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12-28 17:01:30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保護資源的重要性,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水環境;資源;社會經濟;科技投入
中圖分類號:TV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我國是世界上十三個貧水國之一,人均占有水量僅為2200m3,是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四分之一。我國水資源的特點是在地區上呈現為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就同一地區而言,降水量和徑流量在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很大,而且有連續枯水年和連續豐水年的特點。這給我國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難,能夠自然應用和通過相對簡單的工程措施就能應用的水資源總量大打折扣。近幾十年來,我國國民經濟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農業生產日新月異。伴隨著這些變化而來的就是水環境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一方面用水總量急劇增加,水資源緊缺形勢日益加劇,河水干涸、斷流,地下水嚴重超采;另一方面廢棄物和污水總量急劇增加。由此造成了生態環境惡化,水旱災害頻繁發生、地面沉降、酸雨的降臨。目前,我國正處在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期,用水總量在一定時期內還要繼續增長。根據我國的水資源現狀,我們必須要保護好水環境。只有良好的水環境,才能為實現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提供充足優質的水資源。保護好水環境,需要持之以恒地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做好宣傳教育工作
水環境的保護工作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級政府的工作,而是全民族、全人類共同的任務。我們要充分的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保護水環境的重要性。樹立全民意識,從我做起,人人有責。保護水環境,就是保衛我們的生存環境。
水環境的好壞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子孫萬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大家都講究吃綠色食品、喝礦泉水、純凈水、住環境優美。這一方面說明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群眾收入水平提高了相應地對生活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水環境現狀的不容樂觀。假如我們不重視水環境的保護,到某一天沒有了優質的水源,綠色食品、礦泉水、純凈水、環境優美,一切都將是緣木求魚、癡人說夢。所以說,保護水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的切身利益、保衛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保衛我們自己的生命。我們要全民動員,每一個人都要行動起來,扎扎實實地做好水環境的保護工作。
2、大力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污染物的形態分為固態、液態、氣態。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應該是全方位的、立體的、務實的,而不是只注重一城一地的表面文章。
提到污染物的減量排放,就不能不提到嚴格執法的問題。我國已制定了一系列的環保法規和條例。各級行政執法部門一定要端正態度,深刻認識環保法規和條例的重要性。嚴格執法,決不姑息遷就違規者。不能民不舉、官不究,加大巡查尋訪工作力度。切實保證國家環保法規和條例的貫徹執行。關閉那些污染嚴重的小化工、小印染、小冶煉、小水泥、小造紙等小型企業,對于那些不能達標排放的中大型企業要停產整頓,配套健全治污設施,建立污染物排放工作條例。切實實現污染物的達標排放。
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循環經濟與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項模式相比,它建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增長模式、資源生產產品消費廢棄物的再資源化。正如有人所說,世界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位置的資源。在工業生產上,大力推進生態工業園的建設。清潔生產往往只是單個企業內部的小循環,在規模和效益上都不能達到改善經濟運行現狀的要求。而實際上有些廢料完全可以成為其他一些相關產業的原料,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它是在企業層面之上的規模更大的經濟實體。實現了廢棄物在更大范圍內的流轉利用。在農業生產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嚴禁劇毒藥物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嚴禁焚燒農作物的秸稈。推廣秸稈的綜合利用,直接還田、制備秸稈肥料、作為家畜的飼料過腹還田、生產食用菌、工藝編織、秸稈氣化等等。在廣大的農村,發展沼氣池的建設。推行畜禽養殖沼氣廁所三位一體的生態模式。沼氣池生產的沼氣可供人們燒水、做飯、取暖、照明。這樣既節約了煤、電、液化氣等能源,又改善了農村的衛生條件。人畜糞便經過沼氣池發酵處理,大量的致病菌被殺死,蒼蠅蚊蟲的孳生源大大減少。生產沼氣的副產品沼渣和沼液還可以作為肥料種糧、種菜生產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當然,循環經濟的發展是要有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清潔生產也是我們所需要的。最其碼它能在現有的經濟運行模式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延緩水環境惡化的進程,為循環經濟的發展贏得寶貴的時間。
3、節約一切可以節約的資源水體的污染,更好地維持水體的生態環境
保護水環境,節約一切可以節約的資源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節約用鋼,鋼廠可以少煉鋼;節約用水,可以少取用江河中的水和少開采地下水;節約糧食,不浪費一粒糧,我們需用糧食的總量就將隨之減少;節約用電,電廠就可以少發電;這些都是我們所需要的。節約資源就可以少消耗資源,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更好地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保護好水環境。
4、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發展的每一步,都是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向前邁進的。 科技水平的提高對水環境的保護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工業生產中,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工業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減少次品、廢品在制成品中所占比率,為生產者降低原材料、能源等項消耗,提高生產者的綜合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它對使用者的節能降耗也能產生或大或小的作用。
科技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為治理污染的水環境提供更好的技術保障,使被污染的水環境隨著科技的發展得到更好的恢復;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可以將更多的廢棄物轉化為有用的資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科技水平的提高,還可以對經濟運行現狀產生革命性的變革。在歷史上,蒸汽機的應用不僅極大地促進了英國的工業革命的進程,而且還帶動了整個世界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化。近年來,太陽能風能氫能等清潔能源的正在逐步得到開發利用。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這幾種新能源的應用技術也將日臻成熟,完全有可能給整個世界帶來一場能源革命,徹底改變現有的煤、石油、液化氣、植物根莖等能源應用而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和廢棄物的現狀。
5、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是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須的,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它自身的規律性。人只能遵循客觀規律,認識自然,利用自然,而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自然。為了更好的保護水環境,以早日實現祖國繁榮富強、興旺發達的目標,我們必須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因為,只有有了科學的發展觀,才能使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事物的發展有一個清醒客觀的認識。吸取我們自己及發達國家發展過程中的的歷史教訓,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來發展我們自己,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們才能不再走。有了科學的發展觀我們就能首先根據本地區、本流域的實際情況,看本地區或本流域有多少可用水資源,通過采取工程措施能增加多少可用水量。既考慮經濟效益,又考慮社會效應,做好流域或地區發展規劃。量入為出、優化配置、合理安排水資源的用量。協調各部門之間的發展。
地球表面的2/3雖然被水覆蓋,但其中97.5%是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冰川、冰雪。人類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總量的0.26%,而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實際上,人類可以從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占水總量的0.014%。有人比喻說,在地球這個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湯匙,而這一湯匙水又遭到嚴重污染。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紀初以來增加了約67倍,比人口增長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億人缺乏安全清潔的食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缺水。波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主要為非洲和中東地區,印度、秘魯、英國、波蘭及中國部分地區亦會受到影響。在全國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嚴重的城市達130多個,全國城市每年缺水60億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過1600萬立方米。缺水給城市工業產值造成的損失在1200億元以上,且呈增長之勢。
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按國際上的通行標準,人均擁有水資源2000立方米為嚴重缺水邊緣,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為起碼的要求線,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16億~17億,以16.5億人計算,屆時我國人均水量1700立方米。 預計到2000年,我國年缺水量將猛增到180多億立方米。如果我們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節水400多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已從1980年的20%提高到現在的30%左右,有的城市已達到70%。但我國城市水的重復利用率還是較發達國家低許多,一些重要產品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
目前我國因污染而不能飲用的地表水占全部監測水體的40%,流經城市的河段中78%不適合作為飲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據水利部門對全國約七百條大中河流近十萬公里河長檢測的結果表明:我國現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長期污染嚴重,水已失去使用價值,這使前述缺水狀況雪上加霜。由于污染嚴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價值,干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占62.5%。水資源占全國總量12%的珠江由于污染也出現缺水,不少河道發黑、發臭;廣州市區河段水質已劣于五類標準,江水中含有毒物質超過了20余種,為此廣州市被迫花巨資改向幾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東江去取水。進入90年代,長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與日俱增,每年平均約達142億立方米,占全國年均排污總量的40%,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黃浦江伸向了長江干流中心。
目前,我國以水庫作為供水水源的能力為每年5400億噸,雖然多數供水水源的水質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庫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水和空氣一樣,是人和一切生物所必需的。人離不開水,動植物也離不開水,科學家早已證實,早期的原始生命緣于水。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水是生命之源。在自然界中,大海、江河、湖泊、冰川以及地下水,構成了一個水的世界,科學家稱它們為水圈。
水圈和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等共同構成了一個地球表面的2/3雖然被水覆蓋,但其中97.5%是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冰川、冰雪。人類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總量的0.26%,而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實際上,人類可以從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占水總量的0.014%。有人比喻說,在地球這個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湯匙,而這一湯匙水又遭到嚴重污染。
據聯合國統計,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紀初以來增加了約67倍,比人口增長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億人缺乏安全清潔的食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缺水。波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主要為非洲和中東地區,印度、秘魯、英國、波蘭及中國部分地區亦會受到影響。在全國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嚴重的城市達130多個,全國城市每年缺水60億立方米,日缺水量已超過1600萬立方米。缺水給城市工業產值造成的損失在1200億元以上,且呈增長之勢。
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之一,按國際上的通行標準,人均擁有水資源2000立方米為嚴重缺水邊緣,人均有水1000立方米為起碼的要求線,到2030年,我國人口將達16億~17億,以16.5億人計算,屆時我國人均水量1700立方米。 預計到2000年,我國年缺水量將猛增到180多億立方米。如果我們把水的有效利用率提高10%,每年可節水400多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已從1980年的20%提高到現在的30%左右,有的城市已達到70%。但我國城市水的重復利用率還是較發達國家低許多,一些重要產品的單位耗水量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
目前我國因污染而不能飲用的地表水占全部監測水體的40%,流經城市的河段中78%不適合作為飲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據水利部門對全國約七百條大中河流近十萬公里河長檢測的結果表明:我國現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長期污染嚴重,水已失去使用價值,這使前述缺水狀況雪上加霜。由于污染嚴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價值,干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占62.5%。水資源占全國總量12%的珠江由于污染也出現缺水,不少河道發黑、發臭;廣州市區河段水質已劣于五類標準,江水中含有毒物質超過了20余種,為此廣州市被迫花巨資改向幾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東江去取水。進入90年代,長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與日俱增,每年平均約達142億立方米,占全國年均排污總量的40%,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黃浦江伸向了長江干流中心。
關鍵詞: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要性
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建設和管理好自然保護區,對于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寧夏海原南華山自然保護區周邊地區地貌多屬黃土丘陵溝壑地帶,氣候屬典型的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自然條件惡劣,常年干旱少雨,風沙頻繁,水資源匱乏,水土流失嚴重,各種災害頻繁,尤以旱災為最。由于自然、歷史、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保護區及周邊地區社會發展層次低,生產力水平低,生態環境脆弱,群眾生活長期處在相對貧困的狀況,素有“貧瘠甲天下”之說。
一是水資源短缺是地處寧夏中南部山區海原縣過去、現在、以至將來發展的最主要制約因素。南華山孕育著具有強大蓄水和保水功能的森林和草原,對保證和調節整個寧夏中南部地區水分平衡和水資源供給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保護區內有大小泉眼50余處,解決周邊人畜用水總量的90%以上,南華山已成為海原百姓的“母親山”,其中的水源涵養林建設工程已經成為海原縣城及周邊人民的生命工程,保存完好的森林和草原生態系統,就像西北干旱區的一顆“綠色明珠”,發揮了明顯的生態綠島效應。加強對南華山的保護建設,將有利于它發揮更大的生態價值與社會效益。
二是從區位上看,南華山地處寧夏南部六盤山北端,與六盤山相距約300km,北靠我國半荒漠區,距騰格里沙漠只有百余公里。在寧夏地區,它與六盤山、羅山和賀蘭山4個同為南北走向的山體依次由北向南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態屏障鏈,能有效阻擋來自于西北蒙古高原風沙對寧夏中南部、陜西西部以及我國東部地區的侵襲,南華山作為連接四者之間的重要環節,具有舉足輕重的生態作用和地位。南華山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及生態效益的發揮,將會構筑起我國東西部生態防線的重要屏障之一。
三是植被類型豐富,保護區具有闊葉林、灌叢、疏林草原、草原、草甸和人工植被6個植被型、29個群系和34個群叢,植被類型的豐富性占據寧夏自然保護區的前列。不僅具有以白樺、遼東櫟等為建群的多種喬木群落和由黃瑞香、蒙古扁桃、灰荀子、虎榛子、繡線菊、華北丁香、山杏、銀露梅、沙棘等組成的各類灌叢,而且還有由針茅、中生雜類草、羊茅、茭蒿等為建群種的各類草原及草甸,共同組成了南華山自然保護區復雜和穩定的森林草原生態系統,尤其是保護區的草原類型多樣性、復雜性以及垂直方向上的替代性是其它同類保護區所不具備的。此外,在保護區發現的國家Ⅱ級保護植物蒙古扁桃群落,不僅使其分布范圍南移300km,而且該群落成片集中分布的特點大大不同于在其它分布區零星分布的特征,在保護區內成為陽坡灌叢的主要建群種之一。充分說明了南華山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護價值。
我國天然林資源保護的主要措施
劉瑞敏
(河北省圍場縣塞罕壩機械林場 河北省承德市 068450)
摘要:天然林資源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它的難再生性,資源一旦被破壞,在短時間內是很難恢復的,即使恢復需要花費的經濟代價和時間代價也是巨大的。本文則主要對我國天然林資源保護的意義和相關措施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資源;天然林;保護措施
為了改善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以及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在 1998 年開始在全國全面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1]。所以,我們一定要加強對天然林資源的保護,保護包括對天然林資源保護的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合理的使用天然林資源,讓它在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之間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筆者根據自身的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天然林資源的保護進行闡述:
一、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對天然林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首先就是對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體現在天然林的數量、質量以及分布方面。對天然林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可以對水土流失的現象進行很好的控制,有利于保護水資源。我國天然林資源分布的地帶大部分都在大江大河源頭和重要山脈核心地帶等重點地區,所以,對天然林進行有效的保護,對于保護這些地帶的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等有著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荒漠化、溫室效應等現象都和天然林資源的豐富與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1.2有利于促進天然林的可持續經營和林區的經濟發展
我國一直在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天然林資源的保護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在天然林的保護上實現可持續經營,對于現在我們社會中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得以解決。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減少對天然林的開采量,從而給天然林資源以休養生息的時間和機會[2]。
二、我國天然林資源保護的相關措施
2.1 法律措施
想要真正實現我國天然林資源的保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通過對法律法規的健全,實現對天然林資源保護的法律途徑,從而在現實意義上實現保護天然林資源的目標,促進天然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全球的自然環境日益惡化,各種資源的短缺等現象,都對我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地威脅,要想真正達到維護生態的效果,依法治林是保護天然林資源的根本道路,也是必須要實行的道路,應該把保護天然林資源的相關法律法規歸納到我國現在已有的相關法律體系當中,讓人們意識到浪費和破壞天然林資源的嚴重后果,從而實現保護天然林資源的目的。從國家層面來看,應盡快出臺《天然林保護條例》,明確保護方針,確定保護原則,根據林木權屬,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職責,切實落實保護措施和主體。從地方層面來看,應切實落實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以林業保護為抓手,更好地實現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3]。
2.2 讓全民參與到保護天然林的行列當中
在我國,因為自然資源災害造成的破壞事例已經有很多了,比如1998年的長江等地區的洪水,這就是由于人們對自然資源的無限制利用,亂砍亂伐,造成了大面積嚴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而且,隨著我們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劣,空氣污染、水污染等等,都在警告著我們保護自然的重要性的緊迫性。但是,真正實現天然林資源的保護不是政府的任務,也不是某個個人或公司的任務,而是全民的任務,只有讓全民達成共識,都參與到保護自然資源的行列當中,才能真正的實現天然林資源的保護。首先,就是政府部門對于天然林資源保護的相關內容要進行大力的宣傳,包括天然林資源的作用以及天然林資源遭到破壞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加大宣傳讓公眾知道目前我國天然林資源的真實現狀和我們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讓公眾意識到,只靠天然林資源保護的相關工作人員是不可能完成這么巨大的任務的,讓公眾意識到全民參與的重要性。其次,就是從事該保護工作的工作人員要擴大保護天然林資源帶頭人的隊伍,主要是對于保護天然林資源志愿者隊伍的擴充。最后,就是上文提到的,建立相關的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3 要建立和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十二五”規劃綱要對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了專節論述,重點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過程當中,重要的是要實現主體之間的一種平等的補償。隨著補償機制的不斷深入,可以進而建立市場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同時還可以尋求一些更合適的其他的補償機制。建立合適的、完善的補償機制,能夠更大程度上調動對保護天然林資源有熱情的經營者,能夠更加的提高他們造林、育林的積極性,通過建立良好的生態補償機制,能夠減少天然林資源的破壞量[4]。
總結:
總而言之,現在我國的環境問題是非常嚴峻的,我們一定要充分的認識到這個問題,從而展開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天然林資源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關系我國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一定要采取包括法律措施、全民參與、建立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等措施,實現對我國天然林資源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姚茹峰,李坤.論天然林資源保護工作的有效實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02).
[2]韓克建.淺談林業站在保護天然林資源中的工作方法[J].科技探索,2013(7).
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環境監測站內蒙古包頭014100
摘要: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關系到人類自身和社會的長期生存和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環境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形式,影響到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并重點探討了環境保護對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環境保護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 :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重要性
0 引言
21 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但是也給今后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的障礙,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資源和環境因素。尤其是隨著現代制造工業的不斷發展,使得環境污染日益惡劣,嚴重阻礙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這樣的以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因此,我們必須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到環境保護對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最終才能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首先,發展是人類共同的和普遍的權利,而保護環境是每一位公民必須履行的責任,環境保護可以保證可持續發展最終目的的實現。其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可以協調發展的,這是因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以良好的環境條件為基礎的,而環境問題的解決是以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必要條件的,二者緊密聯系,互為依托。只有保護好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此外,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適宜的環境與資源,環境與資源一旦衰退,將不能為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
2 環境保護對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2.1 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在現代科技進步創造了空前富足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目前,我國的環境日益惡化,霧霾籠罩、水體污染、水土流失等問題相當嚴重,這都是由于人們環保意識淡薄造成的,嚴重阻礙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保護對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已經變得非常的重要,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關注長期的環境承載力。經濟發展離不開環境和資源的支持, 環境保護需要經濟發展所能夠提供的資金和技術, 而發展的可持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性。環境保護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已經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同時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想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搞好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是密不可分的,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就必須維護和改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環境保護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2.2 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為了實現社會的經濟發展,人類在以環境為代價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大氣污染等,嚴重危害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這主要是由于人們沒有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20 世紀以來,尤其是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工業“三廢”污染問題日漸突出,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的大氣污染、能源枯竭、溫室效應等對資源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再加上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需求的日益增多,更是嚴重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環境。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人類才意識到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出現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悲觀狀況。因此,要想謀求持續發展,必須解決好環境問題,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
2.3 有助于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的發展
環境保護的實質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因此,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注重對環境的保護,首先能夠使環境和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減少資源浪費,最終達到保護生產力的目的;其次,環境保護能夠防止生態破壞,把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環境保護充分融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生產力的效益,維護生態平衡。與此同時,通過科學的方法開發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既能提高經濟效益,又能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因此,立足于環境和自然資源角度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更能促進人類社會和經濟的健康發展。
3 加強環境保護袁實現可持續發展
3.1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健全環保相關的制度體系
要想從根本上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從維護群眾的環境權益, 改善環境質量出發,制定有關的法律法規和發展規劃,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此外,為了保證生態環境建設的成功, 必須有效控制人口增長, 全面落實積極有效的人口政策和各項計劃生育管理服務措施,建立資源節約型經濟社會。
3.2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打破了傳統經濟發展理論中經濟和環境被人為割裂的弊端,把經濟發展建立在自然生態規律的基礎上。循環經濟基于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和重要保證。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注重物質的循環利用,做到物盡其用。目前我國要想實現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應注重綠色技術支撐體系的開發和建立,采用清潔、無害的新技術和新工藝, 還可以開發建立一批新型工業生態園區,大大降低生產資源和能源的消耗,盡可能將污染物排放消除在生產過程中,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同時,還要加強科學和嚴格的管理,推行綠色GDP,改變“先污染、后治理”的現狀,走經濟和環境協調健康發展的道路。
4 結語
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對于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環境,加強環境污染治理,注重發展循環經濟,保證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減少浪費,最終才能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紅蘭.淺談我國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J].武漢航海(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