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2-19 15:12:1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糧食安全的感悟,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 五谷雜糧 中學 素質教育
一、引言
“五谷”是養育世界各族人民的糧食,但隨著今天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學生辨不清“五谷”。因此,很有必要開展種植“五谷”科普實踐活動。為此,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生物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成立了五谷雜糧實踐小組,在飛鵝山生態園開辟了五谷雜糧實踐基地,結合生物課程種植和識別“五谷”。同學們親自動手參與,記錄種植過程,寫觀察日記,分組交流,認識“五谷”的生長過程及果實形狀和用途。
二、活動過程
1.準備階段(2009年3月宣傳、理論學習“五谷”知識)
(1)給學生(初一級約500人)培訓“五谷”發展的歷史。
(2)購買一批農科書籍、由老師輔導學習相關種植知識,病蟲害防治知識。
(3)宣傳招收“五谷雜糧實踐種植小組”成員。
(4)學生收集、調查有關“五谷”資料。通過學習,我們知道:通常說的“五谷、雜糧”,是指稻谷、麥子、高粱、大豆、玉米,而習慣地將米和面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所以五谷雜糧也泛指糧食作物。
(5)制定各種種植試驗方案。
2.實施階段(2009年4月各班成立學生參與的常規性種植管理小組,全程參與種植、觀察與各種種植方案的實施)
實踐活動主要內容有:
(1)選地整地。2009年4月1日,生物老師指導下在飛鵝山生態園南面建立了五谷雜糧實踐基地,并進行整地(見圖1)。整地是指耕地后、播種之前對表層土壤進行碎土、松土、平土、鎮壓等各種加工的作業項目。整地的目的:一是為作物種子的發芽和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二是為保證高效、優質、低耗地完成后續作業創造必要的條件。學生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地整好,有些同學手都起泡了,但學生們很開心,因為學生們整了好幾壟地,此前這可是雜草叢生的地方!
(2)測發芽率、選種。 2009年4月2日,同學們有些從家里帶來了花生、豌豆、玉米、黃豆、綠豆、紅豆、馬鈴薯、地瓜,有些從種子店買來了稻谷、粟米、棉花等種子。我們按照初一生物課本教的辦法用培養皿測了稻谷、花生、豌豆、玉米、黃豆、綠豆、紅豆和粟米的發芽率,發現各種子的發芽率為稻谷90%、花生88%、豌豆85%、玉米80%、黃豆90%、綠豆90%、紅豆82%和粟米40%。為何大部分發芽率都超過80%,而粟米只有40%的發芽率呢?通過了解才發現:原來同學買的粟米是陳年的!看來種子也有一定的壽命。為了能提高種子品質,學生們選了粒大飽滿的種子準備播種(見圖2)。
(3)播種。進行出土萌發、留土萌發的探究性試驗,并探究種子萌發類型與播種深度的關系。通過實驗我們發現種子的萌發類型有兩種:黃豆、綠豆、紅豆、棉花的子葉在在萌發后伸出土壤表層,屬于出土萌發類型(見圖3);豌豆、玉米的種子本身在萌發后都沒有深出土壤表層,屬于留土萌發類型(見圖4)。
子葉留土萌發:種子的上胚軸伸長,下胚軸基本不伸長,所以子葉留在土中而并不隨胚芽一起伸出土面,直到養料耗盡而死亡。子葉出土下胚軸是伸長的?;ㄉN子兼有出土和留土的特點。反了,形成子葉出土幼苗的宜淺播,而形成子葉留土幼苗的可適當深播。這是考慮到出土幼苗需要頂土出地面,過深有可能因為其頂土力不足而出不來,子葉留土幼苗不存在這個問題。
(4)澆水。剛播完種到小苗剛長出來時,同學們爭著去澆水,但我告訴學生們,澆水要講究技巧:①要用灑水壺輕輕撒水(見圖5),不能用水龍管直接噴。因為,如果水壓太大會把種籽和剛長出來的幼苗沖走。②要控制水量,不旱不澆,可促進幼苗向下扎根。
(5)除草。幼苗一天天長大,可一塊地里也長出了各種各樣的雜草,老師教學生們要及時除草,不讓雜草會搶掉作物的肥料,抑制作物生長。學生們聽了急忙去掐雜草,可沒幾天它們總能長出來,后來有同學提出“斬草除根”的辦法,用鋤頭小心把雜草連根除去,這辦法確實很管用!
(6)施肥?,F在有機食品很受人們歡迎,所以學生們嘗試不用化肥,改用有機肥。學生們把生態園動物屋里養的動物的糞便收集起來漚肥,再給作物施肥,效果比沒施肥的作物效果好很多??墒莿游锛S便畢竟有限,有同學又提出用花生麩漚肥,學生們找來一個大桶把花生麩加水放在里面漚肥,再稀釋作肥水澆作物(見圖6),效果不比糞便差!雖然這些肥水都是味道很難聞,可為了我們的有機食品,同學們都不怕臟不怕臭。
(7)除蟲。老師還組織學生觀察作物病蟲害,了解病蟲害發生的規律性,并從動物學、微生物學等角度來識別病蟲害的形態結構特征,生活史及其食性,繁殖等科學知識。為了有機食品,我們很少噴農藥,有同學專門負責捉蟲除蟲。為了不用農藥除蟲,同學們用辣椒水、香煙泡水等作試驗自制殺蟲水,有一定效果。
(8)收獲。一分辛勤一分收獲,隨著時間推移,我們迎來了收獲的季節(見圖7)。幾個月來我們收獲了花生、豌豆、玉米、黃豆、綠豆、紅豆、馬鈴薯、地瓜、稻谷、粟米、棉花、番茄、淮山等。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有些同學不知道大米是怎么來的?,F在學生們知道水稻成熟后收割稻谷,稻谷去殼才是大米,真是粒粒皆辛苦啊!
3.提高階段(邀請老農、專家現場指導幫助我們提高種植效果)
(1)2009年4月12日,邀請校內外具有“五谷”種植經驗的老農,給學生介紹種植經驗以及交代注意事項。
(2)2009年5月9日,邀請鎮農業推廣站的專家來基地指導相關的種植的科普知識。
(3)2009年7月10,上午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生物教研員省課程改革專家組副組長楊計明、東莞市林科所主任劉頌頌博士、東莞市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科技活動室主任高星原、東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生物教研員高原等專家一行來到謝崗中學進行生物調研活動(見圖8),他們在參觀完校園之后對我校五谷雜糧實踐活動及學校生態園建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4.總結階段
(1)利用網絡的相關議題組織同學們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討論,在討論中得出自己的結論。
(2)同學們寫觀察日記,寫實驗結論,出宣傳欄,到廣場、社區進行糧食安全,節約糧食的科普宣傳。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以學“五谷”為依托延伸的活動,學生們學習了許多與“五”(如“五毒俱全”、“五湖四海”、“五光十色”等)有關的知識延伸。
(3)在大量的實踐中總結有成效的經驗,編寫校本生物教材。(4)按季度出版相關的科普知識專題宣傳欄(見圖9)。
(5)制作專題片,在科普播放室給來賓及本校師生播放本科普活動情況。學生為主體,社會參與,教師指導的科普實踐活動。
(6)成功申報2009年東莞市十大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項目資助。
三、活動效果
我們采取小組種植、開放參觀,目前為止,直接參與人數120人以上,不斷擴大受眾面,直接受群眾2000人,有家長參與,甚至阿婆都很樂于給學生們做種植示范,受到家長及社會的熱情參與和高度重視,科普受眾遍及到社會各階層。通過此活動來給廣大青少年普及人類最簡樸的生存科學。我?!拔骞入s糧實踐活動”被評為2009年東莞市科普資助項目。東莞市謝崗中學飛鵝山生態園科普基地被評為2009年十大科普基地之一。
四、活動感悟
(1)幾個月來,我們許多學生親自參加了松土、整地、播種、澆水、施肥、拔草、除蟲等活動,體驗了勞動生活,感受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提高了對生活的認識,更加珍惜每一粒糧食了。
(2)結合生物課程種植和識別“五谷”。同學們親手動手參與,記錄種植過程,寫觀察日記,分組交流,認識“五谷”的生長過程及果實形狀和用途。同學們不再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青少年。
(3)在此基礎上開展了以學“五谷”為依托延伸的活動,使學生們學習了許多與“五”(如“五毒俱全”、“五湖四?!?、“五光十色”等)有關的知識延伸,豐富了知識面。
(4)通過“出土萌發、留土萌發的探究性試驗”等實驗,我們總結種子萌發類型與播種深度的關系,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
關鍵詞: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現狀;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3-056-03
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級大力倡導將剩余農村留守勞動力轉移至城市。但是,由于城市對現有勞動力吸納能力有限,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有所改善,戶籍等制度性因素以及農村勞動力自身因素影響,還有大約4.97億勞動力繼續在農村生活。那么,如何讓農村留守勞動力在自己的本土建設家園、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課題。其中,教育是提高農民致富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那么,教育如何增強農民致富能力,農村留守勞動力到底需要怎樣的教育?
目前,對于留守勞動力的研究還非常少,主要集中在農村留守勞動力的人口學特征、留守勞動力養老等社會問題,主要集中在農村留守勞動力的社會保障問題研究。對于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研究主要集中在轉移培訓方面研究,對如何開展本土化適應當地農民致富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很多地方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開展針對性、實效性遠遠不夠。
一、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現狀與分析
教育需求包括國家需求和個體需求。本研究中教育需求是指農村留守勞動力個體需求,它是農村留守勞動力滿足自己生存和發展潛在知識和技能的需要。教育需求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的規模、速度、水平和結構的需要和要求。不同的農村留守勞動力對教育的需求既千差萬別又有共同之處。
(一)農村留守勞動力基本特征
農村留守勞動力是特殊的社會群體。其特殊的人口特征、從業特征、文化特征和經濟狀況對其教育需求影響很大。
1.人口特征。從年齡來看,農村留守勞動力主要集中在年齡35―55歲年齡段,占到農村留守勞動力的86%。35歲以下留守勞動力比例非常低。從性別來看,農村留守勞動力男女比例基本相當,女性比例略高。從文化程度來看,農村留守勞動力主要以初中(57.%)和小學(21%)文化程度居多,高中(14%)和大專(2%)以上文化程度,還有一少部分人不識字或識字很少。
2.從業特征。農村留守勞動力從業的主渠道還是傳統農林牧副漁。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養殖業、交通運輸業、加工制造業、建筑業、餐飲賓館服務業、個體工商業、信息服務業等產業在農村產業結構中的比例不斷提高,農村留守勞動力就業出現典型兼業性就業。
3.文化特征。從調查來看,農村留守勞動力文化特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這和受教育程度有關;二是繼續教育嚴重不足,連續三年來僅有不到10%的農民接受過勞動技術培訓;三是文化生活單一,受各種因素影響,農村本土文化事業衰落,農民文化生活以看電視、打麻將、聊天為主,從事讀書、看報等發展性文化活動寥寥無幾。甚至一些不良社會風氣也趁虛而入,填補了農村留守勞動力文化需求空白。
4.經濟狀況。經濟狀況是影響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從調研情況來看,連續三年來農村勞動力收入增長。農村留守勞動力的收入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種植業在農村留守勞動力收入中的比重很低,農村留守勞動力收人主要來自養殖業、交通運輸業、個體工商業等產業。消費情況也是反映農村留守勞動力經濟狀況的重要方面。從調查來看,農村留守勞動力家庭支出主要在三個方面:就醫、子女教育、蓋房子。
(二)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
1.總體教育需求情況。農村留守勞動力接受教育愿望十分強烈。農村留守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較低,農村留守勞動力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農村留守勞動力認為,教育的作用是十分強大的,對教育的期望值非常高,接受教育的愿望十分強烈,希望通過接受某種程度的教育改變生產和生活條件,甚至改變命運。調查反映,幾乎100%農村留守勞動力希望繼續接受教育,提高致富能力和社會地位。
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總體前景廣闊。農村留守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量80%左右。無論從農村發展實際和農業基礎地位來看,還從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城鄉統籌發展需要來看,農村留守勞動力不可能一夜間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也不可能簡單地從“農業人口”到“非農業人口”身份符號變革。相當一批農村留守勞動力必須在自己的家園發家致富,開創美好生活。
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呈現多層次、多元化特征。農村產業結構深刻調整,小城鎮建設推進,農村留守勞動力從業結構和收入渠道深刻變化,整個農村正在實現戰略轉型。農村留守勞動力的職業結構、社會分層和發展目標等發生變化,使得他們對教育的需求也出現多層次和多元化。
2.農業生產技術教育需求。農業生產是農村留守勞動力第一職業。農村留守勞動力對于農業生產技術需求基本穩定,主要是對農業優良品種的種植(養殖)技術和相關病蟲害防治方法兩個方面需求為主。主要希望種植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經濟作物為主。
農村留守勞動力對于農業生產技術獲得途徑,主要希望通過電視、農資門市部、技術培訓講座、基層農技服務站等方面來獲得。從農村留守勞動力社會心理來講,這些都是比較權威的部門,是值得信賴的,上當受騙的可能性小,能夠降低他們的內心擔憂。因為,農村留守勞動力承擔農業生產風險的能力非常弱。
3.非農生產技術教育需求。非農生產經濟收益在農村留守勞動力經濟收益中所占比重非常高。從調查來看,非農收入占到農村留守勞動力收入的76%以上。比如,養殖業、交通運輸業、加工制造業、建筑業、餐飲賓館服務業、個體工商業、信息服務業等產業大大活躍農村經濟市場。農村留守勞動力中的精英階層都是通過發展非農產業才實現致富的。農村留守勞動力對這些產業領域的知識需求也非常旺盛。
對于非常生產技術教育,農村留守勞動力主要希望通過專業培訓機構接受比較系統的培訓。非農產業對勞動技能要求比較高,力爭“精準細”。農村留守勞動力希望接受比較系統專門培訓,確實掌握勞動技能。將近90%農村留守勞動力希望接受非農生產技術教育。
4.經營管理知識教育需求。從調研來看,目前農村留守勞動力不是生產不出優質的農產品,也不是提供不了優質的服務。他們最大的困惑是缺乏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缺乏對現代農業進行生產、經營、銷售和管理的能力,對市場前景和價格變化的分析和判斷能力是影響農民致富的關鍵因素。農村留守勞動力對市場的掌握和判斷主要依靠在外工作親朋好友等了解市場變化。他們對市場前景、經營方法和管理知識等方面教育需求是十分強烈的,特別
是農村留守勞動力中的精英階層。
對于經營管理知識教育,農村留守勞動力主要希望通過短期培訓、廣播電視、讀書看報、實踐總結等途徑來學習獲得。因為生產經營管理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隨著市場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一方面,需要基本知識和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實踐經驗積累。
5.文化衛生知識教育需求。受各種因為影響,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緩慢,農村留守勞動力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從調查來看,農村留守勞動力文化娛樂生活的主要途徑有看電視、打麻將。只有個別農村留守勞動力能夠讀書、上網。農村電影、戲劇、社火等傳統文化生活已經基本停辦。精神文化生活的匱乏嚴重影響農村留守勞動力身心健康,也影響其人力資本的開發與利用。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是比較強烈的,主要包括科學常識、計算機等信息化知識、道德風尚等方面內容。
農村留守勞動力家庭就醫花費是其家庭三大支出之一,也是影響和制約農村留守勞動力發展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因素。農村留守勞動力及其家庭對于醫療衛生方面的知識也是十分渴望的。從調查來看,他們主要對常見疾病預防與治療方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飲食、作息等)需求強烈。他們希望通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減少患病機會。一方面,能夠減少消費;另一方面,也能夠減少家庭因為疾病帶來的痛苦和沉悶心情,增強生活幸福感。
對于文化衛生知識,農村留守勞動力希望通過短期培訓、報刊自學、跟著能人學等方式獲得。這主要是文化自身特點以及農村留守勞動力對于文化的感悟方式決定。文化衛生知識對于農村留守勞動力來說固然重要,但不是吃飯本領,沒有其他需求那么強烈。所以,希望通過文化自覺來慢慢提高文化生活質量。
(三)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制約因素
1.個人特征。個人特征主要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經濟基礎、興趣愛好、從事職業、職業滿意度、學技術動力、個人主觀認識等因素。從調查來看,個人特征對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影響顯著。其中個人年齡、文化程度和經濟基礎影響更為明顯,年齡越輕、文化程度越高、經濟基礎越好的農村留守勞動教育需求最為強烈。
2.教育條件。教育條件是指教育活動時間、地點、周期、層次、方式等培訓活動客觀條件對農村留守勞動力參與教育積極性的影響。調查發現,培訓條件即培訓活動屬性也影響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但是這些因素影響不是非常明顯,主要是因素影響培訓機會和培訓收益,間接影響他們的教育需求。其中培訓層次和培訓方式影響相對明顯,這兩個要素對農村留守勞動力接受教育效果影響比較明顯。因為農村留守勞動力認知基礎、認知能力和認知技能差異較大并且相對較低。
3.教育資源。教育資源是指農村留守勞動力獲得培訓的機會。一方面,受教育活動頻次影響;另一方面,也受農村留守勞動力自身影響。從調查來看,教育活動頻次對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影響更為明顯。面對培訓機會,他們都會努力去克服各種因素,爭取教育機會,積極去參與受教育活動。所以,只要能夠提供適合農村留守勞動力相適應的教育活動,農村留守勞動力都能積極參與。
4.教育收益。教育收益是指教育活動的產生的作用,也就是對農村留守勞動力能夠提供多大的幫助。從調查來看,教育收益與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關系顯著,教育收益越高,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就越大。他們是十分樸素的,也是十分實惠的,由于抗風險能力比較弱,在參與教育活動時首先考慮的是能否從中受益。
二、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1.農村留守勞動力具有鮮明群體特征,但是教育需求受群體特征影響不是很大。在人口特征、從業特征、文化特征和經濟狀況等因素中,對教育需求影響最為顯著的兩個因素是他們的文化程度和經濟基礎,其中文化特征影響最為強烈。經濟基礎對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影響沒有文化程度那么顯著。
2.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十分強烈,有待進一步挖掘與開發。面向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向農村留守勞動力個人訴求,需要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新型農民。他們教育需求出現多層次、多元化的特征,對于與主導產業相關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需求穩中有升;非農產業勞動技術需求最為旺盛,特別是經濟效益明顯的產業生產技術教育最為明顯;生產經營管理知識教育受到農村留守勞動力中精英階層的青睞;文化衛生知識教育需求開始受到關注。
3.教育收益是影響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的關鍵因素。農村留守勞動力有強烈改變自己的生產生活條件的訴求,他們是否選擇參與教育活動的關鍵就是看能否從中獲得提升自我的作用。
(二)發展建議
1.構建適應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的教育供給體系。在制定教育政策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國家戰略需要,同時也應該考慮農村留守勞動力的教育需求。盡快實現農村12年義務教育,普及高中教育。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應該更加注重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需求,充分尊重農村留守勞動力客觀需要和主觀訴求,面向市場、面向未來,重新構建適應國家需要和農村留守勞動力需要的教育供給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