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網絡媒體的利弊范文

網絡媒體的利弊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4-01-30 15:03:2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網絡媒體的利弊,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關鍵詞】網絡化學習傳統教學聯結主義

現如今的高職高專教育在人才培養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培養模式單一、封閉,理論與實踐嚴重脫離、以學校為中心,忽視社會的需求、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相匹配、跟不上時展等等。教育部曾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當前我國正處于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準確把握定位和發展方向,自覺承擔起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責任,要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促進就業、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方面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因此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我們的主要任務。為此我們做了很多探索與實踐,但效果不太盡人滿意。

1.改革后的教學出現的狀況

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特點。作為英語這門學科也有其獨特的學科文化特點。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將其體現,需要教師將教材和教法有效的結合起來,而這種結合取決于教師對教材和教法的認識,作為教師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學科文化素養,真正使英語學科文化在課堂上得到高效地體現。目前不得不承認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教學在英語學習中的優勢,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教學朝著多元化、主動式學習的方向發展的這種新興的教學模式體現了英語教學的實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結合,從而也確立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在重視這種立體化、網絡化教學過程的同時,卻忽視了個性化教學和學生的實際需要,這種方式的教學很難考慮到不同起點的學生。與此同時,很多尤其是年輕的教師太過依賴多媒體技術所帶來的優勢,變得比過去傳統的黑板教學、精心準備的備課資料更加容易、更加簡單了。自己動腦、動手的能力大大地減少了,在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優化學習過程的前提下,對于因材施教這一原則性的東西很難把握,最終導致難以實施甚至干脆不去顧及。于是在實踐教學中往往會出現比較極端的現象。學生沒有學到真正的東西,老師們的與教學同步的自身文化素養能力也在原地踏步。甚至有些年輕教師除了會不斷地給學生播放各種各樣的影像和課件資料外,自己很少有獨到的東西搬出來,更無須說個性化教學了。這樣的教學效果使得學生意見頗多。

2.要正確認識連接主義理論下的數字教學

加拿大學者George Siemens 曾提出了"連接主義"這一術語,它標志著數

字時代的學習理論。數字時代下所采用的立體化教材包括網絡課程、光盤教材和文字教材的運用和實施使得教師與學生成為雙主體參與的教學主體。這在某種程度上摒棄了過去教師一言堂的教授方式,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然而Siemens的理論更多強調的是新世紀的學習理論應將傳統的學什么和如何學過渡到去關注從哪里學和誰來學的問題上。由于教學內容、師生的互動、穩定的知識結構、情緒的因素等等都是構成學習網絡的重要成分。一味的凸顯任何一方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合理的,我們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及時提供反饋,但教師一定要強調任務所要完成的時間并傳達其高期望值,決不能放任不管。其實網絡化學習只是連接主義的一部分。將傳統的教學模式與網絡學習模式的優勢結合起來,尤其是對于那些非英語專業的高職高專學生來講是很有必要的。目前盡管學習資源豐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不斷突升,但是教師的作用永遠是不可忽視的,教師始終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所在。知識鏈條的串接、規范、答疑、解惑全依賴教師來實現。因此教師只有具備較高的素質和他所授學科的文化素養才能滿足學生日益高漲的求知愿望。多媒體教學中仍需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幽默風趣的教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嚴謹求實的教學態度的教師。

3.要正確領會教學改革的要求,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

當今很多的教材的編寫都會體現教育部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路,強調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就英語這門學科來講,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點。英語學科文化應包括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多個方面,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做到優化教材資源,使其符合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同時要通過實踐教學來內化教材知識。而有些老師這一點是絕對做不到的。語言是社會的工具,語言的使用反映著一個社會的文化。要想提高英語綜合能力,就必須掃除文化知識和思維方式設置的障礙,盡量挖掘語言背后的英語思維模式和英美文化背景,掌握英美人的邏輯思維。我們現有的很多教材都在強調教材內容從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確實體現了最新的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思想,即強調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以及讀寫譯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既照顧到起點較低的學生,又給基礎較高的學生以充分發展的空間。因此在自己的實踐教學中,我們一定要構建出傳統的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型教學模式,將網上的自主學習與教師課堂面授相結合,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技術,吸收和繼承傳統教學的優點,運用多媒體技術在英語學習中的優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優化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真正提高學生英語的應用能力。

4.本人的親身實踐與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了證明

篇2

時代的腳步有時候快得讓人追趕不上,只是短短幾年時間,網絡、多媒體以及遠程教學等新生事物從未知世界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文字的出現、印刷術的產生,引發了教育模式的兩次質變:前者使書面語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頭語言和動作語言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不僅擴展了教學的內容與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抽象思維和自學的能力;后者使印刷體的書籍、課本成為文化的主要載體,由此推動了文化的傳播和近、現代教育的普及。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尤其是自1993年美國確立了發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戰略之后,“多媒體”和“信息高速公路”成為工業化時代向信息時代轉變的兩大技術杠桿,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網絡多媒體教學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但直到近幾年,這一新興的教育模式才走進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或許可以說這就是教育模式的第三次質變。

先前兩次的教育模式質變都極大程度地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從1999年第一所遠程學院的成立至今,可以看到的第三次教育模式質變的步履是多么迅速,我們有理由相信其獨特的科學魅力,將使未來的教育事業走向更高的層次。

論及網絡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方便快捷是人們的普遍反映。幾年前,我們騎著自行車走幾公里的路程去上學,有時候還睡意朦朧,于是就想如果能在家里上課該多好。幾年以后,這種足不出戶的教育形式成為現實而不是夢。我們是不幸的一代,曾幾十年如一日乏味地坐在教室里,看著老師們在講臺上唱著獨角戲;我們又是幸運的一代,當學歷和文憑在一夜之間成為社會成員的能力標準時,我們認識了網絡多媒體,甚至認識了遠程教育。同時,方便快捷的受教方式使網絡多媒體教學迅速普及、蔓延。

網絡多媒體教學形式的誕生,意味著教師獨角戲時代的結束。網絡多媒體可以將文本、知識從抽象化的文字擴展為圖象、聲音、三維動畫等多種媒體,使對象立體化,這就是信息時代的“超媒體”解讀。這種超越平面甚至可以跨越時空的解讀方式,使認知、閱讀和感受、體驗結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效率。雖然在過去的十年間,多媒體相繼掃蕩了影視界、出版業、辦公室等領域,在教育界的革命卻遲遲不肯暴發,老師們仍然偏愛他們用慣了的粉筆與黑板,與計算機世界幾乎“絕緣”,但是計算機還是進入了學生的生活,他們在這一方面已遠遠地青出于藍。一旦網絡多媒體開始席卷教育界,學生們將比教師更快地進入角色。為什么呢?因為當多媒體在教育領域還受到“冷遇”的同時,計算機及其孿生兄弟游戲機一起,在兒童乃至成人的游戲王國中大受歡迎,多媒體產生的立體感和趣味性是粉筆加黑板式的傳統教學所不能比擬的。

網絡多媒體教學使知識間的聯結由線性結構轉為網狀,可以有多種聯結組合方式與檢索方式。在傳統教學過程中,若需要一些資料或詢問不理解的問題,只好在圖書館里抱起厚厚的一疊書本或者求助于教師??梢韵胂髠鹘y閱讀檢索方式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也可以理解教師的知識不是無限的,但是網絡多媒體只需要幾秒鐘的時間就可以完整地給出所需要檢索的全部內容。而且計算機絕對是一個“誨人不倦”的好老師,它有無限廣袤的知識和“百問不煩”的耐心。從文本閱讀走向超文本閱讀,是閱讀方式的變革,也是教育模式的變革。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工具是課本,學生必須強記所有的知識,在頭腦里融會貫通,形成鏈接。而多媒體教育的工具是計算機網絡,是超文本,每一級概念每一個知識點都在超文本中存在下一級鏈接,無疑,網絡多媒體已代替學生完成了知識整理的環節。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便是信息化教育。反過來說,為了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教育就一定要走向信息化。但是沒有一次改革可以一帆風順,也沒有一種代替舊事物的新興事物是完美無暇,網絡多媒體教學也毫不例外地存在一定弊端。

篇3

[摘要]:本文通過成都地區的抽樣調查數據探討了新媒介與傳統媒介在不同新聞內容上的媒介依賴情況。研究發現,網絡已經與報紙、電視一起成為受眾的三大媒介依賴渠道,特別是網絡在財經證券類新聞上已經超越電視和報紙成為了最大的依賴渠道;新媒介的手機已經確立了自身的媒介地位,媒介依賴程度全面超過廣播;新媒介與傳統媒介在依賴群體的構成上已經呈現出明顯的不同,新媒介的依賴群體是年輕化和高學歷化,傳統媒介則相反;雖然傳統媒介的報紙、電視在本地新聞等方面還有優勢,但構成群體與新媒介相比則已經呈現出明顯不利的發展態勢。

一、 問題提出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7月的《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了2.53億,首次大幅度超過美國,網民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位。而網絡新聞使用率達81.5%,用戶規模達到2.06億人,網絡新聞閱讀率比2007年12月增加了8.8個百分點,在網絡應用中排名躍升至第二位,一改此前數字娛樂應用在前十大網絡應用中占據絕對優勢的局面。報告同時顯示,有53.1%的網民非常同意或者同意“自己的日常生活離不開互聯網”的說法 [1]。手機方面,從2003年《新華手機報》誕生至今,我國已有手機報幾百家,而規模最大的當屬中國移動旗下的《新聞旱晚報》,用戶已近3000萬。截至2007年底,我國已有手機用戶5.47億,理論上他們都是潛在的用戶 [2]。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報紙、電視的媒介壟斷,使得受眾在媒介使用上有了更多的選擇。進一步來說,公眾的媒介依賴也隨之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新聞內容的獲得由以前主要依賴傳統的報紙、電視、廣播開始部分的轉向網絡、手機。但這種媒介依賴的內在變化特點究竟是怎么樣的目前國內還沒有實證研究探討,基本停留在一些簡單主觀的泛泛論述層面上。

媒介依賴理論由傳播學者德弗勒(DeFleur)和鮑爾·洛基奇(Ball Rokeach)等人于1976年提出,該理論的基本思路是把媒介作為公眾一媒介一社會系統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受眾依賴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并實現他們的目標。[3] 而DeFleur 和Ball Rokeach的后續研究提出了社會環境、媒介系統、人際關系之間的關聯,指出了影響個體媒介依賴的因素,即各種社會系統(政治、經濟等)的綜合作用決定了個體潛在依賴媒介的程度。具體地說,社會環境中的威脅、歧義與媒介行為二者相互作用,并且同時影響人際傳播。不同的個體有特定的目標需求,上述因素綜合作用下滿足了個體的目標需求,個體對媒介形成依賴 [4]。Ball-Rokeach等指出個體對媒介的依賴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了解依賴(understanding dependency),即個人依賴媒介了解自己與社會;第二種是導向依賴(orientation dependency),指個人需要媒介提供行動及互動的指引;第三種是游戲依賴(play dependency),指個人依賴媒介提供個人或與人互動時的游戲(逃避、娛樂、消遣等)活動。Ball-Rokeach等人認為,當個人對媒介的依賴程度增加時,他們會選擇有用的媒介訊息,賦予這些訊息較高的注意力,并會對訊息本身及傳遞這些訊息的媒介產生較高的情感。[5]

后續關于媒介依賴研究的文章,有不少將重點放在媒介依賴的影響因素上。比如William E. Loges在其研究中發現,媒介依賴的強度與感知的環境威脅成正相關關系。當個體感到自己的社會、自然環境受到威脅時,對報紙,廣播,雜志,電視的依賴更為強烈。而威脅與依賴范圍成反比 [6]。Wilson Lowrey考察了9.11事件后的媒介依賴狀況。研究發現感知威脅的程度與年齡是總體媒介依賴的關鍵預測指標,而威脅是人際傳播中尤為關鍵的。依賴程度是攻擊發生后態度和行為轉變的重要預測依據。與預想相反,社會經濟地位等與依賴程度或者依賴產生的后續效應關系很小 [7]。這類相關關系的研究大多是從宏觀的“信息”出發,或者限于突發威脅性事件,來研究依賴的影響因素的。而信息本身并未作為一個變量來考察。受眾對不同類型的信息,對不同的渠道,或許有不同的依賴程度。另外,在沒有突發威脅性事件的通常條件下,社會經濟地位等人口特征是否會對信息依賴造成影響也不得而知。而本文則以成都調查數據為依據,試圖在Ball-Rokeach所說的了解依賴層面(個體通過媒介了解社會)研究:

研究問題1:各種媒介在不同內容上的依賴情況。

研究問題2:新媒介的網絡與傳統的報紙、電視這三大媒介在接近性不同的新聞內容(分為本地、國內、國際新聞)上的媒介依賴情況比較。

研究問題3:新媒介的網絡與傳統的報紙、電視在休閑型新聞(娛樂、體育類)上的媒介依賴比較。

研究問題4:新媒介的網絡與傳統的報紙、電視在財經類新聞上的媒介依賴比較。

關于中國大陸的媒介依賴研究,Tao Sun, 喻國明等認為使用與依賴理論最好地揭示了為什么中國讀者偏愛某種新聞,為什么黨政機關媒體落后于更以市場為導向的媒體。文章試圖找到新環境下媒介改革對于受眾及其媒介使用的影響 [8]。Zixue Tai, Tao Sun考察了中國大陸受眾在2003年SARS的媒介依賴情況。大部分的媒介依賴研究考察的是信息已經充分存在的條件下的依賴關系,而這項研究考察的是信息被高度控制,主流媒體缺乏報道的條件下的狀況。作為社會經濟結構環境不利于信息自由流通條件下一個重要的公共健康危機,民眾不僅積極尋求替代資源,如短信息服務和互聯網,而且也自身作為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參與創造其他信息渠道。期間互聯網是一個特別的權力工具,讓個人繞過官方控制,并挑戰危機期間的官方聲明。作者認為,在中國,隨著受眾與媒介關系的改變,受眾不局限于官方媒體獲得信息,而媒介與黨的從屬關系也在變化,而互聯網加劇了這一趨勢 。從此前學者的研究也可大致看出中國大陸媒介依賴的背景:黨政機關仍控制媒介,信息被控制。互聯網的出現使媒介依賴狀況發生了改變,受眾開始通過其他渠道獲取信息滿足需要。但具體來看我國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官方媒介如何在發生改變?新媒介如何產生影響的?進一步來說就是在哪些群體中最先開始發生變化?哪些群體已經變化?由此提出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5:網絡、手機與傳統媒介相比,媒介依賴群體的性別、年齡、學歷構成上的比較。

二、研究方法

將新聞類別分為本地新聞、國內新聞、國際新聞、娛樂新聞、體育新聞、財經新聞、股票新聞七大類,測量大眾在獲取每一類新聞上最主要依賴的一種媒介。

本次調查數據可以推論成都主城區14——70歲之間的、所有識字的長住與暫住居民。抽樣方法采用近似于PPS入戶方法。與pps方法比只是在最后一個入戶環節有了改進,抽樣從區——街道——居委會后,不再直接入戶,二是采用定點訪問,即在抽樣點在規定時間按照訪問員守則定點訪問10——13個居民。這樣就能夠避免高檔住宅樓或者新小區無法入戶的缺陷。調查執行是由四川省社科院的六名新聞專業研究生作調查督導,成都體育學院體育新聞系的92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作訪問員,調查時間是2008年10月18日。獲得樣本1012人份,有效樣本857人份。

三、分析結果

1、不同新聞內容最依賴媒介情況

數據統計發現五點:一是報紙、電視、網絡是三大依賴渠道,與廣播和手機有明顯差距。 二是報紙在本地新聞上的依賴程度最高,電視在國內新聞、國際新聞、娛樂、體育、財經上的依賴程度最高,而網絡在股票上的依賴程度最高。三是廣播和手機的媒介依賴程度最低,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在所考察的七類新聞上手機依賴程度都超過了廣播。四是在獲取娛樂、體育新聞上除了電視是最大依賴渠道外,網絡在娛樂上還超過報紙。五是在財經類新聞上網絡已經呈現出優勢。在財經新聞上與電視的差距不像其他新聞類別那樣大,同時還超過了報紙;在股票新聞上則完全超過了報紙與電視,成為最大的依賴渠道。具體參見下表:

在不同新聞內容上最依賴媒介的情況(%)

2、網絡與報紙、電視在新聞接近性上的依賴比較

本地新聞、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依次有從近到遠的地理關系。將新媒介的網絡與傳統的報紙、電視在不同接近性新聞內容上的媒介依賴發現,本地新聞的依賴呈現接近性差異:越是距離遠的新聞網絡的依賴程度就越高,而報紙則相反,電視沒有表現出新聞遠近與依賴的關系。

3.新媒介與傳統媒介在不同新聞內容依賴上的影響因素比較

對每一類新聞的媒介依賴情況分別與性別(變為虛擬變量,男性為1,女性為0)、年齡、學歷、收入進行相關分析,數據結果可以發現:

首先,在與年齡、學歷兩個變量的相關性上,新媒介的網絡、手機與傳統媒介的報紙、電視的結果基本上是完全相反的。

在年齡上,報紙依賴與電視依賴在國際新聞、財經新聞上都是正相關,也就是說依賴報紙、電視獲取國際新聞與財經新聞的群體在越是高年齡段中的比例愈高;還有報紙依賴在本地新聞、國內新聞上與年齡也都是正相關,即依賴報紙獲取本地新聞和國內新聞的讀者群體在越是高年齡段中的比例越高。

而網絡和手機依賴剛好與報紙、電視依賴相反,與年齡基本都是負相關。也就是依賴網絡、手機獲取本地新聞、國際新聞、國內新聞、娛樂新聞、娛樂新聞、體育新聞、財經新聞的群體在愈是在低年齡段中的比例愈高。

其次,在學歷上,報紙依賴、電視依賴在國際新聞、國內新聞、以及電視依賴在本地新聞、娛樂新聞上都是負相關,即依賴報紙、電視獲取國際新聞、國內新聞的群體在越是在低學歷群體中的比例越是高;同時依賴電視獲取本地新聞、娛樂新聞的觀眾構成也在越是低學歷中的比例越高。

而網絡、手機則在各個新聞類別上都呈現正相關。即依賴網絡、手機獲取國際新聞、國內新聞、財經新聞、股票新聞的群體在越是高學歷中占的比例越是高;同時依賴網絡獲取本地新聞、娛樂新聞、體育新聞的網名在越是高學歷中的比例越是高。

第二、在性別、收入上面,新媒介的網絡、手機依賴與傳統媒介的報紙、電視、廣播依賴則沒有表現出差異。

在性別上只有報紙依賴在本地新聞、手機在國際新聞上呈現負相關。在收入上,手機依賴在本地新聞、國際新聞、國內新聞上是負相關,網絡在股票新聞上是正相關。廣播依賴在體育新聞上是負相關,報紙在本地新聞上是正相關,

結 語

從上面研究可以發現,網絡、手機等新媒介的發展對受眾的媒介依賴正在發生明顯的影響,這種影響已經改變了傳統媒介已有的格局,并對目前的格局也正在發生著影響。

一、網絡已經與報紙和電視一起成為受眾的三大媒介依賴渠道。財經證券類新聞是網絡最大的一個突破點,其中的股票新聞已經成為了最大的依賴渠道,財經新聞超過報紙成為了第二大依賴渠道。同時網絡在娛樂新聞、國際新聞上也超過報紙,在體育新聞上與報紙很接近。

二、手機作為比網絡更新的新媒介,已經確立自身的媒介地位。在所考察的主要七類新聞內容上,手機的依賴程度均超過了傳統媒介的廣播。這是媒介格局變化的一個最新數據。

三、網絡依賴呈現一定的地理接近性差異,即越是遠的國際新聞在網絡上的依賴程度就越高,而越是近的本地新聞在網絡上的依賴程度越低。而報紙則相反,在接近性強的本地新聞上的依賴程度最高。這是目前報紙所能占據的最大一塊新聞陣地。

四、新媒介的網絡、手機與傳統媒介的報紙、電視依賴群體的年齡、學歷構成上有完全相反的特點,呈現出明顯的新媒介與傳統媒介在媒介依賴上的差異。總的來說,依賴新媒介獲取新聞的群體在越是年輕人和高學歷中的比例越是高;而傳統媒介則相反,依賴傳統媒介獲取新聞的群體在越是年齡大和低學歷群體中的比例越是高。這種差異會對新媒介和傳統媒介下一步的發展產生更大的影響,依據目前這種態勢的一個基本發展趨勢是新媒介會逐漸變得更大重要,而傳統媒介就會變得越來越弱勢。關鍵一點是這種變化在新聞內容上基本是全方面,從本地新聞到國內、國際新聞,從娛樂新聞到財經新聞。雖然報紙、電視目前在本地新聞等一些內容上似乎還是強勢的,但受眾群體正在老年化或者低學歷化,這就會影響到傳統媒介的下一步發展。而網絡、手機則是低齡化和高學歷化,越往后發展越有利。

本次研究是從新聞內容角度來考察不同渠道的依賴情況,由于國內在媒介依賴理論上沒有相關實證研究,本次只是一次探索性研究,后續研究可以在此問題上進一步對媒介依賴理論進行學理探討。

[注釋]

[1] 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8年7月24日。

[2] 參見李巨川:《帶著體溫的報紙——手機報的現狀和未來》,《新聞戰線》,2008年09期,第65頁。

[3] 參見謝新洲等 :《“媒介依賴”理論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實證研究》,《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第218頁。

[4] 參見S.J. Ball-Rokeach, The Origins of inpidual Media-system Dependenc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85; 12; 499

[5] 參見羅文輝、林文琪、牛隆光、蔡卓芬,《媒介依賴與媒介使用對選舉新聞可信度的影響:五種媒介的比較》,《新聞學研究》2003年1月(74期)

[6] William E. Loges, 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Perceptions of Threat and Media System Dependency Rela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21, No. 1, 5-23 (1994)

[7] Wilson Lowrey, Media Dependency During a Large-Scale Social Disruption: The Case of September 11,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Volume 7, Issue 3 July 2004 , pages 339 - 357

[8] Tao Sun ;Tsan-Kuo Chang ; Guoming Yu, Social Structure, Media System, and Audiences in China: Testing the Uses and Dependency Model,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Volume 4, Issue 2 May 2001 , pages 199 – 217

[9] Zixue Tai; Tao Sun, Media dependencies in a changing media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the 2003 SARS epidemic in China, New Media & Society, Vol. 9, No. 6, 987-1009 (2007)

[參考文獻]

1.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8年7月24日。

2.李巨川,《帶著體溫的報紙——手機報的現狀和未來》,《新聞戰線》,2008年09期。

3.羅文輝、林文琪、牛隆光、蔡卓芬,《媒介依賴與媒介使用對選舉新聞可信度的影響:五種媒介的比較》,《新聞學研究》2003年1月(74期)

4.S.J. Ball-Rokeach, The Origins of inpidual Media-system Dependenc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85; 12

5.William E. Loges, 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Perceptions of Threat and Media System Dependency Rela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 21, No. 1, 5-23 (1994)

6.Wilson Lowrey, Media Dependency During a Large-Scale Social Disruption: The Case of September 11,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Volume 7, Issue 3 July 2004 , pages 339 - 357

7.Tao Sun ; Tsan-Kuo Chang ; Guoming Yu, Social Structure, Media System, and Audiences in China: Testing the Uses and Dependency Model,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Volume 4, Issue 2 May 2001 , pages 199 – 217

8.Zixue Tai; Tao Sun, Media dependencies in a changing media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the 2003 SARS epidemic in China, New Media & Society, Vol. 9, No. 6, 987-1009 (2007)

篇4

(一)融合形式對比最具有典型代表的就是墨爾本第七頻道電視臺與雅虎公司的整合戰略。Yahoo!7公司是2006年有7網絡有限公司和雅虎公司各出資50%組建的合資公司,它聯合了7網絡的電視頻道、太平洋雜志和澳大利亞、新西蘭雅虎的在線資產。而中國新浪也有與電視臺的合作,比如2007年8月與陜西電視臺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03年7月,與SMG簽訂協議,推出社交電視應用類產品——百事通看點。

(二)內容對比內容上Yahoo!7包括了新聞、財經、電影、體育音樂等。最值得一提的是Yahoo!7的電視門戶提供的收拾指南,包括了墨爾本7頻道的所有節目及最新新聞、幕后信息如絕望的主婦、實習醫生格雷等等。網絡用戶可以直接通過雅虎7在線就可以收看到電視臺所有的電視節目新聞電視劇。將電視的形式通過網絡傳播到各個用戶端,隨時隨地都可以收看到電視節目。在我國同類型網站則為新浪,新浪本就屬于新媒體。它的內容也包括了新聞、財經、電影、娛樂等等。而新浪不同于雅虎7的是,新浪新聞所聚合的用戶群而搭建起來一個強大的輸出平臺。衍生出的新浪論壇、新浪微博、新浪msn等等。新浪與電視媒體融合主要表現在與電視臺合作。與陜西電視臺的合作內容主要是通過在新浪視頻里開辟“陜西電視臺”內容專區,作用是推廣節目形象和陜西衛視的各檔節目與上海電視臺,推出了“百事通看點”。百事通看點是在百事通的多屏平臺上展開,增加實時微博和互動分享功能。在看電視的同時,能夠在屏幕側方直接分享微博和回看內容,評論和圍觀。在電視上,用戶也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連接到IPTV智能機頂盒,手機變身為電視遙控器,意味著在不同地方,可以通過手機及時評論電視劇,一起吐槽或者圍觀大家共同看的電視節目。新浪中更值得一提的是新浪微博。各大衛視在新浪微博上均有自己的賬戶,而電視臺的微博內容主要為節目預告或者與觀眾的互動活動的開展。這意味著傳統媒體運用網絡媒體發展做到一個自我的延伸,達到廣告的增長。

(三)盈利模式對比澳大利亞Yahoo是典型的三方市場模式,雅虎為消費者提供個免費的高質量的服務,廣告商向雅虎付費。Yahoo!7網絡用戶為廣告商的客戶來源,以多種多樣的增值服務、收費業務為利潤增值店。提供高品質的免費服務和小眾化的收費業務為利潤保障。這種第三方市場模式加免費加收費模式結合首先減少了對廣告的依賴,在次融合了傳統媒體所擁有的電視節目資源優勢,給網絡用戶提供更多資源的同時,保證了自己更好更集約的運行。無疑是媒體融合趨勢下網絡媒體發展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國新浪除開大家所知的通過點擊率和知名度來獲取大型公司的廣告費用,新浪也通過開發虛擬貨幣,IGAME米票,出售vip郵箱等等獲取額外利潤,只是單單以新媒體的方式開始,并還沒有通過與傳統媒體的合作來做為現有的盈利點。

(四)影響對比據2007年4月的統計,在澳大利亞1160萬活躍的在線網民中,有45%登陸過Yahoo!7網站,總人數達520萬人。2007年11月末,Yahoo!7網站主頁和郵箱雙雙排在澳大利亞前20大網站之中。2008年,Yahoo!7網站更是成為北京奧運會在澳大利亞的官方在線廣播機構。2010年,Yahoo!7網站成為澳大利亞排名第一的電視網站,每兩個在線的澳大利亞人中就有一個人每個月會訪問Yahoo!7網站,Yahoo!7網站每個月的觀眾則超過720萬人〔1〕。在此網站成功模式下,澳大利亞出版與廣播公司與微軟公司效仿雅虎和7頻道所組成了合資企業9網絡Ninemsn公司。它是MSN網站也是媒體視頻網站。Nine9公司與yahoo!7是網絡傳媒的主要競爭對手。據統計,2011年新浪微博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社會第一大信息源,占到了總體的五分之一強〔2〕。據《新浪微博元年白皮書》的統計:“截至2010年8月,共有466家主流新聞機構開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括118家報紙、243家雜志、36家電視臺和69家電臺。”在2014年的春晚上,新浪微博已經成為中央電視臺馬年春晚二維碼獨家合作伙伴。這也標志著網絡媒體進一步融入中國最具有標志性的和權威性的電視臺。兩家網絡媒體集團通過自己的不斷探索創新,找到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滿足自己國家國情的新舊媒體融合之路。澳大利亞網絡媒體尋求完全與電視媒體融合,創造出一個新的傳媒平臺,形成新的產業鏈。而國內,傳統媒體在網絡上找到一個新的平臺,通過這個傳媒介質,與用戶交流,在反饋到電視臺中。不一樣的方法,但是是兩種媒介的融合,同樣帶動的是媒體行業的從組與發展,給了新舊媒體更好的發展方向。

二、媒體融合趨勢下的利弊

媒介融合使各種媒介都有所獲益,打開了新一輪的用戶市場。紙媒通過網絡把文字信息帶到了世界的各處。而網絡媒體,可以不單純的依賴于廣告商所給于的網絡廣告費用來贏取利潤。它通過合作的電視媒體所提供的免費電視節目和付費的高品質的電影、電視劇來獲得更多的點擊量和利潤。某些電視節目也給予了網絡媒體的正確的導向和可信度。說到此還有一點要說的,則是現在的一些網絡媒體開始發展本網站的自制劇。如《杜拉拉升職記》、《泡芙小姐》、《錢多多煉愛記》等等都有較好的收視率和點擊量。這也是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成功結果之一。當然媒介融合也有一定的弊端,首先存在的也就是新聞從業者會被認為專業不精通。一部分記者或許不能適給不同的媒介提供自己的資料,也不能準確的找到自己屬于哪一個領域,更不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有選擇性的找到自己的位置,是新聞從業者需要在目前媒介融合趨勢下注意的事情。

三、結語

篇5

1.1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的特征對比

首先,二者傳播方式各異。紙質媒體的傳播方式具有單向性,其授受主體被嚴格區分開來;而網絡媒體的傳播方式通常具有雙向性,其授受主體的定位比較模糊,而且,受者往往還可以參與信息的主動傳播,增加媒體的交互性和開放性。其次,二者傳播所受限制不同。紙質媒體容易受到管理者的影響,其發行有較多嚴格的限制;而網絡媒體所受限制相對寬松,正常情況下,網絡媒體所傳遞信息,監管部門只能進行事后監督,無法提前限制其發表。再次,二者傳播形式與風格差異較大。紙質媒體主要以文字為主要媒介傳遞知識和信息,而且網絡傳媒除文本格式外,通常集聲音、視頻、圖片、文本以及數據表格等于一身,更具有吸引力與優勢。此外,二者在傳播時效與傳播容量上也存在較多不同,如紙質媒體由于受到出版發行周期的限制,一般只能做到定時,時效性較差,網絡媒體則通常即時性較強。

1.2紙質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優劣比較

如前所述,紙質媒體與網絡媒體各自均具有自身的特征,基于此類特征,二者也具有不同的優勢:首先,所傳播信息內容方面互有強弱。由于紙質媒體的出版所受限制較多,審查較為嚴格,通常其內容更多地需要符合社會普適價值觀以及管理者所倡導的信息,在信息精度、深度、準確性、嚴謹性以及使用價值上具有明顯優勢;而通常情況下網絡媒體傳播的信息準確度和嚴謹性欠佳,基于其量多面廣的優勢,網絡信息的可檢索性及使用上的便利性更具優勢。其次,在傳播的時效方面各具優勢。紙質媒體傳播信息往往具有滯后性,傳播和更新速度相對較慢,但具有良好的保存性;而網絡媒體的優勢則表現為信息的傳播和更新速度快,甚至可以進行信息的實時互動,不過信息保存性不如紙質媒體。再次,傳播的社會效果方面各具利弊。同樣基于紙質媒體在傳播信息之前必須接受嚴格的審查,因而其信息的可靠性較高,正常情況下其傳播信息的社會效果方面具有優勢。

而網絡媒體中信息的傳播有時僅為個人行為,其信息來源是否真實無從考證,信息真實時性相對沒有保障,有時甚至會帶來消極的社會效果,但基于其實時全球性傳播媒介,且具有即時性的特征,網絡媒體的滲透力比傳統媒體強。通過對兩種媒體的比較分析,可以發現,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而且在信息傳播方面也都具有各自的不同優勢和局限。筆者認為,基于對其特征及優劣的對比分析,應結合二者性質特征不同的優勢,基于二者的互補性,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將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積極發揮彼此的優勢與長處,彌補各自的不足與缺陷,使其在互補格局當中發展并更好地推動和促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優化和完善。

2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紙質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融合路徑

網絡媒體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對紙質媒體的傳統地位帶來了有力沖擊,但是,同時還存在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即網絡媒體的興起也使不同媒體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傳統媒體的網絡化將現有的雙向式傳播與大眾傳播體系充分融合,各種媒體開始在網上結盟,共享資源,共生共榮,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融合將成為新的媒介市場又一發展潮流。其實,紙質媒體與網絡媒體的互動發展中,“雖分亦合,似分似合”才是二者關系的本質;二者的互動發展中,雖時刻伴隨著明顯的競爭,但相互間對不同資源的整合過程中也逐漸顯現出同質化發展的趨向。隨著網絡技術及信息化的發展,紙質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聯合成為可能,甚至已經成為現實,當新舊傳媒間未形成根本的利益沖突時,并且需要互相利用各自的優點時,這種聯合的可能性便變成了現實。結合二者關系的本質,我國高校在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優化和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過程中,必須重視并合理運用紙質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各自優勢,并應積極促進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協調統一與融合發展。

2.1加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新舊媒體的協調統一

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推進,高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新舊媒體資源互動可謂頻繁,如一方面高校依然沿用傳統的紙質試卷對學生進行能力測評,另一方面也需要紙質試卷上的得分錄入到網絡系統進行成績備案。應當說,現代化高校教育管理中,是兩種媒體形式共同完成了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任務,并且缺一不可。其實,高校教育管理中,紙質媒體與網絡媒體從來不是絕對對立的,本質而言,網絡媒體可以運用紙質媒體的資源優勢,而紙質媒體同樣可以合理利用網絡媒體的便利優勢。因此,為應對網絡傳播時代所帶來的挑戰,高校教育管理中應結合紙質媒體的優勢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形式,增加教育管理在方式與手段上的平臺寬度和信息傳遞上的渠道廣度。

2.2合理利用兩種媒體的不同優勢服務學生

學生是高校無可辯駁的主體,高校真正的主人公,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必須圍繞學生展開?;诟咝9芾砉ぷ魉哂械姆招耘c引導性特征,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須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充分發揮紙質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優勢,為提高學生綜合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對于紙質媒體權威性及較為直觀等方面的特征,高校教育管理應通過紙質媒體引導和培養學生的辨別與選擇能力以及實踐與組織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從日益增多的大量信息中選擇出重要的信息并迅速加以處理、采納;否則,高校培養的學生難以適應社會,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會處于被動地位。而根據網絡媒體的便利及節約資源的優勢,可以在構建完善的校園網絡媒體系統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網絡媒體參與科研或根據自己的偏好參與網絡互動與學習,如此教育管理方式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地學習,也可以較為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性。

2.3建立專門的整合與協調校園媒體的機構

從目前校園媒體的形式考察,可謂形式多樣,類型豐富,既有圖書館中海量的紙質出版書籍和報刊閱覽室中數以百計的報刊雜志,也有層次不一、內涵豐富的校園網絡及互聯網服務,同時絕大多數的高校還存在著固定時段統一播放的校園廣播,更有甚者,為數不少的高校內還存在著諸如北大“三角地”類似的張貼“紙質告示”的特殊傳媒空間與形式。但是,優化和改進高校教育管理進程中,我們不僅應清醒地認識到,必須重視和利用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開展工作,同時,我們也必須充分認識到,媒體的融合與統一,是各種媒體發展的必然方向與必由之路。因此,面對如此復雜的高校傳媒形式,高校在推進和改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須培養和建立一個專門負責整合與協調校園傳媒的機構,通過培訓、分類指導與現實實踐,真正能夠熟悉和把握高校傳媒的特征與高校傳媒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和整合紙質傳媒與網絡傳媒兩種校園傳媒主渠道,通過合理運用兩種主要傳媒形式的優勢,積極培養和引導學生合理利用媒體資源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最終實現高校育人目的。

3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午夜爆乳美女视频| 无码囯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国产一级在线免费观看| 奇米影视777色| 天天综合天天色| 中文字幕a∨在线乱码免费看|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动漫| 男女啪啪免费观看网站| 哦太大了太涨了慢一点轻一点| 香蕉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 |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国产乱视频在线观看| 黑猫福利精品第一视频| 国产精品久线观看视频| 91自产拍在线观看精品| 天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一区| 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久亚洲av波多野结衣| 日韩激情视频在线|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久久| 欧美日本在线三级视频|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91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天堂а√在线地址| ts人妖系列在线专区| 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 中文午夜乱理片无码|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动态图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 无码中文字幕av免费放|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五月婷婷丁香网|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视频| 亚洲另类激情专区小说图片| 欧美性天天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