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人口老齡化的利與弊范文

人口老齡化的利與弊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4-03-01 14:45:19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人口老齡化的利與弊,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篇1

>> 以房養老的困擾 “以房養老”的利與弊 “裸奔”的以房養老 “以房養老”的難度 養老金融的“以房養老”視角養老金融的“以房養老”視角 對以房養老的思考 “以房養老”的現實悖論 以房養老的中式分析 “以房養老”的法律解讀 “以房養老”的金融瓶頸 以房養老的“參考坐標” “以房養老”的難與易 國外非主流的“以房養老” “以房養老”的真正原因 “以房養老”的民法分析 “以房養老”的生機與冷遇 以房養老: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 “以房養老”一種新型的養老方式 “以房養老”:探尋中國養老模式的藍海 現行養老體制下“以房養老”模式的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4根據《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第八卷中的表8-2計算得

5根據《中國2012年人口普查資料》“全部數據表”中的表5-5計算得

6 中國日報網,財經頻道

7閻春寧,祝羅驍,張翔,張偉,上海市居民以房養老意愿研究,《價值工程》,2011年第一期

8p,中國養老金網,《上海城鄉居民養老意向調查報告》

參考文獻

[1]李偉.如何認識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五大嚴峻形勢[J].經濟參考報,2013.11

[2] 中國日報網,財經頻道

[5],中國養老金網,《上海城鄉居民養老意向調查報告》

[6]孟曉蘇.論建立“反向抵押貸款”的壽險服務[J].保險研究實務,2002

[7]葉劍平.房地產市場如何走出尷尬[J].城市開發,2006.09

[8]柴效武.反向抵押貸款在我國開辦的迫切性和可行性的評析[J].城市,2008.01

篇2

【關鍵詞】全面“二孩”政策;利與弊;人口老齡化;性別比失衡

一、引言

人口政策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大事。我們一直認為我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但如今,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口走向負增長、生育率水平偏低、年齡結構不合理、老齡化速度加快等等,這些問題給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阻礙。全面“二孩”政策應運而生。政策一出臺,便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

二、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提出的背景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將近40年,一個重要背景就是改革開放,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在這兩種力量的推動下,中國人口增長的軌道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是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現代人口增長模式,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降低了人民的生育水平,而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進步,死亡率也在降低,因此就出現了低出生、低死亡的現象;另一方面,人口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因為生育水平下降,少年兒童人口在整個人口中間所占的比例下降。老年人,過去是高出生,累積了很多人口,老年人口在整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便加劇了人口老齡化。

基于我國人口結構現狀,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政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

三、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的具體原因

首先,我國人口出生率下降趨勢明顯。根據數據可知,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我國人口出生率有一個大幅度的下降,從1990年的21.06‰下降到2015年的12.07‰,這是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出臺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一胎政策雖然有效地控制了我國人口的過快增長,但在長期執行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問題。一方面,一胎政策使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越發嚴重。運用年齡組分組法將不同年齡人口分為三組:少年兒童(0-14歲)、成年人口(15-64歲)、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分析年齡組人口構成。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的一般性劃分標準如表1:

而根據《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計算可得,2015年我老年人口系數是10.47%,少年人口系數是16.52%,老少比是63.33%,年齡中位數是37歲。將所得數據與表1對照,四項指標都對應年老型的人口年齡結構類型。所以,2015年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為年老型。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事實。

另一方面,一胎政策是出生性別比失衡的一大誘因。新生男女嬰兒比例不均的主要原因是重男輕女的現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農村,觀念中還是更偏向于生男孩。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是傳宗接待的問題,每家每戶都要生男孩來延續香火,這種傳統觀念左右了人們的生育意愿,導致了新生男嬰比例的上升。其次,是農業生產方式的需要。我國機械化生產水平不高,導致農村生產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對男孩的需求意愿更強。最后,則是養兒防老,目前農村多數老人仍需要依靠兒子的贍養安度晚年,出于對自己老年生活的考慮而產生生男孩的想法。久而久之,男女比例失衡的現象越來越明顯。

此外,一胎政策也造成了我國勞動力的短缺。持續的低生育率已經產生了“青年赤字”,中國人力資源相對充足的優勢已不再明顯,勞動力價格不斷上升。

為了緩解一胎政策長期執行過程中所產生的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性別比例失衡等問題,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應運而生。

四、全面“二孩”政策利在何處

首先,“二孩”政策的實施有助于生育率水平的提高。而這些新生兒在未來都會長大成為勞動力,也可以緩解“青年赤字”。同時,實施“二孩”政策也可以減小子女贍養老人的壓力。實施獨生子女政策時,一對年輕人要照顧雙方的父母,甚至還需要照顧更年長的長輩。雖說中華美德以孝為先,但子女很難做到忠孝兩全,在工作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既要照顧父母,又要兼顧工作,難免有時會力不從心。如果每個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就可以一起分擔照顧老人的壓力。此外,“二孩”政策也會減少父母對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的溺愛現象,兩個孩子一起成長也會減少孤獨感,有助于優良品德的塑造。

其次,“二孩”政策”能緩解人口老齡化加速,會減輕衛生醫療和養老金制度的壓力。2014年中國人口有兩個重大變化:一個是全國出生性別比“斷崖式”降落;另一個是出生人口數量“跳躍式”上升。適度放寬生育政策,可以減緩人口老齡化進程、降低人口老齡化水平。

篇3

人們最初關心中國人口問題主要是關心它的數量問題,因為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快速增長的人口給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影響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妨礙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人口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偏重人口數量的控制。這種偏重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即使在今天中國人口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下降到更替水平的情況下,由于人口基數龐大,加之人口發展的慣性,使中國仍面臨著巨大的人口數量壓力。然而,正當人們討論如何控制中國的人口數量,為每年新增加的1000多萬人口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而擔憂時,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也正在悄然地老化。它使中國又面臨另一個挑戰:人口老化問題。

中國不僅是世界上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老年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1998年底,中國的總人口已經達到12.48億,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占總人口的9.7%左右。與其他已經成為老年型國家的人口老化歷程相比,中國的人口老化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絕對數增長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而提前出現。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為基礎按中位方案所進行的中國人口預測的結果表明,中國人口的年齡結構正在迅速地老化,年齡結構正在由成年型轉變為老年型,但各個時期的老化速度有很大的差異。中國的人口老化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90~2000年,中國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第二階段為2000~2020年,這時中國將變成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的國家;第三階段為2020~2050年,這一階段將是中國人口老化的嚴重階段。令人擔憂的是,在中國人口總體老化的同時,老年人口內部也在不斷老化。據人口學家預測,下世紀上半葉高齡老人每年平均增長速度是51‰,而65歲以上老年人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9‰,總人口在達到峰值前每年平均增長速度可能只有7‰。毫無疑問,高齡老人是增長速度最快的人群,而老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高齡老人,因為大多數60~70歲的老年人尚有生活自理?芰Γ??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需要照料,帶病生存甚至臥床不起的概率最高。龐大的“中老年”和“老老年”人口無疑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如果分地區考察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問題,這一問題則更為迫切。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總的格局是農村地區快于城市地區,漢族地區快于少數民族地區,東部地區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到1998年底,已經有近一半的省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已經超過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為中國首批老年型省區。從中國人口老化的地區差異上看,中國人口目前已經自東向西開始老化,而且速度將越來越快,在不久的將來,這一“灰色浪潮”就將席卷全國。從這一點上看,中國的人口并非到2000年前后才突然地成為老年型人口,老年人口問題也并非到下個世紀的某一天才突然嚴重起來。人口老化本身是個動態的過程,它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也是動態的。就中國的整體情況而言,目前人口老化的社會經濟影響還沒有顯性化,但就局部地區的情況而言,形勢已經相當嚴峻。如1993年上海人口開始負增長,目前上海最主要的人口問題并非生育水平問題,人們更關心的是人口結構問題,尤其是人口的老化問題。

正如人們關心人口數量一樣,人們之所以關心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問題,從根本上說是出自對人口與發展之間關系的關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人們考慮的主要是人口總量變動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而對人口結構特別是年齡結構的變動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沒有予以充分的重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人口老化的出現,人們逐漸認識到人口年齡結構變動比人口總量變動對發展的影響更大,因為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同人口數量的增長一樣,會給整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而且這種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遠比人口數量的增長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影響要復雜得多。如果我們只考察人口總量和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將所有不同年齡的人都視為具有相同特征的“同質”的人,這樣的考察方法會抹煞不同年齡的人不同的社會經濟含義。事實上,不同年齡的人具有不同的社會經濟特征,是“異質”的人。中國目前約有1.2億老年人口和3.2億未成年人口,從數量上看,同作為?訝絲詰睦夏耆絲諍臀闖贍耆絲冢??叩母旱J肭崾脛兀?荒苛巳弧5?綣?頤強悸塹秸飭礁霾煌?炅渥櫚牟煌?納緇峋?錳卣鰨?頤薔突岱⑾鄭?夏耆絲諍臀闖贍耆絲誆⒉皇羌虻サ?:3的關系,中國贍養其目前的1億老年人口也并不一定比撫養其?騁諼闖贍耆絲詡虻ァR虼耍?疾炷炅浣峁溝謀浠?肷緇峋?梅⒄怪?淶墓叵凳且恢指?畈憒蔚難芯浚??崾刮頤悄芨?既返匕鹽杖絲詒潿?蛻緇峋?梅⒄怪?淶墓叵怠?nbsp;世界及中國人口年齡結構正在老化的事實,要求人口學界、經濟學界和社會學界對人口老化的原因、過程、特征、社會經濟后果進行分析研究,并在扎實的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尋求解決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后果問題的對策。國外對人口老化問題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1956年,聯合國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總結了以往對人口老化問題研究的成果,標志著對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此后,由于西方國家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加之人口理論的發展和研究方法的進步,使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有關人口老化問題的文獻也在不斷地豐富。同國外關于人口老化的研究相比,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更晚,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口學研究的復興是從70年代末期才開始,當時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才剛剛進入成年型,人們關注的重點不在人口老化上,即人口老化問題不是人口學領域優先考慮的課題。只是隨著中國人口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的客觀事實才使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心人口老化問題。

近幾年來,中國很多部門和機構對人口老化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積累了一批文獻和數據。然而,當我們仔細回顧這些數據和文獻后,我們會發現,對中國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目前多偏重于考察人口老化的人口學效應和社會學效應,也就是說對中國人口老化的現狀、特征、原因、過程,以及人口老化的人口學和社會學的后果的論述較多。但弱點是,對現實情況的描述多,而理論上的創新少。

隨著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老化這一不可避免的客觀現實的到來,對人口老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的研究已經迫在眉睫,搞清這種關系對于制定中國下一世紀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正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階段的中國來說,正確認識中國人口老化發生的原因、運動的過程、發展的趨勢以及將會產生的社會經濟后果至關重要。中國在制定下一世紀的產業政策、分配政策、交換政策、消費政策和社會保障政策時,必須考慮到未來中國人口老化的客觀事實。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的社會經濟全面、穩定、協調、健康地發展。

二、幾個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齡界線

“老年人”是指達到或超過老年年齡界線的人,這里的關鍵在于老年年齡界線,因為確定這一界線是統計老年人口的前提條件。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對老年年齡界線的定義是不同的。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齡分類和死亡率研究》一書中將人口按年齡劃分成不同的類型,實際上,他是將50歲作為老年年齡的下線;1956年,聯合國發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中將65歲定義為老年年齡的下線;而1982年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老齡問題大會”又將老年年齡界線定義為60歲。國際上之所以將老年年齡界線從1956年的65歲增改為60歲,這是因為1956年聯合國發表的報告主要是針對發達國家出現的人口老化問題,而當時發展中國家還談不上人口老化問題,將65歲定義為老年年齡界線是根據當時發達國家人均預期壽命的情況而設定的。而到了80年代初,人口老化已經不僅是發達國家的問題,發展中國家同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比發達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低得多。因此,考慮到全世界的人均預期壽命的情況,將老年年齡的界線定義為60歲。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和人們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老年年齡的標準應是不斷變化的。一般說來,發達國家老年年齡的起點應高于發展中國家老年年齡的起點。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盡管人均預期壽命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還是比發達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水平低很多,因此,將60歲作為中國老年年齡的界線是合理的選擇。

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對未成年人的年齡界線也是不同的,界線范圍在15~20歲不等。一般說來,發達國家未成年人的年齡界線高于發展中國家未成年人的年齡界線。國際上一般將15歲定義為未成年人界線,即0~14歲的人口均為未成年人口。

在給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年齡界線后,我們就很容易確定成年人的年齡界線了,即成年人的年齡界線是15~59歲。(二)人口年齡結構的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劃分

同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年齡界線的定義一樣,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的劃分也是因時期和地區而有所不同的。1956年,在聯合國發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中,將人口年齡結構的類型劃分如下:

年輕型成年型老年型65歲及以上

老年人口的比例4%以下4%~7%7%以上

而后,隨著世界人口特別是發達國家人口的進一步老化,國外又提出一些新的劃分方法。例如,1975年美國人口咨詢局的劃分方法如下:

年齡結構類型年輕型成年型老年型0~14歲人口40%以上30%~40%30%以下

65歲及以上人口5%以下5%~10%10%以上

老少比15%以下15%~30%30%以上

年齡中位數20歲以下20~30歲30歲以上

而1982年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老齡問題大會”將老年年齡界線定義為60歲后,各國又采用了如下的劃分方法:

年輕型成年型老年型

60歲及60歲以

上老年人口的比例5%以下5-10%10%以上

對人口年齡結構的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的劃分是主觀的,而不是客觀的。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和人們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特別是隨著老年年齡標準的不斷變化,對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的劃分也是要相應改變的。一般說來,對老年型人口的定義通常以60及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的人口稱為老年型人口。(三)人口老化和人口老化問題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來說,由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遷移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人口的年齡結構是在不斷變化的,即未成年人口、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構成是不斷變化的。在總人口中,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斷提高,而其他年齡組人口的比例不斷下降,我們就稱這一動態過程為人口老化;反之,如果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斷下降,而其他年齡組人口的比例不斷上升,我們就稱這一動態過程為人口年輕化。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人口可能出現老化,也可能出現年輕化,人口的老化與年輕化是可逆的;而對個人來說,從他或她一出生就開始進入了老化的過程,這是不可逆的。人口老化問題是指在總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斷提高,而其他年齡組人口的比例不斷下降的動態過程給社會經濟帶來的調整問題。由于在人口老化的過程中,各個年齡組的人口都在發生變動,所以人口老化問題不僅有老年人口給社會經濟帶來的調整問題,而且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給社會經濟帶來的調整問題,而老年人口問題是指老年人口這一特殊的群體給社會經濟帶來的問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不論是老齡化還是年輕化,都會存在老年人口問題,即存在老年人口問題不一定存在人口老化問題,而存在人口老化問題則一定存在老年人口問題。 三、關于人口老化研究的主要觀點綜述

國外早期對于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多數是對老年人口特征的探討,主要是回答老年人口面臨的實際問題。然而,對實際問題的研究離不開一些基本的理論假設。不同的學者在特定的條件下提出不同的理論假設,而這些理論假設又為后人所演變發展,進而形成了一些人口老化理論。國外對人口老化問題的大量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1956年,聯合國出版的《人口老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總結了以往對人口老化問題研究的成果,標志著對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此后,由于西方國家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加之人口理論的發展和研究方法的進步,使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人口老化問題的文獻也在不斷地豐富。1969年,在二十四屆聯大上,馬耳他率先提出了老齡問題,呼吁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關注老年人口迅速增長的趨勢及隨之出現的一些問題。

國外關于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和老年事業的經驗為研究中國人口老化問題提供了借鑒的成果。但中國的人口有其自己的特殊性,中國人口老化問題的背景既有別于其他的發展中國家,更與發達國家的情況不同。因此,國外的經驗雖然可以借鑒,但終究難以適應中國的國情。我們的問題要靠我們自己去解決,中國人口老化的科學研究要靠我們自己去探索。

1982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老齡問題世界大會揭開了中國的老年事業的序幕。隨著中國人口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和人口老化速度加起快的客觀事實使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心人口老化問題。近些年來,中國相關部門和機構對人口老化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積累了一批文獻和數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北京大學人口所張純元主編的《中國老年人口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田雪原等主編的《中國老年人口》、《中國老年人口經濟》、《中國老年人口社會》、吉林大學人口研究所曲海波的《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武漢大學人口所徐云鵬等主編的《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熊必俊主編的《老年學與老齡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杜鵬的《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中國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學軍的《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復旦大學王愛珠的《老年經濟學》,天津學者的《1988年中國九大城市老年人狀況抽樣調查》和上海學者的《上海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等。這些著作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人口老化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此外,大量的有關調查數據為人口老化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準確的依據,如中國社會科學人口所組織的“中國1987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抽樣調查資料”、1992年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組織的“中國老年人供養體系調查數據”等。所有這些文獻和數據都為進一步研究中國人口老化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關于下世紀上半葉中國人口老化趨勢的預測

人口老化的理論和實際證明,人口老化的速度和程度主要取決于人口的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但在人口老化的不同階段,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對人口老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人口老化的前期,生育水平占主導作用;而在人口老化的后期,死亡水平占主導作用。無論如何,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是人口預測的兩個最重要的參數?;谥袊?0年代和80年代生育水平下降的趨勢,當初人們在進行人口預測時,普遍傾向于中國人口生育水平會急速下降的樂觀估計,估計到200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會下降到1.8,甚至于1.5的低水平。很普遍的一種預測方案的參數假定是:總和生育率從1981年的2.63到2000年的1.8,隨后不變直到2050年;人口平均出生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88歲上升到2050年的80.20歲。事實上,近年來,中國的生育率并未沿70年代末的趨勢繼續大幅度地下降,而是在80年代出現了波動徘徊的局面。1980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曾下降到2.24的較低水平,而后回升到1982年的2.86的較高水平;1985年再度下降到2.20,1987年又回升到2.59;1987年以后至今,總和生育率的下降的速度較快。對國家計生委規統司1992年10月進行的“38萬人口抽樣調查”的結果,國內外爭議較大,大多數人認為此結果偏低,極少數人則認為實際的結果可能會??汀H嗣嵌閱殼白芎蛻??實乃?街謁搗詛。?偷牡偷?.3左右,高的高到2.3左右。因此,無論是學術界還是實際工作部門對此莫衷一是,無所適從,給人口規劃和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也造成了學術界的混亂。

綜合考察國家計生委規統司1992年10月作的“38萬人口抽樣調查”的結果和1993年國家計生委對河北、湖北等地的抽查結果(見“當前計劃生育工作中的喜與憂:由幾則信息引發的思考”,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廳,《計劃生育情況》增刊(9)期)以及國家統計局1990~1998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數據的結果,我們認為,目前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在1.9左右是合理的估計。就中國的全國平均水平而言,中國的生育率水平不大可能降低并長期保持在西班牙、西德,甚至日本現在這樣低的生育率水平。因為即使像美國這樣發達的國家,其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仍然為2.1,而且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和生育率長期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同樣會帶來許多問題。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中得到一定的啟示。比如,人口老化程度過高,勞動力短缺,社會保障負擔過重等問題。因此,2020年倘若中國的總和生育率果真能低到1.5的低水平,政府則應采取干預政策,抑制總和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

1973~1975年“全國人口三年腫瘤死亡回顧調查”資料表明:當時中國的男性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為63.6歲,女性為66.3歲(中國計劃生育年鑒1993)。1982年中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中國男性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為66.4歲,女性為69.4歲,男女合計為67.9歲(姚新武,尹華1994)。1985年,國家統計局人口抽樣調查資料則表明,當時中國人口平均出生預期壽為68.9歲,其中男性為67.0歲,女性為71.0歲(中國計劃生育年鑒1993)。1998年,中國人口平均出生預期壽命上升到71歲,其中男性為69歲,女性為73歲。目前,中國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已經遠遠超過了世界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尚有一定的差距。1998年,世界人口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為66歲,其中男性為64歲,女性為68歲。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為61歲,其中男性為59歲,女性為62歲;而發達國家人口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為75歲,其中男性為71歲,女性為79歲(PRB1994)。

從1973~1975年到1982年,中國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提高了近3歲,平均每年提高近0.5歲。從1982年到1985年的3年間,中國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提高了1歲,平均每年提高0.33歲左右。而從1985年到1998年的13年間,中國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提高了2歲多,平均每年提高近0.16歲。毫無疑問,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特別是衛生和營養保健狀況的不斷改善,中國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還會有所提高。但是,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的提高的速度是“邊際遞減”的,即當平均出生預期壽命較低時,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會使平均出生預期壽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而當平均出生預期壽命較高時,相似的社會經濟條件只能使平均出生預期壽命有相對較小幅度的提高,在達到一定階段后,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甚至可能出現停滯不前的狀態。中國人口的平均出生預期壽命的提高的歷程證明了這一點:從每年提高0.5歲下降到每年提高0.33歲,進而又下降到每年提高0.16歲。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中國人口的人均出生預期壽命會逐漸提高,但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人口粗死亡率會逐漸提高,每年老年人口死亡的絕對數會逐漸增多。目前,中國每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死亡人數為550萬左右,而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為1130萬左右(世界銀行1993)。

我們可以看到:中外單位或學者對中國未來老年人口數量的規模的發展預測是非常接近的。這主要是因為中國下世紀前半期老年人口數量的規模的發展取決于現存人口的死亡率和預期壽命,而與今后出生的人口數量沒有關系。在上述的各種預測中,聯合國的預測略低一些,而在宋健等人的《人口預測和人口控制》中,對下世紀老年人的預測又相對較高,但無論如何,從以上的各種預測結果中,我們可以作這樣的判斷,即到2000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1.3億左右,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0.9億左右。

需要說明的是,預測畢竟是預測,任何自認為是以合情合理的假設條件為依據的預測都難以斷言其所預測的內容會成為現實。對發展中的中國來說尤其如此,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變動受政府政策的影響較大,我們不能肯定中國政府在某個時刻不會改變其經濟政策和人口政策。倘若如此,結果會迥然不同。更重要的是,中國目前尚缺乏權威、精確的人口和經濟方面的統計數據,這為我們的預測在一開始就造成了障礙。因此,我們的預測大致只能說明一般的趨勢,而不能將其視為對未來的客觀描述。(二)對人口老化問題研究主要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鄔滄萍認為,從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看,中國人口老齡化是在經濟不發達的背景下發生的,中國未來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并非名列世界前茅。中國老年人口有40年的高速增長期,人口老齡化速度將超過一些發達國家。中國人口轉變快,但人口增長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受人口政策的影響甚大。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鄔滄萍提出的最新觀點是: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主要是老年人口的數量問題,而非老年人口在總人口的比例高低,因為無論比例多高或多低都是相對的,而數量是絕對的。據此,他指出,人們要從新的視角審視計劃生育在老齡化過程中的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田雪原認為老年人口學研究的重點在于老年人口變動,而老年人口變動同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緊緊連在一起。在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和過程進行分析之后,他認為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表現在:一是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較快,達到的水平比較高;二是老齡化發展在時間上具有階段和累進的性質;三是老齡化在空間分布上不平衡。北京大學袁方對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人口老齡化將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解決中國老齡問題要依靠國家、社會、集體和家庭相結合的方式。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徐勤認為人口轉變速度將決定人口老齡化強度。人口轉變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任何人口隨著社會的發展或遲或早總要發生,只是由于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速度不同,導致人口轉變的速度不同,從而人口老齡化的強度也不同。一些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人口轉變速度快得多,因而在人口轉變的后期將出現老年人口比重急劇增長的時期。中國人民大學喬曉春通過對人口老化模型研究認為,在分析人口老化影響因素時不能只看到出生率、死亡率,而看不到現實人口年齡結構對人口老化的巨大作用。從現實看,年齡結構對人口老化的作用可能比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作用還要大(雖然歷史上年齡結構最終也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過去往往只重視出生率、死亡率對人口老化的影響,而忽視了現實存在著的年齡結構的作用。

史菁的研究認為,運用穩定人口模型研究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是不恰當的,因為中國人口處于急劇轉變之中。以往根據穩定人口理論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死亡率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對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長的作用是不重要的,可以忽略,在人口老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生育率的下降。然而通過對9個方案人口動態模似的結果分析,史菁卻得到了這樣的結論:死亡率下降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它的作用與生育率下降的作用同樣重要。由于生育率的下降并不是促使人口老化的唯一因素,中國的人口老化不能簡單地歸因于計劃生育政策。

曲海波以中國1964年人口年齡結構為基礎,運用人口預測方法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結論是生育率的下降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死亡率下降并沒有使中國人口老齡化,反而使其年輕化。他還認為人口年齡結構發展的慣性也是年齡結構變化的一個原因。

杜鵬在《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一書中認為,對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現在:(1)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過程重新加以認識,這對認識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特點以及制定今后的人口政策、社會福利制度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資料為這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它除了能使我們分析過去40年中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之外,以1990年人口數據為基礎所作的人口預測也使我們得以對未來的人口老齡化趨勢重新進行估計。(2)中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和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生育率、死亡率和年齡結構,但是這些因素在過去40年的人口發展中各起了多大作用還沒有從數量上加以全面分析;這些因素在不同時期的作用是否一樣?差異有多大?這些問題都有待進行量化分析才能回答。我們可以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用比較預測方法對過去40年和未來40年的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影響因素進行比較分析來回答上述問題。(3)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老年人口本身也在不斷地更替,新進入老年人口的隊伍逐漸取代了原有的老年人口。因此,即使在兩個不同時期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并未改變,甚至老年人口數也一樣的情況下,都不能避免老年人口自身的更替。由于這種更替的存在人口老齡化過程并不只是總人口的老齡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老年人口自身也在不斷老齡化。對這一特點的了解是隨著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而出現的,但還未被廣泛認識(杜鵬1994)。

于學軍認為,無論采取那種方案對中國未來的人口發展趨勢進行預測,都會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中國在下個世紀將面臨人口老化的巨大挑戰。面對下一世紀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挑戰,我們既不能采取不承認的態度,視而不見或有意回避,也不能一提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就“談虎色變”,盲目悲觀,凡是不尊重客觀規律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我們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問題,以積極的態度迎接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挑戰,積極采取對策,充分利用人口老化前期總撫養比較低的有利形勢,大力發展社會經濟,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同時,我們又要認真研究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消極后果,盡量避免或減緩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消極影響。因此,從戰略的高度認識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老化問題,從宏觀上看清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的趨勢,及早地制定人口發展和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總體戰略規劃,統籌兼顧,綜合治理十分必要。特別要注意的是,各個年齡組的人口群體是撫養和被撫養的關系,所以,在考察人口老化的過程和解決老年人口問題時,要全面系統地考察整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趨勢。老年人口是整個人口的一部分,老年人口的比例變化必然引起其他年齡組人口的變化。因此,老年人口不是孤立的群體,必須與未成年人口和勞動力人口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察。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到不同年齡組人口群體的不同需求和作用(于學軍,1995年)。

以上列舉了部分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進行研究分析的代表性文獻,這些研究對認識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和在分析中所要注意的問題都有重要的發現和建議,為以后的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中國人口老齡化還處于起步階段,對其過程及影響的認識需要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此外,人口發展往往并不能按已有的人口預測的方式變化,隨著新的人口數據的取得和人口老齡化分析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有可能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過程和特點重新進行認識,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從而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三)人口老化對社會經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始于60年代中后期的中國人口老化過程,是人口轉變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如上所述,人們之所以關心中國人口老化的過程,是因為會產生所謂的人口老化問題,而人口老化是會否構成人口老化問題,以及人口老化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可能是人們最為關心的。在過去的20多年中,中國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人口老化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產生了一些學術上的爭鳴,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馬贏通和中國人民大學人口研究所的喬曉春之間的交流。

馬贏通(1987)指出,多年來,人口老化被作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消極因素來論述,研究的重點是探求人口老化的對策。這無論對認識未來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景,還是對深入開展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都是不利的。他認為,從各方面的相關分析看,人口老化是好事而決不是壞事。人口老化是人口發展的必經階段,主觀上抗拒是無濟于事的,人們在其面前的選擇,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超脫。只有按規律辦事,促進其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馬贏通指出,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必然形成少兒人口遠大于現時少兒人口和老年人口同時上升的“兩頭沉”的現象,而人口老化過程起到了減輕一頭負擔的作用。因此,只有通過計劃生育降低生育水平,加速人口老化,才能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這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將有利于中國四化建設的全局。

喬曉春(1988)不同意馬贏通的上述觀點。他指出,人口老化并不是指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與近年來的計劃生育沒有關系,但人口老化系數的變化與計劃生育確實有關系。這一點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他認為,人口老化、計劃生育、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出生人口數量減少及老年人口數量增加會導致人口老化;由于作為人口老化系數分子的老年人口數量是相對確定值,而出生人口為未定值,控制人口增長只能使出生人口減少,從而加速人口老化;計劃生育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雖然人口老化也是由于計劃生育引起的,但從邏輯關系上看,不能直接推出加速人口老化會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喬曉春進一步指出,出生人口的減少直接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也導致了人口老化,但由此并不能引出人口老化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直接關系,人口老化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之間沒有直接的和必然的聯系。

馬贏通和喬曉春之間的學術交流是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下的討論,既交流了學術思想,也深化了學術研究。筆者認為,馬贏通和喬曉春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問題:老年人口問題和人口老化問題。他們之間的辯論沒有使用同一個概念和標準,討論的結果自然不會達成共識。

在隨后的十多年間,中國的學者沒有間斷對這一問題的探討。田雪原(1987)認為,中國人口從屬年齡比的大幅度降低,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人口方面的有利條件,未來二、三十年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動的“黃金時代”,總的來說利大于弊。曲海波(1988)指出,人口老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反過來,人口老化又對社會經濟的運行產生相應的影響。人口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人口作為生產者是有條件的,而作為消費者是無條件的。人口老化是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必然涉及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從而使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于學軍在《中國人口老化的經濟學研究》(1995)一書中認為,伴隨中國人口轉變過程中出現的人口老化是必然的,但是人口老化是否構成人口老化問題,以至于整個國家的人口問題要看它的發展程度和速度是否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影響而定。因此,人口老化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要區分不同的階段來看。從長期的趨勢上看,中國的人口老化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多于積極的影響。但如果分階段看這一問題的話,我們會發現,中國的人口老化問題大致以下世紀20年代為過渡期,在此之前,由于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會給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許多有利的條件,這一階段是利大于弊;而在此之后,由于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許多“利”將逐漸轉化為“弊”,這一階段是弊大于利。需要說明的是,利與弊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利與弊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只要我們能利用這二、三十年的有利時機,在大力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注意人口老化的動向,采取相應的對策,及時調整社會經濟結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我們就可能將人口老化給社會經濟發展的消極影響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

三、未來中國人口老化的研究

我們對中國人口老化原因和過程的研究已經比較充分了。過去,我們的研究主要以宏觀為主,視野主要局限于人口學和社會學領域;今后,我們應進行一些微觀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并將我們的視野放遠于更多的交叉學科之中。我們應將人口老化問題提高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從多角度審視人口老化問題。我們都預感到人口老化會對中國的社會關系、經濟發展、文化傳統、價值觀念、道德規范等各方面產生影響,人們想知道這些影響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影響?在這些影響中,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如何引導積極的影響而減緩消極的影響?只有把這些問題說清楚,讓人們意識到人口老化問題不僅是老年人口問題,而是與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問題時,人們才會關注和重視人口老化問題。

在進行人口老化問題研究時,我們應該借鑒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研究成果,因為他們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為解決老齡化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有嚴格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理解和掌握這些理論和經驗會使我們少走彎路,節省很多時間。但遺憾的是,對他們成熟的理論和經驗,我們知道的還很少。

參考文獻

北京市老齡委編.1990.北京老年人口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陳衛.1994.城市化、國內遷移和人口老化.中國生育率下降過程中的新人口問題及其對策學術討論會論文

杜亞軍.1988.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動與就業問題.人口研究,(3)

.1985.社會學的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

韓良誠.1992.中國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中國行政管理,(8)

黑田俊.1993.亞洲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人口學刊,(3

篇4

(1.宿州學院 數學與統計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2.淮北師范大學 科學技術處,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促進美好安徽建設,加快建立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本文通過對安徽省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近10年繳納的現狀調查,分析影響養老金繳納的因素,結果顯示人口老年化是影響本省養老金繳納的重要因素.運用統計方法,歸納出安徽省養老保險繳納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與措施.

關鍵詞 :基本養老保險;養老金支付安全系數;替代率

中圖分類號:F840.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5-0076-04

在養老保險實務的研究中,養老保險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齡人的生活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關心的主題.此時,養老金繳納的現狀調查,可以揭示養老保險發展變化的本質,對于預測未來,以及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狀況嚴重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都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從現狀調查中得到一系列數據,并從中反映當前面臨的問題是本論文重點要分析的問題.

1 養老金的概述

1.1 養老金的概念

養老金,亦稱退休金,是由政府、公司、金融機構等向因為年老或疾病而失去勞動能力或基本退出社會勞動生活的人按月支付的資金,作為生活來源由失去勞動收入者定期領取的資金.當我們年輕工作的時侯,將我們所創造財富的一部分用于投資養老金計劃,以保證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在現實情況中,養老金計劃多指公司為雇員提供的福利,主要是年老退休福利和病退福利.我們稱雇員為得到這些福利而繳納的保費為“投入金”,通常,投入金由公司和雇員共同分擔,比例由公司確定.

1.2 養老金計劃現狀

為促進美好安徽建設,加快建立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安徽省政府制訂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雖然目前我省社會養老服務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老年人需求相比還不適應.至2010年底,全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991萬人,占總人口的14.5%.預測到2015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1075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5.2%.

日趨增長的養老需求與相對滯后的養老服務體系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隨著全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老年人口的經濟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的相應提高,養老服務需求將進一步增加.城鄉、區域之間養老服務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養老床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加速向城市流動,農村老年人向家庭以外尋求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明顯增加.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對社會養老提出新的挑戰.隨著經濟社會的轉型,家庭規模日趨小型化,空巢家庭不斷增多,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對專業化養老機構和社區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

在面對挑戰的同時,我省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越來越成為各級黨委、政府關心,社會廣泛關注,群眾迫切期待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隨著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日益完善,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公共財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領域,為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 養老金的產生

2.1 養老金的形式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養老保險雙軌制的歧視性退休制度,即企業職工實行由企業和職工本人按照一定標準繳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關于養老金的形式,現在主要有以下幾種:

(1)年老退休金,是指因達到退休年齡而獲得的福利,它是一種延期的年金,通常從退休時開始支付.這種計劃有兩種形式:一是確定投入金計劃,雇員和雇主對該計劃的投入是確定的,福利的給付則視投入金的投資狀況,投入金投資收益高,福利就高.二是確定福利計劃,雇員可得的福利是確定的,投入金的多少根據福利的多少來定.

(2)疾病退休福利,通常是基于疾病發生年的薪水,一般會有一個最低的福利額,也只支付到某一年,比如說65歲.我們設病退福利金是病退年內薪水總額的x倍,最低的病退福利金為疾病發生年薪水的10倍.雇員必須已有至少5年的服務期,且在65歲前發生疾病,才有資格領取病退福利金.

(3)辭職福利金,分為兩種:一是在雇員服務一定年數后辭職,比如說10年后,雇員就有資格得到從正常退休年齡起的生存年金,即一個延期年金;二是在雇員自己投入部分金額購買養老金計劃的情況下,若雇員在有資格獲得退休金前辭職,則雇員可一次性得到已繳納投入金的返還.

(4)死亡福利金,養老金計劃中的死亡福利金一般都采取一次性給付的形式,有時也采取繼承年金的形式,即把死亡保額支付給雇員的仍存活家屬.

目前,我國城鄉的養老金差距還很大,企事業單位與機關事業單位的差距最明顯,要解決這些問題仍然很不容易,但是我們一定要努力減小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幸福生活.

2.2 養老金計劃

目前,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尚不發達,為了使養老保險既能發揮出保障生活和安定社會的作用,又能適應不同經濟條件的需要,以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養老金計劃是全國各省市普遍采用的社會保障模式中的一種,在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起到絕對主導的作用.

一般來說,養老金計劃是由國家或企業主發起的,這些發起人負責養老基金的管理及支付,他提供參加者因老、病、傷殘、亡等方面的基本生活上的保障.養老金計劃作為對參加者的保障計劃,養老基金由計劃的發起人單獨承擔或發起人與參與者共同承擔,每月按參加者工資的一定比例來繳納.養老金計劃所籌集到的養老基金可用于投資,本金及投機回報用于對參加者未來的給付.

一般的養老金計劃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固定給付計劃和固定繳資計劃.在固定給付計劃匯總,參加者退休后所得到的退休金的額度是固定的,這一額度可利用退休金公式來確定.退休金的計算是基于參加者的工資水平及參加計劃的年限來進行的.

在固定繳資計劃中,發起人或參加者需要向養老基金繳納約定的額度.而參加者將來所得的退休金額取決于養老基金未來的投資回報情況.投資回報越高,參加者得到的退休金也就越高.這種方式中參加者自身也需要承擔一定的投資風險.

3 養老金的計算辦法

3.1 基本計算方法

在我國,凡是參加市、城鎮、企業等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人員,在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實際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滿15年以上的,應按月計發基本養老金.

根據最新的養老金計算辦法,職工退休時的養老金由兩部分組成,即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其中,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而不再是統一的120);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注: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平均繳費指數).

養老金的領取是沒有規定的期限的,只要領取人一直生活在世上,就可以享受按月領取養老金的待遇,即使個人帳戶養老金已經用完,仍然會繼續按照原來的標準計發.例如:根據上述公式,假定某男性企業職工在60歲退休時,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的月平均工資為4000元,則有

(1)當累計繳費年限為15年時

①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0.6時,

基礎養老金=(4000元+4000元×0.6)÷2×15×1%=480元;

②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1.0時,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3.0時,

基礎養老金=(4000元+4000元×3.0)÷2×15×1%=1200元;

(2)當累計繳費年限為40年時

①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0.6時,

基礎養老金=(4000元+4000元×0.6)÷2×40×1%=1280元;

②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1.0時,

基礎養老金=(4000元+4000元×1.0)÷2×40×1%=1600元;

③個人平均繳費基數為3.0時,

基礎養老金=(4000元+4000元×3.0)÷2×40×1%=3200元.

個人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139

例1 假如某公司職工趙某今年55周歲,每年選擇繳1200元,到60周歲再一次性補足10年,每月能領取的養老金計算方法為:[1200元(正常繳費)×5年+70元(政府補貼)×5年+100元(補繳金額)×10年]/139=52.90元/月,再加上70元基礎養老金和30元繳費年限養老金,合計152.90元.

基本養老保險費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負擔,企業按本企業職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總額的20%繳納(部分省市略有調整),職工個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收入的8%繳納.城鎮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和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以個人身份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以所在省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為繳費基數,按20%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例如,2010年4月份安徽省公布的2009年度全省社平工資為30293元左右,因此2010年繳費金額=30293×20%=6058.6元.

關于企業養老繳費基數確定,職工繳費工資高于所在省上年度社會平均工300%的,以所在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300%為繳費基數;職工繳費工資低于所在省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60%的,以所在省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60%為繳費基數.以個人身份參加養老保險的應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社會平均工資的一定比例作為個人繳費基數,可選擇的檔級分為60%、80%、100%,基于目前社平工資逐年提高,考慮到個人承受能力,部分省市增加40%的檔級.對于多地參保的情況,實行養老金計算全國統一.

3.2 常見的給付方式

與x歲加入養老計劃的個體,現在的年齡為x+h歲.用R(x+h)表示個體在t年后退休時可以得到的退休金額,并且假設退休后每年給付的退休金水平相同.在實際情況中,退休金一般是按月發放的,但是每個月給付一次的養老金模型可以用連續模型來近似[10].

考慮退休金連續給付計劃,在t時刻退休的個體所得到的總的退休金給付額的精算現值可以表示為

R(x,h,t)arx+h+t

如下為固定給付計劃中常見的退休金給付方案.其中,退休金額依據參加者的工作年限及工資水平而確定.

(1)退休金為退休前最后一年的年工資乘以某百分比d,

R(x,h,t)=d(ES)x+h+t;

(2)退休金為退休前最后幾年的年平均工資,通常是最后5年的年平均工資.令k為t的整數部分,假設退休發生在當年的年中,則最后5年的年平均工資可以表示為

R(x,h,t)=(AS)x+h5Zx+h+t/Sx+h,

其中,5Zx+h+t為退休前最后五年的年平均工資比例系數,根據退休在年中的假設,有

(3)退休金為工作工作年限乘以某比例d,

R(x,h,t)=d(h+t);

(4)退休金為退休前最后5年的年平均工資與工作年限及百分比 三者的乘積.

4 影響養老金繳納的因素

4.1 人口老齡化程度

安徽省的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和增長速度,占全國平均水平的前十位.預計到了2020年,安徽省六十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1097.1萬,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5.1%;2045年安徽省六十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2276.6萬,老齡化水平將進一步推進到30%以上.安徽省人口老齡化程度與全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對比情況的具體數據見表1.

安徽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嚴重扭曲是從21世紀才開始的,它的突出特點主要表現為:(1)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加快;(2)老年人口的數量不斷增多;(3)農村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增大;(4)各地區之間的發展失去平衡.除此之外,老年人口還具有明顯的分化,在2000年時,高齡老人(年齡大于80歲的)占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8.8%,而低齡老年人口的比重卻高達57.60%,占一半以上.通過這一數據可以預知,在未來十幾年,安徽省的老齡人口將更加嚴峻.而且,安徽省不同性別的老年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存在大不相同,女性老年人口的年齡普遍要高于男性老年人口.

要改善這一問題,政府部分仍然需要下足功夫,解決老齡人口的問題刻不容緩.如果問題不得到解決,那么安徽省未來的發展很是問題,因為老齡人口的增多,能夠從事勞動力的人口就越少,勞動力會明顯不足.同時,年輕人既要忙于工作賺錢,又要忙于照顧老人,會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所以,政府一定要解決老齡人的養老問題.

安徽省人口老齡化程度受到空間結構的影響.空間結構主要是指城鄉結構和地區結構.老年人口的分布由于受到城鄉總人口比例結構的影響,使得安徽省老年人口分布農村老年人口明顯大于城鎮老年人口.安徽省人口老齡化空間結構的不均衡還表現在地區之間的差異上,各個地區之間的人口分布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也為未來的發展設了障礙.2005年,全省17個市的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差異如下表所示,見表2.

從表2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全省范圍內,除了淮北(7.38%)、銅陵(6.78%)兩個城市沒有達到老年型標準外,其他的城市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均超過7%,已經步入老年型的城市.老齡化程度最高的黃山市與程度最低的銅陵市相比,老年系數差值就達到了1.96個百分點.但是我們還可以發現,高齡老年人比重較高的地區與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存在著不一致性,如全省老齡化程度最高的黃山市,80歲及以上老人所占的比重僅僅為12.11%,而尚未進入老年型城市的淮北市的高齡人口比例卻上升到了14.87%.從這些分析中都可以看出,安徽省的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的揚中程度在各個地區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要“對癥下藥”,只有找到了正確的方法,才能迎刃而解.

5 養老金繳納的現狀

5.1 養老金繳納的性別差異

從古至今,我國都有男尊女卑,養兒防老,男女有別等思想.如今,在養老保險方面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與男性相比,女性在養老保險待遇上處于劣勢已是共識,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以及養老金額方面.社會保障在性別方面并非是中性的,我省的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主要以男性為主,女性老年人大部分還處于社會安全網之外.根據中國城鄉老年人口養老保險繳納狀況的一次抽樣調查的數據分析,在2000年城市男性老年人占離退休人員的88.6%,而女性老年人口中只占了54.7%;但是,在農村的調查中卻又得到這樣的結果,男性老年人占9.0%,而女性老年人僅僅占2.2%.無論城鄉,男女之間在養老金的覆蓋面上還存在較大的差距,而這種情況在農村中更為嚴重.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政府應該更加注重城鄉差距的縮減,努力擴大城鄉養老保險的覆蓋面.

5.2 養老金收入不平等問題

養老金,即離退休金,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受城鄉經濟發展水平、退休前單位性質、文化程度等因素影響,致使老年人之間的收入差距較為明顯.將家庭養老金或離退休金收入平均分配給家庭離退休人員,再保留60 歲及以上人口的樣本,來分析家庭內部再分配后的養老金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可以得到如表3所示結果.

從表中可以看出,即使在同一地級市內,不同區、縣、鎮等之間的收入水平也存在巨大的差異.從一般意義上說,養老金作為老年人收入的主要來源,象征著老年人的社會地位,養老金水平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老年人的社會經濟地位越高,其可享受的醫療等社會服務越多且質量越好,從而更加健康.養老金通過在家庭內部老年人口中的再分配,發揮的作用更加明顯.2007年養老金對健康影響作用已遠遠超過其他家庭人均收入,對于保障老年人的健康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收入來源及收入差距都會對老年人的健康產生不容忽視的作用.同時,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會通過上述兩方面進一步影響健康狀況.由于單獨居住的老人越來越多,傳統的家庭保障模式受到沖擊,而作為老年人主要收入來源的養老金,對健康的保障作用越來越顯著.

6 結束語

養老金計劃是處理我省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的一種方法,為了避免給老齡人的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人們在年輕工作的時候就可以參加養老保險,為以后的晚年生活做準備,這樣既可以減輕家中兒女的負擔,也可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幸福安康.目前,安徽省的養老計劃已經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績.雖然在養老保險體系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我們相信未來會得到更好的解決,使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影響縮小乃至完全消除,這樣每一位安徽人都可以過上幸福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李娟.養老金分配中性別差異的研究綜述[J].蘭州學刊,2007,9(168):131-132.

〔2〕劉華,徐錦文.養老保險基金有效運營探討[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20(2):23-28.

〔3〕賈洪波,李國柱.養老金適度水平分析[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5,7(4):366-367.

〔4〕張航空.養老金性別差異影響因素分析——以上海城鎮“老人”為例[J].南方人口,2010,25(2):22-26.

〔5〕張勇,陳耕云.中國基礎養老金的支付能力研究[J].財經論壇,2008,2(4):63-69.

〔6〕張曉為.安徽省養老保險金危機之我見[J].華東經濟管理,2002,16(5):101-102.

〔7〕楊欣然.推遲退休年齡的利與弊及時機分析[J].現代經濟,2008,7(11):45-49.

〔8〕王桂清,葛開明.完善養老金個人繳費制度研究[R].上海: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08.

篇5

關鍵詞 地理學科 標志性知識 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0097-02

所謂標志性的地理知識是指教學中所遇到的核心知識點、核心地理原理、最基本的地理思維方式與方法。它是地理思維的基礎與核心方法,是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出發點與關鍵點。將標志性知識內化,對于地理知識的掌握、地理思維方式的形成、地理原理的應用乃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有很大的幫助。

一、抓標志性知識,有利于減輕師生負擔

筆者認為讀書可分為“書越讀越薄”和“書越讀越厚”兩個階段。其中“書越讀越薄”的過程就是去繁就簡的過程,而“書越讀越厚”的過程,就是學會舉一反三、學會遷移的過程。

1.抓標志性知識,有利于去繁就簡將書讀“薄”?,F行各版本教材都是編寫者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編寫的,在編寫中既要考慮課標要求,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故而運用大量的圖、表、文字等各種方式對相關知識加以解釋說明。廣大教師在教學中在認真研讀課標同時還要考慮高考、學業水平測試等應試需要而去鉆研考試說明。眾所周知,課標與考試說明對知識的要求往往說的比較籠統,這就使得許多教師往往在教學過程中翻閱教參、上網搜索、查閱大量資料……希望面面俱到,生怕哪個知識點有遺漏。學生在學習和復習時往往也是這種感覺,希望面面俱到。于是,師生會在教材的基礎上補充大量的文字、圖表等,使書變得很厚,致使師生倍感疲憊,學習效率低下,成績也不理想,事倍功半。如果教學中能抓住標志性知識,則有利于將書讀“薄”,減輕師生負擔。如教學《城市空間結構》(魯教版必修二)時,只要抓住城市功能區及其成因這一標志性知識:綜合地租水平和付租能力,城市中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用地(也就是說在城市功能區中住宅區分布最廣泛);商業(付租能力最高)區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地租最高)和街道兩側;工業區(付租能力最低)一般分布在城市(地租最低),并沿交通干線分布。抓住了這一標志性知識,其他的就不必細究了。

2.抓標志性知識,有利于知識遷移將書讀“厚”。學會遷移是對學生地理應用能力層面的要求。課本上知識很多,而且在考試中的呈現方式也是千變萬化,只要抓住標志性知識,無論是怎樣的情境,也不論是怎樣的呈現方式都將云開霧散,剩下的將是核心知識的考查。如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10或≥65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7則該國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65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10,則嚴重老齡化。抓住這一標志性知識,所有有關老齡化問題的題目都將迎刃而解。如:

讀“某省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圖(下圖),回答第(1)題:

(1)、該省開始進人老齡化社會的時間在 ( )

A . 1990 年以前 B.1990 ~ 2000 年之間

C. 2000~ 2004 年之問 D. 2004 年以后

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截止2010年11月 l 日零時,我國總人口數達到13.71億人,比 10 年前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數增加了約 7 400 萬人.人口年齡構成變化知下表所示。據此回答第(2)題:

(2)、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我國正處于人口加速增長階段

B.青壯年比重上升,勞動力過剩

C.我國已進入老齡化行列

D.我國應大量接納海外移民

很明顯第(1)題選B,第(2)題選C。

二、抓標志性知識,有利于地理思維方式的形成

地理思維方式是認識地理事物、地理規律及地理原理的一般方法與過程,是相對固化的思考方法。在教學中或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地理現象和地理規律。具備良好的地理思維方式,對我們分析地理現象,探究地理規律,解決地理問題等都將帶來很大的幫助。如在分析某地理現象的成因時,要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去分析。在分析地理事件的影響時,通常要從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兩方面去分析,這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去強調,今后學生只要看到影響馬上能從利與弊兩方面去分析。對于動態地理現象或事件的影響,要強調對源頭與終點的影響(當然也是從利和弊兩方面去分析)。筆者曾在教學《人口遷移》(魯教版必修二)一節時給學生歸納時就從人口遷移對遷出地與遷入地的有利和不利影響進行歸納,而且將其作為標志性的知識在黑板上作了如下板書,并強調要掌握這種地理思維方式。

而在教學《經濟發達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例》(魯教版必修三第四單元第三節)時,在讀過P101知識窗后,筆者讓學生思考“產業轉移的影響”時,許多學生馬上想到要分別從產業轉移對輸入區和輸出區兩個方向去考慮其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的影響。姑且不說他(她)們的答案是否完整、準確,單從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來看,在 “人口遷移的影響”教學中的抓標志性知識引導,無疑是成功的。

三、抓標志性知識,有利于提高答題的準確性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忍住北条麻妃10分钟让你中出 | 中国speakingathome宾馆学生|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公交车被CAO得合不拢腿视频| 青柠在线观看视频hd|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我要看真正的一级毛片|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精品3d动漫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理仑片日本| 国产你懂的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品| 少妇中文字幕乱码亚洲影视| 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片在线播放| 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网址| 污污的软件下载| 免费中文字幕在线国语| 精品日产卡一卡乱码| 国产一级免费片| 鲤鱼乡太大了坐不下去|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 竹菊影视国产精品| 国产黄色片在线播放| freexx性欧美另类hd偷拍|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www亚洲视频|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久青草影院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jlzz18性欧美| 亚洲剧情在线观看| 欧美性理论片在线观看片免费|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