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學校急救知識培訓范文

學校急救知識培訓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2-02 15:48:2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學校急救知識培訓,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學校急救知識培訓

篇1

[關鍵詞] 現場急救;大學生;培訓;模式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2(a)-147-02

現場急救是在醫院外的環境下,“第一反應者”(第一目擊者)對危重急癥患者、意外事故受傷者,提供及時有效的初步緊急救護,以挽救生命、減輕傷殘和痛苦。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增快,人們社會角色的快速轉變,導致許多突發急、危、重癥或意外傷害事故發生在途中、工作場所、家庭等醫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現場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醫生而是同伴或路人。作為大學校園內的主體――大學生正處于身體精力的旺盛期,很多疾病被掩蓋,一旦發生意外事故,會造成很大損失,因此對其進行急救知識教育迫在眉睫。為掌握大學生對現場急救基礎知識的了解及認知情況,提高大學生現場急救能力,普及急救知識,2007年2~11月筆者對某大學城內的非醫學專業學生展開了幾次調查與培訓,為在大學校園內普及現場急救知識提供一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某大學城內在校生。該大學城擁有在校生約3萬人,年齡范圍18~22歲,平均19歲。在校大學生文化素質相對較高,對急救知識培訓熱情較高,通過問卷調查,普遍愿意積極參加急救知識培訓。我們隨機選擇其中360人分批[60人/(批?次)]進行了以心肺復蘇為主的業余急救知識培訓,培訓學時為30學時。

1.2 方法

1.2.1 發放調查表通過網上調查及在各個院校面向學生發放《現場急救培訓調查、登記表》,對學生急救知識的知曉及學期情況進行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以及對急救知識知曉情況(其中包括是否了解當地急救電話;“第一目擊者”在心臟猝死發生現場,是否了解急救的基本知識;是否能夠單獨進行心肺復蘇;是否了解常見外傷的處理及止血方法;已經掌握哪些急救知識,亟需了解哪些急救知識普及與培訓等)。在現場急救知識培訓及宣傳后再次發放問卷,了解培訓的效果。

1.2.2 網絡教學針對大學生的學習及專業特點,筆者有針對性地通過制作《現場急救技術普及教育》網絡課件,在互聯網上面對學生開放,內容主要有:現場急救的意義、心肺復蘇術(CPR)、心臟病突發、氣管異物、燒傷、軟組織損傷、骨折、中毒、外傷的急救;車禍、溺水、火災、地震、洪水等緊急避險的方法;止血、包扎、固定、傷者搬運等現場救治的基本方法等。通過文字講述、圖片講解及視頻演示,多方位、多角度對學習者進行強化刺激;在該課件上,建立了一個急救知識論壇,方便學習者之間或與講授者之間的及時交流,以期達到良好的互動效果。

1.2.3 現場教學由專業教師對學生進行急救知識的講解與演示,主要包括正規的心肺復蘇(CPR,2005版內容)、外傷的處理以及搬運傷者的培訓,培訓達10學時。

1.2.4 實習操作在有條件的學校選擇場地,安排學生進行急救現場實習操作,包括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除顫器的使用、骨折固定、止血、傷者搬運等急救措施。首先由教師講解、示范,然后由學生操作,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分,對操作過程中的優點與失誤進行講評,并確定操作者的急救是否成功。

1.2.5 急救宣傳協助各學校制定突發應急事件事故處理預案,制定急救宣傳冊,分發給每個學生;在戶內外宣傳欄張貼急救宣傳材料,發放健康處方,通過校園vod視頻點播系統播放急救視頻光盤,普及急救知識。

2 結果

通過培訓前網上以及現場問卷的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 125份;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對該大學城內的在校生近兩年的教學培訓,再次通過網上及發放現場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 136份,通過統計分析得出數據見表1。

表1 某大學城現場急救知識知曉率(%)

從表1中可以看出,培訓前后,大學生的應急能力明顯提高。培訓后急救能力都提高15.00%以上,其中意外避險的能力提高最大,達到69.99%,其他能力提高幅度比較,轉運能力(53.01%)>外傷處理(50.02%)>猝死判斷(45.00%)>心肺復蘇(38.04%),培訓效果明顯。

在大學生普遍急需普及培訓的急救知識內容中,心肺復蘇列第一位,其次是外傷、交通意外搶救的方法;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中,90%的學生選擇了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在參訓學生中,有95%通過了CPR、急救技術培訓、考核,能承擔現場急救員的職責。

3 討論

1989~1996年美國青少年每年死于突發心臟驟停的例數上升10%左右, 15~34歲的年齡組中,心臟猝死的例數從1989年的2 724例上升至1996年的3 000例,增長了10%[1];另有資料顯示,猝死占總死亡人數的15%~32%,心臟性猝死占50%以上,年輕人猝死以心肌病為主,70%猝死在醫院外[2]。

據哈爾濱醫科大學大二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于波在第13屆中國心律學高峰論壇上介紹,目前我國心臟驟停救治率僅為1%,而美國在公共場所安裝了AED(人工心臟除顫器)的地區猝死救治率已由5%升至50%左右。因而,如何提高院外心臟驟?;颊叩木戎纬苫盥剩且粋€嚴峻的挑戰。心臟驟停后,大腦耐受缺氧的時間為4 min左右,每延遲除顫1 min,復蘇的成功率會下降7%~10%,最佳急救時間是在發病、受傷后的幾分鐘到1 h,有“白金10分鐘”與“黃金1小時”之說。因而在發病或受傷者現場的“第一目擊者”(又稱作第一反應人)是否掌握急救知識和技能是挽救傷病者生命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在全社會大力推廣普及急救知識,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公民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在突然發生意外傷害時能夠采取緊急而正確的急救措施,減輕傷害,為院前急救贏得寶貴時間,真正降低急重傷病患者的死亡率。

大學生是大學校園內的主要群體,走出校門后,將是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年輕,文化程度較高,樂于接收新事物,有接受必要的健康教育以及衛生保健知識的強烈需求和能力,同時,校園內也容易發生一些猝死及意外事故,而大學生普遍缺乏必要的急救知識;筆者對其中360人通過網絡教學、現場教學、見習和實習,進行現場急救培訓,并取得初步成效。因此筆者認為,根據大學生這個特殊人群的特征,采用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急救培訓方式,特別是網絡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對于在其他人群進行現場急救培訓模式的探討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北方網.小心:青年心臟猝死率上升[OL].health.省略/system/2002/01/03/000234503.shtml.2002-1-3.

[2]計達,陳威.青少年猝死成功救治1例[J].世界急危重病醫學雜志,2006,3(4):1372.

[3]藺汝云,宋江萍,肖力屏.558例院外猝死及現場復蘇情況分析[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3,5:309-310.

篇2

[關鍵詞] 心肺復蘇;培訓;中學生

[中圖分類號] R19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2(b)-0162-04

心搏驟停是威脅人類生命的急癥之一。心搏驟停一旦發生,患者的生命處于危急狀態,需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急救。據統計,美國每年大約30萬人發生院外心臟性猝死,其中僅有不到8%的患者能夠存活[1]。有效的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搶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首要途徑。心搏驟停5 min就可導致大腦出現不可逆性損傷,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預后以及救治成功率,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心肺復蘇,是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的關鍵,但目前院外心臟性猝死患者接受目擊者實施CPR的比例依然低下(15%~50%)[2]。如何培養具有CPR等基本急救技能的市民是當前急診醫學領域的一個難題,更是挽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生命的希望。在某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急救技能”已經成為了中等學校教育的一門課程。為了探究急救技能培訓的有效方法,2011年1月起,上海市303名中學生接受了由華東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設計并實施的急救知識技能課程,該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培訓對象

2011年1月~2012年1月選擇上海市全日制中學學生共303名,其中初一學生144名,高一學生159名;男144名,女159名;年齡12~17歲;每次培訓35~40名。

1.2 培訓內容

生存鏈的定義、啟動急救醫療服務系統(EMS)的正確方法、無器械CPR等急救知識。結合中學生的特點根據2010版《心肺復蘇指南》[3],制作簡捷、明了、易懂易學的PowerPoint課件。課件主要包括:成人生存鏈、判斷心跳呼吸驟停、正確心肺復蘇、胸外心臟按壓方法、如何打開氣道、人工呼吸方法、復蘇有效指征的判斷和青少年常見意外傷害(如窒息、溺水、觸電、運動傷害等)的急救知識。

將《心肺復蘇指南》(2010版)的觀點融入到培訓中:①對無反應者先打電話啟動EMS,在其無反應且沒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僅僅是喘息)的情況下開始進行心肺復蘇,不必檢查循環體征即開始進行30次胸外按壓后,再行開放患者的氣道并進行2次人工呼吸,如此循環。②口對口人工呼吸技術:持續性吹氣1 s,見胸廓抬起即停止,防止通氣過度。③重視持續性胸外按壓,要求用力按壓、不間斷按壓、胸外按壓頻率大于100次/min、深度大于5 cm,每次按壓后胸廓應反彈完全。④按壓通氣比為30∶2。

1.3 培訓人員

具備中國紅十字救護培訓師資質的三級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共5人,其中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2名,主管護師2名。

1.4 培訓前后測試

為了解中學生原有急救知識水平進行培訓前測試,內容包括:判斷心跳呼吸驟停的方法、氣道開放、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方法、復蘇有效指征的判斷和青少年常見意外傷害(如窒息、溺水、觸電、運動傷害等)的急救知識;為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培訓效果在進行培訓后測試。兩次測試試卷為題目相同,但次序不同的25道單項選擇題,分值共100分,包括CPR(占68%)、青少年常見意外傷害(占32%)。

1.5 培訓方法

由具備中國紅十字救護培訓師資質的三級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共5人對培訓對象進行時長約4 h的心肺復蘇培訓,具體過程如下:①培訓前完成相關試卷的測試(15 min)。②CPR理論知識:PowerPoint課件授課(45 min);窒息、溺水、觸電、運動傷害等中學生常見急救知識:PowerPoint課件授課(25 min)。③培訓后水平測試,完成相關試卷(15 min)。④心肺復蘇示范,由培訓醫護人員用心肺復蘇模擬人進行,在講解時將操作與理論知識進行聯系(20 min)。⑤學生心肺復蘇操作指導:由學生在模擬人上進行心肺復蘇,每名培訓師帶教5~8人,要求人人操作規范、合格(60 min)。⑥心肺復蘇技能考核:考核內容包括心跳呼吸驟停判斷方法、正確復蘇、氣道打開以及人工呼吸、胸外心臟按壓、復蘇有效評估等,考核應用復蘇專用模擬人進行,復蘇時按壓深度及位置感應指示燈綠色判為操作合格,如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訓直至合格(60 min)。

1.6 培訓后隨訪

培訓結束后每3個月進行一次問卷測試(試卷同前,但題目次序不同),共隨訪1年。

1.7 統計學方法

將參與培訓的303名中學生培訓前后和4次隨訪的試卷進行評分,應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初中組與高中組培訓前后得分自身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初中組與高中組培訓前和培訓后得分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中學生CPR理論知識和青少年常見意外傷害急救知識培訓前后得分情況比較

初中學生共144名,培訓前得分(32.83±9.59)分,及格1名,及格率為0.7%,培訓后得分(63.9±7.51)分,及格114名,及格率為79.2%;高中學生共159名,培訓前得分(48.92±9.42)分,及格21名,及格率為13.2%,培訓后得分(75.8±13.01)分,及格140名,及格率為88.1%。兩組培訓前后得分自身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兩組間培訓前后得分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1。

表1 初中與高中組培訓前后急救知識得分情況比較(分,x±s)

2.2 兩組中學生CPR操作技能培訓后首次考核合格率比較

CPR操作技能培訓后首次考核合格率初中組為95.8%(138/144),高中組為100.0%(159/159)。兩組考核合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隨訪結果

初中組和高中組培訓結束后3、6、9、12個月共進行4次問卷測試。培訓后3個月初中組和高中組急救知識測試結果與培訓后即刻測試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培訓后3個月初中組和高中組測試成績均較培訓后即刻明顯降低;培訓后第12個月初中組和高中組測試結果均與培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圖1。

3 討論

3.1 國外目前培訓情況

在進入了21世紀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公眾急救知識培訓的重要性,大部分西方發達國家把醫學急救知識納入了義務教育課程。在波蘭和澳大利亞居民接受各種形式的心肺復蘇知識培訓的比例分別達到了75%和50%[4-6],而瑞典該比例也高達45%[7]。部分國家甚至對此制定了相關法律,比如德國政府2004年立法規定進行急救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適齡青少年必須接受總時數為36 h的相關課程。

3.2 我國中學生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的迫切性

中學生年齡、身體心理發展的特殊性導致其成為了意外傷害的高發人群。應當引起重視的是:意外傷害致死是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8-9]。由于中學生校外留滯時間較已工作的成年人長,因此,更易接觸突發意外傷害事件;而其好學且掌握知識的能力強,更容易掌握心肺復蘇及意外傷害技能,由此可見中學生心肺復蘇培訓對于院外突發心源性猝死等危急事件的及時有效處理有重要積極意義。然而本研究結果顯示,中學生普遍缺乏心肺復蘇相關知識及操作技能,亦缺乏青少年常見意外傷害的急救知識。在學生培訓前急救知識評估中,初中及高中學生急救知識合格率僅分別為0.7%和13.2%,但經過培訓后初中學生及高中學生合格率分別達到了79.2%和88.1%,說明通過培訓可以顯著提高中學生的急救知識和技能,對于中學生普及CPR等急救知識已刻不容緩。

3.3 中學生急救技能培訓的方法和模式

本研究采用了多媒體課件與模擬人操作相結合的方法,培訓內容涵蓋了生存鏈、正確啟動EMS、CPR理論知識、徒手CPR操作等。前期理論知識的講授與學習是該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幾個關鍵的知識點的掌握對技能操作的掌握有很大的幫助。研究表明,培訓結束后的簡單問答試題考評分數與其后實踐操作技能的等級密切相關[10]。為此本研究設計了相關考核問卷作為衡量培訓效果的依據。

在心肺復蘇操作技能培訓后首次考核中,初中組合格率為95.8%,高中組為100.0%。說明通過培訓,心肺復蘇等簡單急救知識和操作技能可以被絕大多數中學生所掌握運用,該培訓方式可行。此外筆者發現,初中生培訓后急救知識考試的合格率(79.2%)稍低于高中生(88.1%),雖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1),但應認為這個差異歸因于初、高中生本身基礎水平的不同(培訓前初中組合格率0.7%,高中組合格率13.2%)。Jones等[11]發現,13~14歲的青少年已能完成標準的心臟按壓技術。本研究也發現培訓后初中組和高中組心肺復蘇技能考核的合格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正確規范的急救知識與操作技能培訓同樣可以使身材較矮小、力量較薄弱的初中生同高中生一樣很好地掌握心肺復蘇等急救技術。而張雁等[12]、溫新華等[13]認為,對初中生開展急救培訓,可以讓公眾從小掌握這一基本技能,從而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

對于中學生進行CPR及急救知識培訓成功的關鍵在于培訓的方法和知識的正確與否。因此,醫院中具有相關資質的專業急救人員無疑是進行培訓的最佳人選。由臨床醫護人員通過課堂理論教學和模擬人小班化操作練習對學生實施培訓,并通過反復測試加深學生印象,可以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識,使培訓更加規范、有效,從而更快達到培訓目標。應當指出醫護人員講課時會習慣性地適當加入醫學專業知識,并且密切聯系臨床實際以及實際經驗,這將增強中學生聽課興趣使記憶更為深刻。普及中學生急救技能的最佳方法和主要途徑無疑是醫-校聯合的培訓模式,這一模式和方法值得推廣。

3.4 CPR知識技能培訓需納入中學課程

技術掌握程度不足,操作不熟練是很多曾接受心肺復蘇培訓的學員在心源性猝死現場沒有采取救治行動的首要原因。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救知識有效性的保持程度隨著時間推移明顯降低,培訓后3個月急救知識測試結果與培訓后即刻測試結果比較,成績明顯降低(P < 0.05),而培訓后1年急救知識測試結果與培訓前無差異(P﹥0.05)。這與Einspruch等[14]的研究不謀而合。要改變這種狀況,復訓很關鍵。Woollard等[15]研究表明,第1次復訓時間不應超過7個月,Andresen 等[16]發現,初次培訓后第6個月的復訓起著長時間保持心肺復蘇技術的關鍵作用。從有利于課程安排和經濟學的角度,筆者建議第1次復訓時間為6個月。課堂教育是推廣急救知識最高效、最基本的方法,課程教育還便于進行復訓,具有培訓成本低、效果好的特點。筆者建議有關部門盡早將心肺復蘇等基本急救知識納入義務教育及中等教育課程,這樣可使每名中學生都得到正確而又完整的急救知識培訓,為顯著提高我國院外心肺復蘇成功率打下良好的基礎,對有效確保中學生健康、平安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Roger VL,Go AS,LIoyd-Jones DM,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1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 Circulation,2011,123(4):e18-e209.

[2] Hollenberg J,Herlitz J,Lindqvist J,et al. Improved survival afte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proportion of emergency crew witnessed cases and bystander cardiopuImonary resuscitation [J]. CircuIation,2008, 118(4):389-396.

[3] Field JM,Hazinski MF,Sayre M,et al. Part1:Executive Summary of 2010 AHA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 [J]. Circulation,2010,122(Suppl 3):640-656.

[4] Rasmus A,Czekaljo MS. A national survey of the polish population'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J]. Eur J Emerg Med,2000,7(1):39-43.

[5] Celenza T,gennat HC,O'BrienD,et al .Community competenc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J]. Resuscitation,2002, 55(2):157-165.

[6] Smith KL,Cameron PA,McR Meyer AD,et al. Is the public equipped to act in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emergencies?[J]. Emerg Med J,2003,20(1):80-87.

[7] Axelsson AB,Herlitz J,Holmberg S,et al. A nationwide survey of CPR training in Sweden Foreign born and unemployed are not reached by training programmes [J]. Resuscitation,2006,70(1):90-97.

[8] Hang HM,Bach TT,Byass P. Unintentional injuries over a 1-year period in a rural vietnamese community:Describing an iceberg [J]. Public Health,2005,119:466-473.

[9] Blum RW,Nelson MK. The health of young people in a global context [J]. Adolescent Health,2004,35:402-418.

[10] Saevareid TJ,Balandin S. Nurses' perceptions of attempt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oldest old patients [J]. J Adv Nurs,2011,67(8):1739-1748.

[11] Jones I,Whitfield R,Colquhoun M,et al. At what age can school children provide effective chest compression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 he Heart start UK schools t raining programme [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7,334(7605):1201-1203.

[12] 張雁,溫新華,陳志,等.參與式培訓在中學生急救技能培訓中的應用[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9,18(2):221-222.

[13] 溫新華,張雁,陳志,等.在青少年急救技能培訓中普及2005年國際心肺復蘇指南[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08, 20(4):245-246.

[14] Einspruch EL,Lynch B,Aufderheide TP,et al. Retention of CPR skills learned in a traditional AHA Heartsaver course versus 30-min video self-training:a controlled randomized study [J]. Resuscitation,2007,74(3):476-486.

[15] Woollard M,Whitfield R,Newcombe RG,et al. Optimal refresher training intervals for ADE and CPR skill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J]. Resuscitation,2006,71(2):237-247.

篇3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河南??;教師專業技能;專業技能培訓

        學校系統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招聘合格教師、持續且有針對性的教師培訓與保證學生學業成就的強有力支持系統。[1]可見,教師在教育系統中具有核心的作用,師資是教育發展的關鍵。隨著近年來中等職業教育的不斷擴招,職業教育教學水平備受關注,對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技能狀況的調查研究就顯得迫切了。本研究對河南省5所中職學校教師的專業技能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期為中職學校教師專業技能的提高和改善提供理論基礎,以及實踐意義上的參考。進而從培訓方面著手來改善,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轉變教學觀念,進而提高教育水平。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從河南省眾多中職學校中選取5所開展重點研究,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269份,有效問卷260份。

本次調查主要采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在發放問卷調查的同時,還輔以訪談等多種形式。問卷包括36道題,其中前8道是關于個人信息方面的問題,9—22題是關于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技能現狀的調查,后面14道關于培訓現狀方面的問題。運用文獻法、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假設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技能的構成成分,編制半封閉半開放式問卷;根據理論構想與問卷調查結果,篩選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技能的構成成分,采用q分類的方法,對其專業技能因素分類,構成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技能的標準,編制正式問卷。

        二、基于數據的分析

        (一)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技能現狀

        1.教學設計技能方面

        (1)課程目標確定

        34.9%的老師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來確定,32.7%的老師根據教材內容確定,20.1%的老師根據對口升學要求,11.9%的老師根據崗位要求來確定。這與職業學校的實際需求不太一致,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是各種技術人才,應更多地強調對口升學和崗位要求來確定課程目標。

        (2)教材處理方式

        73.9%的老師都選擇以教材內容為主,靈活調整,依照學生需求確定教學內容占13.1%,只有2.6%的老師依據自己的考慮確定教學內容。可以看出中職學校的老師能對教材進行理性處理,在尊重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還能很好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靈活調整。

        (3)對常用的授課方式的調查分析

        中職學校的教師常用的授課方式主要是課堂講授加討論,而邊實踐邊講解的比例最低。從中可以看出,中職學校的教師常用的授課方式不符合中職學校學生的實際需求。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在校期間主要是學習各種實用的技術,以便畢業后能夠滿足社會對人才技術方面的需求,從而服務社會。故中職學校的教師在授課時也應更多地注重實踐,在實踐中講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術。

        2.教學評價技能方面

        對學生和對其他教師教學評價側重的方面的調查分析(見表) 

         

        在對學生評價時,教師們看重的是日常自己的觀察,往往忽略一些新的、全面的評價方式。對其他教師進行教學評價則多關注教學效果,即在教學過程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

        3.教學研究技能方面

        (1)對教學反思形式的調查分析(見表) 

         

        從中可以看出不同學歷的教師在教學反思形式上有所不同。研究生和本科學歷的教師主要是教研室成員研討和自己反思,而大專學歷的教師還傾向于比較傳統的教學日志。(中專學歷的教師調查人數較少,不具有統計分析意義)

        (2)對科研論文情況的調查分析

        中職學校教師己意識到科研十分重要,是顯示自身素質及晉升職稱的重要方面。以上數據說明廣大中職教師的科研意識明顯強烈,寫論文的意識已凸現出來,這也是由于各級對作為教師晉升職稱的一項重要指標來衡量。

        (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現狀

        1.專業技能培訓的內容

        參加專業技能培訓的內容的調查由數據可知,在專業技能培訓內容方面專業教學法與實驗技能的培訓比例差距懸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中職教師在參加培訓方面存在的問題。

        2.專業技能培訓的組織形式

        (1)參加技能培訓的級別(見表 ) 

         

        從表中看出,48.5%的老師參加技能培訓的級別是市級培訓,校本培訓僅占32.2%,而校本培訓是各學校根據學校的特色和教師的特點發展起來的培訓,對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很有幫助,但在調查中校本培訓的比例偏低,應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校本培訓。

        (2)專業技能培訓的評價(如表)

        如表,超過一半的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對技能培訓現狀不滿意。當問到對目前的培訓現狀不滿意的原因時,沒有解決教育教學中的棘手問題和培訓流于形式呼聲最高,比例均為20.3%。培訓質量與效果差難以滿足教師專業技能發展的需求。 

        

        (3)專業技能培訓的預期(見表) 

         

        從上面表格中可以明顯看出,61.1%的中職學校的教師期望最理想的培訓導師或授課教師是經驗豐富的一線名師。這些經驗豐富的一線名師熟悉其所教學科特點,能把自己一些成功的經驗教給進行培訓的教師。中等職業學校的目標是培養各種實用的技術人才,因此教師的專業技能也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中職教師對培訓的預期是期待提高專業技能的原因。       

        三、結論與建議

        (一)基于數據得出結論

        1.通過大面積多種渠道的調查研究,使我們對目前中等職業教師專業技能與其培訓現狀有了較全面的、深刻的了解。結果顯示,在專業技能方面,教師處理教材方式靈活,科研意識強烈,但是依然存在眾多不足,如教學設計能力欠缺,理論與實踐不能進行很好的結合,教學技術能力不足,評價方式守舊等。

        2.也使我們認識到中職教師的技能培訓狀況不容樂觀,與職業教育事業實際要求相距甚遠。在專業技能培訓方面,教師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培訓效果不佳、培訓時間不靈活、培訓導師經驗欠缺、培訓途徑單一等問題。

        (二)相關建議

        1.更新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觀念,提高其自我學習的積極性

        把中職教師視野引向社會經濟、行業企業的發展與需求,推動職教課程改革。并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使教師逐漸認識到,教師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不再只是習題的“研究者”和考試的“指導者”,而是擁有先進教育理念、懂得現代教育技術、善于合作的探究者,還應是課程的建設者與開發者,使教學重點更趨于學習者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同時,在教師培訓學習方面還應逐步建立完善諸如經費保障、彈性時間、獎勤罰懶等措施以激勵教師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教師切實感受到參加培訓所帶來的益處。

        2.強化培訓的實效性,開展多種形式的在職培訓

        從上面調查中可以看出,機會少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不能外出參加技能培訓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在職培訓不能僅僅依靠縣、市組織的一些假期培訓及“達標式培訓”,除此之外,還應開展多種形式的在職培訓。如依賴每一所學校自己的力量進行“草根式培訓”即“雙師徒制培訓”:師帶徒,徒推師,共進共長。這樣,有經驗的老師帶動新任教師進入實際的教學情景,處理真實的教育教學問題,而掌握先進理念的教師幫助相對保守的教師了解并內化這些先進理念,從而實現共同促進。同時,還要注重通識培訓與學科培訓相結合;多級培訓與校本培訓相結合;專家現場培訓與網絡培訓相結合;培訓、教學、研究相結合,不斷增強教師培訓的有效性。[2]

        3.完善教師的培訓、培養計劃并且形成制度

        中等學校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現念,不斷地吸收、獲取專業發展前沿的新的信息,不斷地更新和構建本專業及相關專業新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迅速捕捉到專業發展的有創意的、鮮活的、有用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專業理論系統和專業操作技能系統。有目的地開展教師操作技能展示、說課、匯報課等,這些手段均有助于教學管理人員深層次了解每位專業課教師的培訓需求。進而通過專業前沿培訓、學校集中培訓、教師自我培訓的多條途徑進行,并建立可行、有效的制度,檢查教師的學習情況,還可以對其中脫穎而出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

        4.制訂培訓內容,適當更換培訓方式與時間

        首先,培訓內容的制訂要做到切實的全面化與多樣化,且內容要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關于組織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專業骨干教師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培訓內容應該包括 20%左右的教學理論與方法,30%左右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訓練,50%左右的企業實踐活動。[3]同時應以教師專業素養的調查作為依據來劃分培訓層次,以能力為本位來設計教學培訓方案,以實體化為手段來完善實踐教學,對已有的培訓層次做出相應的培訓內容和培訓進度的規劃;其次,為減少教師參訓與原單位教學管理工作間的影響,將培訓安排在暑期或期末進行將會進一步有利于培訓效果的提升。對于培訓模式等的改進,建議培訓機構以及相關組織部門在組織學員報名前擬定各機構培訓具體課程、大致流程安排、培訓時間以及培訓機構的性質、特色等,讓教師在了解相關情況下結合現實選擇性的報名,從而有利于提高參訓教師積極性,使整個培訓更順利的開展,取得更好的績效。[4]

        5.精選經驗豐富的一線名師擔任授課教師

        在調查中發現,61.1%的中職學校的教師期望最理想的培訓導師或授課教師是經驗豐富的一線名師。授課教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培訓效果,所以應聘用既熟悉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具有較強操作能力,又熟悉中職教育特點,常年在中等職業學校任教的經驗豐富的一線名師來確定培訓內容,設計培訓項目,組織教學,確保培訓質量。

        6.拓寬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的途徑

        中等職業學校的師資與普通高中師資的重要區別體現在其專業能力。然而,目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中具有較強專業技能的教師還不是主流,因此,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依然是中等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

        (1)“頂崗實習”對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有較好幫助

        這種方式一般安排在暑期,由學校組織安排教師到專業對口的企業實習,實習的主要內容是新設備的操作、使用和維修。中等職業學校應出臺一定的激勵措施提高教師的實習積極性。由于企業的產品種類、操作規范、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教師的專業基礎、動手能力、自身特點也各不相同,常規性、制度性地開展頂崗實習對不斷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很有必要。

        (2)“校內工廠”的教學模式對部分教師有幫助

        一些中等職業學校為了模擬真實的產業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專業課教室改建成“車間”,在專業課教學中實施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學做結合”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同時對專業教師,尤其是年輕的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他們努力適應新的教學環境和技能要求,這對教師提高專業技能有較好的幫助。

        (3)“科研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

        與企業聯合開展項目研究,在企業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性能,與市場、企業近距離接觸,可以較好地熟悉設備性能、設備使用、設備維護和設備管理情況,了解正在開發和即將投入使用的新設備的性能,是一種較好的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鍛煉方式。

參考文獻:

[1] mckinsey&company.how the world’s best performing school systems come out on top.london:mckinsey and company[eb/ol].mckinsey.com/clientservice/ 2007.9.5.

[2] 丁俊華,李澤宇.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問題與對策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視窗2007,(8):54-56.

篇4

深度學習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模式教育技術能力是指教師在技術、資源、教學、自身發展等方面具有的知識理論、技術、方法等的相關技能和心理特征。教師的主要活動場所是課堂,因此教學設計能力、資源開發能力、媒體利用能力和評價能力就成為其最重要的四種教育技術能力。

近年來,教育部和一些社會機構分別啟動了系列的教師教育及培訓項目,如新課程骨干教師的培訓、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Intel@未來教育項目等。這些培訓項目在教學思想、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具有極其鮮明的特點。作為高職院校教師,更需要參加相關職業院校類的特色培訓,開展深度學習,提升自身教育技術能力。

一、深度學習的內涵

美國著名學者Eric Jensen和LeAnn Nickelsen提出深度學習路線,包括設計標準、預評估、營造環境、激活先前知識、獲取新知、深度加工和評價等七個環節。認為深度學習必須經過一步以上的學習和多水平的分析或加工,以改變思想、控制力或行為的方式來獲取和應用新內容和技能。

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認為,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思想,并將新的知識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的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

二、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現狀

目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主要采用網絡自主學習形式進行。網絡自主學習能夠實現教育公平,突破時空的局限,提供更多資源,具備較高的學習自由度。但是,網絡培訓學習往往流于形式,僅僅成為一個資源共享的信息技術操作平臺,不利于參訓教師開展深度學習和批判性思維的形成。2009年,王麗、談云兵在基于博客的深度學習研究中,針對蘇州教育博客的交互文本進行分析,發現大部分教師的交流止于交換信息或獲取信息,停留在淺層學習的層面,而缺乏對信息的再加工、再認識和再研究。

通過參與并調研全國中小學骨干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內容與學習方式,發現針對高職院校教師的培訓內容較少,脫離職業教師的學科領域,忽視參訓教師的個性化差異;培訓過程與教學實踐脫鉤,培訓結果的評價重理論輕實踐。

三、深度學習理念下的深度培訓模型設計

1.深度學習的相關要素

深度學習的核心要素在于:一是充分利用學習者的先前知識和體驗,使其成為開展新學習的“支架”;二是幫助學習者建立從具體知識向抽象知識的轉換,培養學習者的元認知能力。

2.深度理念下的培訓特點

進行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首先,應當建立培訓共同體,充分考慮職業院校教師的專業素養及其已有教學實踐經驗,設計出符合這些素養與經驗支撐的新知識與新問題;其次,制定職業院校教師個性化的培訓目標與內容,設置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資源及環境,從技術角度提供給教師進行思考的學習氛圍;最后,規范參訓后的教學實踐與教學評價,進一步促進教師將新知識應用到教學一線。

3.深度理念下的基本培訓模型

將深度學習應用于職業院校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需要充分考慮到深度學習的相關要素與深度培訓的特點。根據深度學習路線的原型,制定職業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基本模型,如圖所示。該模型分為三階段九環節。(1)培訓準備階段。首先,由管理人員、培訓教師與參訓教師形成一個良好的培訓共同體,共享學習資源、交流學習成果,甚至可以互換角色扮演;其次,由培訓共同體制定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標準與范疇;最后,分析參訓教師的專業素養、劃分培訓領域及層次。(2)培訓實施階段。設立培訓所需的學習資源、形成培訓的軟、硬件環境;建立參訓教師的先前知識內容,設立參訓教師的實際教學問題;學習共同體開展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等培訓活動,獲取教育技術能力的新知識;通過頭腦風暴、團隊教學等方式進行批判性思維活動。(3)培訓評價階段,通過學習日志、教師博客、教學實踐的微課程等方式開展多元評價;培訓結束后,將培訓內容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進行教學反思,總結培訓實效及問題,開展下一輪的培訓活動。

四、深度培訓模式的注意事項

開展深度理念下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需要各級人員的共同配合,要求學習共同體共同設計與開展培訓活動,直至培訓結束后的教學實踐;對參訓教師進行先前知識層次與類型的劃分,確立個性化的專家指導與專業學習模塊,依據參訓教師的實際教學需求來設計培訓內容;設計交流平臺并開展真實的教學活動,輔助網絡學習中各個交流功能的有效實現,避免培訓活動的虛擬性;切實強調和提高參訓教師的自主性,貼近教師的日常教學,促進參訓教師有效開展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張一春,杜華,王琴.高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的模型建構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4,(5):26-30.

[2]王麗,談云兵.基于博客的深度學習研究――以蘇州教育博客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09,(12):40-43.

[3]孫天山.深度學習:核心要素及案例呈現[J].教育研究與評論.

篇5

一、縣級職教中心開展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地位和作用

1 縣級職教中心開展農民工教育培訓是國家賦予中職學校的一項政治任務和歷史使命

2005年10月,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加強縣級職教中心建設,職業教育要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實施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和農民脫貧致富,提高進城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幫助他們在城鎮穩定就業。國務院的英明決策為縣級職教中心開展農民工教育培訓指明了方向。

枝江市職業教育中心在開展農民工教育培訓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與實踐,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自2005年我校實施“陽光工程”培訓以來,累計培訓轉移農民工近3000余人次,其中就地轉移800多人,向長三角、珠三角等外地經濟區域輸送2000多人,為我市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和跨地區轉移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 縣級職教中心是開展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前沿陣地和主力軍

和城市中等職業學校相比,縣級職教中心是農村新生勞動力培養的前沿陣地??h級職教中心的定位就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其招生對象主要是九年義務教育后的初中畢業生,其畢業生主要是就地安置或異地安置到企業頂崗實習和就業。

筆者認為,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縣級職教中心在開展農民工培訓的規模和質量上所發揮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3 縣級職教中心開展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有利條件和優勢

相對于其他農村勞動力培訓機構,縣級職教中心是政府主辦的專門教育機構,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其辦學條件優越,師資力量雄厚,實訓場地,實訓設備先進,教學規范、經驗豐富。這些都是確保培訓質量、提高培訓效率的重要條件。

我校是1985年開辦的,1994年被國家認定為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學,有著25年的辦學歷史,擁有省級重點實訓基地,實訓條件好,“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40%,就業渠道暢通,就業安置質量高,有利于農民工在短時間內真正掌握一技之長,具有參與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獨特優勢,是實施陽光工程,提高培訓質量的最好載體。

二、縣城職教中心開展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有效途徑

1 加強宣傳動員,努力擴大農民工教育培訓規模

一是加大輿論宣傳力度,讓農民工明白職業教育培訓對自身素質提高、未來就業、個人技能的增長與收入的增長帶來的好處。為了讓更多的農民工參與職業教育培訓,我校充分利用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宣傳國家關于農民工培訓的優惠政策和法規,讓農民工了解“陽光工程”“雨露計劃”“春風工程”的重要意義與內容。

二是采取得力措施,擴大招收農民工培訓規模。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我校動員全體教職工,實行分片包干,宣傳政策,招生學員。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和強有力的招生措施,我校短期技能培訓班招生規模逐年擴大。

2 改革專業課程設置,創新培訓模式,提高培訓質量

一是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實行“三定”。即以市場需求定專業,以工種要求定課程,以農民工實際定內容。課程內容上根據市場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技能要求開設課程。

二是在教學模式上,實行“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的模塊式教學方式,強化技能訓練。在農民工培訓中以實用技能為核心,強化技能訓練,讓他們掌握1~2種技術,學了能用,學了會用,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三是在培訓方式上,采用“定單培養”、“定向培養”與校企聯合相結合;在培訓時間上,實行長短班、分段培訓、分層培訓相結合。在農民工培訓工作中要避免盲目性,提高培訓效率和轉移效率。根據企業的用人需求和農民工的就業需求,我們與市內外企業廣泛簽訂培訓、就業訂單,實現培訓、就業一條龍,采用“訂單培養”、“定向培養”的培訓方式。

3 推行農民工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提高就業質量和就業鞏固率

在培訓中我們嚴格執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原則,從取得職業學校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中優先推薦。堅持教育培訓與認證、用工相結合的原則,把學歷與非學歷的繼續教育水平認定、職業培訓與職業技能鑒定結合起來,使農民工在完成非農生產技能課程的學習和培訓后,就能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直接進入崗位就業,確保就業質量和就業鞏固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起色一起爱| 在线观看黄的网站| 九色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 热の无码热の有码热の综合| 四虎影院永久网址| 黄色软件下载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流白浆视频| j8又粗又长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新视觉yy6080私人影院| 国产女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男人天堂免费视频| 又黄又爽又色又刺激的视频|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久久|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免费| 三根一起会坏掉的好痛免费三级全黄的视频在线观看 | 无码丰满熟妇浪潮一区二区AV| 久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自拍视频| 黄床大片30分钟免费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91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大陆一级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一级毛片看**在线视频| 插鸡网站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不| 激情综合网婷婷| 全彩acg★无翼乌火影忍者| 美女露胸视频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青草视频免费看|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 | 男人猛躁进女人免费观看| 制服丝袜在线不卡| 美女羞羞喷液视频免费|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