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3-02 16:54:5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減少碳排放方式,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關鍵詞:火電企業;溫室氣氣排放;減少
中圖分類號:X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5-0012-03
一、我國火電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現狀
我國經濟正處于一個蓬勃發展的狀態中,同時,隨著經濟的增長,各種環境問題也應運而生,并顯得日益嚴重。其中,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成為當今國際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有關數據顯示,在我國有近8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煤炭的燃燒,而50%左右的煤炭是用于火力發電,在火電企業中絕大部分是利用燃燒煤炭來進行發電的。因此,怎樣減少火力發電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實現“十二五”計劃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的目標,成為當前我國節能減排的重點之一。由于火電企業燃煤量的比例之大,因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為我國火電企業實現競爭力提升的重要舉措。
圖1中的數據是利用火電企業供電耗煤量,根據馬宗海(2002)提供的計算溫室氣體排系數的方法:
其中,根據經驗,發電運行量占比大約為78%。
根據上述公式算的火電企業排放系數如圖1。從趨勢圖1可以看出,我國火電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系數在逐漸減少,即生產單位千瓦時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數量在不斷的減少的通道中,但離“十二五”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
關于怎樣減少火電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國內一些學者已經做了一些研究。劉麗娟等(2012)通過建立火電企業的節能減排系統動力學模型,對火電企業節能減排進行分析,并用實際例子模擬調控不同參數對體統的影響,為政府實施節能減排政策提供了參考。馮明等(2010)以節能減排信息化應用的共性需求為出發點,提出了一種新的節能減排信息化框架,并對關鍵技術進行的進一步的展望。這些研究給我國火電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也有學者提出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水電、風電及核電在電力產業中的應用,以降低火力發電的比重,從而減少煤炭消耗,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雖然其他來源的電能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而且發展的速度很快,但是由圖2可以發現,在近10年中,我國火電企業發電量的比重并沒有減少,始終保持在總發電量的80%以上,火電發電的重要地位并沒有動搖。因此,在調整電力產業結構的同時,開發水電、風電等從長期而言具有戰略意義,但就目前在火電企業發電量仍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直接減少火電企業自身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依舊是當前需要面臨的重要挑戰,也是解決當前溫室效應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二、火電企業信息化減排構架
企業信息化建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此時主要用于數據的基本處理和分類等。20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末,是計算機用于企業管理的探索階段,企業管理的信息化概念逐漸被提出,針對發電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只是剛剛涉及,并沒有被完整的提出。從上世紀末開始,大量的發電企業紛紛建設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統,從而大量的節約了搜集數據的成本,勞動生產率也有了很大提高,降低了運行工人的勞動強度。
圖1所顯示的單位千瓦時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數量在不斷減少這一趨勢,一方面原因是由于燃燒技術、熱電轉化技術以及電傳導技術的提高。但技術的發展終究會遇到一定的瓶頸,此時優化整個生產、管理和營銷流程成為重中之重。信息化的出現使的火電企業優化了內部資源配置、提高了完成信息加工處理和能力,從而直接或者間接地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
圖3給出了火電企業信息化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構架圖。火電企業的信息化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建立生產控制信息化系統。該系統包括設備管理系統、運行管理系統、任務管理系統、生產技術管理和安全監察管理系統。通過該系統,火電企業的運行和管理人員可以監測到大量發電機組實時數據,掌握系統運行動態,自動的對各種動態指標進行統計,同時也為之后提出進一步優化方案提供數據支持,為提示各種定期工作,記錄各種日志的檢查提供方便;對設備進行技術監督,及時掌握各類設備的技術狀況,為預防性檢修提供科學依據;在完成主要的功能之余,也可以輔助管理人員對安全工作進行指導、統計和考核。更重要的是,在生產過程中建立可控制生產流程的系統,可以在既定的技術水平下,從非技術角度促使工藝優化、降低能耗。這種優化往往比直接改進技術要更有效果。如在企業制定的生產指標和生產計劃中,通過作業計劃、作業標準、工藝指標等自動控制系統,在通過對原始數據的匯總、分析,促進火電企業在發電過程中的中提優化和全面控制,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該系統可以對與電廠的設備維護和維修工作緊密相關的主要業務過程進行管理,從而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及可利用率。總之,該系統優化了在發電過程中的工藝流程,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物料損耗,最終有實現直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的目的。二是建立生產計劃、目標和資金管理系統。該系統從企業管理的整體角度出發,著力于生產計劃、目標和資金的管理,強調事前計劃和事中控制。火電企業借助該信息系統,可以平衡在有限資源、煤炭價格變化和社會需求等多方壓力下的生產計劃,達到一個企業的優產目標。同時在優產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過程中,可以更加合理的使用有限的資金,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信息化手段,合理地對企業的各種資源進行配置,最終可以間接達到減少生產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
三、火電企業信息化建設自身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火電企業信息化建設后會對該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有著積極的作用已經顯而易見,但是,在信息化平臺的建設過程中也會產生能源損耗,并排放溫室氣體。因此,火電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一方面增加了火電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另一方面也有效地解決了傳統發電工藝中資源配置不合理的缺陷,對于全球變暖而言,它是一把雙刃劍。火電企業信息化建設是否具有經濟性,也是值得考慮的重要問題。最新研究表明,信息行業基礎設置建設及相關產品制造越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2.5%。同時,全球電子可持續發展推進協會(GeSI)了《智慧2020:建立信息時代的低碳經濟》報告。報告中指出,到2020年,全球碳腳印將達到51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有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本身直接產生的二氧化碳14億噸。但是,通過其他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可以使總排放量減少78億噸,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15%,這是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本身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的5倍以上。從該報告的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雖然信息化建設本身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但其企業有效地使用信息與通信技術可以大大減少其他行業溫室氣體的排放。火力發電是我國電力的主要來源,本身具有很大的規模效應,很多生產工藝過程和數據采集等只通過人工管理很難達到最優水平,信息化建設可以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代替人工管理,不僅能達到減少人工成本的目的,還能是溫室氣體排放處于實時監控之中,其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效果比小規模行業更好。
四、火電利用企業信息化減少溫室氣體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雖然信息化建設可以優化企業生產工藝與生產管理,但該系統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國外已經有了比較先進的信息化系統,但我國對其建設還需要不斷的探索,最終找到適合我國火電企業的信息化構架。在這條利用先進技術的曲折道路上,也應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一)領導層的高度重視
我國火電企業信息化建設要求遵循“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的三統一原則,同時信息化所建設的生產控制信息化系統和生產計劃、目標和資金管理系統是領導決策層管理思路、管理理念一起工程師的具體實現,領導層對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節能減排理念也會在信息化系統建設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所有信息化系統從規劃、調研、分析、設計開始,必須得到企業相關領導的重視和參與,領導層對于企業管理的認識和對未來發展的把握,對社會責任的理解與執行力度,決定了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水平和發揮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效能的大小。同時,信息系統的建設對整個企業的管理會帶來崗位的調整、工藝流程的轉變,這些都需要領導層的大力支持再能得到堅持不懈地貫徹。
[關鍵詞]道路交通 環境保護
中圖分類號:U4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1-0324-01
交通領域碳排放雖然占總碳排放量的比例不大,但是對城市空氣污染的影響卻不容小覷。目前,我國大城市的60%的CO、50%的氮氧化物、30%的碳氫化物污染來源于機動車的尾氣排放,城市污染已經從“煙囪型”向“尾氣型”轉變[1]。本文以道路交通碳排放為例,分析減少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
1.國外減少道路交通碳排放的相關政策和措施
歐盟在2009年,通過了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低于120CO2/Km的政策[2]。這一政策限制了上路汽車的尾氣排放量的最高標準,對于汽車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在消費者選購汽車的時候,操控性是選擇的一個重要決定性因素,大排量往往意味著更好的操控性,例如提速更快等,但是,大排量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尾氣排放,為了能夠同時保證汽車的操控性和尾氣的排放,這就要求汽車企業需要對汽車的技術進行調整,增加燃料的利用率,或者是用其他的能源來代替傳統的汽柴油等。據報道,寶馬公司正在研發電動汽車,他的工程師稱,用可再生能源去填充電動汽車,將不會產生任何的尾氣,也就是所謂的零排放。可見,在政策的作用之下,汽車企業也開始提升技術,降低汽車尾氣的排放。
在英國,車輛所有者每年需要根據車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繳納稅費。表1.1是2011年英國的公路稅級。從這個表格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高,每年所需繳納的稅費也就越高,政府希望用這一措施,讓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考慮在內。
據報道,歐盟計劃在未來40年,減少60%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在這一嚴苛的計劃下,英國甚至考慮將在倫敦和其他大城市,禁止汽車的使用。雖然這一做法略顯苛刻,但是足以看出,英國甚至整個歐盟,對于減少道路交通的碳排放的重視。
除了歐盟以外,美國、日本等國家,也有一系列的減少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最典型的類型,都是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根據汽車尾氣的排放量,每年向汽車的所有者征稅。
2.國內減少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
近年來,我國加強了在節能減排考核、監測和評估方面的管理體系建設,并形成了相對比較完善的指標體系。例如,2007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統計局和環保總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了《單位GDP能耗考核體系實施方案》和《單位GDP能耗監測體系實施方案》,以及《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辦法》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監測辦法》等。但是,行業性的相關政策和措施,尤其是道路交通方面,目前還未正式出臺[3]。
在道路交通方面,我國正在醞釀汽車尾氣排放稅。排放稅是環境稅的一種,它是針對終端消費者征收的,汽車排放的尾氣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車主需要為汽車尾氣繳納稅款。它是通過外部激勵,帶動消費者、生產者的環保熱情。這些征稅,可以減少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的效率,同時可以促進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但是,這一征稅方法,還是存在一些爭議和不足。
2.1用電動汽車代替傳統燃料的汽車
在對于車輛排放尾氣的限制之下,很多汽車廠商開始對車輛進行技術方面的改進。目前,作為一種典型的環保汽車的電動汽車,已經被很多汽車廠商研發。許多廠商都采用可充電的電池來作為電動汽車的動力。單純的從汽車尾氣排放的角度考慮,例如寶馬公司已經提出,電動汽車可以達到尾氣的零排放,這無疑是汽車廠商對于汽車尾氣污染方面做出的努力。
但是,通過提升技術來打造電動汽車對于環境來說,似乎不是完全有益的。電池是一類非常難降解的廢棄物,大量的使用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動力,也就意味著會產生電池這一類的廢棄物,這給環境留下了潛在的風險。有研究表明:一節已好電池腐爛在地下,能使1m2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電池可使600噸水受污染,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一節五號含汞電池會導致60m2大氣的汞含量超標。可見,廢棄電池對于環境的潛在危害是非常大的,很難把電池對環境的污染和碳排放增加造成的環境問題進行比較,去衡量究竟哪一個問題的風險更大,換一句話說,很難在廢電池的污染危害和碳排放增加的環境問題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來使得這兩個問題都可以有比較環保的解決方法。
所以,用電動汽車來代替傳統燃料的汽車是不是完全的環保,還有待商榷。
2.2“誰污染誰治理”
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車主在開車的過程中,汽車產生了尾氣,所以產生了碳排放,所以向車主征收尾氣排放稅。可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汽車廠商在生產汽車的過程中,能夠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尾氣的排放,那么車主在開車的過程中,也就必然可以避免過多的尾氣排放。所以,尾氣排放是汽車廠商和車主共同產生的,只是向車主收費,顯得有點不合理,這樣就把汽車廠商對于汽車尾氣排放的責任忽略了或者說是降低了。
對于車主而言,如果說車主現在放棄購買大排量汽車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過高的稅費,那么,等到車主可以承擔這樣高額的稅費的時候,車主依然會選擇尾氣排放量高的汽車。從這一角度來看,征稅可能可以在短期之內讓車主在選擇購買車輛的時候多了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從而影響車主的選擇,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一政策似乎在降低汽車尾氣排放方面的作用很難保證。
2.3汽車銷量
各個國家制定的關于汽車尾氣碳排放的稅率,都是希望通過這一政策和措施,能夠促進汽車行業的發展,使得車輛的尾氣排放降低,同時,能夠通過征稅,降低新車的銷售量,在路上的車輛數量降低了,車輛尾氣排放也就降低了。但是,根據Rogan,F.(2011)分析了愛爾蘭的數據,得到的結論是稅費本身,不會對新車的銷售量產生影響。如果說稅費不會對汽車的銷量產生影響,那么道路上的車輛數目依舊在明顯增加,汽車的尾氣排放也就不會降低,那么稅費對于環境保護的意義在哪里?
3.結論
通過分析道路交通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不難看出,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道路交通的碳排放量,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作用。但是,這些政策和措施依然存在著不足,例如在征收稅費的時候,僅僅只是對車主進行收費,而忽略了廠商的責任;在考慮用電動汽車代替傳統燃料的汽車的時候,降低了汽車的尾氣排放,但是電池對于環境依然存在著非常大的潛在威脅。
所以,單純的依靠針對某一方面環境問題的政策和措施,可能可以改善這一方面的環境問題,但是,對于環境保護來說,力度是有限的,應該要結合各個方面的環境問題,建立更加完善的機制。
參考文獻
1.周新軍,國內外碳排放約束機制及減排政策[J],當代經濟管理,2013(5):35-39
隨著全球氣候環境的不斷變化,人類為了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試圖在經濟發展中尋找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傳統的經濟發展注重增長,在新世紀技術發展的前提下,低碳經濟能夠推動生態文明的不斷發展,積極的保護生態環境,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旅游是精神文明發展的重要產物,是人類在物質發展中進行精神發展的體現,響應低碳經濟,發展低碳旅游,勢必成為未來旅游業發展的主要形式。旅游業具有很好的低碳發展優勢,可以作為低碳經濟的前言方向,可以說低碳經濟會成為現階段旅游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并且低碳旅游還可以帶動低碳交通、住宿、觀光等相關聯的低碳化發展行業,從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低碳旅游的含義
低碳旅游指的是在旅游的過程中,通過倡導低碳理念和運用低碳技術等,提升旅游的質量,從而更好的提升旅游帶來的經濟,提升社會效益,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旅游方式。低碳旅游發展的核心思想就是使用更少的碳排放來獲得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現代社會倡導低碳經濟發展,因此低碳旅游是依靠生態文明思想來進行一種響應發展模式,通過在旅游中構建相關的旅游設施、旅游環境、旅游方式等,將低碳技術運用在其中,從而實現全方位的低碳發展。積極的構建旅游相關產物,利用低碳技術來形成可吸引游客的方式,采用現代化技術將產品包裝成為旅游產物,在各種旅游服務設施中加入節能技術,從根本上實現低碳技術的應用,從而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對旅游環境體驗的培育中,需要提升環境的生態化,增加綠色環境,減少碳的排放,并且通過提升碳匯的機制,從而提升旅游的體驗質量,實現更大的旅游發展效益。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中,人們物質生活得到提升,在進行消費選擇的時候就會有多樣的選擇,這都會對低碳旅游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消費者在旅游中,要減少個人碳的排放,積極影響生態文明。在新時期全球生態經濟文明的建設下,社會發展需要尋找可持續發展路線,低碳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路線,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創建了一個新的發展路線。低碳旅游強調了低碳技術在旅游中的應用,努力構建出低碳的旅游風景區,向消費者倡導低碳的消費方式,打造出低碳的旅游吸引物,讓更多人參與到低碳旅游中,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低碳旅游的意義
低碳旅游中的低碳指的是更少的碳排放量,這其中蘊含著一種更加深遠的意義,就是往“零碳”的目標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清潔發展。在現階段的旅游發展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非常大,低碳旅游的重點就是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通過發展低碳交通、住宿、餐飲等旅游相關產業,從而減少各種低碳活動,減少碳的排放量,使得旅游中的溫室氣體得到更好的控制。低碳旅游的這種發展定位對于促進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世界旅游組織的相關調查顯示,在08年的旅游發展中,碳的排放量在13億噸,大約占據了同年總碳排放量的48%,并且旅游碳排放主要就來源于交通、住宿、餐飲等旅游相關產業,間接導致了全球氣候的變暖。對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來說,減少碳排放量對于城市的發展非常重要,雖然現階段旅游業造成的溫室效益并不嚴重,但是根據現在旅游業快速發展的速度,未來幾年旅游業造成的碳排放將成倍的增長,對于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就會更加嚴重。因此控制旅游業的碳排放量,積極的發展低碳旅游,是生態發展的必要選擇,是關系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
低碳旅游是一種可持續的旅游方式,與生態旅游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可持續旅游強調的是在旅游的過程中,在保持原有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人類對于精神文明、物質審美追求的需要,為后代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生態旅游更加重視對旅游景區環境的保護,而低碳旅游更加注意的是在旅游景區產生的碳排放。低碳旅游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中的整體性控制,通過全球氣候變暖、生態環境變差等相關的現象,來改善現有旅游產業的一種方式,每個人都會有碳排放的權利,因此每個人也具有減少碳排放的義務。因此從這角度上看,低碳旅游更多的是人類行為的一種改變,通過約束、自覺等行為,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碳排放的控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實現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三、低碳旅游的發展措施
低碳旅游是一種可以看見的旅游方式,在實現低碳旅游的時候必須要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構建低碳企業,向消費者倡導低碳消費觀念,各個旅游的受益者需要僅僅的圍繞旅游產物、旅游設施、旅游服務等旅游發展中的要素,加入低碳技術,通過打造出低碳系列的旅游產物,從而構建出更加完善的低碳旅游路線。
(一)構建出低碳旅游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指的是在旅游過程中,能夠吸引游客來觀光旅游的有形、無形、物質、非物質、人工、自然等旅游產物,可以是自然資源,也可以是人工打造出的旅游景點設施,低碳旅游吸引物指的是在原有吸引物中加入低碳技術,形成能夠吸引游客的旅游產物。打造低碳吸引物主要有兩種途徑,首先是科學化的開發旅游景點,比如建設國家公園(森林、濕地、地質、生態旅游區等),充分的挖掘本國家所包含的自然資源,提升自然高碳旅游資源的價值,提升自然旅游區的觀賞價值,其次是策劃低耗損的旅游產品,實現碳的少排放,將低碳產業轉化為低碳產業的支柱產業,最后是將生態化的技術手段融入到低碳旅游匯總,將一些受損的土地和人工技術相結合,形成一個綜合性的低碳旅游景區。
(二)低碳的旅游設施
依靠低碳的技術直接或是間接的使用低碳產品來建設出旅游設施,在低碳旅游設施中主要包括叫交通運輸、環境衛生、資源供應等方面,為旅游提供的專項服務主要有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旅游相關設施,建設低碳交通主要包括生態停車場,加大力度使用電瓶車、清潔能源車等交通工具,避免使用私家車,盡力發展低碳的交通工具。在對低碳旅游區設施的建設中,需要積極的使用低碳技術,使用可循環的水處理系統,建立生態垃圾桶等,加強景區的環境保護建設,完善旅游區的生態衛生設施建設;利用太陽能、水能等可更新技術來建立新型的能源供應系統;使用低碳建筑來為旅游區提供餐飲等設施,比如低碳酒店等,在酒店中建立低碳娛樂設施,比如健身房等,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低碳服務。
(三)宣傳低碳的消費方式
低碳消費指的是在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來減少碳的使用,或是減少個人的碳排放足跡。在同一個旅游過程中,不同的消費方式產生了碳排放量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這就產生了不同的碳排放足跡,比如旅游中的交通運輸,以同樣的距離作為衡量點,選擇飛機這種航空出行的方式,雖然航空占據總旅游的時間短,但是卻占據了總旅游碳排放的30%,而汽車、鐵路等交通運輸方式,雖然時間上占據旅游總運輸量的比重大,但是僅僅占據了旅游總碳排放的1%左右。從這個計算上看,倡導合理的出行方式,對于減少旅游中的碳排放就有重要的意義。倡導低碳的消費方式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點進行,首先是倡導低碳的旅游出行方式,根據路線和距離來選擇低碳的交通方式,比如徒步、自行車、公交車等相對低碳的出行方式,盡量減少自駕游、航空游等高碳的出行方式,在選擇同一個類型的旅游景點時,要盡量選擇個人碳足跡少的路線,從而為低碳旅游貢獻自己的力量;其次是選擇旅游中的住宿餐飲,盡量選擇帶有綠色環保標志的酒店或是飯店,采用綠色食物,杜絕一次性的餐具,積極的保護生態。最后是旅游活動方式的選擇,可以優先選擇運動、體育等低碳的旅游活動,從而更好的實現低碳消費。
(四)構建低碳旅游體驗
構建低碳旅游體驗指的是在自然碳排放環境中形成的一種和諧的旅游環境,在碳排放這一過程中,旅游者是最主要的碳排放發起者,游客排放出的碳最好能夠對旅游景點中的碳匯總機制進行回收或是存儲,從而實現碳排放平衡,最終目標就是實現“零碳”的旅游風景區。碳匯旅游體驗能夠將自然因素和人為社會因素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將各種可能影響碳排放和影響低碳旅游匯結在一起,分析導致碳排放的原因,最大程度的減少風景區碳的排放強度。構建低碳旅游體驗需要政府、旅游企業、旅游者共同努力實現,政府要推行碳匯機制,從制度上為碳匯實行提供宏觀的扶持環境,提供監督機構,制定碳匯指標的評價標準和監督機制,從而從基層上實現碳匯的機制主體。旅游企業要積極的宣傳低碳旅游觀念,培育碳匯旅游機制的理念,注重旅游企業的生態文明發展,從實施設備和技術、服務等方面來實現旅游業的轉型,打造出低碳旅游模型。旅游景點社區要積極的影響政府制度,構建出和諧的低碳社區,從社區行動開始,為游客提供低碳的旅游社區環境。消費者要提升自我的旅游素質,規范旅游行為,樹立低碳的消費觀念,拒絕高碳出行,并且在旅游景點注意保護環境,最大限度的提升個人的碳匯能力,從而更好的減少旅游景點的碳排放。
四、結語
進行現代化建設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平均每年保持8%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反思中國經濟增長背后的動因,不難發現這種增長是以資源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這不僅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與低效率,而且還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隨著全球生態破壞日益加劇,大氣中CO2等排放物增多,溫室效應對人類的影響日趨嚴重,特別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已成為關注的焦點,而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之一。溫室氣體減排行動正在逐步成為人類發展的責任和共識,如何實現碳減排也越來越被重視。因此,分析和準確把握我國碳排放的變化特征和影響因素,對科學制定碳減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碳排放測算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測算方法
碳排放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煤炭、石油、天然氣的使用。本文參照各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表1),計算出中國代表性產業的二氧化碳的排量,據以觀察國民經濟增長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點產業。本文用于計算碳排量的公式為Et=δfEf+δmEm+δnEn ,其中,Et為碳排放量,δf為煤炭消耗的碳排放轉換系數,Ef為煤炭消耗量;δm為石油消耗的碳排放轉換系數,Em為石油消耗量;δn為天然氣的碳排放轉換系數,En為天然氣消耗量。
表1 各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表
資料來源:根據徐國泉、汪剛等人的相關研究整理得出。
(二)數據來源
數據根據1994-2012年的中國統計年鑒獲取,代表性行業選取了農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貿易、貿易、餐飲業和其他產業。
三、中國碳排放變化特征分析
根據已給出的碳排放測算公式,測算1996-2011年中國碳排放總量的變化趨勢。結果表明,1996年碳排放總量為467646.21萬t,而2011年碳排放總量為852116.88萬t,年均增速為4.12%,從總體上來看,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呈階段性上升趨勢。
從中國碳排放量變化趨勢( 圖1) 中可以看出,1996-2011年碳排放量一直呈現上升趨勢,但不同階段增速存在著一定差異,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變化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1996-2000年,不穩定快速增長期,年際增長率基本大于5%。這主要是由于步入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現代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對煤炭等能源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國家對于建造現代工業的經驗不足,政策制定頻繁變化,導致碳排放不穩定增長。
第二個階段為2001-2007年,緩慢增長期,年均增速低于3%。這主要是由于前一個時期盲目加快現代化進程,導致很多經濟結構性問題凸顯,受其影響,各個行業對能源的需求放緩,碳排放的增速放慢。
第三個階段為2008-2011年,增速反彈回升期,年均增速介于2.5%-4.5%之間。這是由于國家調整了經濟發展政策,解決了一些前期出現的矛盾與問題,經濟增速回升,對能源的需求增加,碳排放穩定增加。
圖1 中國碳排放總量及年均增速
四、中國碳排放總量影響因素分解
(一)研究方法
Kaya 碳排放恒等式是用數學分析方法將人類社會活動產生的碳排放量與經濟、政策和人口等因素建立起聯系。該恒等式顯示,碳排放主要的影響因素有四個,分別是人口、生活水平、能源使用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具體公式為:
其中,P 、CI、EI、G、分別為人口規模因素、能源結構因素、能源效率因素、經濟規模因素,C表示的是碳排放量,E為能源消耗總量,而GDP、P則為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口總量。為了便于分析,各產業間以產值代替規模,統一采用產值作為比較量。為了消除殘差對于分析的影響,將該恒等式的殘差部分去除。故將該恒等式變形為:
CIt:代表從T -1年到T年僅有單位能源消耗碳排放強度變化而其它因子未發生變化而導致的碳排放量相對于基年的排放量變化。
EIt:代表T- 1年到T年僅有能源效率發生改變而CI、G、P 均保持在T年水平條件下碳排放量的變化。
Gt:代表從T -1年到T年僅有經濟規模變化而其它因子未發生變化而導致的碳排放量相對于基年的排放量變化。
Pt:代表從T -1年到T年僅有勞動力規模變化而其它因子未發生變化而導致的碳排放量相對于基年的排放量變化。
通過變形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這是一種沒有殘差的分解方法,通過此方法可以得到:
(二)結果及分析
根據上述模型以及搜集得來的數據,借助相關分析工具,得出中國各產業碳排放驅動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Kaya恒等式的中國各產業碳排放影響因素分解結果
生產效率因素、結構因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碳排放量,盡管促進碳減排逐年增強,但是作用有限。1997-2011年相比基期,生產效率因素、結構因素分別累計貢獻13.6% (217.54萬t) 、43.9% (982.37萬t)的碳減排。總體來看,碳減排的效果為:結構因素 生產效率因素。從圖2波動下降的態勢可以看出,近年來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結構的優化,有助于碳減排。隨著勞動力規模的增大,不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進而不利于實現規模經營,不利于碳減排,而經濟發展則成為了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結果表明,1997-2011年相比基期,勞動力規模因素累計產生了34.4%(718.24萬t) 的碳排放增量,經濟發展水平因素則貢獻了127.6%(7358.74萬t)的碳排放增量,因此,隨著經濟的增長以及勞動力的增加,碳排放會增加,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仍會成為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五、促進中國碳減排的政策建議
(一) 加快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碳減排
生產率提高在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可以促進碳減排,要使國家發展經濟以及節能減排目標真正得以實現,提高生產率是最為有效的方法。應加大生產技術的改進,從而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發展規模經濟,同時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高產出、低能耗的生產方式,達到碳減排的目的。
(二) 進一步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減少產業碳排放
在確保經濟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調整優化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當前我國能源消耗仍以碳排放量大的能源種類如煤炭、石油為主,綠色能源如風能以及低耗能產業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因此,我國經濟在未來發展中應減少對高耗能產業以及高排放能源的依賴,適當向低耗能產業以及綠色能源擴展,尤其是環保產業,一方面發育水平較低,擁有廣闊的開發潛力;另一方面還能起到增加碳匯、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減少資源高消耗、投入大的產品的制造,加大高生產率、低資源消耗產品的研發與制造。
(三) 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因此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摒棄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在發展思路上徹底改變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發展,片面追求GDP 增長、忽視資源和環境的傾向,加快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者統籌兼顧,促進經濟與氣候資源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 樹立低碳經濟意識,降低人均碳排放
關鍵詞:土地利用結構;碳源排放/碳匯吸收;凈碳排放;武漢市
中圖分類號:F30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2-2751-06
Effect of Carbon Emission of Different Land Use Structures in Wuhan City
YU Xue-zhen,MEI Yun
(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Land was the carrier of carbon uptake and carbon emission. The different land use structures and use patterns were the main reasons affecting net carbon emiss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data of land change from 1996 to 2008, the carbon emission amount, carbon uptake amount, and net carbon emission amount of each land use structure in Wuhan city were calculated and their carbon emission effec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arbon emission amount of Wuhan city increased from 15 134 100 t in 1996 to 26 429 900 t in 2008. The construction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were the main carbon sources, and the annual emission amount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was 18 784 600 t. The carbon uptake amount increased from 492 600 t in 1996 to 637 500 t in 2008. The forest land was the main carbon source, but its role in controlling carbon emission was limited. The change amount of net carbon emission was 297 080 t when the construction land changed by 1%, while it was 26 560 t and 3 430 t only when the farmland and forest land changed by 1%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 of construction land on the net carbon emission amount was the greatest. The carbon emission amount of Wuhan city in 2015 would increase steeply, while the carbon uptake amount increased slowly. Th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ask of Wuhan city was severe. Besid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economy.
Key words: land use structure; carbon emission/carbon uptake; net carbon emission; Wuhan city
低碳經濟的概念是在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提出嚴峻挑戰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發展低碳經濟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構建“兩型社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能源、建筑、交通等領域的變革都因低碳經濟這一全新的發展理念而備受關注,但土地利用對碳排放的影響似乎沒有得到廣泛的重視[1]。尤其是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個自然的生態系統,如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土壤生態系統等,對于城市生態系統則單純探討城市能源的碳排放[2-5],缺少對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結構碳排放效應的總體研究。為此,以武漢市為例,討論該區域不同土地利用結構對碳排放的影響,從而為深入開展土地利用的碳排放研究以及為武漢市低碳經濟導向下土地利用調控提供依據和參考。
1 研究區域概況
武漢市是華中地區中心城市,在國家戰略“中部崛起”和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的經濟規劃中都處于核心地位。武漢市位于湖北省東部,長江、漢水交匯處,處于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2008年全市轄13個區,面積8 494.41 km2,全市戶籍人口達833.24萬人。1996-2008年武漢市伴隨著城市化飛速發展,城市化率已經突破90%,位居全國前列,GDP從1996年的782.13億元增長到2008年的3 960.08 億元。在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土地生態系統受到人類活動影響較大。分析該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碳排放效應對探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2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2.1 研究方法
碳吸收主要指生態系統對空氣中的碳以有機物的形式存儲于體內的過程。陸地生態系統中各類植被是碳的主要吸收者,包括森林、耕地、草地、園地和水域等生態系統[6]。碳排放可以分類為人工碳排放和自然碳排放,人工碳排放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碳排放,主要包括能源消耗、工業以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其主要的承載土地類型為建設用地,主要包括居民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等,此外還包括耕地;自然碳排放主要來自海洋、土壤、巖石和生物體等。根據武漢市實際情況,主要選擇碳吸收量較大的林地、耕地、園地、牧草地等土地利用類型作為碳匯,借鑒前人研究經驗,基于各種用地類型的碳排放系數進行測算。同時選取武漢市在生產生活中碳排放主要涉及的11種能源作為建設用地的碳排放進行測算[7]。武漢市凈碳排放總量即為碳排放總量與碳吸收總量之差。
碳吸收(排放)測算公式為:
Ex=∑ei=∑Si·Qi
式中,Ex為碳吸收(排放)總量;ei為第i種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吸收(排放)總量;Si為第i種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積;Qi為第i種土地利用方式的碳吸收(排放)系數。
能源消耗碳排放測算公式為:
Ep=∑ni=∑Mi·Qi
式中,Ep為能源消耗碳排放總量;ni為第i種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總量;Mi為第i種能源的質量;Qi為第i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
凈碳排放量測算公式為:
Ed=Ep-Ex
式中Ed為凈碳排放總量。
根據有關經驗數據,參考文獻[8-11],總結各土地利用類型及能源消耗碳吸收/排放系數見表1。
2.2 數據來源及處理
1996-2008年土地利用變更數據采用武漢市土地信息中心數據 ,其中2001年及其之前的土地利用變更數據采用的土地利用分類體系不同于2001年之后的分類體系,為了保持研究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變更的前后一致,將前后兩個時間段分類體系統一采用2001年之后的《全國土地分類(過渡期間適用)》土地利用分類體系。1996-2008年全市能源消耗數據來源于《武漢市統計年鑒》。
3 結果與分析
3.1 武漢市1996-2008年碳吸收量和碳排放量估算結果及分析
根據武漢市歷年土地利用變更數據、能源消耗量數據和以上相關公式,得出與碳排放關系密切的幾種土地利用類型1996-2008年碳吸收及排放量(表2和圖1)。結果表明,1996-2008年武漢市碳匯吸收量相對于碳排放量數量小,波動平緩,整體呈現緩慢上升趨勢,12年增加14.49萬t,增長率為29.41%。碳排放量增長幅度較大,2008年比1996年增加1 129.58萬t,增長率為74.64%。但是其增長是階段性的,1996-2001年平緩發展變化較小,而2002-2006年隨著經濟的加速進而增長較快,2007-2008年迅猛增長的態勢有所緩和。凈碳排放量是由碳排放量減去碳吸收量所得,因此其總體趨勢主要依賴于數量較大的碳排放量,2008年比1996年增長1 115.09萬t,增長率為76.16%。
由圖2可知,碳匯中林地、園地、湖泊河流等水域的碳吸收量在1996-2008年呈現緩慢增長的趨勢,這是伴隨著土地類型的面積而增長的。隨著武漢市“兩型社會”的發展,對環境保護不斷加強。碳匯吸收量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林地在這期間面積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使得總的吸收量持續增加,對于減少凈碳排放量起到一定作用。相比較于林地覆蓋率高的其他地區,對于武漢市巨大的碳排放量,2008年林地面積同比有所下降,林地保護的形勢依然嚴峻。碳匯中牧草地以及荒草地、灘涂等未利用地的碳吸收量持續減少,主要是因為武漢城市化發展,不斷盲目開發未利用地,使其面積持續減少,碳匯作用降低。武漢市1996-2008年不同土地類型碳吸收量比例變化見圖3。
由圖4可知,碳源中作為能源消耗載體的建設用地所產生的碳排放在1996-2008年持續大幅增加,12年增加1 173.70萬t,增幅為94.06%,各能源折標煤量此期間增加1 481.93萬t,增幅達到65.57%。建設用地碳排放量占到總排放量的80%以上,其中主要是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從建設用地碳排放強度角度來分析,在1996-2001年間建設用地的碳排放強度在總體上有所下降,為127.67~111.81 t/(hm2·a),主要因為此階段雖然建設用地面積不斷增加,但是土地利用集約化不足,粗放利用嚴重;2001-2006年建設用地的碳排放強度為111.81~181.86 t/(hm2·a),由于武漢城市化發展要求,城市擴張,建設用地面積依然持續增加,工業企業高能耗低端發展,同時隨著國家對于土地集約利用的重視,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也有所增強,單位面積建設用地承載的經濟指標和能源消耗不斷增加;2006、2007、2008年建設用地的碳排放強度分別為181.86、177.27、177.60 t/(hm2·a),此期間有所減少并趨于平緩,主要是由于國家要求企業節能減排,使得經濟發展向著創新型和擺脫資源依賴型方向轉型。次要的碳源地是耕地,其碳排放強度為6.68 t/(hm2·a),1996-2008年耕地面積持續減少,表面上看,應對凈碳排放量的減少起到一定緩解作用,相反凈碳排放量卻持續大幅增加,這主要是耕地減少的流向是城市化發展,即建設用地的擴張。大量耕地被建設用地所替代,相當于其碳排放強度提高了近30倍。武漢市1996-2008年碳源地碳排放量比例變化見圖5。
凈碳排放量的變化是不同土地利用結構碳排放效應的綜合體現。由于各類型用地所占的面積不同,故測算其凈碳排放效應的邊際變化,用以反映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凈碳排放效應的敏感程度。結果(表3)表明,建設用地是最為敏感的類型,而林地僅為建設用地的1%左右。可見建設用地面積的變化是影響凈碳排放量的最主要因素,而且林地面積增加所產生的碳匯能力遠遠難以抵消建設用地增加所帶來的碳排放量。
3.2 武漢市“十二五”期末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凈碳排放量預測
研究依據《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武漢市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中有關“十二五”期末武漢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目標、國內生產總值預測值和各種土地利用類型預測面積,對武漢市2015年凈碳排放進行預測。到“十二五”期末,武漢市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萬億元,節能目標單位生產總值能耗相比于2006年下降35.92%,達到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0.58 t標煤。與碳匯密切相關的耕地,林地,園地,牧草地,荒草地和灘涂等,湖泊、河流等水域預期性面積分別為338 300、104 500、14 400、280、10 210、288 920 hm2。由表4可知,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所產生的凈碳排放總量明顯增加,將達到5 939.13萬t,是2006年的2.37倍。占碳匯貢獻率70%以上的林地面積“十二五”期間有所增加,因此碳吸收量隨之增加,但是漲幅不大,對于凈碳排放量的增長控制有限。耕地面積維持穩定,其碳排放量基本不變。居民及工礦用地和交通用地面積相比于2006年增長20%左右,而建設用地承載的碳排放量相比于2006年迅速增加,增幅達到147%,建設用地的邊際凈碳排放效應明顯增大。雖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安排,林地面積有所增加,耕地面積保持穩定,建設用地面積擴張得到一定限制,朝著土地利用結構低碳化方向發展,但是由于經濟保持高速增長,能源消耗即使達到預期的節能目標,凈碳排放量依然成倍增加。這說明武漢市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不斷加強,單位建設用地面積承載GDP和碳排放量強度持續高速增長。想要控制凈碳排放量的過快增長,僅僅依靠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是無法實現的,還需要土地利用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得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朝著低能源消耗方向發展。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得出武漢市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對于該區域碳排放、碳吸收和凈碳排放的影響程度,并對未來凈碳排放量進行了預測。結論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武漢市建設用地是影響該區域凈碳排放最主要的因素,相比于其他的土地利用類型,其碳排放強度最高,邊際碳排放量最大,與凈碳排放量相關程度最高。預計到“十二五”期末,武漢市建設用地凈碳排放量占到凈碳排放量的97.48%。2006-2015間,建設用地增幅為30%左右,而建設用地碳排放量增幅則達到147%,未來建設用地擴張的趨勢雖然得到一定控制,但是并沒有使得其承載的碳排放量增加的趨勢出現明顯減緩。
2)武漢市耕地作為碳源的另一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總體上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但是限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耕地保護的約束性指標,面積趨于穩定。耕地面積持續減少,表面上來看,應該對于凈碳排放量起到一定緩解作用,相反凈碳排放量卻持續大幅增加,這主要是耕地減少的流向是城市化發展,即建設用地的擴張。大量耕地被建設用地所替代,相當于碳排放強度提高了近30倍。
3)武漢市碳匯中林地、牧草地等土地利用類型的碳匯作用不明顯。尤其是作為最大碳吸收量的林地,面對著經濟不斷發展、城市不斷擴張,雖然面積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使得總的吸收量持續增加,對于減少凈碳排放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總體上林地面積較少,即使逐年增長,也難以對快速增加的碳排放量起到顯著的抑制作用。預測到“十二五”期末,相比于2006年,林地的碳吸收量增幅僅為19%,遠小于碳排放量增長率。
4)通過對過去碳排放與土地利用結構關系的分析以及對未來碳排放量的預測,不難得出想要控制凈碳排放量的過快增長,僅僅依靠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是無法實現的,還需要土地利用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使得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朝著低能源消耗方向發展。
4.2 構建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體系的建議
武漢市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快速時期,同時也是經濟轉型,實現“兩型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攻堅階段。對于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經濟發展,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所以,要構建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體系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根據武漢市土地利用結構的實際情況,合理布局產業結構,避免因重復建設造成土地浪費和多余碳排放,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無節制地占用林地、牧草地以及盲目開發荒草地、灘涂、水域等。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增加城市森林覆蓋率和林業碳匯。加強武漢市湖泊、河流等水域的保護,嚴禁圍湖造田、填湖造地建房,并逐步實現退田還湖。充分利用城市的空閑用地,城市的濕地、園地、水系、各種綠地等都同時具有景觀價值及生態固碳功能,對增強土地的碳匯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2)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增加建設用地供應的碳排放指標考核,促進土地供應向低碳產業轉移[12]。對于建設用地利用的集約度的考核,在資源逐漸枯竭、環境日趨惡化的背景下,應逐步構建基于低碳經濟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在考查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效率時,全面考查土地利用的生態效益。開發利用新能源,改變傳統的能源消耗模式,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調整土地政策, 對符合低碳經濟的項目以及低碳的土地利用方式予以供地扶持。增強農田管理,適當的管理措施能夠增加土壤對碳的固定,減少耕地碳排放。研究表明,改進施肥、灌水管理措施、提高復種指數、降低撂荒頻率、合理的作物輪作、作物品種的選擇、免耕等都能夠提高土壤的碳含量,減少農田生態系統的碳排放。
3)加強經濟調控。從低碳經濟的視角,土地低碳化利用實質就是土地利用的效益最大化。而低碳經濟包括了“低碳”和“經濟”的雙重要求,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產業轉型等多種手段,降低傳統化石燃料的消耗,減少碳排放。通過經濟杠桿的調控作用,影響土地的布局優化,從而實現土地低碳化利用。完善土地交易市場,逐步建立土地利用碳排放交易市場,完善土地征稅和征收環境污染治理費用等手段來實現土地低碳化利用[13]。
參考文獻:
[1] 彭 歡.低碳經濟視角下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0.
[2] CHOI S D,CHANG Y S,PARK B K.Increase in carbon emis-sions from forest fires after intensive reforestation and forest management program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6,372(1):225-235.
[3] CAI Z C,KANG G D,TSURUTA H,et al. Estimate of CH4 emissions from year-round flooded rice field during ricegrowing season in China [J]. Pedosphere,2005,15(1):66-71.
[4] GUO R,CAO X J,YANG X Y,et al. The strategy of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Shanghai[J]. Energy Policy,2010,38(1):633-638.
[5] GUNTINAS M E, GIL-SOTRES F, LEIR?魷S M C, et al. CO2 emission from soils under different uses and flooding condition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9,41(12):2598-2601.
[6] 李 穎.江蘇省區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應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2008,24(2):102-107.
[7] 孫婷婷.武漢市低碳經濟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
[8] 何 勇.中國氣候、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6.
[9] 方精云,郭兆迪,樸世龍,等.1981—2000 年中國陸地植被碳匯的估算[J]. 中國科學D輯:土地科學,2007,37(6):804-812.
[10] 管東生.廣州市森林生態系統的特征及其對碳氧平衡作用的研究[A]. 中國地理學會自然地理專業委員會.全球變化區域響應研究[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53-460.
[11] 謝鴻宇,陳賢生,林凱榮,等.基于碳循環的化石能源及電力生態足跡[J].生態學報,2005,25(4):2729-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