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社區健康服務管理范文

社區健康服務管理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0-16 10:29:0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社區健康服務管理,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社區健康服務管理

篇1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基礎開展健康管理是醫療衛生領域的發展趨勢。但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隨著國家醫改方案的出臺和深入推進,創新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模式,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醫療衛生服務需求,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讓全科醫生承擔起社區居民“健康守門人”的職責,探索全人群的健康管理,成為社區衛生新一輪發展的重點。

宜興市新醫改實施以來,積極探索社區健康管理的優化方案。初步建立了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核心,以10個衛生服務站為基點的健康服務管理模式。本文通過對此健康模式的分析,結合宜興社區衛生服務的實際情況,探討研究運作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相應的建議,以期為我國健康管理社區化的發展提供一點參考。

項目研究時代背景

2011年國務院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23號)中明確指出:健康管理是全科醫生的基本工作內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明確了全科醫生在社區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2012年,家庭醫生制度作為我中心的重要內容進行試點,為社區健康管理提出了機遇和挑戰。

研究實踐與目的

健康管理是指一種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其宗旨是調動個人及集體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中心利用全社會資源,以全人群為服務對象,以全科醫生為主體,以構建長期、穩定的服務管理關系為抓手,以信息平臺為支撐,通過整合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優化健康管理服務,探討為社區各類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務。

研究實踐基礎

宜興市宜城街道常住人口23萬,外來人口10萬,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21%,設有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個衛生服務站,中心衛生服務工作經過初步探索、功能轉換、深化內涵、綜合改革等幾個階段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正在逐步形成健全網絡。為健康管理信息化平臺提供了基礎。

項目探索和運作的方法

2012年1月起,中心啟動家庭醫生服務擴大試點,最大限度地實現有效簽約,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服務為引導,政策為導航,推出了家庭醫生服務包干試點。具體操作為社區家庭醫生上門收集資料和填寫健康檔案和各種隨訪記錄。然后回到機構再將資料輸入電腦,形成信息化平臺,便于資源整合和共享。

實踐中存在的困難和相關建議

社會參與的積極性有待提高,是由于居民服務需求理念滯后,更由于相關媒體宣傳尚未完全到位、政府服務機構和街道社區志愿者尚未建立完善的新型合作關系。雙向轉診無法有效落實,同時全科醫生數量和質量存在的不足,阻礙了健康管理服務長效機制的建立。資金的短缺導致信息化技術開發的不足,建議增加中心信息化建設,人才技術的培養和引進,整合全科團隊內部的公衛、醫療和護理等資源,為簽約對象和家庭成員提供綜合服務。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23號).

2卜保鵬,黎采青,顧慶煥,等.社區健康管理的模式探索[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7):2192.

篇2

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文化水平的豐富、生活質量的改善,居民對健康的需求內容、需求范圍發生了根本變化,他們既重視有病治療,更重視無病預防;既追求身體健康,更追求身心健康;既需要健康維護,更需要健康投資、健康管理。要全面適應社區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滿足居民復雜多變的健康需求,需要深入剖析社區健康管理需求,全面了解社區健康管理優勢,探討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健康管理實踐模式,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

關鍵詞:

社區;健康管理;需求;社區衛生服務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針對人口老齡化、慢性病井噴、醫療費用居高不降等一系列醫學難題,以社區為平臺、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點、尋找有效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是新時期新醫改下全球衛生體制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滿足社區居民不同層次的健康需求的必然選擇。

1社區健康管理需求分析

1.1慢性病井噴

隨著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飲食結構的轉變以及生活環境的惡化,我國社區居民疾病譜、死亡譜發生了很大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死亡率持續上升,逐步成為社區居民健康“頭號殺手”,嚴重危害社區居民健康、阻礙社區經濟發展[1]。2002年我國已有高血壓和血脂紊亂病人各1.6億人,超重率30.0%、肥胖12.3%,城市50歲以上居民患病率:高血壓55.0%,血脂紊亂46.0%,糖尿病16.2%,且持續上升[2]。《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居我國人口死亡原因前五位的分別為心臟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及損傷中毒,慢性病將成為今后影響社區居民健康、引起過早死亡、導致殘疾的首要原因。《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顯示:我國社區居民慢性疾病持續增加、疾病負擔日益加重。城鄉居民兩周患病率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十年中,患病比例由39%增加到了61%,且平均每年新增1000萬例慢性病患者。患病人群基數龐大、人口老齡化進程迅速以及慢性病患者趨向低齡化,迎來了慢性病“井噴”時代。我國現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慢性病防控體系、防控政策、具體措施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社區慢性病防控體系尚未健全,居民無法獲得全程的、連續的、系統的、個性化的慢性病管理服務,慢性病高危人群得到的預防干預措施不夠全面、系統,慢性病患者獲得的醫療衛生服務未能連續、個性化;其次,社區慢性病防控信息系統尚未完善,未能及時收集居民健康信息,無法全面掌控居民健康狀態,健康信息管理效率不高,健康資源利用不充分;最后,社區慢性病防控理念滯后,重點關注患病后的藥物治療,忽略高危狀態下的預防干預,造成醫療費用龐大而防治效果卻不理想的局面。健康管理堅持預防為主,及時發現亞健康狀態以及慢性病“后備軍”,緊抓可變的、可防的、可治的健康危險因素,綜合干預、防治結合,從源頭上阻斷慢性病的發生、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慢性病管理主要承擔機構,在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急需結合社區實際引入健康管理理念、探索健康管理模式。且健康管理具有投入少、效益高的優勢,能夠有效降低居民醫療費用、緩解社區經濟負擔,是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必然選擇。

1.2人口老齡化

國家統計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指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1.59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超過1.09億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8.3%[3]。據衛生部統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傷殘率是全部人口傷殘率的3.6倍,65歲以上老年人中老年癡呆癥的患病率為6.6%,85歲以上高齡老年人中老年癡呆癥的患病率為33%[4]。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不可避免、進程無法逆轉,老年化過程中伴隨的問題日益嚴重,高齡化的趨勢日益明顯,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不完善,對國家和社區經濟的發展、文化的進步、生活質量的提高都帶來深遠的影響、嚴峻的挑戰,我國作為老年人口絕對數最多、人口老齡化進程最快的國家之一,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是否有效,不僅影響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影響家庭生活質量、影響社區發展水平,更關系到社會和諧與國家穩定。我們需要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平臺,以現有養老模式為基礎,引進健康管理,轉變傳統養老觀念,完善養老制度,緩解銀潮帶來的巨大壓力。老年人是社區健康服務的重點人群,是社區衛生服務的定點對象,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應該向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更全面的醫療保健服務。一方面,老年人組織器官衰老,身體功能減退,抗病能力下降,疾病易患性增高,且所患疾病以退行性病變為主,與普通人群相比更需要家庭、社區和醫療機構提供健康服務;據衛生部統計,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城鄉合計能夠自理的老年人占80.7%,能夠部分自理的占12.9%,完全不能自理的占64.7%,需要日常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比例,城鄉合計為9.8%,其中79歲以下的有7.3%,80歲以上的有33.1%,老年人對社區健康服務有客觀需求;另外,老年人社會角色轉變、社會地位改變,經濟承受能力弱,社會養老保險提供的只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針對工薪階層,老年人難以支付商業醫療衛生服務,無法滿足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需要社區衛生服務系統提供便利的、實惠的、可及的健康服務[5]。另一方面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家庭結構縮小,現代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居民健康保健知識比較缺乏,無法承擔老年人健康養老的重任,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精力上都顯得力不從心,需要社區衛生服務系統進行協助;現有醫療服務模式重點關注疾病狀態,注重疾病治療,忽視健康教育、生活指導等疾病預防,不能完全滿足老年人的健康保健需求,需要社區衛生服務系統進行健康知識宣教、督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老年人日常對衛生護理服務的需求狀況:城市地區老年人需要陪同看病的占13%,需要上門看病的占20.5%,需要上門護理的占13.8%,需要康復治療的占21%[6]。迫切需要創新社區衛生服務模式來改善這一問題,健康管理應運而生,引進健康管理,使社區衛生服務更加經濟、有效,有效緩解老年化給社區、家庭帶來的巨大壓力,為老年人提供個體化、專業化、普及化和優質化的健康,滿足老年人復雜的、多層次的、整體性的養老需求。

2社區健康管理的優勢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7]報告顯示:人類1/3的疾病通過預防保健可以避免,1/3的疾病通過早期發現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通過信息溝通能夠提高治療效果。疾病發生、發展的自然進程就是一個健康危險因素不斷作用、不斷積累的過程,健康管理通過作用于疾病自然進程中的各種可控、可防、可及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的發生、控制疾病的發展以及促進疾病的康復,有別于傳統衛生服務系統“重治療、輕預防”僅在疾病治療階段才介入的理念。美國健康管理20多年的研究顯示:健康管理對于任何企業和個人都有一個90%和10%的關系,即90%的個人和企業通過健康管理后,醫療費用降到原來的10%;10%的個人和企業沒有進行健康管理,醫療費用比原來提升了90%[8]。因此,在社區衛生服務系統中引入健康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可以減低醫療費用、降低個體就診率,更能緩解衛生系統經濟負擔、增加社區整體經濟效益。

2.1引進健康管理

化被動治療為主動預防健康管理主動發現社區居民整體健康問題,主動了解社區疾病構成,緊跟國家醫療衛生策略,提供針對性的、個性化的衛生服務,國家現有的醫療衛生體系,主要是針對居民疾病發生后的一個被動應對和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的被動應急,具有被動消費的特點,居民往往身患疾病無法自然恢復不得已才去醫療機構尋求治療,而健康管理主動進行包括疾病管理、亞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管理、個人健康信息管理、個人健康維護等在內的、系統的、完整的健康服務,具有主動需求的特點,居民處于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為了從源頭上阻斷疾病、維護健康、促進健康,主動尋求有效的預防干預措施,健康管理通過把科學、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傳授給健康需求者,變被動的健康護理為主動的健康管理,在維護健康的基礎上促進健康,化被動為主動,搶占時機,從源頭上阻斷疾病。

2.2引進健康管理

促進社區經濟發展從經濟屬性而言,健康管理是服務產業的重要內容;從社會事業屬性而言,健康管理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管理能夠為居民提供預防、醫療、保健、康復等相關產品和服務,產業鏈長、產品種類全、服務范圍廣,能夠有效提高社區勞動力素質、提升社區經濟競爭實力、促進社區經濟轉型升級,為社區經濟發展做貢獻。因此,引進健康管理,不僅能夠改善社區居民健康狀況,更與社區和諧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給社區帶來不可忽視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3引進健康管理

提升社區衛生系統科研能力健康管理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知識密集型的、應用技能型的產業,有許多有待研究的核心技術,例如健康信息技術、健康普適服務技術等,在社區衛生系統中引進健康管理,把握生命科學發展機遇,綜合借助先進診療技術、前沿健康監測手段,結合信息技術、生命科學、生物工程等學科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對居民健康信息、健康資源進行管理,展現相關學科的實踐價值,體現相關領域的先進成果,結合社區現有的科研創新資源,發揮社區衛生服務的優勢,推進健康管理服務產業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促使社區能成為人類健康科技自主創新的的研發基地和實踐試點。發揮社區健康管理的科技附加值,有效提升社區衛生系統的科研能力。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社區居民急性傳染性疾病患病率大大降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卻持續上升,這與長期身體疲乏、精神緊張、生活方式不健康、膳食結構不合理以及社會心理問題逐漸積累密切相關,在社區引進健康管理,調動社區各方面的資源、動員社區全體居民,從飲食結構、生活方式、運動保健等方面進行全面監測,系統的收集健康信息、科學的評估健康狀況、針對性的提供健康指導,幫助居民減少慢性病健康危險行為,降低醫療衛生費用,滿足居民不同層次健康需求,促進社區居民整體健康。因此,在社區引進健康管理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3社區健康管理實踐模式探討

3.1以政府政策法規為指導

開展健康管理政府部門要建立建全健康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對服務模式、服務內容作出規范,將準入制度適當降低,引領社會資源進入健康管理[9]。健康管理是一個綜合性強的、多學科交叉的行業,涉及預防醫學、臨床醫學、詢證醫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等學科,應該建立一套專門的、全面的法律法規,出臺一系列有利的、有傾向的政策制度,以保證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健康管理工作能夠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學化的實施;引導醫療衛生資源進入社區,將投資重點放在未病階段,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將疾病控制萌芽狀態,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政府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引進健康管理,為廣大人群購買公共衛生服務,力求以創新性社區化模式開展健康管理服務,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的醫療保健需求。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從擴大供給、刺激需求兩個角度,針對健康服務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肩負的主要任務,在堅持現行政策的同時,施行放寬市場準入、加強布局規劃、給予用地保障、完善財稅支持、優惠價格政策等具體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對社會資本舉辦的健康服務機構也提供財政支持資金補助。為健康管理中政府和市場做了明確的定位,一改以往政府占主導地位的模式,將政府作為行業的引路者和推進者,賦予其規劃藍圖、提供支持的角色。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搭建了合理的健康管理平臺,提供了有利的健康管理政策,促使健康管理成為一項惠及社區全體居民、涵蓋社區基本醫療服務的工作,充分發揮社區健康管理機構作用,承擔慢性病防治、老年人保健等重要任務。

3.2以現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平臺

開展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的服務對象涉及整個社區居民———不僅包括病人,還包括亞健康人、健康人,經驗表明,80%的疾病可以在社區得到有效防治,貫徹“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理念,社區醫療條件無法治療的疾病,利用雙向轉診制度轉向上級醫院,病情控制或治愈后再轉回社區康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不僅作為居民的健康教育中心、慢性病防治中心為居民提供健康知識、指導疾病防治,更應該作為健康管理平臺為居民收集健康資料、處理健康信息、管理健康資源[10]。健康管理理念在我國并不陌生,我國社區衛生服務設計理論、功能定位強調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就很好的體現了健康管理的思想。許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針對慢性病人開展的如定期隨訪、免費血壓監測、健康知識宣教等,就是健康管理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具體實踐。目前,我國健康管理行業實踐還處于初級階段,社區衛生服務建設也存在一些問題,將健康管理引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會起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效果。在社區醫院成立專門的健康管理部門,涵蓋健康體檢、健康管理、醫療衛生服務,探討社區健康管理模式、收集整合居民健康信息、策劃社區健康管理計劃、進行社區健康管理實踐,可以設立慢性病門診、兒童保健門診、心理咨詢門診、預防保健門診等下屬部門,監管社區健康體檢中心、社區健康服務中心,臨床醫療衛生服務與健康管理服務一體化。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引入健康管理,具體實踐模式有:①管理健康信息:對居民進行生活習慣、健康行為、工作環境、體檢結果、家族史、既往史等進行跟蹤,記錄居民健康問題、病情進展、周期性健康檢查、門診病歷、住院病歷等健康信息,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家庭健康檔案、社區健康檔案、兒童保健記錄、慢性病隨訪記錄等健康檔案;②評估健康風險:用收集的健康信息,建立健康危險評價模型分析計算預測疾病危險程度;③指導健康計劃:明確疾病危險因素后,提供針對性的預防干預措施,進行健康指導,引導健康行為,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

3.3以雙向轉診制度為橋梁聯合上級醫院

開展健康管理由于社區醫療服務經濟利益少、服務水平低、政策配套不完善造成雙向轉診“轉上容易轉下難”的尷尬局面。通過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中引進健康管理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全權代表患者利益,改變雙向轉診制度中社區醫院和大醫院之間的直線關系,形成患者(健康管理中心)、社區醫院、大醫院三方利益平衡的就醫模式。健康管理中心不僅掌握衛生資源的分布情況,熟悉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之間的關系,掌握疾病早期鑒別方式、疾病最佳轉診時機、便利的轉診途徑等,而且熟悉社區居民居住環境、生活方式,詳細的掌握居民家族史、既往史、門診病歷、住院病歷等健康資料,可以為就診居民提供準確的、針對性的就醫指導,進行適時的、必要的轉診服務。社區健康管理中心完整的、持續的記錄了個體和人群的健康狀況,可以為雙向轉診提供信息支持、加強溝通交流。完善雙向轉診制度,緩解大醫院的就診壓力,保證寶貴的醫療資源用于重要環節,同時提高衛生資源使用效率,避免有限的醫療資源過度使用、造成浪費,使上級醫院集中優質醫療資源,解決重點難點醫療問題,使社區醫院進行常見病、慢性病的首診,發揮其基礎性醫療的作用,醫生通過上下級醫院之間的信息共享網絡查閱患者既往檢查、用藥情況,避免重復檢查、重復用藥,節約醫療資源、提高整體的醫療質量和臨床效果。在社區衛生服務系統引進健康管理服務,管理整個社區居民的健康信息、收集健康資料、整合健康資源,全面了解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開展健康教育、進行醫療咨詢,提供最合理的就醫決策建議,爭取做到合理利用社區資源、充分發揮社區優勢,小病在社區醫院治療、大病轉向上級醫院。調動社會力量、專家力量對醫療行為進行有效監督,防止延誤病情、過度治療、浪費醫療資源等不良現象,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約束能力,掌握患者就醫流向,增加對社區衛生資源的利用,減少醫療費用。這樣既能節約醫療資源降低醫療費用,又能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促進社區居民健康[11]。

3.4以信息通訊技術為手段互動雙贏

開展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服務對現代信息通訊技術有極高的依賴度,依托現代信息通訊技術作為運行平臺,借助先進信息通訊手段做為支持,有效實現健康管理的市場化、規模化。健康管理的出現為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開拓出全新的發展方向、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信息通訊技術的進步將提高健康管理的服務內涵、提升服務質量、降低服務成本、擴大服務規模等。以實施社區健康管理為立足點,以建立社區健康檔案為切入點,以提高社區慢性病防控效果、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積極性、以增加社區居民主動性為落腳點,以提高社區人群健康素養為重要途徑,實現健康居民、健康社區、健康中國的目標。居民健康數據資源將成為社區最重要的核心資源和共享資源,它將促進社區衛生服務與健康產業協調發展,引導社區衛生服務與健康管理向集中管理、分散經營、貼身服務、產業聯合、規模發展的方向運行[12]。

參考文獻:

[1]吳燕,楊俊杰,王菊蘭,等.“團隊—契約—醫患合作”的糖尿病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25):2861-2864.

[2]吳義如.糖尿病社區綜合管理聯合家庭保健員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2:382-383.

[3]季宏,計振民,張東升,等.社區衛生定向服務模式在機關干部高血壓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老年醫,2012,26(2):32-34.

[4]陳洪杰,羅曉蓉,章順龍,等.家庭醫生開展全周期家庭健康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2013,3:285-287.

篇3

【關鍵詞】 電子健康檔案;糖尿病管理;工作效率

【中國分類號】 R352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307-02

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迅猛增長,根據最新的統計數字,中國目前的糖尿病患病率已經高達9.7%,全國有9240萬的糖尿病患者,對患者個人和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對于糖尿病這種無法治愈的進展性疾病,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病情,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才能減輕患者的負擔和國家的損失。然而,慢性病控制,僅靠住院治療是遠遠不夠的,患者的自我管理尤為重要。但目前中國的糖尿病人和公眾對糖尿病的認知情況非常不樂觀。有研究表明,對于糖尿病的綜合治療,社區干預不失為一種根本上的解決方法。尤其糖尿病電子健康檔案的建立有顯著效果。本研究將上海古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利用電子健康檔案對糖尿病治療管理作用分析研討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將上海古美社區衛生服務站轄區建立電子健康檔案的糖尿病患者設為觀察組,將長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糖尿病患者設為對照組。觀察組為自愿參加高血壓健康檔案管理,兩組均承諾配合醫生工作。兩組各隨機抽取500例名患者作為調研對象,患者意識清楚,能合作,生活能自理,無嚴重并發癥,全部診斷按世界衛生組織1999糖尿病診斷標準。其中觀察組1型糖尿病5例,2型糖尿病495例。男285例,女215例,年齡25~85歲。其中25~35歲5例,36~45歲43例,46~55歲176例,66~75歲221例,76~85歲55例。對照組1型糖尿病7例,2型糖尿病493例。男287例,女213例,年齡25~85歲。其中25~35歲7例,36~45歲40例,46~55歲179例,66~75歲220例,76~85歲56例。兩組患者病程均超過1年。其中觀察組確診時間2年者81例,2~5年者268例,6~10年者143例,10年者8例,對照組確診時間2年者83例,2~5年者269例,6~10年者142例,10年者6例。

1.2 方法:(1)對觀察組建立糖尿病電子健康檔案。內容采用上海市統一的健康檔案格式,由首診醫生推薦,在患者自愿的原則下,為其建立健康檔案,一般項目有姓名、性別、年齡、住址、電話等,病史部分按照S、0、A、P格式書寫,包括一般情況、糖尿病病史及目前相關癥狀、伴發的其他慢性疾病、家族史、不良嗜好、飲食習慣、體格檢查和相關輔助檢查資料、需特別提醒的事件等等。特別是血(尿)糖情況,用藥情況等。確定治療方案時,綜合考慮患者有無并發癥、心血管疾病,制定相應個性化的治療目標,進行相應的治療保健指導和追蹤訪視記錄。建檔后每月上門隨訪或電話隨訪1次,指導患者用藥及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每次隨訪情況均記錄于電子健康檔案。(2)人員培訓。對觀察組醫院管理層人員、醫務人員、防保人員等分批進行糖尿病電子健康檔案建立及實施的知識培訓,掌握糖尿病病人的臨床特點,健康教育需求,實施細則及技巧和評價指標等,考核合格后方可參加。對觀察組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包括提高社區衛生服務重要性的認識,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診斷預防、干預控制方法、健康教育內容及方法等。要求按2000年國家衛生部科教司《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大綱》的要求進行。(3)綜合效果評價。隨訪2年,對兩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為自行設計,內容涉及糖尿病的基礎知識,生活方式對血糖的影響,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以及糖尿病的藥物治療。評估、比較兩組調查結果。同時記錄每年兩組醫務人員完成糖尿病隨訪需要的時間,評估兩組醫務人員工作效率之間的差異。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用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患者相關知識知曉率、血糖空置率的比較: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前后,糖尿病相關知識知曉率有顯著性差別(p

表1 建檔前后患者對高血壓保健知識的了解人數變化 (P

2.2 治療費用;兩組治療糖尿病的年均費用間的差異。對照組社區患者用于治療糖尿病的費用為3726+159元。而觀察組社區患者用于治療糖尿病的費用降為2218+118元。兩組患者治療費用間具有顯著性意義(p

2.3 完成隨訪所需時間的對比:觀察組隨訪一個所需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

隨訪一個病人所需時間(平均時間)的比較(P

3 討論

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數據,2003年中國糖尿病患病人數約為2 300萬,預計至2025年,將激增至4 600萬。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的預測數據,如不采取有效措施,2005年至2015年中風、糖尿病和心臟病將導致中國的國民收入損失5580億美元(相當于39060億元人民幣),這將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造成潛在威脅。尤其當糖尿病無有效的治療時,預后不可逆轉,致殘率高。糖尿病的并發癥在不斷上升,這些并發癥多累及心、腦血管和視網膜、腎臟、神經病變等主要臟器。

血糖控制達標是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關鍵[1]。然而全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達標情況及代謝指標的監測情況并不理想。2003年亞洲糖尿病中國協作組對我國30所三甲醫院、2 729例患者進行的調查發現:僅11.5%的患HbAlc6.5%[2]。上海曹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調查顯示,僅8.9l%的糖尿病患者HbAlc6.5%[3],未能有效控制血糖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加大醫務工作者的工作量的同時,必然也給患者,給國家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議,糖尿病管理包括即時調整治療方案;糖尿病教育,幫患者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技巧;對糖尿病代謝指標及并發癥監測及治療等[4]。一級預防,醫療團隊介入、干預、監控室可操縱的,有效可行的管理方法。有研究表明,社區干預,電子健康檔案的建立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醫性,通過社區的醫患服務平臺,有利于近距離對患者開展全面、系統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5],使一級預防有效、規范地進行。尤其能有效提高圓型糖尿病患者各項危險因素控制達標率,延緩糖尿病慢性血管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6],STENO2研究[7,8]顯示通過多種危險因素同步干預,可更加顯著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病風險。

本研究通過對對照組和觀察組的分析表明,建立糖尿病電子健康檔案,建立四位一體的網、線、點、面防治模式,對病人實施綜合干預與治療,不僅能明顯提高糖尿病的治療效果,提高病人的生命質量,更可以有效提高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減少無謂勞動和重復勞動,從而相對減少了成本上的開支,從實質上降低了醫療費用;使糖尿病管理有連續性,有利于一級預防的工作更好地開展;同時提高社區居民的滿意度。具有向市、區其他地域同領域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賈偉平 血糖控制達標是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關鍵[J].上海醫學.2005,28(1):1-3.

[2] Frandsen KB.糖尿病治療管理的現狀[J].國外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5,25(3):172-173.

[3] 錢榮立,項坤立,尚紅丁,等.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60-80.

[4] 姜素英,左玉華.張和平,等.社區糖尿病治療達標現狀分析[J].上海醫學,2005.28(1):30-32.

[5] 安芳,崔明亮,趙玉娟,等健康管理對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影響效果評價研究[J],2011,14(4A):1121-1123.

篇4

[關鍵詞]流動人口; 社區衛生服務; 健全醫療保障

[中圖分類號] R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0-184-01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企業勞動力的密集型,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由流動人口素質的參差不齊、尤其是對自身衛生、健康意識的缺乏,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社區衛生狀況和傳染病發病率的上升。由于受到,導致黑診所滋生,2008年6月~2009年5月,以我轄區為范圍,按照我社區常住人口社區衛生服務標準,試行了流動人口社區衛生服務,社區健康狀況大幅改善。

1 社區流動人口概況

1.1我轄社區地處城郊結合部,位于開發區,面積約7平方公里,與312國道、滬蓉高速相臨,是我去轄區內外來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區。由于開發區建設的加快,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涌入本區,目前外來流動人口約 12500余人,本地人口與流動人口比例已達1:2。

1.2流動人口結構。經過調查發現,聚集在我社區的流動人口大多數是由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員構成,流動人口的構成主要是輕壯勞力為主,多為50周歲以下成年人。(見表1)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企業、經營小飯館、小商店、蔬菜種植、養殖業、建筑、理發、小販小賣等行業,從業結構繁雜,管理難度大,流動性很強;文化水平較低,保健意識差,經濟收入低;除在工業園區工作的部分員工外,幾乎都沒有本地的醫療保障。

1.3流動人口家庭結構。流動人口的聚集,往往是一家帶動許多家遷來打工,因此育齡婦女、兒童數量較本地人口明顯增多,育齡婦女和流動兒童的衛生、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2流動人口衛生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2.1流動人口人均居住面積小,公共衛生意識薄弱。由于我社區的小城鎮建設尚未開展,外來人員大都居住在老舊出租屋內,人均居住面積不到8平方米,幾乎無衛生設施。而且大部分來自貧困地區,生活習慣、人員素質差異明顯,亂倒生活垃圾、隨地大小便情況常有發生,個人生活衛生習慣不科學,衛生意識薄弱。

2.2流動人口健康知識缺乏。由于受教育水平和地區差異,環境衛生問題突出,外來人員的自我保健意識薄弱,自我防范意識差,在衛生防疫方面,特別是在兒童疾病預防和育齡婦女保健方面,流動性大,得不到及時規范的免疫接種和定期檢查。傳染病防治知識缺乏,導致傳染病在流動人口中發病率高。在我項目實施階段內,手足口病發病共23例,17例為外來兒童。

2.3流動人口獲得衛生信息渠道狹窄。由于流動人口的流動性,社交環境陌生,地方衛生資源不熟悉。對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衛生服務知曉率不高,例如我社區組織的每年兩次的婦女病普查,亦針對流動人口,但普查率僅為2.5%。調查發現,流動兒童,特別是學齡前兒童流動性更大,由于不了解地方預防接種機構,計劃免疫漏種現象較多。我社區范圍內現有200余名學齡前兒童,其中約35%未能按計劃計劃免疫。

2.4流動人口對地方醫療機構存在畏懼與不信任。由于經濟水平的地區差異,大部分流動人口對當地醫療服務價格存在畏懼心理,擔心承擔過度醫療,另一方面,對當地醫務人員不熟悉也產生了不信任感,導致黑診所滋生,不能接受到規范醫療,危害自身健康。

2.5流動人口流動性大,慢病患病率低,不易開展長期家庭保健服務。由于外來人口的流動受諸多經濟、社會因素影響較大,流動性大。試點范圍內一年間流出率約為32%,流入率約15%,主要是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者和其他非自主經營戶。

3采取的方法與對策

據資料顯示,流動人口衛生保健服務的利用低于常住人口,孕產婦死亡率和圍生兒死亡率均明顯高于常住人口[1,2];兒童計劃免疫率低,麻疹、新生兒破傷風等發病人群主要是流動人口[3]。針對我社區流動人口的構成現狀以及流動性大的特點,社區衛生服務與健康管理,應以育齡婦女和散居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健康教育為主要手段,控制傳染病的發生發展,增強外來人員的認同感,降低醫療服務價格,著力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使他們自覺、主動的接受本地的衛生服務,享受到與本地居民同等的醫療衛生服務。

3.1以育齡婦女和散居兒童為主要對象,開展婦幼保健工作。會同當地計生部門,定期開展婦女病普查,加強前期宣傳,使她們明確普查的意義和重要性;增加普查次數,使她們合理安排時間接受檢查;及時告知檢查結果,進行追蹤隨訪,提高規范治療率,確保育齡婦女低死亡率。對孕產婦進行系統管理,督促產前檢查,做好產后訪視。共對區域內的流動育齡婦女進行了三輪次的婦女病普查,檢查項目包括婦科檢查、陰道分泌物檢查、宮頸刮片、B超(子宮、附件)等檢查,有3600余人參加了普查,發現宮頸炎850余人,陰道炎190余人,盆腔炎34人,子宮肌瘤19人。自愿接受普查率由原來的2.5%提高到45%,并做了相應治療、健康教育和隨訪工作,提高了查治率,有效的保障了流動婦女的健康。我站還重點對學齡前兒童進行登記隨訪,排查兒童280余人,督促定期體檢,規范計劃免疫,提高接種率,確保接種率90%以上,為有效控制傳染病的流行與爆發建立有效屏障。

3.2 加強流動人口的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識。立足社區,開展多方位,多層次的健康教育模式普及健康知識,促進健康行為,培養衛生意識。設立健康教育宣傳欄、利用巡診時間發放健康教育資料、面對面健康宣教,從生活方式、室內環境、飲食起居等方面,有目的的培養健康行為。提高起自身保健意識,了解疾病知識,特別是傳染病相關知識。在傳染病多發季節進行相關預防知識教育,根據疫情及時采取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3.3 增加流動人口對當地社區醫療機構的認同感。以社區責任醫生制度為依托,開展定期上門服務,了解服務需求,開展免費健康體檢,宣傳地方優惠服務政策,告知享受渠道,控制外來人員醫療服務價格,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以優質可信的服務拉近距離。對試點區域內985戶居民發放了就診優惠卡,予零加價供應藥品、免掛號費、診療費、床位費、半價收取檢驗費、治療費,一年間有1566人次持優惠卡前來就診,減免費用4300余元,得到了較高的就診率,使他們得到了規范的醫療服務,獲得了外來人員的好感。

3.4 改善基礎設施,打擊非法行醫。試點期間,我站結合社區居委工作,指導環境整治,改造和新建公共廁所5座,增設垃圾房18個,定期疏浚河道,對各自然村進行綜合整治,加強保潔隊伍力量,實施長效管理,改善居民生活環境。非法行醫和“黑診所”大多設在簡陋的出租屋內,醫療設施簡單,衛生條件惡劣,更無醫療資質,而就診者均為外來人員,事故隱患大。針對這一情況,通過實地明查、暗查、群眾舉報等途徑,衛生監督部門不斷加大打擊力度,多次開展打擊“黑診所”活動,累計打擊非法診所十余家,使非法行醫無藏身之處,確保外來人員就醫安全。

4 預期效果與展望

根據流動人口的人口構成特點,流動人口結構、分布、素質等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如果不重視流動人口基本保健需求的滿足,將成為阻礙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安全隱患[4],所以健全醫療保障,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基礎,聯合衛監、計生、社區居委,從育齡婦女保健和學齡前兒童計劃免疫著手,加強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促進健康行為和意識形成,對流動人口的社區衛生保健服務與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相當一部分外來人員認同,但與預期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如何把握流動人口的流動性上,受到人力的制約較大,同時,流動人口基本醫療保障缺乏也是制約他們享受衛生保健服務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健全醫療保障制度和保障人力資源,建立衛生、計生、地方政府聯合管理隊伍,以切實保障外來人員的衛生服務需求,提高健康社區建設的參與率,營造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引導廣大外來人員逐步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享有與本地居民同等的衛生保健待遇。

參考文獻

[1] 何銳志,陳愛娟,廖捷.東莞市1996~2002年外來人口孕產婦死亡情況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 2004, 11 (1): 103-104.

[2] 王克勤,郭艷軍,倪艷梅.流動人口和本居人口孕產婦572例妊娠結局研究[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04, 4 (10): 1614.

篇5

【關鍵詞】PDCA循環法;社康中心;醫院感染;控制質量

Used PDCA circulation to Management quality to Hospital infections control in community healthy center

ZHANG Hui-zhen,NING Hua-lang,FANG Jia-ying,et al.Bao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infections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henzhen,Guangdong 5181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effective means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hospital infections control in the community healthy service centers.Methods To search key factors to the quality of the hospital infections control by the PDCA circulation with standard evaluation,Samplings monitor,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o on,the existenting key problems were solved by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circulate administration.Results The administer standard rate that correlates with administration,monitor,disinfects isolate and medical draff of the hospital infections control rises from 61.8%to 97.1%after leading in PDCA circulation in the community healthy service center.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P< 0.01).The medical staff cognition rate correlateing with hospital infectionsand controlling measures to hospital infectionsrises markedly.Conclusion Through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we can control and reduce the hospital infections and raise the quality level of the hospital infectionscontrol in the community healthy service centers by the PCDA circulation.

【Key words】PDCA circulation;Community healthy center;Hospital infection;Controls quality

社區健康服務(Community Health Service,CHS)是21世紀我國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擔負著社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因此在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中,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區域[1]。為了更加規范和有效地管理社康中心醫院感染工作,整體提高社康中心的醫院感染管理水平和監控質量,自2007年6月以來,本課題組對本院下設的9個社康中心通過引入PDCA循環法(計劃P、實施D、檢查C、處理A)進行為期一年半的醫院感染質量改進,醫院感染控制質量水平整體取得滿意效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我院9個社區健康服務中心。

1.2 評估方法 按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相關規定、標準結合深圳市醫療服務質量整體評估管理的要求,從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消毒質量、監測質量、排污質量四個方面制訂出質量評估標準,其中管理質量,主要評估感染管理小組活動情況,各項規章制度落實及預防控制感染工作流程情況;消毒質量,主要評估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管理,消毒藥械及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用品管理,職業防護、標準預防、手衛生及各項消毒隔離措施的執行情況;監測質量,主要評估環境衛生學監測和消毒滅菌效果監測;排污質量,主要評估醫療廢物分類處置和存放。課題組成員在研究開始前和研究周期結束后嚴格按標準項目對各相關質量做前后各2次全面質量調查,并得出質量管理的達標率,比較研究前后的效果。

1.3 PDCA實施 自2007年6月開始對社康中心的醫院感染質量實行為期一年半的PDCA循環式管理。以0.5年為一個PDCA循環實行計劃-實施-檢查-處理四個階段管理,一個循環結束后通過效果評價找尋出影響質量的關鍵問題,作為改進依據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如此循環地對過程質量進行管理活動的運轉。

1.4 監測方法 監測采樣、結果分析和消毒衛生標準等均采用國家技術監督局、國家衛生部《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1995。

1.5 問卷調查 對社康中心所有醫務人員醫院感染相關知識知曉率進行問卷調查。

1.6 現場抽查 對標準預防執行情況、手衛生方法、醫療廢物的處理等措施的執行進行現場抽查,判斷合格與否的標準依據《消毒技術規范》中的要求進行評分,評定合格率,每項相關調查內容各社康中心均同。

1.7 統計方法 應用SPSS13.0應用軟件,對引入PDCA循環前后兩組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通過引入PDCA循環法對我院社康中心實行為期一年半的醫院感染控制質量持續改進和管理,現我院社康中心在醫院感染管理、監測、消毒隔離及醫療廢物等相關質量管理達標率從引入PDCA循環前的61.8%上升到引入PDCA循環后的9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95,P

3 討論

3.1 引入PDCA循環法改進社康中心醫院感染質量工作,搞高了管理者的管理意識和管理水平,對社康中心的發展有積極作用。社康中心的醫院感染工作是醫院整體醫療服務質量中的一部分,也是目前醫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由于社康中心偏離醫院,醫院對其檢查和督導顯得較不足,易導致社康中心管理者放松管理,質控流于形式,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管理上存在不少缺陷,有醫療安全隱患。引入PDCA循環強化管理后,提高了社康中心的管理意識和管理水平,對社康中心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3.2 要做好醫院感染管理工作,引入PDCA循環提升醫院感染控制質量,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我們針對各類人員采取舉辦學習班、講座、簡訊、現場示范等方式進行針對性多層次培訓,不斷強化醫院感染相關知識,提高各類人員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意識,增強責任心和共同參與意識。尤其是重點培訓感染管理小組人員要科學質控的意識和水平,掌握PDCA循環的方法和要點。調查顯示,在未引入PDCA循環前,醫務人員對醫院感染的法律、法規知之甚少,消毒隔離意識不強,職業防護知識欠缺,各項措施執行不力,在引入PDCA循環后(見表1),全體醫務人員對院感的防范知識、參與意識、管理水平都有了提升。可見加強知識的培訓是成功引入PDCA循環改進醫院感染控制質量的重要一環。

3.3 制訂科學、可行、規范并且有社康特點的醫院感染控制質量評估標準是PDCA循環管理中不容忽視的內容。我們從醫院感染管理質量、消毒質量、監測質量、排污質量四個方面科學制訂出醫院感染控制質量評估標準,各項質量標準再具體細化,有評估內容和評分標準,便于課題組和感染管理小組進行質量督查和進行效果評估,采用督查管理手段,實施過程管理,防患于未然[2]。由于質控標準可量化和可操作性強,評價有了依據,因而提高了質控的執行率和質控效果,現社康中心醫院感染管理小組質控執行率100%,質控水平明顯提高。

3.4 用PDCA循環法管理質量的全過程,就是找尋影響質量的關鍵問題進行持續改進質量的過程。PDCA循環做法是:計劃階段:①制訂社康中心醫院感染控制質量評估標準;②對照標準做充分調查評估;③收集調查評估的結果,找尋影響質量的不良項目(未落實項和存在的缺陷項);④針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影響質量的關鍵問題制定相應對策措施。實施階段:按制定的對策措施執行。持續改進影響質量的不良項和缺陷項,重點整改明顯缺陷問題。檢查階段:加強監督監控,嚴格按評估標準要求檢查,執行科級每月、院級每季度的雙考核制度,檢查措施落實情況。處理階段:分析評價實施結果,用質量工具-排列圖法對比采取措施前后各個評估項目的變化,繼續找尋存在的問題,作為改進依據再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管理。我們以半年為一個PDCA循環實施一年半的循環式管理。研究前調查發現,醫務人員手衛生不落實項居首位,次為消毒隔離制度的落實缺陷,存在的明顯缺陷:無菌物品過期,消毒、滅菌物品管理不規范;換藥時不戴帽子和口罩等。消毒隔離是預防醫院感染的基本手段[3],醫務人員正確洗手和手消毒是控制醫院感染十分重要的環節[4]。我們針對存在的關鍵問題實行為期一年半的PDCA循環改進,各社康中心出現醫院感染缺陷不斷下降,明顯和有嚴重影響質量的缺陷未再發生,醫務人員手衛生依從性,消毒隔離正確執行率明顯提高,消毒、滅菌物品的效果監測和使用中消毒液、滅菌劑生物監測合格率均100%。

醫院感染工作是醫院管理的重點工作,是醫療質量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5]。研究表明,引入PDCA循環法對社康中心醫院感染質量實行科學管理,可有效控制和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全面提升社康中心醫院感染控制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雪梅,付朝云,王冬梅.社區衛生服務站預防醫院感染措施.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7):863.

[2] 張文菊,徐丹.注重關鍵要素有效實施醫院感染管理.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10):1416-1417.

[3] 于萍,楊金玲,曾慧韻.消毒隔離管理的持續質量改進.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7):784-78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18videosex性欧美乱任| 老师开嫩苞在线观看 | 高清色黄毛片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视频在| jizz中国jizz欧洲/日韩在线| 无限资源日产好片| 久青草影院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免费下载 | 日本人的色道免费网站| 亚洲a级黄色片|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免费在线观看黄网| 美女扒开裤子让男人桶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欧美综合人人做人人爱| 免费一级乱子伦片| 精品无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ts人妖系列视频网站| 颤声娇是什么意思| 国产欧美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3d精品重口littleballerina| 在线视频第二页| sqy2wc厕所撒尿| 忘忧草社区中文字幕| 中文无遮挡h肉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久热re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欧美一级亚洲一级|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波多野结衣丝袜诱惑| 人妻少妇无码精品视频区| 秋葵视频在线观看在线下载| 午夜在线亚洲男人午在线| 美女露100%胸无遮挡免费观看|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免费| 野花直播免费观看日本更新最新| 国产女人的高潮大叫毛片| 黄色软件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频| 色老板在线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