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19 14:51:21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藥理學概論,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高職 藥理學課程 傳出神經系統藥理 遞質 受體 藥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C-0162-02
藥理學是藥學、護理學、醫學生物技術、醫藥市場營銷等高職專業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是一門連接基礎與臨床、藥學與醫學、藥學與生物學的橋梁學科。根據藥物的作用部位,藥理學一般分總論、傳出神經系統藥理、中樞神經系統藥理、循環系統藥理、內臟系統藥理、內分泌系統藥理、化學治療藥物藥理這7個板塊進行講授。該課程涉及的藥名復雜拗口,藥物作用機制抽象難懂,且需要以扎實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學科的理論知識為基礎,同時,高職學生對該門課程涉及的內外婦兒等臨床專業知識了解甚少,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感覺內容抽象、枯燥、煩瑣,學習興趣不高。
按照當前主流高職藥理學教材的章節排序,“傳出神經系統藥理”是總論后第一個各論板塊。該板塊是總論《藥物效應動力學》所講述的受體理論的實際應用,涉及多種受體、遞質、藥物,歷屆學生常反映此內容很難掌握。而作為第一個板塊的傳出神經系統藥理若未能較好掌握,將會影響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整體學習興趣,降低學習主觀能動性,對后續課程的教學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清晰地講授作為對傳出神經系統板塊提綱挈領的“傳出神經系統藥理概論”,可使高職學生提高對傳出神經系統藥理的學習興趣,并準確地掌握這個板塊以至整門課的內容。筆者對“傳出神經系統藥理”章節的授課經驗及體會進行總結,以期為高職學生學好傳出神經系統藥理提供參考。
一、高職藥理學課程“傳出神經系統藥物概論”教學現狀分析
“傳出神經系統藥物概論”章節的講授內容包括傳出神經系統的分類、遞質與受體,以及傳出神經系統藥物作用方式與分類。要求掌握傳出神經系統藥物的作用方式(機制)及傳出神經系統藥物的分類;熟悉傳出神經的受體:膽堿能受體(M、N)、去甲腎上腺素能受體(α、β)的分布與效應;了解傳出神經系統的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和乙酰膽堿的合成、釋放和代謝。
相對于本科生而言,高職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相對欠缺。若授課過程中僅按照課本編排順序逐條逐頁機械地進行講授,他們將無法找到知識之間橫向縱向的聯系,且無法與已學過的解剖、生理學知識建立聯系,不利于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從因材施教的角度而言,對高職學生的授課更應該注重知識的重組與梳理,便于其進行系統的學習。
二、“傳出神經系統藥物概論”教學改進措施
桂林醫學院高職類專業藥理學課程采用的教材是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高職高專藥品類專業第2版、“十二五”規劃教材《藥理學》(羅躍娥主編)。筆者結合對“傳出神經系統藥物概論”章節的授課經驗,提出以下幾點教學改進措施。
(一)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解剖學、生理學知識講授傳出神經系統的生理功能。在學習藥理學課程之前,學生學過解剖學、生理學課程,并分別在這兩門課程學過神經系統的解剖及其功能。在此基礎上,先引導學生回顧神經系統的解剖: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與外周神經,本章節涉及的傳出神經由自主神經與運動神經構成,屬外周神經的一部分。自主神經又包括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因在神經節要交換神經元才到達效應器,因此有節前纖維與節后纖維之分;且自主神經支配的效應器如心臟、腺體的活動不受意識所控制。體內大多數器官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雙重支配,但兩者通常產生相反作用,即生理性拮抗:機體在緊張、應激的狀態下主要由交感神經支配,在安靜、休息的狀態下主要由交感神經支配。如機體在受到驚嚇的時候,心跳加快,血管收縮,瞳孔擴大,支氣管平滑肌擴張以利于更多的氧氣進入到體內;機體在安靜和放松時,對外界的反應下降,進行休整和積蓄能量,表現為血管舒張、瞳孔縮小等。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對內臟的支配表現為協調一致。對上述知識的回顧,有助于學生對本章節學習的內容進行知識的鋪墊。
(二)建立神經遞質及其受體與上述知識的聯系,講授傳出神經系統主要遞質與受體。在“傳出神經系統藥物概論”章節中,教材引入了傳出神經系統遞質及其受體的內容。傳出神經系統主要的遞質是乙酰膽堿和去甲腎上腺素,興奮時末梢釋放乙酰膽堿的神經稱為膽堿能神經,興奮時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神經的稱為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然而,歷屆學生大多都難以準確記住膽堿能神經與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的興奮都分別會產生哪些生理學效應。雖然課本有明確的解釋,但學生因難以找到規律從而依賴于死記硬背,且經常產生混淆。針對此種現象,可結合課本“全部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纖維、副交感神經的節后纖維屬于膽堿能神經”,即“副交感神經的節前、節后纖維屬于膽堿能神經”,啟發學生把膽堿能神經的興奮效應轉換為剛回顧過的副交感神經的效應,且上述效應均為乙酰膽堿的生理作用;并結合課本“大部分交感神經的節后纖維屬于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啟發學生把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的效應轉換為剛回顧過的交感神經的效應,且上述效應均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的生理作用。然后,向學生解釋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都屬于第一信使,即內源性配體。它們在體內分別以乙酰輔酶A和酪氨酸作為原料合成,在機體暫不需要這些遞質的情況下,乙酰膽堿可被膽堿酯酶水解而滅活;去甲腎上腺素等可被單胺氧化酶、兒茶酚胺氧位甲基轉移酶水解而滅活。因此,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對機體內臟活動的支配的協調統一,其實是通過對上述遞質的合成與滅活的控制來實現的。
通過上述講授,學生明白膽堿能神經與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的生理效應后,結合學生在藥理學總論板塊“藥物效應動力學”一章學過的受體理論,重述配體在機體都有其受體的存在,自然地引入膽堿能受體與去甲腎上腺素能受體。這兩類受體又有多種亞型,總的來講,膽堿能受體分為M、N兩大類,M受體激動的效應主要是副交感神經興奮的效應,如負性心臟作用(心肌收縮力減弱、心率減慢、傳導減慢)、支氣管收縮、消化功能亢進(胃腸蠕動加快)、利于大小便排出(膀胱逼尿肌收縮、膀胱括約肌舒張)、瞳孔收縮等;位于神經節的N1受體激動的效應主要是使神經節興奮,因神經節分為交感神經神經節與副交感神經神經節,所以N1受體興奮的效應較復雜,取決于哪類神經節占優勢;位于骨骼肌的N2受體激動的效應主要是使骨骼肌收縮。去甲腎上腺素分為α、β兩大類,這兩大類受體激動的效應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的效應,如α1亞型主要存在于皮膚、黏膜、內臟血管平滑肌,興奮該受體引起上述平滑肌收縮,外周血管張力增大,血壓升高;β1亞型主要存在于心臟及腎臟,引起正性心臟作用(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傳導加快)以及腎素分泌,從而升高血壓;β2受體主要存在于冠狀動脈、骨骼肌血管,興奮該受體引起上述血管舒張,并引起支氣管舒張。
(三)從遞質與受體的功能,引出調控傳出神經系統功能的藥物。藥理學的重c是藥物對疾病的調控。通過上述授課,學生掌握傳出神經系統的遞質、受體及其生理效應后,教師首先向學生強調,在病理狀態下,患者機體的生理功能在某些方面是失常的,如高血壓時,可能伴隨著外周血管阻力過高或心輸出量過高的癥狀。因此,應用剛學過的上述知識,我們可以應用藥物,通過控制對遞質的合成或滅活,或者通過對相應受體的激活或拮抗,實現對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功能的調控。在講授此知識點的過程中,再次引入受體學說中學過的受體激動劑、受體拮抗劑的概念,在需要興奮或抑制機體的某些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時,就可以選用相應受體的激動劑或拮抗劑,因此本章節對后續的膽堿能受體激動劑及拮抗劑、去甲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及拮抗劑的學習起提綱挈領的作用,在掌握好本章節講授的膽堿能神經及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的生理效應的前提下,只要將藥物的分類記清楚,代入本章節講授的相應的受體激動或拮抗的效應,就可以推導出藥物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有效避免“滿堂灌”的課堂氣氛以及死記硬背的被動學習,逐步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羅躍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2]顏光美.藥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施天慧.基于思維導圖的高職藥學專業“藥理學”教學設計[J].新課程研究,2016(10)
[4]孫競.淺談藥理學教學改革――以《傳出神經系統藥理學》為例[J].科技視界,2014(24)
[5]康傳亮,沈莉.提高高職藥學專業學生學習興趣的幾點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09(6)
【基金項目】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基于APP的互聯網+藥理學高職教育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GXGZJG2016A024)
關鍵詞: 概念圖認知發展階段論 智力三元理論 有意義學習 創造性思維
在閱讀了相關資料之后,筆者得出以下結論:將概念圖作為教學中的一種有益補充這一論斷的提出主要是以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論、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和戈登的創造性思維理論為基礎的。
一、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及其日內瓦學派對兒童的認知發展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皮亞杰認為智慧是有結構基礎的,而圖式就是他用來描述智慧(認知)結構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皮亞杰對圖式(Schemes)的定義是:“一個有組織的、可重復的行為或思維模式?!保愮?、劉儒德2007)隨著年齡的增長與機能的成熟,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兒童通過同化、順應及平衡化作用,使得圖式不斷得到改造,認知結構不斷發展。他認為,所有的生物包括人在與周圍環境的作用中都有適應和建構的傾向(陳琦、劉儒德2007)。一方面,由于受環境影響,生物有機體的行為會發生適應性的變化。另一方面,這種適應性的變化不是消極被動的過程,而是一種內部結構的積極建構過程。個體對環境的適應機能包括同化(assimilation)和順應(accommodation)兩個過程。皮亞杰認為:“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個正在形成或已經形成的結構中?!薄绊槕侵竿缘膱D式或結構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響而發生的變化。”也就是改變主體動作以適應客觀變化,也可以說改變認知結構以處理新的信息(本質上即改變舊觀點以適應新情況)。當已有的圖式不能解決面臨的問題情境時,就產生了皮亞杰所說的不平衡狀態。個體很自然地會試圖通過各種方式調整這種不平衡。皮亞杰認為心理發展就是個體通過同化和順應日益復雜的環境而達到平衡(equilibrium)的過程,個人也正是在平衡與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斷建構和完善其認知結構,實現認知發展的。
皮亞杰依據個體從出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中,其認知結構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重構從而表現出具有不同質的不同階段,把人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sensorimotor stage,0-2)、前運算階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具體運算階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形式運算階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成人)。形式運算階段,兒童的思維已經超越對具體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使形式從內容中脫離出來,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命題運算階段)。本階段中個體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從多種維度對抽象的性質進行思維。他們的思維是以命題的形式進行的,并能發現命題之間的關系;能夠進行假設性思維,采用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的方式解決問題;能理解符號的意義、隱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維發展已接近成人的水平。這種擺脫了具體事物的束縛,利用語言文字在頭腦中重建事物和過程來解決問題的運算就叫做形式運算。
綜上所述,可以總結出皮亞杰的基本觀點是:個體是在建構自己的見解,學習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學生必須把老師提供的信息并入他們已有的圖式中去。要求學生制作概念圖的過程,正是讓學生建構知識、建構理解的過程,在建構概念圖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學生通過與老師討論、與同學討論、翻閱書籍、查找資料,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同時,老師制作的相對完善的概念圖為學生提供了新知識建構的良好支架,能夠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教師完善的知識提供了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有機的連接。概念圖正是幫助個體完成知識建構的有效組織者。
二、斯滕伯格的智力的三元理論
美國耶魯大學的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論(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試圖說明更為廣泛的智力行為。他認為,人的智力是由分析性能力(analytical ability)、創造性能力(creative ability)和應用性能力(practical ability)三種相對獨立的能力組成的。多數人在這三種能力上存在著不平衡,個體的智力差異主要表現在這三種能力的不同組合上(陳琦、劉儒德2007),如下表所示:
不同能力組合的學生特征
不同能力組合學生的特征分類為研究概念圖應用于不同類型學生所產生的效果提供了參考依據,也對實際操作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出了預測,便于教師在教學準備、教學實踐及教學結果上有備而戰,戰果輝煌。依據此理論,教師更易于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輔助學生個性化發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協作交流能力,繼而充分釋放概念圖在教學實踐中的有益補充功能。
三、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
20世紀60年代初期,行為主義理論還在北美盛行,由于行為主義理論不能很好地解釋區別于低級動物的人是如何獲得知識的,奧蘇貝爾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關于人的學習的認知理論,并在第二年發表的《有意義的言語學習心理學》一書中對該理論作了精辟的論述。奧蘇貝爾(1994)認為,人的學習應該是意義學習,影響學習的最主要因素是學習者已掌握的知識,當學習者有意義學習的意向,并把所要學的新知識同原有的知識聯系起來時,意義學習便發生了。
奧蘇貝爾(David P.Ausubel)提出有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過程的實質,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非任意的(nonarbitrary)和實質性的(substantive)聯系。
要想實現有意義學習則需要具備以下標準及條件。
1.有意義學習必備的兩條標準:(1)新舊知識的非字面聯系。新的符號或符號代表的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具有實質性聯系也就是指新的符號或符號代表的觀念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經有意義的符號、概念或命題的聯系。(2)新舊知識的非任意的聯系。即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有關觀念在某種合理的或邏輯基礎上的聯系。
2.有意義學習實現的條件:(1)外部:學習材料的性質。材料本身必須合乎非任意的和實質性的標準即材料必須具有邏輯意義。(2)內部:學習者自身因素。①學習者具有有意義學習的心向,即學習者積極主動地把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②學習者認知結構中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③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有關的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結果,舊知識得到改造,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
有意義學習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1)表征學習(representational learning):學習單個符號或一組符號的意義或者說學習它們代表什么。(2)概念學習(concept learning):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的關鍵特征。(3)命題學習(proposition learning):命題以句子的形式表達,分兩類(非概念性命題,只表示兩個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間的關系;概括性陳述,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質之間的關系)。命題學習包含表征學習,且以概念學習為前提。
奧蘇貝爾的理論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其中諾瓦克教授根據其理論開發了概念圖工具,并首先在研究兒童能夠理解諸如能量、細胞和進化等抽象概念的過程中進行了應用。很快他們發現,該工具同樣可以用于教學設計和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由此對概念圖有更深入的研究。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收集和整理資料時,可使用概念圖將多個零散的知識點集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從紛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間的聯系。學生可以利用概念圖分析復雜知識的結構。學生制作概念圖,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增進對知識的理解,增強他們的成就感,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另外,也使他們在制作概念圖的過程中體會、觀察知識間的關系,甚至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注意和意識到的各個知識間的關系,從而產生一些具有創新性的理解,達到創新性的學習目的。
四、戈登的創造性思維理論
創造性思維(creative thinking)是發散式思維(divergent thinking)和聚合式思維(convergent thinking)的統一(陳琦、劉儒德2007)。其特點為流暢性(fluency)、靈活性(flexibility)和獨創性(originality)。他提出四種類比方法:狂想類比(fantasy analogy)(盡量列舉)、直接類比(direct analogy)(有與問題相類似的實際生活情境)、擬人類比(personal analogy)及符號類比(symbolic analogy)(直指人心,立即感悟。如漫畫人物眼睛里畫上$符號以刻畫人物貪婪刻薄的形象)。
創造性思維可以采用以下三種常用方法進行訓練:(1)腦激勵法brainstorming(鼓勵、班組討論)原則:不需評價(要到腦激勵法會議結束時才對觀點進行評判)、異想天開(說出想到的任何主意)、越多越好(重數量而非質量)和見解無專利(鼓勵綜合數種見解或在他人見解上進行發揮)。(2)分合法(戈登Gordon1961提出的一套團體問題解決的方法,“使熟悉的事物變得新奇,使新奇的事物變得熟悉”)。(3)聯想技術(定向聯想和自由聯想)。
概念圖技術正是充分運用創造性思維輔助學生開闊視野并鼓勵想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獲得盡可能多的想法以便他們選出最合適的知識內容,形成最恰當的結構概念。比如:在討論中,學生可以將觀點用概念圖表達出來,以引導和激發討論。將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討論的中心話題上來,這正是概念圖解決的問題,同時利用適合的軟件,還可以及時記錄下討論結果,體現集體思維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傳統中醫服法中醫方藥的服法包括服藥時間和服藥方法。服法的恰當與否,勢必影響藥物的療效。清·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說:“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已認識到服藥方法及時間適宜與否對臨床療效的影響,非常明確地強調了服法的重要性。古代醫家對某些方劑的用法上也確有其獨特之處,比如桂枝湯、十棗湯、雞鳴散等等。但是,遺憾的是現代中醫在指導患者服用方劑時,往往失卻了傳統的精華,絕大部分都是囑咐患者一日一劑,早晚分服。
問題是這種一成不變的服藥方法是否適合于所有病情與病人?顯然,從現代藥動學觀點看此服藥方法是有問題的!因而有必要重新審視,應用復方藥動學理論,進行復方的藥動學實驗,獲知中藥及復方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過程的動態變化規律,進而科學地確定給藥方式、給藥劑量、給藥間隔和療程,從而提高中醫臨床療效?,F舉桂枝湯為例,張仲景《傷寒論》中桂枝湯項記載了桂枝湯的用法:桂枝去皮三兩、白芍三兩、甘草炙二兩、生姜切三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適寒溫,服一升。服己須臾,吸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可除。若一服汗出病痙,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出 哈佛醫學院高級訪問學者不止,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惡臭等物。服法甚為詳盡與周全。但現行我國高等院校《方劑學》教材囚中關于桂枝湯的服用方法卻只有:水煎服,溫覆取微汗的簡單要求。也即按常規的一日一劑早晚分服來用。那么張仲景所推薦的服藥方法是否恰當與必要?按常規的一日一劑早晚分服是否藥效一樣呢?有學者Ie]對此進行了研究,如服用桂枝湯后提高環境溫度并輔以灌服小米粥,能增強桂枝湯的抑制病毒性肺病變和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說明“嚷熱粥溫覆以助藥力”;的科學性。以小鼠巨噬細胞功能為指標,桂枝湯一日2劑的作用強于一日1劑,連日服的作用強于非連日服。一日總量分三次口服,每隔2.5小時,作用也明顯強于一次服,證明桂枝湯宜多次分服的合理性。那么這種合理性的基礎是什么?是否因為一日2劑的血藥濃度高于一日1劑;連日服有利于保持血藥濃度在一較高水平;一日總量分3次口服,每隔2.5小時是否因其半衰期短,分3次服用能夠更好維持其有效血藥濃度水平?這有待實驗的驗證與進一步的闡述。
2中藥藥動學研究對臨床用藥方案的指導意義用中藥藥物動力學參數指導中醫臨床用藥,解決合理用藥問題,計算出首劑量、維持劑量、給藥間隔時間以及制定各種給藥途徑的用藥方案等,從藥物動力學的角度研究中藥在體內的相互作用和中藥方劑的組成原理,是提高中醫臨床醫療水平的重要舉措之一。例如對香蕾散的傳統煎、服法實驗研究[v]結果表明:對實驗動物一次性口服給藥,僅呈現短暫之退熱作用,對整個發熱過程的體溫反映指數亡無明顯影響。而連續 3次給藥,能延長其退熱時間,對口nU有明顯的影響。說明連續而非間斷給藥的重要性。
趙氏閣在天麻鉤藤飲對肝陽上亢證患者腦血流作用的臨床藥物動力學研究中證實該方具有增加大腦中動脈血液流速與降低其血管阻力的作用,并呈量效關系。而用天麻鉤藤飲給藥,不同效應器的量效關系各不相同,表現為在體內增加血液流速的作用維持時間較短,為6.08小時,其效量半衰期為1.72小時,而降低血管阻力作用的維持時間相對較長,為8.61小時,其效量半衰期為2.62 小時。提示臨床給藥須縮短間隔時間以維持有效血液濃度,即至少日服3次為宜。從藥物動力學與藥效學的角度,增加服用量與次數可以盡快達到有效血藥濃度并維持相對穩定的水平,有利于藥效發揮而減短療程。但任何藥物都有用藥量的限度,尤其是有一定毒性的藥物,就得減少用量,適當延長療程以達到治病的目的。
現舉一典型例子加以說明,關木通水煎劑有毒成份的表觀毒代動力學研究[0J表明,關木通水煎劑中毒性成份的小鼠口服表觀半衰期為31.87小時,屬于較長半衰期藥物,在臨床用藥注意可能發生的蓄積毒性,并注意用藥間隔時間。為此諸如馬兜鈴、關木通等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材,若長期服用,可能造成馬兜鈴酸的蓄積,導致腎間質纖維化,引起腎功能衰竭等不良反應。在臨床運用中就得注意療程長短的問題。然而某患有白塞氏病的患者連續服用龍膽瀉肝丸(含關木通)l5個月[l0],共服約69x180袋,最終導致腎臟損害。但如果該患者或其處方醫生懂得上述關木通的毒代動力學特征的話,此類不幸事件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3劑型的選擇“湯者蕩也,丸者緩也”;,說明不同的劑型對藥劑的影響。各種劑型均有它的優缺點,對劑型的選擇也需建立在其動力學研究的基礎上。
[關鍵詞] PBL教學; 大群體; 醫學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 R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002-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PBL reform in large group pharmacology lecture in pharmaceutic students.Methods LBL and PBL+LBL teaching were developed in 4-year-program Pharmaceutic students of 2006, 2007 respectively. Test and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evaluate effect. Results Compared with 2006(LBL),the test scores of 2007 pharmaceutic students were higher obviously;the questionnaires showed the professionalism,communication skills,practical skills,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of 2007 student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after PBL teaching.Conclusion PBL reform in large group may help to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skills of students.
[Key words] PBL teaching; large group;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基金項目:本課題由黑龍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09-2011)及黑龍江省博士后科研啟動資助金項目(LRB06-285)資助。
作者簡介:龔冬梅(1973-),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血管藥理學和電生理學。
藥理學是醫藥學專業的必修課,素以內容繁多、枯燥無味、不好記憶著稱。我國醫藥學生主體仍以高中畢業直接升入大學的本科生為主,學生普遍缺乏對醫藥學的感性認識。傳統藥理學一直是大班額講授式教學(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內容,缺乏主動性。而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使醫藥學專業人才需要掌握的信息量遠遠超過有限醫學教育時間內所能傳授的知識,以教師為核心的講授模式已經不適應科技進步速度[1-2]。時代要求醫藥學生必須成為具有強大自學能力的“終身學習者”。而國際通行的醫學生培養金標準“GMER”還要求學生具有更多的解決問題、創造和交流能力[2]。因此對藥理學理論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國際流行教學模式,1969年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學首創。其核心理念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 [1-4]。國外多所大學已證實該法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經典PBL一般在小群體進行,在大群體理論教學中進行PBL的研究很少[5]。因我國醫藥本科學生較多,師資、教學軟硬件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大群體本科生中實行經典的PBL小組討論教學實際操作難度很大。但是將PBL核心理念融于大群體理論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卻是可行的。
1 方法
1.1 實驗分組 以哈爾濱醫科大學2006級、2007級本科四年制藥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2006級實施LBL教學,2007級實施PBL +LBL教學。PBL+LBL:根據每節課內容設置4-8個問題,課前2-3天將問題和多媒體演示稿轉給學生;教學開始先讓學生快速瀏覽本節課學習內容,重點熟悉知識主干,隨后由教師明確關鍵點和重點,根據預設問題,通過群體回答、個別提問以及學生互助等方式來學習理論內容。LBL:以傳統講授為主。
1.2 教學效果評價 客觀考試和調查問卷。客觀考試卷符合齊同可比原則,題型、題量、難度、重點、覆蓋面和考試時間均處于同一水平。調查問卷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實效反饋,采用5級Likert量表法將GMER要求歸納為7個領域進行由高到低的評分。
2 結果
2.1 PBL對藥學專業學生理論成績的影響 2006級及2007級藥學學生在入學成績、人數、性別比例、學習的接受度和自主性及其他專業學習成績等方面均沒有顯著差別。結果見表1。
表1 藥學學生藥理學成績統計
**P
2.2 PBL對藥學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影響 根據國際醫學教育組織(IIME)于1999年制定的“醫學教育全球基本要求”(GMER)進行問卷設計[6],從職業價值、醫學基礎知識、交流技能、臨床技能、群體健康和衛生系統、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維7個領域考察藥學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問卷在2007級藥學專業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101份,回收有效問卷81份,回收率80.2%。結果見表2。
表2 PBL+LBL教學法對藥學專業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影響(n = 81)
3 討論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在大群體藥理學教學中實施“PBL+LBL”教學法改革不僅可以明顯提高學生考試成績,而且明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GMER素質和能力。
實施“PBL+LBL”教學法的2007級藥學生考試成績明顯優于傳統LBL教學組2006級,優秀率顯著增加,而不及格率明顯降低,顯示PBL能明顯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全面性和牢固度。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學生GMER能力和素質明顯提高,通過設疑-求解-解惑-復習過程,不僅促使學生提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助于養成批判性思維,循證醫學能力也明顯增強,而通過網絡等現代化手段獲取答案促使學生獲取信息能力明顯提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最終促使學生建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和習慣,因而能更好的應對藥學專業飛速發展對從業人員職業素質的更高要求。
在大群體中實施PBL教法,也遇到不少挑戰,如學生人數較多課堂上給學生設問-解決問題的時間較少、討論和互動時間也較少等。這是在大群體中進行PBL的固有局限性。但PBL的核心是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要不斷實踐這一理念,使之深入人心,未來終將有成。
參考文獻
[1] 聶宏光,蔡際群,魏敏杰等.PBL教學模式在藥理學教學中的實踐[J].醫學教育,2005,(6):56-57.
[2] 蔡際群,聶宏光,于曉松等.藥理學PBL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2:4-5.
[3] 穆景強.PBL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4,12(3):170-174.
[4] Juha Nieminen,Pekka Sauri,Kirsti Lonk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up functioning and study succes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J].Medical Education,2006,40:64-71.
【關鍵詞】概率論統計學數理統計教學改革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計算機的發展,數學的思想和思維方法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數學在現代科學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將數學思維方法應用到醫藥學領域,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解決醫學實際問題是醫學院校數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夺t藥數理統計》是為醫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旨在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科研意識,用數理統計方法去分析和解決醫藥學中實際問題。從數理統計這門學科本身來說它是研究隨機現象的科學,它有自己獨特的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與以往學生學過的高等數學思考方式不同,兩者思想體系差別較大,基本理論比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較濃厚,學生除具備《高等數學》基本知識外,還應具備語文、邏輯學知識,是公認的一門較難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畏難情緒,我們對這門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以下是我們的一些思考與體會。
1聯系醫藥學專業基礎,優化教學內容
長期以來,在醫藥學專業教學過程中形成了專業課和非專業課的觀點,而《數理統計》課是公共基礎課、非專業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明確培養目標,轉變數學觀念,我們認為醫學院校的數學教育應以數學的應用為主要目的,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目標。應改變傳統的重知識傳授,重技能計算技巧訓練,輕能力培養忽視應用,我們應把教學重點轉到通過講解數學概念、定理,思想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數學思想并應用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培養應用能力,學以致用。為此,我們教學改革第一步就是要根據一般本科醫學院校教學定位和醫學生的專業特點,改革教學內容,優化教材體系,使教材盡可能體現應用數學的特點,使其知識結構更具實用性、可讀性,更具醫科的特點。
對教材體系、內容增減方面作了以下探索:
①本門課程是應用性較強的課程,主要應用部分在統計學部分,在不影響本課程體系完整性條件下,壓縮概率部分內容,減弱概率論部分理論難度。
②改變重概率輕統計重理論輕應用的現象,淡化定理證明和計算技巧訓練,加強統計思想和統計方法的講解,重點介紹如何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突出應用。增加一些常用統計軟件簡介。
③增加與醫藥學緊密聯系的例題和習題。適當配置一些臨床案例,學生通過學習這些案例來體會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一種封閉型的教學方法,教師講、學生記的“填鴨型”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其要害在于用教師的思維活動代替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的智力發展受到束縛,不能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更談不上有創新能力。根據《數理統計》課程偏難應用性又較強的特點,我們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努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討論式教學法,增強學生積極向上參與意識,培養互相溝通合作的精神
傳統教學法偏重于“教”,忽視學生的“學”,課堂教學大多是教師的“一言堂”。我們都知道應重視互動教學,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但往往忽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討論式教學法是在師生之間雙向信息交流基礎上,增加學生之間的協助和交流的一種教學方法。根據《數理統計》課程特點,對一些較難理解的內容或富有爭議性問題,采用教師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就要擬定好要討論的問題,可以進行課堂提問、討論、回答,也可以小組討論,留問題課后討論等多種討論形式。例如,我們在講完區間估計概念后,為了準確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出了這樣一個思考題讓學生討論,P{θ1<θ<θ2}=1-α能否說參數θ落入區間(θ1,θ2)的概率為1-α?經過討論,絕大多數同學認為此說法是錯誤的,回答正確。但仍有一小部分同學堅持此說法正確,教師及時總結、釋疑說明回答錯誤的同學是把參數θ當成隨機變量了。學生圍繞某一問題進行討論,不僅解答了自己的疑問,同時在解決其它同學疑問的同時對自己所掌握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們往往會留下思考題讓學生回去討論,給學生提問,留下新疑使教學在“有疑”中結束,使學生感到學習這門課程有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實踐證明,討論式教學法對于學生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開發和發展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同時這種方法也督促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積極學習,提高講課素質。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況的描述,它一般要涉及一個決策問題。教學案例是適應教學目標的需要,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在對實際調查后所作的客觀書面的描述。案例式教學法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主要采用對話式、討論式和啟發式。這種教學方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組織案例,把學生引導到實際問題中去,進行學習、研究、通過分析、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備課中,注意選取醫藥學真實案例,一旦選定某個案例作為教學方法,首先要熟悉案例內容,找出案例涉及的重要問題,尋找該案例相關資料,將案例要求學生事先閱讀,擬定解決問題的步驟,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充分發表了觀點后,教師及時總結答疑。例如:在講假設檢驗內容時,我們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闡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推理方法,將理論教學與實際案例結合起來,使課堂講解生動,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數理統計》這門課是公認的一門較難課程,學生學習起來確實存在畏難情緒,而案例教學法采用的案例是來源于現實的醫藥學實際問題,有可能就是學生將來步入工作崗位要面臨的實際問題,這樣對學生來說就有一種吸引力,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案例教學法采取以學生為主進行課堂討論方式,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決策技能。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切身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奇妙作用。
案例教學法雖然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我們也看到它的不足之處,案例教學是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描述,它不能代替系統的理論教學,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才能分析案例,理論教學是基礎,案例教學是補充,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好,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2.3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提高授課效果
21世紀,教育現代化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教育的現代化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的現代化,也包括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對于學生來說,《數理統計》這門課程要比以往學過的高數難學,基本理論比較抽象,描述性色彩比較濃厚,為了消除畏難情緒,增強課堂學習內容的感染力,在課堂上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通過圖形顯示配上文字說明,能創設一個圖文并茂,聲像并舉,生動直觀的教學環境。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我們應該注意到CAI教學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教師的人格魅力和語言魅力是任何機器所無法取代的,一節課是否能吸引學生,不在于CAI課件的趣味性,而在于教師的語言魅力,用語言吸引學生,而不是課件吸引學生。教師不可過多地用課件進行授課,也更不適合應用在教學的全部過程,因為它的條理性較強,不易更改,使教師在課堂上的隨機應變,融會貫通受到限制。只有把計算機輔助教學技術和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3改革考試方式和內容,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察
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考試改革,它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前者對后者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后者為前者打下了基礎。對于《數理統計》這門課程,除了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對考試改革不可忽視。通過改革考試,更好地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荚嚫母镏饕獜囊韵?個方面進行。
①改革考試內容??荚噧热萑绻窒抻诮滩?,劃范圍、定重點,這樣助長了一部分學生死背硬記也能得高分,傷害了認真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荚噧热輵w現出對基本理論、基本統計方法的掌握,淡化計算技巧,注重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察,適當出一、二道能考察創新能力的題目。
②避免考試方式單一??荚嚹J蕉鄻踊綍r要有測驗,要提交讀書報告,增大平時考試成績的比例。學生的成績應根據平時成績、讀書報告和期末卷面成績綜合評定。
③改革考試題型。應減少客觀性試題比例,多出些綜合性思考、分析題,以達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總之,《醫藥數理統計》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應用數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本研究是針對一般本科醫學院校的教學定位進行的一些思索和實踐,還有一些方法不夠完善,但我們相信在以后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為培養21世紀應用創新型醫學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