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2-19 11:20:5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當前人口老齡化現狀,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現狀;問題
一、前言
人口老齡化指的是在總人口當中,年輕人占比減少,老年人占比增加。老年人主要是指年齡在60或65歲以上的人,國際上認為,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有超過10%以上的60歲以上老年人,或7%以上的65歲以上老年人,就可以說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階段。目前,在我國社會中,存在著較為普遍的老年人空巢化、失能化、高齡化特點,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因而社會中面臨的養老問題十分嚴峻。
二、人口老齡化的現狀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發展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社會變革、結構調整、體質轉化的重要時期。而我國面臨的人口老齡化情況也非常嚴峻,為社會發展進步造成了較大的壓力,構建科學合理的養老保障服務體系既是社會大眾的期盼,也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根據國際標準判斷,我國已經進入到了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據統計,我國當前60歲以上老年人占比已經超過12%,預計每年增速將達到3%。根據相關預測,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17%,到2050年,這一比例可能上升到30%。在人口老齡化迅速發展的情況下,我國當前的城鄉老年人口分布、老年群體狀況、家庭結構等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傳統的三代同堂式家庭占比逐漸降低,“四二一”結構家庭比例逐漸升高,老年人獨居情況較多,因此老年人會感覺到愈加嚴重的失落、孤獨、和被排斥感。一方面需要子女親友給予更多的陪伴,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同輩互助關系,緩解感情孤獨。
目前,根據相關統計,我國當前純老年人家庭占比約為43%左右,同時高齡老年人數量在不斷增加,當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超過了73歲,8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經超過1600萬,預計到2050年,高齡老年人數量將超過1億,在全世界高齡老年人中,占比將達到25%。在老年人口中,高齡老年人增速往往最快,我國高齡老年人增長率平均增速已經達到5%以上,遠遠超出所有老年人口平均增速。當前我國城鄉人口老齡化程度已經發生倒置,在很多發達國家中,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通常高于農村,而在我國則正好相反。從2000年開始,我國農村老齡化水平就已經超過城鎮。對于農村來說,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影響要遠大于城鎮。此外,老齡化的情況已經超前于現代化,我國目前尚未完全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但已經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
三、人口老齡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人口老齡化必然帶來一些問題,包括養老保障體系、醫療保障體制、老年照料服務體系、社會管理體制等,都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一)在養老保障制度中,關鍵性的問題就是充足的養老資金。而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較快,使得撫養結構發生了改變,本來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就比較晚,而養老金繳納者大量減少,養老金領取者大量增加,使得養老金供需面臨較大矛盾。所以,對養老保險制度進行進一步完善,是當前一項重要的任務。
(二)在醫療衛生資源消費中,老年人是重要的消費主體。然而我國當前醫療資源存在著分布不均、總體不足的問題,醫療保障制度覆蓋面不足,政府投入力度不足,個人負擔費用上升,給醫療保障體系造成了較大的壓力。
(三)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獨居、病殘、高齡老人的數量不斷增加,對社會照料護理服務的需求量也就大大增加。不過,我國目前社會養老床位數嚴重不足,老年照料服務體系建設遲緩,服務能力也較為不足,因此,國家還需要在這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的照料及護理服務。
(四)我國的社會管理體制中,對于人口老齡化社會下的社會化服務管理要求,已經難以滿足。隨著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數量的不斷增加,對社會化服務管理的要求也必然有所提高。而我國目前社區建設仍存在較大的不足,服務水平、服務能力相對較差,難以滿足當前的社會發展需求。因此,社區應當對老年工作機制進行大力建設和健全,并致力于對老年人合法權益的維護、對老年群眾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對老年活動項目的組織提供、對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因此,社區服務的發展和社區的建設將成為未來發展中的重點工作。
四、結論
人口老齡化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必然經歷的一個時期。但是由于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有限,而老齡化進程又十分迅速,因而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狀并不客觀,社會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基于此,應當針對人口老齡化面臨的主要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應對,不斷提高老年人服務于保障力度,從而實現社會良好的可持續發展。
所謂養老保險也被稱為社會養老保險,主要是指國家按照規章制度對退休或者達到法定年齡的老年人給予資金的補貼。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則主要包括三種含義:其一,養老保險是在規定的范圍中勞動者與退休人員所享受的政府補貼,這里所講述的規定范圍是指勞動者按照法律每年繳納養老保險費用,并且符合養老待遇的城鎮職工。其二,養老保險的目的是能夠保障職工在離開工作崗位后具備基本的生活補貼,具有比較穩定的生活來源。其三,養老保險往往需要社會保險作為主要發展載體,以此實現保障的基本作用。
二、人口老齡化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產生的影響
1.人口老齡化進一步激增退休費用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口老齡化現狀日趨嚴重,離休退休職工的費用逐漸上升,在2001年突破3000萬元,2003年突破4000萬元,截止到2014年已經突破了近7000萬元。之所以導致全國離休退休職工費用上升的原因包括兩點:其一是離休與退休人員的數量不斷增加,在2011年退休人數超過3000萬人,2013年則超過5000萬人,2014年則突破7000萬人。每三年便會增加3000萬人,導致老年人數量越來越多。另外,在近幾年時間間隔產生縮短的現象,每年平均增加170萬人。其二是每年每人的退休費用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從1978年的500元到今天的4000—5000元,可以得知退休費用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增高。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出現與擴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費用上升,對國家財政而言帶來威脅與阻礙。
2.人口老齡化導致養老保險基本的籌集方式發生變化
從整體角度分析,人口年齡與基金的籌集模式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由于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導致人口年齡的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這種模式會導致養老金支付、收繳等一系列問題的出現,致使養老金保險基金籌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自21世紀初國家便頒布了相應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并且根據國家的發展水平以及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制定符合實際發展需求的制度,養老保險資金籌集的方式也從原先的現收現付轉變為部分積累,這種籌集方式不僅可以滿足養老金發放的金額,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部分積累資金。此外,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老年人的數量多、規模大,老齡化發展速度加快,老齡化地區城鄉差異明顯等因素,導致積極轉變養老保險基金籌集成為了當前最為主要的任務,其中在養老保險基金籌集模式的轉變中需要進行一定基礎的基金積累,從而保證養老保險制度能夠穩定發展。
3.人口老齡化致使養老保險基金缺口逐漸增加
在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退休人員數量比較多,受到資金增加、覆蓋面積困難基金繳納等因素的影響,導致養老保險基金出現不足現象。現如今,人口老齡化導致養老保險基金缺口擴大,從上個世紀150億元到21世紀10000億元,可以明確表明養老保險基金缺口逐漸增加。另外,人口老齡化速度逐漸加快,并且伴隨著隱形債務支付高峰期的來臨,養老保險基金的缺口還會有所擴張。所以,為進一步保證養老保險基金的有序發放,國家政府需要對缺口資金進行彌補,加大資金投入,否則會導致出現嚴重財務危機,阻礙社會的和諧發展。
4.人口老齡化推動多層次養老保障體制的構建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職業教育 挑戰 機遇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主要是指老年人口在社會總人口中比重增加的過程。由于城市地區經濟水平及醫療水平較農村地區好,所以城市居民的老齡化現象更為突出,截至目前,我國城市居民占全國總人數的四成左右,在未來20年里將會突破六成,這就意味著我國城市地區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上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對此,老年產業的發展將會成為社會的一個趨勢,職業教育需要就當前社會現狀調整自身教育體系和教育模式,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
一、人口老齡化對我國職業教育的挑戰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逐步凸顯,我國在政策上開始鼓勵老年產業的發展,這樣不僅會推動涉老服務業的發展,更能夠讓許多老年人接受再教育,獲得再就業,從而減緩社會壓力。但是,就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現狀來看,人口老齡化帶來了諸多問題和挑戰。
(一)涉老職業人員專業化水平低,接受再教育的意識不足
目前,我國涉老人才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諸如養老院之類的服務機構內的管理人員;第二種,涉老服務人員。其需要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的護理、精神慰藉以及良好的溝通等服務;第三種,為老年人服務的志愿者,這些往往都是臨時性的。就上述三種涉老人才類型來看,其在為老年人服務的前提必須要有專業化的涉老知識和服務知識。但是,由于當前我國就業人員對老年產業的認識不足,所以一些高知識結構的人才甚少進入此行業,從而導致了我國涉老職業人員專業化水平低,管理人員的理論知識、經驗技能不足,服務人員大多為農民工,其對養老服務的認識也僅僅止步于生活照料。加之,這些人員沒有強烈獲取再教育的意識,從而導致了我國老年產業發展極不成熟。
(二)涉老職業技術教育供給與老年產業發展需求不符
雖然目前我國鼓勵涉老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但是由于該產業剛剛流行于市場當中,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建立這一教育體系的重要性。因此,當前我國涉老職業教育從專業建設、科研水平以及培養體系等方面都依然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甚至仍然有許多職業教育學校并沒有涉老職業教育這一科目,從整體來看,涉老職業技術教育供給與老年產業發展需求嚴重不符。
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職業教育面臨的機遇
由上可見,人口老齡化對我國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找到職業教育突破人口老齡化屏障的辦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人口老齡化也為我國職業教育提供了諸多發展機遇。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勞動年齡后延,急需職業教育輔助就業
受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影響,我國實際勞動年齡將會逐步后延,這些后延的勞動者社會經驗歷練充足,且有勞動欲望,如果進入老年產業將會整體改善涉老人員知識水平低的現狀。如果我國職業教育機構加強對此類勞動者的吸收和招納,通過職業教育可以實現其勞動力的再生產。因此,職業教育機構可以針對這一空缺提供相應的教育,使這一部分的勞動力能夠繼續為社會服務。
(二)老年產業的興起使得市場就業需求增加
老年產業主要是從生產、經營以及服務等多個方面為老年人提品及服務的一個產業部門。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凸顯,老年產業隨之發展起來,因此,對于此類產品及服務的需求將會逐步增加,這樣也會帶動人口就業問題,緩解就業壓力。而職業教育本身也是為受教育人群提供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需的技能和知識的教育,因此,職業教育迎合了老年產業迅速發展、相關人才亟待擴充的市場需求。
(三)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使得老年人居家養老需要社區人力資源的輔助
由于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當前有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加之這些勞動力人口還要承擔子女的撫養責任,如果單靠他們來承擔老人的養老問題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與之配套的社會化服務程度依然還很低,需要有專業化的家政服務或照料服務人才來為老人營造更細心、更舒心的居家養老環境。而這些專業化的社區人力資源需要專業化的職業教育機構予以培養。由此可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職業教育面臨著許多機遇。
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職業教育改革的對策
通過上述關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職業教育的挑戰及機遇分析,筆者認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更新教育理念
想要在職業教育中融入關于涉老管理人員以及服務人員教育培訓工作,并將其演變成為一個重要的科系,首先就必須要轉變職業教育機構的教育理念,并將這一理念傳達給受訓的每個學員,讓他們了解到該行業的重要性和未來的發展前景。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往該科系職業教育成功案例宣傳、國家相關政策及財政扶持狀況分享、老齡化趨勢的必然性分析等使接受涉老職業教育的人群能夠在該行業中獲取更多的職業期望值。
(二)增加社區人力資源教育的經費投入
經費不足一直困擾我國社區人力資源教育在職業教育中向前發展的一大阻力。想要改善這一現狀,筆者認為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國家及地方經費的投入力度要加大,以切實保障涉老職業教育改革及發展有充足的資金;第二,社區財政支持。涉老職業教育不可能完全靠國家及地方財政撥款,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學的。對此,筆者認為應該建立社區財政支持體系,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切實保證涉老職業教育的順利開展。
(三)加強職業教育的法制建設
涉老職業教育不僅要依靠個人、社會的力量,更需要法律制度上的保障,以實現涉老職業教育的規范化、正規化以及權威化。因此,加強涉老職業教育法制建設將是對涉老服務未來發展在制度和法律上予以了肯定和保護。需要注意的是,在法律制定的過程中需要就國外先進且相關的立法經驗進行借鑒,以確保我國法律制定的合理性、科學性。
(四)拓寬教育范圍及內容
未來我國涉老職業教育需要積極拓寬教育的范圍,以迎合市場的發展需要。具體來說:第一,重點強化涉老服務理論知識以及規范化服務禮儀的培訓。由于接受職業教育培訓的涉老服務人員大多接受教育的層次較低,雖然我們在致力于改善這一問題,但是短時間內是無法徹底解決的。因此,在對涉老服務人員進行職業教育之時,要讓其多學習一些理論知識和規范化服務,從而在基礎學習上予以提高;第二,學員年齡要拓寬要求。由上可知,我國勞動年齡是逐步后延的,許多年齡較大的后延勞動力在接受職業教育培訓以后,也可以引入到涉老服務行業,而且此類勞動力在心理上能更接近于被服務人群,未來工作也更好開展。而且,這種相當于老年人自己服務于自己的一種方式,可以極大地緩解涉老服務的壓力;第三,合理規劃教育內容。在此方面,筆者認為需要就基礎教育項目、閑暇教育內容、文藝生活情趣教育內容、家政組合管理等進行統籌規劃和安排,以確保職業教育能夠從理論化層次上升到實踐性上,讓涉老服務人才在未來工作中能夠予以直接借鑒。
(五)實行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終身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方式
人口老齡化現狀不僅要求了老年產業的發展,更要求了針對涉老服務行業的發展,這些都需要職業教育輔助一部分人進入老年產業。相對于讓眾多青壯年進入這一行業,筆者認為,可以實行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終身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方式,采取老年人幫助老年人、老年人進入老年產業及涉老服務行業實現再就業等方式,不僅解決了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更解決了老年人老無所長、老無所依的狀態。
總結
總而言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職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且要在更新教育理念、增加社區人力資源教育的經費投入、加強職業教育的法制建設、拓寬教育范圍及內容上予以努力。
【參考文獻】
[1]周俊山,尹銀. 人口老齡化趨勢下的職業教育改革[J]. 職業技術教育,2008(4).
[2]王延輝,宋殿嬌. 人口老齡化對職業教育的挑戰和啟示[J]. 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2).
【關鍵詞】新疆 產業結構 人口老齡化
新疆是西部重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在全國屬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省區。近幾年來在黨與國家的關懷下,經濟增長呈現突飛猛進的態勢,同時人口老齡化問題也不容忽視。在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不高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將會加劇問題的嚴重性。隨著新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消費發生變化、應高度重視、抓住時機,靈活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發展、完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
一、人口老齡化及產業結構的相關涵義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總體年齡結構變化的一種過程,是總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的一種發展趨勢。國際上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是否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產業是指國民經濟中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在產品和勞務的生產和經營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業或單位及其活動的集合。我國采用的是2003年5月由國家統計局制定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具體為:第一產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包括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包括除第一、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具體包括: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國際組織等。
總之,現代經濟在增長過程中,三次產業的結構變動總是同各國的工業化或工業的現代化過程相互聯系。
二、新疆人口老齡化現狀
新疆遠離全國經濟中心,經濟發展水平與全國相比差距較大,同時新疆多民族雜居,經濟、社會、民族和人口本身發展的特點不同,這些因素導致了新疆地區老齡化趨勢具有較大特殊性。
新疆人口老齡化總體水平較低,但增長速度較快。2008年中國社科院人口調查報告顯示,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程度以新疆最低。這份全國人口調查表明,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8.51%,而新疆只有5.43%。與全國人口老齡化的相比處于較低水平。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顯示,新疆全區常住人口為21813334人,其中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1350269人,占6.1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52個百分點;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66個百分點。新疆地區人口老齡化問題也逐漸體現出來,并呈現增長趨勢。
農村老齡化高于城鎮。新疆地區60%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在農牧區,加上多數青壯勞動力流向城鎮,使得其農村人口老齡化逐漸快于城鎮。
少數民族老齡化人口數量高于漢族。新疆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人口近60%,少數民族人口基數大,老齡人口數量也相對多。
老年人口健康狀況不樂觀。由于城鄉衛生條件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狀況差異顯著。尤其少數民族老齡人口多聚集在南疆、北疆經濟不發達地區,文化水平低,加上醫療條件相對落后,健康狀況更不樂觀。
但是,新疆作為少數民族地區,計劃生育開展的時間晚于全國其他多數地區。漢族人口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開始實行計劃生育,而少數民族計劃生育直到1988年才開始進行,并且新疆少數民族計劃生育政策實行的是比漢族多一胎的政策。這樣的計劃生育政策,客觀上使新疆人口老齡化的步伐相對于內地大多數省區要慢得多,使得新疆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與內地相比相應地小些,這對于新疆應付未來老齡化的挑戰是有利的。
三、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以及調整對策
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重,對產業結構的制約主要表現為:勞動者隊伍整體的體力和精力的衰退,往往會帶來勞動生產率的下降,接受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適應工作變遷等,這些最終會影響到產業結構高級化;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加,將加重社會負擔、減少社會積累,同樣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甚至會對經濟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老年人口的增加,將導致社會對老年保障服務的需求強烈,會使社會的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社會消費的很大一部分,將用于老年人的醫療保健以及娛樂消費中,這將給生產領域提供一個比較廣闊的市場和產業前景。目前新疆老齡化程度較低是比較有利的。新疆總人口距離進入老齡化社會還有一個較長的緩沖時期。在這段期間,可充分借鑒我國在解決老齡問題上的成功經驗,把人口老齡化給新疆社會經濟各方面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在客觀上要求老年市場需求增長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形成強有力的針對老年人群的服務產業,第三產業是老年消費最集中的產業,從消費角度看,老齡化對第三產業將產生超強需求。其中:
第一,金融保險、醫療衛生服務、心理咨詢等產業必須加強;
第二,文化性、娛樂性消費行業要盡快發展、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場所,而不僅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活動中心;
第三,擴大老年照料、護理業等勞務消費的比重,加強社會服務行業使老年家庭的家務勞動社會化。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新疆統計年鑒2008[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產業結構;醫療保險
前言
人口是綜合多種社會關系、經濟關系的社會實體。自建國以來,中國的人口問題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并且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其中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我國在1982年以前,大多數人對這一概念是聞所未聞的,直到1982年聯合國在維也納召開“老齡化問題世界大會”,老齡化問題進入人們的視野,我國從聯合國文件中引進并一直使用至今。現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由于近年來計劃生育的實施,大約在2013年人口總數增加緩慢,因此,隨著老年人口總數不斷地增加,而有效勞動力人口總數不斷地減少,我們將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會越來越研究。這種一種不可逆的人口結構改變,將直接影響我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式的變革。本文主要探究了人口老齡化對中國產業結構的影響,尤其是對第三產業產生的影響。
一、中國人口老齡化概述
1、研究背景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人類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階段,快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成為深刻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總體上看,當前關于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影響的研究還很不夠,此方面的文獻很少。在宏觀經濟層面上,關于人口老齡化與消費、投資、經濟增長的關系已有很多研究結果。鐘若愚(2005)提出要從勞動力供給和消費需求兩個方面考慮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另外,也有一些文獻從勞動生產效率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認為人口老齡化將導致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上升,而不同年齡層的勞動力本身具有不同的生產效率,從而影響產業結構。同時,人口老齡化引起的勞動力總供給下降,將誘發各部門的技術創新,提高各部門的勞動生產率。
2、人口老齡化現狀
老齡化不是數量概念,而是結構比例概念。從1949年后進行的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自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開始,我國的老年人口比例就持續升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6.96%,按照國際標準,這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為17765萬人,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約為11883萬人,占8.87%。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中國已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將面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
二、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產業結構的影響
1、中國三大產業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改變。自1990年以來我國三產業所占比重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通過比較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可以看出:1990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6.7%,到2014年,所占比重下降到9.2%,降低了17.5%;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90年的32.4%增長到2014年的48.2%,增長了近16%;而第二產業增加值所占比例變化不大,在40%-50%之間波動,說明第二產業的發展比較平穩。第三產業在我國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2、人口老齡化對于產業的影響
人口作為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最終主體,它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主要通過供給和需求方面體現出來。從最基本的層次來看,人口結構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需求結構,從而最終影響產業結構狀態。
現在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其中嬰幼兒(0-14歲)的人口不僅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斷地下降,而且在絕對數水平下都不斷下降;15-64歲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先增加然后降低,呈現U型;老年人(65歲以上)的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斷的上升。因此,在以后的時間中,我國的嬰幼兒產品的市場需求會降低,用于服務于青壯年的市場需求將保持相對穩定,然而老年人的生活用品和服務的市場需求會增加。從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口老齡化對于嬰幼兒和少年的產業需求會降低,而對于老年人的產業因需求的會增加,其發展機會也比其他產業機會大,所以,人口老齡化是促使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因。
三、老齡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途徑
產業結構的本質是產業間經濟技術聯系、反映為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影響各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影響各產業內部及產業間經濟技術聯系和比例關系的內在因素包括各種要素的比例和配置關系、使用的技術效率等。老齡化將通過供需兩方面的共同作用,間接地影響到這些因素,從而影響各種資源、要素在產業內部和產業之間的分布、配置和使用效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帶動老年的形成和老年產業的發展。人口老齡化將導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和數量增多,為老年市場的形成提供的基礎條件,由此導致老年產業的興起和發展。(2)促進現有產業結構的長期調整。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產業結構調整轉向為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為主,使供給結構適應消費結構的變化。
四、實證檢驗
在借鑒上述文獻的研究基礎上,本文將在Raiser(2003)得出的基準產業結構模型中引入人口老齡化因素,建立一個單一勞動力要素的三部門總量數理模型。該模型簡單分析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需求和供給方面的影響,對于老齡化促進的產業(本文舉出兩個第三產業的兩個行業:保險和醫療),通過簡單的計量統計,分析老齡化對其的影響。
首先,需要定義人口老齡化程度指標。本文假設經濟系統中只存在老年人口和就業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老年人口不參與生產活動,只參與消費活動。因此,人口老齡化程度可以用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表示,即:當人口總量為N,就業人口總量為L時,人口老齡化程度為:Φ=N-LN(1)
就業人口將分別配置于三個產業部門,本文假設勞動力在不同的部門之間具有完全替代性,同時不存在部門間的交叉就業情況,即每一個勞動力都只從事一個部門的生產。如果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部門的就業人口總量分別為L1,L2,L3,那么就業總量等式可以表述如下:
L=(1-Φ)N=L1+L2+L3(2)
在勞動供給方面,從公式(2)可以看出,人口老齡化提高的一個直接影響效應是減少就業總人口,即減少勞動力的供給。在需求方面,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提高,將導致老齡用品需求的增加,有利于促進老齡產業發展,而老齡產業主要內容多是在服務業。因此,人口老齡化將提高對服務業的需求,尤其是養老服務業的需求的效應。
1、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與保險
本文采用Eviews7.0計量軟件,對1990年-2014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與離退人員參與保險率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為:
y1=1.207x1-0.059(1)
t:53.68-35.37 ;R2=0.99DW=1.41F=2878
此方程在5%檢驗,此方程是顯著的,即6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與離退人員參與保險率呈正相關,即65歲老年人口比率增加1%,離退人員的保險率增加約為1%。即人口老齡化有助于保險行業的發展,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模型的懷特檢驗:nR2=7.57,P=0.02
2、65歲以上老年人口與醫療(醫院個數)關系
老年人的患病率和人均醫藥費用高于年輕人,多患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療程長,預后差,費用大,因此,老齡人口是醫療服務的高消費人群。由圖可以看出65歲老年人口數量與醫院個數整體上呈正相關。
運用Eviews7.0計量軟件,對1990年-2014年65歲人口數量與全國綜合醫院個數進行回歸分析,得到回歸方程為:
y2=1.492x2+3905.661(2)
t:23.72-5.25;R2=0.96DW=0.53F=563
此方程在5%檢驗,此方程是顯著的,即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與全國綜合醫院個數兩列成正相關,每增加1萬個老年人即可增加約3900個醫院。人口老齡化增加了醫院的個數,促進了醫護人員的增加,有利于醫護人員的就業,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模型的懷特檢驗:nR2=4.01,P=0.013
結論
現在是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與優化的重要時刻,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也是非常的關鍵。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包括增加值結構和勞動力就業結構),優化經濟結構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要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增加有效勞動力,促進再就業事業的發展,調整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調整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增加有效勞動力的生產效率,進而達到優化第三產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的效果。現在,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已經完成了調整產業機構和優化的第一個方面。
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我們必須給予重視,雖然人口老齡化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第一步完成,但是帶來了更多的問題,對于產業結構第二步是目前我國所最關、心最關注的問題。但是人口老齡化必然帶動第三產業大發展,而有助于調整國民經濟增加值的產業解雇且有利促進勞動力的產業轉移,實質上是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實現勞動力就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我國在面對人口老齡化,一方面可以優化生育政策,緩解人口老齡化,另一方面在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合理大力發展老年產品,促進老年人消費,促進完成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的第二步順利完成。
(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