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水產業發展現狀范文

水產業發展現狀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4-01-24 16:59:4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水產業發展現狀,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關鍵詞:水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 X7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鎮平境內有三座大中型水庫,16座小型水庫,塘堰壩461座,水資源豐富;312國道、207國道、滬陜高速、焦枝鐵路、寧西鐵路穿境而過,交通發達。目前全縣漁業養殖面積達28000余畝,且每年新增魚池以200畝的速度遞增。2012年水產品產量達到10000噸,年產值達到2個億左右,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突出,為水產業發展提供良好條件,是國家重要的商品魚、觀賞魚生產基地。改革開放以來,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鎮平水產業有了長足進展,水產經營機制不斷完善,資源配置日趨合理。

一 為水產業的發展做出的工作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對漁業生產的重視和支持及水產業務部門和廣大漁農的一致努力,把水產業作為農民致富奔小康及振興我縣農村經濟的突破口來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了水產業發展的步伐。二是認真制訂、落實各項漁業生產的優惠政策,充分調動養魚戶的積極性,采取縣、鄉、村投資,村民集資,引進外資等渠道籌集資金,開發高效養殖業及磚窯灘地,大搞宜漁資源和開發利用,大力發展觀賞魚養殖,使養殖面積有了新突破。三是狠抓了中、低產魚池開發改造及漁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在發展規模漁業、無公害水產品養殖上狠下功夫,在科學精養上做文章。四是加大漁業結構調整,抓好“一圈一帶”(一圈指的是圍繞安子營、侯集、郭莊鄉、張林鄉、楊營鎮發展的觀賞魚養殖圈;一帶指的是312國道以北圍繞趙灣水庫、陡坡水庫、方山水庫、高西河水庫、高丘水庫發展的無公害食用魚養殖帶)工作,優化品種結構和養殖結構,積極引進名優新品種,大力發展“上糧下漁”、“上菜下漁”、“上林果下漁”等生態漁業和名特新品種養殖。五是加強漁政管理,以“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為要求,秉公執法,嚴厲打擊擾亂漁業生產秩序破壞漁業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有力地保護水產資源,維護了漁業生產秩序。

二 目前存在的差距

鎮平縣水產工作經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養殖面積、水產品產值、產量有了一個較快的發展,但與上級的要求和宜漁資源的開發利用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與“金魚之鄉”的稱號有一定距離,主要是:一是思想不夠解放,對發展水產業沒有足夠的認識。二是機構設置不合理,水產行政職能在政府所占比重較小,力量薄弱。三是科技水平與漁業的迅速發展不適應,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建設老化,科技攻關,引進新品種等直接受到制約。四是水產品市場開拓不足,沒有形成規模性、開放性市場。五是漁業資源保護不力,特別是河道電力捕撈猖狂,漁政管理人員少,手段落后;六是水域污染嚴重,都不同程度地制約著全縣漁業的發展。

三 水產發展與解決對策

1、在區域分布上,走“一圈一帶”之路。要充分發揮南部鄉鎮的觀賞魚養殖區位優勢和水豐資優的資源優勢,鞏固建設安子營、侯集、郭莊、張林觀賞魚養殖圈;在楊營鎮圍繞趙河重點建設高檔觀賞魚孵化、養殖基地,在苗種改良上下功夫,成立觀賞魚養殖協會,真正實現以“長江漁人公司”為龍頭的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并沿南水北調工程兩側建設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休閑漁業基地,鞏固建設石佛寺玉雕灣休閑漁業經濟圈;在東起陡坡水庫西至方山水庫大力發展名優水產品和無公害水產品規模養殖。到2015年全縣水產養殖面積發展到3萬畝,其中:高檔觀賞魚養殖面積0.5萬畝,無公害漁業面積1.5萬畝,規模養殖小區0.5萬畝,休閑漁業基地0.5萬畝。

2、在結構調整上,走名優新特色之路。按照“結構調優、規模調大、檔次調高、品種調好”的要求,大幅度壓縮效益底、質量差的金魚的養殖面積,在原有龍睛、獅子頭、水泡眼、長尾金鯽等名優新品種的基礎上,大力引進推廣日本錦鯉、熊貓金魚、淡水藍鯊等名優新品種觀賞魚,形成規模效益。

3、在養殖方式上,走標準模式化之路。通過逐步改低密度養殖為高密度養殖、改單一品種養殖為搭配品種養殖、改粗投餌為精投餌、改放養小規格為放養大規格、改重治輕防為防治結合,推廣標準模式化生產,大力發展稻田養魚和大水面河蟹養殖及網箱養魚,努力培植各具特色的主導水產品,形成規模,占領市場。

4、在質量安全上,走無公害推進之路。為盡快把放心魚工程落到實處,要按照《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管理辦法》,嚴格標準,嚴格程序,繼續認定和認證一批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擴大無公害水產品養殖面積,確保質量安全,讓消費者吃上放心魚。

5、在漁業增效上,走品牌創新之路。質量是產品的生命,要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全方位提升水產品品味、規格,組合品牌,打造精品,發揮品牌效應,培育品牌注冊和龍頭帶動,以“長江漁人”為龍頭,積極注冊具有鎮平特色的觀賞魚品牌,積極申報“趙灣魚”無公害養殖基地,從而在全縣形成大而精的拳頭水產品,促進漁業增效、農民增收。

6、在可持續發展上,走綜合開發、生態環保之路。為使全區水產業發展長盛不衰,在充分利用好原有水域的基礎上,抓住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機遇,要對全區未來水域做好遠景目標的規劃,制定好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要從治理排污、營造良好養殖水域環境、凈化漁藥、飼料市場入手,加大檢查管理力度,規范市場,創造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和漁業生產良好環境,促進全區漁業可持續發展。

7、在生產組織上,走機制創新、市場化運作之路。要推行規模生產、規模經營、形成規模效益,合理規劃漁業區域,要建設相對穩定、高產、高效的漁業基地,建立漁業經濟合作經濟組織,推行“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漁業生產經營新格局。

8、在產業提升上,走科技興漁之路。要加強漁業服務體系建設,穩定充實科技人員,提高綜合素質,改變“機關缺、村居空”的局面,建立健全區、鎮、村三級漁業科技服務網絡。要加大有效培訓力度,重點在新品種、新技術、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模式化養殖上下功夫,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要積極開展科學試驗和科技項目推廣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現代科技漁業品位。

9、在漁政管理上,走依法治漁之路。要按照《漁業法》及有關漁業法規的規定,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農民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覺性。要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執法人員的整體素質,依法辦案、依程序辦案。要加大嚴厲打擊漁業“三害”和漁業污染事件的處理力度,增加管理投入,為全區漁業生產保駕護航。

10、在干部隊伍建設上,走廉潔勤政、求真務實、團結奮進之路。要加強領導,完善責任機制,實行崗位目標和黨風廉政建設目標責任制度建設,以制度約束人、以制度規范人、以制度激勵人。要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讓廣大干部職工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去工作去奉獻,真正形成廉潔勤政、求真務實、團結奮進、奉獻鎮平漁業的良好工作局面。

11、在觀賞魚銷售上,建立健全觀賞魚銷售網絡,積極與北京上海等國內較大的出口商聯系,走“訂單漁業”之路。

12、在水產流通管理上,切實做好全縣水產品檢疫工作,杜絕各類疫病進入我縣,讓全縣百姓吃上放心水產品;讓健康觀賞魚進入全國各大市場,以“長江漁人”為龍頭,讓觀賞魚養殖協會真正發揮作用,做到統一包裝,統一經營,徹底改變目前的競爭無序狀態。。

13、在政策保障上,積極向國家爭取漁業專項資金,在良種繁育、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基礎設施、魚病防治、技術培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龍頭漁業企業發展,鼓勵龍頭企業和水產養殖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引導漁民興辦專業互助組織,提高漁民自保能力。

四 小結

篇2

##縣農業水利局

__區由于自然條件惡劣,信息不暢,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業發展緩慢,農民增收困難,嚴重阻滯了全縣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__人口少,土地多,資源豐富,氣候獨特,環境無污染,空氣清新,在生產無公害農畜產品和反季蔬菜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優勢。因此,對__區農村產業發展進行全面調查,摸清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找出發展制約“瓶頸”,理清發展思路,找準發展方向,對全縣經濟的整體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基本情況

(一)社會狀況:

##位于大渡河上游,阿壩州西南部。全縣轄23個鄉鎮108個行政村,310個村民小組,其中:__村涉及全縣23個鄉鎮,共71個,占全縣總村數的65.7%;村民小組193個,占62.3%。全縣鄉村總戶數13890戶,人口6.1萬人,農業勞動力3.4萬人。其中:__7546戶,占全縣總戶數的54.3%%;農業人口3.4萬人,占農業總人口的54.8%;勞動力2萬人,占59.2%。__區是藏族聚居村寨,以藏族為主,少數漢族和回族,文化水平相對較低。

(二)經濟狀況:

1、總收入:20__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11578萬元,其中:__7456.7萬元,占總收入的64.4%,種植業收入1938.6萬元,占總收入的26%,;畜牧業收入2922萬元,占總收入的39.2%,勞務收入1639萬元,占全縣總收入的22%。

2、純收入: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823元。__人均收入2047元,超過全縣平均水平12%,人均純收入最高的沙耳鄉2239元,超全縣平均水平22.8%;最高的村為2179元,超全縣平均水平19.5%。平均水平最低的俄熱鄉1635元,是全縣平均水平的89.7%;收入最低的村1231元,僅為全縣平均水平的67.5%。

3、全縣有5個空殼村,村集體積累平均只有305元。

4、糧食直補總金額35.2萬元,綜合直補128.7萬元。

(三)全縣農耕地58223畝,__40802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70.1%。常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8萬畝,__4.8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61.5%。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6萬畝,占總播種面積的63.7%;蔬菜2691畝,占2691畝,占總播種面積的3.4%。

(四)種植業:

##具有良好的光、熱、水條件,出產豐富。種植業主要包括糧食作物、蔬菜、油菜、果樹等。以糧食作物、水果和蔬菜為主,其它經濟作物稀少。

1、糧食作物:20__年農作物播種面積7.8畝。其中:糧食作物7.2萬畝,總產量1.9萬噸,蔬菜0.5萬畝,總產0.8萬噸,經濟作物0.1萬畝(以油菜為主,產量640噸)。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胡豆、洋芋為主,小雜糧為輔,共30余個品種。20__年玉米播種面積3.7萬畝,占總播面的47%;總產8958噸,單產242公斤;小麥1.9萬畝,占總播面的24%;總產5700噸,單產300公斤。__糧食作物4.6萬畝,單產217公斤,總產9940噸,占全縣總產的56.7%。主要糧食作物玉米播種面積22900畝,占玉米總播種面積的62%,單產238公斤,總產5456噸,占玉米總產的60.9%;洋芋4845畝,占洋芋總播種面積的單產235公斤,總產1139噸。

2、經濟作物:經濟作物以蔬菜為主。少有油菜、中藥材和麻類,主要分布于中下寨及__地帶,常年播種面積不足千畝。蔬菜以葉菜類為主,茄果類為輔。全縣__種植面積1925畝,占全縣蔬菜總播種面積的38.5%;常年產量2314噸左右,占總產的35.7%。

3、水果:__水果以梨、蘋為主,其它杏、桃等小果為輔。

##是全省五大雪梨產區之一,栽培歷史悠久,素有“梨鄉”之美稱。雪梨品種繁多,有雞腿梨、金花梨、中梨1號、豐水梨、水晶梨、香酥梨等20余個品種。其中雞腿梨和金花梨是傳統老品種。其余品種是90年代中后期引進的新品種。由于##氣候獨特,尤其是原城關、安寧兩區是高寒山區中一個特殊的小氣候區。日照長,氣溫高,四季溫差小,晝夜溫差大,有利于干物質的形成和積累。因此,水果不僅產量高,而且含糖量高、品質好。##雪梨果形美觀,質地細脆,味甜汁豐,色澤鮮麗。尤以金花梨品質最優。曾數獲部、省級優質農產品金獎。并于20__年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在90年代中期以前,曾是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98年以后,由于各地水果紛紛上市,水果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雪梨因其采取自然的原始管理方法和掠奪式經營方式,樹齡老化,病蟲危害、品種退化嚴重,品質日漸下降,“賣難”問題越來越突出,農民收入急劇下降。面對嚴峻形勢,為重塑##雪梨品牌,20__年起,在全縣15個主產鄉鎮實施了“雪梨優質工程”項目,對現有退化老品種、低產果園進行改造。以金花梨、中梨1號、水晶梨等優質品種作為高接換優首選品種。對老品種進行高接換優。目前高換已達25萬多株。20__年全縣優質梨已達800余噸。為促進銷售,建立了“##縣精品梨協會”,推動了雪梨銷售。20__年金花梨品種取得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目前全縣雪梨總株數40.9萬株,折合面積1.6萬畝,年產量1.7萬噸;__4161畝,占總面積的26%,總產4163噸,占雪梨總產的24.5%。蘋果39萬余株,折合面積1.3萬畝,年產量0.8萬噸。__4928畝,占總面積的37.9%,總產3066噸,占蘋果總產的38.3%。__水果總面積9089畝,年產量7229噸。

4、干果及白瓜子:干果類主要以核桃、花椒為主,多集中于__,河壩地區不多。全縣干果1.6萬畝,年產量1100噸。##花椒產量高,麻味醇厚,含油量高。與茂縣花椒齊名。##核桃也是市場上供不應求之優質農產品。該兩種產品均接近原生態產品。##白瓜子屬西葫蘆類,其籽獨具特色,外形光潔美觀,且具花紋雙邊,子粒飽滿,肉質厚,富含多種礦物養分,炒食香而脆,營養豐富,有清心潤肺和補益腎肝之功效。是##獨具特色的優質農產品。97年在成都舉辦的西南片區農產品產銷會上大展風姿,得到了眾多商家的親睞。20__年取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白瓜子分布于__區年產量20余噸。由于以間

作為主,所以面積難以統計。5、中藥材:##盛產中藥材,野生種類繁多.縣境內約有500余種。如11種子草、貝母、天麻等產量大,價值高的達幾十種之多。大集體時期人工栽培達到11種,以高山海拔2650米以上地區種植為主。20__年農牧局組織技術人員,在__結合退耕還林工作,開展了對鐵棒槌、秦芄的野生馴化試驗,并取得成功。通過幾年的繁種,目前全縣鐵棒槌種植面積達到120余畝,秦芄達500余畝。畝純收入在1300-20__元不等。為__農民在退耕后探索出了一條增收的新路子。

(五)基礎設施建設:全縣__村71個,村民小組193個,已通機耕道125個,通車總里程766公里,未通的68個,需建設里程公里。全縣人畜飲水工程在全縣基本實施完畢,現有離村社偏遠的零星戶共計約8000人左右尚未實施。全縣通電的村達到99%,只有2個牧場村未通電。

(六)畜牧業:全縣各類牲畜存欄22萬混合頭,__13.9萬混合頭,占全縣總頭數的63.2%;全縣各類牲畜出欄混合頭,__村50637混合頭,占全縣出欄數的68.2%。

(七)大骨節病區情況:##是大骨節病區縣,病情重,分布廣。分布以高寒區和山區為主,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生活環境惡劣,經濟落后。大骨節病患者主要分布于觀音地區及河西乃當村、獨松嘎伍嶺村、曾達壇罐窯村、集沐根扎村等共涉22個鄉鎮80個村,共約1695人(包括氟骨病),以河西乃當、曾達壇罐窯村為重病區。病區群眾因病而貧,因病返病現象十分突出。全縣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人均純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相對貧困人口絕大部分分布于__村,純收入在668元以下的絕對貧困人口0.38萬人,90%以上分布于__村。

(八)勞務輸出及其它:

1、勞務輸出:全縣勞務輸出總數3900余人,州外、省外1700余人,就地轉移2100余人。主要從事二、三產業,勞務總收入達2914萬元。__勞務收入1639萬元,占勞務總收入的56.3%。

2、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為搞好技術培訓工作,對重點鄉村實行農技人員包村包片,幫助村社建立活動室,16個村建立了科普惠農宣傳站,每年舉辦科普專欄6期,目前科技書屋只有一個村建立。全縣__村建立科技書屋的占20%左右。全縣每年實用技術培訓30000余人次,對__村農民重點進行了中藥材、水果、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建立了高酸蘋果、釀酒葡萄及脫毒洋芋基地,對__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支農資金:近年來隨著“三農”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強,國家對三農的投入也不斷加大。近五年來,我縣到位各鄉鎮的支農資金(農業)總數達到965萬元。

二、__農業發展中的制約因素和存在的問題

(一)##有區域特色的優勢產業和特色資源很多,但由于沒有做強做大,優勢產業未形成,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二)種植業結構調整還跟不上市場的變化,傳統產品、“大路貨”產品居多,由于生產技術創新不夠和市場信息不靈,優、新、特農產品、名牌農產品發展不多或發展不快,加上縣內農產品的加工轉化能力和流通促銷手段滯后,農產品“賣難”或“賤賣”的現象時有發生,農民增產而難以增收。

(三)由于缺乏檔次較高、帶動輻射能力較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影響帶動廣大農民群眾進入大市場,導致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強,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四)科技水平不高,農產品科技含量相對較低,產品競爭力不強;生產管理粗放,產品質量不高,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雪梨曾是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但由于管理粗放,品種老化、品質下降。同時,品種搭配不合理,熟期集中不能形成季節差,導致銷售困難。##特色產品花紋雙邊白瓜子,由于生產技術落后,管理粗放,產量低,難以形成規模。

(五)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意識仍較淡薄,監管機制不夠完善。

(六)市場不完善,產品流通不暢。全縣乃至全州尚無一家稍具規模的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致使產品銷售各自為政,零星分散,不成規模。產品銷售渠道狹窄,流通不暢。

(七)服務體系不健全,功能不完善,服務質量不高。目前社會化服務偏重于產前和產中的技術服務,產后的營銷服務跟不上。沒有形成產前信息服務、產后加工銷售的系列化配套服務體系。

(八)交通運輸不暢,信息不靈。由于地處偏遠,信息閉塞,難以準確把握市場動態,生產帶有一定盲目性。加之水果、蔬菜等農產品易腐爛,導致運輸成本增高,產品“賣難”問題突出。

(九)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缺乏風險意識,從眾觀望思想嚴重。

三、發展對策建議

根據現階段種農業生產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與我縣農業資源優勢和經濟特點,今后發展的基本思路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以科技、體制、生產經營方式的創新為動力,在穩定提高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突出地方特色,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不斷調整優化生產結構;以提高產品品質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優勢產品和產業,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和產業化水平,逐步建立總量適度、布局合理,優質高效的生產體系,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一)積極推進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素質和效益。

根據我縣種植業生產結構的現狀和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今后種植業生產結構,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堅持市場、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原則,以質量、規模、品牌為主題,在以下幾方面的調整上下足功夫:

一是調整作物生產結構。要按照市場對農產品需求的變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充分運用經濟手段,強化政策指導和信息引導,組織農民按市場需求,調整作物生產結構,保障有效供給。在保護好基本農田,確保糧食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面對市場適度壓縮糧食種植面積,把騰出的耕地改種其他有特色的、適銷對路的高效短期經濟作物,在當前的情況下,仍要把蔬菜、水果、干果、道地中藥材作為調整發展的重點,使其成為__農業新的主要增長點。

二是調整作物品種結構。當前,要進一步擴大優質、專用、無公害、適銷對路品種比重,積極開發新產品,以滿足市場對農產品多樣化、多層次、優質化的需求,促進種植業品種結構的優化升級。糧食作物以高蛋白玉米、小雜豆等為主,經濟作物要大力發展有特色、品優的果、菜、油菜等,壓縮其他低效作物,提高農產品的整體質量水平。

三是調整區域生產結構。要發揮區域優勢,培育區域性主導產業,形成有區域特色的專業化、規模化的產業區、產業帶。中下寨地區由于地處高寒帶,所以以小雜糧、油菜、中藥材為主,在原城關、安寧一帶__以中藥材、干果為主,半山區以下以水果、蔬菜為主。通過努力打造出一村或幾村一品具備一定規模的產業帶。同時大力發展生豬生產,建立商品豬生產基地。

四是探索調整農業功能結構。在發揮農業生產的產品供給功能的同時,利用資源及地緣優勢,發揮出農業的旅游功能作用,發展都市型農業。結合我縣旅游業發展,利用雪梨生產優勢,

規劃發展雪梨文化旅游。

(二)加快經營體制創新,發展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規模化、產業化經營

種植業要加快現代化發展步伐,必須推進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發揮農業規模經營效益的重要途徑。在當前情況下,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關鍵是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要根據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采取多種形式和途徑,鼓勵和發展各種不同形式的產業化經營實體,逐步形成一個覆蓋面廣、特點鮮明、帶動能力強的多層次多形式的龍頭企業群體。要通過“訂單農業”等形式,帶領廣大農民有組織地走向市場,促進種植業生產規模發展。建立優質農產品商品基地,是推進種植業生產區域化和農業規模經營的重要措施。今后要在鞏固和完善現有水果(梨、酸蘋、葡萄)、蔬菜生產基地的同時,繼續建設一批新的商品生產基地,重點抓好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優質蔬菜生產基地的建設,要走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帶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形成規模化的商品生產基地,變生產優勢為商品優勢。

(三)堅持領先科技進步,走科技興農之路

農業結構調整與科技興農是緊蜜聯系的,只有先進的科技作為基礎,才能推進集約化、規模化、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否則,怎么調整也調不出效果來,結果還是搞粗放經營,產品大路貨。為此,要重視優質農作物品種的引進、推廣工作,抓好優新種子種苗基礎工程,逐步提高我縣農業生產品種優質化水平;要重視農作物高產優質技術的推廣,特別要重視農作物無公害生產技術、標準化生產技術的示范和推廣。同時,要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技術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和掌握運用先進技術的能力,進一步推進我市種植業生產與管理工作上新臺階。

(四)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與加工業

農產品流通與加工問題是確保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是解決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生產后顧之憂的有效途徑。為此,必須抓好如下幾項措施:一是繼續扶持發展農產品流通加工“龍頭”企業,并發揮好龍頭作用,為農業結構調整創造有利條件;二是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名牌發展戰略;三是重視產品產后處理,推廣應用先進的保鮮、加工、貯運等技術,提高農產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質量檔次;四是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突出抓好專業批發市場和一批集散能力強的產品產地市場建設。

篇3

關鍵詞 花木產業;現狀;對策;江西吉水

中圖分類號 F32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3-0383-02

花卉苗木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是近幾年農業中發展勢頭最強、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個新興產業,是推進農業產業結構、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體現,花卉苗木產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個地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狀況[1]。該文針對吉水縣當前花木產業生產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在深入了解省內外花木產銷狀況的基礎之上,探索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思路,以期壯大吉水縣縣域經濟規模,進一步完善吉水縣花木產業規劃,推動吉水縣花木產業的發展。

1 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的現狀

為策應江西省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特別是花園城市、森林城市創建的需要,圍繞農業現代化建設目標,吉水縣委、縣政府制定了花卉苗木產業發展實施方案,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在文峰、醪橋、雙村、八都等鄉鎮的105國道兩旁建立了花卉苗木產業示范帶。經過近幾年的努力,全縣花卉苗木種植發展勢頭良好,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縣已有花木生產經營戶100多家,花木種植面積623.07 hm2,其中綠化用苗木面積362.00 hm2,花卉類17.33 hm2,造林用苗木189.40 hm2,草皮54.33 hm2。花木基地種植面積在33.33 hm2以上的有8家,面積在20.00 hm2以上的有16家,面積在6.67~20.00 hm2的有32家,面積在6.67 hm2以下的有50多家。其綠化用移植大樹類有香樟、大葉女貞、桂花、杜英、楊梅、竹柏等幾十個品種;綠化用苗木有大葉樟、金含觀、美洲復葉槭、鹽膚木等近百個品種;造林用苗木有濕地松、杉木、楊樹、木荷、榿木、楓香等十多個品種;花卉及灌木類有杜鵑、茶花、月季、紅繼木等幾十個品種。全縣有47家花木基地分布在105國道兩旁,基本形成了以105國道為紐帶,沿線的文峰、醪橋、雙村、八都4個鄉鎮為重點的花木產業示范帶。全縣花木基地(或公司)絕大部分都是采用“公司十農戶”型經營模式,已累計投入資金6 290萬元,現有從業人員1 608人,其中農民工1 320人,占從業人員的82%,從業人員月平均工資1 000元,2010年實現總產值9 600萬元。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全縣80%以上的花木產品主要銷往省內,市場銷售情況一般,已出現部分花木產品滯銷現象,但香樟、桂花等移植的大樹苗木銷路較好。

2 花卉苗木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花木宣傳力度不夠,服務扶持不到位

從被調查的20家花木基地(或公司)的情況來看,有16家(80%)花木基地(或公司)在銷售前沒有做廣告宣傳,僅僅是在105國道邊豎立基地(或公司)名稱標志,簡單地提示一下而已;有3家(15%)花木基地(或公司)在銷售前能使用報紙、網絡、宣傳圖片、散發傳單等方式進行全方位的廣告宣傳,產生了較明顯的經濟效益。由于廣告宣傳不到位、力度有限,導致全縣花卉苗木的影響力不夠大,國內市場對吉水縣花卉苗木市場的需求量不大,經營業主普遍反映已出現花卉產品銷售困難的問題。有90%的經營業主是通過自行聯系的途徑銷售花木產品,訂單銷售和網上銷售的數量相當少。他們對國內花木產銷現狀無清晰認識,信息收集手段相對落后,主要是靠自身外出營銷觀察或從固有的銷售網絡反饋獲得,很難有組織、有計劃地生產和銷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由于目前吉水縣花木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雖然有關職能部門為花木種植業主提供了一些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服務,但也出現一些政策兌現不及時、扶持措施不到位的現象。目前,全縣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技術、信息、營銷服務體系,遠不能滿足花木種植業主對政策、技術等方面的需求,花木行業管理有待進一步建立和規范。據問卷調查反映,有30.1%(認同率)的經營業主目前最擔心的問題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有80.0%(認同率)的經營業主最擔心銷售渠道不暢,有42.0%(認同率)的經營業主最擔心花木檔次不夠。

2.2 花木產業總量小,規模化程度低

截至2010年底,全縣花木種植面積623.07 hm2,僅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6%,沒有面積在66.67 hm2以上的花木種植基地,種植面積在33.33 hm2以上的約占總數的8%,種植面積在20.00~33.33 hm2的約占總數的16%,種植面積在6.67~20.00 hm2的約占總數的32%,其中6.67 hm2以下的約占總數的50%。2010年全縣花木總產值9 600萬元,僅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6.16%。據調查,全縣花木基地(或公司)中既有一定規模,又產生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的屈指可數。由于吉水縣花木規模總量偏小,難以形成大市場,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相當有限。

篇4

盈江縣于1997年實施中國—歐盟水牛開發項目,通過應用摩拉或尼里拉菲水牛凍精對德宏水牛進行雜交改良,生產出以產乳為主、肉役兼用為輔的雜交水牛,開始了水牛產業化開發。目前,全縣累計改良水牛33 560頭,產優質雜交水牛12 411頭。2011年全縣累計有12個凍改服務站(點),開展水牛凍精改良6 599頭,水牛人工授精受胎率達到41%。

1盈江縣發展水牛產業的優勢

1.1氣候適宜,飼草飼料豐富,畜種資源優良

盈江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熱充足,非常適宜水牛產業的發展。盈江縣每年有逾50萬t的甘蔗梢等農作物秸稈飼料;德宏水牛是我國優良的水牛品種,具有耐粗飼、抗病力強、生產性能和繁殖性能好等特點,2011年末水牛存欄量3.36萬頭(占全州存欄數的1/3以上),其中能繁母牛存欄1.56萬頭。

1.2畜牧獸醫科技服務體系完善

隨著盈江縣獸醫管理體制改革的順利完成,縣、鄉、村三級畜牧獸醫服務網絡健全。畜牧獸醫局設立了畜牧站、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動物衛生監督所,全縣15個鄉鎮均設有畜牧獸醫站;建立了村動物防疫員制度,每個行政村配備1名防疫員。全縣畜牧獸醫系統有初級以上職稱的科技人員81人。畜牧獸醫科技服務體系的逐步完善為水牛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防疫保障。

1.3發展機遇良好

一是國家高度重視水牛產業發展,將云南省列為全國奶水牛發展的一類地區,而盈江縣又是水牛產業發展重點縣;二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水牛產業的發展;三是全社會關心水牛產業、了解水牛產業、支持水牛產業的發展氛圍越來越濃厚[1]。

1.4重要的水牛奶源基地縣

1999年盈江縣率先在云南省擠出第一滴水牛奶,鋪開了水牛奶業發展的路子。現以祥祥乳業有限公司為生鮮水牛奶收購企業,日產生鮮水牛奶2 t以上。目前,盈江縣水牛產業化發展已形成以資源條件為基礎、效益為中心、加工企業為依托、廣大農戶為基礎、科技服務為手段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

1.5品種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局面形成

在對盈江縣水牛分布及鄉鎮地理條件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確立了以平原、弄璋、太平、舊城、新城、芒章、盞西、支那8個鄉鎮為水牛品種開發利用區域,進行水牛品種改良,以生產水牛奶為主,其余7個鄉鎮以昔馬為中心建立德宏水牛保種區,使德宏水牛這一優良品種得以科學的開發利用與保護。

2存在的問題

一是扶持盈江水牛產業跨越式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不完善,財政資金的投入與發展產業的需求仍有較大差距。二是奶水牛培育受繁殖力低和繁育周期長等的影響,標準化規模養殖發展緩慢,單產水平比較低,離每年1.5~1.8 t/頭的生產水平還有較大差距,處于相互制約發展的尷尬階段,奶水牛向縣外流失的問題不容忽視。三是盈江縣沒有乳制品加工企業,主要生產銷售原料奶和在市場上銷售部分生鮮乳,優質優價沒有得到體現,產品附加值低,競爭力不強,養殖戶對水牛產業發展信心不足。四是由于盈江縣特殊的地理位置,重大動物疫病的威脅長期存在。

3對策

3.1加強領導和政策扶持

一是成立盈江水牛產業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德宏水牛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5年)》的組織實施,協調解決產業開發中遇到的相關問題,確保規劃目標的順利完成;二是盡快出臺縣委、縣政府關于扶持發展水牛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推進水牛產業化發展步伐。

3.2加快培育奶源基地

一是抓緊實施“百村萬頭奶水牛”出戶(奶水牛遷出農戶居所)、進區(奶水牛進入養殖小區)、入社(奶水牛納入合作社管理)工程。二是大規模地推廣人工授精與本交改良相結合的水牛改良工作,加快村級奶水牛人工授精服務站點建設。為了加快奶水牛培育步伐,建議財政每年安排預算獎金,實行獎勵政策按照每頭補助500元以上的標準補助優質后備奶水牛,每頭50元的奶水牛人工授精產犢成活“以獎代補”獎金[2-3]。

3.3確保乳品質量安全

依照《畜牧法》《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的要求,以國家整頓和振興奶業發展為契機,以全面加強乳品生產全過程質量監管和制度建設為核心,以規范奶站和養殖為重點,加大監管力度,確保生鮮乳質量安全。建議財政每年適當安排畜牧獸醫執法監管經費;制訂出臺“畜牧獸醫罰沒收入全額返還畜牧部門用于執法監管”的政策。

3.4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

引導企業與合作社(協會或養殖戶)建立緊密型實質性的利益共同體,避免生產與加工“兩張皮”的現象(特別是在奶水牛業方面),促進共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推進德宏水牛產業化經營[4]。

3.5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支持水牛屠宰加工企業和肉制品加工企業在項目申報、新產品研發、技術改造和引進設備、培育品牌、開發市場等方面給予扶持和幫助[5-7]。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特別是水牛奶加工企業。

4參考文獻

[1] 毛雪燕.奶水牛在云南省元陽縣的發展前景[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1(1):110.

[2] 潘玉紅,韋升菊,李舒露,等.去勢青年雜交公水牛的階段性育肥試驗[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0,31(11):144.

[3] 楊華,余兆新,李玉萍.湖北奶水牛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建議[J].湖北畜牧獸醫,2011(10):11-12.

[4] 梅國棟.德宏州水牛產業發展與探討[J].中國牛業科學,2010,36(5):68-70.

[5] 高學明.昌寧縣奶水牛產業發展情況調研[J].中國畜禽種業,2011,7(10):12-14.

篇5

關鍵詞: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制約因素;發展思路;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21

1 建水蔬菜產業發展優勢

1.1 自然條件優勢

建水縣位于云南省南部,紅河中游北岸。地處E102°33′~103°11′、N23°42′~24°10′,東與彌勒、開遠、個舊相鄰,南連元陽,西接石屏、紅河,北靠玉溪地區通海、華寧。縣境內最高海拔2515m,最低230m,主要農耕區海拔1300~1600m。建水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條件優越。具有“干濕分明、雨熱同季、秋春相連、夏長無冬”的氣候特點;光熱資源豐富,年均氣溫18.7℃,全年積溫7140℃,≥10℃的有效積溫5300℃;年降雨量800mm,日照時數2301.8h,無霜期324d,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冬季堪稱“天然溫室”,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肥沃的土壤適宜多種農作物種植。

1.2 區位交通優勢

隨著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和泛亞鐵路的建設,云南已成為面對東南亞對外貿易的前沿陣地,建水地處云南南部,與越南、緬甸、泰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相鄰,建成后建水的交通運輸將更加快捷方便,為將來的蔬菜農產品外銷提供了快捷的運輸平臺。也必將為外商到建水投資辦廠加工蔬菜農產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建水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氣候、區位、地域、資源等綜合優勢,在蔬菜外銷生產和貿易方面,建水與國內及國外東盟各國具有很好的貿易互補性。

2 建水蔬菜產業化發展的現狀

2.1 規模不斷擴大,成為縣內重要支柱產業

建水蔬菜經過近10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得到快速發展。蔬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總產量成倍增加,蔬菜產業已成為建水縣的又一重要支柱產業,成為建水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2015年蔬菜種植面積2.385萬hm2(含復種),總產量53.23萬t,產值10.15億元。

2.2 抓科技重推廣,在冬早蔬菜發展上呈新亮點

應用“百畝核心、千畝展示、萬畝示范”的模式,通過選用良種、標準化種植、配方施肥、機械作業、節水灌溉、病蟲防控、部分地膜覆蓋等標準化高產優質農科技術推廣,2015年全縣冬春早蔬菜(洋蔥、鮮食馬鈴薯)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192萬hm2,產量27.12萬t,產值4.88億元。

2.3 保質量重安全,在蔬菜品質上求提升

認真落實安全責任制,進一步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規范農資經營行為,提升農業“三率”指標,做好安全、植物檢疫及綠色防控等工作,營造良好安全農業生產大環境。全縣認證登記“三品一標”產品66個,面積1.91萬hm2;獲得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地理證明商標注冊登記2個(建水草芽、建水小米辣);共有5家企業完成了出口農產品基地備案1.33萬hm2;在超市、生產基地、鄉鎮農推站建成農殘快速檢測室7個。

2.4 促流通建體系,在蔬菜物流上保駕護航

通過培訓和招商引資,建成42家從事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縣級以上龍頭企業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協會190個;擁有從事果蔬販運的營銷隊伍7000余人,300多輛車, 冷庫40座;建設“建水火車北站物流中心”,建立蔬菜主產區蔬菜批發市場11個。形成了“鄉鎮有基地,縣城有工廠,縣外有市場”的產業化格局。2015年全縣外銷蔬菜50.56萬t,市場交易額達9.1億元。

3 建水蔬菜發展思路

發展蔬菜生產是保障市場穩定供應的基礎。重點加強菜地基礎設施建設,著重品種選育、集約化育苗、加大科技創新和推廣力度,健全生產信息監測體系,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促進蔬菜生產發展,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以市場為導向,改革不合理的耕種制度、落后的生產方式和栽培技術,從生產普通蔬菜向生產無公害蔬菜轉變;從鮮銷、普通包裝、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精包裝標牌銷售轉變。樹立品牌意識,走規模化、產業化道路,提高質量、強化流通,做強、做優建水蔬菜。

4 制約建水蔬菜發展的因素

4.1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

建水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蔬菜產業受災減產、減收問題突出。農田基礎設施大部份陳舊,蓄水排水能力不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4.2 農民組織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

千家萬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在信息共享、市場預測等諸多方面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品種雷同,盲目跟從現象突出,組織化程度低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矛盾日趨凸現。

4.3 市場信息體系建設滯后,種植戶對市場銷售信息把握不準

全縣農產品市場信息的監測、分析和預警有待加強,專業的交易市場和信息網絡建設不夠完善,農戶對全國、全省價格信息、供求信息滯后,無法掌握市場營銷體系,種植、銷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盲目跟風現象較為突出。

4.4 科技含量低,技術服務體系不夠健全

菜農的文化素質低,生產規模小,統籌規劃難度大,品種結構不盡合理, 儲藏、保鮮、加工技術滯后,蔬菜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不長,影響了蔬菜產業的提質增效。

5 建水蔬菜發展對策

5.1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按照“優勢產品區域化、大宗產品優質化、基地建設標準化”的原則,科學編制好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壩區以臨安鎮、曲江鎮、南莊鎮、西莊鎮為重點,重點發展名特優新蔬菜;山區半山區鄉鎮重點建設山地夏秋蔬菜種植帶;堅持走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以無公害、安全為基本目標,大力發展“綠色、生態、有機、健康、品質”高原特色蔬菜。

5.2 發揮優勢,加大冬早蔬菜生產力度

引導農戶調整品種種植結構,突出特色蔬菜,充分利用建水壩、曲江壩、面甸壩暖冬的氣候特點,加大建水冬早蔬菜的種植力度,利用“時間差”和“節令差”搶占市場;生產市場短缺品種、斷檔品種和優質蔬菜占領市場,以爭取高價位,高效益,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5.3 加大科技培訓力度

縣鄉2級農技人員加強對農戶的宣傳指導和培訓。借助科技直通車、光盤、數字鄉村工程、農訊通、農業科技信息網等多媒體宣傳手段,輔之以開現場會,講技術課、印發資料、田間巡診等常規形式,向農戶講解蔬菜生產管理、病蟲害防治、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知識及相關技術規程。認真抓好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培訓及推廣工作,培養科技意識強的年青菜農作為學科學、用科學、科學種植、科學管理的科技帶頭人,以此帶動菜農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5.4 發展龍頭企業,搞活市場流通

培育龍頭企業,以冷鏈物流龍頭企業為重點,采取以商招商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客商投資建設蔬菜銷售、深加工以及包裝、服務等配套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較為完整的蔬菜產業鏈條。大力推行“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合同訂單、建立風險基金、保護價收購、吸收基地農戶參股等形式,保護農民利益,提高農民收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公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用 |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 可以看污视频的网站| 韩国激情3小时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乱子乱XXXX|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 久久99视频精品|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渣男渣女抹胸渣男渣女app| 八戒八戒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国产对白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99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嫩小xxxxx性bbbbb孕妇|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日本黄色激情片| 亚洲不卡av不卡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最近免费韩国电影hd视频| 亚洲最大免费视频网| 波多野结衣系列痴女| 免费a级毛片永久免费|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韩国中文电影在线看完整免费版|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朋友把我玩成喷泉状|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最近手机版免费中文字幕|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乱码| 欧美性天天影院欧美狂野|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野|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网| 健硕粗大猛烈浓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