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0 10:44:18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亞洲經濟發展,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背 景:20世紀后半期,亞洲經濟高速發展。60年代,日本在戰后廢墟上迅速崛起,接著又有亞洲“四小龍”、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中國在經濟上的迅速騰飛,這一切表明亞洲經濟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日益明顯。但去年春季以來的非典、禽流感以及其他因素對亞洲經濟的繼續發展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這就出現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亞洲地區在重重困難之下能否在經濟發展方面有新的作為?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所有亞洲人都應該關心此問題,經濟發展是最根本的,更何況這還關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經 過:亞洲經濟騰飛始于日本。20世紀60年代,日本在戰后廢墟上迅速崛起,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70年代,新加坡、韓國、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抓住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促使經濟迅猛發展,被稱為亞洲“四小龍”。80年代,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經濟也開始高速發展。與此同時,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在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的30多年里,亞洲經濟年均增長約8%,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30多年前亞洲經濟僅占世界經濟總量的約10%,而現在這一比重已升至25%左右。
然而,亞洲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重大挫折。1997年7月,始于泰國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受此沖擊,1998年東南亞地區經濟負增長7.5%,韓國經濟萎縮了6.7%。整個亞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當年的經濟增長率由1997年的6.2%下降到2.3%。進入21世紀,接踵而來的是非典、禽流感、大規模的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這些也對亞洲經濟的繼續發展造成了隱患。
金融危機的爆發固然暴露了亞洲經濟長期高速增長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一些問題,但亞洲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30多年來,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生產總值大幅增長,人民生活極大改善,人均壽命延長,教育水平提高,數以億計的人口擺脫貧困。在遭受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之后,1999年亞洲經濟增長速度迅速恢復到6.2%,2000年達到7%左右。雖然非典重創了亞洲經濟,但經過亞洲國家人民的共同努力,亞洲經濟終有起色,不至于損失得太慘重。
反思和評述:和歐美相比,亞洲經濟明顯相對落后,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亞洲經濟的發展速度居世界第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實際上出現這種現象有其必然性,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都注重發展外向性經濟,和世界接軌,加快了國內經濟的建設步伐,從而推動了亞洲的區域經濟發展。但亞洲國家經濟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除了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之外,還有國際金融、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障礙。如何應付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重困難?一些亞洲國家幾十年發展經濟的實踐為自己、也為其他亞洲國家在新世紀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保證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如:
第一,要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同時又要從各自實際情況出發,趨利避害,確定合適的市場開放速度和進程。全球化猶如一把“雙刃劍”,既能提供發展機遇,又會帶來風險。亞洲經濟能在過去30多年里實現騰飛和持續高速增長主要是因為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實行開放政策,與世界經濟融合,從全球經濟、金融和貿易活動中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資金。但是,亞洲國家也嘗到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苦果。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許多國家的金融體系不健全,過于依賴國外資本和國際市場。這些國家在嚴格的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尚未建立的情況下過快地開放了金融市場,致使相對脆弱的金融體系受到了國際游資的強大沖擊。
第二,在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趨勢下,要把促進出口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引進的外資也主要是長期直接投資。但后來,一些國家在利用外資時,既未注意控制外債規模,特別是外資結構的不合理,也沒引導投資流向,設法避免短期資本大進大出的風險,終于淪為金融危機的重災區。
第三,要大力發展科教事業,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國家競爭力。過去,亞洲許多國家抓住機遇,憑借其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然而,這些國家在追求發展速度的同時一度忽視了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科教事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結構未能及時升級,缺乏高科技產品參與國際競爭,且出口產品較為單一,最終導致競爭力的下降。這也是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深層原因之一。當今世界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已成為第一生產力,依靠廉價勞動力發展經濟的時代已經過去。廣大發展中國家只有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培養科技人才,努力提高科研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才能適應新世紀經濟發展的需要。
雷曼認為,影響亞洲經濟增長的因素包括全球經濟放緩、油價飚升、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失衡、保護主義升溫、財政失衡、地緣政治、全球風險厭惡情緒上升、競爭壓力加大以及禽流感等風險。
全球經濟放緩。雷曼預測2007年全球經濟將適度放緩,并會面臨降幅超過預期的風險。美國的房產市場將硬著陸,歐元區計劃提稅將扼殺任何使消費復蘇的機會,日本經濟的通貨膨脹將持續,同時中國可能結束使投資降溫的過度努力。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中國臺灣的經濟目前最易受全球經濟大幅減速影響。
油價飚升。雷曼首席能源經濟學家艾德?摩爾斯預測,2007年布倫特油價還將繼續上漲,達到平均每桶72美元的高位。但摩爾斯認為,更大的風險是油價將超過而非低于其預測值。
國際收支經常項目失衡。2007年美國需要借款9000億美元來彌補其經常項目赤字,但同時也必須面臨外國投資者對美國資產缺乏興趣的風險,美元和利率都有可能進一步調整,因此美元有可能會爆發危機。
保護主義升溫。全球貿易談判多哈回合仍陷入僵局。全球經濟的急劇減速,以及亞洲中央銀行持續地干預貨幣,進一步加強了保護主義。
財政失衡。過于寬松的財政政策刺激了貸款大幅增長,加速了房地產泡沫破滅。低利率和金融自由化導致一些國家的家庭貸款快速增長。
地緣政治。世界上充滿了地緣政治風險,亞洲也不例外,包括尚未解決的朝鮮核問題,以及東南亞地區更多的潛在恐怖襲擊,都是2007年亞洲所面臨的風險。
全球風險厭惡情緒上升。雷曼認為,對沖基金競相通過吸引全球范圍內的風險投資獲取超額利潤,由于流動性充分、信貸息差收緊以及財務價格波動性很小,因此金融狀況還算良好,但可能不會持續。如果全球風險厭惡情緒上升,外匯儲備較少的國家如印尼、菲律賓將較容易受到影響。
一、亞洲模式的禁錮
亞洲的經濟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亞洲模式,正是這種模式在亞洲催生了一批新興工業國,這種模式當中有兩個主要特點一個是出口導向,這是一個通過需求爆發的方式快速拉動經濟增長;另一個就是強政府,即使是在走向市場經濟之后也實行的是政府指導下的市場經濟,其實這就給亞洲經濟一體化帶來了一個障礙。政府主導經濟的目的是防止因為市場的盲目而帶來無效率,市場也已經習慣了這種模式。如果要推行一體化的話,無論是在哪一個層次上的推行都將面臨讓政府度讓出一部分權力,而這卻與亞洲模式有著相違背的地方。權力的度讓往往伴隨著利益的減少,各國政府很難愿意犧牲這部分利益。更為關鍵的是即便政府愿意度讓出手中的一些權力,那么市場也不容易順利的接手。亞洲各國經濟與歐盟各國經濟相比內在差異更大,也不像北美自由貿易區那樣有一頭實力絕對強勁的領頭羊。經濟水平的參差不齊,沒有任何一個政策,一個具體的發展方向是適合所有國家的。各國市場規范化程度,市場開放程度也不盡相同,統一難度實在非同小可。
二、小船堆積不成航母
一些支持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觀點就是亞洲經濟需要團抱在一起來抵御世界經濟中的風風雨雨。但事實上如果以此作為經濟一體化的出發點,亞洲經濟一體化就很難實現了,因為大家連在一起更多的不會是增強抵御風雨的能力,而如同小船連在一起成不了航母一樣但會上演火燒連營的悲劇。在全球金融危機后的今天,大家應該能很清醒的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正在加強各國之間的關聯。亞洲各國雖然經濟在這幾十年間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大多數亞洲國家經濟結構仍不合理,經濟市場也不穩定,金融市場管理較為落后,如果在此時間段激進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那么新經濟體必定會有太多的薄弱點,一旦被擊破將給亞洲經濟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三、亞洲難以掌握主導權
關鍵詞 國家石油公司 海外發展驅動因素 海外發展戰略
亞洲大部分經濟體都是凈石油進口國。中國2003年超過日本成為繼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印度在2006年成為世界第五大石油消費國。近些年,國際油價風云變幻,單純依賴石油進口將帶來巨大的能源安全隱患。為了減少石油進口風險,中國和印度的國家石油公司到海外尋求能源供給多元化。所謂國家石油公司指國家擁有全部或絕大多數股份的國有石油企業。它的興起比私人持有的國際石油公司晚,但是發展迅猛,已經打破了西方石油“七姐妹”從1928—1973年,長達46年中,7個巨型垂直一體化的私人國際石油公司是國際石油市場參與者和價格制定者,它們由此被稱為即西方的石油“七姐妹”。控制國際石油市場的局面。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中國三大國家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已經成為全球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最大的投資者和競爭者之一。印度的主要國家石油公司如印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也加入了大規模海外發展的行列。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對外發展勢頭已經引起其他國家的密切關注。然而學術界對國家石油公司的研究寥寥可數,現有文獻大多數或是對歷史性事件的描述或是對政府控股進行批評。國外少數學者(Hartley和 Medlock,2007Hartley P R, Medlock K B A Model of the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Oil Company,2007 wwwriceedu/energy/publications/nocshtml)構建了國家石油公司發展的理論框架。國內對國家石油公司的研究基本上為空白,為數不多的幾篇文章分析了中國石油企業海外發展面臨的問題(童生等,2005童生等中國石油安全態勢與石油企業海外投資的政治風險經濟體制改革,2005(2):3134;梁莉芬,2009梁莉芬中國企業投資海外石油面臨的問題與策略思考對外貿易實務,2009(8):7477)。目前國內不僅缺乏對國家石油公司的系統性分析,也缺乏對國外同類企業的關注。然而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特別是中國和印度的石油企業海外發展具有鮮明的特點,系統地研究其海外發展驅動因素、戰略內容和面臨的挑戰對亞洲新興經濟體增強能源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海外發展的驅動因素
石油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不可替代的國防戰略物資,但在全球分布不均衡。處于工業化過程的中國和印度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組合中的比重最大,能源供給缺口和高度依賴石油進口的壓力迫使兩國的國家石油公司走向海外。
1國內能源供給缺口
由于經濟高速增長建立在快速工業化和國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基礎之上,因而大多數關于中國和印度在海外尋找能源的分析首先指向兩國不斷上升的需求與平緩(甚至停滯)的供給間的巨大缺口。
中國曾經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早期達到了石油生產頂峰,成為除中東之外的全球第四大生產國。但是從70年代末開始,石油產出以每年不足3%的速度增長;到90年代石油生產停滯了。然而從90年代起中國經歷了長達10多年的9%以上的高速經濟增長,刺激石油需求持續上升。特別是交通運輸部門對燃料的需求急劇上升,成為中國能源供給缺口急劇擴大的重要因素。圖1為中國1990—2011年石油總供給和總消費情況。1992年以前石油供給略超過需求,但是1990—1992年超額供給量逐漸縮小。從1993年起中國石油供給缺口顯著擴大,到2011年供給缺口為5488萬桶/天。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估計,中國石油供給缺口在未來10年將繼續擴大:到2020年,中國的石油需求為1000萬桶/天至1360萬桶/天,而屆時中國的國內石油供給卻僅為270萬桶/天至400萬桶/天。EIA, 2006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2006中國面臨著嚴重的能源短缺,海外能源供給成為保障未來能源安全的重大來源。
同樣,印度從2003年起每年超過7%的經濟增長率推動了其對能源更大的需求。目前,印度進口原油大約占該國能源消費的72%。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印度經濟增長放緩,但國際能源署預期印度經濟在未來25年內仍將維持5%以上的增長率,相應地印度對石油的需求年平均增長率將維持在29%的水平上。IEA, 2007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印度國內石油供給在1985年左右基本上停滯,然而經濟增長點燃了對石油消費的更大需求。圖2為印度1990—2011年石油供給缺口。顯然,印度石油供給不足問題比中國嚴重得多,石油消費曲線陡然上升但石油供給曲線基本為一條水平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數據表明,從1980年開始印度的石油供給就不能滿足消費需求,當時的石油供給缺口為458萬桶/天。30多年來,印度石油供給缺口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嚴重,2011年石油供給缺口已經上升到235萬桶/天。國內原油生產停滯、經濟快速發展導致的能源消費增長,是印度國家石油公司海外發展的推動因素之一。
2高度石油進口風險和高額的“亞洲溢價”
中國和印度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是長期現象。發現大慶油田和勝利油田之前,在長達11年的歲月里中國曾嚴重依賴蘇聯和羅馬尼亞的進口原油。1965—1973年中國實現了石油消費自給自足,但負面結果是忽略了能源安全問題。1993年中國成為凈石油進口國,當年凈石油進口達8570萬噸,占國內石油消費的58%。自此中國石油進口急劇增加,當前進口石油占國內石油消費的40%;預計到2030年中國凈石油進口將占總石油消費的80%以上。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可追溯的最早數據,1986年印度石油每天進口596萬桶,兩年后翻了一番達136萬桶/天,此后進口數量持續增加。圖3為中國和印度1990—2008年石油進口狀況。中國石油進口一直呈上升趨勢,1990年石油進口為65萬桶/天,到2008年升至941萬桶/天,增加了135倍。印度石油進口波動相對較大。1990—1998年,石油進口從188萬桶/天增加到425萬桶/天。但是1999年石油進口下降,直到2001年才逆轉。這一時期印度石油進口下降主要跟亞洲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復蘇導致的油價高位震蕩有關。此后油價迅速從最高點回落,印度石油進口緩慢抬升,2007年恢復到1998年水平,達440萬桶/天,但第二年美國金融危機又導致石油進口略微下降。
石油進口依賴度高的風險主要體現為石油價格突然上升對國民經濟的沖擊。世界石油價格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急劇上漲并且波動頻繁,2000年以來上漲尤為無情。對于石油進口國而言,實證研究表明石油價格急劇上升導致國民經濟對高油價異常脆弱,從而影響經濟增長和通脹率。中國和印度是國際石油市場的后來參與者,還必須支付高昂的“亞洲溢價”。與1998年相比,2010年中國每進口一萬噸石油多支付了3712%的美元外匯。類似地,2003年印度為進口石油支付的賬單比2001年高出16%。
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海外發展的戰略
亞洲國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本和韓國工業化時期。但兩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資并不成功,目前日本和韓國仍依賴石油進口而不是股份油供給。真正意義上的亞洲國家石油公司海外發展,以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在2000年左右的大手筆并購為標志。印度國家石油公司是中國海外發展戰略的緊密跟隨者。
1海外發展戰略目標
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的海外發展戰略目標既相似又有所不同。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能源發展階段的路徑依賴,中國和印度國家石油公司國家所有的特殊身份使得其首要任務為解決能源路徑依賴問題。因而它們的海外發展第一項戰略目標是對國內成熟能源基地減少和國內需求快速發展做出反應,以實現能源供給多元化。第二項戰略目標是充當政府能源外交的大使和先鋒。這些戰略目標都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有密切關系,是國家石油公司海外發展的關鍵動機,屬于政治驅動的海外發展戰略目標。
另一方面,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的企業屬性要求商業驅動的海外發展戰略目標同等重要。由于國內能源行業的上游機會有限和政府對下游價格控制及補貼而導致下游活動收益微薄,中國和印度國家石油公司不得不通過海外發展來實現更高的利潤。但是兩國的國家石油公司特征和發展歷史不同,海外發展的商業戰略側重點不同。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經是垂直一體化的石油公司,它們的國內煉油需求超過了國內生產能力,因此對外國股份油資產更感興趣。中海油是一個集中在海上資源的上游企業,它對外發展的動力類似于私人企業,即以現有的管理和技術技能來延長利潤周期,并尋求生產經營的垂直一體化(Paik, et al, 2007)Paik K Wet al.Trends in Asian NOC Investment AbroadChatham House Working Paper,March 2007。印度于1998年6月解除了保留價格體系并下放煉油許可證,1999年1月引入新勘探許可證,這些政策的出臺允許私人企業和國有企業在同一平臺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印度國家石油公司海外發展的商業戰略偏向于同外國石油公司合作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2海外發展的手段
基于上述的海外發展戰略目標,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采取了以下主要發展手段。
第一,海外并購。跨國石油企業的經驗表明開發非探明油田項目的風險太大并且無利可圖,因而并購成為企業海外投資的主要工具Goldstein A New Multinationals from Emerging Asia: The Case of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sian Development Review, 2009,46(2): 2656。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是近十年來主要的國際并購者,中國最為活躍。特別是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國家石油公司迅速把握國際資產處于低價位和人民幣升值的時機,積極進行海外并購。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國國家石油公司海外并購總計470億美元,占全球總并購的13%,占所有國家石油公司總并購的61%。表1統計了2002年以來中國主要國家石油公司海外并購案例數。2005年是中國石油企業海外并購的分水嶺。2002—2005年三大石油巨頭共進行了7起跨國并購,而2008—2010年共計19起。為了滿足國內能源消費的需求和應對美國、中國等大國的競爭,印度國家石油公司也積極參與海外并購,盡管與中國相比勢頭稍弱。印度國家石油公司在2000—2003年期間共進行了11起海外并購活動,僅占該時期印度海外并購總數的76%。但最近幾年印度最大的國家石油公司即印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的海外并購非常活躍。2006—2007年它收購了一系列海外資產,僅2007年就先后收購了哥倫比亞、利比亞和緬甸等國的3處資產。
第二,與跨國企業構建戰略伙伴關系。與早期在產油國建立獨資企業的投資方式相反,為了共同的利益訴求和分擔政東道國的政治風險,最近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熱衷于同其他國家的石油企業形成戰略聯盟,此舉被稱贊為“亞洲國家石油公司正在走向成熟”Herberg M Asia’s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nd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of the International Oil Industry NBR Special Report, Sept 2011(31):2937。2004和2005年中石油同兩家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俄羅斯石油公司分別建立了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2005年,中石油同競爭對手印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一起以573億美元購買了加拿大石油公司在敘利亞資產的38%股份;中石化與印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組隊收購哥倫比亞的油田。事實上中國和印度國家石油公司已經在科特迪瓦、哥倫比亞、蘇丹多次聯合購買資產。印度前石油和天然氣部部長Venu(2006)表述了中印合作的必要性:“當我們以不健康的方式在第三國競購油田時,我們僅以……支付更多億美元來使得彼此的投標出局”Venu M K India, China Pump Up the Energy Levels The Economic Times, Jan 13, 2006。
第三,以貸款換資源或以市場換資源。美國金融危機以來,資源豐富國家急需資金但又不愿意出售資產,這時中國國家石油公司靈活使用了以貸款換資源的投資方法。中國在非洲、南美洲發放的發展貸款和基礎設施投資特別受到這些基礎設施落后國家的歡迎。2009年初至2010年12月,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安哥拉、玻利維亞、巴西、加納等9個國家簽訂了12個貸款換石油交易合約,總價值達770億美元。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同殼牌、英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等國際石油公司的合作則偏向于使用以市場換資源方法,中方旨在獲得國際交易機會和新資源,國際石油公司的目的在于進入中國廣闊的國內能源市場。效仿中國,印度國家石油公司用支持產油國的下游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換取對上游的投資。2005年8月,印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和印度石油公司完成了連接蘇丹喀土穆煉油廠到碼頭的741千米管道。印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還以援助修建煉油廠或基礎設施為交換條件,取得了在尼日利亞、蘇丹和利比亞的石油開采權。
3海外發展的地理格局
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在北美和南美、亞洲、俄羅斯-中亞、中東和北非、非洲這5個世界主要產油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投資。
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目前在31個國家參與經營活動,在20個國家有股份生產,但是大多數投資都投向俄羅斯-中亞和非洲(圖4),這兩個產油區分別占中國對外能源投資的492%和294%。就國別而言,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的海外股份資產大部分集中在4個國家:哈薩克斯坦(23%)、蘇丹(15%)、委內瑞拉(15%)和安哥拉(14%),在敘利亞等17個國家的投資總計33%。就企業而言,中石油和中石化海外投資最大目的地均是俄羅斯-中亞地區,分別占這兩家公司1995—2006年海外投資總額的593%和505%;第二大目的地為非洲,分別占兩家公司同期海外投資的168%和37%。中海油的最大海外投資目的地在非洲,占該公司1995—2006年對外投資的698%。
印度國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資地理方向以中東和非洲地區為主。目前,中東是印度最大的石油供給區,占印度能源消費總量的2/3左右。非洲是印度重點開拓的新區域,來自非洲的石油占印度石油進口總量的近1/3。由于地緣關系,印度與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的合作比較順利。印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是對外投資最多的印度國家石油公司,它目前在16個國家有40個勘探、開發和生產項目,主要分布在拉美(14個項目)、中東(12個項目)、緬甸及越南(8個項目)。表2為截至2007年2月印度主要國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資的地理分布。相比之下,其他印度國家石油公司的海外項目數量較少,并且集中在中東-北非地區的利比亞和阿曼等產油國。
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海外發展的障礙
盡管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海外發展的增速令人印象深刻,但與其他國家成熟的跨國石油企業相比,尚存在許多問題。
1面臨地緣政治風險的挑戰
國家石油公司的政府控股背景導致地緣政治成為非常敏感的因素。過去幾年對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的關注就集中在政府議題上,企業的很多正常商業行為被西方競爭者賦予濃厚的政治色彩。規模巨大的中國國家石油公司被認為是中國政府“石油重商主義”的人,其行為會對其他國家造成能源威脅。中海油撤銷185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石油企業尤尼科,中石油放棄并購斯拉夫石油公司等事件無一不反映了西方國家利用政治壓力阻止中國企業的海外發展。由于進入世界能源市場較晚,亞洲新興經濟體不得不在西方國家所謂石油豐富的“流氓”國家如伊朗、蘇丹和委內瑞拉進行能源投資。而此種投資行為被西方媒體大肆渲染為支持當地腐敗的政府。
事實上,一些研究者指出大多數地緣政治上的擔心是毫無根據的并具有誤導性。首先,從市場影響來看,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的投資規模遠小于國際石油公司,不能顯著影響全球石油價格和資源可獲得性。其次,就海外股份油運回母國來看,沒有證據表明中國政府對國家石油公司必須運回國的股份油數量施加了配額,股份油的銷售都基于企業的商業考慮。再次,從政治影響方面看,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在東道國的政治和經濟活動日益活躍,但沒有任何關于國家石油公司在東道國的投資與政治影響間存在簡單關系的證據Zhang Z X The Overseas Acquisitions and Equity Oil Shares of Chinese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 Threat to the West but a Boost to China’s Energy Security? Energy Policy, 2012,(48) :698701。可見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海外發展的方式與其他跨國石油企業相同,不會威脅西方國家的能源安全Herberg M Asia’s National Oil Companies and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of the International Oil Industry NBR Special Report No31, Sept 2011 :2937。
2缺乏國際經營技能和經驗
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一直存在缺乏國際經營技能和先進技術等公司經營上的弱點。
(1)激烈競爭導致高額的支付溢價。為了爭奪高質量的石油資產,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間出現了惡性競爭。中國國家石油公司被詬病長期對資產支付高額溢價,以使其他競標者出局。在美國金融危機之前,中國比印度競爭者至少多支付10%的溢價。2005年8月,中石油報價36億美元購買加拿大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印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和米塔爾鋼鐵聯合競價38億美元。最終中石油以將報價抬高到418億美元贏得了該筆交易。美國金融危機帶來的短暫買方市場并沒有降低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支付的巨大溢價。事實上,僅2009年中國石油企業支付的總溢價就超過并購資產基礎價值的40%。這些高額溢價表明,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對資產數量的關注更勝于對所并購資產盈利性的關注。
(2)對外投資資金不足,技術落后。石油行業的投資需要巨額資金。即使被普遍認為財大氣粗的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其投資能力與國際石油巨頭相比也相形見拙。1996—2006年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累積了270億美元海外資產,而國際石油公司僅在2006年就投資了250億美元。相比之下,印度國家石油公司資金不足問題更加嚴重,外匯儲備有限和政府作風下的緩慢決策阻礙了印度石油企業進行大型海外投標活動。2000—2006年印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海外投資承諾大約為516億美元,不足該時期中石油的一半。除了資金不足外,技術落后也使得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很難贏得大型國際項目。中國和印度迄今在深水勘探和開發技術、液化天然氣開發技術、頁巖氣和石油生產技術等方面仍不能自主。在這些關鍵領域國際石油公司繼續擁有技術組合和管理技能上的競爭優勢。
3沒有明確的海外發展戰略
中國和印度國家石油公司都沒有明確的海外發展戰略,海外投資隨意地分散在世界各地。兩國的國家石油公司在世界5大主要產油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投資,目標是實現石油供給多元化。但是毫無章法的投資地理多元化不可能減少海外石油供給過于集中的風險。Wu等(2007)使用HHA方法,計算了中國1996—2004年間石油進口的多元化指標。他們發現,盡管中國石油進口來源國從1996年17個國家增加到2004年39個國家,但是計算結果表明多元化指數和中國原油進口組合的特殊風險之間沒有線性關系Wu G et al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isk of Crude Oil Imports in China Using Improved Portfolio Approach Energy Policy 35, 2007:41904199。不僅多元化無效,而且事實上中國和印度國家石油公司海外投資大多集中在政治不穩定的中東和非洲產油區,兩國海外石油勘探和生產的國家風險令人擔憂。
結 語
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通過并購、戰略聯盟、以貸款(市場)換資源等海外發展手段,一方面為母國能源供給缺口提供了多元化的來源補充,減少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另一方面通過參與國際競爭改善了企業經營效率。但是不可否認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石油公司仍面臨著地緣政治、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巨大挑戰。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建議:
第一,針對地緣政治障礙,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改善。(1)各國政府應該提高能源外交能力,并派遣外交官到企業培訓外交知識。Xu X J Chinese NOCs’ Overseas Strategies: Background, Comparison and Remarks,2007wwwbakerinstituteorg/programs/energyforum/publications/docs/NOCs/Papers/NOC_ChineseNOCs_Xupdf(2)購買海外中小型石油資產,不僅避免商業風險,也避免投資于大型石油資產時導致的民族情緒。
許多亞洲發展中國家都實現了基礎更加廣泛的經濟增長,出口迅速擴大,內需也持續強勁。
由于主要工業化國家的強勁經濟復蘇和國際貿易的蓬勃發展,目前預計今年整個亞洲地區的商品出口將增長18%。同時,由于迅猛的經濟擴張和石油價格的上漲,預計今年的進口亦將增長21%。
得益于市場能力的增加、出口需求飆升、低利率和商業信心的恢復,除少數幾個國家外,東亞和東南亞經濟體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就一直一蹶不振的商業投資也出現了復蘇現象。
中國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臺灣和泰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復蘇令人矚目。
巴基斯坦私營部門和公共部門的投資雙雙實現強勁復蘇。而阿塞拜疆和哈薩克斯坦對
石油和天然氣項目的投資仍保持快速增長勢頭。不少國家――特別是中國――的農民
收入增加,從而促進了消費的增長。
盡管經濟增長強勁且石油價格不斷上漲,本地區的通貨膨脹率――盡管一般都在上升― ―相對而言還不算太高。整個亞洲地區2004年的通貨膨脹率預計為3.7%,比4月份預 測高出大約0.5個百分點。
2005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的GDP增長率將會降低大約0.5個
百分點,降到6.2%左右。這主要是因為印度、韓國和中國臺灣的增長預計將進一
步減弱,而中國的經濟增長也將趨緩。隨著工業國家的經濟增長趨向穩定,2005
年亞洲地區的出口預計將增長11%,進口將增長13%,因此本地區的經常性項目
盈余還將繼續減少。
隨著各國國內利率朝著國際利率水平上浮,進一步財政擴張的空間減少,亞洲發
展中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可能會轉向中性甚至稍有收縮。在石油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沖
擊下,通貨膨脹率可能會高出原先的預測,在2005年達到4.4%。
整體來看,2005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指標,除通貨膨脹率以外,仍然看
好。但是,由于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和對外貿易增長放緩,同時宏觀經濟政策緊縮,
各國有必要采取措施改善投資環境,增強其競爭力,準備迎接2006~2010年間可能出現的疲軟的外部環境。
未來的風險包括美國、日本和歐盟經濟之間日益加深的不平衡,這可能會在2005年后拖累全球經濟增長,并導致2006~2010年間出現一段滯脹時期。并且,
目前處于高位的石油價格,如果在2005年仍居高不下,將可能導致主要工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