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1-26 15:30:2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民俗文化資源管理,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1.1民俗文化概念及文化生態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環境下形成的人與環境互動的風俗傳統。從文化資源的整體來看,民俗文化是展現地域風采、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的有效載體,也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從民俗學視角來探討民俗文化,主要從其構成要素來分析,一方面民俗文化是對傳統物質文化生活的傳承,比如某一民族區域的生產、生活習俗、衣食住行特點等;另一方面是對民族社會生活的傳承,主要包括民族區域內的節日習俗、婚喪嫁娶禮儀習俗、家族文化、語言藝術及游藝競技習俗等內容。民俗文化旅游是對文化旅游的深化和發展,對其定義和闡述尚未獲得統一的界定。有學者從“民俗”與“旅游”的結緣上,提出民俗文化旅游是以民俗事象為主要載體的旅游活動;民俗文化旅游是借助于民俗來開展旅游項目,并將某區域的民俗事象和風俗文化作為旅游資源,進一步體現出鮮明的民族性和獨特性,并將其鮮明的文化內容和形式呈現給游客,以增強其民俗文化的深刻內涵;民俗文化旅游就是以某特定區域民俗事象為資源來吸引異地游客從事體驗和觀賞活動的總和;民俗文化旅游是建立在特定區域民族文化傳統風俗資源基礎上,以保護和開發旅游產品為主要方式,并以展現地方民族性風俗為主要標志的旅游產業。從廣義來看,民俗文化旅游作為民俗與文化的統一體,既要強調民俗旅游的生命力,又要開發民俗文化資源。隨著生態旅游發展趨勢的日益突顯,民俗文化旅游的生態性特征更是受到普遍的關注。藉于民俗旅游、生態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從民俗、文化、環境、人所構成的文化生態,將民俗文化、自然環境、人文環境進行融合,從而構成以文化為核心,強調文化與環境的生態和諧,從而實現對地域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與傳承。
1.2民俗文化與旅游的關系
民俗文化是建立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并作為一種生活文化得以傳承。民俗文化在逐漸被拋離原生態的生存環境下,作為被觀賞的對象,并在承載原有意義的形式外殼下,體現出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價值。民俗文化作為一種資源、一種產品,在越發需要給予保護的生存空間里,尊重和延續原生民族的有形、無形文化,從文化生態學的視角來審視民俗文化與旅游活動之間的關系,從而提出生態化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借助于生態旅游的發展思路,將民俗文化與旅游資源開發作為雙重目標的新型旅游模式,既能夠滿足游客對地域性民俗文化的精神需求,又能夠實現對民族區域自然和生態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從民俗文化與旅游的關系來看,民俗文化旅游將民俗文化的整合與保護作為旅游資源,增強了生態旅游的文化內涵,提升了生態旅游的文化品質,從而為民俗文化的生態保護和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構建成雙贏局面。
2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2.1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的現狀
我國民俗文化旅游產業起步較晚,但隨著國內旅游市場的迅猛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化發展勢頭也是顯著的。特別是基于民族區域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如湘西民俗文化旅游、山西民俗文化旅游、江西民俗文化旅游、內蒙民俗文化旅游、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等資源的開發,更是將民俗文化旅游推向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平臺。民俗文化旅游作為新興的旅游產業,在展現民族文化風采、弘揚民族文化上,其地位和作用尤為突出。我國民俗文化資源豐富,既能夠滿足游客對文化空間“求新、求異、求知、求樂”的心理需求,又能夠從濃郁的民俗文化氛圍中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隨著全球化經濟發展新時期的到來,民俗文化旅游作為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發模式上逐漸形成了民俗觀賞、民俗活動、民俗商品、民俗服務四大類型,并從民俗文化資源基地建設到產品服務包裝、設計,以及民俗文化保護等方面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
2.2我國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國際化旅游產業迅猛發展的趨勢,對于民俗文化旅游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在資源開發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不僅使得原本優秀的民俗文化資源失去吸引力,還造成對民俗文化的污染,降低了民俗文化獨特的個性。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一是在民俗文化資源整體開發上缺乏有效規劃,特別是依據常規開發模式,無法從歷史學、文學、藝術學,以及社會學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和全面挖掘,僅僅在民俗文化基礎上重視“旅游牌”,難以從旅游資源的規劃上體現科學性、文化性、時代性。淺層次的文化宣傳、一味地追求民俗文化項目,同質化、模式化、公式化現象不僅降低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品質,還帶來資源的浪費。二是在民俗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顯得落后,特別是對于偏遠民族區域旅游業來說,由于交通不便導致的游客數量不足,不僅無法實現對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也制約了區域旅游業的有效發展。三是在民俗文化旅游投入上力度不足。我國民俗文化資源是豐富的,而缺少有力的資金投入又是現實問題,因資金投入不夠而使得民俗文化資源只能“養在深閨人未識”。四是在民俗文化旅游人力資源管理上顯得不匹配,特別是從業人員綜合素質水平較低,如導游人才的缺乏,旅游資源開發專門人才的不足,不僅難以支撐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播,也給民俗文化旅游帶來發展瓶頸。五是在民俗文化資源開發上輕保護現象普遍。開發旅游資源是一把雙刃劍,在處理開發與保護問題上,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盲目開發,不僅對環境資源造成損耗,也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帶來災難。為此,積極分析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不足,協調好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在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推動民俗文化旅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3我國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民俗文化旅游作為高層次的生態文化旅游,在推進民俗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上,既要遵循文化傳承的規律,又要協調好旅游產業的有序化發展思路,以實現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的科學性、可持續性。
3.1文化生態視角下規劃好民俗文化旅游的建設目標
科學規劃是實現民俗文化旅游生態化發展的前提,其設計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處理好文化生態、自然生態與民俗文化之間的協調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在規劃上首先要平衡好生態民俗文化與社會發展及自然環境的關系,注重民俗文化的本真性、多樣性、完整性,以及文化傳承的延續性,在維護民俗文化生態資源不枯竭的前提下來促進民俗文化、自然環境的健康發展。二是處理好旅游資源開發、社區居民、游客等多方利益平衡。作為對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者,要從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上,做好開發者、當地居民、游客多方的利益分享與公平,既要組織好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又要通過市場機制來促進旅游利益的合理分配,并在積極地改造自然、合理控制利用的基礎上,維護好民俗文化生態系統的完整與穩定。三要從生態民俗文化開發中體現生態教育的目的,作為以民俗旅游為導向的文化資源開發,要平衡好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關系,通過對生態民俗文化的合理開發來傳播和促進各方面人群對生態環境的認識,提高維護文化生態平衡的自覺意識。
3.2文化生態視角下設計好民俗文化旅游產品
生態化民俗文化旅游產品的設計,需要從其區域自身特點來進行分析,結合民俗文化生態旅游的特殊性,從生態民俗文化實體的開發、參與性民俗活動的開發、民俗精神文化的開發、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的開發等方面來進行研究。對于以景觀實體為特征的民俗文化旅游設計,要注重以下幾點:一是對于原生態民俗村寨的挖掘與保護并重,在展示民俗文化的過程中要強調對原生態景觀的保護。二是對于人造民俗文化景觀的開發上,要在文化移植的同時,注重對民俗文化趣味性和觀賞性的挖掘,并能夠從鮮明的民俗文化氛圍中,運用多種表現手段來增進游客對文化的認知和體驗。三是對于生態博物館的開發上,要從自然資源的整體性,民俗文化的思想性,以及文化遺產保護上來進行全面開發。對于參與性民俗活動的旅游設計來說,重在引導游客的參與,強調游客從親身體驗中來獲得對民俗文化的精神感受。如對于一些民間節慶活動,從活動內容的組織上要積極健康,并能夠在展現民俗文化的同時,讓游客從參與中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鮮明性和差異性;對于民族餐飲文化,在體現“食”的同時,也要賦予其新的審美價值,如引入禮儀、禁忌、藝術等文化內涵,既展現民族傳統飲食文化,又對地方民俗特色飲食文化進行了宣傳;對于民間文藝如戲曲、繪畫、雕塑、歌舞等資源的開發,則從民族文化的歷史意義,以及傳統文藝的鮮明特征上來進行豐富和宣傳。
3.3文化生態視角下保障好民俗文化旅游開發
作者簡介:李云(1992―),女,福建泉州人,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在讀;殷志華(1984―),男,江蘇蘇州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市場。
摘 要:我國旅游業已經實現從經濟型向文化型的轉變,隨著旅游者文化層次的不斷提高,其對旅游文化內涵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這促進了民俗文化旅游的飛速發展。以南京六合區“茉莉花”文化為研究對象,對六合區“茉莉花”文化的保護與旅游開發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當前六合民俗文化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兩種旅游開發模式。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以政府為主導、加強政府的引導與扶持、實施人才戰略、將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四大對策。
關鍵詞:鄉村民俗文化資源;南京六合區;“茉莉花”文化
中圖分類號: 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7004203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民間各種風俗習慣的總稱,可以分為物質文化與精神文明兩大類。在中國的許多鄉村地區,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但卻因為地區偏遠容易被忽略。隨著研究與實踐工作的不斷深入,鄉村民俗文化資源也開始引起旅游界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鄉村民俗文化資源不僅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具有很高的旅游研究與旅游開發價值。在將民俗文化資源與旅游相結合的過程中,一方面能夠使民俗文化發展與傳承,但一旦開發不合理不恰當,就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南京六合區是江蘇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當地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目前六合區已經成為南京鄉村民俗文化旅游中的代表,該區先后成功地推出了《茉莉花》文化旅游節與“六朵茉莉”兩種民俗文化資源開發的主流模式。本文嘗試以六合區為研究對象,在六合區“茉莉花”文化旅游開發模式研究的基礎上,多側面地對鄉村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旅游開發進行研究。
2 六合區“茉莉花”文化的保護與旅游開發現狀分析
2.1 南京六合“茉莉花”文化定義
著名的民俗學家鐘敬文認為民俗是人民大眾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孔德元認為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物質、精神和制度的傳統。關于民俗的分類,張紫晨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國民俗分為十類:(1)巫術民俗;(2)信仰民俗;(3)服飾、飲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產民俗;(7)歲時節令民俗;(8)生儀禮民俗;(9)商業貿易民俗;(10)游藝民俗。在民俗學與符號學的研究中,高樂田、鄧長青提出民俗學與符號學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民俗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具有明顯的符號功能,暗示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結合專家學者對民俗、民俗文化的定義和分類及文化符號學的理論基礎,我們嘗試對六合區“茉莉花”文化作出定義:“茉莉花”文化是以民歌《茉莉花》為代表,是六合人民經過長期生產、生活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藝術、風俗習慣、食俗文化的統稱,是六合的文化名片、文化符號。
2.2 六合區“茉莉花”文化旅游開發現狀
“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區民俗文化的名片和符號,伴隨著《茉莉花》文化旅游節的舉辦和“六朵茉莉”的推出,六合區“茉莉花”文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六合區“茉莉花”文化具體分類見表1。
表1 六合區“茉莉花”文化代表性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資料來源:南京市六合區文化局
筆者實地調查了旅游者對六合“茉莉花”文化的認知度,通過調查發現,六合“茉莉花”文化在江蘇省內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大部分旅游者知道六合是民歌《茉莉花》的發源地,對“茉莉花”文化的認知程度高,有超過一半的受調查者認為六合“茉莉花”文化具有較強的原真性,傳承性好,具體數據如圖1、圖2、圖3所示。
圖1 旅游者對“茉莉花”文化的了解程度
圖2 旅游者認為“茉莉花”文化的原真性
圖3 旅游者認為“茉莉花”文化的傳承性 六合區除了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的優勢外,還擁有良好的區位條件的優勢。六合區是連接江蘇北部、安徽北部的重要交通樞紐,交通十分便捷,這也是六合區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優勢。隨著2014年南京市地鐵11、14號線的開通,六合區的交通條件進一步完善,為六合區發展“茉莉花”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條件。
旅游開發過程中有優勢的存在,自然也有劣勢的存在。雖然六合區交通便捷,但在六合偏遠地區,特別是一些特別的民俗文化傳承地,交通通達度低,游客很難到達。此外,缺乏民俗文化保護的專業人才與旅游開發的人才也成為制約六合區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的一個“瓶頸”。通過在六合區文化局的調查,筆者發現六合區對民俗文化的保護還停留在收集資料、整理民俗文化名錄的階段,缺乏實質的保護措施。
2.3 六合區開發“茉莉花”文化旅游的競爭
2.3.1 六合區民俗文化資源與周邊區(縣)的競爭
同屬于南京市的高淳區地理位置同樣優越,因為地處吳頭楚尾,歷史悠久,所以傳統文化底蘊深厚。近兩年來,高淳充分利用非遺資源,發展文化產業,壯大文化旅游業,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在六合區推出“六朵茉莉”之前,南京市江寧區推出了“五朵金花”,后又推出“新五朵金花”,每朵“金花”中或多或少都有融入民俗與文化體驗項目。值得一提的是,“五朵金花”中的“湯山七坊”深度挖掘“七坊”即七種民間工藝,開展農耕文化體驗游,是六合區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強勁競爭對手。
2.3.2 六合區民俗文化資源與周邊市區的競爭
江蘇省作為一個旅游大省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全省民俗文化旅游發展得較好的有蘇州和無錫。蘇州姑蘇區已經連續兩年舉辦民俗文化旅游節,吸引了眾多游客。無錫市依靠“惠山泥人”與“錫繡”發展民俗旅游業,也取得了具大的成功。
3 六合區“茉莉花”文化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3.1 民俗文化缺乏保護,資源流失嚴重
隨著民歌《茉莉花》的創作者何仿老先生的逝世,六合區又失去了一位重要民俗文化傳承人。同樣,隨著老一輩人的相繼離世,六合區一些傳統民俗文化逐漸失傳,六合當地人很多除了《茉莉花》以外已經忘了其他民歌、民謠的存在。傳統的民俗美食如蟹黃湯包為了迎合市場的巨大需求量簡化了制作步驟,失去了傳統的味道。在六合當地的小學、中學也很少開設鄉土課程和民俗文化課程,一些導游對六合的歷史與民俗文化也一知半解,容易對游客造成誤導。
3.2 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缺乏深度的文化內涵與地方特色
文化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元素,民俗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精神支柱。“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區鄉村旅游與民俗文化旅游的靈魂,忽視“茉莉花”文化內涵的挖掘,開發過程中同質化問題嚴重,已經嚴重制約了六合區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
3.3 民俗文化旅游體驗性低,民俗文化以靜態展示為主
六合區目前的民俗文化旅游開發項目以靜態觀賞為主,游客可以親身參與的項目很少,滿足不了游客“求知、求新、求異”的心理需求,民俗文化資源吸引力低。
4 六合區“茉莉花”文化旅游開發的兩種模式
4.1 模式一:以節慶旅游帶動民俗文化發展
4.1.1 概述
節慶旅游在我國始于20世紀80年代,被認為是旅游目的地旅游業發展的“一種主題、一種靈魂”。多年來,節慶旅游已經發展成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吸引投資,增加當地旅游收入的重要手段。開發得成功的節慶旅游不僅可以促進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發展與增強文化傳播,同時也有利于推動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
4.1.2 典型案例――《茉莉花》文化旅游節
南京六合區于2002年創辦第一屆《茉莉花》文化旅游節,至2012年已成功舉辦十屆。該節慶活動將六合地區的文化、美食、旅游融合為一體,形成了具有六合特色的旅游節慶活動,有效地保護與開發當地的民俗文化資源,同時也促進了六合的旅游宣傳和品牌建設,擴大了六合文化的影響力,六合旅游也因此走進大家的視線。六合許多優質民俗文化旅游資源漸漸的走出家門,被人們逐漸認識,熟知和喜愛。主要成功之處如下:
(1)充分發掘本地資源與特色,不斷開發新的民俗文化旅游體驗項目。六合還新開發出竹鎮鮮果采摘、東溝乳鴿兩個新活動,不斷為游客帶來新體驗,進一步提升了六合地區的旅游吸引力。
(2)借助特色節慶活動,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節慶期間,開幕式和閉幕式的大型文藝演出讓觀眾享受到一場絕美的視聽盛宴,各個子活動也有自己相應的文藝演出活動,這些項目都極大的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同時也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
(3)打響六合城市名片,帶動經濟發展。六合以“茉莉花”文化節為媒介,為經濟活動搭建舞臺,成功舉辦六合招商會,六合國際創業峰會等進行招商引資,簽約眾多經濟項目,有力的拉動了六合當地經濟的發展。
經過十年的《茉莉花》文化旅游節的舉辦,擁有優質旅游文化資源的六合,已經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品牌效益也開始逐步顯現,對六合地區的旅游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茉莉花》文化旅游節的籌辦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資金,為響應中央勤儉節約的號召,該節慶活動已于2013年停辦。六合《茉莉花》文化旅游節舉辦十年來,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雖然已停辦,但給我們的啟示還是具有較大的借鑒價值的。總結如下:
(1)注重對外形象宣傳,提升六合影響力。借助旅游節慶與各界媒體的宣傳平臺,將“茉莉花”文化、六合美食等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進一步推向全國,擴大六合民俗文化的影響力,提高六合的知名度。
(2)注重群眾參與性,提升節慶效應。舉辦旅游節慶活動不能脫離群眾,唱獨角戲,而是要依據“市民的節日”的要求來籌劃和組織旅游節慶,讓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參與到旅游節慶的活動中來,共享文化盛宴,營造萬民同樂的節慶氣氛。
(3)市場化運作,促進多方共贏。舉辦旅游節慶活動,其主要目的是借助節慶打造地方名片,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吸引旅游者消費與資本投入,帶動經濟發展。六合借助《茉莉花》文化旅游節,成功地實現招商引資。
4.2 模式二:創建旅游示范點促進民俗文化保護與旅游發展
4.2.1 概述
近年來,在國家旅游局的倡導下,一大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相繼建立。旅游示范點的建立不僅有利于挖掘區域特色,同時也滿足了都市人群求新求異、愛好體驗、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修身養性的需求,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4.2.2 典型案例――六合茉莉花園
2013年下半年起,六合區依據原有的“茉莉花”文化特色,打造六個“茉莉花園”。六個“茉莉花園”稱為“六朵茉莉”,分別為赫家官塘、農民畫鄉、長江漁村、大泉人家、平山翠谷、綠航雨花。六合區將“六朵茉莉”定位為六合鄉村文化旅游示范點,其內核為特色差異化、開發深度化的民俗性、體驗性、休閑型鄉村文化旅游精品工程。
“六朵茉莉”推出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初見成功的苗頭,從“六朵茉莉”的開發模式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成功經驗:
(1)深入挖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六合區政府注重整合六合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注重鄉村旅游與民俗旅游的融合,在鄉村旅游中注重注入人文內涵,展現各旅游示范點的獨特魅力。
(2)統一規劃,先后開發。六合區在深入挖掘本區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的基礎上,結合每一個示范點的民俗文化資源特色,統一規劃,先后開發。
5 鄉村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旅游開發對策
5.1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民俗文化旅游產業模式
在民俗文化資源管理方面,必須明晰資源產權由政府主導規劃市場經營,利用市場動力機制挖掘市場潛力,雙管齊下避免陷入短期逐利的誤區。對民俗文化進行開發保護,如果以當地的政府作為主體力量,那么可能會造成缺乏動力、盲目開發的情況出現;一定要以政府作為主導力量,加強宏觀調控,充分調動社會各個領域內的積極性。具體示意圖如圖4所示。
圖4 以政府宏觀調控為主導的民俗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模式 5.2 加強政府的引導與扶持
在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上,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層面的引導與扶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促進思想上的統一,調動包擴民俗傳承人、村委保護文化與發展旅游的積極性。二是建立旅游示范點,以點帶面。三是政策引導。通過政策傾斜,引導民俗文化傳承人、投資者關注旅游業。四是科學指導。民俗文化具有脆弱性,若重旅游開發而輕文化保護則容易造成當地傳統民俗文化的流失,因此政府要主動召集相關領域專家進行指導,從而實現民俗文化保護與旅游發展一箭雙雕。
5.3 實施人才戰略,引進民俗文化保護的專門人才與旅游開發人才
將民俗與旅游相結合,發展民俗文化旅游,需要有專門的人才保障。現階段基層文化管理與旅游管理部門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現象,民俗文化保護停留在民俗項目資料匯編階段,旅游發展同質化問題嚴重。針對人才結構薄弱環節,政府要出臺相關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助力于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
5.4 將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
民俗文化以當地社會文化、歷史條件以及經濟發展狀況為背景,不同的地區孕育不同的民俗。對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一定不能將其與城市發展建設割裂,而是要將民俗文化保護融入到地方建設與城市規劃之中。在此基礎上,對旅游開發形式進行合理的創新,增加體驗性旅游項目,吸引旅游者。
參考文獻
[1]幸嶺.基于民俗文化功能分化模型下的民俗旅游開發[J].經濟問題探索,2010,(11):170172.
[2]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4.
[3]孔德元.膠東民俗文化與旅游評價[J].魯東大學學報,2007,(2):125.
[4]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張潔,黃遠水.我國節慶旅游研究綜述[J].平原大學學報,2006,23(3):1013.
[6]丁宗勝.旅游節慶成功舉辦的要素分斬[J].商場現代化,2006,(6):217218.
[7]戴遐海.江蘇農業旅游示范點發展分析[J].經濟論壇,2009,(23):107109.
1.1我國民俗旅游研究現狀。
近年來,民俗旅游已經成為被廣泛關注的旅游熱點問題。眾多學者做了許多有關民俗旅游的研究。例如,山東師范大學李東成的《論山東民俗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1],作者側重于探討山東民俗旅游發展中產生的具體問題,以及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陶思炎的《略論民俗旅游》側重探討民俗旅游的定義、分類以及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原則[2].王祥玉在《論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中,作者首先介紹了我國民俗旅游廣闊的發展前景,又具體闡明了如何抓住重點開發地方性民俗旅游,最后闡述了開發民俗旅游的必要性[3].而廣西師范大學彭誼的《民俗旅游開發的社會價值》則主要闡述了民俗旅游開發的意義[4].以上諸例充分說明民俗旅游正成為越來越熱的研究話題,越來越多的人投身于民俗旅游的開發建設事業中來。本文是在綜合介紹山東民俗旅游資源的基礎上,具體分析在開發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以及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原則,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1.2民俗及民俗旅游的界定。
民俗即民間風俗習慣,是廣大中下層勞動人民所創造的民間文化,包括飲食、服飾、居住、節日、民間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風情。民俗旅游作為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旅游形式,開發利用獨具特色、旅游功能強大的民俗旅游資源,推動旅游和經濟的發展,這已成為旅游界和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共識。民俗旅游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活動,是一種體驗異地民俗風情的旅游活動。同時它也以強調旅游活動的體驗性而與其他類型的旅游相區別,這包括生活方式、生活背景兩方面的體驗。民俗旅游是人們以享受文化和了解民俗風情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旅游活動,通過這種旅游活動,可以使人們在增長知識的同時,獲得旅游的樂趣[5].
2、山東省的民俗旅游資源概況
2.1民俗旅游資源異常豐富。
山東省的民俗旅游資源傳承性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影響廣泛、開發較早、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其中以山東文化為主體。山東文化又稱齊魯文化,齊魯文化又包括齊文化和魯文化。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兩種文化在發展中逐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齊魯文化。在齊魯大地上,涌現出孔子、孟子、曾子、子思、墨子、管仲、晏嬰、孫子等賢哲圣人。他們是齊魯文化的奠基人。
齊魯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流。齊魯文化以“人”為本,以“仁”為核心,以“和”為貴,以“禮”為形式,以“天人合一”為目標,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其中孔子創始的儒家文化影響深遠。智圣諸葛亮,書圣王羲之,愛國詩人辛棄疾、李清照,短篇小說家蒲松齡等,既是齊魯文化的繼承人,也為豐富發展齊魯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山東人誠實守信、熱情好客、禮讓待人、吃苦耐勞、尊師重教、尊老愛幼、扶弱濟貧等傳統美德,其源蓋出自齊魯文化[6].
2.2民俗旅游類型多樣。
民俗旅游以民俗生活空間角度為標準可以劃分為市井民俗游、水鄉民俗游、山村民俗游、漁村民俗游等環境類型;以產品性質為標準,將民俗旅游劃分為觀賞型、參與型、休閑型、運動型等類型[2].根據山東民俗旅游開發的歷史和現狀,山東的民俗旅游可以劃分為民俗博物館旅游、節慶民俗旅游、婚俗旅游、漁家樂、農家樂、民俗村(民俗主題公園)旅游。
3、山東省各種類型民俗旅游的開發現狀
近年來,山東省民俗旅游蓬勃發展。省內推出了許多民俗旅游精品線路。例如,日照市王家皂民俗旅游度假村、淄博市周村民俗游、岱岳區下港鄉馬蹄峪民俗旅游村、濟南市九頂塔民俗風情園、章丘市朱家峪民俗旅游區、萊蕪王石門民俗村、濱州惠民縣胡集書會、泰安市邱家店鎮生態民俗旅游,日照市山海天喬家墩子民俗旅游度假村、日照市董家灘旅游度假村、日照市吳家臺民俗旅游度假村、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濰坊國際風箏節、濰坊市安丘石家莊民俗村等。山東省民俗旅游主要分布在日照、淄博、泰安、濟南等地。根據山東省的民俗旅游開發的歷史和現狀,山東的民俗旅游分類如下。
3.1民俗博物館旅游。山東省在地方風俗集中而獨特的地區,專門成立了民俗博物館,供旅游者集中觀賞。如安丘的石家莊民俗博物館、濰坊風箏博物館、青島民俗博物館、淄博陶瓷博物館、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等。目前山東已有170多個民俗博物館,數量多,種類全。
3.2節慶民俗旅游。山東的節日民俗是十分豐富多彩的,它們對于旅游者都有著極高的觀賞和品味價值。為滿足中外游客的需求,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山東每年都舉辦一系列大型旅游節慶活動,如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青島國際啤酒節、濰坊國際風箏會、泰山國際登山節、榮成國際漁民節、菏澤國際牡丹花會等。此外,還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濟南千佛山廟會、泰山廟會、淄博燈會、濱州胡集燈會等。其中濟南千佛山廟會,每年廟會期間,從山腳下到閃耀興國寺間一公里多的山路兩旁,有固定和流動攤位1000多個,經營日用百貨、土特產、風味小吃、工藝美術品等。來自省內外的民間藝術團體在廟會上表演雜技、馬戲、歌舞等,人流如潮,熱鬧非凡。泰山廟會則是以帝王的慶典活動,佛道的傳教活動為主要內容。在岱廟一帶還形成了許多貿易活動和娛樂活動。
3.3婚俗旅游。婚俗旅游一般有三種行式:一是參觀婚俗博物館等景點陳列的有關婚姻習俗的器物,二是觀賞婚俗表演,三是參與婚俗活動。曲阜于1987年推出的古典婚俗旅游獨具特色,微山湖舉辦和表演水上人家婚禮。這些活動都極富鄉土氣息,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3.4漁家樂。漁家樂的民俗旅游活動讓游客觀賞漁家民俗文化,品味漁家生活風情。游客還可以參觀漁民網箱養魚和筏式養殖項目,觀看并參與漁民舞龍、扭秧歌、吹漁家號子、嘗漁家風味小吃等民俗活動。日照王家皂民俗旅游村推出了以“吃漁家飯,住漁家屋,干漁家活”為內容的民俗旅游。自1990年開始,舉辦的榮成國際漁民節融文化、娛樂、經濟為一體,以弘揚海文化為主題,以體驗榮成漁家生活為基調,以開展經濟技術合作交流為目的。榮成漁民節舉辦了耍龍、劃船、海上燈會、文娛晚會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演出了“漁鼓催春”、“群龍鬧海”、“八仙過海”等海味十足的游藝節目,吸引了廣大海內外游客[1].
3.5農家樂。參與“農家樂”旅游活動,旅游者可以住農家炕,吃農家飯,做農家活,欣賞農家小戲,體察民風鄉情,領略田園風光。“農家樂”在泰安、棗莊、臨沂開展的比較好,其中泰安的埠陽莊開展的“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旅游活動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
3.6民俗村、民俗主題公園旅游。山東的民俗村民俗主題園有濟南的朱家峪、九頂塔民俗游樂園、濰坊的楊家埠、青云山民俗游樂園等地。這一類型的民俗旅游在山東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的景點景區還不多,但是發展潛力很大。
4、山東省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山東省民俗旅游資源豐富多樣,民俗旅游發展迅速,形成了一批知名度和美譽度都比較高的民俗旅游品牌。但是目前山東民俗旅游資源開發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對民俗旅游資源重開發不重保護,重經濟效益輕文化和社會效益,有些景區(景點)的管理體制不健全。
4.1市場調研少,產業化程度不深。民俗旅游活動都或多或少地帶有長官意識,忽視了民間節慶活動的自發性、群眾性、娛樂性和觀賞性。主辦者、協辦者和承辦者往往都采取“拉郎配”的形式,不了解廣大參與者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情趣[6].
4.2忽視地方特色,創新內容不多。較長時間以來,許多地區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與人文旅游資源改造建設相結合遠遠不夠,一些主辦者也很少考慮這一點,盲目模仿。民俗節慶活動相似化和庸俗化嚴重,某些景區(景點)的民俗節慶活動大同小異,大多是一些類似的民間藝術、民間絕活、民族歌舞。缺乏創新,而且品牌意識不足,有些民俗節慶活動的時空布局不合理。以濟南為例,春節黃金周期間,大明湖春節民俗文化旅游廟會、趵突泉燈會相繼登場。兩大名勝都打民俗牌,一個有“乾隆游大明湖”一個有“乾隆游趵突”兩個名勝的同質化競爭導致兩者黃金周的收入都沒有大的作為。
4.3民眾參與不多,營銷手段有待提高。許多民俗節慶活動的參與者都以當地市民為主,外地乃至海外旅游者很少。參與的形式也以散客為主,團隊很少。這說明山東民俗旅游在宣傳、包裝、促銷上都有待提高。山東省雖然已經意識到對外宣傳的重要性,打出了“好客山東”、“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口號,但有些富有特色的景區、特色節慶活動仍不為人所知,或對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極小。例如肥城桃花節的宣傳力度不大,導致不能很好的吸引外地游客,使得肥城桃花節不能很好的吸引外地游客,走出山東走向全國。此外,山東的民俗旅游活動大多以觀賞為主,真正使得游客參與其中的旅游活動很少,這也是山東民俗旅游吸引力低的重要原因。
4.4民俗旅游資源管理體制不健全。山東有多處景區(景點)出讓經營權限,把景區(景點)交給公司經營開發,由此導致了諸如文物保護、收益分配等一系列的問題。例如“三孔”管理體制變更帶來的旅游開發與文物保護的問題。在2000年12月6日至13日的衛生清理活動中,孔府、孔廟、顏廟等處出現了用水沖刷硬物摩擦擦拭文物的現象,使三處古建筑群的22個文物點不同程度受損,有的損壞嚴重。很明顯,“水洗三孔”的做法不是文物保護專業人員的做法。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的謝凝高教授也認為“把世界遺產和國家文物交給旅游管理部門管理是不正確的,不符合國家文物保持法”.事后曲阜市委市政府對文物管理體制也進行了重新確定,“三孔”文物景區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由曲阜市文管會統一負責,孔子國際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對“三孔”的管理工作立即停止[7].[ LunWenData.Com]
4.5“內訌”式的不規范競爭。相似區域共享的民俗旅游資源被不規范的內部競爭分割,不僅抹煞了民俗旅游的特色,同時分流了客源市場。濟南春節黃金周期間的“乾隆游大明胡”“乾隆游趵突”就是很好的例子。還有“中國民俗旅游第一村之爭”.安丘石家莊民俗旅游村被譽為“中國民俗旅游第一村”,日照王家皂民俗旅游村卻定位在“山東民俗旅游第一村”.首先,二者都以“民俗旅游第一村”命名,不利于突出特色;其次,石家莊民俗旅游村既然被譽為“中國民俗旅游第一村”,毫無疑問,它也是“山東民俗旅游第一村”,王家皂以此定位,不但重復,而且籠罩在石家莊民俗旅游村的“陰影”之下,給旅游者的印象是:王家皂民俗旅游村只是山東第一,石家莊民俗旅游村才是中國第一,如此以來,不利于對外宣傳促銷[1].這些也都存在景區(景點)各自為政,重個體得失輕共同發展的問題。
4.6門票定價缺乏全局思想。很多地方只重經濟利益,忽視游客的可接受能力和景區景點的可持續發展。以“蓬萊閣”為例,2001年11月,蓬萊閣景區宣布門票漲價,不少游客只遠遠看看就算到此一游了。景點不斷漲價,使得景區旅游總體報價提高,反而降低了旅游收入[8].
4.7民俗旅游紀念品欠缺。現在許多旅游紀念品質量粗糙,工藝水平不到位,而且大同小異,真正作為民俗旅游紀念品使旅游者欣賞的很少。而像捏彩人、剪紙等以前人們喜聞樂見的傳統民俗工藝則陷入了后繼無人的窘境。缺少能夠突出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品也大大降低了旅游地的經濟收益。
4.8景區(景點)季節性太強,旅游發展滯后。山東省四季分明,旅游地季節變化性強,也就造成了山東旅游具有明顯的淡旺季之分。山東民俗節慶活動眾多,但很多都集中在春季或黃金周期間,其余時間游客稀少,門庭冷落。
5、山東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原則
5.1解放思想,努力開拓山東民俗旅游資源豐富多彩,可開發的民俗活動比比皆是,論文格式但如果我們思想不解放只會坐失發展良機。民俗旅游的實質就是追求文化差異和文化認同,是文化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文化特質也必須是積極向上的。
5.2突出獨特性原則。民俗旅游資源貴在稀有,其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眾不同的獨特性,這是它們能夠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的根本所在。因此,突出民俗旅游資源本身原有的特征,有意識地保存和增強這些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開展工作中,這一原則主要體現在:
5.2.1盡可能保持自然和歷史的原始風貌保持民俗旅游資源的本土特色,任何過分修飾和全面的毀舊翻新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特別是對于自然旅游資源和歷史旅游資源來說,這種做法只能消弱它們對旅游者的吸引力。而且,有關實物的重建也應注意盡量反映其歷史風貌,而不能代之以現代的建筑風格。
5.2.2盡量挖掘當地特有的民俗旅游資源在民俗旅游資源開發實踐中應以特色為依據,突出各地區的民俗旅游特點,設計和推出與眾不同的旅游產品、旅游線路和旅游購物品。否則,總是跟在別人后邊亦步亦趨,弄得一樣的景觀到處建,一樣的產品遍地有,這樣的旅游產品很難具有什么特色,當然也談不上長久的吸引力和長遠的效益[8].
5.2.3努力反應山東的文化特點在民俗旅游資源項目的開發中,強調地方化、民族化,保持當地傳統風格,也是為了突出自己的獨特性,同時也有利于當地旅游形象的樹立。對山東民俗旅游業必須突出文化特點。首先,開發和經營者應該具有較強的文化意識,對民俗文化有較全面的理解,對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能從多學科的角度研究各類民俗事象,發掘民俗旅游資源。其次,民俗旅游項目應創造民俗文化的氛圍,以便讓旅游者能得到深刻的文化體驗和文化感受。最后,民俗旅游項目開發不僅要具有民俗的“神”,還應具有民俗的“形”,做到“神”、“形”合一,從而把民俗文化的精華完整地表現出來。
5.3觀賞性和參與性并重的原則。在民俗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不應只停留在觀賞的層次上,應注重開發新奇、參與性和體驗性強的民俗旅游產品。當然開發旅游產品要以游客為中心,根據游客的需求進行開發。
5.4分期分批有重點的開發原則。山東民俗旅游資源開發要根據自身的實力和對有關開發項目的投資效益進行預測,分期分批有重點地優先開發某些項目,而不宜無計劃的盲目開發。
5.5注重保護與合理開發原則。所謂合理開發主要體現在其開發規模不得超過該地的旅游承載力,并且有關建設項目的性質布局、規模、高度、造型、色彩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等都應與周圍的景觀和環境相協調。在山東民俗旅游規劃和開發中,更要注重對民俗旅游資源的挖掘、搶救和保護,要有長遠眼光,保持民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5.6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統一原則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有機結合,充分協調經濟發展、資源保護和社會進步的關系,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文化效益的統一,促進山東省民俗旅游健康、持續、高效的發展。
6、山東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的對策
6.1全省統一規劃,開發民俗旅游精品。
全省要在“千里民俗旅游線”的基礎上把全省民俗旅游進行統一規劃,山東東部注重海洋民俗旅游,西部重于發展運河民俗旅游、水滸民俗旅游和菏澤民間藝術旅游,形成橫貫山東的旅游線。整合民俗旅游資源,把民俗旅游做大做強,促進山東民俗旅游的發展。山東省各地區應該積極實施民俗旅游精品戰略,加強旅游深度的開發,了解游客的需求,開發獨具特色的,對游客具有極大吸引力的民俗旅游活動,滿足廣大參與者的欣賞口味和審美情趣。同時民俗旅游項目開發也應該從大區域來考慮,樹立區域一體化的思路,加強聯合,共同發展,努力避免投資浪費和惡性競爭,促進民俗旅游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如果沒有全局觀念各自為政投資開發民俗旅游項目,可能出現重復建設、重復宣傳、互拉客源、兩敗俱傷惡性競爭的局面。
6.2大力發展民俗節慶旅游。民俗節慶旅游是山東省民俗旅游的主體,山東省的民俗節慶數量多,規模大,效益好。要想把山東民俗旅游辦的更好,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6.2.1民俗旅游產業化,以節創收要使節慶活動能真正吸引廣大旅游者參與,一定要了解潛在參與者在該地區的流向、逗留時間、消費能力、交通工具及相關情況。在政府扶持調控下,充分發揮民間藝術團體等機構的積極性,利用經濟手段,運用市場機制,將民俗旅游活動與農工商貿文化等緊密結合起來,以提高民俗節慶活動的知名度、美譽度為重點。帶動企業效益和商貿發展,獲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6.2.2合理進行時空布局。以節促旅從時間安排來看,民俗活動一般應控制在8~15天,太短無法產生規模效益,難以回收投資;太長又會使工作人員疲憊不堪,公眾產生厭倦、反感,給附近市民帶來不便。從季節分配來看,要一年四季民俗活動不斷,營造出濃濃的民俗文化氛圍,使民俗旅游魅力長在。從空間布局來看,應注意如何劃分活動地點,如何呼應。可以把民俗旅游活動分布在旅游區和新景點內,也可以在旅游集散地進行民俗表演,把民俗節慶活動與旅游促銷活動融為一體。要注重保護環境,避免該旅游者帶來不良印象,敗壞民俗節慶形象。
6.2.3增強民俗旅游節慶的娛樂性和大眾參與性。山東民俗節慶旅游要在保持民俗真實性的基礎上,尋找合適的運作方式,挖掘民俗節日的娛樂成分,增強民俗旅游節慶的大眾參與性。
6.3重視對山東民俗的提煉和升華,不斷進行創新。山東各地都具有較長的發展歷史,因此,在確定當地民俗旅游活動的主題時,應重視對當地民俗風情的搜集、整理和挖掘,在民俗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提煉升華,避免對傳統民俗的異化和商業化,只有真正融合了當地的民俗文化,民俗旅游才能具有長久的生命力不斷發展[9].
6.4打造民俗旅游品牌,樹立旅游形象。民俗旅游品牌能夠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促使旅游產品各要素布局趨于合理,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改善投資環境,加速經濟社會發展,樹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像青島國際啤酒節、孔子文化節、泰山國際登山節等等已經形成節日品牌,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游客。而像楊家埠以特色民俗為主題的“中國民間藝術遺產村莊”也突出了自己鮮明特色,推動了山東民俗旅游的發展。
6.5完善民俗旅游的管理體制。良好的管理體制是保證民俗旅游健康發展的基礎,要加強管理方面的分工負責,統一協調,理順管理體制,加強培養工作人員的工作素質,提高工作能力,加強監督,避免“水洗曲阜”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關鍵詞:民俗文化;生態環境保護;迪慶藏區
中圖分類號:S718.5;X173;G0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 - 3168(2012)01 - 0078 - 04
Tibetan Folk 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In Diqing
QIN Mao jun1, TANG Minghua2
(1。 Diqing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Station, Diqing, Yunnan 674400, China;
2。 Ecology Branch of Yunnan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an folk cultur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from folllowing aspect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nature worship, manufacture, lif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Diqing, and considered tha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folk culture were closely linked, Diqing Tibetan folk culture of respecting mountain, respecting water and tree, safeconstraint and restraint of nature destruction action, is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Key words: folk cultu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iqing Tibetan area
收稿日期:2011 - 12 - 21.
作者簡介:秦茂軍(1971 - ),男,云南香格里拉人,工程師。從事森林資源管理、林業調查設計工作。迪慶藏區自然資源豐富,旅游資源多樣,生態環境優美,生活在這里的藏民族有著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他們的、自然崇拜以及節制、適度的生產生活方式充分體現了樸素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了積極影響。
1基本情況
迪慶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東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南與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隔金沙江相望,西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界,北與自治區毗鄰。自治州州府設于香格里拉縣建塘鎮,距省府昆明市709 km。迪慶州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是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之一,是藏區與內地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有多民族、多宗教、多習俗的多元民族文化。2010年末人口400 182人,少數民族人口326 789人,占總人口的81.66%,藏族人口為129 496人,占總人口的32.36%;此外,還居住著傈僳、納西、彝、漢等25種民族。藏傳佛教是迪慶州的主要宗教,方方面面都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
迪慶藏族自治州是有名的森林王國,土地總面積為231.67萬 hm2,其中:林業用地188.38萬 hm2,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81.32%。全州活立木總蓄積24 129.65萬 m3,年凈生長量457.11萬 m3,綜合年凈生長率為1.90%。全州森林覆蓋率為73.95%,林木綠化率為78.91%。
迪慶州地處“三江并流”的腹心地帶,分布著豐富而多樣化的動植物基因資源,保存著大量古老的生物類群,是中國原生態系統保留最好、垂直生態系列最完整以及全球溫帶生態系統最具代表的的地區之一。有高等植物217科,1 074屬,4 930種,相當于容納了中國高等植物總數的近20%。迪慶州境內分布著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禿杉、光葉珙桐、紅豆杉、瀾滄黃杉等34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滇金絲猴、黑頸鶴等57種。境內還有多種高山花卉資源及藥用資源,藥用動植物品種達960余種,野生食用菌136種。
迪慶州豐富的生態資源造就了神奇的自然景觀,孕育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有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哈巴雪山、碧塔海、納帕海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金沙江、瀾滄江并流奇觀,以深、險、秀而著名的虎跳峽,云南第一高峰梅里雪山,低緯度低海拔的現代冰川明永恰,仙人遺田白水臺,松贊林寺、東竹林寺、達摩祖師洞等眾多的佛教文化名勝。原始而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同構成了迪慶這塊生態樂園。
2迪慶藏區的民俗文化與生態保護理念
迪慶能保持如此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態景觀,得益于生活在這里的以藏民族為主的各民族在長期與自然共處而發現、認識、利用資源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生態保護文化。
2.1生態保護傳統文化與藏傳佛教
迪慶藏族信仰藏傳佛教,藏族人的傳統文化主要表現在藏傳佛教文化上,他們建構的民族心理、塑造的民族性格、形成的民族傳統、養成的生產生活習慣,全都體現在藏傳佛教文化中。藏傳佛教的核心在于“善”,這種信念遏止了部分人的非理,緩解了社會和階級沖突。藏傳佛教強調的是:自然生存環境與人相依相融;自然萬物各自業力,互為輪回轉生,同為生命鏈上的環節;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互為融合。在藏族傳統文化中,人與其它生物是同生共存的,人與環境是共同發展的,他們反對對自然的損害,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2自然崇拜與生態保護
2.2.1對“山”的崇拜和保護
迪慶藏族人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神靈,山神是最受崇拜的保護神。在迪慶藏區,山神有總山神和各地的分山神,在每個自然村還有各村自己的山神。德欽縣境內的梅里雪山卡瓦格博是包括、四川、青海在內的所有藏民心中的“大山神”,是藏傳佛教的一位護法大神,雄居藏區神山之首,統領其它七大神山,每逢初一、十五,附近的藏民都要趕早祭祀,每逢藏歷羊年(卡瓦格博的本命年),全國藏區的信徒都要前往朝拜。位于香格里拉尼西鄉的崩吃山是尼西(俗稱龍巴)一帶的藏民的“總山神”,每年的農歷四月十五和重要節日都要祭祀;位于小中甸和平村小中甸社的崇古山是該自然村的山神,每天早上起床時,每家都要有人去燒香祭祀。如逢重要節日,全社男女老少都要參加對山神的隆重祭祀。
山神居住的地方就是神山,尼西鄉唐辛村村后的神山被村民視為村寨的保護神,這片樹林全村人都自覺保護,互相監督。禁忌采伐采集神山上的花草樹木;禁忌在神山上打獵;禁忌在神山上挖掘;禁忌將神山上的任何物種帶回家。他們認為只要保護好這片樹林,村寨就會安寧,就不會發生自然災害,不會發生偷盜。上山砍柴要祭祀,上山找蟲草、松茸要祭祀,他們相信這片樹林能帶給他們好運,是全村人團結和睦的標志,是村寨興旺富裕的象征。
2.2.2對動植物的崇拜和保護
林 業 調 查 規 劃第37卷第1期
秦茂軍,湯明華:迪慶藏區民俗文化與生態環境保護
受佛教中輪迴觀念和萬物有靈觀念的影響,殺生被看做是一項嚴重的罪過,而戒殺生是佛教的五大根本戒律之一。但是由于迪慶藏民族特殊的生存環境,普通民眾是很難完全戒殺生的,尤其是在牧區,牛、羊肉是食物的主要來源,不過,被傳統價值觀熏陶的牧民總是通過宗教的儀軌加以贖罪。殺生為惡的觀念深入每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心中,除了生活的必需外,山里的所有動物都是神山的家禽,他們是不會隨意捕殺的。藏民還有放生的習俗,位于香格里拉縣城的百雞寺就是因為滿山都是放生的雞而得名。
迪慶藏民的喪葬有火葬、天葬、水葬等方式,一般農牧民主要采用天葬和水葬。天葬大多由喇嘛在天葬場誦經超度,將尸體肢解后放在天葬場,直至啄食尸體的禿鷲、烏鴉、鷹從各方飛集啄食;水葬是將尸體抬到河邊肢解后,投入河中,供魚等水生動物食用。專食人尸的鳥藏民稱之為“神鳥”,食人尸的魚等水生動物藏民奉為“河神”, 尸體敬獻諸“神”,祈禱贖去罪孽,為死者超度。在內地盛行的土葬,在迪慶藏區被認為是最壞的一種葬法,死者很難“轉世”。這種喪葬文化,對保護動物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節省了棺木和土地,對保護森林資源也是有益的。
藏民出于對植物的珍惜,往往視其為神圣。另一方面,長期以游牧為主,兼營農業的經濟生活,使藏民族十分熟悉身邊的一草一木,因而在日常宗教活動中常常以一些植物作為供品等以表達對宗教神靈的敬仰,或娛樂神靈,求得庇護。此外,宗教徒有時也以人們所熟悉的各種植物作比喻,宣揚宗教思想,闡釋宗教教義。藏民在長期與當地多樣的植物共生共存的過程中,掌握和認識到一些植物能夠治病療疾,使他們對身邊的植物有更深的感情。由于上述諸多的影響,使得藏民族對一些植物產生了某種神秘感,甚而其被賦予靈性,成為溝通神靈世界的“介質”,在人們的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樹神是一種依附于樹木的神靈,樹木(尤其是一些古樹、畸形大樹)是其常年的寓所,尼西鄉唐申村的神山中就有一棵樹形奇特的高山松古樹,胸徑有120 cm,在干高3~4 m的地方分為9個主枝,被村民奉為“九頭神樹”,現在因為樹齡太大,有七枝已經枯死,但即使這樣,他們連枯枝也不會去動它一根毫毛。正是由于神靈依附于樹木,所以,藏族民間將一些神靈崇拜與樹木崇拜結合在一起,形成神樹崇拜這一文化現象。在迪慶藏區,禁止在林中高聲喧嘩,更不能朝神樹撒尿、吐痰、擤鼻涕,認為這樣會激怒樹神,降下災禍。有的則逢年過節到樹前煨桑、點燈、獻哈達,在樹上掛經幡,以祈求神靈保佑,免災消禍。
2.2.3對水的崇拜和保護
迪慶州地處“三江并流”的核心區,水資源十分豐富,被稱為“措”(湖)的就有70多個。在迪慶藏區,一般在有水的地方,人們都不敢挖土或向水中亂扔臟物,不亂砍伐周邊的樹木、灌木。人們認為,水乃萬物之源,如果在湖中、泉中小便,那么就會招致疾病;如果人們在外出時因為飲用了生水得病,也會被認為是觸犯了水神造成的;如果往神湖中扔臟物,會受到神的懲罰。藏民有一句諺語叫“不能說母親丑,不能說泉水臟”。對藏族人來說,有關神湖、神水、神泉的禁忌,已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社會規范或公約,而是心理上的一種堅定信念。這種禁忌被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控制著,成為一種內化了的觀念和行為,一種道德規范。
萬物之源的水在迪慶藏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和不可侵犯的神圣感,在藏民家中,雕刻、裝飾最華麗的是神龕,在神龕的正對面就是雕飾水亭,面積為4~5 m2,裝飾也十分華麗,水亭里面有2個大水缸盛放全家的生活用水。過去,藏民婦女每天早上都要外出去河邊泉頭背水,使水缸中的水每天都是滿的,表示一家人生活美滿。如今,到措達錯國家森林公園還能看到清澈見底的湖水,“杜鵑醉魚”的壯麗場面,到雨崩神瀑還能看到七色的彩虹,那就是因為藏民尊重水、愛護水而得到的自然回報。
2.3生產生活與生態保護
迪慶藏民既傳承了游牧部族的生產生活經驗,又吸收了內地農耕民族的農耕經驗。由于意識到過度放牧對草場的破壞,迪慶藏族人發展了高度的輪牧技巧,每年冬季就會把牲畜從海拔3 500 m以上的高山牧場趕到海拔較低的地方或在家里“圈養”,夏季又趕到高山牧場。這種輪牧方式充分地利用了時間和空間的轉換,既滿足了牲畜的胃口及對氣候的適應,又保障了草場的正常發育和成熟。
在香格里拉縣的建塘、小中甸、格咱等藏區,由于牲畜較多,農田都需要圍欄,藏民掌握了用高山醋栗、沙棘等多刺的樹種以及適應居家環境的高山柳、山定子等樹種作生物圍欄或作四旁樹,即美化了居住環境,又起到了農田防護林的作用。在德欽縣的羊拉鄉、佛山鄉、奔子欄鄉,香格里拉縣的東旺鄉、尼西鄉等干旱河谷區,藏民利用苦刺、峨眉薔薇等多刺耐旱的植物作為農田圍欄,防護效果顯著;另外,還種植仙人掌等在惡劣環境下能夠生長的植物,起到水土保持作用的同時,還可為牲畜提供飼料。
迪慶藏民家中使用的木碗、糌粑盒有2種,一種是用杜鵑樹上的樹瘤(一種病害狀)做成;另一種是在蒿、椴樹等樹上寄生的,藏民叫“咱”的寄生植物做成,具有鑒別食物是否有毒的功能,十分名貴。這種習慣對這些植物的去劣留優事實上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迪慶藏民為小孩出生后起的名字也大都跟自然有關,如“措姆”是大海的意思,“尼瑪”是太陽,“格瑪”是星星,“白瑪”是蓮花,“梅朵”是花。
迪慶藏民還有一個世代相沿的規矩,不砍正在結果的樹,在火把節之后禁止砍伐森林,這對保護生態環境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迪慶藏民的住房有2種,一種是高原區的土掌房,另一種是河谷區的碉房。建房的位置也與自然有關,除考慮向陽、利于排水外,主要還要考慮面向樹林茂盛的神山;要臨河但又不能太靠近,以免對水源造成污染;在少林、少田的東旺鄉、羊拉鄉等地,建房一般不占用草地、有林地和耕地,而建在植被較少的山脊上,這充分體現了藏民對當地生存環境的適應。
3民俗文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生態環境與民俗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民俗文化的存在與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相關,是人們在生態多樣性的環境下適應性反映的產物。
迪慶藏民敬山、敬水、敬樹,他們的一切生活所需都來源于大自然,特別是能固土、蓄水,為各種動物提供食物來源的森林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他們深信只有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謙虛地對待自然,約束和節制一切破壞自然的行為,與大自然和睦相處,才能得到平安和幸福。這種民俗文化觀念,表達了他們充分尊重自然、適應自然的思想,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迪慶藏民的認識中,人和動物、植物都是平等的,是共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朋友。長期生活在高原,較惡劣的生存環境使他們知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此人只是充當適應自然的角色,而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人,這種境界與今天的生態經濟倫理有很大差別,但確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才使迪慶的生態環境得以保持得如此完整。千百年來,在長期與自然共生共存的過程中,達到了和諧平衡,并形成了風格迥異的民俗文化,而他們的民俗文化也適應和影響了他們所處的環境,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相互適應,相互影響,維護了“三江并流地區”的生態安全,鞏固了藏南生態屏障,蘊育了“香格里拉”這塊生態樂園、人間凈土。
參考文獻:
[1]迪慶民族文化概覽編委會.迪慶民族文化概覽[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2]卓瑪措.藏族文化視野中的生態經濟倫理[J].大眾科技,2006(7):190,189.
[3]冉瓊.論白馬藏族民俗文化與生態環境觀[J].綿羊師范學報,2008(4).
【關鍵詞】地域文化;社區教育;文化繁榮;教育資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社區教育是面向公民的一種社會性教育,它在一定的范圍內,面向于這一范圍當中所有的居民,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有效地提升全體社區公民的綜合素質,確保他們的生活具有更高的質量,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懷化市面積相對來說比較廣闊,歷史文化資源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能夠有效地推動社區教育的發展,就需要充分地將懷化市的一些寶貴的地域資源利用好,確保地域文化能夠更好地承載社區教育。由此可見,將地域文化的作用發揮出來,探索一些社區教育與地域文化相互結合發展的有效途徑,使得社區教育更加具有特色,這對于推動社區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地域文化融入到社區教育的價值
(一)能夠提高社區教育社會服務質量。一般來說,社區教育最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要滿足人們的精神以及物質生活需求,為社區的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社區教育的對象是整個社區當中所有的居民,既包括一些幼兒以及學齡兒童,同時還包括一些退休人員以及流動人員等。社區中不同層次的居民往往有不同的生活需求,因此社區教育的內容往往也會有不同的側重。由此可見,怎樣開展好社區教育是社區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將社區教育與地域文化相互融合就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地域文化具有本土性的特征,其能夠更好地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積極性,確保社區教育能夠正常地開展。與此同時,地域文化中往往還有思想道德文化以及職業教育的相關內容,這能有效地滿足居民們的生存需求。(二)促進社區文化繁榮。社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要能夠促進社區的文化繁榮,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地域文化是文化當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是將地域文化進行整合能夠加快地域文化的發展,確保社區當中的人們都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地域文化的傳承當中,通過對地域文化的再創造,使得居民們的精神世界得到發展。二是在當前階段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相當豐富,但是人們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之間卻出現了不平衡的狀態。當前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過程當中,各種社會矛盾正在加劇,在這樣的情況下,運用地域文化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就顯得非常重要。三是社區教育往往還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這能夠對居民的行為進行約束。將地域文化融入到社區教育當中,能夠更好地對社區的居民進行熏陶,進而對他們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此可見,將地域文化融入到社區教育當中能夠有效地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同時能夠使人們的文化權益得到很好地保障,進而滿足人們文化生活的需求,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二、懷化市社區教育的現狀
(一)社區教育的形式比較單一。由于懷化市社區教育的起步時間比較晚,因此社區教育還處在一個不斷探索以及經驗積累的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懷化市各地存在著教育形式非常單一、教育內容同質化高的問題。在教育形式方面,懷化市的社區教育往往都是以教師進行傳統的面授課為主,而社區教育的地點往往都是當地的一些教育機構以及文化活動教室等。在教學內容方面,社區教育的內容往往都是以一些老年人保健以及失業人員的職業培訓為主,教育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單一。(二)缺乏一些能夠體現當地特色的課程教學資源。在懷化市的社區教育當中往往缺乏一些能夠自成一定體系的教學資源,而且還奇缺能夠體現當地文化的特色課程。由此可見,懷化市豐富的地域資源并沒有能夠很好地轉化為社區教育的課程資源,此外雖然一些社區教育比較先進的區域已經開始了對社區教育課程的開發,但是在課程開發的這一方面往往還缺乏一定的突破,內容形式也很受限,而且課程的內容往往集中在生活、休閑娛樂、文化素養以及職業技能這幾個方面。(三)社區教育教師缺乏當地文化的知識素養。一般來說,各個地域的社區教育專業教師往往都是由專職以及兼職教師和一些志愿者組成的。在懷化市的社區教育當中主要還是以兼職教師為主,這些兼職教師往往來自于小學、成人學校以及職業學校,因此他們在開展對于民眾的教育時往往注重知識以及技能這一方面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很難能夠適應社區人群學習的需求,不能夠很好地與當地的一些文化相互結合,此外由于在教育的過程中缺乏一定的案例,這就導致了他們的教學過程不能夠很好地與懷化市的社會有機地整合到一起。(四)社區教育民眾的參與度不高。在懷化市開展社區教育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民眾的參與性不高,這就導致了參加社區教育的人數占社區總人數的比例相當低,而且參與到社區教育中的往往還是一些老年人,而青年人很少會參與進來,這就導致了懷化市相當多的社區教育往往只是一種形式而沒有一定的實效。此外,各個地區開展的社區教育往往還存在著應付上級考核的問題,這就導致了社區教育很難能夠取得實效。(五)未能將社會上的一些資源有效地整合。懷化市在開展社區教育時,由于未能夠將社會上的一些資源有效地整合,因此還沒有能夠建立起一套教育成本的補償機制,進而導致社區當中各類學校向社區開放各類教育資源的積極性不足。此外由于社區范圍內的一些學校以及單位缺乏對各類教育資源共享的認識,他們往往認為自己的教育資源往往只需要為自己所負責的對象提供服務即可,不需要向社區的一些居民提供學習資源的義務,同時也不需要為他們提供場地,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懷化市的社區教育往往缺乏很多可以有效利用的資源。
三、地域文化融入社區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提高社區教育教師的地域文化素養。在社區教育當中,教師是主要的教學執行者,教師自身儲備的一些地域文化知識將會直接影響到社區教育的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有必要提升教師的地域文化涵養,確保教師們能夠更好地運用各種地域文化資源,更好地打造社區教育教師隊伍。一是拓寬教師的來源渠道。將懷化市本地的一些知名人士、文化工作者以及行業專家都吸收到教師隊伍當中,讓他們成為懷化市地域文化最有力的傳播者。二是加強對現有教師隊伍的培訓。讓他們學習一些懷化市當地的特色文化,確保他們的地域文化素養能夠得到更大的提高,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掌握更多能夠面向全體社區人員的教學技能,確保社區教育的各項工作能夠正常展開。此外,還要組織教師參與到一些特色課程的開發當中,加強對懷化市居民生活習俗、文化形態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確保教師們的地域文化素養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三是要充分地運用好身邊的一些案例,結合生活實際來為社居民開展社區教育,在開展社區教育的過程中為當地的人們傳播一些優秀的地域文化。(二)形成有地域特色的社區教育模式。一是要將社區大學作為開展社區教育的主渠道,社區大學是我國為了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而從西方發達國家借鑒的一些成功經驗之后形成的產物,它屬于一種大眾以及開放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面臨的主要教育對象就是轉業人員以及在職人員。因此,在地域文化融入到社區教育中時,要充分地將社區大學的主渠道作用發揮出來,通過固定的教學場所以及固定的教學教師來為居民們營造一個比較好的學習氛圍,確保居民們的職業技能以及文化素質都能夠得到提高。二是要加強與一些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在開展社區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加強與一些中小學之間的合作,那么就能夠有效地解決師資以及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這種方式還能夠促使各種社會資源向社會上進行擴散,確保各種教育資源具有比較高的利用率。此外,在社區教育工作當中,社區以及教育機構要將各種教育資源積極地進行整合,確保社區中的居民以及中小學生都能夠共享地域文化成果的相關內容。三是要充分地運用好一些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在我國傳統的節日當中包含著眾多民俗文化以及傳統的人文理念,例如春節拜年、元宵燈火以及端午龍舟等。因此,社區教育就要充分地利用好這些民俗文化活動,為社區的居民講解這些文化活動的來源,鼓勵居民們參與到這些民俗文化活動當中,運用多種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來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以這種形式來滿足居民們的精神需求,促進社區文化朝著更加繁榮的方向發展。(三)開發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社區教育課程資源。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地域文化是這一地區經過漫長歷史積累的結果,其往往對當地居民精神以及行為方面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因此人們往往會對這些內容更有親近感。因此,在社區教育工作當中,要充分地對當地的地域文化進行挖掘,然后以此為基礎來開發具有懷化市文化特色的課程資源,確保這其中的內容能夠與居民的生活相互貼合,進而使得社區教育資源的范圍更為廣泛,更能夠激發人們參與的興趣,使得懷化市各地能夠形成差異化的社區教育特色。
四、結語
懷化市擁有著相當豐富的語言、民俗以及宗教資源,甚至還被譽為多民族文化村,在這里有苗族、侗族以及土家族等50多個少數民族,此外,懷化市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濃郁的民俗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這就為社區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眾多的地域文化因素。因此,懷化市在開展社區教育工作時要將各種豐富的民俗文化融入到其中,增強人們對懷化市傳統文化以及社區教育的認同感,確保居民們能夠在精神層面上得到滿足,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敬鴻彬.地域文化融入社區教育的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職教論壇,2015,27:64~67
[2]黃振華.地域文化融入社區教育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縉云縣為例[J].繼續教育研究,2014,3:45~47
[3]梁珊.融入地域文化的社區教育差異化發展路徑探索[J].人力資源管理,2018,5: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