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2-04 10:00:1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幼兒園教學能力提升,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一、通過“一課多教”提升教師的回顧反思能力
本園的“一課多教”實施的主體是年輕教師,主要做法是讓教齡3年以下的教師自行選擇一個活動內容,在同年段的平行班中多次試教(一般3次),每次試教后,要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反思,包括活動中處理各種偶況、幼兒的突出表現、教學中的精彩片斷、干擾教學以至影響教學任務完成的若干細節,然后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確下一次試教改進的方向和措施,使每一次的有益經驗得到提煉和升華,不斷優化教學效果。通過這種方式,既有效促進了老師們回顧性反思能力的提高,也讓年輕教師為承擔園級或更高級別的觀摩任務積累了自信和膽量。
二、通過“年段互助”提升教師的評議反思能力
“年段互助”,顧名思義即以年段為平臺開展教學觀摩互動。相比全園性或級別更高的觀摩活動,“年段互助”比較適合年輕教師平時的練兵。對年輕教師來說,經常邀請本年段的其他老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進行觀察、審視、評價甚至批判,從而發現自己在教育教學觀念、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和課堂過程的調控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是一種真真切切的助推力。通過評議互動、相互交流、共同探討,使執教老師認清自我,受到啟發和教益,又使聽課教師學會反思,引以為戒。
三、通過“師徒結對”提升教師的歸納反思能力
“師徒結對”的觀摩活動,既有師傅到徒弟那兒聽課指導,也有徒弟到師傅那兒聽課學習,為避免時間一久流于形式,我們通過AB表及匯報課記錄表,讓雙方將指導和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進行歸納反思,既找出問題的癥結,也獲得寶貴的經驗。在仔細梳理的過程中,新老師逐步學會反思的方法,使反思更有指向性,老教師走出固有的思維模式,使反思向縱深發展。
四、通過“借鑒名師”提升教師的對比反思能力
除了本園的“師徒結對”之外,我們還要求年輕教師找一些全國知名的或是自己喜歡、崇拜的名師為榜樣,多看一些她們的教學視頻,將自己的教學與之比較,從而找到劣勢,進行揚棄性借鑒。教學比較既可以是某個教學案例的比較,也可以是長期的比較,案例式的對比反思,可以博采眾長,長期的對比反思,能使自己較好地掌握榜樣教師教學的規律,真正學到榜樣教師課堂教學的精髓。
五、通過“一課多研”提升教師的合作反思能力
我們的“一課多研”提倡全體教師都參與,目的不是為了推出某個活動或突出某個老師,而是為了提升合作反思能力,盡力發揮小集體的智慧,從而讓更多的教師明白怎樣教才是更好的。我們的“一課多研”分成兩步走,第一步,我們成立了語言、數學、科學、美術和音樂五個學科小組,每組選擇同類條件下知識面廣、組織能力強、理論素養高的一位教師為組長,或有老師自告奮勇愿意擔任組長也可,老師們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參與一個學科組;第二步,在組長的帶領下每個小組各自展開“一課多研”活動,在“一課多研”活動中,集中聽課、教師評議、集體反思、提出修改意見,之后再一次通過觀摩執教老師的課堂教學加以驗證。其中的每輪研討,都凝聚著廣大教師集體智慧的結晶,不僅開課教師獲得成長,評課的人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實現了同伴互助、教學相長、共同提高的教研目的,真正體現了合作反思、智慧共享、優勢互補。
關鍵詞:幼兒園;繪本閱讀教學;自主閱讀能力;策略
隨著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研究的不斷深入,幼兒早期閱讀教育逐漸成為學前教育的熱點課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把幼兒的早期閱讀教育納入了語言教育目標體系[1]。近年來,繪本閱讀以其獨特的多元價值被幼兒園廣泛吸納,繪本閱讀的主體是幼兒,因此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遵循“幼兒自主閱讀為主,教師引領為輔”的原則,引導幼兒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其自主閱讀的能力。那么,在幼兒園繪本閱讀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升幼兒自主閱讀能力呢?
1.精選優秀繪本,開啟閱讀之門
繪本的選擇對于幼兒早期閱讀教育尤為關鍵。因此教師在挑選繪本時,應綜合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等因素,選擇易于幼兒理解、貼近幼兒生活的繪本,為幼兒打開閱讀之門。具體而言,繪本選擇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繪本的趣味性。有趣的繪本能吸引幼兒閱讀,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如繪本《我爸爸》中爸爸變成大馬大口大口吃東西的樣子,常常會逗得幼兒開心大笑。
(2)注重繪本選擇多樣化。多樣化的繪本題材有利于拓寬幼兒的閱讀視野,幫助幼兒獲得多元的知識與情感體驗。因此在繪本選擇中,教師應堅持豐富性和多樣化的原則,盡可能涵蓋幼兒生活、成長的方方面面,選擇富有知識性、情感性、哲理性、科學性的不同系列的繪本。
(3)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選擇繪本。繪本的選擇應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出發點,內容貼近幼兒世界,以引發幼兒的共鳴。如在講到“我的親人”小主題時,可選擇《我爸爸》《我媽媽》等描述親人主題的繪本。
2.引導學生在翻閱、觀察、表達、討論中提高自主閱讀能力
優化集體教學活動,首先,應讓幼兒產生翻閱繪本的愿望。教師可利用封面導入、游戲導入、猜想導入等方法巧設導入。如繪本《我的幸運一天》封面和封底畫面感十足,教師提問:“有一天一只小豬碰到了一只狐貍,你覺得這是誰的幸運一天呢?”以此引導幼兒觀察畫面,猜測故事情節,由此讓幼兒產生翻閱繪本的愿望。其次,應保證幼兒有足夠的時間從封面到封底逐頁仔細地翻閱繪本,確保他們在自由、寬松的閱讀環境中解讀書中的奧秘。再次,在幼兒翻閱繪本后,應給幼兒提供自主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用完整的句子向其他小朋友介紹自己感興趣的畫面,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后,在自主表達的同時,要組織幼兒積極地討論,可針對同一畫面內容,提出不同的看法,自由辯論分析,最終達成共識。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幼兒對畫面內容的理解和思辨能力將大大得到提升。
3.創設豐富的閱讀環境,延伸閱讀空間
班級是幼兒主要的活動場所,我們可以利用班級的區角、墻面等空間,選擇一些優秀的繪本分階段地放到里面,或者提供一個幼兒交換圖書的“流動圖書館”,供幼兒自己選擇閱讀。另外,教師可以嘗試采用多種教學形式進行閱讀延伸。比如組織幼兒將繪本故事以繪本劇的形式進行演繹展示,讓幼兒在布置角色表演場景的過程中,加強對繪本故事的認識;或者閱讀新繪本后,鼓勵幼兒創編故事情節,以繪畫的形式將自己理解的故事畫出來;有的繪本中文字內容富有韻律,我們可以配上優美的旋律,通過歌唱繪本的形式引導幼兒富有韻味的說唱……通過這些活動,幼兒能夠感知繪本閱讀的無限樂趣,從而提高自主閱讀的積極性。
4.加強閱讀技能訓練,提高幼兒綜合素質
閱讀中的技能訓練對提高幼兒自主閱讀能力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閱讀活動中,首先,我們應提高幼兒對畫面理解的能力。指導幼兒在自主閱讀時從整體到局部,從人物的動作到神態、表情進行細致觀察,并聯系前后頁將畫面串聯起來,使幼兒意識到一個精彩的故事是由連續的頁面組成,同時啟發幼兒大膽想象、認真思考,以積累幼兒的閱讀經驗,逐漸提高幼兒的讀圖能力。其次,教師應注重發展幼兒反思與質疑、預期與假設的能力。幼兒逐漸形成提問質疑的意識后,帶著問題去探究,幼兒的學習有了明確的方向性,從而自主閱讀的效果會更佳。最后,應提高幼兒對情景的分析和記憶能力。引導幼兒辨別繪本畫面中的的細微差別,對畫面情節進行合理的猜測、想象和分析,加強情感體驗,幼兒在這一過程中,將閱讀內容內化為自己的閱讀經驗。
早期閱讀是幼兒認識世界、提高語言能力的重要方式,它有利于塑造幼兒健康的人格,是幼兒個性正常發展不可忽視的因素[2]。而自主閱讀能力是早期閱讀教育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繪本這一載體,合理組織教學過程,以提升幼兒自主閱讀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 麗.如何提高幼兒繪本閱讀的自主性[J].基礎教育研究,2014(11).
一、以理論做導航,更新教育觀念
課題組全體成員根據《指南》精神,就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步驟等進行了認真討論,制定了課題研究方案,課題研究的目標。從優化教師個體素質入手,采用培訓、外出參觀學習、自學、聽專家講座視頻等多種學習形式,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的課題培訓和進修,更新教師教育觀念。如,在幼兒園人手缺編的情況下,派出謝似鈿老師參加了為期9天的福建省第十二期農村幼兒園骨干教師省級培訓;組織教師參加了市里安排的“《指南》背景下教育實踐活動探索”的系列專題講座。每月幼兒園堅持開展業務學習活動,學習相關的美工教育方面的文章,如“《指南》藝術領域的理解與實施、實施《指南》,從改變教學設計思路開始,解讀《指南》幼兒園美術活動的組織與指導”等等,了解當前幼兒園美工教學新動態;同時在理論與實踐過程中讓老師們搜集日常課堂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如:“教師如何把握幼兒美工技能教學引導的度”、“幼兒美工教學如何解決技能教授與想象力之間矛盾”、“幼兒美工技能學習與創造力協同發展策略”“如何有效的實施美工活動分區教學”等問題進行探討;極大地提高了全體參研人員的理論科研水平和實踐能力。
二、注重環境創設,促進幼兒個體發展
《指南》中藝術領域提出“能用多種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現手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操作材料是美工活動的物質支柱,是構思、設計得以物化的基礎,不同的物質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藝性能和特征,分別適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
如:“花兒朵朵”這一主題的手工活動,第一次教師組織活動時,用了統一的范例,提供給了孩子們同樣的制作材料,雖然孩子們制作出了比較精細的“各種各樣的花”,但是,這時的孩子們只是在模仿的“藝術工匠” 。這種活動無法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體現創意的機會與條件。
這就體現了活動中材料的提供與幼兒活動行為有著密切的關系。給幼兒提供多種多樣的材料,幼兒在解決問題上就會表現出更多的發散思維。經過幾次的集中研討、修改、實踐,教師在設計上做了調整,把活動室環境布置成四組,為孩子們提供了顏料區,折剪區、環保區、泥工區等。豐富的材料,自由的多種選擇,滿足了不同孩子的需要,孩子們有了更廣闊的思維空間, 一下子就擴展了創作的范圍,他們可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表現“各種各樣的花”。
三、開展系列活動,梳理提升幼兒經驗
《指南》藝術領域中明確指出從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兩個方面,充分創造條件讓幼兒學會發現和感受自然界與生活中美的事物,萌發對美的感受和體驗;并由此積累起豐富的感知經驗進行藝術創作。系列活動設計能梳理提升幼兒經驗。
如:“美麗的花瓶”
活動一《參觀欣賞花瓶》,教師利用戶外活動時間帶領幼兒到花店參觀,觀察花瓶,了解花瓶的基本形狀,給孩子們展示花瓶與花的整體,讓孩子們充分的感受了花瓶的美,孩子產生了花瓶、花、裝飾的直接關系,他們感受到了花瓶美化環境的美感。
活動二《PPT欣賞花瓶》,ppt課件配上音樂,在音樂的渲染中一幅幅的瀏覽花瓶,孩子們又從另一個角度感知了花瓶,是一種情感的提升,但是PPT一閃而過的畫面無法讓孩子近距離的感知花瓶身上的花紋裝飾。
圖片展解決了這一缺陷,我們將圖片長時間的展示在活動室周圍,孩子們不斷的近距離的欣賞,他們發現了花瓶身上的圖案,并喜歡上這些圖案。通過這樣的不斷的欣賞,感知,激發了孩子創作的欲望。
活動三《設計創作花瓶》,教師在美工區投放了顏料、排筆、剪刀、各種瓶子、皺紋紙、蠟光紙、毛線、彩色吸管、雙面膠等材料,在活動室一角設計了花瓶展覽臺。幼兒自由選擇材料,用不同的形式表現花瓶:有的剪紙剪出花瓶的基本形狀,有的幼兒拿起塑料J,將吸管豎著粘在瓶子上,無規則的進行排列裝飾整個瓶子,有的幼兒拿起了玻璃瓶用黑筆在瓶身上畫上圖案,有的用顏料在瓶身上涂上不用顏色的大塊的色塊,這一次活動孩子的想象力、動手能力獲得一定的發展,但對于花瓶的表現方式比較單一,沒有綜合性的選擇材料進行表現,很多提供的材料都無法得到很好的采納與利用,還有一部分幼兒由于區域范圍較小,失去了參與的機會。
活動四《手工坊》,教師投放一些手工作品(圖片和小制作)供幼兒欣賞,激發幼兒的模仿再創造。并調整、增加材料的投放,選擇幼兒熟悉的,便于表達的材料,一下子就擴展了創作的范圍,運用了生活中各種廢舊材料制作出了形態各異、不同材料的花瓶。可見活動材料的投放創設,直接影響著孩子思維的拓展,我們提供幼兒熟悉的,便于表達的材料越豐富,越能激發孩子的創作想象力。極大的滿足幼兒動手動腦進行創造的欲望,并給幼兒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反映客觀事物提供可能性,使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得到發揮。不僅僅是動手制作,動腦構思,立意的思考也得到了升華。
結束語
【關鍵字】幼兒園;教學;家長;參與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7)10-0050-04
關于“家長參與”的概念,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定義,有的指“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有的指“家長參與幼兒的學習活動”,還有的將其定義為“家長關注幼兒的所有學習活動,包括在家和在學校內發生的活動”。〔1〕綜觀這些定義,都強調家長參與幼兒學習活動,這表明家長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是利用這一資源的重要方式。研究表明:有家長參與教學活動的孩子比那些沒有家長參與的孩子的學業成績會更好,而且孩子對學校有更多的好感。〔2〕可以說,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現狀分析
為了全面了解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現狀,筆者在長春地區隨機抽選了兩所幼兒園,并在園長的幫助下分別抽取大中小班各一個,一共向家長發放問卷170份,回收153份,回收率為90%。問卷的內容涵蓋了家長對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認識、態度以及具體參與行為等。所有問卷的調查數據用spss11.5做統計分析。另對一名幼兒園教師進行訪談作為補充,最后得出結論。
(一)家長對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認識
調查結果(見圖1)表明,家長對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有一定的認識。絕大部分家長認為家長有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權利,并且認為這種參與是有意義的。
調查還發現,不同職業的家長對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認識不同。其中職業為教師的家長對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支持度最高。同時,學歷越高的家長越贊同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學活動,這與濟南某幼兒園課題組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3〕
(二)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廣度
研究表明,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形式多樣,如直接走近幼兒園的教學現場,為教學活動準備材料、提供幫助,在家幫助幼兒鞏固在幼兒園所學的內容等。其中約75%的家長表示會盡力為幼兒園提供幫助、準備材料等,其他家長則表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也愿意提供此類幫助。如果教學內容正好是家長所熟悉的領域,超過一半的家長都愿意到課堂上去當助手甚至登臺小試身手。同時,幾乎所有的家長都關心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學習情況,并會在家里輔導幼兒,配合幼兒園的教學。
(三)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深度
本調查顯示,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水平還處于較低層次,缺乏主動性。研究表明,大部分家長都是在幼兒園的邀請之下才會到教學現場(見圖2)。即使在親子活動中,家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配角。只有12.5%的家長覺得在參與中有較大的主動權,有50%覺得有一定的主動權,而21.9%的家長則感到基本沒有主動權,甚至有12.5%的家長覺得完全被動。
(四)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方式
本研究從三個方面調查了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方式:一是教師通知家長參與活動方式。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教師“在入園或離園時口頭通知或發書面通知”(85.7%),有時是通過電話和書信(15%),沒有教師曾用過電子郵件來通知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二是家長了解教學活動的方式。研究結果表明,近80%的家長都是通過“入園和離園時與老師的交談”來了解,有71.9%的家長是在與孩子的交流中了解,有37.5%的家長是通過活動室外面的公告欄來了解,此外還有家園聯系冊等。第三是教師為家長提供的參與教學活動的方式。研究表明,目前家長參與教學活動的方式主要有開放日、家長會、親子活動、家園練習冊、請家長觀摩教學活動等。鮮有教師邀請家長作為自己的教學助手或讓家長組織教學活動。但是,家長期望的參與方式是:請家長隨時參觀活動(34.4%)、家園聯系冊(34.4%)、家長會(25%)、親子活動(25%)、邀請家長當助手(18.8%)、請家長組織活動(18.8%)、開放日(15.6%)、與其他家長交流(6.3%)等。
可見,大部分家長都很愿意參與幼兒園的教學活動,而幼兒園教師為了更好地與家長溝通,也愿意在某種程度上提供機會。但是幼兒園與家長在溝通上仍然存在一定問題:首先,家長對怎樣參與的認識不同,有的家長盡管參與了活動卻不知道這就是在參與;其次,有近40%的家長希望能給教師當助手或自己組織活動,但是幼兒園沒有提供這樣的機會;最后,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忽視了通過網絡進行交流與參與。
二、影響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因素分析
家長是否樂意參與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參與的層次與水平如何等,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Mapp,Karen L(2002)〔4〕認為,影響家長參與的因素有社會因素與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包括家長自身的經歷等,而學校因素包括學校的環境、教師的態度等。筆者認為,家長和幼兒園本身是影響家長參與的直接因素,而社會因素是間接因素,它通過影響家長和幼兒園工作人員的觀念、行為等從而影響家長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參與。
(一)家長的學歷、職業等會影響其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
家長的學歷、職業等與家長對“家長參與”的認識以及對自己參與的能力和信心之間都存在相關。研究表明,學歷層次較高的家長和那些本身就是教師的家長對“家長參與”有著更為深入的認識,也更有興趣去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而一些學歷較低的家長則沒有足夠的信心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參與動機也不強,這使得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較為被動。
此外,時間是制約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由于種種原因,家長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去關注幼兒。大多數家長表示自己沒有時間接送孩子,不能保證每一次都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開放活動和親子活動等。
(二)幼兒園工作人員的態度及行為會影響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
盡管很多幼兒園認為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對家園工作的開展、幼兒的成長有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家長并非教師,也沒有教學經驗,因此幼兒園對讓家長參與教學活動存有疑慮。而且組織家長參與教學活動需要幼兒園管理者及教師付出更多精力。幼兒園教師要考慮到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每一個可能出現的問題,以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園教師愿意提供的支持也限于他們覺得能控制的活動,這必定會限制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深度與廣度,也減少了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機會。
此外,幼兒園教師對于家長的興趣、關注的熱點與重點問題了解不多,這可能導致家長對幼兒園教師精心準備的活動不感興趣;對活動時間的選擇也很少從家長角度考慮,這更降低了家長參與的積極性。
(三)社會環境對家長和幼兒園的影響
調查發現,在我國即使是那些積極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家長,其參與水平和參與頻率仍然低于國外的家長,這主要受社會因素影響。我國目前還沒有“家長參與學校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制度上的保障,這導致家長對自己在這方面的權利和義務認識不清。
按照Swap,Susan McAllister(1993)〔5〕的家長參與模式理論,我國家長的參與只屬于保護主義模型。這表明家長的參與行為還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如Cheng(1994)在浙江的研究表明,我國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不干涉受傳統文化影響。他們認為,學校的教學是教師不可懈怠的職責,父母支持教師與學校的方式就是不干涉、不對抗。〔6〕
三、對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建議
既然家長和幼兒園是影響家長參與教學活動的主要因素,因此應著重從這兩方面入手,以提升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廣度與深度。同時,相關管理機構應提供社會支持與保障以促進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發展。
(一)制定相關制度,為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提供保障
已有研究表明,國外的家長參與水平普遍比國內要高,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他們有比較健全的相關政策法規和組織機構。如在美國,早在1970年就已經使家長參與成為一種制度,并且從國家到各州政府都設有相關的“家長參與”的機構,如“家長參與研究中心”。這樣可以為家長參與提供制度與組織保障,并吸收社會各界人士參加,提供家長參與的方案以及檢查與評估等。
而在我國,目前有關家長參與的理論、政策法規都較少。雖然《幼兒園工作規程》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規定了要重視家長資源,但并沒有明確家長的權利與義務,這導致家長及幼兒園認識不清。因此迫切需要社會尤其是教育部門制定制度,成立相關組織以明確家長參與的權利和義務,在保障家長參與權的同時也約束他們的參與行為,避免家長過度參與從而干擾幼兒園的正常教學。此外,還應積極引導開展“家長參與”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探索家長參與的有效途徑。
(二)更新理念,增加家長參與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機會
研究表明,如果家長參與活動時受到教師的尊重,則會更愿意參與活動。同時Gbadamosi, Tara等人(2003)還指出,如果教師能了解家長的興趣,邀請他們參與其所關注的活動,家長對活動的參與水平與參與廣度都會得到提升。〔8〕因此,幼兒園及其工作人員應轉變理念,積極為家長參與教學活動提供物質與精神方面的支持。首先,應建立家長資料的收集、研究和分析制度,了解家長們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與家長的興趣,邀請家長參與他們期望了解的活動。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對積極參與的家長給予鼓勵與表揚,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最后,還應為家長提供各種參與活動的機會和提升家長參與能力的機會。如在主題活動開展之前,通過調查表向家長介紹主題及預設的活動,請家長提建議并寫明自己可以提供的幫助;在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邀請家長觀摩,甚至邀請有專長的家長當教學助手;在主題活動結束后,請家長寫反饋意見,包括活動開展后幼兒在家的表現以及對活動的評價等。
(三)家長從自身做起,提升自己參與教學活動的認識和能力
對于家長而言,首先應明確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他人”的地位,積極關注子女的教育,主動與教師聯系,為幼兒園教學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其次,家長可以通過上家長學校,向教師以及有經驗的家長學習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從觀念上提升自身參與的積極性和科學性,從實踐上多次或深入地投入到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使自身的科學育兒能力得以更快提高。
參考文獻:
〔1〕ALBRITTON,SHELLY,KLOTZ,et al.Parents as teacher:Advancing parent involvement in a child’s education〔R〕.Biloxi:Mid 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er Association’s Annual Meeting,2003.
〔2〕WALBERG,HERBERT J,et al.Family programs for academic learning〔J〕.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1992,(2):12-28.
〔3〕濟南市天橋區教工幼兒園課題組. 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J〕. 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4,(1).
〔4〕MAPP, KAREN L. Having their say: Parent describe how and why they are involved in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R〕.New Orleans: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02.
〔5〕SWAP, SUSAN MCALLISTER. Developing home-school partnerships: From concepts to practice〔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3
〔6〕周欣悅.談中美家長參與教育的差異〔J〕. 教學與管理,2003, (3): 80.
關鍵詞:幼兒園 教學質量 問題 對策
幼兒園教學質量管理的好與壞,不僅僅關系到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且還牽涉到每一位家長對孩子未來發展的期待。當前伴隨著幼兒園教育事業的不斷深入發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幼兒園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不足,這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了幼兒園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責任心的問題,以及幼兒園對于整體的教學質量把控的問題,還有就是幼兒園在發展過程中對于師資力量的繼續教育的問題,這些都是擺在幼兒園發展過程中必須要直接面對的現實問題。筆者就幼兒園教學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1]
一、幼兒園教學質量管理的問題
首先可以看到幼兒園教學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來自于幼兒園教師自身的原因,另外一個就是來自于幼兒園教學管理的體制問題。幼兒園教師在開展有效性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發現,他們對于日常教育教學手段的使用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這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了,幼兒園教師還沒有能夠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讓幼兒教師真正地從教師的崗位轉變成為幼兒園中一員的角色。從這個角色轉化的角度來看,幼兒園的教師應該更多地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多地承擔起自身角色轉變的問題,為更好地促進幼兒教育教學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陳鶴琴先生指出:幼兒世界,是幼兒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真世界。《綱要》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教師對幼教理論的理解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幼兒教育改革,信息時代賦予教師新的角色既不是母親,也不是同伴,而是“以專業的眼光賦予學習者和學習以價值的人。”作為幼兒教師,必須認識到幼兒是互動中的學習主體,是能動的主體,他們有能力通過自身的多種活動獲得發展,也必須通過教育活動中的探索、游戲、交往、操作等主體性活動才能獲得真正發展。[2]
其次,就是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幼兒園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了制度還沒有能夠真正地落到實處,還沒有能夠真正發揮幼兒園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對于幼兒園的各項管理制度來說,一般幼兒園都已經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幼兒教學管理制度,但是真正實施起來的相對較少,這樣的話就不能夠發揮出管理制度的作用,比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按照制度的要求來進行日常的教學工作,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出幼兒教學制度的良好作用。幼兒園教學質量管理更多地時候問題往往出現在教師對于幼兒的日常管理上面,只有完善好日常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的手段,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幼兒園教學質量的問題,從而更好地提升幼兒園日常管理的有效性。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當前幼兒園教學中的知識化教學的現象相對比較嚴重,這樣的話往往就導致了教育教學任務的提前,往往容易導致幼兒在進入到小學階段的時候產生一種抵觸學習的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產生往往能夠影響到幼兒的一生,對于幼兒今后的發展往往產生不利的影響,也可以說是影響到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提升。這些問題都是幼兒園教學質量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這些現實問題最重要的解決方法不僅僅需要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而且也需要幼兒園結合自身工作的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日常管理制度,從制度創新的角度來不斷完善幼兒園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改變。
二、幼兒園教學質量管理的應對措施分析
提升幼兒園的教學質量管理,需要從教育管理的制度上進行嚴格規范,同時還需要教師在進行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的過程中能夠結合自身教學的實際特點,找出一條能夠適合幼兒園教學方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不斷提升和完善教師的各項綜合素質,這樣才能夠真正發揮出幼兒園教師進行日常教育教學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可以看到只有不斷提升教師繼續教育的力度,才能夠將幼兒教師的素質提升起來,讓幼兒教師能夠更多地參與到各項教育教學的培訓過程中,不僅僅是對于他們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而且在學習過程中也能夠將自身的工作情況更好地融入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和完善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從而更有效地完善日常教學工作。對于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管理的應對策略來說,還需要建立起的就是要從幼兒園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角度來不斷地提升和完善幼兒園的各項規章制度,特別是對于開展幼兒教育主導者教師用制度來進行規范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這樣更能夠有效提升和完善日常的幼兒園教學管理工作。制度創新對于幼兒園教學質量管理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沒有好的管理制度就難以提升幼兒園教師工作的標準和規范,只有擁有了幼兒園工作的標準和規范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幼兒園教師服務于學生的教學目的。
最后需要幼兒園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和教訓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找出一條能夠適合本地區、本學校的特色教育教學之路,制定出適合于自己幼兒園發展的思路,從而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幼兒園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最終達到提升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3]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教育質量管理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出現在了教師和制度兩個層面上,鑒于這樣的一種現實狀況,就需要教師和幼兒園以及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出適合于幼兒園日常教學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及應對措施,從而更好地促進幼兒園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趙南“最近發展區”概念解析及其對幼兒園教學的啟示[J]. 學前教育研究.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