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發展縣域經濟的措施范文

發展縣域經濟的措施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4-02-24 09:46:56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發展縣域經濟的措施,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發展縣域經濟的措施

篇1

(二)立足資源優勢,借助市場手段放開搞活縣域工業。一是通過企業改制,重新激活現存縣屬工業企業,推動優勢企業快速發展。二是加緊培植和壯大農產品加工業,集中精力挖掘、保護、開發名、優、新、特產品,促使糧食向精細休閑產品轉化,香菇深加工向藥用、保健等綜合利用方面調整,食用油產品質量、品位、包裝上檔次,不斷開發適應多元化市場需求的精深加工產品。三是積極發展配套經濟,引導中小企業加入省內外大公司、大集團的分工協作體系,圍繞主導產品生產配套零部件,或掛靠聯合,為優勢企業加工品牌產品。四是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在挖掘、振興泌陽絲毯、抽紗工藝、繡花、土布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的同時,力促縣外資金、品牌、市場與縣內閑置的廠房、設備、技術和人力資源的互動聯合,把小的救活,大的做強。五是大力發展民營工業,在制定和落實優惠政策,促進民營工業總量擴張的同時,重點抓好泌陽縣光亞集團的股份制改造,縣制藥廠、俸皇酒廠的破產重組,原縣一工、二工小型企業的整體拍賣。鼓勵和引導私有資本投資工業領域,擴充泌陽工業經濟的實力。

(三)加快城鎮化進程,增強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能力。一是科學規劃,調整和優化城鎮體系。重點開發縣城和部分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和獨具特色的城鎮體系。二是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廣泛帶動社會資金投入城鄉市場體系、城鎮基礎設施和有盈利的公益事業建設。三是創新體制,消除不利于城鎮化發展的政策障礙。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為進城農民提供公平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四)抓好政策落實,創造良好環境,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用足用活政策,放寬經營領域,降低準入門檻,優化軟硬環境,鼓勵個體私營資本業主參與全縣基礎設施建設和有盈利公益事業的經營管理,引導私營資本投入農業生產和“四荒”開發,邀請個體私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依法保護個體、私營企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堅持依法行政,堅決杜絕“四亂”,千方百計為企業排憂解難,保護群眾投資興業 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創造條件,引導民營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吸引外資,盤活內資,借雞下蛋,滾動發展。加大對私營經濟的信貸支持力度,實行統一的評估標準和貸款發放條件,同時推動私營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和股份融資,在縣內為私營企業發展搭建一個融資平臺。

篇2

關鍵詞:縣域經濟;和諧發展;政策措施

發展縣域經濟,提高縣域經濟發展總體實力、推進縣域社會進步,是各級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落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根據蘭州縣域經濟社會所面臨的發展形勢,蘭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應當遵循科學發展觀,堅持城鄉統籌,圍繞富民強縣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以轉變發展方式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體制創新為動力,以構建服務型政府為依托,在注重公平與效率的原則下,加快農業產業化、縣域工業化、農村城鎮化步伐,加快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民營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快構建人才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改善投資發展軟硬環境,進一步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和發展競爭力,實現蘭州縣域經濟社會的更好更快發展。為此,本文著重就加快蘭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措施提出一些基本建議,以作政策選擇支持。

一、激活經濟資源,發展人力資本

在經濟活動中,土地、資金、勞動力是最重要的資源。有效激活并充分發揮各種資源價值是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下,可以嘗試土地資源的股份化,讓土地在流轉中轉化形成資本,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利益的永久保障問題。縣級政府應當創造良好政策環境,真正盤活農村閑散資金,調動農民集資入股辦企業,最大限度發揮資本效應。各級政府還應加強教育投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盡快把人力資源轉變為人力資本,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蘭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應把優先發展科技教育、開發人才資源作為發展經濟的重點。一要繼續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推進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縣級政府要在優化教育資源、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加快教育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辦學,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二要創建并完善吸引和儲備人才的機制。建立縣級人才市場,加強內部人才消化和輸出,加大人才引進力度,促進人才優化配置,努力培養一支成熟的人才隊伍。三要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建立農村人力支撐體系。首先,充分依托在蘭州大中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與技術優勢,建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推進“產、學、研”相結合。重點扶持標準化生產技術、環保節能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和循環經濟技術的推廣應用。其次,通過項目承包、科技咨詢等多渠道,鼓勵人才、科技下鄉服務,推動農村技術創新。最后,積極發展培養企業家、經理人和農村帶頭人隊伍,改變縣域企業現存的家族式管理弊端。

二、發展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結構

以市場為導向,實現轉型跨越是縣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蘭州縣域經濟應當改依托本地區位優勢,通過主導產業、傳統產業、優勢產業的選擇與培育發展,形成產業群,改變依靠農業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以工業化帶動縣域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根據蘭州縣域的產業基礎、資源環境和人力資源等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應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培育產業集群:一是技術創新,優化提升傳統產業集群。各縣要在石油化工、化工金屬、材料工業等方面延長區域內產業鏈,優化產業結構,形成功能完善的產業集群。二是依托優勢,積極培育新的產業集群。各縣應發揮本土市場優勢和后發優勢,降低成本,努力培育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現代制藥、特色旅游等產業具有的資源優勢,逐步形成新的產業群。三是優化服務,努力擴大園區產業群。要進一步提高對發展園區經驗的認識,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做好園區發展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招商引資環境、提升服務效能,實施好“出城入園”工程,以園區建設帶動產業群發展。

三、突出差別優勢,發展特色產業

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是增強縣域經濟競爭力,實現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在蘭州縣域經濟中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必須考慮地區產業的現實背景。一是從比較優勢出發,考慮區域比較成本差異,把握產業優勢動態變化,堅持培育具有潛在優勢的新興產業。二是結合技術密集性,在資本稀缺、環境資源承載力弱的現實背景下,根據區域分工和產業分工優勢選取先進適用、成本較低的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三是遵循市場導向,從適應市場競爭出發,選取符合更多用戶需求或特定需要,具有價格優勢的產業。四是本著富民強縣目的,選取能夠廣泛吸納勞動力就業、提高勞動者收入的產業,用產業發展解決民生問題。

在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方面,要放棄過去蘭州縣域經濟普遍追求“小而全”、“大而全”的低風險產業配置格局,積極開發現代農業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的功能,調整優化縣域農業的布局結構。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布局原則,立足區域比較優勢,積極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園藝產品,促進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帶。利用荒山、荒地資源,大力發展生物質肥料、飼料和生物質原料作物種植,把生物質產業逐步培育成蘭州縣域農業的新亮點。

四、加快專業化生產,發展現代農業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基礎。蘭州各縣區應從各自優勢出發,立足于現有基礎,堅持從戰略性主導產業、區域性優勢產業、地方性特色產品三個層次上推進結構調整,加快形成優勢突出、規模較大、特色鮮明的標準化農產品基地。大力引導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專業協會,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村經濟和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建立和完善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和支持保護體系,提高農戶抵御風險的能力和經濟效益。

要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蘭州縣域工業基礎薄弱,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要從農產品的加工起步。對區域性特色農產品,如蔬菜水果、中藥材、釀酒原料等,從加工增值、開拓市場入手,努力提高優勢產業的工業化水平。各地應依托自身的區位、自然和資源條件,選擇主導產業,聚集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堅持市場導向,以項目建設為載體,重點開發和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繼續催生一批充滿生機的本地中小企業群,盡快實現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的目標。

五、搞活市場競爭,壯大民營經濟

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走勢看,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雖然近年來蘭州縣域民營經濟增長較快,初步形成了向多產品生產經營擴展、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規模化管理逐步推進的局面,但目前蘭州縣域經濟中民營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仍然較低。

發展蘭州縣域民營經濟,必須消除資金與環境的制約。首先,應通過政府牽頭建立民營企業發展扶持資金,嘗試建立民營企業貸款擔保公司,積極推進銀企合作等辦法,有效化解民企融資難、貸款難的問題。采取“以產權換資金、以資源換項目、以存量換增量、以市場換效益”的辦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植個體私營經濟骨干力量。其次,要放寬扶持民營經濟的發展政策,優化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政府監管向服務性管理轉變,實行依法行政,保障民營企業合法權益,激發民間資本的創業和投資熱情。再次,充分發揮返鄉農民工群體和外來企業家群體作用。要積極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真正促使這些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精英群體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大力引進具有創業精神的外來企業和企業家群體,形成尊重、鼓勵和保護他們創業的社會氛圍,讓外來企業和企業家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六、堅持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城鄉統籌是推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和有效手段。結合蘭州縣域實際情況,可大力借助建設蘭州都市經濟圈和蘭州新區的契機,從縣域區情出發,走特色、多樣化的城鎮化道路。一要統籌規劃各類城鎮發展,把國道省道作為城鎮發展的重點軸線。二要突出發展縣城,將縣城發展成為一個功能齊全,經濟發達,居民素質較高的小型城市。三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把現有基礎和區位條件較好的小集鎮擴展為重點城鎮,選擇經濟實力雄厚且對周邊地區有較強的輻射拉動作用的重點鎮作為該地區的中心城鎮。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注意分級配置區域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適當歸并擴大中心鎮和重點鎮人口規模以增強人口集聚功能,廣泛吸納民間資金以多渠道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

縣域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切實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應保護蘭州縣域地區生態環境,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切實保護耕地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鼓勵支持生態保護的科研、建設和開發等項目。在有條件的地區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建立縣域經濟的生態補償機制,以增強縣域經濟的發展潛力。

七、創新管理體制,優化發展環境

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創造寬松的宏觀社會環境和平等競爭的體制環境,才能實現縣域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必須進一步從體制和機制上堅持改革探索和創新實踐,真正有效地激發蘭州縣域經濟內部發展活力,促進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1.財政稅收。為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扶持力度,財政可以安排一定的貸款貼息和獎勵資金,支持縣級重點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市財政轉移支付平衡各縣區之間的財力差距,增強縣鄉財政基本支出的保障能力。同時考慮研究對縣域載體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吸引資金向縣域經濟轉移,以解決企業發展的資金困難。

2.信貸投資。不斷完善信貸管理機制,探索建立健全縣域企業融資擔保機構。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 解決縣域經濟的中小企業擔保難問題。進一步深化信用社政策,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增強其支持縣域經濟的力度。定期舉辦縣域企業與銀行對接會,搭建銀企融資對接平臺。積極調整投資結構,加強縣域經濟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支持甘肅地方經濟建設的機遇, 進一步加強縣鄉財政在公共設施的建設投資,改善縣域的區位條件和發展環境。

3.行政管理。落實“強縣擴權”政策,下放經濟管理權限,賦予縣級政府更大的發展自和決策權。重點解決好擴權試點縣級政府的有效監督約束和垂直管理部門在擴權政策中的權力下放問題。在此基礎上,加大縣、鄉(鎮)機構改革的力度,簡化行政管理體制,積極創建“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實現行政提速、審批暢通和辦事高效。在服務領域上,從適應企業和民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由單一進行審、批、辦手續向搞好產業指導、信息咨詢、培訓服務、市場完善等方面拓展,建立健全政府部門行政效能評估監督制度,為縣域經濟的長足發展提供體制保障。

參考文獻:

[1]許寶健.縣域經濟發展:本質、關鍵和措施[J].農業經濟問題,2005(04).

[2]楊蔭凱,韓冬梅.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J].經濟從衡,2005(08).

[3]張秀生.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J].武漢大學學報,2007(07).

[4]賈卉.縣域主導產業選擇及其實證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11).

篇3

一、我縣非公經濟現階段發展的概況

截止20__年12月,全縣非公經濟總戶數6492戶,從業人員22149人,注冊資金77513萬元,非公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1992萬元,嗇值達84048萬元,上交稅金3685萬元。個體私營企業主要涉及采掘、化工、冶煉、能源、種植、養殖、建筑、建材、批發、零售、餐飲、旅館、娛樂、運輸等14個行業的個體私營企業及部分集體企業中的個體私營企業及部分集體企業。

經初步調查,我縣的非公經濟企業主要進行的是產品的初級生產、初級加工和粗放型經營,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形成企業規模的個私企業為數很少。如煤礦企業,我縣的煤礦企業及非煤礦山企業多數從事的是對原始資源的采掘,沒有形成有規模上檔次的相應的產品加工配套設施。有的煤礦企業采取土法煉焦的形式對原煤進行加工,這不僅浪費資源,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低下,并且污染嚴重,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和破壞。蔬菜種植,除能進行簡單粗加工外,在沒有其他手段對蔬菜產品進行深加工。在興起的養殖業中,只是進行簡單的養殖而沒有出現有規模的加工行業。總之,在個體工商戶當中,多數從事的是種植、養殖、飲食、飼料、服裝、批發、零售的經營,規模較小,形式單一,但靈活多變,適應性強。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縣非公經濟與前幾年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從產值、規模和從業人員來看都有了很快的發展,但從總體上來看,形勢依然嚴峻,前景令人擔憂,不容樂觀。影響企業發展的因素和問題主要有:

1、政策難以落實到位,政府缺乏有力的調控措施,從整體上制約著企業的發展。

自黨的十五大以來,省、州、縣都相繼出臺了一些切實的政策及措施,以便鼓勵、引導、支持、促進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起了積極的作用。我縣是一個以烤煙生產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縣,長期以來對非公經濟特別中小企業的發展認識不足,使很多政策難以貫徹落實到位,對非公經濟的發展沒有采取有效的調控、引導和規劃等服務工作,全鎮的工業發展沒有形成一個合理的布局,使很多企業的發展缺乏正確的引導,長期處于盲目狀態。

由于政策落實不到位,企業發展沒有進行很好的調控和引導,企業也就對市場信息的反應顯得遲鈍,不能充分用好用足相關政策,從而錯失良機。企業投資的目的大多出于眼前利益的驅使和引誘,很難從整體和長遠利益進行企業的發展規劃,從而處于一種盲目自發的投資狀態。例如我縣的煤炭產業,由于煤炭資源的市場價格急劇飚升,僅在去年就興建了多個洗煤廠,還有幾個小型的手工操作洗煤廠,到現在又建成小型焦化廠,這些廠在投資興建時,對原料供應問題缺乏足夠的認識,必將影響其產量效益的提高和規模的提高。其實根據我縣目前的實際產量,只需建兩至三個上規模上檔次的洗煤廠和焦化廠就已足夠,通過合資入股的方式完全可以做到,既能保證充足的原料供應和企業經濟效益,又能增強企業的競爭和抗風險能力。

2、企業整體競爭能力弱,綜合素質不高,沒有正常的籌資融資渠道。

我縣有一大部分個體私營企業主的文化層次都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一個字都不識。家庭式經營和家庭式管理仍然是制約企業快速發展的瓶頸。

企業管理水平和效益低下,缺乏專業化管理人才,沒有形成穩定的資金籌措渠道,全部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仍然停留在產品的初級生產、初級加工和粗放型經營的基礎上。企業職工的勞動主要以體力勞動為主,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老板粗暴地對待職工的事時有發生,職工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使得企業里職工流動性很大,企業里很難有長期穩定的工作人員。這些都嚴重影響著企業的發展使得企業的整體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較弱,在未來的發展中,很難適應市場的競爭。

3、安全意識不強,環保意識淡薄。

在調查中發現,盡管近年來政府及相關部門十分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但在實際生產工作中,職工的安全意識仍然不強,環保意識的樹立還有待時日。

從全縣的范圍來看,因違反安全生產操作規程的傷亡事故時有發生,在環保方面,有部分企業從投資興建到投資生產,其廠址的選擇和建設,明顯不符合有關環保方面的政策和法規,給周圍的環境和農作物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如在部分鄉鎮投資興建的小型鐵合金廠、錳合金廠,還有煤礦企業的土法煉焦。這些都有待政府及有關部門作好引導和管理。

三、發展措施及對策

非公有制經濟在我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

促進農民增收,穩定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為全縣的經濟、社會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綽綽戰功,為使這種作用在未來的發展中得到進一步加強和鞏固,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和措施。

1、加強政府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中的宏觀調控和指導功能,引導企業用好用足上級政府和部門制定的相關優惠政策。

要使省州縣有關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落到實處,使企業真正得到實惠,政府就必須發揮其在宏觀調控中的職能和作用,為企業提供各種法律法規政策服務宣傳活動,為企業反饋相關市場信息,對全縣非公經濟發展作好長遠規劃,形成合理布局,使企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引導鼓勵非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政府在積極改善投資環境,為非公經濟發展搭建平臺的同時,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著眼于全縣經濟健康發展長遠目標,利用輿論宣傳及資金獎勵等形式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引導個私經濟企業抓質量,創品牌,樹立大市場觀念。

2、在經營分散、經濟滯后的情況下,要想使企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骨干和龍頭,必須走企業聯合或合并之路。

我縣現在的煤礦企業及非煤礦企業從全縣范圍來看,在數量及其產量方面是有一定規模和優勢的,但沒有一家能形成地方經濟發展的龍頭,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數實行家庭式經營、家庭式管理,沒有全局和長遠觀念,不能很好的向外擴張和發展,相反,卻使得行業內部競爭激烈,矛盾重重。因此,要建立幾家具有整體競爭實力,適應市場變化的骨干企業,必須以投股的方式對企業進行合并或聯合,以有限公司的形式對企業進行改組,從而形成行業內部良性互動,一致對外的良好局面。譬如,可以把洗煤廠和焦化廠合并成1至2家,各自以其固定資產作為入股份額進行重組,使企業提高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克服各自為戰,盲目發展的局面。

這種聯合式合并,需要政府牽頭、引導、鼓勵和支持并提供幫助和給予相關的政策優惠,使各企業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此建議可能會影響甚至損害一些個體私營企業主的眼前利益,但從長遠和整體的目標來看,對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是有益無害的。

3、建立相應的行業協會

在非公經濟發展過程中,商會組織應該受到重視并使其發揮作用,商會組織建設應該優化,建立商會同行業商會、同業公會,在經濟活動中充當政府和企業無法替代的角色,發揮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經濟的助手作用。通過現在__煤炭協會、紅磚銷售協會,旅游協會的運作效益來看,成立協會,提高整體競爭力,規范無序的市場競爭有很長遠的前景,也是從整體上提升我縣非公經濟企業競爭力的戰略構思。

4、創建品牌意識

__的經濟還處于原始積累時期,這時期各企業的發展大多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發展,出現一些假、冒、偽劣的產品,但正在這個時期,是品牌處于萌芽發展的重要階段,通過輿論和一定政府行為把抓質量、創品牌作為企業發展的重點抓死抓牢,扶持出一部分有影響力、有代表力的品牌,讓其發展壯大,成為__的龍頭是很有必要的。

5、加強教育,造就一批非公有制經濟領軍人

在干部任用上,用強人、能人管理非公有制經濟,教育干部堅持原則辦事、公正辦事,嚴于律己,干凈干事,躬身為官,挺腰做人。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專題講座,從思想深處使各級干部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理念發生重大轉變,做到政府政策指導由既撐舵又搖槳向只撐舵不搖槳轉變,對非公有制經濟服務上由指揮者向服務者轉變。適時有計劃召開非公有制經濟培育研討會,制定明確的發展規劃、目標,讓有潛力,發展前景好,并做出貢獻的成功非公有制企業老板走上講臺,走上報紙,走上電視,在介紹成功經驗的同時造成一種輿論傾向。培育地方人的精神,建立各種培訓機構,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教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戀家不守土,走四方而把根留住,敢冒知進退,既能睡地板,又能當老板,雙贏重誠信,做生意,共生且共榮,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你好我好大家才會好。培育地方人的技能,人才無定論,長城唯"磚"才,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里,承認強者,淘汰弱者,這就必須培養起一大批向高科技靠攏,與高科技結緣,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人才。為此,各企業與教育部門應聯合加強職業培訓、職業教育;建立非公有制經濟人才儲備庫,建立"非公有制經濟人才培訓、服務中心";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經濟人才評審機制;對于現有從事非公有制經濟的人士可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取經拿寶",也可采用請進來的方式"摘花造林"。

6、充分發揮本地優勢,積極向外拓展市場。

篇4

1面臨的問題

1.1基礎設施落后,農業投入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穩定的農業投入機制,各級部門對農業的投入還有很大的隨意性,影響了農業經濟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由于投入不足,我國現有的大部分農業基礎設施都還是20世紀60~70年代修建的,大多已超期服役,無法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影響,導致抗災能力明顯下降。

1.2城鄉二元結構不合理

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雙重戶籍制度形成了城鄉巨大差別,限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正常流動,割裂了勞動力的流動機制。農業和工業產品價格巨大剪刀差的存在,導致農產品價格低廉,束縛了農業經濟發展。而農民通過剪刀差向國家提供的資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應有的投入產出效益,也未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1.3農業利用外資結構不盡合理

由于農產品加工項目尤其是初加工項目投資較少、審批較快、易于生產經營、市場廣闊且投資回報率較高,所以外商選擇投資項目大多以農產品加工項目為主。而荒山、荒地、荒灘和未養殖水面的開發與利用等項目,因所需投資較多、回收期長、風險較大,外商更缺乏投資興趣。對于農業技術研發、農業生物制品生產、農產品品種改良等高風險、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項目,外資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響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也導致我國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

1.4農業標準化建設不容樂觀

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農業標準化水平很高,而當前我國許多農產品的質量標準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農業生產經營面臨著國內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因此,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已成為農業經濟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據了解,我國現行頒布的2萬多項國家標準中,農業方面的標準只占10%左右,嚴重影響了農產品質量,也為與國際接軌帶來極大困難,使農產品失去了國際競爭優勢。

2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對策

2.1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要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研發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循環農業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服務。加強農業氣象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2.2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

2.3加快改善農業投資環境,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投資硬環境。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相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積極改善基本生產條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設施,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營造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硬環境。同時,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對各類資本投入的引導作用,創造條件吸引外商投資農業領域。實施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整治各類環境污染。健全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服務設施,為外商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現代農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篇5

一、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情況

從調查的情況看,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形式比較單一,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則由最初通過能人帶路、鄰里互助、親友聯合等方式形成,通過不斷的實踐實現了自身的發展。

1、合作領域不斷拓寬。農民的專業合作最初是從瓜果蔬菜生產環節開始的,隨著農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農民的合作領域不斷拓寬,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涵蓋農村種、養、加工、信息、技術、銷售等多個農業生產及服務領域。

2、經營服務形式多樣化。一是產銷結合型。這類合作經濟組織以企業為龍頭,統一品牌、廣開銷路。合作經濟組織主要按照農業生產的需要,聯合專業大戶,建立的生產環節技術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3、發展質量逐步提高。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我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由過去的以服務型協會為主逐步向產銷結合的合作社轉變。

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社會效應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推進農業產業化和促進農技推廣、農民增收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推進了高效規模農業發展。一家一戶的家庭承包經營帶來農村土地經營規模過小和過度分散的局限性,不利于形成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不利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通過股份化、合作化的形式把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集中起來,實現了土地、資金、技術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高效規模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益,使農民真正擁有了長期而有保障的收益權。

2、推進了現代高效農業的建設,促進了農民的收入增加。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有利于農業的專業化生產、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有利于標準化生產,確保農產品質量;有利于技術推廣,普及科學知識,提高農民素質。實行股份合作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等折股量化,參與分紅。無論是承包者、集約經營者,其收入都有較大幅度提高。

3、有利于破解農村及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土地、資金、技術、信息等難題,發展壯大了集體經濟。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通過合作社的規范運作,從盈利中利提取一定的公積金、公益金,用于村域公益性事業和福利的支出,可有效的緩解村組集體經濟不強、農民不富的問題。

三、農村合作經濟發展的措施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新農村建設的產物,是增強農村集體經濟活力,促進農村生產組織化的有效手段,針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采取扎實有效措施,推進金融加大對農村合作經濟經濟組織的信貸支持,促進其迅速做大做強,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應。

1、出臺相關政策,調動多方面力量加大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支持。一是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項發展基金或擔保基金。二是完善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考核機制。促進各有關部門切實加強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工作的領導和指導。三是提高金融信貸風險補償比例,提高銀行業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積極性。四是盡快出臺農村集體土地流轉辦法,讓農民的土地承包使用權能在規范的法律框架內進行市場化運作。采取轉包、租賃、入股等多種形式,實現使用權收益。對市場化程度高、土地資源稀缺的地區,可積極探索承包權的抵押,方便農戶取得必要的貸款,實現弱勢群體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變革。

2、推進金融創新,建立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信貸支持的靈活的工作機制。一是加大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重要意義和作用的宣傳。二是積極引導創新金融服務手段和信貸產品。三是改進服務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將符合貸款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列為信貸優先支持的對象,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正常生產周期和貸款用途合理確定貸款期限,貸款利率適當優惠。

3、正確處理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欧美三级|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波多野结衣影视作品|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视频| 三上悠亚大战黑人在线观看| 日本亚洲天堂网| 日本熟妇乱人伦XXXX| 调教双乳玉势揉捏h捆绑小说| 少妇无码太爽了不卡视频在线看|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网站| 精品水蜜桃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乱码卡一卡2卡三卡四| 免费能直接在线观看黄的视频| 国产羞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chinese国产xxxx实拍|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 日韩免费一级片| 亚洲av永久综合在线观看尤物| 欧美日韩动态图|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欧美性色黄大片www喷水| 日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播放| 理论片yy4408在线观看| 国产又爽又黄无码无遮挡在线观看| 深夜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chinesespanking2实践| 小草视频免费观看| 中国男同videos| 抱着cao才爽|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日韩国产欧美精品在线|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欧美videosdesexo肥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