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02 14:44:33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食品營養與健康的解讀,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于吃飯速度
調查顯示,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日里,參與調查的中國家庭用于制作每一餐的平均時間均少于30分鐘,甚至有3.5%的家庭只需要15分鐘就能搞定一頓飯。至于吃飯的速度,同樣是快得出奇的現代節奏,即便是大家都很看中的晚餐,大多數人也在20分鐘之內解決掉,甚至有10%的受訪者能用15分鐘就吃完一頓晚餐,這與法國人動輒花費兩個小時來吃晚餐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而相較于平時的工作日,周末的時間相對充裕,人們大多可以花費更多時間、更用心地準備每一餐。可即便如此,大多數的受訪家庭也只會花45分鐘來烹飪一頓飯,用餐時間也只比平時延長了10分鐘左右。
解讀:中國人自古便提倡進食時應細嚼慢咽,這也被視為重要的飲食養生準則。不過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一些人選擇了在外就餐,認為既省時又方便。即便是在家里做飯,也是能簡則簡,通常只滿足于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飽腹,而很少會從健康和營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這一次的調查結果則提示人們:填飽肚子只是吃飯的最低層次,應該更多地關注飲食健康營養。
關于在家吃飯
調查顯示,在所有選擇在家做飯的家庭中,有60.3%是出于對健康的考慮,27.2%是基于食品安全的原因,還有11%的家庭是為了省錢而在家做飯。在調查中,有77%的家庭表示享受在家烹飪的過程,更有44%的受訪者將烹飪看成舒緩工作和生活壓力的手段之一。另外還有52%的受訪者認為在餐桌前看到家人滿足的笑容,是他們在家烹飪的最大原動力。
解讀:在家吃飯不但可以消除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更可以吃得健康營養,減少油脂、糖、鹽的攝入,并有針對性地為家庭成員補充身體所需物質,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更重要的是,家人共餐對于情緒的調節也益處多多,這也提示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家庭需要不斷提高家庭成員對于烹飪技術和技藝的自信,以使人們能夠更多地留在家中用餐,保證飲食營養和健康。
關于烹飪用具
調查顯示,大多數中國家庭的廚房都擁有2個砧板、3把菜刀、4口鍋、4個小家電、8個調味罐和11套餐具,這幾乎可以被視為中式廚房烹飪用具的“標配”。
解讀: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開始重視餐廚衛生。基于居家飲食衛生和健康的原因,類似于生熟分離、分鍋烹飪等處理方式已被更多的家庭所采用。從這個角度來說,烹飪用具的“標配”還是十分有必要的。
關于和誰吃飯
調查顯示,中國人在用餐時擁有各種各樣的“伴侶”,有42.3%的受訪者習慣于在電視節目的陪伴下度過用餐時光,這個比例還是相對較高的,這些人通常更喜歡將用餐地點設置在客廳,而且是更靠近電視的地方。
解讀:其實,更好的選項應該是與家人同桌而餐。中國人自古便重視家庭氛圍,喜歡與摯親好友共享家宴。而隨著工作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很多人與家人共處的時間正在慢慢減少,更別提坐下來共進一餐了。不過仍有57%的被調查家庭平均每個月會舉辦一次家宴,值得大力提倡。
關于自己種菜
后勤與資產管理處組織召開食品安全專題會
3月14日下午,后勤與資產管理處于教學樓2棟209教室組織召開食品安全專題會議,各食堂餐飲公司、檔口、大宗物資供應商、超市及相關食堂從業人員集體學習了由教育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3部委聯合的《學校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管理規定》文件,會議由覃永主持。
會上,陳佳麗就文件精神和具體政策規定進行了宣講和解讀,肖征碧對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品安全事件進行了通報,覃永就下一步學院的食品安全工作進行安排部署:食堂要圍繞采購、貯存、加工、配送、供餐等關鍵環節,健全學校食品安全風險防控體系,保障食品安全,促進營養健康。應當按照食品安全法律法規規定和健康中國戰略要求,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落實校園食品安全責任,開展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的宣傳教育。各食堂相關從業人員要加強學習,高度重視,時刻警惕,筑牢食品安全責任意識,嚴防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鏡頭回放】 某裝甲團開展冬季適應性訓練第3天,突降大雪,氣溫驟降。伙食保障人員在儲存蔬菜時方法不當,導致部分蔬菜凍損,而炊事人員在制作熱食過程中未將蔬菜的凍損部分除凈,部分官兵食用后出現腹痛、腹瀉等病癥。
【專家解讀】 科學選配和供應食物是確保冬季訓練質量和官兵健康的前提條件。然而,一些單位在準備冬季適應性訓練的食品時卻簡單地認為,只要把錢花足,把主副食買夠,堅持按時開飯,就能做好官兵的伙食保障。然而,冬訓期間的伙食保障與平時訓練的伙食保障存在較大不同,由于冬訓中官兵體能消耗大,更要把好伙食保障關。
【保障建議】 首先,要做好食物的儲存。冬季氣溫低,尤其是在野外,蔬菜很容易受凍,加之部隊冬季訓練時間跨度相對較長,食物容易發生變質。因此,在肉類儲存上,堅持鮮肉冷藏,做好消耗計劃,堅持吃多少儲多少;蔬菜類副食品應以含水分較少的大白菜、青椒、胡蘿卜等為主,并做好防凍、防擠壓工作。此外,官兵在長途行軍過程中,還應儲備一些體積小、重量輕、易保存、營養高的食品,如野戰速熱食品,以便及時補充能量。
其次,要保證食物質量。在選購主副食時,要特別關注米面的生產單位,注意肉類顏色是否正常,有無酸臭味,形態是否異常,也可先鹵過、瀝干,再按照食用一次所需的分量包裝起來;注意蔬菜是否新鮮,有無凍損;查看熟食類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以判斷食物是否保質保量。
再次,要做好炊事衛生工作。炊事員在從事炊事工作之前,應著干凈的工作服,戴炊事帽。制作食物前要洗手,不能因天氣寒冷或缺水而避繁就簡。炊前炊后應及時做好灶具、廚具和野戰炊事車內的衛生清理工作。
飲水篇 取水用水有講究
【鏡頭回放】 某高炮團開展冬季訓練第4天,訓練課目為長途行軍。在行軍過程中,部分官兵由于口渴順手捧起路邊的積雪吃下。晚上宿營時,一些吃過雪團和冰塊的官兵出現了咽喉痛、胃腸不適等狀況。
【軍醫解讀】 取水、用水是影響參訓官兵訓練和生活的重要環節。部隊開展冬季訓練時,大都將行軍路線和訓練場地定在偏遠山區或林區,這些地方受污染程度較低。然而,一些官兵想當然地認為水質也沒什么問題,未加檢測就隨意取水、用水,甚至直接取冰雪吃,對官兵的身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影響冬季訓練效果。
【保障建議】 部隊開展冬季訓練時,最好將宿營地設置在水量充足、取水方便、遠離工業區的地方。宿營地水井少或水量不足時,部隊應科學采集冰雪化水飲用。采冰可選擇在清潔、透明、雜質少的河段或水塘;采雪應在遠離居住點的自然積雪處采集,并將表面雪層剝開后取中間層。
化冰時應先將冰塊打碎,放少量于行軍鍋內,待融化后再逐漸加入碎冰。冰雪融化成水后,連隊衛生員應先對水質進行檢驗,確認水無異味或其他顏色后,放入適量漂白粉、氯化物等藥物進行消毒(約5分鐘左右),而后才能供炊事用或煮沸后飲用(有條件的可配發過濾裝置)。切不可直接食用冰塊或雪團,避免由各類細菌、病毒引發胃腸炎、痢疾等病癥。
此外,為了幫助官兵抵御寒冷,訓練間隙或行軍途中,應多為參訓官兵準備熱水,有條件的單位可準備熱湯、姜湯等熱飲,及時為官兵補充熱量,保證官兵有充足的體力完成訓練任務。
營養篇 科學調配保營養
【鏡頭回放】 某炮兵團在冬季訓練中考慮到官兵體能消耗較大,特意讓炊事員多準備肉類、蛋類等高熱量食物為官兵補充體能,結果致使伙食保障品種單一,部分官兵因體內缺少維生素而出現口腔潰瘍、夜盲等癥狀。
【軍醫解讀】 冬訓過程中,有的單位單純地認為只要烹飪的食物味道好、熱量高就能達到營養又健康的目的。然而,冬季訓練屬于重度勞動,官兵不僅每天需要補充大約3500千卡~4000千卡的熱量,還需要補充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物質,如不懂得科學加工、合理搭配,官兵在高強度訓練中健康就難以保證。
遼寧讀者:翟玉蘭
誤區一:當藥品,用來治療疾病
【情景回放】在某超市上班的張阿姨上個月腸胃不適,出現飯后腹脹、反酸和便秘癥狀。她以為是消化不良,到藥店購買了一些消食的藥品吃了幾天仍不見好轉。張阿姨所在小區里有位推銷保健品的李大媽,多次勸她服用保健品進行調理,耐不住李大媽的勸說,張阿姨便花了700多元從其手中購買了維生素C、維生素B、胡蘿卜素3種保健品。可吃了一段時間后,原有癥狀不僅沒有緩解,還出現口腔潰瘍、上腹疼痛、腹瀉等癥狀。后來到醫院檢查后診斷為慢性腸胃炎。
【誤區解讀】如今,一些保健食品廠家和推銷員為了獲取最大利益,往往夸大其功效。而一些消費者在鋪天蓋地的宣傳下,常常把保健食品與藥品相提并論,甚至認為保健食品包治百病。從概念上看,保健食品不是藥品,而是食品的一種;從功能上看,它僅有保健作用,并無治療疾病作用。對于生理機能正常的人來說,保健食品是―種營養補充劑。對于生理機能異常的人來說,保健食品可以調節生理機能、強化免疫系統。日常生活中,普通消費者難以區分保健食品與藥品的界定,容易將其功能與疾病治療相混淆,從而誤把保健食品當成藥品來服用,結果耽誤病情。
【教您一招】分辨藥品與保健食品時,首先要看外包裝盒上標注的“批準文號”。藥品標注的是“國藥準字”文號,是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而保健食品則以“國食健字”、“衛食健字”等文號出現,審批部門可能是國家,也可能是地方相關部門。其次,看標簽和說明書。藥品的標簽和說明書上必須標注功能主治或適應癥等內容;而保健食品沒有治療作用,不得涉及功能主治和適應癥,只能標注保健功能或適宜人群等內容。最后,保健食品的包裝和相關廣告上都標明了批準文號、專用標志“藍帽子”和“本品不能代替藥物”的忠告語,消費者在選購時一定要留意。
誤區二:當飯吃,取代正常飲食
【情景回放】高三學生小何,今年6月份參加高考。為了讓孩子能夠發揮好,考上一個理想的學校,父母聽信推銷員說食用某某保健品能夠增強體質,抵抗疲勞,開發智力的宣傳,專門花了幾千元給他購買了蛋白粉、螺旋藻、礦物晶營養套餐等功能性保健食品,把這些東西當補品,每日三餐進行食用,很少讓孩子吃飯。小何吃了20多天后,出現身體疲乏、記憶力下降等現象。后來到醫院檢查,診斷為輕度營養不良。醫生建議不能將保健食品當飯吃,只能作為輔助食品服用。
【誤區解讀】保健食品主要含有一種或多種膳食成分:如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等。從功能上看,保健食品主要是“膳食補充劑”。當身體所需的某一種或多種營養不能通過正常飲食足量攝取時,可以用它來補充。比如,蔬菜吃的較少時,可以適量補充維生素含片;體能消耗較大時,可以服用蛋白粉。但不應顛倒主次,以保健食品代替正常飲食。這是因為,相對于食物,保健食品營養成分比較單一,例如復合維生素,其含有的β胡蘿卜素只有―種,而蔬菜水果中不僅含有多種β胡蘿卜素,還含有葉黃素、番茄紅素等其他營養素。從科學角度講,注意平時營養均衡的飲食、有規律的生活習慣、適時適量的運動、保持樂觀的心態,才是健康的根本保證。
【教您一招】那么,如何確定是否需要吃保健食品?應把握幾個原則:首先,應到醫院進行微量元素檢測,看身體是否缺乏某些營養成分,若不需要盡量不要吃;其次,當身體缺少某些營養成分時,應在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飲食調節,優先采用食補的方法來補充營養;再次,若身體某方面的營養成分缺乏嚴重,短期內無法通過飲食完全獲取,則要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個人身體健康狀況、體質、年齡,區別不同季節、不同環境,選擇適合的保健品;最后,不管是什么類型的保健食品,食用劑量均不宜過大,要適度把握,食用一段時間后,應及時到醫院檢查,若身體缺失的營養成分得到補充,就應停止食用,通過均衡飲食來調理補充,切不可盲目以為“營養越多越好”,胡亂吃保健食品,這樣不但不能調節機體功能,還會導致營養失衡和代謝負擔加重。
誤區三:聽信宣傳,跟風消費
【情景回放】在某工廠打工的小潘父親不久前做了闌尾炎手術,身體比較虛弱。小潘聽說服用保健品可以增強體質,便打算寄點保健品給父親滋補一下身體。來到保健品銷售店后,導購員馬上拿出一摞宣傳手冊,熱情地給他講解。小潘看到宣傳冊上標注的患者證言,某某國家“進口”,某某大牌明星代言,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花了兩個多月工資,購買了海參口服液、人參膠囊等保健品寄給了父親。令他沒想到的是,父親服用后,不但身體沒有得到較快恢復,反而刀口難以愈合,又住了醫院。醫生解釋說小潘父親的體質偏熱,不能服用這些高熱量的保健食品。
李里特教授在2005年撰寫多篇論文闡述“食育”理論。作為國內首先提出這一概念的專家,李教授從事食品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深諳食育對于傳統文化、農業經濟、國民健康的重大意義,為此本刊專訪了李里特教授,為我們更深入解讀“食育”。
食育由來已久
也許,有人沒有聽說過“食育”。也許,有人納悶吃了這么多年飯,現在反倒要學如何吃飯了。實際上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飲食偏好,而這些偏好大多數都受環境的影響,尤其與家庭、父母的影響有關。
其實,食育一直以各種方式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從我們在母腹中就受到來自母親的飲食教育,在源自母親、家庭、地域的飲食習慣中,我們從小就接受著樸素自覺的飲食教育。各個民族、各個省份、南方北方不同的人對食品的喜好,一生都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嚴格地說這都是食育的過程。比如有人從小愛吃辣椒,有人從小就聞不慣大蒜味,山東人口味比較重,江浙人飲食偏甜。所以,那么多帶有家鄉味、母親味的食物,讓人一生懷念。但是,一代代傳承的飲食習慣和口味,經歷時代變遷時卻遇到了問題。
專家們希望通過食育讓人們在無數的選擇和誘惑面前,科學合理地選擇自己的生命基礎――日常膳食,而并非單純的沿襲多年的口味偏好。
食物越豐富越需食育
食品短缺的年代,人們對飲食營養的認識局限于“吃飽肚子”,為了能夠將粗雜的食物吃下去,很多地方烹調時油鹽較重,形成了偏咸喜油的口味。
近二十年來,隨著農業技術、食品工業的發展,我們已經進入飽食時代。人處于不受節制的食物世界中,飲食結構更多地受欲望和習慣所左右。在這種情況下,過去的不良飲食習慣和不正確的飲食知識對健康產生了嚴重影響。許多國家做營養調查時,發現了此類問題。
率先提出食育概念的日本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在國民飲食生活中存在偏食、飲食不規律、肥胖、生活習慣病增加、過度減肥等問題。此外,還有新出現的食品安全、食品依賴海外進口和食品信息泛濫成災的問題。”
“從改善飲食、確保飲食安全方面人們需要知道‘食’應有的狀態。先人在綠色和水的恩惠
的自然中哺育出的帶有地域多樣性、豐富的味覺、充滿文化氣息的日本食文化有逐漸失去的危機。”于是,我們看到日本的食育教育從嬰幼兒就開始抓,走在了世界前沿。在幼兒園中,通過顏色豐富的搭配,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選擇食物的全面性,也把膳食搭配的概念通過日常飲食灌輸給孩子們,讓他們養成終生的健康飲食好習慣。
弘揚中華食文化
李教授在國內首先提出食育概念也正是憂心于“國民吃什么、怎么吃、吃哪國的食品,不僅關系到國民健康,更關系到本國農業興衰”。
食育的問題也是飲食習慣的培養,著重于人的健康,還關系一國的農業,維系本國農產品的市場,和食品戰略安全。當今很多發達國家利用他們的食品工業化、營銷的優勢努力改造世界食品消費最大的中國人的食物構成,借此打開自身農產品的銷路,對我國傳統食品產生很大影響。比如如果中國人都愿意吃面包,而中國的小麥恰好比較適合做饅頭、面條,那么中國的小麥、大米生產就會受到影響。現在很多孩子口味改變更喜歡吃面包,這實際上對農業是一個很大的威脅。而和饅頭、面條相比面包并無營養上的優勢。
所以印度、韓國、法國都引導國民欣賞并喜愛吃本國傳統食品。韓國提出的“身土不二”、我們常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營養和基因組學上找到了證據。“水土不服”主要是吃的東西改變后,不適合于腸胃的消化,引起腸胃的疾病。
而李教授也從多年的研究和食育倡導中受益,逐漸改變了口味。“過去食物短缺,吃不上肉,生活水平提高后曾一度喜歡吃肉,現在發現肉、奶酪吃多了對身體并不好,豆漿和豆腐更適合中國人吃”。現在李教授的早餐里必有豆漿,傳統的面食饅頭也是他的最愛。
李教授強調,弘揚中華飲食文化包括繼承發揚傳統中科學合理的東西,也包括學習吸收世界一切有益的食文化,克服傳統中的愚昧和陋習。
食育誤區糾正
1.食育不僅僅是通常所說的營養知識普及,而是許多吃的實踐。通過實踐使每個人形成對健康飲食的牢固印象,使人們把良好的飲食習慣,對健康有益的食譜和攝食方式,變成自己的嗜好習慣,自覺地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2.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識學習,而是滿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實踐。食育必須吸收現代預防醫學的一系列成果,通過對人們日常飲食生活營養的分析、改進,讓人們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食育當然還要體現人類和自然和諧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