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食品制造業的特點范文

食品制造業的特點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4-02-06 10:10:5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食品制造業的特點,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食品制造業的特點

篇1

同時,對上述問題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提高我國社會各界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全面認識,為政府或相關部門制定相關法規政策或引導措施提供決策依據。因此,本文以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選擇股東、債權人、消費者、員工、供應商、社區、政府等作為利益相關方,以食品制造業的社會責任為具體研究對象,通過選擇一定數量的消費者,在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分析我國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及其影響因素,以便使研究結論更具針對性和指導性。

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認知情況

為了解消費者對于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情況,我們在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食品制造業的特點,從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關注程度、對食品制造業不同社會責任內容及其重要性的認識、對食品制造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必要性的看法等方面,設計了初步的調查問卷。2012年1~4月,我們進行了小規模的預調查,根據消費者的反映及問卷預調查的結果對初步的調查問卷進行了修改和完善。正式調查在2012年7~8月進行,我們組織了50名在校大學生,在江蘇省13個市的范圍內開展對消費者的調查工作。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2000份,回收問卷1748份,在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編號和內容檢查時,剔除了填寫不認真和不完整的問卷246份,最終保留有效問卷1502份,有效回收率為75.10%。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見表1。表1的數據表明,本次調查的樣本分布相對比較廣泛,消費者的統計特征沒有出現某一類型消費者過度集中現象,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一)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關注程度

根據調查結果,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表示“非常關注”與“比較關注”的消費者共占82.9%,而“不怎么關注”與“不關注”的僅占8.8%。這表明目前大多數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問題較為關注,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消費者的社會責任意識正在逐步提高。

(二)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應否承擔社會責任的看法

調查結果顯示,87%的消費者認為食品制造業應該承擔社會責任,7.1%的消費者認為應否承擔社會責任要視食品制造企業的性質(國企還是民企)與發展階段而定,但有5.9%的消費者認為食品制造業不應該承擔社會責任。調查結果還顯示,分別有11.52%及17.11%的消費者完全及基本支持“食品制造企業應該先考慮自己的發展和建設,然后再考慮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的觀點,而分別有28.76%及33.36%的消費者表示基本反對和完全反對。這表明大多數消費者認為食品制造企業無論是國有性質還是民營性質,也無論是處于什么發展階段,都應該承擔社會責任。

(三)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及重要性的看法

食品制造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內容

按照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應對股東、債權人、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政府等各利益方承擔社會責任。那么消費者作為利益群體的一部分,對食品制造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內容存在什么樣的看法?不同的責任內容消費者在認同程度上有著怎樣的差異?為此,本文對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內容的認同程度進行了調查。借鑒2007年中國企業經營者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7]中通過相關題目來了解企業經營者對企業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公益責任的看法,本次調查的問卷針對股東、債權人、消費者、員工、供應商、社區、政府等七個方面,設計了11個選項讓消費者進行選擇,以了解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內容的看法,具體統計結果見表2。表2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消費者認同食品制造業應對與企業有密切關系的七個方面的利益群體承擔社會責任,并維護其權益。其中,消費者權益責任的認可度最高,消費者對自身利益的責任意識高于對政府、債權人、員工、供應商、股東、社區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意識。這說明作為消費者來說,比較關注自身利益的保障,尤其是在近幾年食品安全不斷出現問題的情況,消費者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和質量,對食品制造業保障消費者的利益提出了更多的訴求。

在各項具體的社會責任內容當中,消費者對“保證食品安全和質量”認同程度最高,高達88.02%的被問卷對象認為保證食品安全和質量是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其次為“關注消費者滿意度,建立售后服務和投訴機制”,消費者贊同比例為83.69%。僅次于對消費者權益訴求的是“依法納稅”和“誠信經營,遵守行業道德規范”,分別被80.96%及71.64%的消費者認同。68.77%的消費者認可食品制造業應對債權人承擔社會責任。“節能降耗,保護環境,減少環境污染”作為食品制造業的社會責任被58.32%的消費者認可,體現了我國消費者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而消費者對于股東利益、供應商權益的關注沒有排在較為靠前的位置,被消費者的認可度僅分別為53.46%和56.72%,排在倒數第二、三位。消費者對“開展社會捐贈,支持公益事業”作為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內容認同程度最低,只有42.01%被問卷對象選擇該項為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內容。#p#分頁標題#e#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可得出,食品安全被認為是食品制造業最重要的社會責任。這可能由于近幾年來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消費者強烈希望食品制造業主動承擔食品安全責任。也就是說,對于食品制造業而言,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是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最重要體現,食品制造企業必須在履行基本的社會責任———保證食品安全的基礎上,履行其他的社會責任才會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有社會責任感的食品制造企業,應該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時,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開展社會捐贈,支持公益事業”作為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內容認同程度最低。消費者不看重食品制造業的社會捐贈,可能源于人們對“偽善”行為的厭惡。一般消費者認為,企業履行慈善責任帶有強烈的商業目的,并非純粹的“做善事”。

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認知的影響因素

在對消費者對企業社會責任認知狀況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本部分運用調查數據、通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一步探討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認知的影響因素。

(一)研究假設

1.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與關注程度

在我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仍舊處于初級階段,許多消費者對社會責任不夠關注。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問題的關注程度可能直接會影響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包括對食品制造業是否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在何階段承擔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應包括的具體內容等的看法。也就是說,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問題的關注程度越高,可能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相對更為全面、準確。故本研究提出假設:

H1: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與其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關注程度正相關。

2.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與消費者特征

曾寅初等[8]選取了人口統計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從事的職業、月平均收入對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認知水平的影響進行研究。劉增等[9]選取性別、年齡、學歷、收入、家庭特征等因素對認證食品的認知水平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參考學者所考慮認知水平的人口特征變量,本文認為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除了受關注程度影響外,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從事的職業、月平均收入、工作和學習所在地等消費者特征也會影響認知水平。

(1)從中國的現實情形考慮,女性在家庭中更多的承擔了購買食物,關注家庭成員健康狀況的責任,從而女性有可能接觸更多的食品制造業相關信息,對食品制造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可能更高。故提出假設:

H2:與男性消費者相比,女性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更高。(2)隨著年齡的增長,消費者的事業和家庭逐步穩定,會更多的關注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同時他們擁有相對豐富的閱歷和更廣泛的視野來看待食品制造業的社會責任,因而對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越高。故提出假設:

H3: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與其年齡正相關。(3)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對企業發展和道德問題有著更為清楚的認識和明確的價值觀,更會認識到食品制造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內容認知水平也會越高。同時,他們擁有更強的能力和更多的渠道接受和了解食品制造業的社會責任信息,因此對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更高。故提出假設:

H4: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與其受教育程度正相關。(4)由于學生在校學習,與社會接觸面窄,而個體戶和自謀職業者、其他職業群體迫于生計壓力,會更多地關心個人利益,因此學生、個體戶和自謀職業者、其他職業群體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較低。而醫生因為工作性質的需要、政府機構人員對政策信息方面把握比較及時、教育研究機構的人對科學和技術的理解和關注水平都比較高(曾寅初等[8]),因此,醫生、公務員、教師及科研人員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會相對較高。在企業單位工作的消費群體,由于工作的性質,必須與股東、債權人、員工、供應商、消費者、社區、政府等多方利益相關者進行接觸和開展關聯活動,因此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認知水平最高。故提出假設:

H5:學生、個體戶和自謀職業者、其他職業群體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最低,公務員、醫生、教師及科研人員等的認知水平較高,在企業單位工作的消費群體的認知水平最高。(5)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不同的層次,只有排在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才會產生更高一級的需要。拓展該理論,隨著收入的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的需要層次會逐步變高。當食品制造業提供的食品滿足其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后,會對食品的安全及質量提出更多的要求,然后由于社交的需要、感情和歸屬甚至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他們對食品制造業承擔社會責任會提出更多的要求,希望食品制造業能對員工、股東、債權人等各利益群體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因此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解更加透徹。故提出假設:

H6: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與其收入水平正相關。(6)生活在農村、縣城或建制鎮、地級市、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等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不同。生活在經濟更為發達地區消費者,由于生活環境的影響,更為關注食品制造業的社會責任,同時獲取企業的社會責任的信息渠道更為廣泛,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更高。故提出假設:H7: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跟消費者所在地的經濟發達程度正相關。

(二)變量選取

1.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認知水平的衡量

本文通過調查問卷中的相關問題選項采用計分加總的方法,來反映和度量食品消費者對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問卷題項設計及分值確定如下:(1)通過列舉食品制造業是否應該承擔社會責任、對企業發展與承擔社會責任的關系如何看待等有關社會責任概念問題,讓消費者根據自己的認識進行選擇,對不同選項給予相應的賦值。對有關社會責任概念問題的認知共計6分。(2)通過列舉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涵蓋內容,讓消費者進行選擇,以了解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內容的了解程度。陳旭東[10]按特殊群體責任、社會責任、公益責任、消費者責任、誠信責任、環境責任、員工責任、經濟責任、投資者責任等八個方面設計相關項目,對民營企業進行問卷,并根據選項賦值,根據結果計算得分,以了解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內容的認同度。參考該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問卷調查設計了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認知題項,涉及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股東、債權人、員工、供應商、消費者、社區、政府等七個方面內容,給每個方面分別賦值2分,如該方面細分為若干個子項,則將2分分攤到各個拆分的題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內容的認知共計14分。(3)根據消費者對與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認知水平相關題項的選擇結果確定分值,最終計算出合計值,從而得出消費者對于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識水平。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的分值在0~20之間(見表3),分值越高代表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越高。#p#分頁標題#e#

2.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認知的主要影響因素

本文將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問題的關注程度、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個人月收入、工作或學習所在地作為自變量,結合調查數據的實際情況,分析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認知的主要影響因素。

(三)模型建立

根據前面的研究假定,擬構建以下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ε其中,Y是因變量,標識的是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β0表示常數項,β1、β2…β7表示待估系數,X1、X2…X7是自變量,具體含義見表4;ε表示誤差項。

(四)回歸結果分析

1.描述性統計

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狀況的描述性統計見表5。根據表5,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認知水平取值范圍在3~20之間。可看出,有些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理解到位,社會責任認知水平得到滿分(20分),但是,部分消費者仍然對企業社會責任理解比較局限,社會責任認知得分僅為3分。總體上來說,消費者對社會責任的認識水平均值為13.22,說明消費者對社會責任的認識水平有待提高。

2.回歸結果

根據選定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運用Spss統計軟件16.0版,對回歸方程的參數進行估計并進行檢驗,F(7,1494)=23.71,p<0.05,表明回歸模型是顯著的。回歸系數估計及顯著性檢驗結果見表6。由表6的回歸結果可知,各解釋變量的特征根未發現接近于0的值,方差膨脹因子(VIF)較小,在1.033~1.209之間,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共線性問題。消費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關注程度這個指標的檢驗值在0.05的水平顯著。在消費者的人口統計學特征中,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個人月收入、工作或學習所在地的檢驗值均在0.05的檢驗水平顯著。

3.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表6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與消費者統計特征等解釋變量間的關系呈現如下特征:(1)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關注程度與消費者認知水平顯著正相關,這驗證了研究假設1,說明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問題關注程度越高的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也越高。(2)消費者認知水平與性別之間不存在顯著的關系,假設2未能通過檢驗,說明消費者認知水平不受性別差異的影響。(3)消費者年齡與認知水平顯著正相關,該結果與假設3一致,說明年齡越大的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更高。(4)消費者認知水平與受教育程度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驗證了假設4,這表明教育水平越高的消費者對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更高。(5)消費者職業與認知水平顯著正相關,這與假設5一致,學生、個體戶和自謀職業者、其他職業群體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較低,公務員、醫生、教師及科研人員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內容的理解和認知水平更高,而在企業單位工作的消費群體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認知水平最高。(6)消費者認知水平與個人月收入的關系顯著正相關,這驗證了假設6,說明隨著收入的提高,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上升。(7)消費者工作或學習所在地與認知水平顯著相關,這驗證了假設7。生活在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更高。反之,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的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較低。

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對消費者進行問卷調查,運用調查數據研究了我國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狀況及影響因素。通過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結論:第一,絕大多數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問題都比較關注,但關注的重點內容不盡相同。大部分消費者認同食品制造業應考慮各利益群體的利益,但其關注最多的還是食品制造業對消費者自身的責任,消費者對自身利益的責任意識高于對政府、債權人、員工、供應商、股東、社區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意識。在各項社會責任具體內容當中,消費者最為看重的是食品質量與安全責任,而對社會捐贈責任認同度最低。第二,我國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消費者對社會責任問題的關注程度以及人口學特征,與其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有著顯著相關性。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關注程度以及消費者的年齡、受教育程度、收入狀況與其認知水平顯著正相關,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關注程度越高、年齡越大、教育水平越高、收入越高的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也越高。職業、所在地的經濟發展程度也與消費者認知水平呈顯著相關關系,在企業單位工作的消費群體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認知水平最高,生活在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消費者對食品制造業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也較高。

從本文的研究結論來看,消費者對社會捐贈責任認同度最低,最為看重的是食品質量與安全責任,這點應引起食品制造業和有關組織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不少企業認為,承擔社會責任等于慈善捐款和公益活動,包括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三鹿、伊利、蒙牛等知名食品制造企業在事件發生之前都進行了大量的社會捐贈或參與公益事件,一些組織開展的社會責任評比活動也往往以捐款數額作為首要甚至是唯一指標。Drumwright[11]指出,企業在從事社會責任活動時,如果希望得到消費者回報,其所從事的社會責任活動必須與營銷的目標群體保持高度的一致。針對本文的結論,食品制造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應正確樹立社會責任意識,以消費者為本,把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作為食品制造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同時,處理好食品安全、慈善活動等不同維度的社會責任的關系,在做好基本的社會責任———食品安全的基礎上,可以開展更高層次、更廣泛層面的社會責任,包括積極開展慈善捐助、熱心公益事業等,而不應該本末倒置,無視食品安全,盲目地開展慈善捐贈活動。同時,從行業的角度,食品制造業應建立相應的具體標準或衡量指標來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優劣判別。目前,我國的紡織業已建立了專門的、有針對性的“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食品制造業也有必要立足于國內食品制造業行業特點和現狀,構建食品制造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以客觀評價食品制造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引導食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高企業可持續的競爭力。#p#分頁標題#e#

篇2

行業分布

制造業增長了21.4%,增幅在九大行業中位列第五,其中機械、化工、食品和計算機與電子產品四個子行業的增幅超過制造業增長率,分別達57.1%、37.8%、30.3%和24.0%,其中機械的增幅介于非銀行控股公司和美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增幅之間。美對外投資存量受到全球金融危機打擊的唯一行業是儲蓄機構,即銀行業,四年來下降了12.4%,且下跌趨勢仍在延續。金屬加工是制造業中的唯一受到危機打擊的子行業,投資存量下降了12.3%。就存量而言,由表四的數據經計算可知,2008年美對外直接投資存量最為集中的三大行業依次為非銀行控股公司、金融與保險和制造業,分別占存量總額的37.1%、21.2%和14.7%,至20n年底這三個行業占比相應變為43.5%、18.7%和H.8%,其中非銀行控股公司的份額提高了6.4個百分點,但金融與保險和制造業則分別下降了2.5個百分點和2.9個百分點。在制造業中,20n年其他制造、②化工、計算機與電子產品和運輸設備等四個子行業直接投資存量名列前茅,分別占制造業投資存量總額的28.2%、22.4%、14.6%和10.3%,而2008年四者的占比分別為28.6%、23.2%、14.3和9.4%,即20n年其他制造和化工的投資存量占比分別略有下降,而計算機與電子產品和運輸設備的投資存量占比則分別略有上升,說明美在制造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分布呈現均衡化趨勢。就美對華直接投資存量而言,2007年以來信息傳媒和非銀行控股公司兩大行業以及制造業中的食品、運輸設備和其他制造三個子行業未受金融危機影響,保持了持續增長態勢(表五)。其余行業或子行業的投資存量受金融危機影響或多或少有些波動,如制造業中的計算機與電子產品和電氣設備、器具與配件兩個子行業的投資存量甚至出現了下降,而儲蓄機構的波動最大。即使表五中儲蓄機構與其他行業2008年存量數據缺失,但兩者合計存量可從該表推算得出:2007一20n年兩者合計存量分別為32.47、181.63、147.39、170.98和81.73億美元,其中2009年合計存量比2008年下降了34.24億美元,占當年美對華投資存量下降額38.79億美元的88.3%,而2011年比2010年更是下降了89.25億美元,超過當年美對華投資存量下降額42.75億美元一倍還多。另外,從表五中儲蓄機構與其他行業投資存量的歷年變化趨勢來看,上述大幅波動可能主要是儲蓄機構的投資存量變化引起的,新聞報導美國銀行出售中國銀行股份的消息也證明了這一點。正是儲蓄機構投資存量的大幅變化,造成了美對華直接投資存量的不穩定。2011年與2007年相比,美對華直接投資存量總額大增82.5%,是美對外直接投資增幅的兩倍還多。同期,九大行業中除了采掘業、制造業和金融與保險業外,其余六大行業存量的增幅都大于存量總額的增幅,其中專業與科技服務、信息傳媒和儲蓄機構增幅居前,分別高達489.4%、452.7%和250.6%,反映出美對華直接投資重心正向服務業轉移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美對華儲蓄機構投資的大幅增長是在美對海外儲蓄機構投資收縮的背景下發生的。在此期間,美對華制造業直接投資增幅為44.7%,盡管低于對華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增幅,但高于美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33.8%的增幅,是美對全球制造業投資增幅21.4%的兩倍還多。其中食品、金屬加工、運輸設備和其他制造四個子行業的同期增幅分別達542.5%、125.0%、104.3%和105.0%,不僅高于美對華制造業直接投資增幅,也對華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增幅。從表五還可以看出或計算出,在2011年美對華直接投資存量中,占第一位的是制造業,‘比重接近一半,為49.3%;居第二位的是其他行業,占9.6%;第三是非銀行控股公司,占比8.9%;第四是批發貿易,占8.89%。而在2007年存量居前的是制造業、采掘業和批發貿易,占比分別為62.1%、8.1%和6.8%,非銀行控股公司占5.5%,在九大行業中居第六位。相比之下,2011年制造業在美對華直接投資存量中所占比重急劇下降了12.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其他行業和批發貿易的比重分別上升了1.5個百分點和2.1個百分點,而非銀行控股公司更是上升了3.4個百分點。在制造業中,20n年對化工、計算機與電子產品、其他制造、運輸設備和食品等五個子行業的投資存量居前,分別占制造業投資存量總額的21.6%、21.5%、18.9%、13.3%和13.1%,而2007年也是上述五個子行業投資存量居前,但順序為計算機與電子產品、化工、其他制造、運輸設備和機械,占比分別為37.7%、23.8%、13.4%、9.4%和6.9%,而食品在當年的存量中居倒數第二位,僅占3.0%。結果是四年間化工和計算機與電子產品的占比分別下降了2.2個百分點和16.2個百分點,而其他制造、運輸設備和食品的比重分別上升了5.5個百分點、3.9個百分點和10.1個百分點,即美對華制造業投資在各子行業中呈均衡化發展趨勢。綜合上述,自金融危機以來的美國對外和對華直接投資表現出以下特點。首先,美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非銀行控股公司最多,在制造業中其他制造居首。與此同時,存量增幅也是非銀行控股公司最高,制造業中則是機械增幅第一。其次,美對華直接投資存量制造業最多,其中化工居首,而存量增幅則是專業與科技服務最高,制造業中食品增長最快。第三,美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出現了一些趨勢性變化,即對非銀行控股公司投資持續增長、存量比重上升,鏈式股權結構越來越普遍,對制造業投資存量比重在下降,在各子行業投資存量分布不均衡性略有下降等。與此同時,美對華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也出現了與上相同的變化,但以制造業為主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第四,除了兩者相同的變化以外,對華直接投資行業結構還有其自身的變化特點,即從制造業為主向鞏固制造業、大力拓展服務業轉型,大幅增加對華儲蓄機構投資就是這種轉型的反映。但全球金融危機對儲蓄機構造成了巨大沖擊,使美從海外儲蓄機構抽回投資,包括剛剛投入中國銀行業的資金,結果造成美對華直接投資存量資金流量的大幅波動。

投資收益

篇3

存貨在流動資產中占很大的比重,在總資產中大約占40%~60%,[1]存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企業資金利用率,并且最終會影響到企業的收益、風險和流動性的綜合水平。因此,存貨管理在整個流動資產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過多的存貨和過少的存貨都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只有適當的存貨量才有助于促進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正常運行。首先,企業擁有過大的存貨量的弊端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占用較多的資金,增加了倉儲費、保險費、維護費等一系列的開支,影響企業資金周轉的靈活度。二是存貨積壓,不利于產品更新換代,迫使企業對存貨降價銷售,降低效益。其次,企業過少的存貨的弊端表現在:第一,過少的存貨會使企業無法面對生產、銷售等方面的突發狀況。第二,產品的脫銷會降低收益,進而影響企業信譽。三是緊急訂貨會增加購貨成本。因此,企業保持適當量是促進經營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

食品制造業跟其他制造業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存貨的采購周期比較短。原材料大多為農產品、經濟作物及肉類產品,生產周期短。因此,就要求存貨的采購一定要符合產品的生產周期,采購要有計劃,并且及時、合理。其次,這些原材料一般具有易腐爛、易變質的特點,企業應該考慮降低倉儲成本,存貨?購量應該盡量與生產周期相一致。與一般制造業不同的是,食品制造業的原材料和產成品的質量與消費者的健康密不可分。因此,食品制造企業對存貨的倉儲環境要求要比一般制造企業高,并且應該符合國家的法定監管標準。因此,存貨管理繁雜,對存貨管理水平要求比較高。相對一般制造業而言,食品制造企業的原材料種類較多,企業應該從存貨的成本管理和食品安全的角度上進行雙重考慮。

一、我國食品制造業企業存貨管理的問題

我國的食品制造業中小企業存貨管理意識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還相對薄弱,與歐美那些發達國家相比還很落后,并且有很大差距。食品制造業中小企業對企業的庫存管理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沒有將庫存管理作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重點。除此之外,我國目前的企業的存貨管理方式還是傳統方式,主要應用的方法還是會計記賬、人工審核,隨著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運用,會計軟件日趨完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會計人員的工作效率。但是事實上當前食品制造業企業的存貨管理模式仍然比較落后,管理方式也不夠科學嚴謹,系統化、數字化水平較差,普遍還存在管理上的問題。

(一)存貨的收發計量缺乏真實有效的記錄[2]

食品制造業企業經營分散,以中小企業為主,各方面不夠完善,制度也不夠健全,在對存貨的計量上有很大的主觀性,由于食品制造業企業在存貨的領用、出庫、入庫、銷售等方面比較頻繁,致使會計人員在對存貨的采購、收發、成本費用的歸集和結轉、損毀的記錄上不夠及時、不夠完整有效,這些會計計量上的疏漏也給企業對存貨的管理產生誤導,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二)存貨質量不過關

有的食品加工業企業在采購原料的過程中,只重視節約成本,盡可能地減少開支,而忽視了對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的檢驗,有的供應商和不法分子,為了吸引買家,添加國家明令禁止的工業品、化學試劑、噴灑農藥,以此延長保質期、提高賣相。這種現象直接造成了被采購的存貨的質量低劣,食品污染,安全不過關,對企業信譽、質量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企業應該重視采購過程,杜絕類似的情況發生。

(三)存貨的管理方法存在漏洞

首先,采購員在采購的過程中,質量次、價格高、吃回扣的問題。[3]其次,存貨管理人員不夠專業,有的只是臨時聘用或者從其他部門借調到倉庫進行管理,并沒有進行專業的或者必要的培訓,對存貨管理方法和技能幾乎一無所知。因此,對于一些不易保管的,易變質的存貨保管不利,直接增加了存貨的保管成本,進而增加了產品的成本。對于存貨的損毀和積壓發現不及時、上報不及時,對一些失去使用價值的存貨處理不及時,影響了管理層對存貨總量的認識和預判,影響管理者做出決策。還有就是對存貨分類管理的意識比較薄弱,存貨堆放雜亂無章,由于對存貨保管不善的原因,使得部分存貨不再有使用價值,出現變質、失效的情況,直接加大了存貨的倉儲成本,增加了產品成本。

(四)市場需要量的估計不充分

企業對市場需要量往往沒有進行科學系統的計算,只是根據經驗,根據市場推斷可能的變化來確定存貨數量,由于估計不充分,很可能造成產品滯銷,產品滯銷使得非正常存貨儲備量擠占了正常的存貨儲備量。這種現象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占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有的企業存貨占用金額占到流動資產總額的60%以上,給企業資金周轉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另一方面是存貨的積壓不利于新產品的引入,不利于企業的更新換代,限制了企業的發展,并且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對存貨的管理。

(五)倉儲環境不規范

食品制造業與一般制造業企業不同,食品制造業對存貨的存儲和保管要求很高,需要有國家認證的生產許可證方可生產,然而一些中小企業,分布分散,小作坊生產,沒有食品行業是經營許可證,食品安全堪憂。在存貨的倉儲環境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存儲空間密閉,沒有必要的安全措施,也沒有做好相應的防霉、防潮、防蟲、防火等措施,存儲設備簡陋。有的企業的加工場所甚至沒有消毒設施,或者消毒不及時。這些都極大的影響著企業對存貨的安全管理,也關系到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倉儲環境問題不容小覷,制造業中小企業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應該盡快解決這些問題。

(六)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制度不健全首先體現在職權劃分不明確,在材料采購、材料入庫、材料發出等方面往往由同一個人完成,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來保障采購和銷售的實施,還會增加暗箱操作的可能性,造成濫用職權、中飽私囊的現象出現。其次監管、監督、審查不完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制衡,企業沒能形成系統嚴明的監督制約機制。由于企業對存貨管理不重視,導致存貨管理人員崗位固定工資固定,沒有必要的獎懲機制,員工積極性不高,工作懈怠,缺乏求真務實的精神。

二、影響食品制造業企業存貨管理的因素

(一)資金問題、技術局限

資金是一個重要的經濟要素,從企業自身來說,資金問題是一個企業能否正常發展的根本問題,資金是企業健康運行的基石,一個有實力的企業,有足夠的資金改進技術發展生產。食品制造業企業由于生產周期比較短,對流動資金的要求比較高,而中小企業很可能在資金運行上出問題。例如,產品滯銷、存貨積壓等造成企業資金周轉困難,在引進先進設備的時候會有困難,再加上中小企業對存貨管理不重視,使得倉儲設備的改良換代更是一個難題。

(二)企業管理水平的影響

食品制造業中小企業的管理水平普遍比較低,而企業內部管理水平高低直接決定著企業存貨管理水平,如果一個企業的規章制度不健全,或者雖然有規章制度,但不能落實,或執行力度不夠,勢必就會造成企業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存貨保管不善、保管方式不合理、庫存管理人員懈怠、采購的原材料質量不符合要求,積壓存貨等狀況出現。如果食品制造業中小企業能夠建立一系列系統化、規范化現代企業制度,讓員工有章可循,員工職責分明,并且采用計算機技術建立與企業管理相匹配的系統,形成屬于本企業的企業文化,則說明這個企業管理水平高,同時也能夠規范企業運行模式,提高員工工作效率,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個管理水平高的企業能夠有效快速化解企業在存貨管理方面出現的危機,減少或者避免存貨管理的風險。與此同時,企業管理者也應該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從管理層就應該重視對制度的建立、對員工的管理、對企業的管理,而不是放任自流。

(三)缺乏對存貨的科學管理意識

食品制造業中小企業注重節約成本,聘用的存貨管理員缺乏對存貨的科學管理意識、專業素質不夠,存貨的管理人員僅僅是憑借著經驗來對存貨進行管理,而對于食品制造業企業來說,存貨管理的方法應該比一般制造業企業更科學、更規范,而作為中小企業,從根本上就缺乏科學規范的管理意識,不重視對存貨的科學管理。如果企業不重視,管理員更會懈怠。管理員應該按存貨的價值大小對存貨進行分類,按存貨的物理性質進行分類,食品原料容易腐爛變質更應該科學管理。

三、加強食品制造業企業存貨管理的措施和建議

(一)引進先進的計算機技術

由于企業在存貨的收發計量上有很大的缺陷,所以企業應該運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建立適合企業經營需要的計算機存貨管理系統,在該系統中,要及時、準確地錄入企業存貨的相關數據,并且要有效地對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輸出,運用計算機系統來實現對存貨以及其他方面的高效管理。隨著計算機技術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會大大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方便快捷,避免了手工記賬的疏漏。中小企業應該根據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引進計算機存貨管理系統,如ERP系統。一方面,先進的系統簡化了手工記賬的程序,使賬目更加清晰明了,便于查賬核對的監管,一定程度上避免個人營私舞弊,使賬務處理更加透明化;另一方面,計算機管理更加迅速有效,沒有時間差,管理者能直接迅速的了解本公司的情況,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決策。

(二)嚴格存貨入賬程序

對于食品制造業的中小企業來說,存貨管理較松懈,應該嚴格存貨入賬程序,及時準確,完整有效。不管是原材料買入賣出、原材料出庫、半成品入庫出庫、產成品入庫出庫,會計人員都應該及時進行賬務處理,不得延誤滯后。[3]存貨出庫時,生產部門要填寫領料單,根據企業實際的生產情況和需要來領用原材料和物資,要對領料單進行連續編號;存貨出庫單據必須齊全、記錄詳細、準確無誤;銷售出庫,要由倉儲部門編制詳細的發貨通知單,交由管理部門進行審核,審核無誤后由倉儲部門進行發貨。[4]另外,對腐爛、變質、失效的存貨,要及時反映記錄,相關部門要積極處理,以免對后續生產銷售造成影響。

(三)建立對員工的獎懲制度

員工是企業的基礎,人是生產力三要素中最活躍的部分,員工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在經濟高度繁榮的現代社會,人力資源,尤其是優秀人才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需要。人才,是企業發展和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企業相信人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并不遺余力地改進和實施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員工是企業發展的需要,員工的素質與實力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對于食品制造業中小企業來說,為了確保企業自身的發展,保證企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占優勢,必須要重視人員的聘用。在員工入職之前,企業需要對員工做專業的培訓。存貨作為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聘用的存貨管理員要進行必要的培訓,以確保能夠安全有效地對存貨進行管理。有效的獎懲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強化職工的責任意識,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增強凝聚力。

(四)有效控制存貨水平

實現存貨效益和成本的最優組合是實現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關鍵。首先企業應該預先制定經濟訂貨規劃,計算出經濟訂貨批量。所謂的經濟訂貨批量,就是指能夠使一定時期存貨的總成本達到最低的采購數量。訂購的批量大,儲存的存貨就多,儲存成本越高,同時,采購次數少,進貨費用和缺貨成本少;訂購批量小,儲存的存貨就少,儲存成本就低,同時,采購次數多,進貨費用和缺貨成本多,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權衡成本和費用,確定這個數量之后,再安排訂購。

(五)改善倉儲環境提高倉儲質量

中小企業往往容易忽視存貨的倉儲環境,而倉儲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產品的質量安全,倉儲的水平直接關系到產品的生產成本。倉儲環境不好,會使得原料變質、腐爛,直接對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改善倉儲環境至關重要。那么,中小企業該如何改善倉儲環境提高存儲質量呢?首先,用于貯存食品的倉庫及其倉儲設備應當保持清潔,要保證無霉斑、鼠跡、蟑螂等對食品有危害的物體。其次,倉庫不應該密閉,應該保持良好的通風。第三,洗潔用品、藥品、強烈氣味的物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不能與食品同倉存放。第四,除馬上加工使用的肉類及其制品、蔬菜瓜果,其余要及時放入冷庫存儲。第五,倉庫管理員應每三天進行一次冷庫除霜,并保持地面清潔。第六,不能類別的食品要分別存放,原料和產成品出庫時,做到先進先出,并定期檢查、處理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限的食品。搞好倉庫內、外環境衛生,與食品倉庫無關的人員,一律不得進入。

(六)提高存貨的監督水平

由于食品制造業企業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存貨在收發計量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賬實不符的情況,因而要對存貨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盤點。只要企業進行存貨的盤點工作,并能夠及時地調整財務賬面數值,做到賬面數值和實際數值保持一致,就會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企業對存貨進行盤點的作用表現在:第一,由會計人員進行賬目核對,檢查賬目與實際存貨的數量是否一致,以及是否出現存在損失的情況,如果數據不一致,可以根據盤存情況進行原因分析,來確定損耗是否是正常范圍內的,如果不是正常范圍內的損耗,要確定相關的責任人并上報管理層。第二,企業能夠明確存貨的消耗情況,能夠防止發生庫存不足影響生產,也避免了因存貨的積壓而高估資產,最大程度的降低存貨成本和生產成本。

四、結語

篇4

關鍵詞:制造業 行業集聚度 全要素生產率 Malmquist指數 面板數據

引言

產業集聚是產業地理空間分布的重要形式,對區域生產率的增長具有顯著的影響。集聚產生了集聚效應,如信息與知識的外溢,勞動力市場與基礎設施的共享等,從而成為影響生產率差異的重要因素,而產業集聚發展的不平衡,必然導致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不平衡。早在1890年馬歇爾就研究了地方產業集聚所形成的規模經濟效應對地方經濟增長的影響,而后國內外大量經濟學家研究了產業集聚與生產率增長之間的關系(Jocabs,1969;Dogan,2001,Mukkala,2004;范劍勇,2006;薄文廣,2007;柴志賢、黃祖輝,2008,劉修巖,2009)。

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呈現出區域和行業發展的不平衡現象,這既有地理區位、社會文化制度等因素,同時也與行業特征高度相關。目前,我國大部分制造業都集聚在東部沿海地區,而部分資源依賴型的產業寄居在中西部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的集聚度水平相差很大。而改革開放的市場競爭,導致不同行業沿著不同的路徑集聚變遷,并進一步影響生產率水平的波動。測度行業集聚度和行業的生產率變化,并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進一步分析我國行業集聚變遷路徑和生產率水平,提出相應的區域和行業發展政策。

指標選取及數據來源

本文以我國制造業為研究對象,樣本數據來自于1991-2009年歷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部分年度的工業統計年鑒(1991、1995、1996和1998)缺失,2004年數據來自《中國工業經濟普查年鑒2004》。

為了保持統計口徑的一致性,統計口徑為“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統計”數據。為了保持地區數據的一致性,排除港、澳、臺地區,因地區數據過小而忽略不計,并且將重慶合并到四川當中去。這樣本文共選取了29個省市自治區。

為保持行業數據一致性,排除采掘業以及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與建筑業,同時排除一些因前后無數據而無法延續的行業,并將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合并為食品加工與制造業,將普通設備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合并為機械制造業。這樣選擇出的制造業共有17個,分別為食品加工及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煙草加工業、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機械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

行業集聚度分析

產業集聚度研究可以分為地區維度和行業維度,相應的產生了一系列測度方法。測度地區維度集聚度的常用方法有Theil指數、克魯格曼指數和區位熵等,測度行業維度集聚度的方法有集中率、赫芬達爾指數、空間基尼系數、EG指數等,各種方法各有利弊。

Ellision和Glaeser(1997)提出了新的集聚指數來測定產業空間集聚程度。假定國家或地區的某一產業內有N個企業,且將國家或地區劃分為M個地理區域,這N個企業分布于M個區域之中。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產業空間集聚指數計算公式為:

(1)

其中,si表示區域i的某產業就業人數或工業總產值占該產業就業人數或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xi表示區域i全部就業人數或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就業總人數或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赫芬達爾指數(Herfindahl Index)。表示該產業中以就業人數或工業總產值為標準計算的企業分布。由于無法獲取每個企業的規模,因此需要對EG指數中的進行修正,修正為:

Qij表示地區i產業j的企業單位數,Yij表示地區i產業j的工業總產值,Yij /Qij表示地區i產業j的企業平均規模,Y是制造業工業總產值。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產業空間集聚指數充分考慮了企業規模及區域差異帶來的影響,彌補了空間基尼系數的缺陷,使能夠進行跨產業、跨時間、甚至跨國的比較。

利用EG指數公式,采用工業總產值指標,對1990-2008年的行業集聚度計算,部分年份結果如表1所示。從結果來看,行業集聚度變遷呈以下特征:

第一,在1990-2008年間,我國17個制造業的行業集聚度有了大幅度提高,產業趨向于空間集聚。1990年產業集聚系數rj≥0.04行業只有煙草加工業,而2008年增加到了5個行業,為化學纖維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煙草加工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和紡織業;1990年產業集聚系數0.02≤rj

第二,從行業類型來看,集聚度較高的行業多為資本技術密集型、壟斷型和自然資源依賴型行業,如化學纖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煙草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等。這結論與羅勇和曹麗莉(2005)、路江涌和陶志剛(2006)、楊洪焦和孫林巖(2009)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同時,高集聚度行業還包括兩個傳統制造業:食品加工及制造業與紡織業。這用傳統經濟地理理論難以解釋,楊洪焦、孫林巖和高杰(2008)等認為可以從新經濟地理學中找到一些理論依據,如一個地區的企業數量、人力資本、消費者購買力及交通運輸條件等都可以導致制造業在該地區的集聚。

第三,從行業集聚度變化的趨勢來看,兩種類型的行業集聚度上升較快,一是傳統行業,如食品加工與制造、飲料制造業、紡織業;二是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如造紙及紙制品、醫藥制造、化學纖維制造、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而壟斷型的煙草制造和資源型的石油加工及煉焦以及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的行業集聚度變化則不大。這也說明市場競爭的結果是企業更趨向于空間集聚,以獲取集群競爭優勢;而壟斷則延緩了這一結果。

全要素生產率分析

Battese和Coelli對生產率的測度方法進行了總結,認為主要有四種:回歸生產函數模型、隨機前沿法(SFA)、指數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前兩種為參數方法,需要事先設定生產函數形式,后兩種為非參數方法,不需要設定生產函數模型。以數據包絡分析為基礎的Malmquist指數方法,可以將生產率拆分為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變化和規模效率的改善,從而被廣泛使用。Fare等(1994)提出了基于產出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其基本公式為:

(2)

方括號外的比值表示時期t到t+1的相對效率指數(TE)變化,方括號內的兩個比值測度了技術邊界從時期t到t+1的移動,即技術進步率指數(TP)變化。因此,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可以分解為技術效率的改善和技術進步率的變化。效率變化指數又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PE)和規模效率變化指數(SC)。

根據Malmquist指數計算方法,運用DEAP2.1,本文計算了17個制造業的Malmquist指數。限于篇幅,本文只給出了1990-2008年各行業生產率平均指數,如表2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1990-2008年間,17個制造業的全要素生產率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增長最快的兩個行業是石油加工及煉焦業(1.166)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1.114),平均增長速度超過了10%,其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率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生產率平均指數介于1.05-1.1之間的行業有化學纖維制造業(1.086)、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083)、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1.075)、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1.073)、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1.065)、飲料制造業(1.064)、煙草加工業(1.059)、機械制造業(1.058)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1.05),這些行業的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率均大于1,但增速相對較小;而低于1.05的行業為食品加工及制造業(1.048)、紡織業(1.017)、造紙及紙制品業(1.032)、醫藥制造業(1.019)、非金屬礦物制品業(1.04)、金屬制品業(1.037),這些行業技術效率相對較低甚至倒退,技術進步率也相對較低。

從技術效率分解來看,純效率指數提高相對較差,石油加工及煉焦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三個行業的純效率指數大于1,煙草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機械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純效率指數等于1,其它行業的純效率指數小于1。相反,絕大部分行業的規模效率指數提高較快,除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外均大于1,這也反映了這個行業增長主要依賴于技術進步,其它行業產業集聚度提高產生了經濟規模效應。

行業集聚度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分析

根據產業集聚度和全要素生產率的計算結果,建立全要素生產率與制造業集聚度之間的行業面板數據模型:

(3)

j代表行業,i=1,2,3,4,5,分別代表技術效率指數、技術進步指數、純效率指數、規模效率指數和全要素生產率指數。β0是常數項,β1為系數,ηj代表行業的個體固定效應, ε是誤差項。

為保證面板數據時間變量的平穩性,首先對各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結果表明各種生產率指數和產業集聚度均具有很好的平穩性。

分別對各種生產率指數和產業集聚度的面板數據模型進行估計,模型估計結果如表4所示。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各生產率指數對產業集聚度均具有正向的彈性系數,也即行業集聚程度的提高促進了生產率的提高。從具體影響分析來看,行業集聚度的提高對技術效率的改善影響較為明顯,其彈性系數達到0.020,從對技術效率指數分解來看,對純效率提高的彈性系數為0.011,對規模效率的提高為0.009。這也驗證產業集群形成了規模經濟效應,共享的勞動力和商品市場、信息資源和基礎設施等為企業帶來了競爭優勢;而集群內的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促進了純效率的提高,從而提升了技術效率。同時,集群內部市場競爭引發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刺激企業加強R&D投入、引入新技術、改變生產組織方式等,以及集群內的勞動力流動和知識溢出為企業模仿和創新提供了機會,促進了整個行業的技術進步,形成了規模報酬遞增效應,驗證MAR溢出效應的存在。

結論

本文通過行業維度對我國17個制造業的1990-2008年間EG指數的計算分析,發現不同行業之間的產業集聚變遷差異很大。

總體上來說,我國各行業集聚度總體呈上升趨勢,壟斷型、自然資源依賴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集聚度相對較高,傳統行業如食品加工與制造、飲料制造業、紡織業及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集聚度上升較快,產業集聚分布空間來看,絕大部分行業分布前幾位地區都集中在東部地區。與產業集聚度相似,各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呈上升趨勢,但存在行業差異,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依賴于技術進步和規模效率的提高,純效率的提高則相對較弱。

產業集聚度的提高促進了各行業生產率的提高,尤其是提升了技術效率,同時促進了技術進步,但行業差異也非常明顯。因此,要提高行業生產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應該制定更為合理的產業政策,本文認為應:

一是調整區域產業結構。行業集聚度的變遷不僅與行業特點有關,也與地理區位、社會文化制度、區域人力資本存量等緊密相連,因此需要遵循行業發展特點和區域發展特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集聚的合理分布,形成規模報酬遞增效應。

二是加強集群組織制度創新。行業集聚有效地改善了技術效率,但這主要是眾多企業的集聚形成了規模經濟效應,部分行業純效率的提高則不明顯甚至倒退。因此需要加強集群內部的組織制度創新,形成更為合理地專業化分工合作體系,減少惡性競爭,提升行業組織的制度績效。

三是加強行業的技術創新投入。行業集聚促進技術進步,一是源于集聚體內R&D投入增加,二是源于集群知識溢出效應。加大行業的R&D投入與創新,形成合理的集群R&D合作體系,加強專利保護的同時共享R&D創新與知識溢出效應,促進行業集聚的技術進步,提高行業的生產率水平,提升整個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Jacobs J., The Economy of Cities[M]. 1st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1969

2.Dogan,E., External Scale Economies inTurkish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2001,No.4,Vol.15

3.Mukkala.,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the Finnish Manufacturing Sector[J].Applied Economics,2004,36

4.范劍勇.產業集聚與地區間勞動生產率差異[J].經濟研究,2006.11

5.薄文廣.外部性與產業增長[J].中國工業經濟,2007.1

6.柴志賢,黃祖輝.集聚經濟與中國工業生產率的增長[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11

7.劉修巖.集聚經濟與勞動生產率:基于中國城市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7

8.Ellison,G., Glaeser,E.L.,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105(5)

9.羅勇,曹麗莉.中國制造業集聚度變動趨勢的研究應用[J].經濟研究,2005.5

10.路江涌,陶志剛.中國制造業區域集聚及國際比較[J].經濟研究,2006.3

11.楊洪焦,孫林巖.中國制造業結構的演進特征分析及其趨勢預測[J].科研管理,2009.5

篇5

關鍵詞:濱海新區;優勢產業;存在問題;發展方向;

ABSTRACT:Based 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determin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Binhai New area suitable for competitive industries, a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pointing out that Binhai New area of Tianjin Government’s original advantages identified industry problems, summed up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dustry’s future direction and policy proposals,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ianjin Binhai New.

KEY WORDS:Binhai New area;advantages of Binhai industrial;problems;Development direction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5-00-03

濱海新區位于天津東部臨海地區,由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三個行政區和天津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以及東麗區、津南區的部分區域組成,是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陸域面積 2270 平方公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做出了把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發展總體戰略的重大決策。2006年國務院批準濱海新區成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濱海新區正成為我國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帶動區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極。

一、天津濱海新區優勢產業的確定

(一)優勢產業確定的思路和標準。1、優勢產業內涵的界定。優勢產業是指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產業,是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綜合體現。它與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有一定的共同點,如經濟增長較快、關聯作用突出、處于支配性地位、能帶動其它產業發展,但優勢產業更注重本區各項資源整合體現出的高于其它地區的良好經濟效益價值,如同一產業相較其它地區發展較快,利潤和質量更高。2、優勢產業確定的思路。按照上述優勢產業內涵的界定,對濱海新區各項行業涉及到的五大基準指標進行測算,采用專家打分與層次分析有機結合的方法確定權重值并計算綜合優勢,對其進行排序,并按照國家行業標準把各項行業歸入對應的產業,最后結合濱海新區發展現狀,對照優勢產業確定標準選出具有發展優勢的產業。3、優勢產業確定的標準。濱海新區優勢產業應具備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各個方面的有利條件,結合濱海新區的發展現狀,確定以下標準:①經濟規模大且經濟增長迅速,在各產業發展中占據相應的主導地位。②功能定位要準確 ,有助推動產業集群發展。使得產業相對應的各種上、下級產品和輔助產品在周圍不斷出現,漸漸地形成了以這些支柱產業為中心的產業集群。③現代服務業發展不斷加快,應作為優勢產業經濟上新的增長點。這是因為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創造了大的客觀環境,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為新興服務業發展增加了市場需求[2]。④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要占據重要地位。首先政府大力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以技術創新帶動產業優化升級,另外因天津投資的大型跨國制造業企業主要集中在濱海新區,使得濱海新區外向型特征很明顯,更有助于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速高新技術產業的大規模發展。

(二)優勢產業綜合評判。1、構建優勢產業評價的指標體系。本文考慮到資料獲取的可能性和指標計算的可行性、全面性,盡量選擇形式簡單、便于實際測算的綜合指標,避免各指標間相互重復,使指標體系能做到既必要又充分。再結合優勢產業確定標準,從眾多指標中篩選出下列指標構成濱海新區優勢產業判定的指標體系。

以上指標選取自《2007中國地區投入產出表》、2010~2012年《天津濱海新區統計年鑒》和《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因年鑒中每年各行業有所變動,已對部分行業進行合并,并剔除個別明顯沒有優勢的行業)

2、指標測算。根據上述公式對濱海新區的行業標準進行各項判別指標的計算,結果如下:

(三)結論。根據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對表2中的各項行業進行歸類,并根據綜合優勢的排名順序得出結論,確定以下具有發展優勢的產業。汽車、航空航天及裝備制造業。此項產業包括行業標準里的汽車制造業及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綜合優勢排名均靠前。結合濱海新區發展現狀,均達到優勢產業確定標準:汽車及裝備制造業是優勢支柱產業中產值最大的產業。其多項產品達到了國內及世界領先水平,如經濟型轎車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中海油海上大型鉆井平臺位居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了軌道交通、造修船、工程機械、風力發電、港口機械、超高壓輸變電、核電、水電、石油石化、國防關鍵設備等十大成套裝備;另外,天津是世界上第四個擁有大飛機總裝線的城市,功能定位準確使得航空產業成為天津市增速最快的產業。目前濱海新區已承接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的新一代運載火箭項目及配套的民用化項目、五院的航天器研發制造及應用產業項目和十一院的無人飛機等項目,與航天科工集團的科工二院與濱海高新區的合作項目正在進行中。這些項目均屬于航天產業的高科技關鍵領域,具有很強的集成功能和帶動作用。

石油化工產業。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綜合優勢排名前列。它經濟總量大,2012年總產值為3894億元,隨著中石化千萬噸煉油和百萬噸乙烯項目的竣工投產,濱海新區成為了國內最大的煉化一體化基地;其次關聯作用強,高新技術不斷完善,目前已形成了3500萬噸原油、2200萬噸煉油、130萬噸乙烯的生產能力,構建起了從原油開采、煉油、乙烯加工及下游產品生產的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了石化及配套產業體系。

電子信息產業。即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綜合優勢排名11。該產業規模僅次于裝備制造業和石化產業,產值規模大,如2011年總產值已達到2612億元;另外其高新技術發達,市場服務能力強,以云感知、云計算、云存儲、云方案、云安全、云災備為代表的“六云”產業快速發展,擁有位居世界前列的天河一號超算中心、亞洲最大的騰訊云計算中心以及摩托羅拉、三星、中興等一批位居世界前列的智能終端,成為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根據以上定性與定量分析結果,結合濱海新區政府確定的汽車及裝備制造業、石油化工、電子信息、糧油輕紡、航空航天、生物醫藥和新能源及新材料優勢產業,僅有汽車及裝備制造業、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電子信息四項產業滿足優勢產業判定標準。

而對于其他四項產業,本人將在下文具體解釋其未列入優勢產業的原因。

二、目前優勢產業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存在問題。1、輕紡產業內部發展嚴重不平衡。突出表現在食品制造業比重過大。表2中,食品制造業綜合優勢排名第一,是因其需求收入彈性系數較高所致,代表其市場價值大,這是由于食品制造業兼具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特點,是人類生活生產的必不可少的基礎性產業,但是本人認為食品制造業不應劃入優勢產業范圍重點扶持,原因有四:一是食品制造業雖消費市場大,但單位產品利潤較之其它產業明顯小,對經濟增長貢獻不大。二是食品制造業屬服務業,勞動力數量要求較高,技術要求不明顯,限制了其發展速度;三是基礎不夠。我國食品進口大于出口,短時間無法改變這種形式,影響本土企業發展,并且消費者出于對食品安全的考慮,使得國內食品市場品牌競爭不斷加劇,濱海新區食品百強企業還不到5家。四是食品制造業產業鏈相對簡單,不能發揮關聯優勢帶動其他產業進步。另外,從表2中還可看出輕紡產業里的其它行業包括印刷、紡織、家具等日用品制造排名嚴重滯后,發展極不平衡。2、現代冶金產業缺乏重視。現代冶金產業包括的行業有黑色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金屬制品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綜合優勢均排名前列,卻未列入天津市優勢產業。濱海新區擁有豐富的金屬非金屬、礦石資源,是冶金產業發展的良好資源優勢,同時冶金產業作為制造業的基礎產業,也是天津市的傳統產業,工業基礎好,同時它影響著后續及相關產業鏈的質量,理應加大重視。3、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第二產業發展迅猛,且工業優勢明顯,但仍然屬于資本短缺型的產業[3]。表2中可看出第二產業包含的各個行業產值規模較大,第三產業中除電子信息行業勉強可躋身前列外,其余如紡織服裝、水力設施等基礎服務業產值比重明顯偏小。從新區的產業結構(圖4)分析看,第三產業產值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基本維持在30%左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遠低于50%的世界平均水平,所占比重明顯偏低。

另外,第二產業中采礦和冶金工業問題突出,它雖綜合優勢排名相對靠前,但近幾年發展速度較慢,這與冶金造成的生態環境惡化有關,致使政府關閉一些不合格工廠或提高污染控制標準,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發展速度。

4、高新技術產業優勢不夠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不夠。代表高新技術產業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新材料均發展速度較快,但仍存在產值不足的問題。如2011年天津電子信息產業占全國比重僅為3.2%,而上海為9.5%,江蘇23%。新能源和環保產業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排名相對靠前,但還包括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中的電池制造的一部分和專用設備制造業中的環保、社會公共安全及其他中的一部,總體來說在天津工業中的比重較小,優勢不夠突出。

表2也可看這三項對高科技敏感性產業的貢獻率偏低,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包括的廢氣資源綜合利用業甚至為負。從表6中還可看出醫藥制造和電子信息技術要求密度較石油加工和設備制造較低,技術創新明顯不夠。這是由于在電子信息領域,內資企業多數以配套加工為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和品牌較少。醫藥領域原創藥少,大部分藥品為仿制,且成果轉化率不高[6]。具體原因歸結為兩點:從企業角度來說,因新區外向型特征突出,多為大型跨國制造業企業,對外資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制度的過分依賴導致內資企業發展不景氣,同時對與國外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生搬硬套,不能本土化。國內看,政府未能營造一個創新的市場環境,缺乏市場和企業創新體系的建設,導致企業、大學和科研所之間缺乏良好的產、學、研互動機制。

5、各產業間的關聯性差,集聚效應不突出。目前,濱海新區各類優勢產業發展尚不協調,關聯性差導致配套能力不足,集聚效應不突出。如表2中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感應度系數僅0.82,還不到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主要是產品的加工和裝配,整體仍處于世界電子信息產業價值鏈的低端環節,使得本地企業難以進入全球分工體系,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對主導產業的發展起不上應有的作用;裝備制造業的系統成套能力仍然較弱;輕紡工業在內部分工、地區品牌創建、工藝協同創新等方面缺乏有效的關聯協作,現代服務功能差。雖然近幾年與外資企業配套的本地企業有所增加,但因大多集中在非核心技術和附加值較低的環節而發揮不出產業聚集效應。

(二)對策建議。1、加快調整新區優勢產業結構,提高經濟輻射力。(1)進一步加快發展第三產業。促進輕紡產業內部協調發展,盡快將更多優勢資源從食品制造業轉移,降低食品制造業比重,提高其他輕紡工業發展速度,在提高質量的同時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使其向現代服務功能發展。還要突出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旅游、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尤其大力發展金融產業集群規模。還要通過發展生產業,積極培育消費需求,適當利用旅游業促進服務業發展,優化內部結構[3]。(2)發揮好第二產業主導作用。新區要重點解決第二產業資本短缺問題,積極“招商引資”,加大資本支持力度,還要避免粗放型增長方式造成的重復同構和產值過剩問題,在保持其經濟增長活力的同時發揮帶動作用和產業集聚效應[4],最后要注重協調發展,保護第一產業,提高其為優勢產業及城市服務的功能。2、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步伐,完善技術創新體系。(1)國際上,濱海新區在招商引資方面,對于傳統優勢產業政府應積極引進外資,實現規模經濟;對于劣勢或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要限制外資引進的程度,給本地企業提供一定的發展空間。(2)在國內,政府要重視并不斷完善濱海新區的產、學、研合作機制。不僅要健全企業技術開發機構,增加人才市場和技術創新方面的資金投入,尤其加大對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產業的資金投入,培育創新品牌,以提高新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采礦冶金工業要不斷創新提高工藝裝備水平和管理水平,使企業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從資源向資本和技術型轉變。(3)發展循環經濟。對于冶金產業要注重污染的技術防治和創新研究,并通過發展其基礎之上的各項產業如裝備機械制造來帶動冶金產業質量和效益的提高。3、建設相對完整而又合理的優勢產業鏈條,促進產業集群建設。要加快產品鏈和產業鏈配套體系的建設,營造良好、公平的市場環境。政府要整合內外行政區和功能區資源,發展優勢和特色,集中整合現有資源[5]。

參考文獻:

[1]賈艷杰.天津濱海新區區域發展過程研究[J].地理科學 ,2002,22(4):408-411

[2]陳保榮.濱海新區支柱產業的特點和發展趨勢[J].天津經濟,2010(11):8-11

[3]白仲林,李軍.天津濱海新區與上海浦東新區三次產業結構特征及其變遷的比較[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07):49-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人强jizzjizz老| a级片免费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女同在线观看| 99re在线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久久久999国产精品| 欧美性受xxxx狂喷水|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538在线观看视频| 日日夜夜狠狠操|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国产精选之刘婷野战| www.爱爱视频|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天天干天天射天天爽| 中文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欧美黑人性暴力猛交喷水| 北美伦理电线在2019| 色婷婷欧美在线播放内射|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热| free性熟女妓女tube| 最新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99| 美女视频黄A视频全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bt天堂精选| 91偷偷久久做嫩草电影院|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拍| 中文字字幕在线高清免费电影|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 182在线播放| 国产黄三级高清在线观看播放| 中国男同videos| 日本一道本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美女的大胸又黄又www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