平臺的建設與應用[J]. 電化教育研究. 2004(11):66-69.

篇4

關鍵詞:云概念;云技術;高校教育云;數字化校園

中圖分類號:G250.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15-0055-05

一、前言

“數字化校園”從最早概念的提出,到今天,在歷經幾次大跨度的建設之后,也差不多有十幾年的時間了。就國內高校來看,大部分的應用已經比較成熟。高校基本實現了全面的數字化。在此基礎上,對于“數字化校園”后續的建設大概有兩個走向,一個是更深入的“數字化”研究或者說是“智能化”的研究,主要的著力點在于圍繞高校內外的大范圍的數據采集處理,以及立體化的分析,以提供基于信息技術控制的“智慧化”管理和長遠的決策參考;另一個走向是從單純校園的信息化管理走向信息化教學的研究,回歸高校的本職。信息化建設是全球大趨勢,就高校來看,“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方便了校園的日常管理,提高了教師職工的辦公效率,豐富了師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同時還提升了大家關注網絡、積極學習網絡知識和技能的興趣。個體參與的積極性以及個體所具有良好的網絡知識技能是高校信息化學習環境構建的一個前提和基礎。今天高校的“數字化校園”基本上是一個很完整的大平臺,綜合了用戶的單點登錄、按角色分配權限、數據的雙向多系統流動等功能。在其整合的業務系統中包括了教務管理、學生管理、科研管理、黨務管理等。部分高校還增加了網絡教學系統,它是面向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學習平臺,也算是基于數字化校園項目的簡單的信息化學習環境的嘗試。然而,網絡教學系統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始終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不外有三條:第一應用單一,使用也比較繁瑣,不夠簡單和人性;第二空間不夠開放,資源不夠豐富;第三系統的建設缺乏持續性和長遠性。基于此,本文考慮引入前沿的云概念和云技術,嘗試構建數字化校園平臺基礎上的,以服務教學科研、服務教師學生為主的高校教育云。

二、云概念和云技術

1.定義

就信息化建設層面而言,所謂云概念,是將用戶體驗與信息資源、系統應用的分離,所有的信息資源和系統應用都以一體的云的形式呈現,對用戶透明,用戶能夠按照自己的需求,從云中以定制形式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和應用。當前的云概念,主要包括三大類,分別是: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在云概念中,能夠實現將所有信息資源和系統應用以一體云的形式呈現的技術就是云技術。云技術是基于云計算商業模式應用的網絡技術、信息技術、整合技術、管理平臺技術、應用技術等的總稱,可以組成資源池,按需所用,靈活便利。云技術按照服務的形式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架構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這里所謂的層次,是分層體系架構意義上的“層次”。IaaS、PaaS和SaaS分別在基礎設施層、系統平臺層和應用軟件層實現。

2.優勢分析

采用云概念,使得系統資源的“建”和客戶的“用”進行適當的分離,相互之間保留一定的透明度,將用者和建者的關注點進行區分,從而在不同的方向上進行更深度的建設和挖掘。而云技術則將云概念具體化,將云分為硬環境資源、軟環境資源以及系統應用資源三個實體層面,每個層面都能單獨為客戶提供所需服務。同時,在云內同一層面的資源相互之間都能實現共享共用,將本層資源的效用發揮到最大。三個層面各自功能區分如表所示。

如此,理論上,采用云概念和云技術,我們能夠構建出一個足夠持久和龐大的軟、硬件環境的資源空間,而所有的應用都將部署其上,這些應用再通過互聯的端口共享全部的數據,所有的用戶按照不同層次的需求,可以從部署的云空間中獲取各自所需的資源、環境或信息。

3.技術實現

當前云技術比較典型和成功的一例實現就是虛擬化系列產品如Citrix XenServer 、微軟 Windows Server 2008 Hyper-V 、VMware ESX Server等。其中,XenServer是市場上唯一一款免費的、經云驗證的企業級虛擬化基礎架構解決方案,可實現實時遷移和集中管理多節點等重要功能。Hyper-V則是微軟的一款虛擬化產品,是微軟第一個采用類似Vmware和Citrix開源Xen一樣的基于hypervisor的技術。VMware ESX Server則是Vmware公司的主力產品,它是具有高級資源管理功能高效,靈活的虛擬主機平臺。目前主流的虛擬化系列產品及其衍生的軟件已經全部實現了服務器、交換網絡甚至是防火墻的虛擬化。這些技術實現為基于其上的大規模云部署和云應用提供了可能。

三、高校教育云構建研究

1.教育云概念和定義

對于教育云,就像當年的數字化校園一樣,從來就不曾有過一個明確的定義,只是專家學者們根據各自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了一些相對模糊的概念。其中較為典型的如2012年祝智庭教授對教育云的描述:“教育云是一個面向教育的行業云,它是教育技術系統的一個子類,也是云計算應用系統的一個子類。作為公共服務平臺的教育云通常包括面向服務的學科教研網、教學博客、教育即時通訊、教育共享資源庫、教研培訓服務平臺、學生學習服務平臺、教育電子政務平臺、社區教育服務平臺等一系列應用。”2014年蘭孝臣等人在祝智庭教授對教育云概念描述的基礎上分別從教育應用和教育理論兩方面進行了概括性的描述:“教育云是在對云計算技術繼承的基礎上能夠為各類教育人員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教育資源和服務,且對教育基本理論具有變革性促進作用的理論和實踐。”2015年吳砥等人對教育云做了如下的定義:“教育云是云計算在教育領域的深入應用,通過提供按需服務、動態調配的服務模式,面向教育機構、教育提供者和接受者提供所需的信息化教學、管理等應用服務,教育云的影響不僅體現在為傳統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提供便利,更在于創新傳統教學和管理模式。”

在這里本文并不想對教育做概括性定義,綜合前輩學者對教育云概念的討論,本文提取出教育云的兩個基本屬性:一是基于云概念和云技術應用的屬性;二是面向教學、科研服務的屬性。對于高校教育云的構建,也應該緊緊圍繞這兩個基本屬性進行規劃、部署和實施。

2.高校教育云目前研究和應用狀況

教育云其實包括了三個分類:公有教育云、私有教育云以及混合教育云。公有教育云主要由政府負責構建和推廣,私有教育云則主要由全國各個地區的大、中、小院校獨立構建和推廣,混合云相對比較特別,它同時包括了私有云和公有云。本文中的高校教育云主要是指高校自己構建的服務于本校師生和校友的私有云。當前高校教育云的研究和應用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理論研究居多而實踐應用較少。

較早的理論研究如2011年安陽師范學院的王繼鵬的《高等教育云計算服務平臺構建策略初探》;2012年李文廣的《淺談基礎教育云的構建和運營模式》以及祝智庭、楊志和的《云技術給中國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2013年王斌等人的《國家教育云平臺架構設計及關鍵技術分析》;2014年蔣東興等人的《區域教育云系統功能與建設模式探討》;2015年吳砥等人的《教育云服務標準體系研究》等等。對于教育云的理論研究從初探到關鍵技術分析,再到服務標準體系研究,理論的探索逐步深入和精細。

(2)在理論研究中以云技術和云平臺架構研究居多,面向教學、科研的服務需求和應用規范研究較少。

2011年王繼鵬在《高等教育云計算服務平臺構建策略初探》文中相對完整和系統的提出了教育云平臺構建應該具有的六層結構,分別為硬件資源層、虛擬服務層、基礎管理層、中間件服務層、應用層以及服務層。此后大部分的理論研究都是以云計算、云技術為關注點圍繞此六層結構進行擴展和剖析。如《基礎教育云服務平臺構建技術研究》、《基于云計算的區域高校教育云平臺的構建》等等。這些研究大多對平臺底層云技術架構關注較多,而對直接面向師生教學、科研的各類服務需求調研較少。

(3)對高校教育云的實踐更多側重于資源的共建共享,對于師生互動、個性化服務、學習效果分析等更多細節化的應用考慮較少。

如《班班通數字化教育云資源庫的構建研究》、《教育云資源管理平臺構建研究與實現》、《基于教育云資源平臺的遠程教育研究》論文對教育云資源的構建都做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4)高校教育云實踐中的一些規范和標準正在逐步確立。

2015年吳砥等人的《教育云服務標準體系研究》在云平臺結構理論的基礎上從更高的層面進一步提出了教育云服務標準體系的構建,包括了教育云基礎規范、教育云支撐技術相關規范、教育云應用相關規范以及教育云運營服務規范等四個層次。隨著高校教育云平臺構建理論的成熟以及很多高校參與教育云建設的實踐逐步增多,高校教育云規劃以及應用中的很多規范和標準也漸漸被重視,并正在逐步確立。

3.高校教育云構建思路以及概念框架

本文認為今天高校教育云的構建,無論從學術理論上還是從產品技術上都已經足夠成熟。構建一個性能穩定、功能完善,能夠長遠服務于高校教學、科研的教育云平臺具備了完全的可能性。而在實際的構建中,本文認為需要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育云的概念是在數字化校園之后出現的,在這之前高校數字化校園已經歷多年的建設,系統平臺相對已經比較穩固,用戶對數字化校園平臺也已熟悉。所以教育云的構建必然是以數字化校園為基礎,進而完善其功能布局。

(2)教育云主要是為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服務,因而應用需求的調研也應該偏向于此。需要廣泛收集高校師生對平臺的使用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開發。

(3)教育云的構建應該充分利用好目前技術發展上的兩個優勢:一個是快速發展的移動網絡的優勢,將應用與師生的移動客戶端結合,保證師生隨時隨地能夠訪問教育云;二是日臻完善的大數據應用優勢,做好大數據的收集整理工作,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分析決策功能,為高校的教學、科研提供智能化服務。

由此,本文勾勒出如圖1所示的高校教育云概念框架。

高校教育云概念框架,以虛擬云為技術基礎,以數字化校園為平臺基礎,突出科研和教學服務,同時加強移動、存儲服務,以規范化的手段進行管理,用大數據方法對所有系統數據進行實時的判斷分析,進而做出智能決策并及時反饋到各項服務中,對服務的效果做出評價并做出自動調整。

四、江蘇警官學院教育云的構建

1.基礎平臺

江蘇警官學院教育云基礎平臺部署了10臺華為CH121刀片服務器和100T的SAS存儲,以萬兆流量的銳捷12000為上連匯聚,通過H3CH虛擬化云軟件將所有服務器的計算資源和所有的存儲資源匯成龐大的云資源池,再由H3CH云管理平臺進行集中的分配管理。基礎平臺的總體架構示意如圖2所示。

H3C虛擬化軟件能夠對所有的資源進行實時監控、預警并進行事件分析,提供精確的報表。同時還能對每一個虛擬機系統進行必要的自動容災備份。

基礎平臺中服務器硬件和存儲硬件的網絡鏈接拓撲如圖3所示。

每臺華為刀片服務器和EMC存儲都自帶兩臺光交保證了網絡鏈路的雙連熱備。虛擬化軟件將網絡和硬件資源虛擬化,形成虛擬資源池,利用虛擬資源池創建的虛擬主機作為云管理機對所有資源進行監控和管理。基礎平臺的網絡部分被虛擬配置為三個VLAN,通過虛擬交換機進行劃分。其中一個VLAN為管理段,一個為Web站群服務段,另一個為系統平臺應用段。同時華為刀片服務器也被分為三個組:一組服務于數字化校園平臺;一組服務于教學、科研系統;一組服務于資源管理。

2.系統和應用平臺

江蘇警官學院教育云在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服務管理、統一數據中心為核心的數字化校園三大基礎平臺上,以服務師生為目標,進行了全新的規劃和部署。警院教育云首先從邏輯上劃分了三個服務區,分別為互動服務區、教學服務區、科研服務區。服務區與數字化校園平臺之間有專門的接口,能夠隨時進行擴展對接。其中互動服務區內部署了師生互動交流系統、家長學校互動系統、遠程案件會商互診系統以及移動交互平臺(包括校園移動APP和警院企業號等)。教學服務區和科研服務區以校園私有云盤為基礎,分別部署了MOOC系統、教務系統、網教系統、科研問題在線咨詢系統以及學生課題申報和查詢系統。警院教育云還引入了HADOOP以及數據倉庫技術,構建了全院校情分析預判系統,對學院每天產生的結構和非機構數據信息進行實時的分析研判,自動決策。完整的警院教育云系統和應用平臺的結構設計如圖4所示。

警院教育云內所有新增的系統都與數字化校園進行了無縫集成,人員信息、業務信息、新聞通知全部自動匯聚到統一的數據中心進行靈活調配,分類管理。在用戶端則實現了個性化的訂制管理,按照需求定制私人的通知信息。通過強大的校內云搜索引擎,學生能夠快速搜索到所需的任何校內信息。比如專業課程教師的知識要點和難點,比如其他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心得感悟等等,還能實時通過各種移動終端與任課教師進行互動交流。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每日校情分析,按照制定好的策略自動進行分析、摘要,并分發到各級領導和管理人員的郵箱和手機終端,以供各級管理人員進行參考決策。

3.構建標準和操作規范

教育云內系統多,數據多,操作多,結構復雜。如果沒有一套完整的構建標準和操作規范必然造成云系統內部的運行混亂。為此,學院專門制定了以下的構建標準和操作規范:

(1)構建標準:

①支撐技術標準。包括了《PaaS 需求和架構》、《云際網絡和基礎設施框架》、《開放云計算接口》、《網格計算和云計算技術:互操作和通信標準》等等;

②應用標準。包括了《學習資源元數據》、《都柏林核心元數據》、《網絡課程建設和評價標準》以及云數據采集輸入標準、云數據的存儲標準、云數據過濾和分類標準、網上課程評價標準等;

③安全標準。包括《云計算安全高層框架》、《云計算運營安全指南》、《SaaS 應用環境的安全功能需求》、《云計算安全障礙與緩和措施》等等。

(2)操作規范:

①云平臺管理規范。包括對云基礎平臺的資源調配、健康檢查、安全監控等具體的操作規范;

②云系統管理規范。包括云內各類系統的后臺管理、功能擴展、版面配置等具體的操作規范;

③云信息共建規范。包括單個系統的信息操作規范以及多個系統之間信息共享的操作規范;

④教育云的安全規范。包括網絡安全檢查操作規范、系統檢查操作規范、新系統引入操作規范、數據引入操作規范等等。

同時在教育云推廣應用上,學院還專門制定了一些獎懲措施,如:在資源平臺的建設上,規定任課教師必須承擔一定的資源建設任務,對優秀的資源給予創建者適當的物質獎勵。學院每學年也都會定期舉辦精品課程的評選活動,對于獲選的精品課程負責人給予適當的經濟獎勵。學生方面,也鼓勵學生積極利用教育云平臺進行學習資料的查詢、學院課題的申報,大數據能夠及時統計出學生對學院教育云的使用情況,對于積極主動使用云系統的學生將會給予各類獎勵。

五、結束語

高校教育云的構建是教育信息化不斷推進的必然環節。事實上高校教育云為所有人提供了一個能夠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平臺。一方面,它能刺激教師相互之間切磋共勉,為平臺的建設不斷添磚加瓦;另一方面,它也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培養了自我學習,不斷探索的能力。江蘇警官學院教育云的構建還未最終完成,一些功能構想還處在實踐摸索之中,但應用的效果已經初步顯現,廣大的師生正逐步融入其中,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最后,希望能以本文中淺薄的經驗為其他高校教育云的構建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王繼鵬.高等教育云計算服務平臺構建策略初探[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5):22-24.

[2]祝智庭,楊志和.云技術給中國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電化教育,2012(10):6-9.

[3]李文廣.淺談基礎教育云的構建和運營模式[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8):3-5.

[4]王斌,李楠,孫月新,張海英.國家教育云平臺架構設計及關鍵技術分析[J].現代電信科技,2013(5):13-15.

[5]蔣東興,袁芳,吳海燕,付小龍.區域教育云系統功能與建設模式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9):19-22.

篇5

〔論文摘要〕分析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系統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時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系統今后發展應著重關注的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極大地推進了教學資源數字化與網絡化的發展進程,使越來越多的教學資源成為網絡上可以被描述和訪問的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包括單純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等媒體資源,而且還包括結構性較強的案例、試題、網絡課件、專題學習網站、課堂教案、講授型教材等資源,甚至還包括了網絡服務。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快速增長以及各種數字化教學資源管理系統的建設和應用使得有效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教學資源,擴大教學資源的覆蓋范圍和服務范圍成為可能。近年來,如何最大程度地共享區域內的教育教學資源已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本文以廣東省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系統的建設為列,就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思考。

1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發展背景

我國高校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共享始于1957年的圖書館協作活動。目前,圍繞高等教育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三大全國性信息資源共享服務系統,包括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文獻中心(CASHL)和中英文圖書數字化國際合作計劃(CADAL)。已顯現成效的區域性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系統主要有:北京地區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保障系統(BALIS)、天津市高校文獻信息保障系統(TALIS>和江蘇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7ALIS)等一批有代表性的典型項目。與全國性高校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相比,區域性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由于具有應用推廣相對順暢、工作開展更易統一、計劃實施更易協調、經費投人更易落實等特點而得到了快速發展。

1997年,廣東省啟動了高校圖書館文獻資源聯合建設工作,由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牽頭,組織全省高校圖書館開展圖書文獻的聯合采購和數據加工工作。2001年在省政府、省教育廳的關心和支持下,建立了以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為管理中心的廣東省電子圖書館,后改名為廣東省網絡圖書館。該系統采取以財政投人為主,各加盟院校圖書館付費為輔的方式,開展了部分數字資源的集團采購。但由于經費投人不足及組織協調等因素,系統發展不太理想。2005年,財政撥款方式的改變使得廣東省網絡圖書館數字資源共建共享項目停止運作。2006年,在省教育廳的統一規劃和協調下,由省財政投人900萬元的建設資金,采取以學科為龍頭,以6個省屬院校為依托,通過項目立項方式建立了6個廣東省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中心:以南方醫科大學圖書館為主承建的“醫學資源中心”、以廣東工業大學圖書館為主承建的“工學資源中心”、以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為主承建的“農學和生命科學資源中心”、以廣東商學院圖書館為主承建的“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資源中心”、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圖書館為主承建的“外國語言學資源中心”和以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圖書館為主承建的“高等職業技術資源中心”。其目的在于針對全省的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設目標,構建一個技術較先進、學科較齊全、資源較豐富、內容較全面的實時交互性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服務系統,對分散的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并合理配置,使其更有利于統一管理、搜尋、共享、評價,擴大教學資源的覆蓋范圍和服務范圍,彌補和改善全省高校教育資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狀況,實現全省高校數字資源建設的整體規劃和協調發展,減少重復投資,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滿足資源共享的迫切需求。

2廣東省高校圖書館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建設的發展

自批準立項以來,廣東省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在省教育廳的統一領導、關心和支持下,資源建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如各分中心搭建了數字資源應用平臺,引進了一些專科數據庫資源,自建了一些特色數據庫,并將項目前期已確定的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內容從最初的醫學、農學、生命科學、工學、語言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高等職業技術資源等9個學科進一步擴展,增加了中醫學與中醫藥等學科。由于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不斷積累和持續發展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建設與維護,因此到目前為止,各分中心的資源體系和管理平臺尚未實現統一門戶、統一平臺、統一認證、統一標準和統一格式。當前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1)缺少面向各學科中心的統一服務門戶;

3對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的幾點思考

區域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是一個跨館、跨部門和跨學校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參與其中的圖書館通力合作與全面支持,需要參與學校相關部門的分工合作、科學管理,統一將學校的教學資源提供給圖書館存儲并對外提供服務,需要參與學校在政策、立項、資金、人力統籌等方面給予支持,同時更需要本區域教育行政機構出面統一組織協調,統一規劃實施,統一制定有關資源共建共享的法律、法規作保障,并制定具有可執行性與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以確保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的穩步健康發展,切實避免項目建設流于形式。

3. 1在強化項目管理中心職能的同時,注重明確各分中心的權利與責任,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管理方式

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中心建設的核心應該是通過建設分布式資源網絡系統,實現對資源目錄的集中管理和資源數據的分布式存儲。因此,系統采取的管理方式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在機構上要建立一個職能部門—管理中心,在為各分中心提供全面技術支持、服務、培訓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其決策、執行、協調、監督和檢查等職能,建立開展信息資源共享活動的方法和程序,通過定期召開進展匯報會的方式,加強各分中心之間的溝通與聯系;

所謂“透明式”統一服務門戶,是指從用戶的角度看,可以在一個系統上瀏覽整個平臺中的數字資源,并且只要通過一次檢索便可以覆蓋平臺中所有的系統,不需要知道資源的位置就能夠獲得所需要的數字資源。統一服務門戶是構建教育教學資源中心的核心問題,是整合教育教學資源的重要紐帶,是教育教學信息集散的中心,是面向用戶服務的窗口,應具有界面友好性、功能可擴展性、系統安全性、使用方便性和管理智能性等優點。統一門戶將由各分中心的資源建庫系統和元數據中心節點系統組成。其中建庫系統應由項目管理中心向各分中心統一推薦,以便使運行平臺具有相對一致的起點和整體性。統一門戶的功能主要包括:進行資源的加工和,實現元數據的統一管理以及對象數據的分布建設、管理和服務等,從而確保建設的資源具有良好的共享性和互操作性。

3. 3參照國內外相關的數據采集加工標準。注重制定教育教學資源中心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規范

長期以來,雖然很多學校的資源庫里存放著大量的資源,但由于在教學資源開發行為的規范、制作內容的要求、管理平臺的功能等方面都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很多資源都屬于低水平重復建設,從而導致資源開發效率低和資源質量不夠優化,同時這也是造成目前教學資源難以交流和共享的一個原因。

針對這一狀況,在進行資源集成和整合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信息資源不同層次、不同深度的加工與揭示,有效地構筑起一個呈立體網狀分布、具有知識關聯性、能夠向用戶提供智能化訪問和服務的知識系統,必須盡早地建立教育教學資源采集、加工和標引統一規范,確保在統一的元數據框架基礎上,實現管理中心、各分中心和用戶之間最大程度的資源共享。

3. 4針對資源中心教學服務的重要功能,明確用戶需求,確保資源中心的可用性與實用性

建設教學資源中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教學,使師生能夠在數字化信息環境下,全面、快速、方便、有效地檢索、利用、組織和交流信息。因此,資源中心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功能上都要充分地考慮教與學的雙向需求,使教師、學生能方便地獲取所需信息,真正地為教與學創造一個現代化、網絡化的知識環境,提高師生合理使用資源中心的積極性。當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資源建設和資源使用脫節,資源中心還不能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組織,因而無法確保其與教育教學各環節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3. 5制定考核激勵指標,采取激勵政策,吸引區域高校圖書館參與各學科中心的資源共建共享

對積極參與各學科中心資源建設的圖書館采取考核激勵政策,是實現資源共建共享的一項重要舉措。它不僅可以保證資源中心建設的質量,而且也能夠保證共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與完善。考核內容包括共享資源利用率、服務響應速度及用戶滿意度等。其中,共享資源利用率應該作為主要的核定指標。建議在政府主管部門的支持下,設立專項資金對參建圖書館參與共建共享的資源予以經費補貼,按各參建圖書館提供共享的數據量和用戶實際使用量進行補貼。

3. 6各分中心要注重對教學信息進行及時的更新和維護,通過各種辦法和手段,解決動態信息的更新,確保資源服務的時效性

當前,由于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的制造者和提供者—各學科的專業教師大多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他們往往在教學資源的建設和獲取方面較為孤立,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技術指導,導致資源無序排列、低水平重復建設、內部缺少禍合性的現象較為突出。各學科中心作為資源建設的組織者和設計者,不僅要參與內容的規劃、標準的確立、評價指標的編制、技術培訓和指導的提供等,而且還要通過各種途徑、方法和技術手段調動專業教師的參與熱情,幫助他們解決在資源建設和應用中遇到的問題,確保教學資源建設始終處于良性循環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又大又黄又粗又爽的免费视频| 小小的日本三电影免费观看| 欧美孕妇乱大交xxxx|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美女黄色免费网站| 看**视频a级毛片| 瓮红电影三级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精品网|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色欲 | 一级性生活免费| 丰满岳乱妇一区二区三区| chinese国产xxxx实拍| 精品人妻VA出轨中文字幕| 国产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2020夜夜操| 美女扒开尿眼让男人桶爽视频 |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 亚洲欧美卡通另类| 男人插女人视频软件| 午夜时刻免费实验区观看| 色香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女主播福利在线| 欧美xxxx喷水| 国产精品单位女同事在线| 97av麻豆蜜桃一区二区| 天天干天天干天天干天天干|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无码午夜人妻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久久棈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极品丰满美女国模冰莲大尺度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 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 破了亲妺妺的处免费视频国产|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美女被羞羞吸乳动漫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