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2-16 16:55:4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麻醉學前景,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 )主要是局部應用于神經干或神經末梢周圍,作用:能暫時、完全和可逆地阻斷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使局部的痛覺暫時消失。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通過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而暫時引起神志消失、全身痛覺喪失、遺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等狀態的藥物。異丙酚屬于短效靜脈全身物。
1 對象與方法:
1.1診斷標準和患者選擇
針對本文的研究對象,在2012年10月份至2013年5月份期間,從成都市新都區人民醫院入院進行短時手術并對物不過敏的患者中選取30歲到35歲的患者90例,要求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相似。
1.2 實驗設計:
在研究設計中主要分為兩組實驗,采取前瞻性的隨機對照試驗的方法,兩組都將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各包含患者45人,實驗組的男女比例在32:13,對照組的男女比例為31:14,經統計學檢驗無顯著的差異。(P>0.05)。第一組實驗組選用異丙酚,對照組選擇普通的全是物;第二組實驗組選用異丙酚,對照組選用異丙酚的混合藥劑。
1.3 臨床適應癥及使用方法
(1)麻醉誘導。使用異丙酚進行誘導,能夠減輕氣管插管的動力學反應,性能良好,較其它的誘導藥品有更好的性能。一般推薦用量為1.5~2.5mg/kg,但由于不同的人對有不同需求,在實際應用中要根據不同的患者做出調整,因此,本次實驗選擇的患者的身體狀況相似,以便對比分析。對于年齡大和心血管功能減退的患者要特殊注意,本組實驗選擇的是30~35歲的患者,無需考慮此項。
(2)麻醉的維持。異丙酚作為品進行維持時,麻醉的深度很容易控制且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推薦量為4~12㎎/㎏.h。給藥方式有很大的靈活性,可以泵給藥、直接靜滴或者是稀釋在葡萄糖注射液中進行靜滴,但一般我們都會與鎮痛藥一起使用??紤]到不同個體對劑量的不同需求,異丙酚的麻醉維持使用量和麻醉維持的深度要適度的調整,小兒的劑量要稍稍增大一些為9~15㎎/㎏.h。有的手術進行的時間較短,那我們就可以在麻醉誘導過后2min開始,每隔3分鐘的時間注射四分之一分量的誘導劑。這樣的方式,在停止使用后,麻醉恢復的迅速,也會降低術后惡心的發生幾率。
(3)鎮靜作用。對于一些重癥的病人,術后需要做一定的鎮靜操作。根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大概的需要鎮靜的深度,可以在注射一定的負荷量之后,繼續少量的維持鎮靜。一般,負荷量的范圍是0.2到0.7mg/kg,以0.5㎎/㎏.h維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幫助病人提高對機械通氣的耐受力,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對鎮痛藥的依賴。但前提是檢查后確定的藥物量準確,小孩子禁用。
1.4藥物效果評定:
根據衛生部對于效果的判定標準,對于小手術中的使用的判定標準為起效快,持續時間短,不良反應少和蘇醒迅速。
1.5 統計學檢驗
計量數據表示X±S,計量數據比較采用 檢驗;計數數據采用 檢驗,以P
2 兩組實驗比較:
實驗組:對病人均要調節本品的給藥量,每10秒4ml(40mg)直至臨床上產生麻醉作用。維持麻醉:因人而異,通常1-2mg/kg,靜推1min內眼瞼反射消失,平均4.4min可睜眼,5.2min能回答簡單問題。
對照組:誘導時吸入濃度應小于6%,如大于7%常發生刺激性咳嗽或屏氣;維持麻醉用3%~4%濃度。常用作心血管麻醉、小兒、老年病人麻醉及門診手術麻醉??蓡为毷褂没蚣佑?0%氧化亞氮,并可用于靜吸復合全麻。
3 結果:
通過對比分析的研究方法,我們可以了解到,異丙酚相對于其他物有很大的優越性,進行麻醉后,可做維持麻醉的操作,有助于病人清醒。同時還有鎮靜的作用,根據病人的不同,用量應有調整。其次,異丙酚在單獨使用的時候并沒有復合使用時療效顯著,因此,在臨床手術中全身麻醉大多采用復合劑,比如,異丙酚和咪達唑侖復合麻醉的應用。
4 討論:
在近代醫學中,異丙酚的作用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減輕痛苦上,他的好處將越來越多展現出來,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異丙酚是一種經靜脈給予的全身麻醉劑,較低劑量時即可出現鎮靜和催眠作用。異丙酚快速起效,且迅速平穩,易于調控,恢復快而完全,并能盡快撤離呼吸機和拔出氣管插管,這在大多數早期文獻均已證實,雖然異丙酚的鎮靜作用可以相對較快地解除,但在本試驗中發現輸入>12h則恢復時間略長。異丙酚為磷脂乳劑,其中脂肪提供1.1 kcal/ml的熱量,應算入熱量來源。長期或高劑量輸入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癥。異丙酚其它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低血壓、心動過緩和外周靜脈注射部位疼痛。本試驗異丙酚組發生血壓下降8例,心率減慢4例。低血壓與劑量相關,常發生于大劑量給藥后,且因ICU中機械通氣患者可能需鎮靜時間長。手術麻醉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我們在術前、術時、術后都應該嚴格按照要求操作,減輕病人痛苦的同時保證病人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高改莉; 井蕊; 李淑芳,不同劑量異丙酚麻醉對食道癌患者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 2013/03
[2] 丁華,舒芬太尼復合異丙酚麻醉在結腸鏡檢查中的應用[J], 中國臨床研究, 2013/03
在中醫院校,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模的日漸壯大相比較,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規模則逐步萎縮,給學科建設和導師隊伍建設帶來了消極影響[7]。而在中醫研究生培養中,學科的發展水平、師資力量決定著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因此,結合中醫院校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培養特點,重新審視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要性,建立適應社會需要的中醫院校臨床醫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為保障中醫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質量,促進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1中醫院校臨床醫學學術學位設置的意義及其研究生培養特點
1.1臨床醫學專業設置學術學位的重要意義
臨床醫學的發展與進步,不僅有賴于高水平臨床執業醫師的培養,更有賴于醫學理論研究的突破及臨床應用理論、應用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兩者之間互為支撐、互為依托。學術研究的生力軍和后備力量主要來源于學術學位研究生。對中醫臨床醫學的學術創新研究是臨床醫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主要任務和最終目標,即培養具有從事中醫臨床基礎理論或應用基礎理論研究的高層次創新人才為目標,注重中醫臨床學術理論水平和實驗科研能力培養,注重中醫臨床理論和臨床診療的科學探索及從診療、保健方面新技術、新藥物、新方法的開發與創新研究。簡而言之,中醫臨床醫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學術與研究素養不僅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考核指標,更是學科學術水平、學科導師隊伍水平乃至整個醫學院校綜合學術實力的直接檢驗和體現。
綜上所述,中醫院校設置臨床醫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點,有機整合中醫學與臨床醫學學科資源,有利于改善學科結構,有利于跨學科學術交流,催產高水平學術研究成果;中醫院校設置臨床醫學學術學位,培養中醫藥高層次創新人才,是深化中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臨床醫學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學科學術活力的需要,也是中醫學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
1.2中醫院校臨床醫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特點
其培養有明顯的中醫氣息。中醫背景下的臨床醫學,與中醫學息息相通。研究生在本科階段有中醫學的學習經歷,研究生階段又在濃厚的中醫文化氛圍中生活、學習,從事科研和臨床工作,研究生指導教師雖從西醫院校獲得學位,但在中醫院校從事科教研工作多年,對中醫理論體系也具備一定的熟悉度,這些都給中醫院校臨床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打上了深刻的中醫烙印。
其培養不能脫離中醫臨床實踐。從西醫西藥的發展模式來看,借助于發達的實驗條件和實驗技術,其基礎研究往往是先行于臨床實踐,且獨立于臨床實踐之外的。中醫學理論體系則是圍繞臨床現象建立的,其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的孕育離不開中醫臨床的土壤,兩者難以分割。對中醫學來說,某一理論不能被自然科學證明,其概念模型不能在實驗室中復制并不重要,關鍵是該理論所表達的信息有何臨床指導價值,以及如何臨床運用。因此,中醫院校的臨床醫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應緊貼中醫臨床,應設置_定的中醫臨床診療實踐和規范的中醫臨床診療技能培訓要求。
其培養突出科研創新能力。如何增強研究生學術與研究素養是研究生培養目標的本質和核心。中醫臨床醫學是技能學科,也是經驗科學,但不能僅僅理解為臨床實踐和經驗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學會科學地“思考”,學會對臨床現象信息的認知、分析、綜合、推理、歸納總結、推陳出新。因此,其研究生培養改革措施須圍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養來開展,促進研究生的科研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
2臨床醫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實踐
廣州中醫藥大學于2010年獲準新增臨床醫學_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是首批開展臨床醫學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招收培養工作的中醫院校。作為該校最大的研究生培養示范單位之_,其第一臨床醫學院目前有臨床醫學_級學科項下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腫瘤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麻醉學、檢驗診斷學7個二級學科,有臨床醫學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7名,招收培養臨床醫學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25名。
研究結合中醫院校臨床醫學的研究生培養特點,重新審視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對中醫臨床醫學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及戰略意義,圍繞“臨床實踐與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相結合,增強研究生學術與研究素養”為核心進行了中醫臨床醫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的實踐探索。
2.1注重學科內涵建設,推進高水平導師隊伍建設學科是研究生培養的基礎,研究生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指導主體。學科建設和導師隊伍水平的提高為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重要保障,是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順利開展和取得實效的必要支持。構建學科體系。通過專家論證,凝練學科方向,形成學科特色,形成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腫瘤學、影像醫學與核醫學、麻醉學、檢驗診斷學7個臨床醫學二級學科。
推進高水平導師隊伍建設。通過研究生導師資格認定、遴選,強化學科師資隊伍力量,制定并完善臨床醫學學術型研究生導師遴選和考核機制,強調導師“三導”職責即學科前沿引導、科研方法指導和學術規范教導;實施導師指導問責制,導師是研究生臨床和科研活動的第_責任人,在研究生發生學術不端行為須由導師承擔相應責任;組織研究生導師開展業務培訓、指導經驗交流、學術交流等活動,提升研究生導師指導質量。
構建學術平臺,強化學科隊伍。整合優勢資源,培養以學科帶頭人領導下的結構合理的學術團隊和人才梯隊;學術交流促學術的發展創新,促進研究生導師學術知識結構緊跟學術前沿動態更新,活躍學科學術氛圍,進_步促進了學科學術科研工作的持續穩定發展。近三年第一臨床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共取得主持各級科研項目17項,可支配項目經費達166.3萬,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教學論文32篇;其中臨床醫學研究生指導教師主持省級以上科研項目8項,經費25萬元;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5篇,教學論文4篇。
2.2完善研究生培養方案,建立系統規范的研究生培訓和考核制度
研究生培養確立了“三位一體”化的培養模式,以學科專業教研室、臨床科室和實驗室為培養載體,進行專業理論知識學習、臨床輪訓實踐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規范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臨床醫學專業課程為主,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為輔,涵括了臨床醫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學習內容;編寫出版了研究生選修教材《現代中醫內科研究》。
修訂和完善了臨床醫學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明確培養目標、研究方向、學習年限、課程設置、科研工作與學位論文、培養方式與方法、醫療、教學、社會實踐環節的培養、德育、素質與能力培養、研究生教育管理、論文答辯與學位授予等要求;研究生第一學年集中學習公共課程;第二學期進入教研室(研究室),在導師指導下進行課題準備工作;第二、三學年主要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及臨床實踐技能訓練和撰寫學位論文。
制定了各專業方向的臨床醫學研究生臨床能力考核指標體系。考核指標體系借鑒衛生部普通??漆t師培訓模式,包含了思想品德考核、臨床綜合能力考核、專業臨床要求等方面,建立了合理的臨床醫學研究生培訓考核量化指標,實施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輪科考核與階段考核、畢業技能考核相結合,筆試、口試與實際操作相結合,考核小組評價與專家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模式。
注重科研能力培訓和考核。制定了《研究生科研能力培訓管理辦法(試行)》,針對理論學習和實驗操作為研究生開展臨床科研培訓和實驗技術培訓,讓研究生熟悉或了解臨床研究的基本要求、質量保證以及專項實驗技術,為研究生開展臨床相關科研活動提供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持。
動態跟蹤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情況。實施能力考核,考核內容包括查閱文獻與綜述報告情況、論文選題與開題報告情況、實驗課操作能力以及研究進展及情況考核。形成一系列管理制度。如《研究生指導教師工作職責》、《研究生臨床輪訓管理規定》等,匯編成冊,利于規范管理。
2.3創新學術環境建設,增強研究生學術和研究素養
研究生的創新意識、研究能力、科研探索精神,除了需要在直接參與具體的學術研究活動的過程中形成,更需要一種氛圍和環境的潛移默化的熏啕和影響。創新學術環境建設,是增強研究生學術和研究素養及實現研究生創新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積極推動臨床醫學各二級學科專業,定期開展學術沙龍、學術講座等學術活動。做到“定期、系列、優質”,如每月一次的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系列學術沙龍,腫瘤學學術講座等;鼓勵學科專業擴大學科學術影響力,主辦或承辦各類省級以上高層次學術交流活動,近三年各臨床醫學專業共組織舉辦院內的學術講座、學術沙龍共30場,省級??茖W術年會4場,如《廣東省中醫、中西醫結合腫瘤學術年會、第十屆全國腫瘤綜合治療新進展高研班暨全國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研討會》等;全國性的學術會議4場,如《麻醉科主任困難氣道處理培訓交流會》、《全國小兒麻醉暨第三屆中美小兒麻醉暨南方麻醉學術交流會》等,為專科人才的培養搭建了—個視野寬闊、氣氛濃厚的學術平臺,以學科學術建設帶動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
鼓勵研究生自主組織開展研究生學術沙龍活動。以研究生管理部門主辦,各年級研究生或各學科專業研究生團體承辦的方式,定期就研究生感興趣的話題,如“在讀博士生發表SCI論文經驗談”、“博士生出國學習交流經驗分享”等,邀請相關領域具有較高學術影響力的院內外專家、研究生導師、在科研或臨床上有突出成績的在讀或畢業研究生前來交流,活躍了學科學術氛圍,強化了研究生理論探索、自主創新意識,也促進了研究生學術討論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鼓勵研究生“走出去”。參加研究生學術論壇、研究生暑期學校等交流活動,借助其他高校和學科的學術資源開闊學術視野,促進跨學科培養和學術創新;鼓勵研究生以聯合培養的形式到國際知名大學進行訪學研究和短期交流,提高學術創新能力,如麻醉學專業研究生已于2012年7月赴美國耶魯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聯合培養。
中醫院校的臨床醫學一級學科是新生學科專業,與其他學科專業相比,其在跨學科學術交流、學術資源優化與共享、學科建設發展空間上享有很大的優勢,構建科學合理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將有助于臨床醫學研究生教育的蓬勃發展。
中醫院校臨床醫學學術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植根于中醫藥的大環境,與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有其相近之處,兩者均涵括了臨床與科研能力的培養;其研究生培養目標定位則不同,前者注重臨床實踐技能,培養高水平的中西醫結合臨床??漆t生,而后者注重科研素養,為高等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輸送高素質師資和科研人員。
該研究以探索中醫院校臨床醫學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為主線,圍繞學科內涵建設、研究生培養方案制定、學術平臺建設等要素,注重和突出臨床醫學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實施臨床醫學研究生臨床實踐管理制度和科研技能培訓制度,形成了臨床能力考核指標體系和科研能力考核指標體系,以臨床和科研實踐帶動研究生學術和研究素養的不斷提高;研究始終圍繞實踐開展,堅持邊研究,邊實踐,邊總結,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較大的推廣價值,有利于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發揮效益,在實踐中完善提高,通過實踐反饋不斷完善提升,有利于保證各項培養改革措施按計劃實施。
目前該研究項目制定的研究生培養方案已在該校臨床醫學專業各二級學科中全面應用,研究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各學科內涵建設逐步完善,研究生的專業認同感逐年提高,專業思想曰益牢固,專業學習興趣不斷增強,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掌握得到了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得到有力的保障,2014年首批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研究生的就業前景看好。前研究生課程學習中大多偏重理論教學的實際情況,要求授課教師逐步擺脫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推行研討式、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強化師生間的互動,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效果。為此,研究生院大幅增設了諸如《流式細胞儀及激光共聚焦技術及應用》、《生命科學研究進展》、《質譜分析》等為代表的實驗技術類、醫學前沿動態以及跨學科應用類課程,使研究生的知識視野、科研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和強化。
3醫學研究生課程設置改革的思索與探討進一步推進研究生課程設置改革,構建合理的醫學研究生課程體系,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結合作者所在院校研究生課程設置的特點和經驗,筆者認為研究生課程體系的設置和改革,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1強調跨學科培養研究生,重視相關學科課程研究生教育模式應隨著學科專業的發展而不斷變革,應大力提倡導師指導和集體培養相結合的培養模式,應特別包含新興學科,重視邊緣學科,研究生指導小組成員的專家應至少有一個來自交叉學科,避免學生專業視野狹窄。另外可根據實際情況鼓勵部分交叉的學科進行聯合招收、培養研究生,并逐步過渡為設立跨學科的創新培養平臺進行研究生培養。
3.2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提高研究生教材質量進一步加強研究生課程的師資與教材建設,培養_支具有先進教育理念、學術上有新思想、勇于創新的研究生課程教師隊伍。加強研究生課程的管理,特別是對研究生課程的開設要把好“準入關”,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課程評價體系,改變目前部分單位存在的因人設課的現象,促進研究生課程的正規化建設,體現出研究生教材專、精、深和前沿性的特點,使碩士生課程教學與本科生拉開檔次。
3.3調動研究生主觀能動性,重視教學方法改革在教學方法上,大部分研究生課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本科階段那種知識傳授式的教學模式上。應針對不同類型培養研究生,采用多樣化的授課方法,如PBL教學互動,計算機模擬,問題式研討等非課堂講授式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3.4強調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重視實踐類課程緊跟現代醫學發展趨勢,即時修訂更新課程設置,盡可能多地開設實驗技術類、醫學前沿進展類課程,定期舉辦研討會、學術論壇等活動,為研究生與醫學領域不同專業的研究人員創造交流平臺,使研究生更好地了解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研究的最新進展及研究動態,培養研究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3.5加強研究生思政及人文素質的培養,營造優良育人環境
通過進行黨課培訓、時事政策教育和專業講座等,教育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將社會需要與自身價值取向相統_,在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尋找實現個人價值的結合點,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開展環境倫理、生態倫理、科技倫理、網絡倫理等教育,以活動為載體,通過開展_系列集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于_體的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寓教于學、寓教于樂、寓教于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