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2-05 15:21:32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文學與影視的關系,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18--01
影視藝術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是人們現代生活的一種重要生活方式。就是因為影視具有吸引人們眼球和情感的藝術感和文學性,貼近人們的生活,滿足人們情感的需要。影視文學是電影和電視文學的統稱,再現的是源于生活和社會的現實描述,反應的是人類原生態的社會寫照和情感的表達。無論是電影或者是電視,文學都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這樣說,在影視藝術里文學是必備的核心因素,影視離不開文學,文學也因為影視而繁榮和更具可讀性。
一、影視藝術的內涵分析
所謂影視藝術就是電影和電視通過時間和空間來展現的一種綜合性藝術。法國電影理論家馬塞爾?馬爾丹曾說:“在作為電影世界支架的空間――時間復合體(或空間――時間連續)中,只有時間才是電影故事的根本的、起決定作用的構件,空間始終是一種次要的、附屬的參考范圍。”[1] 蘇聯的瓦斯菲爾德說:“電影藝術作品中的時間――無論是天文學的時間或形象的、蒙 太奇的時間――總是在空間里,在一定的紀實性的或假定的環境里實現的,影片的結構便是一個空間――時間的范疇。”[2]從上述兩位權威學者論中可以看出,影視藝術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綜合表現,在時間的延續過程中展示畫面,構成完整的銀屏影像,在空間的表現過程中展開畫面形象,讓作品在多角度和多方位得到表現,得到平面式和立體式藝術效果。這門藝術主要反應的是電影、電視和網絡視頻等流動媒體的藝術效果。電視藝術來源于電影藝術的啟發和創新,是發展最快,影響最廣的新生視覺與聽覺的藝術,對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和繁榮昌盛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影視文學的內涵分析
所謂影視文學就是電影文學和電視文學的統稱。它們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不斷把傳統的語言文字、歷史記載、傳奇故事、小說、舞蹈、歌劇、詩歌、戲劇、散文等進行二度創作和形式創新,并以“聲”、“畫”形式展現文學內涵。影視文學雖然不及傳統的文學形式歷史悠久,但它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快速變化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并成為當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和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方式。而且影視文學是一個迅猛向前發展的新生事物,將對人類的文明進步開辟一個嶄新的紀元。人類已經離不開這一樣個現代化的、富于人類文明進步的新型文學形式。
影視文學與影視藝術一樣,它把音樂與雕塑、建筑與舞蹈、戲劇與繪畫、風景與人物、視覺形象與聽覺體驗、有聲語言與動態畫面構成影視文學的重要素材和創作對象,有機地形成影視文學,并通過運用形象思維和綜合藝術的展現,來充分反映人類的社會生活、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培養人們的審美感知、審美教育和審美娛樂的審美意識。
三、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的關系
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二者雖然名稱不同、含義不同,但是它們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存在著藝術的共性,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可分割,是一對姊妹關系。
(一)影視藝術和影視文學的共性。
從內容的表現上看,影視文學總是以人為創作對象,人的思想活動為創作主線,把各種關系有機結合,創作出完整而生動的故事情節,以“聲、畫”形式來感染人們的情緒,這就要求文學劇本的形成需要極強的藝術性。影視藝術亦是如此,必須以人為中心,以情感為鏈條,通過時間的或者空間的手段來表現和烘托文學故事的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從創作手法上來看,它們都是通過運用形象思維對人們的現實生活與社會屬性進行文學劇本原創作,以時間的延續和空間的展開等復雜的現代化手段來敘述故事的完整性、情節的生動性和視覺與聽覺的愉悅性。
從審美角度上來看,它們都是通過塑造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描繪真實的社會生活和真摯的思想情感表達,來喚起人們對影視文學和影視藝術的審美情趣,帶給人們視覺的賞心悅目,情感的跌宕起伏,故事的起始與終止,劇情的喜怒哀樂等等,都是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對美好人性的喚醒與批判。
(二)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的姊妹關系
關鍵詞:影視作品 文學 思想 關系 結合
1、什么是文學?影視就是電影和電視劇嗎?
文學是個非常廣義的概念,是一個很深奧的詞匯,文學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預言、通話等,這些都是文化的一種重要變現形式,都是以文字語言為工具呈現出來的,以不同的體裁表現作者內心情感和社會生活。文學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都是社會的上層學問,是社會科學的學科分類之一,文學可以代表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文學在地域上分類頁可以分成很多文學,亞洲文學、歐洲文學、美洲文學。值得一提的是莫言在去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這不能說明中國現代、中國當代文學成就平庸,它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眾多的作家、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
影視顯得更容易理解,就是電影和電視劇的合稱,拍攝、繪畫出來的帶有故事性的動畫的也算影視,電影藝術和電視藝術是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影視制作產業是前景無限的商機無限的,如何很好的把影視和文學相結合,如何使文學在影視藝術中發揮最大的正能量是一門學問。
2,影視作品需要還有文學性,并尊重文學。
大家應該都看過94年版的《三國演義》,電視劇尊重原著《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應了當時三個政治集團的斗爭,其中宣揚一種仁義道德、禮信忠貞的文化思想,劇中更是引用古籍中古詩“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又能把觀眾拉回到東漢末年,一起與曹孟德駕馭良駒寶馬馳騁千里,一盞豪飲,感悟人生哲理。《千與千尋》是日本國寶動畫片,是動畫大師宮崎駿的杰作,影片大致概括了一個小女孩在一個奇特世界的冒險故事。宮崎駿帶你進入一個仿佛遠離了世俗的世界,這個世界里的每一件物品仿佛都是宮崎駿親手雕琢,富有靈性,影片一開始,小女孩的父母為了滿足食欲雙雙變成了豬,這是宮崎駿的一種黑色幽默,也寓意這不要有貪婪之心,小女孩的純真打動了觀眾,我們也要反思在現在的社會中要相信他人,影片中也映射出現代日本的環境污染問題,影片文學性非常強,宮崎駿大師在影片中埋下了很多觀眾值得思考的疑惑。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這是一部現代版的《王子復仇記》,哈姆雷特是丹麥一家大公司已故總裁的兒子,有一天他遇到了他父親的靈魂,他父親的靈魂告訴哈姆雷特是他的叔叔謀殺了他,得到了他的公司和哈姆雷特的母親,哈姆雷特決心替父報仇,此片的背景是現代,而原著莎士比亞的小說是幾個世紀之前的事情,如何做到把古代的故事挪到21世紀來表現,導演下了很大功夫,首先是尊重原著中的人物,性格拿捏得非常準,第二,這部電影運用原著臺詞“是生存還是毀滅”等,極力的尊重原著,使觀眾在現代的氛圍中體會哈姆雷特的心情。說到莎士比亞不禁想起電影現代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影片男主角是拉昂那多,這部電影類似現代版的《哈姆雷特》,也是把幾個世紀前的故事成功拉到現代,愛情主題貫穿全篇,兩個年輕人不顧家族反對在一起廝混,由于家族問題,最后陸續殉情,詮釋了愛情的力量。
現在的影視作品經常篡改原著,甚至面目全非,徹底顛覆原著作者意圖。在商業片橫行的年代,導演追求票房無可厚非,但是一部沒有以文學思想的電影是肯定站不住腳的,前一陣看過一個新聞,大致意思是說一部抗日劇,一個抗日女俠不幸被幾個日本兵侮辱鏡頭不停的在幾個笑的日本兵臉上切來切去,幾秒后女俠爆發了,跳了起來拿幾個箭頭瞬間射死了幾十個日本兵,該情節完全邏輯混亂而且相當不科學,更像是不入流的武俠小說情節,其實導演完全可以運用文學手段把這情節合理化。我看過一部爛片叫《大灌籃》,周杰倫主演,演員陣容強大,此片抄襲周星馳電影《少林足球》,《大灌籃》主要是弘揚了功夫超群的方世杰在球場上的個人英雄主義,影片毫無內涵可循,毫無文學性,熱鬧的場景沒有任何意義只能迎合三流觀眾,觀眾如果看完此片會發現時在浪費時間。
關鍵詞:影視;文學;英劇;文學氣質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一、從英劇的文學氣質說起
2010年9月,英國獨立電視臺ITV推出的英劇《唐頓莊園》首播,迄今播出二季,不僅贏得了本國觀眾之心,還產生了巨大的海外影響,先后奪得美國艾美獎和金球獎的多項大獎,并在2012年上海電視節上摘取“海外電視劇大獎”金獎。電視劇從1912年泰坦尼克號失事帶給英國一個貴族之家的影響講起,其中財產限嗣繼承法的限制,一對年輕人逐漸克服“傲慢與偏見”的愛情,立刻喚起文學愛好者對奧斯丁的文學經典的記憶。人們紛紛發問:此劇改編自英國哪部古典小說呢?
其實這出劇為英國身兼作家、電影導演和編劇,曾以《高斯福莊園》勇奪奧斯卡最佳劇本獎的朱利安·菲洛斯的原創作品。劇作所具有的濃郁的文學氣質,集中體現了英劇的一大特色。
英劇的文學氣質首先體現在充分利用本國豐沛而優秀的文學資源。作為公共廣播電視代表的BBC(英國廣播公司)出品了一系列由名著改編的電視劇:從1978年開始,以恢弘的氣勢將莎士比亞的37部戲劇全部制作成電視劇;單是19世紀的優秀文學作品,諸如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遠大前程》、;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蓋斯凱爾夫人的《妻子和女兒》(電視劇譯名《錦繡佳人》)、《克蘭福德》、《南方和北方》,等等,均在熒屏上一一展現。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傳統文學的輝煌時期,從經典作家到有特色的小作家,BBC文學改編劇均給予關注,并因其對名著的忠實、出色的演繹、精美的制作而贏得一大批擁躉,BBC電視劇也因此幾乎成了文學名著改編劇的代名詞。
即使是并非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是由編劇原創的電視劇本,也往往具有明顯的文學氣質,這也是影迷們所謂的“文藝范兒”的一個重要標記。就以《唐頓莊園》為例,圍繞著莊園繼承問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與爆發期間那充滿變遷、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下,將人物與莊園的命運交織展開。其中有貴族、平民,上層主人、下層仆人,紛紜的人物,復雜的關系,鋒芒畢露或是暗潮涌動的戲劇沖突,懸念叢生或是峰回路轉的情節鋪陳。不同人物之間的故事,各自獨立又相互交錯,表現出隱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復雜的人性。同樣是原創性的、表現青春叛逆題材的電視系列劇,從2007年起在英國第四頻道播出、也受到中國網友熱追的英劇《皮囊》(豆瓣網上網友對每一季的評論少則數千條,多則數萬條)就比美劇《緋聞女孩》深刻,寫盡了青春的飛揚跋扈、張揚無羈和迷茫艱難,其中的現實感和人文意味,明顯可見悠遠的文學傳統的影響。
英劇的濃郁的文學氣質特性引發了我們的思考:視覺文化時代文學與影視究竟是何種關系?同是具有悠久歷史、深厚的文學傳統國度,中國可以從英劇發展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二、影視進逼。文學敗退?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新傳媒技術的影響下,現代文化出現了從以語言為中心向以視覺為中心的轉向。視覺文化無處不在,影視觀看成為人們文化生活的中心,而傳統的文字文學作品的閱讀明顯減少,文學的風光不再。今天,我們不斷聽到關于文學因為受影視步步緊逼而節節敗退的悲觀說法,甚至“文學終結論”或“文學死亡論”時有耳聞。
“文學終結論”基于一種認識:存在著一個有著明確的內涵和清晰的疆界并固定不變的文學觀念。應該說,文學自產生以來所具有的超功利性的審美屬性,沒有產生根本變化,但隨著從口語媒介、文字書寫媒介、印刷媒介到電子媒介形式的更新,文學的文本形態在不斷變化,相應地文學的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就近現代文學中的大宗小說而言,印刷技術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19世紀報紙的發展和連載小說的形式,推動了小說的文化消費,加強了小說認識和娛樂的雙重屬性。而20世紀以來影視這樣的電子文本,采用多種現代科技手段,可視可聽,進一步強化了文學的娛樂本性,文學成為一種極其大眾化的精神消費品。隨著科技發展和網絡普及,文學文本形態發生新變。據《新京報》報道,今年8月舉辦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顯示:數字閱讀已成出版潮流。當有人感嘆文學退隱的時候,我們在互聯網上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文學“農貿市場”:“玄幻·奇幻”、“武俠·仙俠”、“科幻·靈異”、“耽美·同人”等,之下還有“盜墓”、“穿越”、“后宮”等熱門題材類型,數量驚人,閱讀者眾多。
今天的文學的生態是蕪雜的,市場化、大眾化和傳媒化聯袂而來,文學生產體制包括生產、流通、評介和接受,已經并且還在發生著變化。當我們把文學當做一個蕪雜而真實的存在而并非一個抽象的觀念時,我們就不再輕易地把文學看作“明日黃花”,或是把電子時代的主要符號——影像看作是文學的替代者。電子媒介時代可能會使一些文學樣式衰落淡出,也會孕育產生一些新的文學樣式;可能會使傳統媒介的文學形態被冷落,也可能產生文學與其他藝術門類的交融形態。
影視與文學各有獨立性,但又密切相關,甚而相互滲透、相互成就。
關鍵詞:文學; 文本; 圖像
從藝術的發展上看,影視藝術在藝術門類中還屬于“小字輩”。它在藝術形式上與文學有著相似的地方。文學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已經取得了光輝燦爛的成就。這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既獨立存在又相互影響。
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被搬上了熒幕。大眾的目光也逐漸從文本中轉變到了影視作品上。海德格爾宣稱:“根本上世界成為圖像,這樣一回事標志著現代之本質。”與最初遭遇“圖像時代”時表現的恐懼所不同,近年來,我國學者敏銳地發現在“讀圖時代”,我們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圖文戰爭”。影視作為一種消費品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文學的進一步發展。我們現在正處于視覺時代而不是閱讀時代。看電視的人要遠遠多于讀書的人。如果先看過電視再去讀原作,那么在對人物形象的分析上可能也會有所改變。同樣的,先是閱讀文本再去看其被改編過的影視作品也會在領悟上有所不同。將文學作品搬到熒幕上是目前世界范圍內通用的一種手段。據美國學者林達?賽格統計:85%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是改編作品;45%的電視電影是改編作品;70%的艾美獎獲獎電視片也是改編作品。大部分被搬上銀幕的作品都是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力以及廣泛讀者群的名著及暢銷書籍。這種方式也在一定層面上為影視作品起到了很好地宣傳作用。然而,并不是每一部經由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都能得到雙贏。這其中的關鍵所在就是“改編”二字。正因為文學作品有著廣泛的讀者群,那么編劇在改編上既要考慮到讀者的感受又想抓住觀眾的眼球,如果無法達到兩者之間的平衡,就會無形中得罪其中的一方。例如:趙玲玲針對《傾城之戀》、《半生緣》、《色?戒》三部電影與原作的比較,分析出影視作品與原作的差別在于:“小說總是透著一種悲涼,但在改編的影片中都多了那一點點溫情,體現了人文主義關懷。”這就會引起一些觀眾的反駁,認為編劇沒有做好功課,改變了原有的意識形態,無法將作品完整的呈現。也有觀眾會認為電影的魅力就在于打動心靈的一瞬間,只要電影給了我們想要的那份感動,至于改編的是否到位就不去追究了。這種矛盾的產生其實就是文本到圖像的轉變所衍生出來的。
還有一些的影視改編則更大程度上體現了區域性的不同。比如對于改編作品《少女小漁》、《天浴》,魏琛就做出了相對客觀的評價。他認為:這兩部電影都是很適合進行改編搬上銀幕的題材,前者是以移民為故事線索,后者以為歷史背景。在小說里,嚴歌苓創作的終極目的即是對人性淋漓盡致的展現,或者是對人性光輝的贊頌,對人性扭曲的批判。然而在影片里,由于主流電影商業化的大背景和市場利益的必然驅動,西方價值觀念和審美理念的必然引入也同樣帶來了新的因素的形成。前者凸現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后者更多是對歷史的滄桑與人望的個人化描摹、闡釋與救贖。顯然,在不同媒介文本的轉換中,由于人物形象、敘事角度、故事框架、表現手法的不同,以及市場利益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小說文本和電影文本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其審美內涵也發生相應的變化,也就成了必然。同時也深刻地體現了文學在媒介時代與市場的互動關系。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很多時候作家不僅僅要考慮作品的暢銷度,還要順應趨勢來進行創作。這樣的作品在銷量上或許會達到一定的高度,但在內容的整體把握上可能沒有讀者所期待的那樣好。近年來許多的穿越小說被改編成電視劇搬上了熒幕,許多毫無意義的對話為了博觀眾一笑也被很牽強的填入其中,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學該有的基本素養。
除了對單個作家,單部作品的影視改編分析,我們還應該從整體上來分析某類作家作品的影視改編。比如從故事背景,人物生存狀態,時代特定性等多方面角度綜合審視改編后的影視作品與小說藍本之間的藝術差異。李雪梅發現:由于作者的性別意識的不同,女性小說文本中往往會出現一些超越性格局限的突破。而這一點在改編后,很難再有體現。為了讓大眾容易接受,改編的確是最有效的途徑。女性作家在小說中反叛傳統男權文化所作的一些努力,經過影視的改編及其傳播變得微不足道甚至銷聲匿跡。
當然,近些年也有一些根據文學作品而改編的名著得到讀者和觀眾的一致好 評,達到了文本與影視的“雙贏”。央視87版的電視劇《紅樓夢》就是這樣的例子。編劇完全按照文本的故事的發展來詮釋人物,無論是在選角還是布景方面都把原著精髓體現的淋漓盡致。電視劇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也推動了我國紅學的研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紅樓夢》這本曠世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學的發展,被稱為是:自有《紅樓夢》以來,最大范圍也是最為成功的一次普及。這足以說明從文本到圖像的轉變完全可以做到在不傷害原著藝術性的前提下,取得原著所不能及的成果。
[關鍵詞]影視藝術;影視文學;文學
影視是一門綜合藝術,它將靜態的文學語言通過直觀、有聲的視覺形象表現出來,是現代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娛樂產品,在豐富了人們生活的同時,又向人們展示著不同的世界,讓人們產生不同的感受。一部成功的影視作品必須在影視藝術和影視文學兩個方面都達到一定的水平,并且將兩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影視文學是電影和電視劇的文學劇本,同時它兼具了看和聽的兩種形式,是電影和電視劇存在的內容基礎,而影視藝術則為影視文學服務,讓電影或電視劇更具有表現力、感染力,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會增加一部影視作品的生命力。
一、影視文學
影視文學作為一種與傳統文字表達形式不同的文學類型,它是指將文學劇本通過廣播、電影、電視等聲話設備,用直觀的視覺和聽覺的表現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來表達文學思想的內容。它已成為現代文學中不可缺少重要分支,比傳統的小說、詩歌、散文等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影視文學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它是文學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同其他的文學在本質上并無不同,所以它在故事情節,人物刻畫,思想感情等方面具有傳統文學所具有的規律。
第二,由于其在表現上結合了影視媒介,所以又具有傳統文學不具有的影視媒介特點。既可“讀”又可“看”,還可“聽”,所以影視文學具有更為豐富的表達形式。
第三,具有鮮明的影視特征。一是視覺性,既將文字描述的文學形象通過具體、鮮明視覺形象表現出來;二是動作性,就是通過具體影像將文學描述中的動作表現出來;三是蒙太奇結構,就是達到最好的表現效果,對劇本中各種內容、場景根據需要的效果進行銜接、組合的特殊結構方式。
二、影視藝術
影視藝術就是指在影視作品中運用時間、空間等各種手段來增加銀幕形象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達到一種時空結合的藝術效果,從而滿足人們的情感、審美等需求。影視藝術講究的是神韻、意境和意象的美學效果,是一種能夠讓人產生視覺和心靈上的美感和,并能達到啟迪凈化心靈的目的,既可養眼又可養心。影視藝術最早應用于電影,隨著電視的普及和升級,在電視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一般來說,影視藝術通過空間空間營造、空間再現、空間表現、敘事要求以及發展方位這幾個方式來表現。在這里要特別申明兩點:
第一,那些僅僅為了提高收視率而拍攝的迎合觀眾胃口的商業影片并不代表影視藝術的最高境界,相反,現在有些影片為了迎合觀眾的趣味,往往降低了藝術標準,流于通俗化、低俗化、暴力化,這與影視藝術決不能相提并論。
第二,現代光電科技造就的光怪陸離的特技效果并不等同于影視藝術,那些特技效果的確提升了電視的視覺效果,給人帶來視覺的刺激和沖擊,這些“后現代藝術”并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真正的影視藝術是養眼與養心,引領人民的精神生活的藝術,而不單純是視覺的。當然如果能夠將現代科技很好地融入到影視作品中去,那是會提升影視藝術的效果,但這個“度”需要很好地把握。
三、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的關系
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雖然具有不同的含義,但是對于影視作品來說,他們都不會獨立存在,也無法完全獨立的區分,影視文學作為另一種文學類型,與影視藝術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者無論哪一部分有欠缺,影視作品都會失去一定的光華,顯得不那么完美。
(一)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含有藝術共性
無論我們怎么去界定,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的藝術共性都是彼此滲透、深刻相連的。
首先,從表現的內容上,影視文學所要表現的主要對象都是以人物為主體,思想活動為主線,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通過各種關系間的連接,表達出完整的故事,感染人們的情緒。在故事情節的編排中,人物的刻畫,環境的描寫,以其氣氛的渲染都要求影視劇本必須具有文學的藝術性,所以文學劇本的藝術性是影視文學的第一步。而影視藝術的表現也必須構建在人物關系之上,它不論使用時間還是空間等各種表現手法,最終也是為了烘托影視人物所要表達的主題。
第二,從美學形態來看,兩者都是通過時間和空間來展現人物和故事情節,影視文學本來就有表達美的訴求,以啟迪、升華心靈為最終目的,而影視藝術所采取的所有手法也是為了達到美的、震撼心靈的目的,所以說兩者從藝術的出發點上來說是一致的。
第三,從表現手法上,影視文學為了將各部分內容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蒙太奇結構的運用,使故事內容、情節的組合堪稱完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影視藝術表現的形式。
(二)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第一,影視藝術作品需要含有文學性。對于一部影視作品來說,單純的影視藝術是不存在的,它所存在的基礎首先是影視文學的存在。只有有完美的影視文學,才能給影視藝術以展示的空間,否則再完美的藝術也不能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如果沒有影視文學的內涵,內容不能吸引觀眾,再有魅力的影視藝術也不會得到人們長久的關注。所以影視藝術需要影視文學的存在。
第二,影視文學需要影視藝術的襯托。對于一部具有吸引力的文學劇本來說,就像一座地基結實的房子,但是單純依靠牢固的地基是不能吸引足夠的眼球,還需要不斷地添磚加瓦,讓她穿上漂亮的外衣,充滿光華,讓人感受到美的存在。再有意義的文學內容,如果缺乏影視藝術的烘托,就會顯得干癟,沒有欣賞價值。影視藝術就是運用時間空間等各種表現手法是影視文學具有更強的表現力,讓人們通過藝術的表現更加加深對作品內容的領悟。
總之,沒有文學價值的影視藝術是沒有存在價值的,而影視文學如果缺少了影視藝術的修飾就會顯得干癟,缺乏美感。只有將兩者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部優秀的作品,使影視作品豐滿,既具有深刻的內涵,又具有欣賞價值和藝術感染力,擁有歷久彌香的力量。很多獲得奧斯卡金獎的影片其實就是在這兩方面結合的很好的代表作,像《魂斷藍橋》和《泰坦尼克號》就是如此,首先擁有感人的內容,又有飽滿的表演,和精心的故事編排,再加上完美藝術手法的運用,使人們在觀看電影的時候,不由自主地被感動,被震撼,影視文學和藝術的完美結合,使人們在嘆息美好感情的同時,產生撞擊靈魂的力量。
(三)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以文學為前提
前面我們講過,影視文學是文學的一種新的表現方式,所以影視作品首先具有文學的特征,影視藝術是建立在文學基礎上的藝術。
第一,影視藝術需要尊重文學。影視藝術首先是為文學內容服務的,是為了讓文學內容具有更好的表現力,所以影視藝術所運用的各種手法都必須圍繞文學內容來進行,而不是自成一體,或者凌駕于文學內容之上。那些為了運用某種藝術手法而使文學內容受損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藝術手法只有在尊重文學內容的基礎上,合情合理地運用,才能使影視作品顯示出和諧之美。在這里我們要批評一下現在的有些影視作品,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不惜胡編亂改,比如說是一部影視劇,明明悲劇結局會更有意義,回味悠長,但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非把它改編成大團圓結局,結果整部影片就失去了協調美,沒有了影視劇應有的韻味。當所有的作品都僅僅只有娛樂功能的時候,影視作品就失去了積極地意義,影視作品的藝術性暫且不談,就思想性來說就是一個民族的悲哀。所以說,影視藝術和影視文學不應該被綁架,始終應有自己的思想。
第二,影視作品賦予文學更豐富的內容。傳統文學是一種靜態的表達方式,而現代文學通過影視的方式來表達,使文學內容更加直觀、具體,復雜的社會萬象可能通過影視作品的一個鏡頭,就表現出五味陳雜的故事。影視作品融合了詩歌、音樂、舞蹈等各方面的綜合內容,使文學的表達形態更為多樣,既豐富了形式,又增添了美感,精確性、敏銳性、藝術性等賦予文學更為豐富的內容。
(四)在觀眾接收方式上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應緊密切合
上面我們說影視文學和藝術不應該被大眾文化所綁架,但是并不是說影視作品就要脫離觀眾。而是群體的意愿不能忽視,但是也絕不能一味地低級附和,只是為了博大家一笑而已的低俗,暴力影視創作傾向是不提倡的,那樣的作品雖能帶來一時的視覺沖擊,并不具備長久的影視價值。影視文學是目前很受大眾喜愛的一種文學表現形式,有著比傳統文學更普遍的受眾,所以它在思想感情的傳遞上,審美觀點的塑造上都對大眾有著深刻的影響。影視作品說到底是為了廣大觀眾觀看的,如果沒有觀眾的認可,那么再有深意、再精美、再藝術的影片也不會有人欣賞,沒有了市場的影視作品,自然談不上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讓影視作品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這就對影視文學與影視藝術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既需要影視內容貼近廣大觀眾,又要能夠通過藝術傳達美的主題,起到正面的積極的社會意義。這就要求影視作品的文學內容和藝術表達形式上找到一個與觀眾的切合點,既能為廣大觀眾所接受,又能使影視作品的文學和藝術水平不會降低。
四、結語
影視是一門綜合藝術,它融合了文學、音樂、舞蹈、體育等各方面的內容,具有強大的表現力和最為廣大的觀眾群體。一部優秀的作品,帶給人們的不只是視覺的盛宴,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享受。影視藝術和影視文學作為影視作品不可忽視的兩個重要方面,對影視作品的價值和生命力有著彌久的影響,如何將兩者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使影視作品在藝術升華的同時,能夠提升大家的觀賞興趣,達到到啟迪、凈化靈魂的效果,是現代影視作品應該努力的方向。只有找到影視作品的文學效果和藝術效果與對觀眾影響的切入點,并將其聯系起來,影視作品才會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亞斌.影視藝術鑒賞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孫宜君.影視藝術鑒賞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3] 程季華.中國電影發展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
[4] 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5] [德]克拉考爾.電影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M].邵牧君,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