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03 10:14:2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臨床心理護理的重要性,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燒傷;心理護理;護理觀察
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常會因各種原因被燒傷(由熱力所引起的組織損傷統稱燒傷,如火焰,熱力,熱蒸氣,熱金屬等等)。因此影響了生活和工作。為了減輕病人痛苦,減少后遺癥的發生,使燒傷創面盡快愈合,讓病人盡快恢復生活和工作,我院近兩年中對治療各種中、小面積燒傷36例進行心理護理,取得顯著療效。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自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們對36例燒傷病例進行心理護理,36例病例中最小年齡2歲,最大年齡80歲。致傷原因:火焰、熱水、熱氣、熱金屬、電火花、酸堿等化學燒傷。燒傷部位主要分布在頭面部、四肢、軀干、會等。 燒傷面積(九分法):5%TBSA以下者11例,6%TBSA-10%TBSA者20例,11%TBSA-20%TBSA者3例,均為淺Ⅱ度~深Ⅱ度的各種中小面積燒傷,其中淺Ⅱ度21例,占58.3%,深Ⅱ度15例,占41.7%。
2 方法和討論
2.1 心理護理的概念 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全過程中,護士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為指導,通過各種手段和途徑,積極影響或改變患者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幫助患者在其自身條件下獲得最適應的身心狀態[1]。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心理護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正得到普遍認可并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實踐。心理護理作為現代護理模式的重要組成,應貫徹臨床護理全過程,普及護理實踐的每一個角落。
2.2 心理護理的意義和目的 心理護理能夠解除病人對疾病的緊張、焦慮、抑郁等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正確及時的健康教育,使病人盡早適應新的角色及住院壞境;幫助病人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特別是醫-患關系,以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一個人生病以后其社會角色也隨之發生改變。由于突然充當病人角色以及進入新的生活環境,人際關系的改變,病人往往難以適應,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這就需要通過心理護理幫助病人創造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里狀態,不但有利于病人康復,還能貫穿于對病人實施的整體護理中,提高護理效果,也有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使病人早日康復。
2.3 心理護理在燒傷病人治療護理中的具體應用
2.3.1 燒傷病人因起病急驟而缺乏思想準備,給病人帶來極大痛苦。36例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焦慮心理,特別是面部及四肢燒傷患者,擔心創面遺留疤痕而影響面容及肢體功能留下殘疾,情緒悲觀不愿意接受治療,甚至產生輕生念頭,再加上治療過程中身體某些部位需暴露病人感到羞澀焦慮不配合。因此接診病人時態度應和藹親切,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嚴密觀察,耐心細致地解答病人提出的疑問,詳細介紹康復的注意事項及預后情況,并與家屬進行溝通交流,協助心理護理,從而達到了更好治療效果。
2.3.2 燒傷的疼痛主要原因是皮膚表面痛覺神經末梢損傷,外界暴露刺激和局部缺血引起的。有效的藥物止痛配合護士的心理護理非常重要[2]。減輕病人心理壓力,緊張、焦慮、恐懼或對康復失去信心均可加重疼痛程度,而疼痛的加劇又反過來影響病人情況,形成不良循環。護理人員以同情,安慰和鼓勵的態度支持病人,尊重病人在疼痛時的行為反應。病人情緒穩定,心境良好,精神放松,增強了對疼痛的耐受性[3]。分散病人注意力,使疼痛處于抑制狀態,疼痛明顯減輕,邊與病人交談邊注射或輕柔地局部按摩,分散注意力,減輕疼痛。
2.3.3 感染是救治燒傷中突出的問題。我國的幾所軍醫大學9329例燒傷病例分析,燒傷死亡原因中感染居首位(占51.8%);國外燒傷中心分析,大面積燒傷死亡病例中死于感染者占75%,感染如未能控制,其結果是內臟并發癥接二連三,終因膿毒性休克,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4]。由此可見控制感染對燒傷病人來說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我們通過語言、表情、態度和行為給予病人最好的心理支持,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從而增加機體免疫力,更好配合治療,避免感染發生。
2.3.4 燒傷往往合并混合傷,一些下肢燒傷合并骨折的病人需臥床治療,褥瘡時有發生。褥瘡是由于長期臥床使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持續缺氧,營養不良而形成組織壞死的壓力性潰瘍。褥瘡一旦發生,常規手段治療很難愈合,病程遷延,且易合并感染,再次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5]。因此我們給予心理支持,積極做好溝通交流,向他們說明預防褥瘡的重要性,使病人增強信心配合治療。同時配給基礎護理(翻身,對骨骼隆突處定時按摩,避免排泄物刺激等)、飲食護理(加強營養支持,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食物)等改善全身營養狀況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了病人的早日康復。
2.3.5 燒傷后創面紅腫,疼痛,水泡形成或水泡剝脫,在做好創面護理,保持清潔衛生的同時,耐心解釋,心理開導,穩定情緒,實施全方位護理,取得了患者信任,促進了護患關系,減少了并發癥發生,加快了創面愈合。
3 結論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說的就是護理的重要性。心理護理已成為護理模式的重要內容,將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而不斷深化,它的知識和技術是永無止境的。心理護理可以使護理對象得到安慰與激勵,在情緒上由焦慮不安變為平靜穩定,在意志上由懦弱變為堅強,在信念上由悲觀變為有信心,在治療態度上由被動變為主動。所以心理護理也是治療燒傷必不可少的條件。良好的心理護理有助于消除不良的心理刺激,阻止身心疾病的惡性循環;有助于協調各種關系,使患者適應醫院環境,增加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有助于患者的檢查和診斷,以及醫療護理操作的順利進行;有助于發揮藥物和手術的療效;有助于調節患者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主動地做好“自我護理”,以利于心理健康的保持和燒傷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付曉影.護理心理學[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11:55-59
[2] 辛孟彥.濕性醫療技術治療中小面積燒傷的臨床體會[J].中國燒傷創瘍雜志,2009,8(21):171-173
【關鍵詞】心理護理;臨床;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322―01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護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心理護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已得到普遍認可并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實踐。心理護理作為現代護理模式的重要組成[1]。良好的心理護理能夠幫助患者建立穩定協調的心理環境,為疾病的治療創造有利的條件,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護理質量。
1 心理護理的意義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中樞神經系統中有許多結構(如丘腦、邊緣系統及網狀結構等)與心理活動的形成、發展有關。當各種不利的內外因素導致情緒、意識、性格及思維發生變化時,中樞神經系統則可通過自主神經系統(即生物反饋)促使體內呼吸、循環、消化、內分泌、免疫功能及代謝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這種身心雙向互相為因果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心理狀態,也有可能使病情進一步加重[2]。良好的心理護理常常可以起到藥物難以起到的作用。因此重視病人的心理問題,做好心理護理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環節。
2 心理護理的特點
2.1心理護理的普遍性和廣泛性:心理護理的普遍性體現在其貫穿于整個護理活動的全過程;實施范疇滲透到了臨床護理的各個角落,不僅從醫院內、外科等主干科室和各專科及輔診科室逐漸擴展至社區、療養、戒毒等場所;而且還從心理和疾病本身,擴展到病人家屬、社區、預防保健和提高病人生活質量等多方面。充分體現了整體護理的連續性和整體性。
2.2心理護理的針對性和復雜性:由于患者的生活經歷、身體狀況、社會文化背景、精神感情需要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心理狀態及心理問題;即使疾病相同,也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心理護理就是根據病人不同的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心理護理措施,使病人在認知上、情感上、行為上發生變化。心理護理的復雜性在于患者的心理活動必須通過外顯的行為予以判斷,而人們有時會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這樣從外顯的行為來探究心理活動比較困難,需要通過觀察、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由表及里的復雜過程。
2.3心理護理具有前瞻性:護理人員可通過疾病對病人所造成的不良心理的認知而進行預防性的評估,收集資料并分析病人的心理問題,采取措施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預防或消除疾病對病人的心理影響,從而保證病人的身心康復。預防性的心理護理措施應用越早,預防的效果越好。
2.4 心理護理的綜合性和科學性:心理護理是一門涉及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人文學,以及心理治療、心理衛生等多門學科的綜合性技術;從宣教式的經驗之談過渡到注重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的發揮和運用,并把放松訓練、音樂、圖書、暗示、認知療法等心理學方法應用于臨床心理護理實踐,拓展了心理護理的深度。
3 心理護理的方法:心理護理是一門復雜的綜合藝術,它不同于技術護理,不能用一套固定的操作規程,而必須了解病人的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心理護理也不像技術護理那樣簡單,而必須時刻啟發、誘導,用自己的語言、表情、姿勢、態度,去影響或改變病人的感受和認識,幫助病人建立起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
3.1良好的溝通交流:和患者溝通是系統化整體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環。由于患者受各種軀體疾病的影響,而產生嚴重心理問題,對生活失去信心。多年的臨床護理經驗證明,心理問題用單純的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必須配合良好的心理護理,才能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但是與病人溝通是一種細致復雜的工作。接觸病人前,護理人員必須首先了解病史,既要熟悉病人的癥狀、診斷、治療和護理要點,又要掌握病人的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生活習慣和發病經過等。只有這樣才能根據不同癥狀和特點,有的放矢地采取適當的、有針對性的溝通方法,使病人樂于接受。首先要尊重其人格,有同情心和責任感,不能因為病人存在著某些缺陷而歧視,病人的合理要求應盡量設法滿足,對病人的不合理要求要處理得當,以取得病人的信任,達到進一步溝通,只有充分了解病人的個性特點,方可正確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
3.2 正確評估和針對性護理:多數學者都認為對患者心理問題的評估是心理護理的基本成分之一,心理問題的準確評估是優選心理護理對策的前提[3]。利用觀察、晤談和量表等方法對患者心理狀態的演變進行動態監控和檢測,并以此制定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對于不同疾病的患者、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心理護理的方法各不相同。研究表明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對緩解術前焦慮、加速術后康復的效果優于一般心理護理。例如心血管病發之后,患者常常出現煩躁、易激惹、易傷感、感情脆弱、記憶力減退等心理癥狀[4],此類患者心理護理通常是通過關心、安慰、溝通、精神調養并施行松弛訓練來實現。
3.3 語言的藝術:護理人員的語言、態度、神情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變化。和藹的態度、甜美的語言、精湛的技術、嚴謹的作風會使患者獲得安慰、寄托,使其心情舒暢,對疾病的早日康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5]。因此,要做好心理護理,必需學會交談的技巧。交談時要注意合適的環境、時間地點(僻靜)、和諧的氣氛;以和藹、誠懇的態度,心平氣和地和患者交談。要學會傾聽的技巧,對沉默寡言者應多啟發使病人暢所欲言,對興奮多言者要善于引導。
4 結論
心理護理是在護理過程中,通過人際交往,社會支持系統來影響、改變病人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使其康復的方法。通過近三十年的臨床護理工作實踐,體會到心理護理是一項重要而細致的工作,它對于緩解病員心理壓力,促進病員身體康復,提高治療效果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整體護理模式的推進,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正確運用各種心理評定量表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客觀的、科學的、量化的評定,并借此作為制定干預對策的依據,已成為我國臨床心理護理的主要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王重巧.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中國社區醫師[J].2011,13(7):212.
[2] 羅小蓮.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0,8(5):125.
[3] 劉曉虹.心理護理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J].實用護理雜志,1997,13(9):489-490.
【關鍵詞】 心血管內科;臨床護理;重要性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395-01
心血管疾病是臨床內科中的一種常見疾病,對人體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同時也是造成患者致殘和致死的主要類型[1]。從患者出現心血管的病因和種類出發,心血管疾病在發病率上呈現著一種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研究表明,護理工作的實施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復率,對心血管內科患者的實施臨床護理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在醫院于2011年3月――2012年3月所收治的64例心血管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年齡為40-85歲,患病的時間在3個月-15年。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心肌炎、心律失常、早搏、心率衰竭、心絞痛等。這64例患者在確診為心血管疾病后,給予了相應的治療措施,并繼續住院進行觀察和治療。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護理 常規護理的實施是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臨床癥狀來進行的,其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保證患者病房內溫度和濕度的適宜和室內環境的整潔;加強對患者皮膚法護理,做好清潔工作;做好患者的口腔處理;密切關注患者的膳食情況,促使患者多使用一些高鈉和高脂的食物;做好患者病房的夜間巡視工作,以便出現問題時可得到及時的處理。
1.2.2 藥物護理 心血管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服用一定的藥物,但這些藥物的用藥情況卻比較復雜,此時醫護人員需要對各種藥物的作用、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等都熟練的掌握,以此來減少護理工作所潛在的危害。在這個過程中,護理人員還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和藥物的藥理作用,來加強對患者的用藥護理,特別是疾病的高發期,擇時給予患者藥物的服用[2]。
1.2.3 心理護理 患者在入院后,在心理上會產生一定的恐懼、焦慮和緊張心理。此時,護理人員需要給予患者一定的心理護理,在態度上要和藹,語氣要溫柔,避免語言上對患者的不良刺激。在護理的過程中,多和患者進行溝通,而且需要在一個尊重和同情的態度下進行。通過交流將患者的恐懼和抑郁原因表達出來,然后幫助患者對其心理因素進行分析,以此來增強患者和護理人員之間的信任感,而患者在心理上的壓力得到了緩解,對其治療的有效性也具有一定的幫助。
1.3 統計學分析 對所有的數據采用SPSS13.0系統的軟件進行分析,在這個分析的過程中對計數資料通過采用X2來進行檢驗,用t來對計量的資料檢驗,發現其P
2 結 果(見表1)
從表1中可看出,心血管內科患者通過實施有效的護理,其中有60例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治愈和緩解,總有效率達到了93.75%。從這一結果中發現,在心血管內科患者中實施臨床護理的措施,具有重要的價值。
3 討 論
心血管疾病也成為循環系統疾病,其發病的原因一般都和人體中的動脈硬化有一定的關系[3]。臨床研究表明,心血管患者在進行治療后,其臨床護理措施的應用是否科學與合理,對患者的治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從本文的研究中發現,心血管患者在治療后,通過有效的常規護理、用藥護理和心理護理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康復率,對患者的身體康復程度有著重要的影響。
護理措施的有效實施和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與素質有著很大的聯系[4]。在心血管內科患者護理的臨床護理中,護理人員只有不斷的加強對自身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在護理實踐工作中不斷的積累工作經驗,自身的護理水平才可得到不斷的提高,護理的效果才可得到更好的實現。
綜上所述,心血管內科患者實施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對患者的康復程度和健康狀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少玲,洪蝶玟.心血管內科護理安全隱患的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9,(10):161.
[2] 吳淑英,何寧.心內科臨床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12):56-57.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1
在臨床治療中,血液病是一種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性疾病,它主要是發病于造血功能系統,進而出現血液異常的情況,其臨床表現為出血、貧血等[1]。血液病是一種較為普遍性的疾病,同時對患者的健康安全具有極大的危害。因而,醫院和患者也越加重視血液病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護理工作。優秀的護理工作是血液病臨床治療效果的重要保證,在護理工作中,心理護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2]。對此,筆者在這一方面進行了相應的研究,主要是對血液科護理中心理護理的重要性進行研究,并獲得一定成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我院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血液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并隨機分為一般護理組和心理護理組,兩組患者人數之比為40:40。兩組患者在例數、男女例數、年齡等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
1.2 方法
一般護理組采用常規的護理方式,心理護理組在一般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在護理2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評分情況。心理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早期對患者心理的評價,患者在入院后,護理人員應該對其心理情況報告進行全方面的評估,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而制定合適的心理方案[3];護理人員需要多和患者進行溝通,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生活問題以及心理問題,并及時有效地解決,讓患者充分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心和愛護,進而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4];護理人員需要向患者普及一些關于血液疾病的常識性知識,讓患者對血液病、臨床治療以及注意事項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進而消除患者對血液病的恐懼,積極配合治療[5];④家人的關愛對于患者來說是一份極大的助力,護理人員應該積極引導患者的家屬來幫助患者戰勝血液病,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以及生命的可貴,進而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6]。
1.4 療效判定標準
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后進行心理因子評分,其心理因子主要包括焦慮、恐懼以及抑郁[7]。每一個心理項目分為5分制,5分屬于嚴重情況,4分屬于較為嚴重情況,3分屬于中等情況,2分屬于較輕情況,1分屬于正常情況。
1.3 統計方法
研究數據用SPSS23.0統計軟件分析,?量資料用(±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檢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評分情況比較: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心理評分情況無顯著差異,在護理后,兩組患者在焦慮評分和恐懼評分上都所改善,而心理護理組患者的心理評分改善情況明顯優于一般護理組患者的心理評分(P
【關鍵詞】消化護理;心理干預;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282-02
消化系統是人體重要的功能系統之一,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個部分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盲腸、結腸、直腸、肛管)等部。臨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腸的這一段稱上消化道,空腸以下的部分稱下消化道。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和胰[1]。
消化護理是臨床護理學的重要學科,主要針對消化系統疾病采取科學化和有針對性的臨床治療措施,恢復消化系統各部分功能,達到消化疾病康復的目標。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加之不良飲食習慣及食品安全問題的影響,消化系統疾病成為了各類醫療機構收治的常見疾病類型之一,提高消化護理工作水平,成為各級醫療機構臨床護理工作的最主要任務之一。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對50例患者進行消化護理活動中心理護理干預,效果顯著,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5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38.6±8.5歲;病程5~60月;臨床表現以消化不良為主,食欲不振,餐后飽脹,腹部脹氣,惡心嘔吐,噯氣,返酸,燒心,乏力等。經內窺鏡及各項輔助檢查排除腸胃器質性疾病及全身疾病。所有患者經胃腸動力藥H2受體拮抗劑、胃粘膜保護劑、抗生素、調整胃腸菌群藥,并調整不良飲食習慣等治療,效果不顯著或不明顯者。
1.2心理護理干預措施
1.2.1評估患者,因人施護:通過問診了解患者的家庭、社會、文化狀況及行為、分析患者心理、了解病情,向不同患者給予心理護理,講解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主要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并說明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控制,甚至可以治愈,進一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鼓勵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參加各種戶外活動增強患者的體質,加速神經功能的恢復,培養患者面對生活壓力的樂觀態度。
1.2.2心理干預,放松療法:采用支持或解釋性方法,轉移患者注意力,避免過分關注消化道,越關注癥狀越明顯,反之則癥狀減輕,從而認識到心理調節的重要性。
1.2.3心理暗示,促進康復:對于焦慮恐懼的患者,要因人、因病而異,在恰當的時候給予積極的暗示,利用各種有利于康復的信息現身說教,消除患者焦慮恐懼的情緒,調動其積極的心理因素。使用綜合應用語言、藥物和理療的暗示作用,才能收到更好效果。
1.2.4評定工具:采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于干預前進行評分;于干預后第10w進行二次評分并與干預前比較。
1.2.5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采用SPSSI6.0統計軟件包處理, P
2結果
2.1心理護理干預前評分結果:心理護理干預前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與全國正常評分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性(P
2.2心理護理干預前后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比較:心理護理干預后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極顯著性(P
3結論
研究結果顯示,心理護理干預在消化護理活動中的重要性。
3.1現代臨床醫學理論認為,康復包括生理機能康復和心理康復,心理康復不僅是病患解除疾病困擾的重要標志,而且對于生理機能康復具有重要的輔作用。將心理干預機制運用于消化護理臨床應用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1心理干預有助于舒緩病患心理壓力。許多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病患都有著較為嚴重的心理壓力,這些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在于消化系統疾病帶來的痛苦,以及對于疾病康復程度的擔憂和恐慌。在臨床消化護理活動中,許多病患都因為心理壓力的影響而抵觸治療,嚴重影響到醫療護理措施的效果,也無助于機體自身康復和愈合。如果在臨床消化護理中應用心理干預,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舒緩病患心理壓力,釋放負面情緒的作用,那么勢必會起到提高病患配合治療的積極性的作用,并且會加速病患機體自愈合。
3.1.2實施心理干預能夠有效地提高病患康復效率。美國的一項醫療臨床實驗證明,在對消化系統病患實施了心理疏導、減壓等心理干預措施后,病患的康復時間較正常康復時間減少了近三分之一,而且康復后能夠得到有效地鞏固,不易復發。這是由于心理干預有效地調整了病患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刺激體內免疫系統發揮作用,實現新陳代謝速度的提高。
3.2心理干預應用于消化護理臨床應用的幾種主要方式和特點
心理干預是心理學理論主要的應用形式之一,是指通過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方式,調節干預對象的心理狀態和情緒情感,進而達到改變干預對象行為方式的作用[2]。近年來,心理干預法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臨床醫療領域之中,成為重要的輔醫療手段之一。
可見,護理人員工作中應結合現代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進行此病的康復護理探討是十分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