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09 10:39:2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慢性病的防治措施,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老年多發的常見病,其預后不良。本文主要從病因、日常生活、飲食調理、康復鍛煉、家庭氧療等幾個方面敘述慢阻肺患者的防治措施,以促進康復和降低并發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防治
寒風起,天氣逐漸轉涼,又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發季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最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也是全球十大疾病“殺手”之一。有半數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質量已嚴重下降,且造成了患者本人、家庭和社會極大的經濟負擔。然而慢阻肺并沒有受到大眾的高度重視,許多患者對自己得了慢阻肺也茫然不知,卻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慢阻肺的標志性癥狀是氣短或呼吸困難,隨著疾病的發展,當肺功能嚴重受損時,患者在穿衣、吃飯等日常生活活動時就會發生氣促,甚至在靜息狀態下也會感到胸悶氣急。患者在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后往往會發生慢阻肺的急性加重,表現為咳嗽、咳痰增加,胸悶、氣促加劇,嚴重時可出現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慢阻肺早期可沒有癥狀,肺功能檢查是診斷慢阻肺的金標準。對于一些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常規的肺功能檢查非常必要。如何判斷自己可能患上慢阻肺了呢?有以下五個問題,你三個回答“是”,就應該到醫院去做肺功能檢查:1、你抽煙嗎?2、你年齡超過40歲了嗎?3、你經常咳嗽嗎?4、你經常有痰嗎?5、與同齡人相比,你是否更容易氣短?當然,超過40歲的長期吸煙的男性,即使沒有癥狀也最好每年去醫院檢查一次肺功能,有利于早期診斷。
慢阻肺的病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為吸煙(包括被動吸煙),其他引發慢阻肺的危險因素還包括環境污染、職業性粉塵和有害化學物質的接觸、氣候驟變、衰老與遺傳等。研究證明能提高慢阻肺患者生存率的干預措施之一就是戒煙,戒煙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阻止慢阻肺肺功能下降的措施。上呼吸道感染極易引起慢阻肺急性發作,一年四季中尤其是冬天和早春,要注意防止受涼,在雨雪霏霏或多霧的天氣,不要外出,選擇在室內活動。在冬春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時,盡量不要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去,減少感染機會。室內要保持一定溫濕度,以利于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可以進行流感、肺炎等疫苗的接種以及定期口服免疫增強劑對預防反復呼吸道感染是有幫助的。若一旦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應盡快請醫生治療,迅速控制消除感染。另外在天氣干燥秋冬季,年老體弱的慢阻肺病人氣管內分泌物增多,因呼吸道濕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加重呼吸困難。所以要及時給予祛痰止咳藥,鼓勵病人有痰盡量咳出來,解除呼吸道阻塞。對于無力咳痰的老年病人,可采取坐位或俯臥位,醫務人員或家屬將手掌蜷曲呈覆碗狀,自胸廓邊緣向中間,胸下部向上中部有節奏地拍擊,增加空氣振動力量的同時,讓患者自動咳嗽,或在患者用力咳嗽時用雙手用力壓迫下胸部或上腹部以增加膈肌的跳彈力量,促使痰咳出,以清除呼吸道阻塞物,保證老年患者進行正常呼吸。
愉快規律的日常生活很重要,慢阻肺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只是日積月累生活無度的結果。因此慢阻肺患者一定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做到生活規律,勞逸結合,戒煙酒,保證睡眠,千萬不要干力所不及的勞動,有心慌氣短者更應掌握好自己的活動量,以減輕心臟負、擔保護好心肺功能。醫護人員和家屬要有愛心和耐心,針對患者具體病情,給予詳細指導,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境,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積極配合治療。患者本人更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莫為雞毛蒜皮之事去勞心費神,擁有樂觀、開朗、豁達的心理狀態,對于治療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營養物質攝入減少、消化吸收不良、能量需求增加和分解代謝增強等原因,常發生營養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所以患者們要合理調配好膳食,注意優質蛋白的攝入及脂類、碳水化合物的平衡,還必須補充好電解質和微量元素,尤其是影響呼吸肌功能的電解質如磷、鉀、鎂等。攝入的營養比例為,碳水化合物50%,脂肪35%,蛋白質15%。如體重為65公斤的男性慢阻肺患者,每天可給予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米飯、面食等)282克,脂肪88克,蛋白質84克。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飲食調理在本病治療、恢復和鞏固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在病情較穩定時,給予雞蛋、牛奶(以新鮮牛奶為主,少用煉奶及奶粉)、瘦肉、新鮮淡水魚、豆類制品等。天冷時可選用羊肉、牛肉、狗肉等,但發作期最好暫時停用狗肉、羊肉等,宜用理氣止咳化痰的食物,如蓮子、百合、枇杷等。緩解期可用健脾補腎養肺之品,如胡桃肉、紅棗、白木耳等。應少食糖類及含糖較高的食品,因其在代謝過程過易產生較多的二氧化碳,增加肺部的排氣負擔,減少氧的有效利用。經濟條件允許下可適當食用燕窩、蛤蚧、鮑魚及劍花、草莓、白果等。還有張仲景在太陽病篇桂枝湯方后提到的生冷、粘滑、五辛、酒酪、臭惡等物,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飲食禁忌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均可列入忌食之列。對食欲不好,消化吸收差的病人,必要時可靜脈輸入脂肪乳、多種氨基酸等,有助于改善機體營養狀況提高機體的免疫力,促進康復。
堅持適度康復鍛煉能起到增強體質、抵御呼吸道感染的作用。須知適度的戶外運動有益無害,患者可根據自身體質選擇合適的有氧活動,例如散步、小跑、太極拳、中老年健身操等,一定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逐漸增強運動耐力,運動后以自我感到舒適為度。患者還可以進行耐寒鍛煉,先用冷毛巾擦頭面部,逐漸擴展到四肢。對體質較好、耐受力強和呼吸功能Ⅲ級以下者,可全身大面積冷水擦浴,堅持到9、10月份后再恢復到面、頸部冷水摩擦,耐受力強者可堅持到冬季,水溫在15℃-20℃,每次5-10分鐘,可使身體適應外界氣候變化,增強耐寒能力,有效地改善氣道營養,防止慢阻肺的發作。此外,呼吸鍛煉亦很重要,有一種反自然式的呼吸鍛煉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全身放松,雙目微閉,排除雜念,自然入靜,意守丹田,吸氣時要即刻提肛縮腹,在吸氣過程中應慢、深、勻,以逐漸增加腹壓,隨著腹壓增大腹腔內血管的阻力也隨之增大,而同時胸腔內為負壓,氣道也處于相對擴張狀態,可促使主動脈的血液向胸腔和頭部流動,有利于支氣管動靜脈血液順利通過氣管平滑肌。呼氣時再慢慢舒肛展腹,將氣徐徐呼盡。可每晚睡前和清晨各做二次,每次30分鐘,既能改善肺功能、增加肺活量,又有利于對大腦的血氧供應,促進大腦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簡易的縮唇呼吸操是在深吸氣后,嘴唇呈吹口哨狀,緩慢呼氣,也能增強肺功能。呼吸肌鍛煉,重點是訓練腹式呼吸,協調膈肌和腹肌在呼吸運動中的活動。
對于COPD的病人,有條件的可進行家庭氧療。長期氧療能糾正低氧血癥,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慢阻肺患者的生存期,降低病死率。但并非所有的慢阻肺患者都需要長期氧療,最好先咨詢專業醫生,并做相關檢查。氧療要特別的注意,是持續低流量,就是吸入氧的濃度不能高(28%--30%),持續的時間要長每天要進行15個小時以上,否則是達不到預期的療效。要說明的是使用氧氣不會成癮,氧氣不會爆炸,卻會助燃。由于新的氧療技術的產生和氧療方法的不斷改進,不僅提高了氧療效果,也給患者的使用帶來了極大方便,使長期氧療的應用更加廣泛。家庭氧療也被認為是最能影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預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根據慢阻肺嚴重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對于輕度患者只需氣促時臨時用些平喘劑,對于中、重度患者可長期吸入一種或多種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如噻托溴銨、福莫特羅等。慢性阻塞性肺病穩定期中醫辨證多屬肺氣血虧、肺脾氣虛及肺腎兩虛型。因此,采用的中醫康復療法大多為補肺、健脾、益腎及提高機體免疫力的方法,臨床常用玉屏散、四君子湯、黃芪健中湯、六君子湯、金匱腎氣丸等方藥加以調治。日常藥膳有黃芪山藥羹、枸杞大棗小米粥、參粥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種病因復雜,不易治愈的老年慢性、常見病。日常生活中加強自我保健,提高機體素質,積極參加肺部康復講座,了解慢阻肺相關知識,有助于病情好轉和康復。同時慢阻肺作為慢性呼吸道疾病,定期的隨訪有助于及時控制病情發展和防治。所以建議即便是穩定期的慢阻肺患者,也應定期到門診做常規的肺功能檢查,通過測定肺功能情況來評估氣道阻塞程度。全科醫生在社區醫療工作中,應不斷積累臨床經驗,加強技術業務水平,及時了解國內外最新醫訊,發揮社區醫院的優勢,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必要時上門隨訪和指導,幫助廣大患者安然度過嚴冬。
參考文獻
【關鍵詞】慢性腎功能衰竭;病因;癥狀;防治措施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體內代謝產物及某些廢物、毒物,同時經重吸收功能保留水分及其它有用物質,以調節水、電解質平衡及維護酸堿平衡。慢性腎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種原因造成慢性腎實質腎功能損害后期的臨床綜合征,它以腎功能減退、代謝產物潴留、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為主要表現。是臨床泌尿科常見病、多發病。一般病程較長,后期患者病死率高。臨床上將慢性腎功能不全分為四期,即:腎功能代償期、氮質血癥期、腎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癥期。本文筆者就其常見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及防治措施淺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1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
關于慢性腎衰竭原因,在臨床中是多種多樣的,結合本人多年的臨床經驗及查閱部分文獻,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腎小球腎炎
免疫復合物引起各種病理生理改變導致腎小球腎炎,最后引起腎功能衰竭。腎衰可以在幾個月內出現,也可以遷延幾年,直到血清尿素和肌酐上升,腎功能降至正常人的一半,癥狀才會出現。
1.2間質性腎炎
間質性腎炎占慢性腎衰發病率的第二位。腎小管萎縮、纖維化、瘢痕化導致腎小球血液供應減少和腎功能減退。
1.3高血壓及糖尿病
糖尿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南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腎功能衰竭目前呈上升趨勢,如血糖控制不好,會加速腎臟病的進展,一般患糖尿病10年~15年即會影響到腎臟,所以控制血糖非常重要[1]。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會引起腎臟的損害,而且血壓控制不好,會加速腎臟病的進展。
1.4多囊腎
多囊腎是一種先天性疾患。病理檢查可見發育缺陷的充水小囊。壓迫正常腎組織。病情可以長期隱蔽,直到40~50歲后出現腎臟增大,明顯腎功能不全才診斷為多囊腎。
1.5下尿路梗阻
下尿路引流不暢,如前列腺良性肥大,或者某種解剖上的缺陷引起尿液返流,引起腎盂、腎盞擴張,稱腎積水,壓迫正常腎組織,引起腎功能衰竭。
1.6藥物性腎損害
很多人由于頭痛或全身不舒服等癥狀,會經常服用一些止痛藥或中藥,這些藥的有些成分會對腎臟產生毒性作用。
2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常見癥狀
2.1水代謝障礙
水代謝障礙在慢性腎衰中非常常見,在疾病不同階段又有所不同。當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至50%時,病人尿濃縮能力下降,表現為夜尿增加。當腎功能繼續惡化呈現氮質血癥時,產生滲透性利尿,尿量可多至2000ml/d以上,比重固定在1.010,稱等張尿。晚期尿毒癥時,腎小球濾過率極度下降,尿量日趨減少,血尿素氮明顯上升,病人有煩渴多飲,嚴重水潴留,產生水腫。部分病人可發生急性左心衰竭。
2.2水電解質紊亂
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常發生鈉、鉀、鎂、鐵等代謝失常。鈉代謝紊亂,極易發生稀釋性低鈉血癥,如表情淡漠,反應遲鈍,乏力,肌痙攣,抽搐,嚴重時昏迷。鉀代謝紊亂,常見兩種情況:酸中毒使細胞鉀外逸,細胞膜Na、K、ATP酶活性下降,可出現高鉀血癥;由于長期利尿、腹瀉、進食不足,可出現低鉀血癥,表現為心律失常、惡心、嘔吐腹脹、乏力、精神萎靡等。
2.3循環系統癥狀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終末期可出現尿毒癥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慢性腎衰常見而又嚴重的合并癥,占慢性腎衰死亡原因的第2位。由于多種調節血壓平衡的因素失調,病人可表現為高血壓,嚴重者可發生高血壓腦病。
2.4消化系統癥狀
消化系統癥狀是慢性腎功能衰竭最早和最常見的表現,大多數患者在初期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尤以晨起最為明顯。部分患者還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等合并癥。
2.5 呼吸系統癥狀
慢性腎衰病人于免疫功能降低,易受外界致病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肺炎、胸膜炎、胸腔積液,肺部感染等。尿毒癥肺是一種獨特形式的肺部充血、水腫,病人不一定有全身體液容量過多,但卻有特征性的心腔內壓和肺楔壓升高。X線的特征是肺門區呈中心性肺水腫,周圍肺區正常,呈“蝴蝶狀”分布。
2.6心理健康狀況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常伴有一定的心理障礙,具有明顯的心理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疾病的惡化。其心理問題常見有:1、否認心理。患者否認疾病的存在,懷疑醫生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診斷。或否認疾病的嚴重性,存在不同的僥幸心理。誤認為醫生總喜歡把病情說的重一些,回避要依賴長期治療和危及生命情況的現實。2、焦慮心理。由于擔心自己的未來,健康,經濟負擔及對該病的恐懼,大部分患者在確診之后出現焦慮心理。3、依賴心理。;患者被確診為慢性腎功能衰竭后覺前途灰暗,生活消極,事情不愿做,喜歡依賴他人,平時小事也要別人幫助。4、抑郁心理與厭世絕望心理等[2]。心理問題不僅影響他們疾病的好轉,而且造成患者喪失生活信心,家庭不和諧,部分患者甚至放棄治療和結束生命。
3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防治措施
3.1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預防
可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預防。1、對已有的腎臟疾患或可能引發的原發病因,如慢性腎炎、腎盂腎炎糖尿病、高血壓等,進行早期普查和及時有效的治療,以預防可能發生的慢性腎功能不全。2、防止慢性腎衰持續進展和突然加重,積極糾正脂質代謝紊亂、進優質低蛋白飲食,控制高血壓,避免加劇因素,適寒溫,避風寒。避免外感、感染同時注意合理飲食和休息,以有效阻止病情進展,促進病情恢復。3、對進入終末期腎功衰的患者積極治療,以防危及生命的并發癥發生,如高鉀血癥、心衰、嚴重代謝性酸中毒等以延長患者生存期。
3.2藥物治療
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同時輔助以藥物治療,特別是中藥治療。常用于腎功能衰竭的中藥主要有以下幾種。1、大黃,研究證實大黃可以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改善氮質血癥,改善尿毒癥癥狀,控制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進展[3]。2、黃芪,黃芪的化學成分以苷類、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為主;它不僅能夠提高人們的免疫力而且具有保護腎臟及提高血漿白蛋白水平的作用。3、丹參,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循環、抗凝、促進纖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促進組織修復等作用,能夠改善慢性腎功能衰竭時的高凝狀態和腎臟血液供應,提高腎小球濾過率,延緩腎功能衰竭[4]。
3.3心理干預
慢性腎功衰竭病人的心理狀態與臨床癥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并且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關。因此在治療策略上應從過去的社會、生物醫學模式向心理、社會、生物醫學模式轉換。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還應該了解每個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存在社會心理因素,輔以相應的心理治療,如心理暗示、心理疏導及認知療法等,在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使患者增強正確面對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療。
參考文獻
[1] 董艷萍,寇巧迎.淺議慢性腎功能衰竭主要癥狀的臨床護理[J].中國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9.4(11):666-667.
[2] 呂紀明,高永香.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的心理狀態評估[J].中國中醫藥咨詢,2010.2(9):47.
一、慢性病管理存在的問題
1、社區內人員自我保健意識薄弱,對慢性病危害性認識不到位,特別是青年、中年人,對自我保健意識的缺乏,對慢性病認識不足,導致社區大部分人員對慢性病將會給人們未來健康帶來的危害認識不足,使得日常自我保健意識薄弱,社區人員自我保健意識不高,對慢性病危害性認識不到位,使得社區慢性病防控工作開展難以實行。其次社區用于慢性病防治資金不足。目前社區慢性病防控工作所需經費完全靠國家、政府,等上級部門撥款維持,而每年國家對社區慢性病防控工作撥款不足,這部分資金被用于針對幾種主要慢性病與導致慢性病危險因素的管理與干預,資金渠道的缺失,使得社區慢性病防控工作舉步維艱。同時社區對慢性病管理的信息系統不完善,雖然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使用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網絡直報信息系統,但對系統使用及利用率不高,這一問題也嚴重制約社區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順利開展。
2、人員配置不足嚴重制約著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基層從事慢病管理的專業人員少,且兼職過多而承擔的工作任務繁重。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現狀多為,“一人多職,一人多能”,多數工作人員兼顧老年人管理、負責居民建檔、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慢病管理、死因監測工作等。人員嚴重不足,制約著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根據調查顯示目前工作人員最低每人負責0.2萬人口監測管理工作,而有些地區每名工作人員最高負責3.8萬人口的監測管理工 作。同時由于人員隊伍不穩定,導致培訓難度加到,經驗豐富人員不足,總體專業技能素質不高,這些問題都制約著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而這一問題則嚴重影響著對患者指導工作的準確性及實際工作中的實效性。
3、各級醫療機構在慢性病人管理上的雙向轉診制度不完善,未建立良好的運作機制,導致上下級醫療機構銜接、責任不明確,影響者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對策
1、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當設置慢性病防治知識宣傳欄,介紹慢性病的危害性,介紹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定期進行信息更新。對社區內固定居住人員進行慢性病防治知識普及,發放關于慢性病防治知識健康教育手冊,重點介紹慢性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建立社區內居民的良好生活習慣,有效控制慢性病高危人群的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開設咨詢點,為患者解答慢性病如何防控,如何防治,定期舉行慢性病相關知識講座,提倡社區居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社區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2、建立完善的上下級醫院轉診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上下級定點醫院轉診制度,建立專職機構,負責連接上級醫療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雙向轉診。同時規范管理,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明確轉診條件,建立系統的轉診程序,根據社區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社區實際情況的操作辦法,做到可操性強,雙向轉診。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小病社區防控,大病醫院治療,康復社區調養。
3、做好技能培訓。首先應當做好公衛人員慢病管理流程及工作思路建立的培訓。加強公衛人員及臨床人員慢性病診斷、治療、隨訪等基礎工作的技能培訓,加強健康體檢相關基礎技能的培訓。應有上級條件較好且經驗豐富的醫療機構對下級醫療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基礎技能與隨訪管理技能的培訓。
【摘要】本文從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圍、導致慢性病的各種危險因素、預防措施等方面闡述了慢性病的幾個問題。采取三級預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進為主導的慢性病社區綜合防治策略,是我國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原則。
【關鍵詞】社區;慢性病;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三級預防
早在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國的疾病病譜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主要疾病逐漸由過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傳染病,轉變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較少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新華網北京2009年2月27日專電(記者吳晶晶、周婷玉)衛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2008年,我國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為20%,以此推算,全國有醫生明確診斷的慢性病病例數達到2.6億。這說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導致的疾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 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圍
慢性病又稱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環境危險因素為主引起的一類病程較長、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被確認的疾病總稱。慢性病是一種長期性的狀況,表現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漸地、進行性地減退,需要治療和護理。就我國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腫瘤、心腦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職業性疾病、營養代謝性疾病等。
2 導致慢性病的各種危險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復雜,數目多,范圍廣,暴露方式形形,交織作用縱橫交錯,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討致病機制,提出針對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有上百種,甚至更多,但常見的有10多種,最主要危險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煙、體力活動不足、病原體感染、遺傳和基因、職業暴露、環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 吸煙 吸煙至少可以引起20多種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兒低體體重等。WHO統計,2000年全世界吸煙引起的死亡約490萬人,占總死亡的8.8%。
2.2 飲酒 過度飲酒與很多癌癥、肝臟疾病、心血管疾病有關。大量飲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嚴重飲酒者中,高血壓的患病率遠高于正常人群;酗酒還可以增加腦出血的危險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癥 慢性病的發生與膳食方式及結構關系密切,與膳食有關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關系,與發病有關膳食因素主要有脂類維生素與纖維素等。如WHO 2002年估計高膽固醇每年引起約440萬死亡,占死亡總數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鹽、食物的加工與烹飪及進食方式等,也與慢性病的發生有關。
2.4缺少體力活動 由于現代交通工具的不斷更新,工作和生活條件改善,缺乏體力活動是慢性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與冠心病、多種癌癥、骨質疏松等有關。
2.5 病原體感染 病原體感染與慢性病的關系也很密切,如研究發現有15%~20%癌癥與病原體感染,特別是病毒感染有關。幽門螺旋桿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潰瘍,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乙肝與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險因素。
2.6遺傳與基因 幾乎所有慢性病的發病均有遺傳因素的參與,已經有很多研究證實,家族史是癌癥、心腦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分子流行病學、遺傳流行病學和人類基因流行病學對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關基因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2.7多種危險因素的綜合作用 慢性病的發生與流行往往是多個危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研究多個危險因素間的相互作用,研究它們對疾病發生的協同作用與方式十分重要。不僅能了解疾病的危險因素及其之間的作用,而且能為正確制定疾病的預防策略和綜合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3 慢性病的預防措施
許多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是相同的,并且與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密切相關,如果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減少慢性病帶來的危害和損失。我國對慢性病的預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級預防為主的三級預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進為主導的慢性病社區綜合防治策略。
3.1 一級預防 又稱病因預防,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針對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級預防是預防控制和消滅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進和健康保護兩方面內容。健康促進是通過創造能夠促進健康的環境,使人們避免或減少機體對病因的暴露,改變機體的易感性,使機體免于發病,降低發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環境保護和監測等。健康保護是對易感人群實行特殊保護措施;避免疾病的發生,如礦工采用濕式作業來減少塵肺的發生,控制吸煙來預防肺癌,接種乙肝疫苗宋預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國的一級預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3.2 二級預防 又稱臨床前期預防,即在疾病的臨床前期做好早發生、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預防,以控制疾病的發展和惡化,防止疾病復發或轉為慢性。大多數慢性病因不明,要完全做到一級預防是不可能的,由于慢性病發生和發展的時間比較長,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是可行的。如黏膜白斑及皮膚慢性潰瘍易發展成為皮膚癌,宮頸糜爛易發展為宮頸癌等發現并及時治療各種癌前期病變,屬于腫瘤的二級預防。產前檢查發現胎兒染色體異常而早期做出診斷,進而終止妊娠,屬于遺傳病的二級預防。
【關鍵詞】慢性病 流行現況 知信行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0-370-03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 KAP of Chronic Diseases Patients in Guangzhou Liurong Community
LI Jiehan CHEN Weijun
(Yuexiu district Liur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in Guangzhou, Guangzhou 51018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c current situa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in Liurong Community and the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 of chronic diseases patient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es for establishing measurement for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Methods Multi-phase and systematic sampling survey was applied to randomly select a total of 2252 people in 800 households from august to October, 2009. People were interviewed with questionnaire about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 KAP of chronic diseases patients. Results The chronic diseases prevalence of community residents was 22.83%, of which chronic diseases prevalence had reached 52.01%. With the age increasing,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was on the rise.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top five were : hypertension、diabetes、coronary heart disease、high cholesterol、stroke.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er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health than healthy people. They were high awareness of health knowledge, and were accessed to health care knowledge initiatively, and adhered to a healthy lifestyle more than non-chronic diseases people. Conclusion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chronic disease turned out bad. In addition to age, a major risk factor causing chronic disease was bad lifestyle. We can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various ways for the resi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go health care needs and prevention skills, and to change bad lifestyle, so that to reduce chronic disease incidence.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 Current situation;KAP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迅速增長與老齡化,疾病譜與死因譜的變化,醫學模式的轉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逐漸成為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下簡稱“慢性病”)的發生與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為了解本社區慢性病的流行現況以及慢性病患者的知信行情況,探索適合本社區慢性病綜合防治模式,為制定社區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學依據,于2009年8月至10月對六榕街社區開展社區衛生診斷調查工作,現將慢性病流行現況及相關情況分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本次居民衛生調查以家庭為調查基本單位,按照《2009年廣州市社區衛生診斷指導手冊》要求,采用分階段系統抽樣的方法,在隨機抽取的8個居委會中,每個居委會隨機抽取100戶,最后共抽取800個居民戶,總抽樣比例為5.17%(800/15474);對抽中的樣本家庭中實際居住的全部成員進行調查。
1.2 調查方法 統一使用2009年廣州市社區衛生診斷的《社區居民衛生調查表》,由經過培訓的公衛醫師和社區護士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一般人口學特征與家庭一般狀況,疾病與行為危險因素狀況,相關疾病情況等。
1.3 數據整理及統計學方法 調查資料由兩組數據錄入人員分別按調查表順序進行錄入,錄入完成后對數據進行邏輯核查和異常數值的核查,確保進入統計分析的數據準確無誤。數據錄入軟件應用Epidata 3.0。數據核對無誤后,由Epidata 數據庫輸出為SPSS 數據庫,使用SPSS 11.0 for windows統計分析軟件,根據資料的性質選擇適合的統計指標對所獲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2 結果
2.1 調查人群的基本情況
本次共調查800戶,調查居民2252人,其中男性1090人(48.4%),女性1162人(51.6%)。15歲以下少年兒童225人(10.0%),15~60歲(不含60歲)勞動人口1326人(58.9%),60歲及以上老年人701人(31.1%)。
2.2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流行現況
2.2.1 慢性病患病情況 結果顯示,本社區居民慢性病患病率為30.91%,標化患病率為22.83%。其中60歲及以上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已達69.19%(485/701),標化患病率為52.01%。隨著年齡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見表1),45歲以后上升幅度明顯增加,各年齡組慢性病患病率有顯著性差異(x2=838.068,P<0.01)。
表1 六榕街社區不同年齡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
注:a.x2=838.068,P<0.01
2.2.2 慢性病病種分布情況 調查顯示,高血壓患病率(19.6%),標化患病率為13.68%;糖尿病(6.1%),標化患病率為4.1%,其他居于前五位的慢性病病種依次為:冠心病(2.4%)、高血脂(1.8%)、腦卒中(1.6%)。
2.2.3 不同年齡組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率比較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腦卒中這五種主要慢性病的患病率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呈現上升趨勢(P<0.01)。55歲以后上升幅度明顯增加,其中以高血壓、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為甚。見表2。
2.3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者知信行情況
2.3.1 基本健康知識與信念 結果顯示,慢性病患者與非慢性病患者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聽過衛生知識講座的率均較低,分別為16.67%、8.84%,兩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27.374,P<0.01)。慢性病患者的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率均高于非慢性病患者,兩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余的基本健康知識與健康信念項目慢性病患者與非慢性病患者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2.3.2 自我保健情況 結果顯示,慢性病患者的血壓知曉率、最近6個月測量過血壓和血糖與經常主動地獲取一些保健知識的率均高于非慢性病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
2.3.3 健康影響因素情況 結果顯示,非慢性病患者的現在吸煙率與平時不參加運動的率均高于慢性病患者,而慢性病患者的戒煙率明顯高于非慢性病患者的戒煙率,兩者之間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5。
3 討論
調查顯示,六榕街社區居民的慢性病患病情況形勢嚴峻,尤其是老年人,五成的老年人受慢性病困擾。隨著年齡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現上升趨勢。伴隨著我國老年化進程的加速,慢性病的患病將不容樂觀。
居于前五位的慢性病病種依次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腦卒中。高血壓患病率最高,為13.68%,低于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18.8%[1]。糖尿病患病率為4.1%,高于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2.6%[1]。高血壓、糖尿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的意義重大,原發性高血壓是目前人類健康面臨的最主要挑戰,是第二次衛生革命奮斗的目標,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最主要的衛生工作[2]。本調查還顯示,45歲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壓、糖尿病患病率顯著升高,而冠心病、高血脂、腦卒中的患病率顯著升高的年齡在55歲及以上。因此,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的患病,也有利于控制其他慢性病的發病。而針對慢性病的干預措施應至少提前至45歲以前開始。
雖然年齡是慢性病的一個無法逆轉的高危因素,但超過50%的慢性病的發生與人們的行為生活方式有關[3]。結果顯示,六榕街居民參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的健康講座的參與率較低,只有11.5%。慢性病患者的參與率高于非慢性病患者。結果提示,居民均不注重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的健教活動,原因可能是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認識不深或者居民不太喜歡健康講座這種健教方式。
慢性病的預防需要人們的主動參與,行為的改變必須依賴人們的自身約束。但是目前人們對健康責任的認識有誤區,沒有意識到通過自身行為去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即使對某些危險因素有一定的知曉率,尚未做到主動去控制或消除這些危險因素以增進健康[4]。本調查顯示,慢性病患者在健康講座的參與率、高血壓相關知識知曉率方面比非慢性病患者高,且更關注自己的健康,知曉自己的血壓情況,定期監測血壓血糖,主動去獲取保健知識。在行為生活方式方面,慢性病患者顯然比非慢性病患者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減少吸煙、戒煙、參加運動等。這可能由于非慢性病患者因未患病而不重視控制危險因素的緣故。
慢性病病程長,疾病負擔重,目前流行現狀不容樂觀,此時正是慢性病控制的關鍵時刻,慢性病社區綜合干預,不但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行為,更是政府行為,讓各個部門,如衛生部門、教育部門、大眾媒體等共同合作[5],才能動員起廣大居民,才能達到慢性病社區綜合防治的目的。目前,健康教育的重點對象是患病人群,目的是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帶病延年。我們的思路是,把健教對象從以患者為主,轉變為以患者和家庭為疾病管理核心,廣大社區居民的各種群體均作為健教對象。我們需擴大宣傳,提高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知曉度,通過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健康促進,采用生動活潑的健教方式,吸引居民參與,大力提倡戒煙限酒、適當運動、平衡膳食,將防治慢性病的健教活動融入居民生活中,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和技能,自覺改變行為危險因素。目的是影響未患病人群,減少慢性病的患病率,減輕患者及家庭、社會的經濟負擔、心理負擔。
參考文獻
[1] 李立明,饒克勤,孔靈芝,等.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78-484.
[2] 王亞東,孔靈芝.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技術和策略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40-42.
[3] 解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10):1712-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