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2-10 16:27:1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生態環境的影響,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摘 要:翻譯生態學是翻譯學和生態學相互滲透的結果,它從分析各種翻譯生態環境及其因子對翻譯的影響入手,進一步剖析翻譯的生態結構。本文試圖在生態翻譯學的關照下,從譯者角度考察和解讀翻譯生態和翻譯環境的內涵及其對譯者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翻譯生態 翻譯生態環境 譯者
作者簡介:馬慧,女(1985-),山東青島人,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10級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翻譯生態學(translation ecology)是由愛爾蘭人Michael Cronin在其《翻譯與全球化》 (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中首次提出的。它是翻 譯學和生態學相互滲透的結果。“生態”這一術語出現的比較晚。1865年,德國動物學家雷特爾將希臘文詞根Oikos和logos結合而成Oekologie. 按原意,是Oikos“住所”或“棲息地”,logos是“討論”或“研究”。連起來,生態學就是對“住所的研究”。翻譯生態學是研究翻譯與其周圍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 具體地說,就是將生態學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譯研究,將翻譯及其生態環境相聯系,從生態學角度研究翻譯,從而對翻譯中多種現象進行剖析闡釋。
一、翻譯生態
研究翻譯生態得先從“生態”說起。生態是指生物之間和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相互的關聯,相互作用的狀態。簡答地說,就是生物在周圍環境中的生存狀態。因此,翻譯生態可表述為:翻譯主體之間及其與外界環境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狀態,也就是翻譯主體在其周圍環境的生存和工作狀態。(方夢之,2011:1)每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和任務,翻譯生態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既不同于翻譯學也不同于生態學,它不是僅僅把翻譯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也不是單單把生態環境作為學科的探索目標,而是把翻譯與生態環境聯系起來,并以其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作為研究對象,從生物圈出發,以系統網絡的觀點全面分析各種生態環境與翻譯的相互關系以及生態環境中各種因素對翻譯的作用機理和規律。
翻譯活動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進化發展有密切聯系。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翻譯本是一種巨大的社會力量。“自從操著不同語言的人類有了相互交流的需要,為克服語言的障礙而尋求人類心靈溝通的努力就已經憑借翻譯而實實在在地存在著”。(許鈞,唐瑾 2002)。從翻譯角度來看,翻譯活動存在的前提,是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語言。翻譯是不同語言信息的轉換,這種轉換本身也是一種符號活動。“人類創造文化依賴于符號活動,人就是進行符號活動的動物”。(R,巴特語;見董學文譯,1987:15)翻譯的生態層次分為翻譯的個體生態和翻譯的群體生態。翻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其個體特征,如同原文會出現兩個以上的譯文,這種現象屢見不鮮。如>的英譯就有幾個版本,例: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譯文1: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ambition won’t have done,have done. 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 ? 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 every one!(霍克斯譯)譯文2: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et to riches and rank each aspires;The great ones of old, where are they now? Their graves are a mass of brains. 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et silver and gold they prize.And grub for money all their lives.Till death seals up their eyes.(楊憲益譯)
二、翻譯生態環境
廣義的環境指某一主體周圍一切事物的總和。翻譯環境主要指翻譯活動所涉及的及外部環境(客觀環境)。包括經濟環境,文化環境以及社會政治環境總和。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主體,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與翻譯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翻譯的發展離不開翻譯的生態環境。翻譯的生態環境是以翻譯為中心,對翻譯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制約調控作用的多維空間和多元環境系統。大致可以從三種角度和三個層次來分析:一是以翻譯為中心,結合外部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組成單個或復合的翻譯生態系統;二是以某個翻譯現象,某一翻譯層次或類型為中軸所構成的翻譯系統,它反映了翻譯體系內部的相互關系:三是以人 的個體發展為主線研究外部環境。翻譯生態環境脫胎于生態學,可視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生態學強調整體論(holism),即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觀念。同樣,翻譯生態環境也是以一個整體的形態存在的。譯者在特定的生態場中起作用,受其他翻譯主體的牽制。這就要求譯文必須遵守譯入語文化規范和社會政治權利制約。翻譯生態環境對任何翻譯主體都是一個統一體,不可逾越。(方夢之,2011:1)若人為地破壞翻譯生態場的序列和翻譯環境的秩序,就是破壞了翻譯生態環境的整體要求。
三、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
翻譯是譯者同其翻譯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翻譯不但是對它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發生能動作用,而且受其影響,這是一種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只有翻譯與其生態環境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生態環境才能給翻譯帶來取之不盡的財富,翻譯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翻譯是以譯者為主導,以文本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轉換為宗旨的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的行為”。(胡庚申,2008)借用其他相臨學科領域相關的研究思路,借用達爾文生物進化論中“適應/選擇”學說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揭示和描述了譯文產生的翻譯過程,目的是試圖構建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適應選擇論”。該論的基本表述如下:翻譯即適應與選擇;最佳翻譯是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多維度適應和適應性選擇的累計結果。對于譯者,適者生存,發展;對于譯文,適者生存,生效。該論對翻譯的定義: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性的活動。該論的譯評標準是:多維轉換程度,讀者反饋,譯者素質;最佳翻譯是“整合適應選擇度”最好的翻譯。(胡庚申,2004)生態翻譯的基礎理論是將翻譯方法概括為“三維”轉換,即: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如在景點介紹的翻譯中譯者應做好這三方面的轉化工作。
例:嶗山,木林蒼翠,繁花似錦,到處生機盎然,春天綠芽紅花,夏天濃蔭蔽日,秋天遍谷金黃,嚴冬則玉樹瓊花。
譯文:Laoshan Scenic Area is thickly covered with trees of many species, which added credit for its scenery.
漢語對景物的描寫通常傳遞出一種虛實縹緲的、朦朧的意境美。但翻譯成英文時應化虛為實,去除不必要的辭藻,傳達出實物之美,這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同時也達到翻譯活動溝通和交流的目的,體現了交際維的選擇適應性。
翻譯在充分考慮整體生態環境后,首先應該考慮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因為譯者所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形式,一些錯誤現象正是由于譯者對語言維考慮的不充分而造成的。例如把“小心碰頭”翻譯成“Attention to your Head”.這就犯了望文生義的毛病,機械地翻譯而不是根據具體語境來進行語言轉換。正確的譯文應當是:“Mind your Head”. 再如某風景區的門口標語“森林防火,人人有責”的譯文:“Prevention of Forest Fires Is Up to Everyone.”其實在國外流行的說法是:“Only you can prevent wildfires.”
從生態翻譯角度來說,文化維適應選擇性轉換旨在讓譯者達到一種“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意識之間的平衡。而評價翻譯主要看譯文的“整體適應選擇度”,即: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轉換。不管所要翻譯的文本是否具有內在的可譯性,只要譯者樂意就會促成它在另一種語言中的再現。這樣譯者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改寫者”或“創造者”的角色,正是由于他們的能動性干預和創造性轉化,使得翻譯研究沿著一條獨特路徑發展。作為翻譯學的一個子學科,生態翻譯既要對所譯文本進行細讀以發掘其可譯性,同時在翻譯過程中又要盡可能保存原文本在目標語中的生態平衡。所以它既要兼顧主體譯者的平衡又要顧及客體文本的平衡,因此譯者的生態觀包括對自身需求、自身能力和翻譯生態環境的全方位適應和全方位選擇。
參考文獻:
[1] 方夢之. 論翻譯生態環境[J]. 中國翻譯,2011(1).
[2] 巴特著. 董學文譯. 符號學美學[M]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3] 許鈞,唐瑾 翻譯:崇高的事業(代前言)[A]. 巴別塔文叢[C].
關鍵詞退耕還林工程;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影響評價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673-890X(2016)13-044-03
退耕還林旨在以土地利用形式的轉變實現農村經濟及地區生態效益的發展。作為一項浩繁復雜的工程,退耕還林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不僅聯系著生態環境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涉及到國家、地方和農民三方的利益需求。退耕還林的實施離不開政府及專家學者的科學評估、政府的資金投入、當地政企民三方面的配合,而其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問題及挑戰。自退耕還林工程提出到實踐落實的幾十年間,各級決策部門及社會持續關注其實際執行情況、生態經濟投資的收效、后續產業的發展以及當中存在的問題,力求規范退耕還林的具體實施,保證其穩定健康發展。本文基于退耕還林工程的發展現狀及目前取得的成果對退耕還林與縣域生態、社會經濟的相互影響做出一些探討及建議。
1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目的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農村以“”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核心政策。其基本思路和做法是以土地分配的思路方法實現農戶個體的土地經營,這一改革卓有成效地解決了傳統農村經濟發展落后緩慢的現狀,滿足了農民基本的溫飽需求。雖然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但也同時帶來了土地開發過度和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不良后果[1]。我國國土幅員遼闊,不同氣候地形區帶的農業優勢千差萬別,土地及土壤狀況各異,傳統的耕地運作方式及農業生產模式不能滿足新時代對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土地及農村勞動力的科學長遠發展[2]。退耕還林工程就是從保護和生態環境出發,將水土流失嚴重的耕地,沙化,鹽堿化,石漠化嚴重的耕地以及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因地制宜地造林種草,恢復植被。作為一項同時針對經濟和生態發展的重要決策,退耕還林工程力求解決農村經濟產業結構,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及新時代勞動力的轉化問題,改善農村經濟生活和環境狀況,促進生態自然環境與人的可持續性發展。
2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對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影響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在各地政府大力宣傳及不斷努力下,這一牽扯面極廣、投資巨大、歷時長久、參與民眾眾多的工程得到了全國各地政府及民眾積極響應配合,也在不同層面取得了巨大的階段性成果。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提升,農村產業結構在此政策下得到了深入優化,農民生活水平及地方經濟狀況也有了不同程度地改善。
2.1生態環境影響
退耕還林工程具體實施過程中,地方優先安排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嚴重等生態對不利于耕作的大坡度耕地、風沙及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域優先安排整治,合理制定退耕還林還草。結果顯示,整治區退耕地上所種植的林木成活率及整體保存率較高;增加了森林資源量;有效遏制了土地沙化、貧瘠化的趨勢;村莊及周圍地塊的生態狀況出現明顯好轉。國家環境監測公報數據顯示,就處在長江上游的重慶地區而言,“十五”期間,三峽庫區范圍內的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3.9%,長江相應區段輸沙量從1999年的4.04億t減少到2004年的1.29億t,土壤侵蝕模數由從退耕還林實施前的5000t/(km2•a)降低到2000t/(km2•a),水土流失對面積10000km2水土流失區域進行了初步的治理。2006年重慶林業用地面積增加到409.87萬hm2,相比“九五”規劃末期增長了12%;森林面積達到263.67萬hm2,同比增長了近40%[3]。而且工程區生態林木植被的土壤保持作用、水土涵養作用都得到明顯提高;林草植被在發揮防洪防澇方面的效果更加明顯;空氣環境得到進一步凈化,動植物生態系統得到一定程度的優化,生物多樣性日漸增多,某些地區野生白鷺、野豬等種群數量出現大幅度增加。
2.2社會經濟影響
2.2.1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退耕還林合理有效地重組了農村的資金、人力和物力等重要生產要素,實現耕地向林業的轉變,使農民的生產模式由過去糧食生產為主轉向而今結合種植、養殖及各種農副產品等多種生產模式的良性產業結構發展,林果、香料、中草藥等基地的建立也吸引了一批相關企業的參與,實現了農村經濟的產業鏈條化和合作多元化,在提高了林果、畜牧產品供應的同時,有效帶動了林牧產品加工、花卉培植、森林旅游等多種形式的相關產業。同時,農民在輪牧、圈養禽畜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圍欄封育、人工種草等活動有效地提高了草場的生產力,遏制了草地退化問題。2.2.2實現經濟創收由于農民投資及勞動力分配的重組,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化,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農民的收入總量及收入結構也產生了一定變化,傳統的耕作形式收入單一,收入水平較低且浮動較小,嚴重限制了農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后,農民在畜牧業、林業及其他相關農產品方面的收入增效顯著,同時由于林木業產品市場廣闊且市場價值具有一定的保障,農民的經濟收益得到極大提升。農村生產模式的轉變也吸引了更多人才投入到農村創業以尋求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與此同時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先進的技術、管理及市場信息等資源和力量的支持,同時也實現了勞動力及人才的科學轉移,這對于農村社會經濟的長效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4]。農村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帶動的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以及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的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國的經濟市場的多樣化完備化,加速了市場健康穩步發展。
3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雖然退耕還林的效果是顯著的,然而為了保證退耕還林工程的后續工作能繼續取得良好的成效,還需要政府對于退耕還林政策在不同區域、不同層面上分別對待,同時做好跟蹤調查,及時監測實際成果,并從動態的角度對農村的發展狀況及時作出合理規范的調整和指導。
3.1合理選擇退耕還林、還草
受氣候、地形、水土條件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在選擇種林還是種草的問題上,需要政府組織相關林業專家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和指導,不能一概而論,違背自然法則[5]。如對于長江及其支流沿岸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區段不適宜種植某些對土壤水分要求苛刻的經濟林木,同時出于經濟收益的考慮,農民也對這類地段望而生畏,此時應首推生態林的種植。而在林木及其他經濟藥用植物的選擇上也要對其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物種價值及實用價劉小燕:退耕還林工程對生態環境及社會經濟影響評價探討值進行參考,做到有的放矢、物盡其用。
3.2提升農民發展能力,確保退耕還林深入持久
雖然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民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償,然而依然有大批農民由于不能很好地轉變觀念,不具備足夠的能力參與到新的勞作方式及產業中去,導致了長遠收入無法保障的問題。對此,政府應在技術上給予一定的支持,組織多種形式的培訓和學習,并安排林業部門專家和技術人員定期對農民的生產進行科學的指導,讓農民在特色養殖、林牧業深加工等形式上尋求到自己的發展模式,并在形式上不斷創新,不斷增強自身能力,已獲得自己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自勤.退耕還林工程對縣域生態與社會經濟影響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
[2]喻永紅.退耕還林可持續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3]劉占德.退耕還林對自然與社會影響的分析評價[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4]唐敏鋒.退耕還林工程經濟可持續性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3.
關鍵詞:有機農業;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土壤改良;保護
環境農業是人類有意識改造大自然以獲得食物來源的一種生產活動,是承載著人類文明延續與發展的根基。但發展到現代農業之后,農藥和化肥的過度使用在生產出大量農產品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以及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環境污染嚴重、生物多樣性被破壞等嚴峻的環境問題[1],人們必須要意識到現代石油農業并不是解決人類溫飽問題的最佳途徑,應該尋求一種對環境友好的農業生產方式。而有機農業在保障農產品安全、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2],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方式,應該得到大力推廣。但在傳統農業種植區域,政府與農民在應用和推廣有機種植模式上的積極性不高。鑒于此,本文綜述近年來有機農業生產活動對生態環境積極影響的相關文獻,以期為我國有機種植模式的進一步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1有機農業的概念界定與生產準則準確地界定
有機農業的概念是研究有機農業的首要步驟,根據國家標準葉有機產品曳淵GB/T19630.1要2011冤,有機農業是指遵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而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3]。在有機生產體系中,以農業清潔生產為指導思想,核心要求是建立、恢復農業生態系統包括動物、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在內的生物多樣性以及由這些生物參與、推動的物質和能量循環,以保持、提高土壤的長效肥力和易耕性[4];具體的土壤培肥措施是激發系統內稟的自然肥力供給,如將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和有機廢棄物等腐熟還田以及輪作豆科作物、綠肥等,并采用農作物淵間冤輪作、耕種抗性作物品種以及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和生態措施作為控制農田病蟲草害的主要手段,同時配合合理的耕作方式以保持水土,達到維護農業生產體系、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5-7]。現代常規農業是目前我國耕作面積最大的農業生產方式,其長期、大量地施用農藥、化肥等會抑制農田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而且殘留在農田里的農藥和化肥會嚴重污染、破壞土壤環境,并可能經淋失和徑流進入地下水和河流、湖泊等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的水污染[8-12]。而有機農業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堅持不使用農藥、化肥等物質,強調以自然、環保、不破壞農田生態的方式進行耕作、生產,避免了對水體、土壤及大氣環境造成污染;而且有機農業重視科學、合理的耕作制度,采用間作、輪作等科學栽培法,不僅可以改善耕作土壤的理化性質,還能有效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機率,進一步達到保護土壤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目的[4-7,13]。總的來說,有機農業的生產過程對環境友好,能夠控制農業生產過程中可能對水域環境產生的面源污染,促使土地肥力恢復,增加農業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能夠切實有效地保護和修復當地的生態環境。
2有機農業的生態效益
有機農業將動物、植物和土壤視作一個整體,強調在這個整體內部的資源循環利用,而且生產過程更注重保護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會充分考慮環境的承載力,使農業生產能與自然環境保護相協調,真正做到對環境友好。相關實踐表明,開展有機農業可以使農業生產所造成的面源污染情況得到有效控制,包括動物、植物、土壤動物和土壤微生物在內的生物多樣性也能迅速增加,同時減輕土地、水體和動植物界的受損程度,進而恢復和改善農業生產環境[14]。
2.1增加生物多樣性
有研究表明,在過去40年內,集約化的農業生產活動是許多農田鳥類、雜草、土壤動物和土壤微生物等物種豐富度及多度下降的重要原因[8-9]。而有機農業拒絕使用農藥、化肥,對生產區域內各種動物、植物、土壤動物與土壤微生物的危害極小,可以有效地恢復和保持生產區域內生物的多樣性[15-16]。益鳥等動物天敵是有機農業體系中生物防治蟲害的重要環節。與常規農田相比,有機農田中鳥類淵尤其是地面孵化的鳥類冤的種類和數量更高。如李現華等[17]對內蒙古磴口縣境內常規農業系統和有機農業系統中動物多樣性的調查結果表明,有機農業種植區的有益鳥類等生物的數量較多,而且有益昆蟲淵尤其是七星瓢蟲冤的數量也明顯增加,而蚜蟲等害蟲的蟲口密度則明顯降低。節肢動物也是農田中數量較多的一類動物,根據相關的研究發現,有機農田內節肢動物的物種豐富度與多度都明顯高于常規農田[18-19],有助于實現對農田害蟲的生態控制。與傳統農業生產對雜草等植物的敵對態度不同,有機農業生產允許相對多樣化的雜草生長,甚至在農田休耕時期還會輪作某些能起到綠肥作用的草類。有機農業對于雜草的態度較為溫和,因而在有機農田中雜草密度、生物量或地面覆蓋物通常高于常規農田系統[20-23];還有相關研究發現,采用有機種植的農田內有較高的闊葉雜草[24]以及除草劑敏感型雜草[25]的物種豐富度和多度。有機種植方式下,農田中土壤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會有所增加,如蚯蚓就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示動物,蚯蚓的數量能反映土壤的結構、微氣候、營養和毒性等土壤狀況。
有研究表明,采用有機管理方式的農田中,土壤內蚯蚓的密度、數量均比常規農田高,如Brown[26]的研究報導發現,有機農田內蚯蚓的密度約為常規農田的2倍;還有其他相關研究也發現,有機農田較常規農田擁有較多的蚯蚓種群數量[27]。土壤中的微生物體淵細菌、真菌等冤在維持、增強土壤肥力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比如有益微生物群落會參與腐殖質的形成,能改善農田土壤的團粒結構,從而提高農田土壤的肥力狀況。而有機農田拒絕農藥和化肥的施用,減少了對土壤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的生活環境。已有多項研究表明,采用免耕、輪作、施有機肥等有機種植模式的農田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和生物活性均高于常規農田[28-32]。此外,秸稈還田作為有機農業種植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土壤培肥手段之一,有大量研究發現,秸稈還田是有機農田中土壤微生物數量增加、活性增強的重要原因,如Ocio等[33]研究發現,在將秸稈翻壓還田7d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物量增加了2倍;高美英等[34]對山西農業大學教學果園各層土壤中固氮菌數量的調查研究也發現,秸稈覆蓋還田可明顯增加果園各土層中固氮菌的數量,在整個0~60cm耕作層內固氮菌數量年平均增加95.47%,尤其在0~20cm土層中的固氮菌年平均增加量更達到了123.80%。總的來說,有機種植方式能有效提高種植區域內動植物、土壤動物和微生物的多樣化組成,而生物多樣性又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有利于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也有利于實現土壤營養的優化循環和保持土壤肥力等。因此,農業種植活動應采取對環境友好的技術措施,以保護種植區域內的生物多樣性。
2.2改良土壤
現代農業長期、大量地使用農藥、化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物質,在提高作物產量的同時也嚴重損害了土壤環境,造成了如土壤中有機質減少、土壤微生物活力下降、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降低等惡果;而土壤是農業生產的根基,沒有健康、肥沃的土壤就沒有健康、營養的農產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個要求就是保護和改良土壤。有機農業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農業,其發展初衷即是改善現代農業生產所造成的環境惡化,因而有機農業對于培肥、改良土壤極其重視。有機農業的培肥理論認為土壤是一個有生命的系統,施肥是在培育土壤,進而由肥沃土壤為農作物提供所需養分。因此,有機農業種植的第一步就是采取各種措施淵如施用有機肥和合理輪作等冤改良、培肥土壤,激活土壤的生命。對于有機農業中培肥土壤的方式,歐陽喜輝等[35]總結了國內外多項關于有機農業的研究,得出有機農業通過施有機肥、秸稈還田、免耕和輪作等措施可以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促進土壤團聚能力以及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從而達到培肥土壤的目的。秸稈還田與輪作也是有機農業提倡的改良土壤、維持地力的重要手段,如王寧等[36]的研究表明,秸稈還田能改善土壤環境,而且還能減少土壤堿性物質的流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土壤的酸化,維持土壤肥力;楊景成等[37]的研究也發現,與傳統種植制度相比,糧草輪作結合秸稈還田可以有效地降低對土壤有機質的衰減效應。土壤微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機庫中的活性部分,是表征土壤質量和肥力的一個重要指標。董博等[38]通過長期定位試驗發現,長期施用有機肥淵或有機肥與化肥配施冤可以明顯增加耕作層土壤中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機碳。胡誠等[39]通過多年施肥試驗發現,隨著有機肥施用量的提高,農田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土壤可溶性碳、總有機碳等含量都隨之增加。改良土壤、保護土壤環境是有機農業能夠持續發展的根本,而長期的有機種植反過來又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強土壤生產力,并通過改變土壤的通透性和孔隙度等自然結構性狀改善土壤環境,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土壤生物與微生物的活性,這都說明了有機農業是對環境友好且可持續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2.3保護環境
現代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會破壞農田土壤的理化性質,加劇水土流失、旱澇災害,加劇對水、土和大氣環境的污染,威脅生態環境安全。而有機農業采取對環境友好的方式、措施進行農業生產,能有效地保護環境,眾多學者通過調查研究認為,相較于現代常規農業,有機農業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減少土壤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地下水污染、保護地表水水質以及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等良好的生態效益[40-45]。有機農業在改善土壤環境、保持水土方面具有重要貢獻,如盧東等[46]在多個有機種植基地中的試驗表明,在控制好有機肥原料的情況下,有機農業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威脅較常規農業小;許恒周等[47]通過試驗研究得出了有機農業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有助于農業可持續性發展的結論;RigbyD等[48]關于有機農業的研究也顯示有機農業可以改善土壤養分缺乏狀況,實現土壤肥力的持續供應和永久利用;此外,杜相革等[49]也認為有機農業可以改善土壤環境及其中的營養循環、改善土壤動植物的生存條件等,能有效增加土壤生物多樣性,進而促進整個農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功能。有機農業對水環境的保護則主要體現在減少農藥和化肥對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據相關學者估測,全世界施用于土壤中的氮肥有30%~50%經淋失進入到地下水中[50],而我國相關部門的統計也發現農業面源污染對河流和湖泊富營養化現象的貢獻率達到60%耀80%[51],可以說現代農業是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有機農業采用了輪作和休耕培肥地力、拒絕施用農藥和化肥等,減少農業生產對水環境的污染,有效地保護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安全,據席運官等[42]對有機稻田與常規稻田排水污染進行比較研究發現,有機水稻種植方式可減少農田排水中氮的排放量,還會降低排水中的總磷濃度;徐田偉[52]也發現了有機種植業的發展可以控制區域水土流失、降低非點源污染的水平,認為發展有機農業是我國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徑之一。
現代農田生態系統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尤其是近年來CH4和N2O的排放量增加更是主要來源于現代農業生產活動[53],而有機農業鼓勵系統內的資源循環利用,減少了內部資源的浪費和外部資源的消耗,進而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改善了大氣環境狀況。在一項針對丹麥農業的研究中發現,如果將丹麥所有的農業用地全部轉換成有機農業,則農業體系中的能量消耗和氮流通的減少可使丹麥全國溫室氣體淵CO2、CH4和N2O冤的排放量相應減少13%耀38%[54]。綜合可知,有機農業可以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環境,保護農業耕作范圍內的土壤、水體和大氣環境,尤其是在生態環境處于亞健康的地區發展有機農業還能夠有效地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加快地區生態環境的恢復,促進有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結語
關鍵詞:農田水利、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一、基于農田水利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分析
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對整個農村生態環境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方面的影響,此類影響可以通過有效的手段進行全面分析,比如加強修建、預防、補充等措施對水利工程進行完善,從而能夠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為農業發展創造積極的條件。
(一)灌溉工程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
水資源毫無疑問是農田水利的必需品,同時水循環也是農田生物圈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水資源的更新再利用能力就是依賴水循環來實現的。而灌溉工程恰好就是維持農田水循環正常運轉的重要措施,同時它也是補充田間水分、水量的重要手段。但是,不良的灌溉工程勢必會對生態環境帶來不良的影響,甚至會間接危及到人類的健康。灌溉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過度灌溉會直接影響農田土壤。我們知道,農田土壤的鹽分是和土壤水分有密切關系的,而且土壤鹽分的存在位置和地下水位的高度也密不可分。因為,土壤表層水分蒸發后會使得深層土壤鹽分向上運輸,同時,在土壤受到降雨或者灌溉的影響時,水分會帶動鹽分流向土壤深層。因此適度的灌溉會避免土壤鹽堿化,但是如果灌溉過度,地下水位就會相應升高,那么土壤表層鹽分也會隨著水位的升高而增大,就會造成土壤鹽堿化,打破了原有的生態平衡。這時就需要農戶按需供水,避免灌溉過度。
(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不合理性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
從一定意義上看,環境本身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如果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產生了破壞,那么從短期情況看,生態環境無法得到恢復,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效益,對農村各項事業發展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如果完全恢復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水資源自身恢復過程中必須要擁有一定的水量,因此農業生產過程中如果忽視了對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不能很好的考慮流域方面的問題,那么生態環境會產生嚴重的破壞,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會產生不協調的發展。嚴重情況下會造成河道斷流、水土流失、水源枯竭,如果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選址不當,同樣會給農村生態環境產生嚴重的影響。
(三)農田水利工程施工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其基礎設施方面的問題,從而能夠更好的增強農業灌溉水平,促使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最終能夠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效應。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農村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規模越來越大,因此工程項目施工對農村生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農藥、化肥使用量在逐年增長,因此產生的退水流入農田中幾率很大,對農田水利工程污水排放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具體實施過程中很難進行有效的措施,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四)排水工程對水環境生態影響
排水工程也是農田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農田排水工程既可以將地面多余水分排出,又可以起到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鹽堿化的作用。同時,排水工程中使用的溝道或者渠道中會生長有大量的雜草,它們可以吸收在農田中流失的氮、磷等有機物質,形成“人工濕地”。但是,有些地區為了美化排水渠道,會普遍采用混凝土堆砌的方式來搭建排水渠道。這種做法減少了原有自然渠道中的雜草生長,氮、磷肥會直接流失,增加了河流的富營養化。
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
從近幾年我國農村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在建設大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同時,需要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進行綜合分析,從而能夠形成一個合理的工程建設方案,促使農田水利工程與生態系統能夠全面協調發展。
(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前的預先調查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環境狀況需要進行預算調查,通過大量的調查取證工作,前期調查工作對農田水利工程興建和服務農業具有重要的 意義,通過預算調查可以發現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通過對現狀分析和相關發展狀況進行綜合研究,可以提升地質、地形地貌、水文、地下水、生態方面環境水平,從而能夠保證農田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二)農田工程建設環境具體分析
從生態環境調查角度看,需要根據工程特征狀況進行綜合分析,對與農田水利工程相關的環境因素進行預測、分析,同時根據環境的不同影響程度進行主次方面的分析,一方面需要對農田水利工程的規劃進行協調性分析,分析其是否符合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把農田水利建設與農田水利總體規劃保持協調性和一致性。其次農田水利工程方案環境需要進行合理性分析,需要從選線布局、選址等方面進行多種方案研究,需要充分考慮環境效益最大化的基本原則,把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最后是從影響源方面進行綜合分析,農田水利工程前期的開挖、占 地、棄渣等方面的施工進行有效性控制,對損壞土地、植被、擾動原地貌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全面研究,降低工程施工對周圍環境產生的影響。農田水利工程如果選址不當會對局部氣候和水庫水質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隨著農業產業化程度提高,農作物對水溫要求越來越高,如果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方案不合理 對水溫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通過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對水溫情況進行綜合估算。水庫對淤泥的承載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很難其進行量化,需要按照類比分析和機理分析進行預測處理。從根本上達到滿足水利工程建設的具體要求,農田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過程中需要運用生態機理學的基本原理,按照工程興建的具體情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預測其生態系統的總體情況,為工程建設提供充足的依據。
(三)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生態環境綜合評價
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需要根據環境影響狀況進行預測,同時需要把工程興建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全面研究,提升企業綜合評價水平,為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奠定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促使二者協調發展。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把對生態環境產生的綜合影響通過模型進行評估,從而減少農田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農田水利工程項目評價過程中需要把其對局部氣候的影響進行重點分析,從生態環境用水和人群健康等方面出發,把對水環境、陸地生態環境的保護作 為一項重要的任務,最終能夠控制工程項目建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提升農田水利工程的整體建設效益,在全球經濟日益惡化具體,需要不斷轉變觀念,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才能保證農村各項事業可持續發展,農田工程項目需要與生態系統環境結合在一起,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為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創造積極的條件,保證農村生態環境工程日趨完善,提升農業綜合發展水平。
農產品的質量與其生態環境有著極大的關聯,為此,如何盡快恢復原生態環境,為優質農產品的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尤為重要。基于這樣的現實背景,以恢復原生態環境,生產優質農產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并對其展開深入、細致的探討和分析,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定的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
原生態環境;農產品;探討
1前言
近些年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在各個產業中的基礎地位也越來越明確的凸顯出來,作為我國一個重要的生產部門,農業不但給國民提供生產生活所必須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同時,也為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支撐,可以說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然而當前隨著人口的快速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和資源需求,人類在不斷的向自然去索取,作為一種利用土地和其他自然資源進行生產的活動,農業對整個生產過程中所涉及的土壤、水體、大氣等都提出了更多的資源承載要求。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人們不斷的在開墾土地,增加糧食產量,完全忽視了我們所身處的生態環境,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和重視,作為農業生存之本的農業生態環境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這是保持生態環境的關鍵,同時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2當前影響農業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分析
在地球的自然生態循環過程當中,生物和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都是一種自我調節,并最終能夠達到平衡的狀態,每一種生物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生活在生物鏈當中,然而,人類的出現卻讓這種調節功能慢慢的減弱甚至在逐漸的消失,人類開始為自我的利益對自然橫加干預,并成為主宰自然的優勢物種,在自鳴得意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傷害也越來越嚴重。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第一,化學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是現代農業的產物,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特點,化肥和農藥的大面積使用能夠迅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和農作物的產出率,但是同時也導致了土壤沙漠化問題突出,水土流失嚴重,耕地鹽堿化等問題,同時,化肥的長期食用也使得土壤開始板結,間隙變小,有機質下降,土壤肥力減弱,這無異于殺雞取卵,自斷生路;第二,灌溉水體污染嚴重。水是農業的命脈,水質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水的安全性,影響到農作物的質量,當前,由于農藥化肥的使用,以及地球環境的整體性污染,農業用水整體情況并不樂觀,近年來,經常性有新聞報道由于農業灌溉用水收到污染而導致農產品品質下降甚至有毒,從而對國民的健康造成影響;第三,大氣污染變得嚴重。近年來,大氣氣候環境問題變得越來越緊迫,煤炭的燃燒、汽車尾氣的排放、秸稈的燃燒等等都使得大氣當中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的含量在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也在增加,這就使得對農作物生長有著嚴重影響的酸雨頻發,這不但嚴重的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同時也導致了土壤的酸化;最后,機械化大生產的普及。現在中國的很多地區都在推行機械化大生產,農業機械的普及率非常高,這從某種程度上提高了農業耕作效率,減輕了農民的重擔,但同時由于機械對土壤的反復碾壓造成了土壤板結,同時動力機械廢氣的排放也對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
3恢復農業原生態環境,生態優質農產品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良好的生態環境,要使得農業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恢復當前已經收到嚴重損害的農業生態環境是必要的步驟,良好的生態環境——草原、森林、湖泊、耕地等對于凈化空氣、防止水土流失、生產出具有優良品質的農產品具有積極作用。
3.1發揮國家機器的作用,統籌原生態環境的恢復,生產優質農產品國家是環境保護的主要責任承擔著,要恢復原生態環境,首先就要在國家層面上樹立保護與恢復原生態環境的意識,通過立法和各種政策法規的制定,來確立保護與恢復原生態環境的優先地位,同時加大對于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宣傳,引起人們對于關系的糧食安全和糧食安全和公眾健康問題的農業環境問題的關系的重視,并監督公眾實施,發揮群眾的力量,群策群力,共同恢復原生態環境,這樣才能生產出優質健康的農產品。
3.2改變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的可持續循環發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認為,環境惡化是由于經濟發展的模式不當造成的,可以通過選擇恰當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通過對現有農業技術的改善和對新的農業技術的研發,在農業產出不減少的條件下,減少農業投入品的量,同時加強對于廢棄物的再利用,發展循環農業。
3.3加強水體治理,恢復青山綠水集中對已經遭受污染的水體進行綜合治理,同時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對于違規排放進行處罰,保證農業灌溉用水的安全潔凈。農業與自然有著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農業原生態環境從根本上影響著農業產品的優質和安全,面對當前農業環境被嚴重破壞,農業生態局面日益緊張的情況,恢復原生態環境,發展可持續農業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必然。通過發展這種現代的良性高效循環農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資源轉化率,強調通過生態措施,實現農業生產和資源、環境之間的協調互補,共同發展,這是一種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和農業生態發展規律的發展模式。本文就當前影響農業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進行了分析,同時以“恢復原生態環境,生產優質農產品”為視角,提出一系列能夠恢復生態環境的措施,希望可以促進我國生態環境與農業共同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我國的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曉辛,傅錫敏.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限制與對策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6):34-37.
[2]鄧遠建,肖銳,嚴立冬.綠色農業產地環境的生態補償政策績效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1):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