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多細胞生物特點范文

多細胞生物特點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3-12-25 14:35:1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多細胞生物特點,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多細胞生物特點

篇1

一、教學目的要求

(一)要求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關于細胞生物的新陳代謝、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和變異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以及這些知識在農業、醫藥、工業、國防上的應用。

(二)通過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

(三)要求學生掌握使用高倍顯微鏡,做簡單的生理實驗等的基本技能。

(四)培養學生自學生物學知識的能力,觀察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殖發育的能力,分析和解釋一些生物現象的初步能力。 

二、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

(一)從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和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出發,認真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選取生物的結構和生理的知識。結構知識是理解生理知識的基礎。生理知識是闡明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和生殖等的基礎知識。因此,必須重視選取形態結構和生理的知識。

(二)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必須做到理論密切聯系實際。

1.選取生物學基礎知識,要密切聯系工農業生產實際。生物學是農業、畜牧業和醫學等方面實踐的理論基礎,通過學習生物學知識,要使學生知道生物與生產的關系十分密切,應該利用和改造有益的生物,防除有害的生物。

2.要密切聯系各地的自然實際。由于我國幅員廣大,各地的生物種類有很大差別。因此,所選取的植物和動物,既要重視其典型性,又必須盡可能是各地比較常見的,以便學生可以直接觀察到這些動植物和了解這些動植物的生活規律。

3.選取的生物學基礎知識,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使學生加深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更加深刻地認識學習生物學的意義。

(三)適當選取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生物學基礎知識。

現代生物科學發展很快,生物課必須重視用現代生物科學的觀點來闡述教學內容,并且適當地增加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水平的知識內容,使學生對生物科學發展的現狀有個初步的認識,為他們進一步學習現代生物科學知識和參加工農業生產打下必要的基礎。

三、班級現狀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高二(2)、(3)、(4)三個班級,三個班級人數分別為:46、45、46人,雖然通過班主任,我對個班的現狀有了一點了解,但由于生物是從高二開始的起始課程,所以具體情況還不能下定論。

四、教學進度安排

高中階段學習的生物學知識,是在初中生物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習生物的基本特征,側重于生命活動的共同規律的內容。主要包括細胞、新陳代謝及其調節、生殖和發育、遺傳和變異的知識。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所學的生物學基礎知識,既有所分工、又互相銜接,高中生物學是初中生物學知識的綜合、概括和提高。

高中二年級開設的生物必修課(第一學期),每周2課時,共計34課時。講述細胞、生物的新陳代謝、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和變異等生物學基礎知識。

五、教學內容及其課時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課教學進度

單元

 知 識

 學生實驗

 課時

 

要 點

 教學要求

 項 目

 

 

緒論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科學的新進展

高中生物課學習的要求和方法

 B

A

A

 

 2

 

生命的物質基礎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

 B

C

 實驗:顯微鏡的結構和使用;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

 2+1+1

 

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細胞主要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

細胞周期

細胞分裂

 B

C

A

 實驗:

1.顫藻和水綿細胞的比較觀察

2.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2+1+2+1

 

 

生物的新陳代謝

 光合作用的發現,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義

根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的礦質營養

動物的營養

呼吸作用

 

A

B

B

B

B

 實驗:

1.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2.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2+5

 

應激性和生命活動的調節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高等動物的激素調節

高等動物的神經調節

 A

A

B

 

 1+1+2

 

生殖和發育

 減數分裂和配子的形成

 A

 

  2

 

     

具體教學內容如下:

緒 論

生物的基本特征(細胞結構,新陳代謝,生長現象,應激性,生殖和發育,遺傳和變異,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的概述。

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和發展方向。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意義。

說明:生物學的研究對象和發展方向,只要求學生作一般了解。

一、細胞

細胞的發現。細胞學說。原生質的概念。

細胞的化學成分:水,無機鹽,糖類, 脂類,蛋白質,核酸;上述物質特別是蛋白質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構成細胞的化學元素。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真核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細胞膜,細胞質(其中含有線粒體、質體、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中心體等細胞器),細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質)。細胞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的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細胞周期;細胞的分裂期分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個分裂期的細胞核結構變化的特點。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

〔實驗〕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初步學會使用高倍顯微鏡。

說明:在《細胞》中,以下內容只要求學生作一般了解。

1.細胞的發現,細胞學說,原生質的概念。

2.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中心體等細胞器。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3.無絲分裂。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有有絲分裂。

二、生物的新陳代謝

新陳代謝的概念。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概念。

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水分代謝——細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脹作用吸水;細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滲透吸水。滲透吸水的原理。滲透作用的概念。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礦質代謝——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交換吸附。植物對離子的選擇吸收。礦質元素的利用。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高等植物葉綠體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反應,暗反應)。ATP(三磷酸腺苷)的簡式,ATP與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轉變。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本質區別。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呼吸作用的過程(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有氧呼吸的過程與無氧呼吸的過程的異同。

動物的新陳代謝:體內細胞的物質交換——單細胞動物與外界環境直接進行物質交換;多細胞動物(如哺乳動物)的體內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間接進行物質交換。

物質代謝——食物的消化(單細胞動物、低等的多細胞動物、高等的多細胞動物消化食物的特點。哺乳動物的消化過程概述)。營養物質的吸收(小腸在形態結構上適于吸收的特點,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物質代謝的過程(糖類代謝、蛋白質代謝的過程概述)。

能量代謝——氣體交換(單細胞動物和多細胞高等動物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能量的釋放、轉移和利用。高等動物在缺氧狀態下通過無氧呼吸獲得能量。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同化作用的兩種不同類型(自養型、異養型的概念和特點)。異化作用的兩種不同類型(需氧型、厭氧型的概念和特點)。

〔實驗〕(1)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

(2)觀察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象。

(3)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說明:1.在《生物的新陳代謝》中,以下內容只要求學生作一般了解。

(1)細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脹作用吸水。滲透吸水的原理。*滲透作用的概念。

(2)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交換吸附。

*(3)植物對離子的選擇吸收。

(4)呼吸作用的過程(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有氧呼吸的過程與無氧呼吸的過程的異同。

(5)單細胞動物與外界環境直接進行物質交換。

(6)單細胞動物、低等的多細胞動物、高等的多細胞動物消化食物的特點。

三、生命活動的調節(4∶0)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生長素的發現。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實踐上的意義。

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高等動物的激素調節(甲狀腺激素、性激素、生長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蟲的激素調節(內激素、外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昆蟲激素在生產上的應用)。神經調節(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第一范文 網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說明:在《生命活動的調節》中,以下內容只要求學生作一般了解。

*1.生長素的發現。

*2.昆蟲的激素調節。

四、生物的生殖和發育(9∶0)

生物的生殖。生殖的概念。

生殖的種類:無性生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營養生殖);有性生殖(配子生殖中的卵式生殖)。這些生殖方式的特點和概念。

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減數分裂的概念和意義。的形成過程。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生物的發育。發育的概念。

植物的個體發育(以薺菜為例):胚的發育過程,胚乳的發育過程。

動物的個體發育(以蛙為例):胚的發育過程(包括卵裂、囊胚、原腸胚各期),各種組織、器官和系統的形成。胚后發育。胚的發育與環境的關系。

說明: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中,以下內容只要求學生作一般了解。

*1.生殖的種類。

*2.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方式的特點和概念。

*3.植物的個體發育(以薺菜為例)。

1.在高中二年級學習高中生物知識的基礎上,以下內容要求掌握:

(一)生命的基礎

細胞的化學成分——水,無機鹽,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上述物質特別是蛋白質和核酸的重要作用,構成細胞的化學元素。

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真核細胞的亞顯微結構——細胞膜,細胞質(其中含有線粒體、質體),細胞核(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質)。細胞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

有絲分裂——細胞周期;細胞的分裂期分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個分裂期的細胞核結構變化的特點。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

2.在高中二年級生物課中作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學內容,要求達到掌握:

內質網、核糖體、高爾基體、中心體等細胞器。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無絲分裂。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

3.〔實驗〕用高倍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學會使用高倍顯微鏡。

(二)生物的新陳代謝(5∶2) 

1.在高中二年級學習高中生物知識的基礎上,以下內容要求掌握:

新陳代謝的概念。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的概念。 

細胞在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滲透吸水。質壁分離和質壁分離復原。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植物需要的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礦質元素的利用。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高等植物葉綠體中的色素及其作用。光合作用的過程(光反應、暗反應)。ATP(三磷酸腺苷)的簡式,ATP與ADP(二磷酸腺苷)的相互轉變。

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本質區別。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

多細胞動物(如哺乳動物)的體內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間接進行物質交換。

哺乳動物的消化過程概述。營養物質的吸收(小腸在形態結構上適于吸收的特點,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物質代謝的過程(糖類代謝、蛋白質代謝的過程概述)。

氣體交換(單細胞動物和多細胞高等動物進行氣體交換的特點)。能量的釋放、轉移和利用。高等動物在缺氧狀態下通過無氧呼吸獲得能量。

3.在高中二年級生物課中作為一般了解的以下教學內容,要求達到掌握:

細胞在形成液泡以前靠吸脹作用吸水。滲透吸水的原理。

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交換吸附。

呼吸作用的過程(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有氧呼吸的過程與無氧呼吸的過程的異同。單細胞動物與外界環境直接進行物質交換。

單細胞動物、低等的多細胞動物、高等的多細胞動物消化食物的特點。

4.〔實驗〕(1)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

(2)觀察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象。

(3)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三)生命活動的調節(2∶0)

在高中二年級學習高中生物知識的基礎上,以下內容要求掌握:

植物的向光性和向光性形成的原因。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實踐上的意義。

高等動物的激素調節(甲狀腺激素、性激素、生長激素的分泌部位和生理作用)。神經調節(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

(四)生物的生殖和發育(3∶0)

共2頁,當前第1頁1

在高中二年級學習高中生物知識的基礎上,以下內容要求掌握:

生物的生殖。生殖的概念。

減數分裂的概念和意義。的形成過程。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義。

生物的發育。發育的概念。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認真抓好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教學。

高中生物學的知識,內容比較系統、全面。在課前要認真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和學習規律,通過課堂教學、實驗、課外作業等各個教學環節,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習的自覺性,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情況下,引導他們認真學好生物學基礎知識,做到正確理解,鞏固記憶,舉一反三,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有關專業知識和參加工作打下較好的知識基礎。

2、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高中生物學的教學內容,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的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高中生物學知識的講述,對學生進行這兩個觀點的教育,要使學生理解現今世界上形形的動植物都是逐漸進化來的,一切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都是分不開的,生物必須依賴于它們的環境而生活,而生物的生命活動反過來又時時刻刻在改變著環境,從而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再有,通過講述祖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我國古代的和現代的生物科學的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3、重視對學生進行生物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觀察、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教學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些教學手段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基礎知識,掌握實驗基本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培養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師一定要積極創造條件,盡可能讓學生親自動手、多實踐。教師對教學大綱和教材中規定的學生課外作業也要妥善安排,并指導學生認真完成。通過教學的各個環節和課外活動,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生物學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科學地分析和解釋一些生物現象的能力。

4、加強直觀教學

直觀教學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鞏固記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實際教學中,我要積極地自制直觀教具,密切結合教學內容使用教學掛圖、標本、模型、幻燈和教學電影等進行教學。

5、堅持理論密切聯系實際

要重視密切聯系本地區動植物種類的實際進行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密切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或者補充講述當地常見的和對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動植物種類。

6、積極組織和指導生物學課外科技活動。

篇2

關鍵詞:納米材料;生物合成;綠色化學

中圖分類號:TB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367-6358(2015)04-0246-05

隨著納米研究領域科研工作的發展,納米材料的合成方法不斷地推陳出新。其合成方法包括沉淀法、溶膠凝膠法、離子交換法等在內的化學方法和包括球磨法、濺射法、超重力法等在內的物理方法。但是這些傳統方法都普遍面臨著污染環境,能耗高等問題。納米材料的生物合成是結合了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綠色合成方法。納米材料的生物合成相比較傳統的物理及化學等方法在原料的選取、反應條件的調控及后期處理等方面更加環保健康。將納米技術與不同的生物相結合制備出不同形貌及性能的納米材料,顯示出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有些生物本身就有著微妙的形貌特征,以其為模板可以制備出有特定生物形貌的納米材料,省去了傳統模板法中模板的制備。而生物體的一些組成成分或其提取物中存在著一些活性成分對于某些反應來說是很好的還原劑和穩定劑,減少了有毒化學藥品的使用。本文將依據單細胞及多細胞的不同生物體模板、生物體組成成分及從中提取的不同活性成分和病毒等參與反應的不同物質,對將近幾年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分類,系統地綜述納米材料生物合成的研究進展。

1以生物體為模板制備納米材料

綠色化學要求科研工作者能夠尋找到無污染、低毒、低能耗、綠色健康的反應前驅體或者是反應條件。生物體表面的氨基和羧基基團及特定形貌使其成為天然的還原成分和現成模板,以此為模板制備納米材料與傳統制備納米材料的方法相比更加符合綠色化學的要求。

1.1以單細胞生物體為模板制備納米材料

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而細胞表面的細胞膜是由磷脂雙分子層和鑲嵌其中的蛋白質等構成的。不同的細胞有著獨特精制的外形結構和功能化的表面,以單細胞為模板可以合成不同生物細胞形貌的納米結構。

1.1.1以原核細胞為模板制備納米材料

細菌和放線菌被廣泛應用于金屬納米顆粒的合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們相對易于操作。最早著手研究的Jha等用乳酸桿菌引導在室溫下合成了尺寸為8~35 nm的TiO2納米粒子,并提出了與反應相關的機理。隨著納米材料的生物合成的逐漸發展,現在已成功合成了以不同菌為模板的不同形貌的納米材料。Klaus等在假單胞菌(Pseudomonasstutzeri)的細胞不同結合位點處制備并發現了三角形,六邊形和類球形的Ag納米粒子,其粒徑達200nm。Ahmad等從一種昆蟲體內提取了比基尼鏈霉菌(Streptom yces bikiniensis),并以此制備出3~70 nm的球形Ag納米顆粒。Nomura等以大腸桿菌為模板成功制備出平均孔徑為2.5 nm的桿狀中空SiO2,其比表面積達68.4 m2/g。

1.1.2以真核細胞為模板制備納米材料

真核細胞相比較原核細胞種類更為廣泛,培養更為方便,所以以此為模板的生物合成的研究更多。最簡單的單細胞真核生物小球藻可以富集各種重金屬,例如鈾、銅、鎳等。Fayaz等以真菌木霉菌(Trichodermaviride)為模板在27℃下合成了粒徑為5~40 nm的Ag納米粒子,并且發現青霉素,卡那霉素和紅霉素等的抗菌性在加入該Ag納米粒子后明顯提高。Lin等發現HAuCl4中金離子在畢赤酵母(Pichiapastoris)表面先發生了生物吸附然后進行生物還原,從而得到Au納米粒子。研究發現金離子被酵母菌表面的氨基、羥基和其它官能團首先還原成一價金離子,并進一步被還原成Au納米顆粒。Mishra等以高里假絲酵母(Candidaguilliermondii)為模板合成了面心立方結構的Au和Ag納米粒子,兩種納米粒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很高的抗菌性,但所做的對比試驗表明化學方法合成的兩種粒子對致病菌均不具有抗菌性。Zhang等則以酵母菌為模板合成了形貌均-Co3O4修飾的ZnO中空結構微球。尖孢鐮刀菌(Fusariu-moxysporum)可以在其自身表面將米糠的無定型硅生物轉化成結晶SiO2,形成2~6 nm的準球形結構。

1.2以多細胞生物體為模板制備納米材料

雖然以單細胞為模板制備的納米粒子的單分散性較好,但是要涉及到生物體復雜的培養過程及后續處理,而以多細胞生物體為模板的制備方法就顯得更加方便簡捷。

1.2.1以多細胞植物體為模板制備納米材料

地球上的植物種類很多,以其為模板的納米材料的生物合成也就多種多樣。多數情況下是將植物體培養在含有金屬離子的溶液中,然后將植物體除去便可得到復制了植物體微結構的納米材料。Rostami等將油菜和苜蓿的種子培養在含有Au3+的溶液中,將金離子變成納米Au粒子,其大小分別是20~128 nm和8~48 nm。Dwivedi等以藜草(Chenopodium album)為模板分別制備出平均粒徑為12 nm和10 nm的Ag和Au納米晶體,并認為藜草中天然的草酸對于生物還原起著重要作用。Cyganiuk等以蒿柳(Salix viminalis)和金屬鹽為原料制備出碳基混合材料LaMnO3將蒿柳培植在含有金屬鹽的溶液中,金屬鹽離子順著植物組織進行傳輸,進而滲透其中。然后將木質素豐富的植物體部位在600~8000℃范圍進行煅燒碳化,得到的產物對正丁醇轉化成4-庚酮有很好的催化效果。黃保軍等以定性濾紙通過浸漬和煅燒等一系列過程仿生合成了微納米結構的Fe2O3,并且對其形成機理進行了初步探討。Cai等以發芽的大豆為模板,制備出室溫下便有超順磁性的Fe3O4納米粒子,其平均粒徑僅為8 nm。王盟盟等以山茶花花瓣為模板通過浸漬煅燒制備出 CeO2分層介孔納米片,并且在可見光波段有很好的催化活性。

1.2.2以多細胞動物體為模板制備納米材料

以多細胞動物體為模板的納米材料的制備比較少,其中以Anshup等的研究較為突出。他們分別試驗了人體的癌變宮頸上皮細胞、神經細胞和未癌變正常的人類胚胎腎細胞。這些人體細胞在模擬人體環境的試管中進行培養,培養液中含有1mmol/L的HAuCl4最終得到20~100 nm的Au納米顆粒。細胞核和細胞質中都有Au納米粒子沉積,并且發現細胞核周圍的Au粒子粒徑比細胞質中的小。

2以生物體提取物或組成成分中的有效成分制備納米材料

生物體中含有很多還原穩定性成分。如果將這些成分提取出來,就可以脫離生物體原有形貌的束縛,得到綠色無污染的生物還原劑,進而以其制備納米材料。很多糖類,維生素,纖維素等生物組成成分也被證實有很好的生物還原穩定作用,這就使得納米材料的綠色生物合成更加方便快捷。

2.1以微生物提取物為有效成分制備納米材料

以微生物的提取物為活性成分制備的納米材料多數是納米Ag和納米Au,而且這兩種粒子具有殺菌的效果。而以微生物提取物制備的納米材料粒徑更小,并且普遍也比一般化學方法合成的粒子有更好的殺菌效果。Gholami-Shabani等從尖孢鐮刀菌(Fusariumozysporum)中提取了硝酸鹽還原酶,并用其還原得到平均粒徑為50nm的球形納米Ag顆粒,并且對人類的病原菌和細菌有很好的抗菌效果。Wei等和Velmurugan等分別用酵母菌和枯草桿菌提取液成功合成了不同粒徑及形貌的納米Ag顆粒。提取物中的還原性酶是促進反應進行的重要成分。Inbakandan等將海洋生物海綿中提取物與HAuCl4反應制備得到粒徑為7~20nm的納米Au顆粒,主要得益于其中的水溶性有機還原性物質。Song等則從嗜熱古菌(hyperther-mophilicarchaeon)中提取出高耐熱型騰沖硫化紡錘形病毒1(Sulfolobustengchongensis spindle-shaped virus 1)的病毒蛋白質外殼。并且發現實驗條件下在沒有遺傳物質時其蛋白質外殼仍可自組裝成輪狀納米結構。與TiO2納米粒子呈現出很好的親和能力,在納米材料的生物合成中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2.2以植物提取物為有效成分制備納米材料

生物提取物制備納米材料的研究最多的是針對植物提取物的利用,因為地球上植物種類眾多,為納米材料的生物合成提供了眾多可能性。Ahmed等以海蓮子植物(Salicorniabrachiata)提取液還原制得Au納米顆粒,其粒徑為22~35nm。制備出的樣品對致病菌有很大的抗菌性,而且能催化硼氫化鈉還原4-硝基苯酚為4-氨基苯酚,也可催化亞甲基藍轉化成無色亞甲藍。Velmurugan等和Kulkarni分別用腰果果殼提取液和甘蔗汁成功制備出納米Ag和納米Ag/AgCl復合顆粒,其均有很好的殺菌效果。Sivaraj等用一種藥用植物葉子(Tabernaemontana)的提取液制備了對尿路病原體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的球形CuO納米顆粒,其平均粒徑為48 nm。

2.3以生物組成成分為有效成分制備納米材料

碳水化合物是生物體中最豐富的有機化合物,分為單糖、淀粉、纖維素等。其獨特的結構和成分可以用來合成各種結構的納米材料。Panacek等,測試了兩種單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和兩種二糖(麥芽糖和乳糖)對[Ag(NH3)2]+的還原效果,其中由麥芽糖還原制備的納米Ag顆粒的平均粒徑為25nm,并且對包括耐各種抗生素的金黃葡萄球菌在內的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Gao等和Abdel Halim等分別用淀粉和纖維素還原硝酸銀制得了不同粒徑的Ag納米粒子,對一些菌體同樣有很好的抗菌性。

維生素是人體不可缺少的成分,在人類機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很好的穩定劑和還原劑。Hui等用維生素C還原制備了Ag納米顆粒修飾的氧化石墨烯復合材料,將加有維生素C的AgNO3和氧化石墨烯溶液進行超聲反應,得到的Ag納米顆粒平均粒徑為15nm,并附著在氧化石墨烯納米片表面。Nadagouda等用維生素B2為還原活性成分室溫下合成了不同形貌(納米球、納米線、納米棒)的納米Pd。并且發現在不同的溶劑中制備的納米材料的形貌和大小不同。

3以病毒為模板制備納米材料

病毒本身沒有生物活性,可以寄宿于其它宿主細胞進行自我復制,其實際上是一段有保護性外殼的DNA或RN段,大小通常處于20~450 nm之間,其納米級的大小使得以其為模板更易于制備出納米材料。Shenton等以煙草花葉病毒為模板制備了Fe3O4納米管。因為煙草花葉病毒是由呈螺旋形排列的蛋白質單元構成,內部形成中空管。以此為模板制備出來的Fe3O4也復制了這一結構特點而呈現管狀結構。由于煙草花葉病毒的尺寸小但穩定性高,使得它被頻頻用來作為納米材料生物合成的骨架。Dang等則以轉基因M13病毒為模板制備了單壁碳納米管-TiO2晶體核殼復合納米材料。實驗發現以此為光陽極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換效率達10.6%。

篇3

6億多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炸”還沒有出現,地球上的生命只不過是一些肉眼根本看不清、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分辨的微生物。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現在35億年前,在漫漫的地球早期演化史中,有很多億年,生命只是一些單細胞,多少年不變。大概到了18、19億年前,地球的大氣中開始出現了氧氣,這時除了有原始的原核細胞,又開始進化出了真核細胞,這是一種需氧代謝的細胞,比原核細胞復雜得多了,它具備了出現多細胞生物和雌雄分化的可能。

張教授是將磷礦巖中的多細胞化石與某些現代紅藻的有性生殖結構加以比較得出結論的。以我們這些外行人的眼光來看,原核細胞也好,真核細胞也好,不過是些針尖大的小點點,似乎沒什么區別。但是對于生命進化來說,那是一次了不起的革命。因為原核細胞的繁殖是靠自身的分裂,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十六……而真核細胞出現了有性繁殖,繁殖率大大提高,一對細胞一次甚至可以繁殖出成千上萬的后代。有性繁殖的另一大特點是使得物種遺傳的變異量大大增加。舉例來說,如果原核細胞在遺傳時有10個位點上發生突變,那么它就會出現10加1共11種變異;而有性繁殖時如果有10個位點上出現突變,它就會有3的10次方這么多的變異,大概是5千多種。有性繁殖大量繁殖后代,比如一條魚會生幾十萬幾百萬個魚籽,但只有不足百分之一的活下來,剩下的都成了其它生物的食物,這就造成了生物食物鏈的形成;而遺傳變異量的大大增加,則為我們這個星球帶來了如此煌煌大觀的萬千生物世界。張教授說,所以,我推斷有性繁殖的出現應該是后來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炸”高等動植物突然大量出現的一個誘因。

生命自從有了雌雄分化,就有了它的大量繁殖,就有了它的種類爆炸,它的進化步伐大大加速。后來過了很久很久,才有了男人女人間的愛情,有了父母之愛和親子之情,有了由此產生的古今中外的燦爛文化……當6億多年前的小小細胞在進行自己的化分化合時,它們怎么會想到將來會有這樣了不起的結果?

我問張教授:原始的細胞為什么要出現雌雄變化呢?是什么在推動這種變化出現?

張教授說:你問得很關鍵,這就是一個謎。因為對于細胞個體來說,出現雌雄變化,進行有性繁殖,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的。生物在進行有性繁殖前,必要先生出雄性或雌性的單細胞,由這兩種細胞進行。這時候,細胞對環境的適應值就要下降50%。相比原核細胞的無性繁殖(它光是自己分裂就行了),有性繁殖是件非常麻煩的事。但是,生命的進化還是不可逆轉地朝著這個方向走過來了。這是為什么呢?動力是什么?這是當前許多科學家都在熱心探討的問題。或許我覺得可以這樣解釋:前面我們說過有性繁殖對于整個種群的種種好處,所以,盡管對于生物個體有性繁殖是件有代價的事,但它卻對整個種群有好處。

篇4

一、精選教材 

教材是課程知識內容的載體,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材料之一[2,3]。如何選擇和使用教材對教學任務的實施、完成和對教學質量的影響至關重要。通過對相關院校的走訪、大量資料的查閱以及結合本校水產養殖學科的專業特點、課程學時數以及授課對象,最終確定以翟中和等主編的《細胞生物學》為教學用教材,并及時跟進該書的新版本。在應用該教材的同時,特別注重其他教科書的參考和補充,如將王金發編著的《細胞生物學》、王堃仁等主編的《細胞生物學》、鄭國锠等主編的《細胞生物學》、Alberts主編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等作為本課程的參考教科書。此外,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還注重尋求教科書之外的教學資源,如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國內外知名大學《細胞生物學》課程網站,特別是國外互聯網站上與細胞生物學知識相關的網絡資源。教學中將教材、參考教科書以及教科書之外的教學資源相互補充和凝練,力求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前瞻性。 

二、教學內容的遴選 

《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和《生理學》等是水產學院重要的學科基礎課。這些課程在內容上聯系極為密切,相互交叉和滲透。在《細胞生物學》課程的教學中,既要避免本課程與其他課程內容的過度重復又要保證授課內容的完整性、體現細胞生物學的核心內容。根據水產學院的教學安排以及授課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細胞生物學》理論課教學中對所用教材的內容進行遴選,合理取舍與合并,最終形成十章作為本校水產養殖學科《細胞生物學》理論課教學內容,即:“緒論”、“細胞的基本知識”、“細胞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細胞表面”、“細胞基質和內膜系統”、“線粒體”、“細胞骨架”、“細胞核與染色體”、“細胞周期和細胞的分裂與分化”和“細胞的衰老與凋亡”。《細胞生物學》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遴選后,授課中以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為主線,從顯微、亞顯微和分子水平闡述細胞結構,特別是結構與功能的相關性,認識細胞重要生命活動的基本內容和本質,掌握細胞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在《生物化學》、《遺傳學》和《生理學》課程學習的基礎之上,通過《細胞生物學》的教學,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系統化、深入化。 

三、調整與優化教學內容,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 

由于課堂教學仍然是在校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形式[4],因此教學內容確定后,教師要梳理每一章的教學內容,清晰講授的重點和應達到的具體教學目的。首先,教師要意識到第一次課的重要性,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課程一樣,課程的講授內容通常以緒論開篇。但是,不僅許多學生不重視緒論的內容,教師也容易出現缺乏對緒論講授的激情[5]。教學中我們將教材[1]中緒論的內容重排、調整與優化,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授課中將細胞生物學的發展簡史作為最先講授的內容,并結合一些與之相關的逸聞趣事,激發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學科的誕生、認識學科的發展與實驗儀器和技術進步的關系;通過介紹“細胞學說”的建立,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該學說的基本原理,還使學生意識到善于點滴積累以及歸納和總結對學習和工作的重要性,通過上述學習學生們也弄清了細胞生物學最基本的研究內容。之后再介紹當今細胞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熱點,并將教材目錄與緒論的內容相聯系,這樣不僅使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內容深記于學生的腦海中,也便于他們對本課程后續內容的學習和提高學習的信心。其次,授課內容的順序編排要便于學生與已掌握的有關知識相銜接。根據授課對象的實際情況,教學中按著細胞的組織結構從外向內,即:細胞表面→細胞質→細胞核的順序,并將結構或功能上聯系極為密切的細胞結構的知識放在一起講授。以本課程的“細胞表面”與“細胞基質和內膜系統”兩章為例,對教材以及相關的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做了較大的調整,重新編排與優化。授課時“細胞表面”一章,首先介紹細胞表面的結構組成(質膜、細胞外基質和細胞外被、細胞表面的特化結構細胞連接),各結構的特點、功能以及這些結構的相互關系;通過這樣的講授使學生清楚地知道多細胞生物中雖然所有的細胞都具有“質膜”這樣一個界膜,它是細胞表面核心結構,但多細胞生物不僅由細胞構成,細胞外還有細胞外基質,同時沒有一個細胞是孤立的,細胞與細胞或與細胞外基質形成特定的組織連接結構,從而使多細胞生物成為一個和諧的統一體。之后再詳盡地介紹細胞表面核心結構——質膜的物質的運輸和信號轉導功能,通過這部分的學習又使學生對膜的不對稱性和流動性有了更好的理解。此外,由于核糖體與內質網在功能上的關系極為密切,因此將核糖體并入內膜系統中介紹,形成本課程的“細胞基質和內膜系統”一章。授課中首先講解非膜性細胞器——核糖體在細胞中的分布、化學組成和結構以及功能,之后介紹內膜系統中的內質網、高爾基體和溶酶體的超微結構與功能,但內質網和高爾基體的蛋白質加工功能與蛋白質的分揀形成本章獨立的一節,即“蛋白質的分揀與加工”,內容包含信號假說、蛋白質的修飾與加工、蛋白質的分揀和膜泡運輸,此節為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介紹信號假說時,由于有了核糖體的知識基礎,再結合具體的研究成果,學生則很容易理解分泌性蛋白的合成在細胞基質中起始、肽鏈延伸暫停、向內質網膜轉移等信號假說的具體內容;通過本節其他知識內容的學習,清晰了蛋白質的修飾加工可發生在肽鏈的合成以及運輸過程中,因此構成了蛋白質合成、加工與運輸的完整體系。此外,將溶酶體的發生也獨立成節,放在“蛋白質的加工與分揀”一節之后,以溶酶體酶的M6P分揀途徑為例,將信號假說、蛋白質的加工與分揀以及膜泡運輸的部分內容串聯起來。通過上述講授內容的遴選、調整與優化,也使學生對結構、功能、發生上相互關聯的內膜系統的理解更加透徹。再次,根據教學時數適當安排自學與課后討論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自主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如“細胞生物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一章,不可能在有限的學時內將該部分內容講透徹,因此該部分內容以學生自學、課下參觀相關的儀器設備及與教師交流討論的形式實現學生對該部分知識的獲取;此外根據授課專業特點,葉綠體的知識也以學生自學和課下與老師交流的方式進行。最后,注重講授內容與其他課程內容上既不過度重復又要較好地銜接。如在講授質膜的功能——鈉鉀泵的知識時注意與《生理學》膜電位的知識相聯系、細胞骨架中微絲的功能時注重與《生理學》以及《組織胚胎學》肌肉收縮內容的銜接,線粒體功能的講解則考慮與《生物化學》的內容不過度重復和較好的銜接,而細胞核與染色體的知識需要考慮學生在《遺傳學》課程上已掌握的知識。由于本課程的開設在上述幾門課程之后,這就要求我們與上述課程的任課教師以及授課學生良好的溝通,適當調整本課程的授課內容與重點,從而使學生通過《細胞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使他們知識體系更加系統化、深入化。 

由于細胞生物學的知識面廣、信息量大、發展快,因此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教學改革最重要的部分。結合我校水產養殖學科的專業特點和授課對象的實際情況,對《細胞生物學》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遴選、調整重排與優化,并且應用于《細胞生物學》的教學中,提高了教學效果。此外,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深深地體會到,完成好教學內容,教師尤其要注重自身知識理論水平的提高,不斷地豐富教學內容,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晶,華子春.細胞生物學課程體系優化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1,33(6):716-719. 

篇5

近3年涉及本專題的試題統計如下表:

考點年份 細胞分化細胞全能性細胞衰老和凋亡細胞癌變

2010廣東理綜(3)

2011大綱全國卷(1)、北京理綜卷(1)、安徽理綜卷(2)山東理綜卷(2)山東理綜卷(3)

江蘇卷(5)

2012上海卷(16)安徽理綜卷(3)、山東理綜卷(3)新課標全國卷(2)、江蘇卷(20)、四川理綜卷(26)

[考題特點]

高考試題對本部分內容的考查以選擇題的形式為主,能力要求以識記、理解為主。但隨著新成果的不斷出現及人們對健康的高度關注,可能會出現以衰老、凋亡機理和癌癥原因為命題素材的簡答題。

[考點解讀]

一、細胞分化

1.概念: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

2.特點:(1)普遍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2)持久性:貫穿于生物體整個生命過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3)不可逆性:一般情況下,分化的細胞不會再演變為原始的細胞。(4)遺傳信息穩定性:分化過程中遺傳物質不改變,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3.意義:(1)增加了細胞種類,形成不同的組織、器官,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2)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4.注意:細胞分化是多細胞生物才有的,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不是細胞分化;細胞分化過程中必須有基因表達,植物細胞吸水導致形態改變不是分化。

二、細胞的全能性

1.概念:指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2.原因: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中都包含該物種所特有的全套遺傳物質,都有發育成為完整個體所必需的全套基因。

3.結果:產生新的生物個體。

4.注意:植物根莖葉的組織培養說明體細胞具有全能性;花粉離體培養、蜜蜂的卵發育成為雄蜂說明生殖細胞具有全能性;克隆羊的成功說明細胞核具有全能性。

三、細胞衰老和凋亡

1.細胞衰老。

(1)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系。

對于單細胞生物來說,細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的衰老或死亡。對于多細胞生物來說,體內細胞總是在不斷更新,細胞衰老與個體衰老不完全同步。但從整體上看,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的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

(2)細胞衰老的特征。

細胞衰老是細胞內發生的生理生化過程,衰老的細胞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都發生明顯的變化。

①形態上的變化:由于細胞內水分減少,使細胞萎縮,體積縮小。

②結構上的變化:細胞核體積增大,染色體固縮;溶酶體數目增加且體積增大;內質網排列無序。

③功能上的變化:由于線粒體數目減少,使呼吸速度減慢。一些酶的活性降低,蛋白質合成速率降低。如人的頭發變白是由于人的頭發基部的黑色素細胞衰老,細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使黑色素合成受阻造成的。細胞膜通透性改變,物質運輸功能降低。如老年斑是由于細胞代謝產生的脂褐質色素不能運出。

(3)細胞衰老與健康。

細胞的正常衰老對于實現有機體的自我更新非常有利,如紅細胞的快速更新,使血液中始終有足夠量的新生紅細胞來運輸氧氣。細胞異常衰老會給人類帶來健康上的威脅,如兒童早衰癥就是細胞過早衰老產生的一種疾病。對人類來說,合理的飲食結構、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宜的體育鍛煉和樂觀的人生態度等都有益于延緩衰老。

2.細胞凋亡。

(1)概念:由基因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

(2)意義:①對于多細胞生物體完成正常發育非常重要。在胚胎發育至某階段,特定區域的細胞(群)就發生自然凋亡。如人的肢體發育中,早期的手和足形似漿板,只有當某些多余細胞凋亡后,才能形成正常的指或趾。又如蝌蚪變成青蛙時,尾的細胞凋亡保證了正常的變態發育。

②對于維持內部環境的穩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起著關鍵的作用。細胞凋亡可以清除已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細胞,如人的紅細胞分化成熟后是無核有功能的細胞,可存活120d,然后自然死亡。細胞凋亡還可以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細胞。

(3)細胞壞死和細胞凋亡。

盡管結果一樣,但其產生機理是完全不同的。細胞壞死是在種種不利的因素(如病菌感染、細胞缺氧等)影響下,由于細胞正常的代謝活動受阻或中斷從而導致細胞損傷和死亡。細胞壞死時,細胞內容物釋放到細胞外,對周圍細胞產生傷害,引發炎癥反應。細胞凋亡是受嚴格的程序性調控,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過程。凋亡的細胞內容物沒有逸散到胞外環境中,不會導致炎癥反應。

四、細胞癌變

1.癌細胞的特點:①適宜條件下,無限增殖。②形態結構發生顯著變化。③易擴散轉移,是由于細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質減少,細胞間的黏著性降低。

2.原因:環境中的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突變。

(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負責調節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細胞不正常的增殖。

(2)機理:

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作用正常細胞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突變細胞癌變

3.防治:(1)預防:盡量避免接觸各種致癌因子,加強鍛煉,增強體質。(2)治療:抑制DNA復制或有關蛋白質的合成,從而阻止癌細胞的增殖。

[典例賞析]

例1.取同種生物的不同類型細胞,檢測其基因表達,結果如下圖。請回答:

(1)基因1~8中有一個是控制核糖體蛋白質合成的基因,則該基因最有可能是基因。

(2)圖所示細胞中功能最為近似的是細胞。

A.1與6 B.2與5

C.2與3D.4與5

解析:考查細胞分化的知識,同時考查觀察圖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核糖體是細胞合成蛋白質的場所,每個細胞中必須有核糖體才能生存。圖中顯示基因2在7種細胞中都表達,所以它最可能是控制核糖體蛋白質合成的基因。細胞的功能與基因的表達產物有關,細胞1和6表達的相同基因最多,所以功能最為近似。

答案:(1)2 (2)A

例2.以下不能說明細胞全能性的實驗是( )

A.胡蘿卜韌皮部細胞培育出植株

B.紫色糯性玉米種子培育出植株

C.轉入抗蟲基因的棉花細胞培育出植株

D.番茄與馬鈴薯體細胞雜交后培育出植株

解析:考查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同時考查理解能力。

選項中的胡蘿卜韌皮部細胞、棉花細胞、番茄與馬鈴薯的體細胞都屬于已經分化的細胞,由它們培育出植株都是細胞全能性的體現。而玉米種子培育出植株實際上是胚發育形成植物,屬于植物個體發育的一個階段。

答案:B

例3.下列關于細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變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細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變都是細胞必須經歷的生命歷程

B.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組織器官,細胞衰老發生在組織器官形成之后

C.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細胞凋亡與基因選擇性表達無關

D.細胞分化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調控,與細胞分裂和細胞凋亡相伴進行

解析:綜合考查細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變知識,同時考查理解能力。

細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都是細胞必須經歷的生命歷程,但細胞癌變不是。細胞衰老在組織器官形成之前也存在。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與基因選擇性表達有關。細胞分化是在細胞分裂的基礎上進行的,分化后的細胞可以補充因凋亡而缺少的細胞。

答案:D

例4.在個體發育中,有些細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分化而轉變為惡性增殖的癌細胞。請回答問題:

(1)人體正常體細胞轉化為癌細胞后,細胞膜上發生改變,這些癌細胞便可以成為,刺激機體產生免疫反應,健康的機體可以通過免疫消滅它們。

(2)藥物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分裂。如果用藥物抑制DNA復制,癌細胞的細胞周期將阻斷在期;如果用藥物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則癌細胞的細胞周期將阻斷在期。

(3)將人體癌細胞放在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養液中培養,經過一次分裂后,子細胞中將有條染色體被標記,原因是DNA分子進行復制。將癌組織切片放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所有癌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相同、不同)。

解析:考查癌細胞的特征、免疫類型、癌癥的治療和細胞增殖,同時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1)細胞癌變后,細胞膜上出現異常蛋白成為抗原。癌細胞出現后,通過細胞免疫形成的效應T細胞與它們接觸,使它們裂解死亡。(2)DNA復制發生在分裂間期,紡錘體的形成發生在分裂期。(3)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復制,所以癌細胞放在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養液中培養,復制后每條染色體上的2條染色單體均被標記。又因為人的細胞中含有46條染色體,所以著絲點分裂后形成的92條染色體均含有標記。因此分裂后產生的子細胞中將有46條染色體被標記。由于切片中所有癌細胞不處于同一時期,故所有癌細胞中染色體數目不同。

答案:(1)糖蛋白 抗原 細胞 (2)分裂間 分裂 (3)46 半保留 不同

[專題訓練]

1.有人把已分化的細胞中表達的基因形象地分為“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管家基因”在所有細胞中表達,是維持細胞基本生命活動所必需的;而“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組織細胞中表達。下列屬于“奢侈基因”表達產物的是( )

A.ATP水解酶B.RNA聚合酶

C.DNA聚合酶D.血紅蛋白

2.珍珠是河蚌產生的一種有機物,它既是一種有機寶石,又可作為護膚品的主要原料,因為它在抑制細胞脂褐素的增加上有重要作用,這表明珍珠在保健上可用于( )

A.抑制細胞癌變B.延緩細胞衰老

C.促進細胞分裂D.誘導細胞分化

3.下列不屬于細胞凋亡實例的是( )

A.與效應T細胞緊密接觸的靶細胞裂解

B.被HIV侵染的T淋巴細胞裂解死亡

C.發育到第5周的人體胚胎中,位于指(趾)間的蹼消失

D.女性月經期子宮內膜脫落

4.《參考消息》報道,臺灣科學家發現致癌蛋白質KLHL20,KLHL20蛋白是HIF-1(低氧誘導因子-1)在缺氧狀態下誘導生成的一種促進腫瘤細胞生長的蛋白。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KLHL20蛋白可能是細胞膜上的一種糖蛋白

B.KLHL20蛋白的產生一定與核糖體和線粒體都有關

C.消除KLHL20蛋白在對付侵犯性癌癥方面也許有效

D.HIF-1可被視為癌癥治療中藥物干涉的目標

5.礦工中有一種常見的職業病――硅肺,其發病原因是肺部吸入硅塵(SiO2)后,硅塵可以被吞噬細胞吞噬,吞噬細胞中的溶酶體缺乏分解硅塵的酶,而硅塵可以破壞溶酶體膜,導致肺部細胞死亡,進而肺功能受損。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硅肺的細胞死亡屬于細胞壞死

B.硅肺的發生可以說明酶具有專一性

C.吞噬細胞吞噬硅塵,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發揮作用

推薦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福利片| 小兔子好大从衣服里跳出来|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青青草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xxxx69中国|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 欧美疯狂xxxx乱大交视频|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草草久久久无码国产专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2021国产麻豆剧传媒官网| 天堂AV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中文在线√天堂| 日本免费色网站| 久久综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亚洲美女免费视频| 百合多种道具坐到哭hh| 卡一卡二卡三免费专区2| 艹逼视频免费看| 国产在线91精品天天更新| 久久国产精品女|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一级成人理伦片| 抬头见喜全集免费版|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中字| 亚洲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怡红院免费全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波多野结衣潜入搜查官| 伊人色综合九久久天天蜜桃|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国产h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