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文化旅游開發規劃范文

文化旅游開發規劃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1-20 09:56:27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文化旅游開發規劃,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文化旅游開發規劃

篇1

關鍵詞:古城保護;文化傳承;生態規劃;商丘古城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278-02

一、目前現狀及問題

(一)商丘古城背景與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我國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與此同時新城區的建設和舊城區的改造也隨之加快,很多古老城市的傳統文脈及建筑風貌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越來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城市特色,淪為缺少歷史根脈的城市,古城保護已成為許多城市必須面對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對古城改造和規劃的過程中,應順應原有的城市肌理對其整治和改造,保護好原始的古城文化風貌,從而協調好城市化建設與保護文化遺產的關系。

商丘古城是明清時期的歸德府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古城墻南北長約1200米,東西寬約950米,總面積1130m2,并被水域面積達8000多畝的護城湖懷抱其中。因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滲透進這方水土,商丘于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于是“商丘古城”名揚其外。古城其獨特的建筑特點,城墻、城湖、城廓“三位一體”、外圓內方,形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以及優美的護城湖水利風景,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沉淀及大量的文化遺跡,現已開發為旅游項目。旅游開發較集中在由城墻北門“拱辰門”至城墻南門“拱陽門”的中山北街以及直穿古城南部城湖的中山南街沿岸,街道兩側名勝古跡眾多、官宅府邸毗鄰,錢莊、店鋪、作坊林立,成一字線性串聯分布,形成了具有古城風韻的集旅游觀光、購物娛樂、休閑游憩中心。

(二)經濟發展下古城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商丘歸德府古城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給當地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并帶動了旅游區相關產業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古城人口和建筑密度過高、危舊建筑多、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居住環境惡化等使古城老化和衰退的問題日趨嚴重。隨著旅游開發古城流動人口的增多,以及經濟大發展下交通的人車混合,古城原始街區的建筑材料和構造及原始空間設計和公共設施已經不能滿足古城原住居民和旅游帶來的大量流動人口的使用需要。古城旅游街區改造已成為必須面對解決的問題。

二、古城保護及可持續發展規劃的理念

(一)商丘古城保護與開發的意義

商丘古城中山街是商丘古城歷史上經濟、文化中心。街道兩側名勝古跡眾多、官宅府邸毗鄰、錢莊、店鋪、作坊林立,展現著歷史發展時期的民俗、民風,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通過合理的改造規劃與空間設計和公共設施設計,可滿足商丘古城旅游觀光、購物、休閑娛樂活動中心的現實需要,滿足成為商丘古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載體。商丘古城文化遺產有著其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觀賞價值、旅游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就是對古城文化資源的整合,是對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

(二)保護性生態規劃的理念

秉持古城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生態性,進行保護性古城旅游區規劃設計。古城保護的終極目的,是更適合人居,供世人觀賞、研究和利用。保護和利用相結合,促進商丘古城的可持續發展;堅持整體保護的思想,重點保護商丘古城文化傳統環境和風貌;既保護文化歷史有形的和無形的遺產,又維持并發展其社會功能,改善古城基礎環境設施,提高古城居民的生活質量,創造生態景觀旅游軸線。調整商丘古城內不合理的用地,改善居住環境、交通條件,達到人、自然、古城的和諧統一。

歷史名城的保護與發展的根本是可持續發展。堅持整體保護的思想,重點保護商丘古城文化傳統環境和風貌;既保護文化歷史有形的和無形的遺產,又維持并發展其社會功能,改善古城基礎環境設施,提高古城居民的

活質量。實現古城保護、城市發展、適宜居住、生態優先的“四位一體”的創新型可持續發展生態古城文化旅游區。

三、可持續性規劃的實施方法

1、順應原有的城市肌理,本著保護原始的古城文化風貌的原則,在規劃和設計中協調好古城旅游開發與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的關系,創造更適合人居,供世人觀賞、研究和利用的古城文化旅游區。保秉持古城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生態性,既能傳承古城悠久的歷史文化,又維持并發展其社會功能,以及改善古城基礎環境設施,以人為本,滿足原住居民生活以及旅游流動人口的需求,達到人、自然、古城的和諧統一。

2、保護原有的豐富的景觀輪廓線,保護城湖水系生態系統,建設生態景觀軸。綠地系統規劃秉承合理布局、生態優先、多層次公園結構體系、因地制宜的原則。創造城湖生態景觀旅游軸線。對城湖綠化景觀采取分異化、差別化生態聚落處理方式,將生態聚落分為陸地公園型、湖堤型、湖心島嶼型三種主要類型。同時維護城湖水利生態系統安全,對水資源進行生態景觀利用和保護以及對太陽能、沼氣、風能、地熱能源的利用,確保古城人居環境及古城文化風貌的可持續發展。

3、在建筑裝飾、室內設計方面,設計風格保持與古城文化風貌相協調,將新型建筑裝飾材料的表現手法與傳統元素相融合,形式與內容相統一。將合理的空間形態表現古城風貌的精神內涵。通過對平面、空間、院落等特征的分析研究,從中發掘地域性文化建筑、民居建筑、及商業建筑等特點,將建筑風貌傳承與滿足現代化生活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更好地創造古城居民生活生態、環保、舒適的宜居空間。創造功能合理、環境舒適、既能與大環境相協調又能符合人們生活需要的室內空間實現古城保護、旅游發展、適宜居住、生態優先的“四位一體”的創新型可持續發展古城文化旅游重點街區。

四、結論

商丘古城區文化遺產有著其獨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觀賞價值、旅游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在保護性生態規劃設計過程中,既關注了對古城建筑、街景的整體改造,又注意保護文物周圍的歷史性環境,使得兩者有機融合。最大限度保護古城風貌的原真性和整體性,既要保護其形式,也要保護其內涵。注重全面保護古城有形風貌即物質文化歷史遺存的同時,強化了對古城無形文化,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形成相得益彰的優勢疊加整合效應。對古城文化資源的整合,是一次傳承性的再創造。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業開發和諧地統一起來,保持原住居民的地方性生活和文化風貌,既不損害歷史整體美感,又能步入良性循環的現代可持續發展軌道。

參考文獻:

[1]楊瑞奇著.商丘地區建筑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5.3.1.

[2]趙保佑.商丘與商文化[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篇2

[關鍵詞] 民族建筑文化 旅游開發 貴州

建筑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克服自然,改變自然的斗爭的紀錄。也是人類一切造型創造中最龐大、最復雜、也是最耐久的一類,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文化,更顯著、更多面,也更重要。因此,民族建筑文化資源是貴州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的有利資源。但貴州目前的旅游開發側重于自然景觀和民族節日文化,對民族建筑文化內涵挖掘不夠。貴州旅游開發應全面發揮資源的民族屬性,系統研究民族建筑文化及旅游資源的分類及特征,充分認識并挖掘其旅游價值,這是旅游開發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實現貴州旅游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途徑。

一、民族建筑文化

貴州位于中國的西南部,山青水秀,氣候宜人。全省共有49個民族的同胞在這里棲居。其中,苗、侗、布依、仡佬、水、彝、土家、瑤、回、壯等18個民族是貴州的世居民族。占全省總人口的38.98%。貴州各族人民,依山傍水,造就了風格迥異多彩多姿的民族建筑。“自然條件或自然環境與文化,特別是與物質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并且通過物質文化與行為文化同精神文化發生聯系”。特殊的地理環境參與和影響了文化的形成、進程和傳承,造就了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環境中世代居民生產、生活的創造、傳承及其延伸的結果。可以說,有什么樣的民族生態環境,就有什么樣的適應這種生態環境的民族建筑。建筑受環境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建筑的選材,民居建筑由于受才力、物力、人力及交通可進入性的限制,大多選擇就地取材,民族地區的石頭遍布,也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首選建筑用材;其次,必須考慮地形、采光和空氣濕度的影響。貴州亞熱帶的氣候特點,房屋的建筑風格就出現了“干欄式”的建筑結構。河網密布,阻礙人們的交流,所以風格各異的橋梁建筑就是貴州民族地區居民生活和生產上具有代表性的實用建筑。

二、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

貴州民族環境孕育了獨特的、完整的、豐富而集中的建筑文化,包括民居建筑、交通建筑、宗教建筑,反映了建造它的時代和地方的多方面的生活狀況,政治和經濟制度,同是也貴州各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代表,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

1.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

根據旅游資源的國家標準分類體系,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有古城鎮、宗教與祭祀活動場所、景觀建筑、傳統與鄉土建筑、古橋等基本類型(表1)。

2.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基本特征

(1)地域性。貴州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黔東南、黔南、黔西南,其次是黔西北、黔北,這些地區都有不同建筑結構的為適應自然環境而形成的民族建筑。其中有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依山就勢修建的“干欄式”建筑,比如,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吊腳樓。以及侗族的鼓樓、風雨橋等。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建筑形式主要有石板房。在黔西南的清鎮、安順、平壩一帶,這一地區的民族建筑多為磚石結構,呈平面布局,樓層多為4至5層。由于地形開闊也分布了一些防御性建筑和宗教建筑,如屯堡建筑和安順文廟等。這些民族建筑形式都是其他省份所不多見的。

(2)資源內容豐富性。獨特的民族環境提供了物質生產和生活的原料,是生產、生活的活動場所。因此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具有豐富性的特點,如民居建筑、特色村落、古橋、古城鎮、水工建筑等十多個基本類型。

(3)資源組合好。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與自然風景相得益彰。在貴州民族地區,有黃平、鎮遠的舞陽河與古城鎮、宗教建筑和苗族文化的組合;安順屯堡建筑與中原文化相結合。

三、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1.對民族建筑文化缺乏認識

正確認識和定位建筑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中的位置,是民族旅游開發的基礎和前提。民族建筑文化資源在漫長的形成過程中凝聚了人類對環境利用、適應的科學認識。從古人類的石器加工,到夜郎時期的“干欄式”房屋建筑,以及今天的民族聚落、村寨的布局等,都自覺和不自覺地遵循“因地制宜”的意識或原則。各種各樣的民族建筑方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在建筑的選材和選址上,民族地區的居民利用自己的智慧,盡量運用當地的資源,就地取材,使建筑和聚落布局、逐漸適應民族地區的氣候、地形和水文特點。具有相當豐富的科學內涵。但是,在很多地方卻僅僅熱衷于交通、賓館、餐廳、茶樓、游樂場所的修建,現代旅游設施的建設重于對古民居和景觀聚落的保護,對于大量急需維護的古建筑的價值缺乏認識,對周邊生態環境也缺乏資金投入。黔東松桃苗族自治縣寨英古鎮和苗王城、黔中六枝特區月亮河布依族民族生態園和紫云縣格凸河景區、黔西威寧草海旅游區等許多地方,傳統的民居建筑都已破敗不堪,當地老百姓鑒于經濟實力,只能用一些木柱暫時支撐行將倒塌的舊房,一些古老的寨門、城門、城墻、廊亭、祠堂、碉樓等公共建筑也大都缺乏修繕。

2.對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缺乏保護

對民族古建筑的保護一直都是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難題,因為世界上得以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或者比較完整的遺跡幾乎都是使用石料建筑的,而貴州的民族古建筑大部分都是土木或者磚木結構,即使僥幸免于蟲蛀鼠嚙,也難以經受氣候和時間的考驗,不少畫棟雕梁都在無名火災中灰飛湮滅。而在旅游開發中經常出現違規搭建或者移為他用的現象,這就勢必加速了古建筑的毀滅。其次,在旅游開發中為了給游客耳目一新的感覺,許多旅游開發者對待民族古建筑的態度是追求“修舊如新”而不是“修舊如舊”,每一次整修都不是局部修繕而是整體重建,這也造成了對古建筑的一次次破壞。不少古老建筑不論其始建朝代如何迥異,最后往往都變成明清建筑式樣,甚至是上個世紀的面目。最后保護民族古建筑的一個關鍵是資金問題,在各地方政府近來紛紛制定出臺的保護性政策措施中,大多將該建筑群的旅游收入抽取一定比例,作為保護資金的主要來源。這樣一來,為數不多的民族古建筑又面臨著過度旅游開發帶來的傷害。

3. 對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缺乏管理

目前,貴州各地相繼建立大批以旅游為目的的民族村寨(鎮)和旅游景區,在很大程度上對民族文化起了重要的保護作用,傳統物質文化遺產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凡是國家和地方政府命名的民族文化村寨或古城鎮內的歷史遺跡和古民居建筑都保存得較好,而非命名的民族村寨及遺跡和古建筑都面臨著破敗、荒蕪和消失的境況。黔中安順市七眼橋共有八個屯堡文化村,唯有國家和省政府命名的本寨與云山屯得到較好的保護,而其他六個則是斷垣殘壁或被改建。位于貴州六枝特區新窯鄉牛場壩苗族石頭寨是一處以苗族石頭房而聞名的村寨,老寨因其掛牌保護而被完整地留了下來,新寨則被現代新房所取代。另外,據調查很多村寨和景區的管理部門對傳統民族建筑保護意識不到位,很多具有特色的古民居沒有得到及時的修繕,有的已破損不堪,甚至廢棄;有的被撤毀新建;有的古鎮街巷原有的遺跡與新修的現代建筑相互混雜,完整的聚落格局和周邊自然景觀遭到破壞。

四、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

1. 開發原則

(1)確立各區域的民族建筑文化開發主題。貴州民族地區的高原峽谷地形與人文活動共同孕育了豐富的民族建筑文化類型。在旅游開發中,應結合區域實際,尋求鮮明的建筑文化主題,如興義的峰林谷地聚落與田園耕作文化,黔中高原的石板房建筑等。

(2)自然與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有機整合,突顯文化的多樣性。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認識和了解民族自然環境,增加科學知識,培養正確的自然環境觀。這樣產生的旅游行為,是文化旅游行為。民族建筑文化是人類在適宜民族環境中,形成發展起來的,是人地關系中表現出來的物態、心理等特殊獨有的現象。旅游資源的開發將自然與人文的整合是任何地區所追求的目標。貴州民族地區優美的自然風景,將與之和諧的建筑文化進行有機的疊加,必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堅持開發與保護并舉原則。由地區自然、人文景觀的差異和認同產生旅游,貴州民族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有雷同也存在差異。在開發時在挖掘自身優點的同時,要防止其文化內涵的退化和喪失,堅持開發與保護并舉的原則。

2.開發模式與對策

由于貴州位于我國西南云貴高原的東部,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大部分地區雨水充沛,80%以上的地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100~1300 mm,全省濕度在70%~80%左右。在此條件下,修建的房屋必須具備防潮的功能,木架結構的“干欄”式建筑,采取上層住人的方式就避免了濕氣,也避免了暖濕地區的蟲蛇侵襲。貴州廣泛分布的地帶性森林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也為民居建筑提供了豐富的木材,廣泛分布的碳酸鹽巖提供了豐富的石料。由于在貴州地區,水系的二元結構特征,大部分地區缺水。因此,民居多布局在河谷和有泉水出現的地方。依山傍水的布局,不僅風景優美,充滿詩情畫意也達到了“木方水圓”的理想效果。因此,在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應該走生態旅游的道路,發展以民族建筑文化為主的生態旅游,突顯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建立優勢明顯,特色突出,多樣化的旅游生態系統。

(1)大力普及民族建筑文化知識,加強建筑文化旅游的生態意義。主要包括民族建筑的形成原因、建筑特點、科學價值、文化內涵、美學特征等基本知識。通過對這些基本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使廣大旅游者和旅游從業人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對民族建筑文化的欣賞能力,引起旅游者對民族建筑旅游的興趣。從而促進以貴州民族建筑文化為主題的生態旅游的發展。例如在介紹民族建筑的美學特征時,可以說明貴州民族民居一般為三間正房,以中間堂屋為中軸,兩側對稱,圓直的木柱展現出挺拔有力的線條美和對稱美,象征積極向上的生命力;若為兩間,右邊一間則為堂屋,堂屋用于祭祀祖先,一般不住人,體現了以禮為基調的禮樂和諧美;房屋構架的檁、梁、柱皆用圓木,保持了木柱生長的自然形態,堂屋的圍壁木板不能倒立,蘊涵著“回歸于自然”的象征意義。

(2)著力塑造生態旅游形象,確立各景區的民族建筑文化主題。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需要特色鮮明的旅游形象,根據景區的實際,確立鮮明的生態建筑文化主題,如安順屯堡建筑文化,通過對屯堡建筑的了解和認識體驗600年前中原地區的民風民俗、花溪鎮山村石板房建筑文化、西江千戶苗寨建筑文化等。貴州喀斯特地貌發育強烈,造就了不同的地貌條件。總體上說,全省地勢起伏大,山地多,平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在此條件下,各民族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盡量利用原始地貌環境中的坡、溝、坎、臺等為地貌形態,隨高就低修建住房。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當地的一種旅游景觀,因此可以在深入發掘地方文化的同時,整合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結合區域實際,豐富旅游產品的層次。

(3)加強對現有建筑物的保護,對已破壞的建筑物進行生態恢復。首先,體會“修舊如舊”的新含義。“修舊如舊”自老一代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提出以來,一直被作為古建維修的重要綱領。“修舊如舊”的原則關鍵在“舊”字上。“舊”實際上就是古老歷史的代名詞。“舊”并非狹義的舊,不能片面地理解為表面上的陳舊破敗,而應理解為過去。“舊”還應有更加深層的理解,它代表了古代建筑過去所具有的各方面的歷史價值,《雅典》指出:“保護文物就是要保護那些飽含著千百年歷史信息的歷史見證”。維修古代建筑就是要讓這些歷史見證不致損毀,“修舊如舊”,應理解為:在對古代建筑的維修過程中,盡量保存那些含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成分,并使它們在維修前后沒有任何改變。

對已破壞的建筑物要進行生態恢復,主要可以從加固地基,增強結構,更換材料入手。但是這些措施都會對古建筑本身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對于木結構能不落架的就不落架,能局部落架的就不全體落架。由于木結構建筑決定了它在自然條件下是會風化朽蝕的,所以建筑材料的更換是不可避免的,但應盡量保存原始構件,能加固的不更換,能墩接的不更換,能替代的則盡量保持它原來的位置和形象。

(4)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主要是指旅游行業第一線的相關人員和建筑維護和保護的相關人員。我國歷史悠久,遺留下來的各個時代的古建筑相當豐富,對這些古建筑進行研究調查,需要大量經過專門訓練的技術人員以及有關文物、考古、歷史、民俗、美術、建筑、規劃、結構等各學科的專家。同時工作在第一線的導游人員也必須具備基本的建筑知識,這樣才能指導游客欣賞和理解建筑的文化內涵。

因此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不妨向在這方面做得較好的發達國家如日本、歐美等國學習,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專門設立民族建筑保存學科、出國培訓一批民族古建筑保護專業的專家學者、專門培養專業人才。在對導游人員的培訓時也可以加強對傳統民居建筑的學習。在學習國外先進的保護措施的同時結合本國的實際進行創新研究,從而更好地保護傳統民族建筑。

五、結論與討論

貴州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獨特的、完整的、豐富而集中的建筑文化,包括民居建筑、交通建筑、宗教建筑,反映了建造它的時代和地區的各個方面的生活狀況,政治和經濟制度,同是也貴州各民族文化的一種重要代表。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的地域性、豐富性及組合好的特點,與民族自然風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必定增強景區的旅游吸引力。因此在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應該走生態旅游的道路,發展以民族建筑文化為主的生態旅游,突顯貴州民族建筑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建立優勢明顯,特色突出,多樣化的旅游生態系統。但是,它作為旅游資源,在開發類型上,又有一定的單一和局限之處;民族建筑的生態開發,在貴州尚無完善和規范的先例,因此如何對其開發利用和布局好,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梁思成著 林洙編.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

[2] 王恩涌編著,文化地理學導論(人•地•文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7

[3] 熊康寧 杜芳娟 廖婧琳:喀斯特文化與生態建筑藝術[M].省略ta.省略/22-zcfg/lvbz/zyfl/zyfl.htm

[5] 王正賢著,奇異的石頭世界――貴州巖石載體文化[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0

[6] 朱健,董恒信. 淺談中國木結構建筑的保護[J]. 山西建筑,2005

[7] 杜芳娟,熊康寧.貴州喀斯特地區傳統民居的旅游開發應用[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20(2)

[8] 楊明德等著,貴州喀斯特環境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9] 楊曉輝著,貴州民間美術傳承與民展[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10] 張帥華.,對當前古建筑修復的幾點思考[J]. 科技創新導報,2008

篇3

論文摘要:喀斯特洞穴是一種旅 游價值很 高的資 源,也是喀斯特地 區一種遍在性資源,是貴州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其在開發前科學調查與研究不足 ,缺乏整體規劃與開發設計 ,缺乏文化 內涵,缺乏科學性與藝術性所以大部分在開放不久后很快便進入衰落階段,使得洞穴旅游資源的資源優勢始終無法向經濟優勢轉換,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本文在對貴州洞穴實際調查的基礎上總結了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特征 ,并對其旅游開發提出建議。

多年來貴州作為世界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區之一——東亞片 區的中心,雖然堪稱 “逢山必有洞”,但 由于洞穴旅游開發水平較低 ,旅游開發主要以自然觀光為主,開發前期科學調查與研究不足,缺乏整體規劃與開發設計等,使得大部分喀斯特旅游洞穴生命周期短,衰落快 ,始終無法讓洞穴旅游資源的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換,究其原因,洞穴開發缺乏文化內涵是主要原因。所以,挖掘喀斯特洞穴的文化內涵 ,構建喀斯特地區洞穴文化體系,把握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特征,是喀斯特地區洞穴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的前提條件。

一、 喀斯特洞穴文化及其特征

1.洞穴文化

洞穴文化 “指的是人類在其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在對溶洞的利用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及精神文化的總和。它包含三個方面:表層的物質文化,深層的精神文化和介于二者之間的中層的制度文化或行為文化。”貴州的洞穴文化是發育在特殊地域由很多因素組成的一類獨特的文化,包涵了史前山洞文化、民族洞葬文化、洞穴藝術文化洞穴宗教文化、洞穴建筑文化、洞穴軍工文化、洞穴探險文化等方面。

2.洞穴文化的特征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地域性。文化是歷史發展的淀積,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上凝聚形成的。在文化中,可以看到歷史的痕跡,可以看到自然環境的痕跡(胡兆亮,2001)。洞穴文化的產生有非常明確的地域范圍,它的產生與喀斯特的分布有很大關系,與洞穴的分布更是直接相關,沒有洞穴作為載體及生存的環境,洞穴文化就無從說起。貴州自然環境中73%的喀斯特分布、“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格局及亞熱帶的濕熱氣候為洞穴文化的發育提供了環境基礎;貴州喀斯特分布區眾多洞穴古人類遺址的發現與非喀斯特區的寥若星晨相比,更是體現了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地域性。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二元性。喀斯特洞穴文化具有很強的二元性,一方面,燦爛的史前文化使其文化顯得一枝獨秀,使貴州文化的研究跳出了夜郎起始的兩千多年前而推至了二十多萬年前;而另一方面貴州地處祖國大西南的一隅,相對于中心地區,無論就地理位置及文化環境來說,都是邊緣,而洞穴文化則又是貴州文化的邊緣 ,故謂之雙重邊緣。一個對外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將貴州與其它省份隔離開來,使得貴州文化乃至洞穴文化能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生存及保留,洞穴文化一經產生其文化主體精神就不強,文化特質不明朗,難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在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時會顯得手足無措,無所適從;而在另一方面,史前洞穴文化的輝煌及其向外的傳播與輻射使貴州居民又表現出了對外來文化高度警惕,表面開放,實質封閉,在文化上就表現出目光短淺,缺乏自信。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綜合性。綜合性是地理科學的根本屬性 ,喀斯特洞穴文化是文化地理學的研究范疇,同樣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喀斯特洞穴文化從其形成到其內容體系都體現著這一特點。喀斯特文化的形成過程是在時空上的一個二元演變過程。在橫向上,它受到了本土其它文化要素的影響,受到歷史及政治因素的影響,它接納了外來文化,有一定程度的邊緣融合 ,并將其本土化;同時從縱向上來說,它又是既有繼承又有發揚的一種文化,這是其形成的綜合性;從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內容體系來看,喀斯特洞穴文化包含了物態、行為、心態等文化要素層,而且各層相互滲透。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時間演進的非線性。喀斯特洞穴文化的演進歷史,經歷了從表層到深層利用的變化 ,同時也存在著幾種利用方式同期 出現 ,在 同一 空間進行疊加,呈現人地關系的時空交叉重疊現象。如歷史發展到近現代 ,當工業文明進入到洞穴 中時 ,仍然還有一些人在選擇洞穴作為棲息地。“三線建設”中的洞穴軍工文化,以及很多國家利用洞穴作核試驗基地是現代文 明的體現 ,而貴州紫云宗地的苗族同胞對洞穴居住地的選擇,同時也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沉積在現代社會里 。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多層次性。喀斯特洞穴文化是一個龐大體系,包含了意識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文化層。其物質形態主要包括了對洞穴中自然物的加工、洞穴中的文化沉積及利用洞穴作承載物的各種物質文化表現形式 ,如洞穴宗教建筑物、洞穴軍工廠等;在意識形態層洞穴文化主要表現在洞穴的藝術、文學、宗教等方面,如洞穴的巖畫、書法及描寫洞穴的詩詞;在制度文化層上洞穴文化的表現主要是通過洞穴文化的物質形式的外延而產生的,如洞穴的喪葬文化。在另一方面,喀斯特的洞穴文化作為文化,按照流行的人群,可以劃分為雅文化和俗文化。

喀斯特洞穴文化的文化主體的抽象性及敏感性 :洞穴建筑與古人所使用的工具 ,是洞穴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原料來源于與洞穴發育有很大關系的喀斯特環境或直接來源于洞穴中,它直觀地指示了環境 ,是對環境組成物質的敏感反應。喀斯特的洞穴文化同時也是抽象的意識文化領域里的東西,人,frl-/E難直觀的看到它,其與環境的關系大多是間接的,很難用數量來進行量化的。就像洞穴的原始宗教反映了人們的某種環境心里 ,但并不以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喀斯特洞穴文化的主體是抽象的。

喀斯特洞穴文化價值的滯后性及間接性。巖畫中所反映的生活及狩獵場景或是其他的圖像在現在來說,它是文化系統中的無效要素,但它卻具有積淀價值及結構價值,并隨著歷史的推移而凸現。文化增加了民族 自信心,文化讓人們得到美的享受,但它是沒有直接的經濟價值的,其主要通過它的社會性、通過對人們思想及行為的影響表現出來,它是一種間接的表現。

二、喀斯特洞穴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議

資源的旅游價值是以文化價值為核心的,因此具有科學、歷史考古、藝術價值的洞穴旅游資源應該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但在現實的資源旅游開發實踐中,卻出現了這樣一些現象,通常我們認為文化內涵很深,價值很高的洞穴旅游資源被開發成旅游產品后旅游者卻寥寥無幾,門庭冷落。再加上洞穴旅游旅游資源的特殊性、遍在性及脆弱性,所以在洞穴旅游的開發中必須協調好資源一環境—效益三者之間的關系。

1.貴州洞穴旅游資源的整合開發

首先是資源的整合。由于貴州洞穴旅游資源是一種遍在性資源,分布零散,沒有形成可以集多種內涵為一體的旅游地,很難形成質量較高的旅游目的地系統,因而整合開發就是必要的。資源的整合首先是資源種類上的整合。

其次是空間上的整合。旅游目的地空間布局的整合本質上是旅游 目的地重新獲得發展機會,復蘇生命活力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要把有條件進行旅游開發的區域納入到旅游開發的體系中來,由相關區域旅游的開發進行經濟聯動 ,通過旅游發達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的梯度推動落后區域的旅游發展。

最后是觀念的整合。首先要實現觀念的轉變利用雅文化資源提升貴州總體旅游產品的品位提高貴州的旅游形象。例如,洞穴軍工廠已經廢棄,開發者如果將這廢棄的廠房加以利用 ,在洞穴中擺上飛機模型,并對洞穴軍工廠形成的歷史、政治原因進行講解 ,將機器轟鳴的熱鬧景象在再現將“三線廠”昔 日的輝煌,今 日的發展形成一個雅俗共賞的解說系統,雅文化的大眾化還是可行的,當然,大眾化了的雅文化要被大眾所接受同樣還需要借助媒體的有效解釋。

2.貴州洞穴旅游資源的保護及可持續開發

一方面,貴州旅游洞穴的開發由于多數缺乏規劃 ,保護意識較差,洞內環境破壞嚴重。主要表現在洞穴的功能設計、燈光和游路的設置上科學性較差,使得洞內各種類型的自然景觀,尤其是鐘乳石類次生化學沉積受到破壞較多,也較嚴重。再加上沒有合理規劃游客數量 ,導致洞內空氣 中co:濃度升高,產生不利于游人健康的空間環境通風狀況改變,沉積物氧化,沉積物中的低價鐵變成高價鐵,使鐘乳石之類的生長受到極大的影響鐘乳石顏色變黃、變深,光澤變暗。如織金洞,洞穴深部,由于燈光的照射產生了一些像苔蘚類的低等植物 ,極具旅游觀賞價值的卷曲石、晶花等 ,已經老化變色甚至脫落。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在旅游實踐活動中,人們沒有把旅游資源的消耗納入旅游成本之中,忽視和歪曲了旅游成本的構成,低估了旅游的成本水平,虛增了旅游新創造價值部分。尤其是對于具有獨特性、脆弱性、敏感性、連鎖性 、非逆性和異質性的洞穴旅游資源,其形成往往需要上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時間,一旦破壞,將是永遠的“失去”。所以,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是資源保護的關鍵。對已開發利用的洞穴 ,進行深層次的開發,并在做好資源保護的基礎上 ,擴大其開發利用途徑,挖掘其文化內涵,做到資源一環境一效益的協調發展。

3.貴州洞穴旅游資源的文化價值開發

貴州旅游洞穴由于在開發之初多數盲 目上馬,沒有做好資源的調查,所以使得各旅游洞穴在景觀類型上單一 ,缺乏文化內涵,洞內景點規劃重點不突出,遍地是景;景點的命名隨意性較強 ,脈絡不清;重神話及傳說或“象形表征”現象嚴重,缺乏科學性及藝術性,景點文化解釋雷同較多,而且淺顯,意境不夠深遠。在另一方面,由于導游人員(尤其是景點導游)素質較低,缺乏必要的靈活性導游詞多以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為主。以龍宮為例,筆者在還是兒童時就到過龍宮,其中“龍女閨閣”、“老龍坐宮”等景點就已經如此命名 ,時隔 20年,當筆者再次到龍宮時,解說詞還是 “濤聲依舊”,幾無變化,令人乏味。完善景區文化解說系統,將文化及科技解釋放到解說之中,增強解說系統的科學性 、藝術性、文學性及美感;將洞穴內大量的彩燈換成 自然燈光,盡量避免燈光對洞穴環境的破壞;發掘洞穴多樣性資源,使洞穴的文化價值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廖婧琳.喀斯特洞穴文化體系構建及旅游開發價值評價 (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生物科 學學院碩士畢業論文 2004)

2.屠玉麟.獨特的文化搖籃一喀斯特與貴州文化.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 ,1998.

3.史繼忠.誘人的伊句園一貴州史前文化fMJ.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良范.貴州巖畫[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5.史繼忠.貴州文化解讀.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0.

6.唐文元,劉衛國.夜郎文化尋蹤.成都:四川人民 出版社.2002

7.王政賢.奇異的石頭世界一貴州巖石裁體文化[M]貴陽:貴9、I’l教育出版社 ,2000.

8.劉敏中.文化學學文化學及文化觀念[M].哈 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0

9.胡兆亮,阿爾斯朗,瓊達.中國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0.林繼中.文化構建文學史綱[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

篇4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旅游產品

一、問題的提出

從歷史的角度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形態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包含了更多時代遷徙而容易湮沒的文化記憶,更應加以珍視。人類社會需要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在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現代化進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留住記憶,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所幸,目前各界得到共識的是,旅游開發能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使其真正發揮“遺產”對后世子孫的價值。特別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比較集中的“老、少、邊、窮”地區,旅游開發不僅增強各族人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激勵人們學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加這些地區的文化底蘊,更能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積累資金,甚至為區域經濟做貢獻,意義重大。

貴州省地處西南內陸,不鄰邊、不沿江、不靠海,省內地形崎嶇,其中87%為山地、10%為丘陵,僅有3%為平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極大的限制了貴州的交通發展,致使區內與區外聯系薄弱,顯得相對封閉。然而,多年來一直被視為貴州社會經濟發展絆腳石的交通條件卻促成了區內特別是民族聚居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較為豐富和完整的保留,怎樣把先輩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轉化為旅游資源,使旅游與保護得以互動,成為今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怎樣科學規劃才能使我們的遺產更加真實動人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如何保證旅游開發帶來效益的同時保護這些遺產?本文試圖以相關理論從宏觀上探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過程中的旅游產品開發問題。

二、以原生態原地開發為主

直接利用型開發模式。即直接把現實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成旅游產品,并保持其原貌的開發模式。如實地民俗村,實地民族村代表著民族文化村建設發展的方向,在旅游發展中可以充分展示民族風貌,保護民俗文化,幫助民族地區扶貧開發,使旅游者產生真實的民俗審美感受。實地民族村一般不須大興土木,只用少量投資,對景觀略加整理、修葺,搞好環境衛生,培訓好有關人員,就可開放接待游客,就可以將民族建筑、歌舞、風味食品、服飾、工藝、特產提供給游客。實地村寨保持著原有的風貌,能夠真實展現當地民俗風情,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氛圍,這正是民族旅游的最大魅力,也是民族旅游的靈魂所在,對于那些“老、少、邊、窮”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又保存較為完好的遺產旅游地,這是一種較好的開發方式。

生態博物館模式。1971年國際博協大會提出了“生態博物館”的概念并迅速形成了時間運動。生態博物館觀念,是基于對傳統博物館將文化遺產搬移到一個特定的博物館建筑中,使這些文化遺產遠離了他們的所有者和所處的環境,把原生性的活的文化變成了“僵死的記錄”這一弊端的認識而建立起來的。生態博物館的基本觀點是:文化遺產應原狀地保護和保存在其所屬社區及環境之中。在生態博物館中,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建筑、可移動實物、傳統風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具有特定的價值和意義。從1997年到2004年,我國和挪威王國合作,在貴州六枝梭嘎、黎平堂安、錦屏隆里、花溪鎮山四個古老的民族村寨建立了生態博物館,形成了具有獨特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的生態博物館。

盡管不是所有的村寨都有建立生態博物館的條件,但生態博物館的模式給我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啟示。即我們把一些待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的村寨看成一個整體來加以保護,既把它看成是一個“博物館”般加以保護和建設,又以一種“活的”、“動態的”形式呈現在游客面前。

二、以異地開發為輔

主題附會型開發模式。指將非物質文化旅游主題與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業設施結合起來,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蘇州名園“網獅”傳統上僅白天對外開放,讓游人欣賞江南園林的造園藝術和文化內涵,夜間不對外開放,但近期“網獅園”推出了“古典夜園”活動,利用園內各廳堂分別表現一兩段蘇州評彈、昆曲等各種類型的地方文化旅游藝術,游客同時可以領略蘇州園林在夜色下的意境。貴州著名的黃果樹風景名勝區地處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內,主題附會開發具有一定的地緣條件,風景區面積大、游覽時間長,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戲、苗族蘆笙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歌舞可安排在合適景點,既豐富了風景區旅游產品類型,提升景區文化內涵;又能使游客在枯燥的觀光活動途中得到休息,避免長時間游覽的視覺疲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附會型開發,應以知名度較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級別較高的旅游資源結合,如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級別較高的景區內引入地方最賦特色、知名度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短期表現型開發模式。一些特定的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只存在于很短時間,激發短暫的旅游人流。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出于民族民俗傳統的節慶活動,如苗族的“鼓藏節”、“斗牛節”、“三月三”、“四月八”,布依族的“查白歌節”、侗族的“薩瑪節”等,其本意并非為了發展旅游業,故不會長年存在,但在節慶期間會吸引大量的旅游者;二是流動性的文化旅游表演活動,如貴州組織民間表演隊到國內外演出的松桃苗族花鼓、儺堂戲、下火海等,展現了民間文化璀璨的藝術風采,吸引了不少國內外游客前來欣賞和旅游觀光。短期表現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也是聚集人氣、提升知名度的時機。

一個民族的節日慶典是綜合展示民族文化,體現民族個性的重要形式。各民族的節日慶典較多,涉及生產、生活、祭祀、信仰等各方面,可以利用節慶活動(包括民間傳統節日和現代富有民俗特色的節日),開展節慶民俗旅游。如苗族、土家族、彝族等各民族的民間歌舞不僅種類繁多,而且風格各異、異彩紛呈。將各種民族味濃厚的民族歌舞、器樂、曲藝資源應用于旅游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藝術性于一體,既可以豐富旅游活動內容,充實游客的文化藝術生活,又可以營造旅游的歡樂氣氛和藝術環境,調動旅游者的參與性、積極性。

三、適當考慮濃縮或整合模式

篇5

關鍵詞:貴州烏蒙山區;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09

0 前言

貴州烏蒙山區包括位于烏蒙山腹地的貴州省畢節市的大方縣、黔西縣、織金縣、納雍縣、赫章縣、威寧自治縣和七星關區7個縣(區),遵義市的桐梓縣、赤水市和習水縣3個縣(市),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共10縣(區、市)和1鎮,是一個少數民族較為集中、多民族聚居、生態環境脆弱、貧困問題突出的典型代表區域。貴州烏蒙山區現有總人口944.5萬人,其中農村人口804.8萬人,境內有彝、回、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0.04%。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構成了該區旅游開發中的特色性旅游資源。因此在整體開發和依托熱點景區的基礎上培育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拳頭型旅游產品就是本文研究的關鍵所在。

1 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是該區資源開發的基礎

烏蒙山區屬于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革命老區。少數民族人口比重超過20%,其中超過萬人的有彝、苗、回、布依等4個民族。眾多的民族也形成了濃郁的民族風情與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最著名的有六枝梭戛苗族民族風情、六枝壩灣六月六布依風情、水城南開苗族跳花節及趕花場等,在這一地區夜郎文化、紅色文化、古城文化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

1.1 獨具特色的夜郎文化是烏蒙山區最大的特色

夜郎文化是貴州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已提出,是當代貴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頭。它是由夜郎時期及其之后居住的各民族共同創造而成,同時也是夜郎與周邊各地區相互作用與影響的結果。夜郎的許多風俗習慣以及居室建筑形式對現代也有較大影響,如風俗習慣中對生殖、祖先、鬼靈等的崇拜都一直影響到今天人們的生活。在居住形式中如巢居、山處、“干欄”等形式,對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居住方式有較大作用。能夠顯著反映獨特的夜郎文化的著名旅游景點主要包括:普安銅鼓山、赫章可樂古墓遺址、十里畫廊、六枝朗岱古鎮、巖腳古鎮等。

1.2 少數民族獨特風俗是烏蒙山區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主體

烏蒙山區少數民族眾多,主要包括彝、回、苗、土家、仡佬等,每個民族獨具特色且豐富多彩的民族活動構成了烏蒙山區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主體。以烏蒙山區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彝族為例,據《史記》記載,漢代進入貴州的彝族先民在以畜牧業為主兼營種植業的基礎上受到濮人耕田與定居文化的啟發,加之所處烏蒙山區擁有優越的氣候及自然條件,因此彝族先民在該區域逐漸定居下來。隨著彝族人口的大量居住,他們所攜帶的獨特的風俗習慣也成為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比如,彝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最隆重并且被我們所熟知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在火把節這一天,彝族不管男女老少,都會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并且伴隨著跳舞唱歌、賽馬、摔跤等活動。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后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2 貴州烏蒙山區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問題

2.1 開發現狀

2.1.1 已開發主要景區

(1)貴州省遵義市桐梓縣。

桐梓縣位于貴州省北部,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目前已開發及正在開發的景點主要有古夜郎漂流、小水月亮河、新站花壩、官倉釣魚臺、馬鬃苗族風情、九壩黃河溝、木瓜水銀河、黃蓮自然保護區、涼風埡森林公園、王家烈公館、古夜郎及李白流放地、周公館系列、羊磴河峽谷漂流(銅鼓灘漂流)、馬鞍山古人類遺址、“桐梓人”遺址-九壩巖灰洞、柏箐自然保護區、西湖、婁山關、環縣城風景區等。

(2)貴州省赤水市。

赤水位于貴州省西北部,赤水市地形主要以高原峽谷和山原峽谷為主,全市森林覆蓋率76.2%,居貴州省第一位。赤水是國務院唯一以行政區名稱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該區著名的特色景觀包括瀑布、竹海、湖泊、森林、桫欏、丹霞地貌等,赤水市不僅有修理的自然景觀,還包括人文景觀和遺跡,因此赤水市著名的“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鄉”、“桫欏王國”、“遺址”被中外專家贊譽為五大特色。伴隨著旅游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極大地加快了赤水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比如2010年,共接待游客17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65%、463%。

(3)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

七星關區位于黔西山地北部,著名的旅游勝地包括翠屏旭日、北鎮雄關、靈峰仙境、響水轟雷、陽山松濤、天河樂園等。其中尤以小河景區最為著名,小河景區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景區內建有茶牌室、烙烤房、餐廳、游泳池,尤其以“生態、民族文化、避暑、探索”這四大核心主題最為引人注目。另外該區還擁有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部舊址,該紅色遺址位于市區和平路74號,建于清末。由于該館擁有非凡的歷史意義,它不僅是貴州元老周素圓先生的住所,同時也是司令部駐地。為了進一步傳播其深遠的歷史意義,1985年為了紀念50周年取得勝利,貴州省、畢節市撥出專款,對司令部舊址進行全面大方位修復。

2.1.2 景區發展現狀

隨著烏蒙山片區旅游的市場知名度、吸引力和影響力逐步提升,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如表2所示)。2013年,烏蒙山片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5847.36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45.2%,近七年年均增L率為38.8%;旅游總收入359.99億元,比2012年增長45.1%,近七年年均增長率為43.1%。其中,貴州省所屬區域接待國內外游客3496.61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59.6%;旅游總收入251.69億元,比2012年增長49.2%。在烏蒙山片區旅游客源及其收入總體快速增長情況下,貴州烏蒙山區域旅游發展水平最高,這與其所轄范圍較大以及擁有眾多豐富多彩又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息息相關。

2.2 存在問題

綜觀貴州烏蒙山區以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為主體的旅游資源開發,總體上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以科學規劃為基礎的全面、統籌、系統性的開發。即目前貴州烏蒙山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大體上是各個縣市各自為政獨自開發,開發的過程也基本呈現模仿性的零敲碎打這樣一種狀態。很少有民族、文化、旅游等相關部門共同協調的、并且經過專家充分論證與專業規劃層面上的合理布局與科學開發,更談不上整個烏蒙山片區范圍內的全域性發展。總體來說目前該區域開發所呈現出的狀態是只重視本轄域內的社會經濟發展,強調本體利益而忽視全局利益與長遠利益,因此這種狀態難以凸顯民族文化所獨有的特色,同時也難以適應市場化、社會化和產業化發展的全面需要。

(2)旅游業發展整體較為落后,尚未形成集約的發展方式。

(3)旅游產品體系和綜合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落后,不能滿足游客全方位、多方面的旅游需求,進而嚴重阻礙了該區旅游品牌的構建和產業形象的樹立。

(4)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總體上處于相對孤立的開發狀態,沒有能夠與附近其他熱點旅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因為這種整合不僅可以增強該區的地域性整體吸引力,同時還可以通過景點集群效應進一步打造以民族文化旅游為主體的旅游品牌,從而增強整個片區的旅游知名度。

3 貴州烏蒙山區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構建

3.1 建立旅游品牌理念識別系統

理念識別系統屬于意識形態范疇。根據理念識別系統原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價值體系應建立在科學分析少數民族文化形態、各種旅游資源和內外部環境基礎上,提出貴州烏蒙山區獨特的經營思想和觀點,提煉出差異化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精神價值,并將獨特的理念和追求形成口號。

塑造貴州烏蒙山區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理念識別形象的出發點在于:貴州烏蒙山區旅游的“標志性產品”是其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與保存完好的旅游資源。貴州烏蒙山區旅游品牌理念識別主要從以下幾個層面上進行塑造,其一是從該區地理位置角度出發,即針對貴州烏蒙山區獨特的地理位置打造“磅礴烏蒙氣勢”的理念;其二是從其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角度出發,在“多彩貴州”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以旅游資源優勢為基礎的“多彩貴州,彩色烏蒙”“一城一山亦景亦色”其三是從其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出發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口號,比如“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純純的風俗,暖暖的民情”“體驗烏蒙磅礴氣勢,親歷民族特色風情”。這些口號的打造不僅可以宣傳貴州烏蒙山區獨特的旅游資源還可以對旅游者形成一定的號召力與吸引力,以增加景區知名度與影響力。

3.2 旅游品牌的行為識別系統

行為識別系統主要是指政府行為、企業行為、市民行為這幾個層面構建貴州烏蒙山區旅游品牌行為識別系統。

政府行為:貴州省政府應根據戰略部署規劃,結合該地資源優勢,以山地特色為載體,構建生態旅游大區,將烏蒙山區打造成夏季高原運動、避暑、觀光、休閑、療養的度假旅游勝地。

企業行為:首先,要通過建立從業人員培養體系、考核體系和工作競爭體系等一系列的體系機制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氣質形象和綜合服務水平。其次,對景區內的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實施標準化管理。再次,對旅游商品進行精品化設置,要開發設計出一批可收藏、可紀念、可饋贈的旅游紀念品。該區應該注重從職業道德、業務素質和服務意識等方面培訓出一支高素質的旅游服務隊伍,在規范化服務的基礎上,努力推行能滿足游客所需的特色化服務。

居民行為:在行為識別系統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居民形象能體現一個地區的精神文明,居民的整體意識和行為意識能直接影響到旅游者對景區的旅游觀念,所以政府在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時要大力提升當地居民民的整體素質,培養當地少數民族居民的主人翁意識,給旅游者展現一個高尚的理想的旅游風貌。

3.3 設計旅游品牌的視覺識別系統

視覺識別系統簡單的說就是通過視覺直接對受眾進行傳播和感染。

首先可以從人流量大的地方、人們必須經過的地方入手,首選就是火車站和客車站,在出入口大量展示烏蒙山區的旅游景點,讓旅客能在第一時間感受到景區的魅力。

其次是在城市的道路旁、公交站臺、標語區盡可能多的宣傳烏蒙山旅游景區,另外還可以從市內的交通工具入手,出租車、公交車以及通往各景點的車輛都可貼上烏蒙山景區的宣傳標語。

最后景區可以設計一些景區內游報或方便攜帶的旅游卡片、旅游紀念品等,積極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以土豆、羊肉系列為代表的新型旅游食品和綠色生態旅游食品能使游客盡可能快的了解當地旅游特色,在景區內的餐館均可有當地的特色美食等。

參考文獻

[1]丁春嬌.綜述烏蒙山片區旅游業發展現狀[C].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昭通市人民政府.第五屆云南省科協學術年會暨烏蒙山片區發展論壇論文集,2015:5.

[2]劉祥恒,羅明義.烏蒙山片區旅游發展及扶貧模式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5,(08):677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 日日噜狠狠噜天天噜av| 人妻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 色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日韩欧美亚欧在线| 800av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女人被躁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视频一线|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孑伦as| 欧美黑人两根巨大挤入| 免费国产成人α片| 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第一页|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观看不卡|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18| 女人扒下裤让男人桶到爽| 两个小姨子韩国| 日日摸夜夜搂人人要|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欧美人与牲动交xxxx| 亚洲欧美视频一级| 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 全部免费毛片在线| 美女18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片大全| 跳蛋在里面震动嗯哼~啊哈...|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一道本| 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 91系列在线观看| 夜夜添无码试看一区二区三区| www国产91| 尹人香蕉网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日本免费看片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亚洲视频| 日韩电影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片在线播放| 欧美xxxx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