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14 10:19:2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漢語言文學專業評估,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試談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學歷教育課程設置
2.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理論素養養成策略——以文學理論教學為例
3.以市場為導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淺析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及相應對策
5.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6.漢語言專業的本科教學必須把語言本體課列為必修課——對漢語言專業課程設置的一點看法
7.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探索
8.論“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相關問題——以湖南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9.外國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發展特點簡析
10.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略
11.對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思考
12.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漢語言文學本科教學研究
13.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上的經驗與教訓
14.以應用型為主旨,創新本科漢語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創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層次、規格和途徑
17.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學生教師職業技能培養芻議
18.大眾化條件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人才分型培養的理論與實踐——以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為例
19.問題與出路——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漢語言本科專業留學生論文寫作指導課課程設置淺議
21.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方向和路徑的思考
22.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問題探討
23.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類課程評價體系改革探究——以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為例
24.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及對策思考
25.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建設與發展探討
26.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國際化 上海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教育高地介紹
28.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競賽教學模式”初探
29.“漢語言(對外)”本科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30.強化論文題目的科學性引導——淺探提高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論文有效性的途徑
31.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精品師范專業建設的思考
32.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為例
33.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論文改革探究
34.淺談漢語言本科(雙語)專業實踐教學實施的成效、存在問題及對策
35.論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寫作類課程教學
36.試論基礎文科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普通本科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為例
37.應用性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第二課堂深化建設淺析
38.新疆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專業教學改革發展比較研究
39.三級訓練:提升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綜合模式——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畢業論文寫作調查及對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41.“轉型”大勢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師范學院為例
42.漢語言本科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評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以萍鄉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革為例
44.提高開放教育漢語言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構想
45.地方本科院校畢業論文寫作現狀調查與對策——以欽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畢業論文工作的困境與對策——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47.寶雞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6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
48.新疆電大開放教育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古代漢語課程設置調查分析
49.高師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學科能力標準研究
50.論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學應用型評論人才的培養——以梧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51.在探索中開拓 在改革中前進——中文系漢語言文學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顧
52.地方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課外閱讀研究(一)——以懷化學院2009至2014級“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為例
53.淺析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及相應對策
54.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專業漢語實踐性教學體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專業課教學與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以漢語言文學專業課教學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學類二級學科教學團隊優化——以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研究個案
57.新建本科院校應用性人才培養的方案設計——以運城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若干思考
59.論新建本科院校文學類課程體系的構建——以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為研究個案
60.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本科中韓聯合培模式研究
61.培養開放教育學生信息素養及能力的實證研究
62.開放教育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現狀探究——以漢語言(雙語)本科專業“語言教學論”課程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專業本科生就業核心競爭力調研分析——以某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為例
64.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國現代文學閱讀教學改革
65.論教育學院成人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的去專業化傾向
66.應用型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征與人才培養定位問題
67.中國高等院校特色學科大觀(十一) 上海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教育高地
68.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69.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考察與建議——基于對非211高校畢業生就業統計數據的分析
70.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以凱里學院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72.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方略
73.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應對高校轉型發展態勢——以陜西省地方本科院校為例
74.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外國文學課教學中的“立體模式”及其運用
75.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漢語課程實踐教學研究
76.提高創新教學意識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人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語言學概論、漢語專題課教學體悟
77.國家重點學科與本科專業內涵建設的模式及啟示——以西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78.加強漢語言專業學歷教育,推進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發展
79.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池州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業趨勢為視角
80.簡論國家安全視界下的外國文學教學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以昆明學院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外國文學教學為例
81.關于地方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改造中課程建設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學院為例
82.關于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思考
83.河南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特色專業建設之探索
84.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思考
85.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學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漢語言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及策略
87.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段課程設置改革方案
88.提高開放教育漢語言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構想
89.關于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思考
90.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建設與發展探討
91.留學生漢語言專業本科中韓聯合培模式研究
92.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及對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若干思考
94.“漢語言(對外)”本科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
95.河南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特色專業建設之探索
96.應用型本科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設計(論文)改革探索
97.寶雞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2016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分析
98.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探索
99.高師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學科能力標準研究
100.提高開放教育漢語言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構想
101.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
102.漢語言專業的本科教學必須把語本體課列為必修課——對漢語言專業課程設置的一點看法
103.高師本科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
104.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研究——以凱里學院為例
105.漢語言文學師范本科生閱讀存在的問題、原因及建議簡
106.再談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
107.應用型本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基本能力評估與指導
108.問題與出路——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淺談漢語言本科(雙語)專業實踐教學實施的成效、存在問題及對策
110.海南大學新增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學制4年
111.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112.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外國文學課教學中的“立體模式”及其運用
113.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建設上的經驗與教訓
114.對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的思考
115.試談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學歷教育課程設置
116.漢語言本科專業留學生論文寫作指導課課程設置淺議
117.漢語言本科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評估
118.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探析
論文摘要: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學生畢業實習日益困難,造成了學生沒有達到畢業實習的效果,嚴重影響了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創新和探索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實踐教學,規范畢業實習管理,提高學生自身素質,是該專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畢業實習是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的重要形式,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傳統的畢業實習形式主要有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兩種。集中實習是由學校統一安排實習單位,派教師跟隨學生至實習單位進行實踐活動的一種實踐教學形式。這種實習形式便于管理和檢驗實習效果。分散實習是按照學校統一的實習計劃學生自主聯系實習單位的一種實踐教學形式。這種實習形式分散靈活,但管理難度較大。
隨著高等教育的日益大眾化,大學生供過于求。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脫節,用人單位缺乏接受實習生的動力,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時間沖突等原因,高等學校畢業實習日益困難。在此形勢下,課程實踐特色不明顯,實踐教學環節較少的一些文科類專業(如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面臨著更多的困境,畢業實習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現狀
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主要培養具有系統的漢語和中國文學方面的基本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新聞出版等部門從事寫作、文化、宣傳、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學素養、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和務實作風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主要進行與文字材料撰寫相關的工作,如單位文字材料書寫、辦公室文件撰寫、公司宣傳材料書寫等等。
和國內大多數高校一樣,吉首大學文學院作為老牌院系,開設有漢語言文學師范和非師范兩個專業。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畢業實習采取集中實習的形式,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采取分散實習形式。學生進行畢業實習之前,院里制定統一的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實習計劃,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學生于大四第一學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自主實習。學生實習結束后提交撰寫的實習日志、實習鑒定表、實習附件材料(即實習期間的成果)等。從院內近三年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情況看,與漢語言師范專業的集中畢業實習相比較,非師范專業畢業生實習存在較多問題。首先,每屆畢業生人數都是50人以上,人數較多,全部采取分散實習形式,部分學生沒有及時聯系到實習單位,部分學生因考研和考公務員而不愿進行畢業實習。第二,部分學生對于畢業實習要求、畢業實習目的認識不清,個人畢業實習計劃和安排混亂。第三,從提交的畢業實習材料看,部分學生并沒有按要求進行畢業實習,實習日志填寫敷衍了事,沒有達到畢業實習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實習的形式,管理難度大,難以及時跟蹤了解學生實習情況,現在還沒有可行的分散實習調控機制和評價機制,畢業實習效果難以評估。因此,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學生畢業實習難度大,畢業實習效果不理想,學生對畢業實習重要性認識不清。院內管理難以到位,對分散實習的調控和評估不足。
二、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實習單位接受實習生的動力不足,導致實習難度加大。畢業生數量增加和就業崗位減少的矛盾,使大學生實習機會減少,實習難日益突出。用人單位人員調度充足,沒必要也無心接納實習生。實習單位擔心接納實習生會擾亂用人單位正常工作計劃,占用單位資源,造成單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導致用人單位不愿接納實習生。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盈利個體的公司、企業、單位等都追求利潤,覺得接納實習生對他們而言毫無利潤,因此,也拒絕接受實習生。所有這些,都直接導致了高校畢業實習難度的增加。在這種情形之下,漢語言文學“萬金油”專業與理工科、職業指向明了的專業學生相比,落實實習單位更加困難。
其次,學校地理位置較偏僻,當地經濟欠發達,實踐教學資源相對較少。再則因為學科特點所限,學校對漢語言文學之類的文科專業實習投入不夠,重視不夠。與實踐性課程較多,實踐操作環節較強的電子通信技術、應用化工、臨床醫學等理工科專業相比較,像漢語言文學之類的文科專業課程實踐特性不明顯,專業實踐效果不明顯,實踐環節缺乏可操作性,專業實踐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該類專業的基礎實驗室配套、實習基地建立、專業實習都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專業實踐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強。
再則,從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學生自身主觀原因看,該專業學生對畢業實習認識不夠,畢業實習目的不明確,平時缺乏實踐操作動手操作的鍛煉等,這些原因也直接導致了該專業學生畢業實習的效果不理想。該專業學生認為,與理工科相比,他們實驗課程少,實踐環節少,文字工作實踐規范可操作性不強,畢業實習可有可無。這些原因直接導致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畢業實習的不理想。因全部采取分散實習形式,學生認為處于游離狀態,實習日志、實習材料隨意杜撰,實習效果的評價難以盡如人意。大四學生即將畢業,要準備畢業論文,為畢業找工作做打算,畢業實習態度要么不認真,要么挑剔,對畢業實習敷衍了事。
三、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改革對策
1.提高對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實踐教學重要性的重視。在院系發展和專業建設的過程中,把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納入其中,為該專業實習積極創造條件。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改革中,重視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學生日常辦公軟件應用、資料查找分類、公文書寫、活動組織能力的鍛煉,注意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要培養知識過硬、能力可靠的人才。對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實習開展調研,不斷探索和改革該專業畢業實習形式和管理制度,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好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找工作的關系,提高畢業實習質量。為避開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沖突,吉首大學文學院將從2009級開始在大三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工作,以確保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質量。
2.整合資源組建近便專業實習基地,靈活調整實習形式。將學校資源、院系資源與當地資源進行整合,為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組建近便實習基地,解決實習單位難以落實的問題。如吉首大學文學院已經在當地團結報社、電視臺、校報、校電視臺為新聞專業建立了專門的實習基地,既解決了很多學生畢業實習問題,又為平時的課程見習和實踐教學提供了便利。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亦可在當地政府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公司建立近便實習基地,以便接納部分畢業生實習,解決實習單位難以落實的問題。在近便實習基地的畢業實習可采取集中實習形式,方便院系管理和及時調控實習進程,監控實習效果。同時有利于加強學校與地方聯系,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爭取與政府、單位就工作中的現實問題進行研究,開展橫向和縱向合作,使得單位、學校、學生三方互利互惠。
3.提高學生自身素質,明確畢業實習的重要性。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學生提高自身素質,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過硬的文字功底,是學生進行畢業實習的先決條件,是學生畢業實習圓滿完成的基礎。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培養方案應該與用人單位需求接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文字功夫,為他們的畢業實習提前打好基礎,為就業增加砝碼。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實習是學生本科學習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學生即將步入社會進行角色轉換(由學生轉變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鋪墊。通過實習,可以檢驗我們學習的效果,提前進行角色轉換的心理準備,為就業做預演。在實際生活當中,畢業實習的就業功能也逐步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學院應提早將畢業實習種種必要性告知學生,對需要自主聯系實習單位的學生提供必要的引導,提前做好準備。
4.規范畢業實習管理,采取適當的調控和評估機制。畢業實習的全過程應該包括計劃制定、日程與人員安排、過程監控、效果評估、實習反饋與調整,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實習過程的監控、實習效果的評估、實習的反饋與調整很難落到實處。就吉首大學文學院來說,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的集中實習較為圓滿,畢業實習早期的計劃安排、實習過程的檢查、實習效果的評估都落到了實處,學生實習日志撰寫工整,實習反饋暢通,實習后學院總結評價工作到位。但漢語言非師范專業的實習監控、實習效果評定難以落實。針對漢語文學非師范專業的分散實習與集中實習,院內可派老師指導(5-10人配一名指導教師),指導教師不需隨學生前往外地實習單位駐點,但必須隨時了解學生情況,在當今信息發達的條件下,可以通過qq、電子郵件、電話等多種形式與學生聯系。學生實習返回后,由院內統一的實習成績評定小組通過看實習日志、實習材料、學生答辯和材料展示評定學生成績。用行動肯定學生的成績,引起學生的重視。
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對接的必由之路。探索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可行的實踐教學操作模式、尋找專業實習的可行途徑,對維持該專業發展的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刁晶輝,祝鈞.文科實踐教學改革的五個對接[j].北京教育,2008,(4):68-70.
[2] 邱飛.大學生就業實習困境及其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09,(6):112-114.
隨著高等教育的日益大眾化,大學生供過于求。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脫節,用人單位缺乏接受實習生的動力,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設計)時間沖突等原因,高等學校畢業實習日益困難。在此形勢下,課程實踐特色不明顯,實踐教學環節較少的一些文科類專業(如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面臨著更多的困境,畢業實習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改革。
一、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現狀
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主要培養具有系統的漢語和中國文學方面的基本知識,能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新聞出版等部門從事寫作、文化、宣傳、管理等工作,具有科學素養、人文精神、創新能力和務實作風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主要進行與文字材料撰寫相關的工作,如單位文字材料書寫、辦公室文件撰寫、公司宣傳材料書寫等等。
和國內大多數高校一樣,吉首大學文學院作為老牌院系,開設有漢語言文學師范和非師范兩個專業。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畢業實習采取集中實習的形式,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采取分散實習形式。學生進行畢業實習之前,院里制定統一的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實習計劃,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學生于大四第一學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自主實習。學生實習結束后提交撰寫的實習日志、實習鑒定表、實習附件材料(即實習期間的成果)等。從院內近三年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情況看,與漢語言師范專業的集中畢業實習相比較,非師范專業畢業生實習存在較多問題。首先,每屆畢業生人數都是50人以上,人數較多,全部采取分散實習形式,部分學生沒有及時聯系到實習單位,部分學生因考研和考公務員而不愿進行畢業實習。第二,部分學生對于畢業實習要求、畢業實習目的認識不清,個人畢業實習計劃和安排混亂。第三,從提交的畢業實習材料看,部分學生并沒有按要求進行畢業實習,實習日志填寫敷衍了事,沒有達到畢業實習目的。第四,因全部采用分散實習的形式,管理難度大,難以及時跟蹤了解學生實習情況,現在還沒有可行的分散實習調控機制和評價機制,畢業實習效果難以評估。因此,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學生畢業實習難度大,畢業實習效果不理想,學生對畢業實習重要性認識不清。院內管理難以到位,對分散實習的調控和評估不足。
二、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困境的形成原因
首先,實習單位接受實習生的動力不足,導致實習難度加大。畢業生數量增加和就業崗位減少的矛盾,使大學生實習機會減少,實習難日益突出。用人單位人員調度充足,沒必要也無心接納實習生。實習單位擔心接納實習生會擾亂用人單位正常工作計劃,占用單位資源,造成單位信息外流等等,也導致用人單位不愿接納實習生。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盈利個體的公司、企業、單位等都追求利潤,覺得接納實習生對他們而言毫無利潤,因此,也拒絕接受實習生。所有這些,都直接導致了高校畢業實習難度的增加。在這種情形之下,漢語言文學“萬金油”專業與理工科、職業指向明了的專業學生相比,落實實習單位更加困難。
其次,學校地理位置較偏僻,當地經濟欠發達,實踐教學資源相對較少。再則因為學科特點所限,學校對漢語言文學之類的文科專業實習投入不夠,重視不夠。與實踐性課程較多,實踐操作環節較強的電子通信技術、應用化工、臨床醫學等理工科專業相比較,像漢語言文學之類的文科專業課程實踐特性不明顯,專業實踐效果不明顯,實踐環節缺乏可操作性,專業實踐難以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該類專業的基礎實驗室配套、實習基地建立、專業實習都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專業實踐的可操作性有待加強。
再則,從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學生自身主觀原因看,該專業學生對畢業實習認識不夠,畢業實習目的不明確,平時缺乏實踐操作動手操作的鍛煉等,這些原因也直接導致了該專業學生畢業實習的效果不理想。該專業學生認為,與理工科相比,他們實驗課程少,實踐環節少,文字工作實踐規范可操作性不強,畢業實習可有可無。這些原因直接導致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畢業實習的不理想。因全部采取分散實習形式,學生認為處于游離狀態,實習日志、實習材料隨意杜撰,實習效果的評價難以盡如人意。大四學生即將畢業,要準備畢業論文,為畢業找工作做打算,畢業實習態度要么不認真,要么挑剔,對畢業實習敷衍了事。
三、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改革對策
1.提高對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實踐教學重要性的重視。在院系發展和專業建設的過程中,把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畢業實習納入其中,為該專業實習積極創造條件。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改革中,重視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加大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學生日常辦公軟件應用、資料查找分類、公文書寫、活動組織能力的鍛煉,注意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要培養知識過硬、能力可靠的人才。對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實習開展調研,不斷探索和改革該專業畢業實習形式和管理制度,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好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畢業找工作的關系,提高畢業實習質量。為避開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沖突,吉首大學文學院將從2009級開始在大三進行畢業論文的選題工作,以確保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的質量。
2.整合資源組建近便專業實習基地,靈活調整實習形式。將學校資源、院系資源與當地資源進行整合,為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組建近便實習基地,解決實習單位難以落實的問題。如吉首大學文學院已經在當地團結報社、電視臺、校報、校電視臺為新聞專業建立了專門的實習基地,既解決了很多學生畢業實習問題,又為平時的課程見習和實踐教學提供了便利。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亦可在當地政府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公司建立近便實習基地,以便接納部分畢業生實習,解決實習單位難以落實的問題。在近便實習基地的畢業實習可采取集中實習形式,方便院系管理和及時調控實習進程,監控實習效果。同時有利于加強學校與地方聯系,加強學生與社會的聯系,爭取與政府、單位就工作中的現實問題進行研究,開展橫向和縱向合作,使得單位、學校、學生三方互利互惠。
3.提高學生自身素質,明確畢業實習的重要性。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學生提高自身素質,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過硬的文字功底,是學生進行畢業實習的先決條件,是學生畢業實習圓滿完成的基礎。漢語言文學非師范專業培養方案應該與用人單位需求接軌,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文字功夫,為他們的畢業實習提前打好基礎,為就業增加砝碼。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實習是學生本科學習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學生即將步入社會進行角色轉換(由學生轉變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鋪墊。通過實習,可以檢驗我們學習的效果,提前進行角色轉換的心理準備,為就業做預演。在實際生活當中,畢業實習的就業功能也逐步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學院應提早將畢業實習種種必要性告知學生,對需要自主聯系實習單位的學生提供必要的引導,提前做好準備。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 實踐應用型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H1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1-0025-02
一、文化多元視野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
1.側重學術能力培養,技能能力有待提升
地方高師院校,長期以來人才培養具有顯著的側重學術研究型特點。漢語言文學專業發展歷史悠久,早在1898年近代中國第一所國立大學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創辦之初,就設有“文學”科目,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將培養人才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之后,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廈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相繼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各新建高校,在建校伊始80%也都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并以北京大學等高學府為標榜,注重學術研究型人才的培養。這使地方高師院校,長期以來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上,以部屬高師院校馬首是瞻。不得不承認,這種無差別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對提升就業水平、提高社會整體素質,起到促進作用。但是隨著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更加細化,乃至于1999年伊始的高校擴招,這種無差別、整齊劃一的注重學術型人才培養的弊端愈加明顯。
從目前形勢看,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高師院校老牌優勢專業,無論是專業設置歷史,還是錄取分數上都要高于其他專業。但是這種優勢具有很強的相對性。一方面,與非高師院校相比,人才培養區別不明顯。從培養方案看,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有別于綜合院校的非師范類專業,強調通過實踐教學培育教師職業素養和訓練教學能力。但是由于實踐課程在培養方案上占有的份額偏低,雖然各高師院校在增加實踐課程的份額,但是仍然達不到很好地培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高師院校與非高師院校,在培養方向上雖然有所不同,但培養方案的極大相似性,使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不能很好地突顯技能優勢。另一方面,與技能型院校相比,技能能力優勢不強。與由職業技術學校等注重技能能力培養的院校相比,由于實踐課程占有的份額偏低,加上在教學和考核中強調對知識的記憶掌握能力,使地方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雖具有技能能力,但是與技能院校相比,理論知識轉為實踐的能力不強,動手能力偏弱,衍生的交流、溝通、應變等能力,提升的空間仍然很大。
2.市場需求的低迷與多樣,引發培養模式的變革
現階段,因市場需求的低迷,使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面臨就業難的困境。使教育在長達近十年處于幾乎停滯狀態,的結束,為教育累積了近十年的社會需求和之后幾十年的社會發展需求。所以,在很長一段時期,隨著社會發展,高校畢業生呈現供小于求,社會需求得不到滿足。這就極大消解了地方高師院校“重學術型人才培養,輕技能型人才培養”所帶來的弊端。1999年高校擴招,為更多高中畢業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同時,也極大提高了高校畢業生數量。以通化師范學院為例,高校擴招之前,漢語言文學專業一個年級僅一個班50人左右;高校擴招之后,漢語言文學專業班額擴招為4個班200人左右,畢業生數量提升了近4倍,吉林省其他高校均如此。從高校角度看,因供大于求,超出了社會的接受能力,使一定數量的畢業生滿足不了就業需求;從市場需求看,因需求量相對以往的減少,使市場需求處于相對低迷狀態。于是使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呈現就業難現狀。
基于人才培養模式的相對單一,使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因市場需求的多樣化,面臨就業難困境。歷數吉林省高師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各高校均強調以培養適合中學語文職教工作為核心目標。所以,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空間幾乎囿于初高中語文老師。這種就業傾向,一方面從供求關系看,在大學畢業生供小于求的時候,高校培養出的畢業生不愁沒有就業出路,不存在就業困難。但是高校擴招之后,一個就業崗位多人甚至幾十人去競爭,就業困境自然而然成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關注的內容。一方面從中學語文教師需求看,隨著各初級中學班額尤其是班數的減少,加之新老教師更替的速率,使各用人單位只能提供為數甚少的崗位需求,更甚者有的用人單位存在短時間無法提供崗位需求的狀況,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存在難就業的困境。一方面從市場需求看,隨著工業文明進程的加深,社會為人類提供愈來愈多的物質享受和精神享受,同時消費者不斷提升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在一定意義上帶動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量新興產業不斷成為時代的寵兒。基于此,市場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素質要求呈現多元化傾向。而面對多元的社會需求,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還存在一味固守培養中學執教語文教師的傾向,這樣既不能解決自有的就業需求,也不能滿足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多元的需求。
二、基于“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1. “多元化”師資隊伍結構構建
作為吉林省高師院校的老牌專業,從專業建設的歷時性宏觀看,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資隊伍結構調整,存在“一偏一弱”傾向。“一偏”指單純強調加強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資學術水平。以老帶新、青年教師導師制、鼓勵在職教師考博、加強學科建設等,無不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資水平得到提升,促進了吉林省高師院校的發展。但是隨著人才競爭的日益激烈,單一強調基于專業學術水平的師資隊伍建設,在一定意義上阻礙了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一弱”指基于較高的專業學術水平,向漢語言文學專業其他學科縱深延伸的能力弱,尤其是技能型能力。強調漢語言文學專業“多元化”師資隊伍結構構建成為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新需求。
其一,強調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資學術水準的基礎性作用。雖然“一偏”在多元化師資隊伍結構構建中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其基礎性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其依托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淀支撐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吉林省高師院校均依托自身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專業特點的專業發展規劃。以老帶新、青年教師導師制、鼓勵在職教師考博、加強學科建設、積極開展各類科研工作,依然是保持漢語言文學專業常青的動力源泉。
其二,強調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資實踐教學水平,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資由“學術型”向“技能型”的轉變。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資的“學術型”水平,經過不斷的提升,現有任課教師碩博在各高師院校中占有的比例已呈逐年上升趨勢,師資的學術水平競爭力強。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注重學術水平的提升,在一定層次上忽視了技能能力的提升,以至于有些教師從未有過指導教育實習或從未有過指導實踐性課程的經歷。所以,在調整培養方案的同時,更應加強師資技能能力的培養。一方面,給教師提供指導教育實習的機會,同時鼓勵非實踐性課程教師開設實踐課程。一方面,可以與技能型院校聯姻,采取走出去或請進來的方式,充分利用“他山之石”,提升吉林省高師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師資隊伍的技能能力。
2.“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其一,強調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由學術型向技能型轉變。“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具體化、實踐化形式,它集中體現了一所高校的育人思想和辦學理念,是一所高校人才培養的總體實施藍圖和根本性的指導文件。”[1]針對原有漢語言人才培養模式,吉林省各高師院校均結合各校實際情況,轉變教育理念,正確定位人才培養方案,重新制定培養方案,增加實踐課程在培養方案中的份額,同時嘗試將實踐課程由主要集中在大四,轉為延伸到其他各學年。
其二,由“單一化”向“多元化”過渡。吉林省高師院校針對市場需求,采取從出口往回找的方式,將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由“單一化”向“多元化”過渡。由單一培養中學語文教師,轉為以培養中學語文教師為主,考研、文秘、對外漢語等多線并行的培養模式。依據學生個人需求,將學生在原有班級的基礎上進行分流,并依據分流情況,選派相關業務精熟教師指導。這樣,極大增強了人才培養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陳想平,劉紹平.更新教育觀念,制訂面向 21 世紀的專業教學計劃[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1999,01.
[2]查志琴,高波.應用型人才專業能力培養及評估體系的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5,03.
[3]陳潤生.探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思路[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2013,05.
一、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點
與普通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相比,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二者既有相互融通的一面,又有諸多差異性。一方面,由于同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兩者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上具有很多相通之處;另一方面,由于成人高等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學生來源、學習者需求、教學形式等各不相同,兩者在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方式方法上又存在諸多差異。厘清二者的一致性和差異性,對于創新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從一致性的角度看,兩者具有相同的專業屬性,所以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和普通高等教育漢語言專業在培養目標的確定、課程模塊的設置,以及專心核心能力的培養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而更應當注意的是兩者的差別,即高等繼續教育屬于職后教育,這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職前教育是不同的。換句話說,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人才培養規格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模式選擇以及實踐教學等方面,都應當從職后教育的成人實際需求出發,體現成人特色。相比之下,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如下一些特點:首先,教育對象不同。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員一般為在職人員,來自不同行業,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職業,參加該專業學習屬于職后教育。而普通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一般來自應往屆高中畢業生,他們還沒有參加工作(隨著高考取消年齡限制,也有少量在職人員參加普通高考取得學籍的),屬于職前教育。
其次,教學形式不同。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多以函授、網絡教育等在職學習形式為主,很少有全日制學習的。其主要學習形式是平時自學、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輔之以短暫的面授和考試。這樣,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質量主要取決于學員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而普通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采取全日制教學,教學規范有序,學習效果有保障。同時,學校有一套嚴格規范的教學管理制度,也可保證教學質量。再次,學習需求不同。據了解,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員參加該專業學習的主要目的,除了深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學習、為職業生涯充電之外,提升自己的學歷層次往往是學習的直接動因。也有少數學員是為調整工作而參加該專業的學習。而普通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他們選擇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是出于對專業的興趣愛好,同時為就業、深造做好準備。二者雖然都具有較強的學習動力,但學習動機、個性化需求有一定差別。
第四,學習基礎不同。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員一般是在職人員,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特別是專升本學員,他們在專科學習期間(或跨專業報考復習中)已經較為系統地學習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知識,或接觸到該專業的主要知識內容,對于參加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本科學習具有一定的專業基礎。而普通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從高中直接進入專業學習,專業基礎應當不及前者。當然,普通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具有全日制脫產學習等后發優勢。
基于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上述特點,在實施該專業的教學改革時,既要考慮到專業屬性,又要兼顧繼續教育的特殊性,決不能照抄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現有成果。我們認為,這些特點應當成為創新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本依據。
二、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現狀分析
我國高等繼續教育(時稱成人高等教育)自20世紀80年代恢復辦學以來,一度蓬勃發展。眾所周知,由于,一大批青年學子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造成人才青黃不接。國家在恢復高考制度之后,為應對人才匱乏問題,及時恢復了成人高等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人高等教育不僅有函授、全日制脫產等學習形式,后來又逐漸發展起了電大遠程教育,以及再后來的網絡教育。這些教育形式圓了一批學習者的“大學夢”,也為各行各業培養了一大批本專科專門人才。
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一直受到學習者的青睞,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很低,漢語言文學專業成為中小學語文教師不二的選擇。當時的學習形式主要有脫產、函授兩種,分為專科、本科兩個層次。本科須專科畢業生方有資格報考,就是通常所說的專升本。本科層次多采取函授學習形式,平時邊工作邊自學,寒暑假集中一段時間面授、考試,這種辦學形式一直延續至今。據筆者調查得知,由于路徑依賴的原因,當前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基本延續了當年成人專升本的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缺乏人才培養的總體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對于明確專業培養目標、科學設置課程體系、更新優化教學內容,從而保障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高等繼續教育專業普遍存在人才培養方案缺失,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專業也不例外。即使有,也只是對普通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簡單照搬或模仿,方案歸方案、教學歸教學,方案流于形式,沒有對人才培養發揮指導作用。
二是教育理念落后,質量意識淡薄。在不少繼續教育管理者和任課教師看來,繼續教育屬于一種職后教育,學員能學多少是多少,加之國家對成人教育質量管理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樣嚴格,缺乏嚴格的評估監督。因此,高等繼續教育從業者往往對教學質量不甚關心。更有甚者,為吸引生源,追求辦學效益,有些高等繼續教育機構學習紀律不嚴,考風考紀松弛。有些教師,為迎合學員,任意降低考試要求,降低評分標準,或通過出復習提綱變相漏題,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三是課程教學內容僵化,成人特色不明顯。目前,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很少有自己的專門教材,主要選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由于我國教材建設相對滯后,一些新思想、新成果、新語言現象、新的語用方法不能及時編入教材。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職后教育,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學以致用、學用結合,學員對于漢語言文學知識一般并不缺乏,他們需要的是知識的深化、更新,以及專業能力的提升,而我們所提供的教學內容多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知識教學,很難引起學員學習興趣,進而影響學習效果。
四是教學方法、手段陳舊,不能滿足學習者需求。目前,由于合并、轉制,成人高校數量銳減,代之而起的是普通高校設立的繼續教育學院承擔各類繼續教育管理任務;而教學則由普通高校相關學院(系)承擔。就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而言,其教學一般由文學院(或中文系)教師承擔,任課教師往往臨時受聘,由繼續教育學院支付講課費,一次一結,教師難免有雇傭思想,教學上精力投入有限,“一支粉筆一本書”、滿堂灌等課堂情景時有出現,或者把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案、PPT稍做調整應付教學,與學習者的需求相差甚遠。人才培養缺乏整體設計、教育理念落后、質量意識淡薄、教學內容僵化、教學方法與手段陳舊,直接制約了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導致學習者滿意度低,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與社會需求脫節,這種狀況亟須扭轉。
三、創新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路徑選擇
當前,我國正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提高教學質量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必然要求。創新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當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根本任務,以創新專業建設理念為切入點,以“金課”建設和核心能力鍛造為著力點,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合理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全面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整體提升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建設水平。
一是創新專業建設理念,突出學習者主體地位。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應強化教學質量意識,從過去講講課、考考試、打個成績、發張文憑的固有思維中解放出來。必須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著眼于學習者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給學習者提供發展價值,讓學習者的潛能得到最大釋放。要了解學習者發展狀況和發展需求,從學習者的“學”出發,重視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過程及學習效果,充分考慮他們的個性發展,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促進他們成才成長。要創新質量評價標準、評價方式,從學習者的學習滿意度、學習效果去評價教學質量的高低。
二是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突出應用性和創新型特質。要克服成人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可有可無的錯誤認識,科學制定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把應用性、創新性作為人才培養的特質,體現時代性、國際化等發展趨勢,著力培養學習者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注重立德樹人,促進學習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聚焦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以“專業核心課程”推進知識深化、能力提升,以“大類基礎課程”拓展專業素養,以“個性選擇課程”滿足學習者職業發展需求。從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際出發,統籌課程設置、實踐教學、畢業論文,以及人才培養所需的社會實踐活動,為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專業建設提供行動指南。
三是打造“金課”,全面提高課程建設質量。課程是達成人才培養目標、形成專業能力的生長素和營養劑。有國外學者說得更為直接,專業是課程的集合。因此,課程質量決定專業建設水平,進而決定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教育部大力推進“金課”建設,可謂抓住了教學質量的“牛鼻子”。筆者認為,所謂“金課”,就是教學內容反映了課程所屬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學方法融入了現代教學理念和技術手段,為學生終身發展提供價值引領,受到學生認可、稱贊的課程。它不僅是“高質量課程”的代名詞,更是一種課程教學質量文化。高等繼續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當以打造“金課”為引擎,激勵教師樹立課程目標意識、課程創新意識、課程品牌意識,針對學員的實際,注重專題講座和專題研討,淡化課程內容的系統性,緊扣學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關注社會現實生活,對課程內容“吐故納新”。同時,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入慕課、微課等現代教學手段和課程資源,激活學習者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全面提高課程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