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精選范文 農村污染防治范文

農村污染防治精選(五篇)

發布時間:2024-03-09 17:10:04

序言:作為思想的載體和知識的探索者,寫作是一種獨特的藝術,我們為您準備了不同風格的5篇農村污染防治,期待它們能激發您的靈感。

農村污染防治

篇1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村使用地膜已成為確保農業高產穩產的重要手段。但是隨著地膜覆蓋栽培年限的延長,殘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殘膜量逐步增加,極易造成地膜污染

地膜覆蓋是一項成熟的農業栽培技術,保水保肥、保持濕度,有效地增加和延長作物生長期,確保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然而,塑料屬于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指數(MI)高,極難降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蝕,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為200~300年,降解過程中還會溶出有毒物質。據統計,我國農膜年殘留量高達三四十萬噸,殘膜率達40%多,也就是說,有近一半的農膜殘留在土壤中,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隱患。隨著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長,殘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時回收,必然給后人帶來難以解決的污染危害,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一、殘留農膜對環境的危害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是對土壤環境的危害。土壤滲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層移動的現象。由于土壤中殘膜碎片改變或切斷土壤孔隙連續性,致使重力水移動時產生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動較為緩慢,從而使水分滲透量因農膜殘留量增加而減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導致地下水難下滲,引起土壤次生鹽堿化等嚴重后果。另外,殘農膜影響土壤物理性狀,抑制作物生長發育。農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這些高聚物難以分解,若長期滯留地里,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阻礙土壤水肥的運移,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正常土壤結構形成,最終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響農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導致作物減產。

2是對農作物的危害。由于殘膜影響和破壞了土壤理化性狀,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困難。凡具有殘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響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作物株間施肥時,有大塊殘膜隔離則隔肥,影響肥效,致使產量下降。據兵團環境部門測定[1]種子播在殘膜上,爛種率達6.92%,爛芽率5.17%,棉苗側根比正常減少4.8~7.6條,2~3片真葉期棉苗死亡1.19%,子葉期棉苗死亡3.08%,現蕾期推遲3~5天。株高降低6.7cm~12.9cm,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殘膜對玉米產量影響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每公頃有187.5Kg殘膜的土地,生產9420kg玉米,比無殘膜的對照田減產玉米909kg。減產率8.8%。

3是對農村環境景觀的影響。由于回收殘膜的局限性,加上處理回收殘膜不徹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殘膜棄于田邊、地頭,大風刮過后,殘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間、樹梢、影響農村環境景觀,造成“視覺污染”。

4是對牲畜的危害。地面露頭的殘膜與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誤吃殘膜后,阻隔食道影響消化,甚至死亡。

總之,從地膜污染對環境和作物產量產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農田中殘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達到了能使作物減產的臨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經是一項十分緊迫而又有重要意義的工作。

二、殘膜處理存在的四個問題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效益是顯著的,所以發展快速,但殘膜處理及回收由于涉及經濟利益,所以比較困難。就目前情況而言尚存在以下問題:

1是農膜質量較差。國內農膜強度低,耐用性差,使用壽命短。其主要原因是農膜的熔融指數(MI)高,極難降解。一些不宜用作農膜的樹脂(如耐老化性差的高密度聚乙烯)也被用作農膜原料,其用量占農膜總量的1/5。這些劣質農膜易破碎,不易清除,這是造成農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2是殘膜的環境管理薄弱。目前農民對地膜污染的危害有一定的認識,但他們的長遠觀念差,注重當年效益,忽視長遠效益,也不徹底。棉花收獲完畢時間已經很晚,并緊跟著就要秋翻秋耕為來年生產打好基礎,殘膜來不及人工撿拾就被翻入耕層。來年開春春播緊張,土地耙平緊跟著就要搶墑播種。秋末、初春雖然可以安排勞力撿拾殘膜,但天氣情況給人工回收殘膜造成一定困難。

3是法規體系不健全。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農膜環境方面的法規及農膜土壤殘留標準,土壤殘膜污染實際上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而國外一些國家法律明確規定,不論使用何種農膜,農作物收割后不許有農膜存在,否則將罰款。

4是污染面擴大,污染量增加。我國農膜年產量百萬噸,且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隨著農膜產量的增加,使用面積也在大幅度擴展,現已突破億畝大關。無論是薄膜還是超薄膜,無論覆蓋何種作物,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殘膜存在,污染量在不斷的增加。

三、防治農膜污染的幾點建議

要防治地膜污染應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積極防治殘膜污染,主要通過清理和回收利用來減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經濟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1是加強宣傳教育。防治地膜污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對地膜污染危害的長遠性、嚴重性,恢復困難性的認識,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覺性。

2是加快制定有關回收殘膜的經濟政策。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以鼓勵回收、加工、利用廢舊地膜的企業的發展,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應要求地膜銷售部門和地膜消費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業或個人要交納回收處理費,用于對回收利用者的補償。

3是建議制定殘膜殘留量標準。要制定必要的農田殘膜留量標準和殘膜留量超標準收費標準,使農田地膜污染早日納入法制管理軌道。

4是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所謂適期揭膜技術是指把作物收獲后揭膜改變為收獲前揭膜,篩選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體的揭膜時間最好選定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濕潤時揭膜。地膜棉花應在頭水前揭膜。適期揭膜有以下幾個優點:

第一,適期揭膜技術可縮短覆膜時間60~90天,所以地膜仍保持較好的韌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達到95%以上。基本上消除農田土壤的殘膜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第二,適期揭膜技術,由于提早揭膜能夠降低田間濕度,有利于抑制作物的病害,可減輕玉米紋枯病。

第三,適期揭膜技術有利于作物根系發育和增強土壤的透氣性。

第四,適期揭膜一般是在作物的生殖生長期前或生殖生長期間進行,這時作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時揭膜有利于根系對水分的直接接收,有利于作物的生長。

第五,適期揭膜有利于作物后期田間管理,便于中耕除草,便于中后期作物追肥和雍蔸培土防倒伏。

總之適期揭膜技術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節省回收地膜用工,而且還能使作物增產。因此要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5是采取人工和機械回收相結合的措施,加大殘留地膜回收力度。除頭水前揭膜措施外,還可組織人力和勞力通過手工或耙子回收殘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種前及收獲后可采用地膜回收機回收也能得到較好的效果。如遼寧省農機化研究所研制的ISQ-20型地膜消除機,新疆麥蓋提縣研制出的環形滾動釘齒式殘膜清除機,推廣使用效果很好。

6是增加地膜韌性,以利殘膜回收。目前,農村普遍使用的農用地膜都為超薄膜,厚度為0.007cm易破碎,難回收。而國外及內地一些省市使用的地膜都較厚,兄弟省區使用的地膜厚度為0.015cm,它不易破碎,因而易回收。建議增加地膜厚度以增強地膜韌性利于殘膜回收。

7是研究開發新材料,尋找農膜替代品。實踐證明,研制出易降解,無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為聚乙烯農膜,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環境的污染。故應鼓勵開發無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農膜。目前,生物農膜強度不夠或成本較高而難以推廣,應進一步改進和優化生物農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推廣和應用。

篇2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村使用地膜已成為確保農業高產穩產的重要手段。但是隨著地膜覆蓋栽培年限的延長,殘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殘膜量逐步增加,極易造成地膜污染。

地膜覆蓋是一項成熟的農業栽培技術,保水保肥、保持濕度,有效地增加和延長作物生長期,確保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然而,塑料屬于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指數(MI)高,極難降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蝕,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為200~300年,降解過程中還會溶出有毒物質。據統計,我國農膜年殘留量高達三四十萬噸,殘膜率達40%多,也就是說,有近一半的農膜殘留在土壤中,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隱患。隨著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長,殘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時回收,必然給后人帶來難以解決的污染危害,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一、殘留農膜對環境的危害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是對土壤環境的危害。土壤滲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層移動的現象。由于土壤中殘膜碎片改變或切斷土壤孔隙連續性,致使重力水移動時產生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動較為緩慢,從而使水分滲透量因農膜殘留量增加而減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導致地下水難下滲,引起土壤次生鹽堿化等嚴重后果。另外,殘農膜影響土壤物理性狀,抑制作物生長發育。農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這些高聚物難以分解,若長期滯留地里,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阻礙土壤水肥的運移,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正常土壤結構形成,最終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響農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導致作物減產。

2是對農作物的危害。由于殘膜影響和破壞了土壤理化性狀,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困難。凡具有殘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響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作物株間施肥時,有大塊殘膜隔離則隔肥,影響肥效,致使產量下降。據兵團環境部門測定[1]種子播在殘膜上,爛種率達6.92%,爛芽率5.17%,棉苗側根比正常減少4.8~7.6條,2~3片真葉期棉苗死亡1.19%,子葉期棉苗死亡3.08%,現蕾期推遲3~5天。株高降低6.7cm~12.9cm,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殘膜對玉米產量影響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每公頃有187.5Kg殘膜的土地,生產9420kg玉米,比無殘膜的對照田減產玉米909kg。減產率8.8%。

3是對農村環境景觀的影響。由于回收殘膜的局限性,加上處理回收殘膜不徹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殘膜棄于田邊、地頭,大風刮過后,殘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間、樹梢、影響農村環境景觀,造成“視覺污染”。

4是對牲畜的危害。地面露頭的殘膜與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誤吃殘膜后,阻隔食道影響消化,甚至死亡。

總之,從地膜污染對環境和作物產量產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農田中殘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達到了能使作物減產的臨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經是一項十分緊迫而又有重要意義的工作。

二、殘膜處理存在的四個問題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效益是顯著的,所以發展快速,但殘膜處理及回收由于涉及經濟利益,所以比較困難。就目前情況而言尚存在以下問題:

1是農膜質量較差。國內農膜強度低,耐用性差,使用壽命短。其主要原因是農膜的熔融指數(MI)高,極難降解。一些不宜用作農膜的樹脂(如耐老化性差的高密度聚乙烯)也被用作農膜原料,其用量占農膜總量的1/5。這些劣質農膜易破碎,不易清除,這是造成農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2是殘膜的環境管理薄弱。目前農民對地膜污染的危害有一定的認識,但他們的長遠觀念差,注重當年效益,忽視長遠效益,也不徹底。棉花收獲完畢時間已經很晚,并緊跟著就要秋翻秋耕為來年生產打好基礎,殘膜來不及人工撿拾就被翻入耕層。來年開春春播緊張,土地耙平緊跟著就要搶墑播種。秋末、初春雖然可以安排勞力撿拾殘膜,但天氣情況給人工回收殘膜造成一定困難。

3是法規體系不健全。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農膜環境方面的法規及農膜土壤殘留標準,土壤殘膜污染實際上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而國外一些國家法律明確規定,不論使用何種農膜,農作物收割后不許有農膜存在,否則將罰款。

4是污染面擴大,污染量增加。我國農膜年產量百萬噸,且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隨著農膜產量的增加,使用面積也在大幅度擴展,現已突破億畝大關。無論是薄膜還是超薄膜,無論覆蓋何種作物,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殘膜存在,污染量在不斷的增加。

三、防治農膜污染的幾點建議

要防治地膜污染應遵循“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以強化管理為核心,以回收利用為主要手段,以替代產品為補充措施”的原則,積極防治殘膜污染,主要通過清理和回收利用來減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經濟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1是加強宣傳教育。防治地膜污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各行業和廣大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參與。要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和農民群眾對地膜污染危害的長遠性、嚴重性,恢復困難性的認識,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覺性。

2是加快制定有關回收殘膜的經濟政策。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以鼓勵回收、加工、利用廢舊地膜的企業的發展,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為了不增加政府負擔,同時體現“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應要求地膜銷售部門和地膜消費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業或個人要交納回收處理費,用于對回收利用者的補償。

3是建議制定殘膜殘留量標準。要制定必要的農田殘膜留量標準和殘膜留量超標準收費標準,使農田地膜污染早日納入法制管理軌道。

4是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所謂適期揭膜技術是指把作物收獲后揭膜改變為收獲前揭膜,篩選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體的揭膜時間最好選定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濕潤時揭膜。地膜棉花應在頭水前揭膜。適期揭膜有以下幾個優點:

第一,適期揭膜技術可縮短覆膜時間60~90天,所以地膜仍保持較好的韌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達到95%以上。基本上消除農田土壤的殘膜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

第二,適期揭膜技術,由于提早揭膜能夠降低田間濕度,有利于抑制作物的病害,可減輕玉米紋枯病。

第三,適期揭膜技術有利于作物根系發育和增強土壤的透氣性。

第四,適期揭膜一般是在作物的生殖生長期前或生殖生長期間進行,這時作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時揭膜有利于根系對水分的直接接收,有利于作物的生長。

第五,適期揭膜有利于作物后期田間管理,便于中耕除草,便于中后期作物追肥和雍蔸培土防倒伏。

總之適期揭膜技術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節省回收地膜用工,而且還能使作物增產。因此要大力推廣適期揭膜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5是采取人工和機械回收相結合的措施,加大殘留地膜回收力度。除頭水前揭膜措施外,還可組織人力和勞力通過手工或耙子回收殘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種前及收獲后可采用地膜回收機回收也能得到較好的效果。如遼寧省農機化研究所研制的ISQ-20型地膜消除機,新疆麥蓋提縣研制出的環形滾動釘齒式殘膜清除機,推廣使用效果很好。

6是增加地膜韌性,以利殘膜回收。目前,農村普遍使用的農用地膜都為超薄膜,厚度為0.007cm易破碎,難回收。而國外及內地一些省市使用的地膜都較厚,兄弟省區使用的地膜厚度為0.015cm,它不易破碎,因而易回收。建議增加地膜厚度以增強地膜韌性利于殘膜回收。

7是研究開發新材料,尋找農膜替代品。實踐證明,研制出易降解,無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為聚乙烯農膜,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環境的污染。故應鼓勵開發無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農膜。目前,生物農膜強度不夠或成本較高而難以推廣,應進一步改進和優化生物農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推廣和應用。

篇3

    論文關鍵詞 土地 農村土地 土地污染 法律制度

    一、農村土地污染的概念

    (一)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陸地部分在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圍內的巖石、礦藏、土壤、水文、大氣和植被等要素構成的自然結構總體。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我國還沒有以立法的形式對土地作出個明確的定義。就土地的生態價值和自然屬性,從有效的防治土地污染的目的出發,可以將土地的涵義界定為“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巖石、氣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它包括人類過去和現在的活動結果。”土壤是由許多層厚度不同的礦物質成分所構成自然主體。土地的涵義與土壤的涵義不同,土地比土壤的范圍要廣,土壤只是土地的構成土地許多因素中的一種。

    (二)農村土地污染農村土地污染,主要是指農村地區農業用地的污染。從目前農村地區土地污染的實際情況和大家所關注的農村土地污染情況來看。農村土地污染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土壤重金屬污染化、土壤酸化與鹽堿化、工程荒漠化、濕地與優質土壤資源的減少等地退化問題。

    二、我國農村土地污染的現狀

    我國目前農村地區的土地污染相當嚴峻,土地污染面日益擴大,土地染物的種類多,而且污染的數量日漸增高,甚至有些地區還出現了新型的復合污染。如:鎘米問題、高濃度農藥污染蔬菜、地下水等。我國農村地區土地污染總體現狀是點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與工業污染層疊。農村土地污染有以下幾種:

    (一)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農藥、化肥、動物糞便、生活垃圾等污染在目前階段,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每年都施用大量農藥、化肥,其大部分都是沒有被植物所吸收,而是滲入到土地里。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我農藥使用量為162.3萬噸,為1990年使用量的2.2倍,化肥的施用量已達5107.8萬噸,是1990年施用量的兩倍;農用薄膜使用量大約193.75萬噸,是1990年的4.1倍。豍另外跟國家發改委統計,我國目前農田施用化肥量平均每公頃達360多公斤,分別是德國、美國的1.6倍和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為25%-30%、磷肥利用率為10%-20%,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平均每畝農田農藥量使用為150克左右,是歐盟國家的3倍,在農藥使用率上只有30%上下,相當于歐盟國家在農藥使用率上的一半。過量的施用農藥化肥,會直接導致農田土壤的養分失衡和土壤物理性質的劣化,同時也會對地下水自然造成連鎖污染。

    在現階段農業生產生活過程中農用化學劑大量使用和有效的使用概率底下,使得農村地區的土地污染的范圍不斷擴大。這些污染物從單一的污染逐漸演變成點污染和面源污染相結合的新型復合污染。

    (二)農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對土地進行污染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我國農村地區由于基礎建設落后和環境保護設施的不到位,對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簡單。農村農戶產生的生活垃圾隨意亂丟,使得農村地區的環境更加嚴重,從而出現了臟、亂、差現象。據統計,大約每年產生的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基本是全部露天堆放。生活垃圾是由可分解的有機物質、不可分解的物質構成,但是大部分生活垃圾的分解率底。污水灌溉也是農村土地污染的一種重要污染。合理使用生活廢水及工業廢水中含有的氮、磷、鉀等多種植物所需養分,對農業生產增產增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這些廢水中同樣含有重金屬、氯化物等許多有毒物質,在沒有處理的情況下直接使用于農田灌溉中,致使基本農田喪失生產力,成為“毒土”。根據我國農業部2006年對全國污灌區調查統計,大約140萬km2的污水灌溉區中,遭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占污水灌溉區總面積的64.8%,其中,嚴重污染的占8.4%,中度污染的占9.7%,輕度污染的占46.7%.這些污染對環境生態鏈上的人而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三)城市的污染物向農村地區轉移除農村生產生活所導致的土地環境污染之外,城市污染物向農村地區轉移也是構成農村地區土地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城市污染物向農村地區轉移的主要形式有兩個方面:第一,面污染物的企業轉向農村地區,隨著城市環境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國家對城市規劃設計要求等方面的因素,一些高污染企業紛紛轉移農村地區。這些企業大部分是一些生產設備簡陋,環境污染物處理能力低下,所產生的廢棄物、工業廢水、生產生活垃圾等對農村地區的土地加劇的污染。第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由城市向農村地區轉移,隨著城市規劃建設及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所帶來的垃圾數量不斷攀高,從而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沒有處理就直接運到城郊附近或農村地區,在某些靠近城市附近的農村地區大部分空置地自然就成了城市垃圾放置地,甚至一些耕地也成為污染物放置地。

    (四)農村地區的工業化污染及城鎮化污染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鄉鎮企業在農村地區迅速的發展壯大。農村鄉鎮企業像雨后春筍一樣扒地而起,給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但是同時也給農村地區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鄉鎮企業污染是農村土地污染源的主要之一。鄉鎮企業中的工業污染大量排放,遠遠超出農村現有環境生態的承受能力和分解能力。

    工業生產后的廢渣占用土地,工業生產后廢水被迫灌溉當地農田,這都對我國的耕田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這個工業污染物中含有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污染,致使許多土地中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成為“毒土”。

    三、完善我國農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議

    (一)完善農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必要性農村土地污染不僅制約著農村生態的發展,其農村污染物污染的土地所生產的農產品質量也受到污染的影響。這些農村土地生產的農產品,在國際交易市場中嚴重的阻礙著進出口貿易。土地污染的演變過程難以察覺卻,這些污染危害最終指向的是人。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特別是重金屬在蔬菜、糧食中的累積,將處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置于危險位置。隨著農村地區經濟謀求快速發展,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給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農村土地中的污染物種類不斷增多,并且在新形勢環境下變化成新型的一種復合型污染物。甚至轉向立體農業污染,使得農村土地環境進一步加劇。目前我國在土地環境污染立法上,關于農村環境污染的法律法規比較少,在國家層面上沒有系統的污染控制法律法規,更沒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理農村土地污染的環境法律制度。在這個方面法律制度的缺陷致使農村地區土地污染的程度進一步惡化,要想控制農村土地污染這個趨勢,保護現有的農村土地自然資源,維持農村土地生態環境,急需在法律制度及法律法規上建立健全。

    (二)完善我國農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議1.加強農村土地污染防治專項性立法我國農村地區土地污染問題需要根本上解決,立法是根本。針對現在農村地區的環境現狀以及法律控制不力的情況下,必須要借助于系統的法律制度進行管理。我國現階段的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與規范存在著很多缺陷與不足,不能與現有的情況相協調,必須加以修正和完善。

    2.完善農村土地污染防治的執行與監管體制執法是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而法律是否有效執行又依賴著完善的行政管理體制制度。目前我國針對農村土地環境污染問題的相關法律法規相當少,致使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土地污染不斷加劇擴大。這些都與現今農村地區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執行關系密切。諾要使我國農村地區土地污染防治得到行而有效的執行,必須規范好我國農村土地防治行政管理機制。我國目前的行政監管體制存在著多頭管理的混亂局面,出現“九龍治理”的局面,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目前我國農村地區應該明確行政管理機制中的職權和各自分工,才能夠在執法管理中有效的落實,才有效的保護好了農村土地生態環境的安全。

篇4

關鍵詞 農村水污染 法律體系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A

一、健全我國農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體系

我國農村水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是:以提高農村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環境質量為目的,使水資源開發利用和水環境保護并重,結合農村的資源優勢,地理特點和經濟發展狀況,加強水的高效利用,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積極推動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實施農村廢物的資源化和能源化,實現農村社會和經濟在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農村水污染防治的立法應該體現以下基本原則。(1)堅持污染防治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2)堅持公眾參與原則。因此,我們應該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鼓勵農民積極參與水資源的管理,有效監督行政部門及企業的各種行為,增強農村水污染治理的科學性、民主性。為此,我國現階段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個關于農村水污染防治的完善的法律體系,為一切行為設立法律依據,切實保護農村水環境。

二、提升各級行政主管部門的執行能力

一方面,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和教育的手段,對水資源、水生態環境加強保護和對各類資源開發建設活動進行生態環境監督,防止造成新的生態破壞。落實“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方針,明確開發建設單位保護生態的責任。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城市的發展規模不斷壯大,農村城鎮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達到6.9億,占總人口比重的51.27%,城鎮人口首超農村。湖北省城鎮化率達51.8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56個百分點,138萬農民變市民。在此過程中,我國的各級政府要十分重視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趨勢,使其在政府的有效規劃中穩步前進。必須對小城鎮加速發展的趨勢以及加速發展對農村水環境可能要造成的沖擊有充分的認識,應當立即著手加強小城鎮環境保護及其規劃工作,制定各種有效的環境管理政策及措施。如建立簡易集中處理污水設施,加強鄉鎮生活污水的有效處理,逐步完善下水道系統等。

三、堅定不移地發展節水型生態農業

推廣農業節水灌溉技術,加強建設節水型灌區,提高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發展節水型農業,這不僅可以減少農業用水量和對水資源的使用,同時可以減少化肥和農藥隨排灌水的流失,從而減少其對水環境的污染,少用1立方米水,可減少0.7立方米污水排放,少污染28立方米的河(湖)水資源。第一,開發、推廣和應用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減少有機農藥的使用量,發展低毒、高效、低殘留量新農藥,提高施藥技術,合理施用農藥。少施1噸氮肥,可減少0.048噸氮進入河湖水體,少施1噸磷肥,可減少進入河湖水體的磷0.006噸,少用1兩農藥,可減少10噸稀釋用的水體。第二,盡快調整化肥品種結構,盡量采用高效、復合、緩效新化肥品種,同時增加有機復合肥的施用,大力推廣生物肥料,加強造林、植樹、種草,增加地表覆蓋,避免水土流失及肥料流入水體或滲入地下水。第三,對畜禽養殖業進行合理布局,合理規劃養殖業規模,建立生態型養殖場,解決養殖業污染的問題,積極提倡各業主改進糞尿清除方式,并且加強畜禽糞尿的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加大對畜禽養殖場進行管理力度,推廣較為成功的畜禽養殖場示范工程。如:湖北仙洪試驗區域總結出的農村環保“兩清”(清潔種植、清潔養殖)、“兩減”(農藥減量化、化肥減量化)、“兩治”(村莊環境整治、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兩創”(生態村創建、生態鄉鎮創建)為特色的“農村環保模式”,已向全國推廣。在“十二五”期間,湖北省持續削減氨氮排放總量由13.29萬噸到12萬噸,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由萬噸63.1到58.6萬噸,農藥施用強度由19.7kg/ha到15.7kg/ha,農用化肥施用強度由484.2kg/ha到338.9kg/ha。

四、大力提高鄉鎮企業污水處理技術

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但由于鄉鎮企業布局分散、規模小和經營粗放等,因此其任意排放非達標水的情況十分嚴重,對周邊地區的水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因此,應當對農村鄉鎮企業的污水排放情況進行嚴密監管,制定鄉鎮企業環境污染治理規劃,并逐步提高各企業的污水治理技術,減少污水對農村水環境的直接污染。完善環境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城鎮污水處理、拉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特別要重點保護水源,尤其是地下水水源,對危害、威脅城鄉水源地的鄉鎮企業,嚴格限期實行關、停、并、轉、遷。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廣大的農村地區,由于經濟實力及技術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污水的處理體系顯然是不現實的,必須因地制宜,針對農村地區的資源與環境條件,開發推廣切實可行、成本較低的污水處理技術。在我國農村地區有不少坑塘,且農村生活污染物相對比較簡單,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地開發各種高效低耗的新型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例如,采用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生物膜法、天然凈化系統等建立人工濕地、穩定塘、蘆葦塘、氧化塘以及其他一些處理設施,盡可能地降低基建投資,節省運行費用,以更快地提高農村污水的處理率,有力地控制水污染。此外,根據南方和北方水資源量的差異、經濟發展的不同程度、以及不同的水環境狀況,結合農村地區居住分散和相對集中(小城鎮)的特點,采用不同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來加強農村地區的水環境保護與治理。

五、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

篇5

關鍵詞 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問題;防治對策;安徽肥西

中圖分類號 F323.22;X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8-0210-01

肥西縣位于安徽省中部,地處長江、淮河之間,隸屬安徽省會合肥市,環境質量狀況良好。但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發生了較大改變,導致農村環境污染嚴重。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一是農村居民素質低下,環保意識薄弱,對生活垃圾及污水等未設置合理的處理設施,隨意處置。二是近年來,大量的化肥及農藥投入使用,嚴重污染了水體、土壤等。加之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廠、企業搬離城市轉向農村,以及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發展迅速,導致農村環境污染更加嚴重。現就肥西縣農村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探討。

1 肥西縣農村環境污染現狀

1.1 農藥、化肥污染

肥西縣是一個人口多、耕地面積少的地區,農業采用常規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據縣農業部門統計,全縣2012年施用化肥總量21.1萬t,農藥使用總量0.28萬t,其化肥施用量為690 kg/hm2,是全國化肥平均使用量的1.7倍,農藥使用量為15.45 kg/hm2,是全國農藥平均使用量的2.1倍,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化肥、農藥在污染大氣和土壤的同時,還污染河流,是湖泊、水體產生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

1.2 小城鎮和農村聚焦點污染

小城鎮和農村居住人口趨向集中,但保護設施配套不完善,生活垃圾無法集中處理。且農村能源技術推廣綜合利用推廣普及率不高,缺乏基本的排水和垃圾清運處理系統,生活污水大多未處理就直接排放或沉積到村邊溝渠和村莊地面,最終污染河流及附近飲用水源[1-2]。

1.3 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

近年來,肥西縣把發展畜禽養殖業作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該縣畜禽養殖業逐步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目前,常年豬存欄量500頭以上規模化養豬場 71個,3萬羽以上規模化養雞場107個,100頭以上規模化養牛場9個,主要排放污染物COD 3 738 t、NH3 3 748 t,年糞便排放量29.8萬t。畜禽養殖業污染主要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污染集中排放。畜禽養殖業從分散的農戶養殖逐步轉向規模化養殖,畜禽糞便污染面明顯擴大,已成為農村主要污染源之一。由于缺乏處理防治設施,畜禽糞便一般未經任何處理就地排放,造成水體污染。二是加重對城鎮的污染。畜禽養殖業正從牧區轉向城鎮。三是呈“面源”污染形式,畜禽養殖戶遍布全縣各地。四是資源得不到綜合利用。畜禽養殖業集約化程度較高,導致養殖業與種植業分離,畜禽糞便、污水中高含量有機物不能綜合利用,化害為利[3-4]。

1.4 鄉鎮工業聚集區企業污染

肥西縣近年來大力開展招商引資,鄉鎮工業經濟發展較快,轄區內目前擁有上派、花崗、三河、桃花、小廟、紫蓬、官亭、高劉、山南鄉鎮工業聚集區,入駐大量工業企業。這些鄉企發展迅速,但絕大多數是勞動、資源密集型企業,資源環境壓力大,技術裝備水平低,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不足。同時,這些鄉鎮工業聚集區由于缺乏資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工業聚集區內部雨污管網未分流,沒有建設污水處理廠,導致鄉鎮工業聚集區成為集中排污場所,污染排放量大,給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2 肥西縣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存在的問題

2.1 對農村環境污染的嚴重性認識不足

鄉鎮政府在發展中,只注重發展工業和招商引資,片面追求GDP增長,忽視環境保護。同時,農業等相關職能部門也認為農村環境容量大,納污能力強,過度發展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縣級環保部門也因為執法能力不足,環境管理難以向農村廣大地區延伸。

2.2 農村環境管理機構薄弱

目前,肥西縣日常環境管理機構主要為縣級環保部門,鄉鎮一級雖設立環保站,但屬鄉鎮政府直接管理,平時以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為主,兼帶鄉鎮其他管理職能,無正式環保機構、編制、人員、經費及執法資格,無法正常開展鄉鎮環境管理,導致鄉鎮一級環境監管乏力,環保政策難以落實。

2.3 農村環保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滯后

治理污染,改善環境,必須投入大量資金,絕大多數鄉鎮缺乏資金。農民生活污水、垃圾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等沒有固定的治理資金。絕大部分鄉鎮居住人口較多的街道及鄉鎮工業聚集區未建設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直接外排,生活垃圾也沒有得到無害化處置,臟、亂、差現象突出。

2.4 農村居民環保意識薄弱

大多數農村居民素質低下,缺乏環保意識,對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嚴重性認識不足,不能自覺遵守環保要求,改變焚燒秸稈,污水、糞便直接排放等污染環境的行為。

3 防治對策

3.1 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采用生物防治病蟲害和大量增加農家肥、種植綠肥,推廣農作物秸稈還田技術,減少化學物質的過量使用。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有機磷農藥品種,合理調整氮、磷、鉀施肥比例,實行有機肥和無機肥相結合,減少對土地、水源的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5]。

3.2 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管理

在重點流域區域及飲用水源地等生態敏感區劃定畜禽禁養區。對目前污染仍未達標的各類規模化養殖專業戶相對集中的村莊、規模化養殖小區及養殖場限期治理,逾期完不成治理的采取限產、搬遷、關閉。

3.3 合理規劃,集中治污,著力提高鄉鎮工業污染防治水平

認真做好鄉鎮工業聚集區規劃環評,合理調整產業機構,推進鄉鎮企業集中布局,集約發展。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嚴禁國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新五小”項目建設,堅決控制新污染。同時,進一步加大環保治理投入,對全縣所有鄉鎮工業聚集區均要在2013年底前完成選址、規劃,盡快啟動建設污水處理廠的工作,并做好工業聚集區內配套雨污管網建設。此外,在城市發展區域還要大力淘汰燃煤鍋爐,使用清潔能源,推行集中供熱,減少大氣污染。

3.4 清潔水源,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垃圾綜合整治

突出抓好飲用水源保護,開展對縣、鄉、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污染整治,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對于農村生活污水要因地制宜采取氧化塘、人工濕地、地埋式生活污水凈化池、生物技術、土地利用、沼氣工程等適宜處理技術處理。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及無害化處理,在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的鄉鎮,可采取堆肥或簡易填埋,專用焚燒爐焚燒等多種方式進行處理[6]。

3.5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宣傳與環境管理建設

黨的十報告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這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方向。當前應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宣傳教育,增加大眾參與度,開展優美鄉鎮與生態鄉鎮、村創建。同時要加強鄉鎮環保建設,設立專門環保機構,落實具體人員積極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建立縣、鄉、村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積極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努力建設美麗新農村。

4 參考文獻

[1] 姜珊,楊太保,金慶森.蘭州市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分析[J].環境科學導刊,2011,30(4):47-51.

[2] 趙旭德,張麗莉,胡亨魁,等.黃石市農村環境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9,25(2):28-31.

[3] 吳寅寅.肥西縣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276-277.

[4] 周胤.農村環境污染問題防治及建議[N].貴州政協報,2008-08-14(B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高清视频| 日韩v亚洲v欧美v精品综合|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高能预警韩国双ts超美|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acg里番全彩| 怡红院亚洲色图|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最近的中文字幕国语电影直播 | 欧美性xxxxx极品人妖| 国内精品一战二战| yy6080亚洲一级理论| 成年午夜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 漂亮女教师被浣肠| 四虎影视在线影院在线观看| 风流女护土一级毛片| 国产电影入口麻豆| 777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激情小说亚洲色图| 免费永久在线观看黄网站| 美女**视频一级毛片| 国产亚洲精品bt天堂精选| 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有码|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的人| 一男一女的一级毛片| 成年免费a级毛片|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日韩在线视频第一页|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欧美一级日韩一级|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aaa| 欧美最猛性xxxxx69交| 亚洲精品午夜视频|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