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金融市場變化范文

金融市場變化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15 15:23:2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金融市場變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關鍵詞:氣候變化 碳金融 環境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X196,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10-146-02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聘請全球專家研究的第四次評估報告(AR4),只研究了氣候變暖對自然系統的影響。并未明確回答最近15年來全球氣溫是停滯還是變暖?變暖是否同時對生態系統、海洋系統、人類系統帶來影響?變暖是否是人類所致?2013年9月27日、2014年4月3日、4月13日IPCC第一、二、三工作組的第五次評估報告(AR5),經IPCC科學家評審、研究團隊答辯,IPCC向全世界的AR5對上述質疑給予了肯定的科學研究結論。限制碳排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碳金融是限制碳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市場工具。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國際國內的碳金融市場現狀、未來展望和解決國際市場法律懸空、國內國家層面法律缺位和七個區域試點碳金融市場碳排放權不同質等問題。從而對推動國內與國際碳金融市場的對接,全國統一碳金融市場的建立,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共同但有區別”的大國責任。

一、氣候變化的權威性新結論

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是AR5第一工作組國際研究成員,也是2013年9月23日-26日代表第一工作組研究團隊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接受IPCC評審、答辯的學者。他在2014中國環境科學學術年會上作了《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的主旨演講。他們的研究認為,氣候變化比過去認識到的程度更為嚴重,屬于人為因素所致的概率是95%。科學觀測大氣圈的數據表明,全球地表平均溫度1910年以來,上升0.89℃[0.69-1.08℃]。觀測水圈的數據顯示,在1971-2010期間,氣候變化系統增加的凈能量中,海洋上層0-700米占60%,儲存在700米以下的占33%;北極海冰范圍1979年以來顯著縮小;全球海平面1901年-2010年上升0.19米[0.17-021米]。極端事件的強度和頻次20世紀中葉以來顯著變化,熱事件增多,冷事件減少。2013年,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已經增加到了41%。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總體上屬于增量。工業革命時代以來,二氧化碳增加40%,其中海洋吸收了大約30%。水泥生產、化石燃料使用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達到9.5Gtc,而2002年只有8.3Gtc。根據CMIP5模式和新的碳排放情景――典型濃度路徑預估,至2100年,按全球增溫2℃66%概率測算,高排放可能引起1000Gtc①。全球人均碳排放4.8tCO2e,中國人均碳排放6.6tCO2e,碳排放總量2011年占全球10%,一次能源消費總量34.8億噸標準煤。全球2012年能源消費356億噸標準煤,中國占28%,達到80億噸。同期印度、美國、歐盟分別占7%、16%、11%。中國近年的霧霾可能導致123萬人早亡。自然科學家與社會科學家共同研究,要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與人類系統及其經濟發展環境友好,實現氣候恢復力路徑轉型。要將工業化以來的氣溫變暖控制在2℃以內,全球CO2排放到2030年必須控制在2010年的水平,到2100年全球CO2零排放,從2014年到2100年未來86年的剩余碳排放空間為1萬億tCO2e。中途的2050年還必須在2010年CO2排放水平上降低40%~70%②。面對如此嚴峻的環境資源承載能力,人類可以先靠各國政府主導,最終要以市場張力為主。在市場途徑中,碳金融市場是重要的路徑之一。

二、碳金融市場現狀

1.國際碳金融市場。碳排放權作為一種新興的虛擬產權和金融產品,開啟了人類限制碳排放、減少碳排放的市場化路徑。英國排放交易體系、澳大利亞排放貿易體系、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先后于2002年、2003年開始碳排放權交易。歐盟(歐盟+挪威+冰島+列士敦士登)碳金融市場于2005年1月1日在《京都議定書》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法律約束下正式啟動交易。荷蘭CLIMEX交易所、歐洲氣候交易所、歐洲能源交易所、BlueNext交易所、北歐電力交易所、紐約綠色交易所、蒙特利爾氣候交易所2009年以來,也先后開始進行核證減排量(CER)的交易。碳金融市場的基礎金融工具有遠期、期貨、期權、互換、掉期。融資工具包括項目融資、運輸貸款、汽車貸款、房地產開發貸款、節能產品貸款、住房抵押貸款、綠色信用卡。風險管理工具拓展到天氣衍生商品、可交易災害期權、Leu Prima自然災害債券基金、碳排放信用擔保、綠色建筑覆蓋保險。2013年,歐盟排放體系碳金融交易總量102.6億tCO2e,總交易金額為528.49億美元,其中歐盟配額(EUA)交易量為86.5億tCO2e,交易金額524億美元;CER7億tCO2e,交易金額4億美元;聯合履行項目減排單位(ERU)交易量9億tCO2e,交易金額1億美元。從2014年5月19-23日歐盟市場一周的情況看,一級市場有三次配額拍賣1048.6萬噸,價格分別為4.6、4.59、5.23歐元每噸。二級市場一周配額成交量50.5萬噸,最低價4.7元每噸,收盤價5.11元每噸;州際交易所一周的2014年12月CER期貨價格下跌25%至0.09元每噸,五種CER期貨合約一周的成交量為857.6萬噸。2014年9月1日的交易價格EUA為6.44歐元,CER為0.16歐元。

2.中國區域試點碳金融市場現狀。我國的碳金融,是從參與國際市場開始的。2006年開始以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供給方的形式參與國際碳金融交易。到2014年8月17日,中國在聯合國CDM理事會(EB)注冊的CDM項目3804個,實際簽發減排量的CDM項目1400個,約占全世界CDM項目總數量的50%。

中國區域性試點碳市場從2013年6月18日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率先上線配額交易,到2014年6月19日重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開市,全國七家區域性碳金融市場平臺全部開始配額和自愿減排量(CCCER)的市場交易。到2014年9月1日,全國七個區域試點碳金融市場控排企業2000家,交易總量1225萬噸,交易總額35264.4萬元,平均每噸28.79元。深、滬、京、粵、津、鄂、渝七個區域試點碳金融市場的累計交易量分別為1659554噸、1553460噸、961855噸、1293173噸、1059760噸、5284288噸、145000噸,累計交易額分別為113154196.47元、60917272.70元、58057517.80元、70586610.52元、21891494.20元、125417791.75元、4457500.00元。最新交易收盤價格分別為65元、39元、54.60元、43.65元、20.35元、23.79元、30.74元/每噸。其中深、滬、京、粵、津已經完成第一個履約年,履約率都在95%以上。

三、未來碳金融市場展望

1.國際市場展望。2014-2015年期間,我們將看到新西蘭、巴西、智利、韓國、日本、新加坡、瑞士、土耳其、哈薩克斯坦、烏克蘭以及WCT體系的魁北克、美國RGGI以及東京都等國家和地區的碳金融市場或已建成、建設中、完成立法、計劃中、承諾中。

國際碳金融市場2013年到2020年每年的全球市場總供給預測為471、457、382、414、358、327、348、373MtCO2e;如果美國只包含電力市場需求,同期全球市場總需求預測為531、601、620、508、450、458、521、573MtCO2e;如果將美國總體經濟運行納入,則同期全球市場總需求預測為574、660、843、784、736、730、796、879MtCO2e。

2.中國碳金融市場路線圖。中國碳金融市場2006年以來,到2018年的12年發展路線圖可以劃分為:2006年以CDM項目供給方式參與國際碳金融市場;2008年奧運期間開始在國內進行零星的自愿減排(VER)交易;2011-2012年區域試點碳金融市場規劃、準備、制度安排階段;2013-2014年區域試點碳金融市場平臺相繼啟動交易階段;2015-2016年區域試點碳金融市場平臺調整、改革、整合階段和全國性統一碳金融市場體系籌劃及立法;2016-2018年,全國性統一碳金融市場體系建立。

四、碳金融市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國際碳金融市場兩大問題及對策

1.法律懸空問題。國際碳金融市場的最高制度安排《京都議定書》只約定了2012年12月31日以前的減排承諾。2013年1月1日以后的承諾和文本修改需要四分之三的締約國先在國內完成程序和授權,簽署后才生效。至今還沒有達到生效的締約國簽字國數量。接近2年來,國際碳金融市場處于法律懸空期。有關各方應該在AR5明確了氣候變暖結論的2014年讓新的法律框架生效,運用碳金融平臺的市場張力,推動全球節能減排,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2.排放大國按照《京都議定書》履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問題。美國是全世界人均碳排放量和整體絕對碳排放量的排放大國。卻一直沒有批準和簽署《京都議定書》,甚至影響了其盟友――日本這個另一排放大國曾打算退出《京都議定書》。使得本來供不應求的碳金融市場有時供需倒掛,加上金融危機、債務危機以及歐盟2007年、2012年不讓配額余額進入第二年的下一階段使用等因素,使全球碳金融市場價格曾出現高峰30歐元和低谷0.1歐元的“需求-價格悖論”。AR5的,應當引起各國的進一步高度關注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大限制碳排放的力度,進一步推動碳金融的市場力量。美國聯邦政府應當順應民意,履行大國義務,鼓勵全美學習、推廣加州、RGGI的限制排放市場化措施,借鑒歐盟的碳金融市場經驗,與全球各國一道,共同應對“同一個地球”的氣候變化。當然,中國也是排放大國,已經承諾按照國際公約履行“共同但有區別”的應對氣候變化和限制碳排放責任。建立七個區域試點碳金融市場和籌劃全國性統一碳金融市場并繼續CDM項目的注冊、產生CER,是中國通過碳金融市場途徑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行動。

(二)國內碳金融市場兩大問題及對策

1.有規無法問題。中國還沒有碳金融市場法律。七個碳金融市場平臺是在政策上建立起來的。有的市場平臺雖然取得了國務院及其政府部門的法規和特區等地方性法規的認可,但總體上屬于有規無法。不利于市場的長期發展、健康運行,不利于與國際碳金融市場接軌。全國性還有24個省市的碳排放權配額交易沒有明確的思路和方案,各界期盼的全國統一碳金融市場也缺乏法律依據。建議全國性的統一碳金融市場機制、市場交易和國家立法,作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后取得重大的實質性進展。

2.七個碳金融市場規制差異問題。碳金融價格從學理上有模型預測、數學計算、供需博弈四種形成機理③。七個市場的價格幾乎沒有源自這四種機理,差異很大,前文已述從每噸二、三十元到六、七十元不等。究其原因,規制的差異使七個市場的每噸配額實際上不同質。七個市場的試點方案、交易規則、交易主體、交易結構、技術路線、交易產品、配額分配不盡相同,不利于全國性統一碳金融市場路線圖的實現。廣州、深圳同屬廣東省,有較多的地緣、政治、文化、經濟等共同價值觀,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探討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與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的一體化交易體系具備較好的基礎。一體化的重點在配額分配體制和價格形成機制。配額分配有兩條一體化路徑。一是中央分配制度,即包括深圳經濟特區在內的廣東省轄區,實行統一規劃配額、統一分配配額;二是先按現狀方式規劃配額、分配配額,盡早實現兩個市場交易體系一體化。逐漸由廣、深兩個市場咨詢團隊專家,探討統一配額問題,最后經兩個交易所決策集團協商確定,漸進式地一體化。價格問題會隨著配額問題的解決而解決,因為價格因配額設計不同而由市場反映出不同的價格。由市場力量讓廣、深兩個交易所的價格相向而行并最終實現廣東、深圳全區域的碳排放權配額同質同價。廣州、深圳的一體化思路,最終可以由兩家交易所在國家發改委、廣東省發改委、深圳市發改委的領導、協調、權衡下,按市場化原則推進一體化。同時,借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可以探討京、津兩大碳金融市場平臺的一體化。如果廣、深一體化和京、津一體化都能圓滿成功,那么,對全國性的統一碳金融市場的建立和中國碳金融市場平臺融入國際碳金融市場平臺將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

[本文系田永主持的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系統科學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綠色企業”的碳金融路徑研究基金項目(編號:Xq14C04)]

注釋:

①秦大河.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R].成都: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4年學術年會,2014年8月

②王敬濤.模擬全球變化 細分風險影響――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技術進步解讀[N].中國氣象報,2014年6月3日第3版

③田永,蔣和勝.我國碳金融平臺及其價格機理[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4(9)

篇2

論文摘要:二十年來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使中國農村乃至全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農村經濟市場化改革的偉大實踐和成果,無論其深度、廣度、規模都是史無前例的。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具有世界性意義。可喜的是,二十年來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使中國農村乃至全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農村經濟市場化改革的偉大實踐和成果,無論其深度、廣度、規模都是史無前例的。可以預見,從中國農村改革實踐中產生并被實踐不斷修正的發展理論,必將為世界發展經濟學說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實踐做出重要貢獻。

1.概括地講,本課題研究的基本結論是:市場化改革是我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我國農村經濟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農村金融的地位愈加重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不單是一個金融問題,必須把金融同國家發展戰略、制度創新、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結合起來。否則,金融的作用將十分有限;農村金融改革要采取漸近方式,不斷地融入和推動整個農村經濟轉軌和轉型:農村金融改革必須注意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重新構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商業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體系。

2.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雖然有中國特殊的國情,但這種發展畢竟寓于世界經濟發展之中。應該說,我國與其它國家的發展還是有一些共性的東西,這點不能否認。西方若干發展理論對我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的市場化改革缺乏指導意義,但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其中,二元經濟理論、農業制度及農業資本理論,特別是舒爾茨的農業發展理論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

3.傳統體制下我國農村經濟的非市場化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受馬克思及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思想影響。改革前,我國農村經濟的非市場化成因,主要源于集權式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宏觀經濟制度與微觀經濟制度。其中,超越國力的發展戰略和強制性的人民公社制度是突出表現;傳統體制下我國農村金融壓制的性質是制度性壓制,金融活動完全是被動和消極的。農村資金運行非市場化的結果是大量農村資金無償流向工業,尤其是無償流向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偏斜運行,使農村經濟更加落后;傳統體制下我國農村經濟的非市場化運行是有特定歷史背景的,當時的這種選擇,一方面使國家迅速奠定了工業化基礎,另一方面使國家為長遠發展付出了沉重代價。

4.農村金融改革不能脫離農村經濟和國家金融整體改革而單獨進行,其市場化改革的深層次原因主要是:我國經濟改革需要的指導理論在改革前后的實踐對比中得到了確認和創新,即我國任何經濟部門的改革都有賴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支撐;我國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改革的關鍵首先是制度安排的市場化選擇,在此基礎上才可能考慮管理、技術等方面的變革;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改革必須高度重視農業在市場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否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僅在總體上難以深入下去,即使一時取得了某些成績,其代價也必然是喪失國家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后勁。

5.貨幣化是農村經濟與金融市場化改革的切入點。應該從農村貨幣化的廣度和深度出發,研究農村產業結構、農業勞動力轉移和農民收入等基本問題;市場化條件下的農業資本投入與融通要以經濟效益為核心。物質資本投入要注意數量界限和勞動、技術對資本的吸納能力,同時,要特別重視對人力資本的開發和投入;市場化改革將會引起資金供求的迅速變化,農村資金運行格局將改變傳統體制下“國家、集體”的框架,而演變為“國家、集體、農戶、外資”的新框架,在這種變革中,金融將逐漸成為新框架的核心。

6.農業銀行商業化改革在農村金融改革中具有先導性作用。因為國有農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將從根本上動搖傳統經濟體制對農村金融的影響,并對其它金融渠道產生示范效應;農業銀行向商業銀行轉軌同其它國有銀行改革具有聯動效應,但我們更要強調農行自身的特點和弱點,以尋求改革的突破口;農業銀行商業化改革要關注社會效益,現階段主要是處理好這種改革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互動關系,使農村商業金融改革同農村經濟改革協調配套。

篇3

利率政策慢慢松開松動的信號從溫州傳來。

從今年10月21日,浙江溫州農信社客戶存貸款時可以討價還價了,除溫州縣市所在地和柳市鎮所在地外,信用社全部實行浮動利率。試點的357家農村信用社有很大的權力決定信貸資金的存貸價格。作為中央銀行進行利率改革的實驗田,溫州農村信用社可以對存款利率上浮30%,貸款利率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浮70%,這比商業銀行20%的浮動范圍有了更大的空間。

更多的信息顯示,一場以信貸資金存貸款利率為突破口的利率改革正在醞釀中,而放開存貸款利率正是利率市場化的關鍵。

其實早在去年,央行已經在全國8家農村信用社進行利率改革試點,但在近日,央行明顯加大了利率改革的節奏。

近日央行行長戴相龍明確表示,下一步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擴大利率浮動幅度,穩步推進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由市場供求決定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逐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隨著外匯儲備的上升,逐步放寬對資本交易的管制,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更為重要的信號是,銀行利率市場化甚至被寫進黨的十六大報告中。

“利率市場化將帶動整個金融體系的變革。”一位金融業人士評價,在加入WTO、金融市場面臨全面開放的壓力下,利率市場化正在消除利率政策化和照顧大型國有利益的色彩,原來扭曲的資金價格正在被糾正,資金的價格開始更多由市場資金供應量和市場需求量來決定。

但就在國內金融界對放松利率管治而欣喜時,利率市場化的風險也悄然而至,金融改革顯然迫切需要應付利率市場化風險的相關機構和。

為何選擇溫州?

“溫州農信社利率改革關乎利率改革全局。”浙江金融業一位人士,根據央行利率改革步驟,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農村、后城市,先大額、后小額。央行在溫州進行357家農村信用社大面積的利率改革試點后,下一步將在金融業全面推進利率改革。

溫州發達的資金市場為央行進行金融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基礎。在溫州進行利率改革試點,不僅能吸收民間高利貸資金,而且有足夠的資金優勢化解放開利率帶來的風險和沖擊。

據人民銀行統計,截至今年3月,溫州城鄉居民儲蓄余額為650.4億元,企業存款381.76(溫州企業96%以上為民營性質),外匯存款余額16.1億美元。在溫州正規的金融渠道里,已經集聚了超出1000億的民間可流動資金。

而在民間地下流動的資金則無法統計,人行溫州支行今年初的一項調查顯示,2001年溫州中小企業的總資金來源中,自有資金、銀行貸款和民間借款的比例約為6∶2.4∶1.6。按2001年末溫州中小企業貸款余額400億元,中小企業借入的民間信用約為170億。同時,在企業創業資本中,以業主個人名義借入的民間借款約占總資產的7.5%,即125億元。此外還有個人之間的消費性、互借貸等,合計民間信用規模約300億-350億元。這部分資金長期處于不斷的流轉拆借當中,加上部分民間借貸,總的資金可能還要大得多。

大量的海外溫州人成為溫州財富的另一大提供者。截至2001年底,溫州和上海比較兩者的外匯儲蓄額分別為15.6億美元和120億美元,然而兩者2001年全年的外匯交易量分別是40億美元和70億美元。

“如何解決民間資金拆借一直是金融管理部門思考的。”據一位金融業人士分析,能否將民間資金納入正規金融渠道是檢驗利率改革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據悉在資金充足的浙江,利率放寬后,資金供大于求,貸款利率上浮70%對農村信用社并沒有吸引力,誰也沒有調到70%上限,反而是農信社偏高的存款利率吸引了部分商業銀行存款。自去年利率改革后,至少有20%的資金從當地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金融機構流向農信社。這也是選擇溫州進行利率試點的另一原因,資金充足可以減少農信社調高存款利率對周圍商業銀行的沖擊,防止金融動蕩。盡管是摸著石頭過河,溫州大部分農信社每月調整一次利率,有的調整時間更短,資金價格變化越來越體現市場的供需。

利率職能錯位

“利率市場化更重要的意義是帶動利率監管體系的變革。”深圳一位業人士認為,在過去利率管理時,人民銀行并沒有利率政策最終決定權。

這位人士稱,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頒布實施,金融管理體系的重要進步是,制定和實施貨幣信貸政策基本上不受地方政府部門的干擾,但按照《中國人民銀行法》,利率政策最終決定權不是掌握在人民銀行手中而是在國務院。

在這樣的利率體制下,確定和調整利率主要是考慮各方利益的重新調整,而利率政策引導和改變資金供求這一職能退居次要位置。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1999年間七次降息累計減少利息支出2600多億元,2002年這次降息預計進一步減少企業利息支出600億元,但對刺激投資和促進增長作用并不明顯。

帶有色彩的利率政策將給未來的利率改革造成什么現在尚難以給予評估。據介紹,利率作為一般性的貨幣政策工具,在資金的供求雙方選擇的機會和權利是平等的。但中國利率政策往往帶有政治任務,如對大型國有企業貸款利率最高上浮和下浮均不超過10%,對指定的512家大型國有企業貸款利率不上浮。

過分管制的后果是,人民幣資金價格扭曲,并對國內外資金市場變化反映遲鈍。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利率是由中國人民銀行頒布實施,并指定詳細的結息管理辦法。價格管制還使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與市場脫節,同資金供求沒有關系。隨著金融市場主體的變化,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逐漸走向市場,不同的金融機構經營成本和經營策略不同,資金成本不同,統一利率已制約其各自的。而銀行企業化后,更需要根據客戶資信和風險度以及自身經營確定利率浮動幅度。

加入WTO后,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資本市場和出口越來越大,隨著外資并購和QFII等政策施行,國際利率水平的波動對人民幣影響逐步加大,利率市場化已如弦上之箭。

篇4

2004年以來,美聯儲奏響了持續加息緊縮的主音,隨后歐盟與其他國家紛紛跟進。但是,2006年8月之后,這種情形發生了顯著的改變,美聯儲維持利率不變,而歐盟與其他國家繼續加息緊縮。回顧整個過程,我們發現美元的走勢與美聯儲的利率走向幾乎是恰好背離的:在美聯儲持續加息的過程中美元并沒有顯著走強,反而與油價走高相關聯而不斷走低;當美聯儲停止加息之后,美元雖然出現了“危機性”的下挫,卻在2007年年初和近期產生了兩次明顯的上漲波段。

美元與美聯儲利率走向的背離或許不能說明什么問題,因為能源價格始終影響著美元。但是如果像市場所認為的那樣,經濟基本面有助于本幣上漲,那么美國在2006年年底直到現在的經濟降溫和利率穩定,卻無法解釋美元出現的兩波上漲。換句話說,能源價格走高使美元匯率大幅降低了,歐元或者其他貨幣諸如人民幣,在此期間經歷了實質性的升值過程。

世界經濟增長和各國對能源需求的增加,經過市場的“羊群效應”放大之后,既推動了能源價格上漲,又推動了各國貨幣由于加息緊縮而走高,使各國貨幣對美元持續上漲。從美國通脹率水平來看,美元貶值的幅度并沒有如此顯著,正是其他貨幣的顯著升值部分抵消了能源價格的上漲,在此期間美元并沒有實質性地貶值多少。這樣,我們對世界經濟的本輪通脹就有了一種新的認識:美國的通脹水平并沒有那么高,通脹的壓力主要存在于美國之外的經濟體,而這些經濟體同時還伴隨著本幣的大幅升值。

通脹走高,價格上漲和本幣升值,這無論如何都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美國由于房地產市場降溫和美元貶值,其實際通脹壓力并不會比其他國家高多少,相反,很可能美國的通脹水平是全球最低的;其他國家卻不得不連續緊縮,并且推動本幣升值,出現通貨膨脹,只能再繼續緊縮下去,美國則坐享外幣升值帶來的利益。這可能是美國和其他國家在金融政策上差異化的最好解釋,并且也可以說明為什么美國股市頑強地突破了歷史高點,延續了幾年來的上漲勢頭。

篇5

■“霸王條款”和誤導。一些銀行希望爭取客戶,但同時也希望將投資風險轉嫁給客戶,這種情況下, 銀行可能會渲染掛鉤存款的最高潛在回報率;而將背后風險變化。在香港,常常看見門口外銀行列出今天最高存款利率達20%、25%的廣告,如何監控銀行向客戶施加“霸王條款”, 或有意無意間在廣告中誤導客戶, 不單是監管機關的工作和銀行的自律性, 客戶本身也要學聰明點, 一些銀行可能會故意將一些客戶不太需要的產品, 介紹給客戶或按客戶口袋大小,服務使用量, 而向客戶提供一些都不太實要的服務產品,這些都是我們在選擇產品時,應先問自己:我需要什幺, 什么類型的產品能滿足我的需要? 然后再去看市場上有哪一種產品,最后不是選擇提供者。

■國外一些銀行為了提高服務和員工團隊的表現,他們會向一些已經市場化的行業取經。如:保險公司、飯店、航空公司、百貨公司等,學習他們的服務態度, 宣傳手段和客戶為本服務意識, 這種“盒子”外思維(think out of the box),也是一種改善服務質量的方法。

■新的零售產品涌現。在新的市場環境下,國外銀行會有策略地推出新產品時,其中一些它們采取的方向如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中文字幕高清字幕在线视频|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欧美另类第一页|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 美女黄网站人色视频免费国产|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 91国高清视频| 99久久无码一区人妻|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一区|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美女美女高清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AV在线播放 | a级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色伊人| 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乱人伦真实精品视频| 97性无码区免费| 日本xxxx69| 亚洲欧洲无卡二区视頻| 理论片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做国产爱免费视频| 97日日碰曰曰摸日日澡| 好男人官网资源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另类xxxx图片| 亚洲熟妇av一区| 精品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欧美在线不卡| 做受视频60秒试看| 年轻的嫂子在线线观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综合网|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 日韩夜夜高潮夜夜爽无码| 亚洲精品白色在线发布|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 天堂网www资源在线| 丁香婷婷六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